1. 大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幸福觀
1、要認清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問題
社會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統一的,沒有整體的幸福就沒有個人的幸福,個人追求幸福的願望只有在社會幸福不斷增長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
我們在養成正確幸福觀的時候,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中的自我犧牲的精神,以犧牲小我來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犧牲中獲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個人幸福的忽視。
只有個體與社會統一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幸福。
2、要正確引導當代青年對不幸的認識,這對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狀態,應當通過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價才有可能換取;幸福作為對人現實存在的體驗,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們又可以說,幸福內在蘊含著痛苦。
對於一個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不幸是不能被絕對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煉爐,而不幸則是人生的煉獄,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去改變人生的逆境,去爭取人生的幸福實現,這才是積極的人生。
在培養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必須對不幸有正確的認識。
3、對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論》中指出,幸福不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對每一具體人生目標的實現,對至善的接近後滋生的滿足感,並且它還與義務、使命一體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為一種追求,它往往成為激勵個體不斷奮進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人生圓滿的最大力量。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禮記・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在德,在止於至善。
馬克思主義在確認以往的階級社會只有至善的理論而沒有至善的現實的同時,更指出人類的發展就是一部不斷渴求至善、探尋至善並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至善和人自身的歷史,從而認同了個體由來已久的對至善的追求。
4、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還應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
文素質使人明了人的存在、價值和境界。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對幸福的真實把握。
培養當代青年正確的幸福觀應當從抓人文素質教育開始。文藝使人愛美,讓人能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義;歷史賦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讓人在歷史的脈動中追尋幸福的真諦;哲學讓人透悟智慧。
讓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真實把握人生幸福,指導人生圓滿的實現,這些都應當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進行幸福觀教育並將其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樹立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
在認識幸福觀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著力從以下方面著手推進:榜樣教育。通過典型示範、榜樣教育,以典型和榜樣的美好品質去感染廣大民眾的內心,引導他們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觀教育的意義和內容。
與此同時,引導人們尋找身邊的榜樣,通過他們「現身說法」,講述奉獻故事,分享奮斗經歷,從身邊的榜樣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向模範看齊,形成先進帶動後進、少數帶動全體的共同進步局面。雷鋒傳人郭明義的幸福觀是助人為樂,他堅信奉獻使人快樂、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說「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湧上心頭」。
這種幸福觀雖簡單卻純粹,是真理標准與價值標準的統一、個體維度和社會維度的協調,閃爍著道德與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為我們詮釋了幸福的內涵,也為我們思考幸福觀問題提供了頗多啟示。
2. 青年人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幸福
年輕人應該追求樸素的幸福,年輕人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和諧的家庭,不要浮躁而且要有上進心哦不要懈怠
3. 青年人該如何樹立人生追求,
1、青少年時期就要確立人生目標
沒有春天的播種,哪有秋天的收獲?只有珍惜春天的人,才不會為春天的消逝而遺憾。在美好的青春年華,要能確定人生的目標,並積極地去努力,人生才會前程似錦。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軌跡,不要盲目去攀比,人生目標應該與自己的情況基本相符。隨著示範區經濟開發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九華人開始富起來了,但九華人同時也應該看到,先我們富起來的華西村、各沿海特區已經在朝著「富過三代」的目標前行了,九華人絕不可沾沾自喜、裹足不前。
2、要有安身立命之本
一個人時時處處都要想著將來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比如學生時期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好好學習,從業時期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好好工作,執政時期,就是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一個拆遷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就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要為社會、園區、家庭的和諧穩定發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無立身之本,何以立天下?古人說「一技之長可以養身」、「書到用時方悔少」,絕不可看到某些個案就萌生「讀書無用論」。
3、迷於享樂是青年人的慢性自殺
「青少年的生活享受越多,老年時的懺悔也會越多。」享樂欲是毀滅多數青少年的礁石,尤其是我們一些手頭一下子有那麼多錢的九華拆遷農民朋友。一旦被享樂哲學所迷惑,就會變得醉生夢死、萎靡不振。貪圖安逸只是精神上的鴉片,隨之而來的痛苦是必然的副產品,青少年時代正是充滿旺盛求知慾的時代,沒有任何理由用各種享樂來耗費自己寶貴的青春。沒有青少年時代的努力學習,就沒有自己未來的美好生活。濫用人生的享受,形同可怕的吸毒。
4、人的生活要有時代感
一個人的一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少年時代、中年時代和老年時代。少年時代要吃苦耐勞肯學習;人到中年要學會科學忙碌,注意自己的健康,會工作也會休息;人到老年則要有能力可以悠閑享福,發揮余熱爭貢獻。
5、必須珍惜今天
人生是由無數個「今天」連接起來的,把握好了今天,也就是把握好了人生。誰浪費今天的時間,誰就在糟蹋自己的人生。善待今天的人和事,就能讓自己快樂地生活。藐視今天的人和事,一味地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明天,只會讓自己失去今天生活的好心情。珍惜今天!這是我們迎接九華美好的明天、迎接燦爛的晨曦應有的態度。
6、沒有價值哪裡來的快樂
良好的人生策劃就是要使一個人活著對別人有些用處,對社會有些貢獻。人活著,就要對世界和社會有用。世界上最不幸福和最不快樂的人是那種一文不值的人!這種人既不能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得不到生活的愉悅。幸福人生的真諦並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實際上全在於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沒有價值的人,容易被社會拋棄,不要讓自己成為可有可無的人。沒有個人價值、對社會、他人毫無價值的人是最痛苦的。
4. 如何提高大學生幸福感
如果永遠和別人攀比,那麼就永遠不會產生幸福感,因為總有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好,總有人比你快樂,幸福感來源於艱苦奮斗,努力之後得到的收獲,不論收獲是大是小,都是自己從失敗和挫折當中獲取的,因此,只要我們確定自己的目標,不斷的進步,我們就能不斷地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5. 幸福的本質是什麼青年人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幸福
幸福,隱藏在簡單的生活之中,如果想找到它,最關鍵的是降低過高的需求,消除貪婪的奢想。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幸福,然而,幸福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全球幸福指數下滑,感覺不到幸福已經成為了普遍情況,於是,我們重新去思考幸福。幸福到底是什麼?我們怎樣去尋找幸福?我們不停地反問自己。
人類的追求,不能永遠都停留在衣食上面,幸福的本質與我們的心靈有關。
幸福的本質是一種我們自己內心的特殊感受,這種感受有些時候跟物質有關系,有些時候跟物質根本就沒有關系。幸福是一種感受,幸福感的基礎一定是滿足感,而滿足感的基礎絕大數都是新鮮感。
幸福有多少種?從細節上講,幸福的種類是無窮無盡的,來自於各個方面的幸福。從廣義上講,可以將幸福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於物質的幸福;第二種是永久的、永恆的心理方面的幸福。
尋找幸福的方法有三步驟:第一步,不攀比。這個攀比不是生活上必需的東西,攀比帶來了痛苦,我們就不會感到幸福。第二步,不虛榮。越是喜歡虛榮的人,心理越是空虛,心理空虛的人都是以虛榮來彌補自己心靈的空虛。第三步,不過度慾望。我承認慾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動力,我沒有反對慾望,但是如果慾望超標、過多的話,它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痛苦。我告訴你們要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樣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幸福。在面對慾望時,我們要適當地控制慾望,充實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在生活當中找到幸福。
我們不能把人的生命、生活理想化,這樣會使得我們在生活當中根本沒有任何的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感,這樣以後生、老、病、死,還有各種各樣的痛苦在現實生活當中會無意地襲擊我們。我們在享受自己創造的這些財富、福報或者勞動的成果都是可以的,但是同時要有危機感,我們必須要想通生老病死這個的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是沒有辦法逃避的,我們就要找到一個方法去面對,去正視人生。我們要有一定的危機感,不要太過度的理想化。
青年人應該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
每個青年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青年人應該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因為自己不想要的幸福是不會幸福的,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會開心。
6.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以說,「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繫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幸福能力的重要關口,直接關系未來社會「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培養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關鍵。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愉悅的情緒感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教育不能立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境遇,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辯證對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敗,幫助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品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兩個方面,這直接影響和決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對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面對社會生活的紛紜萬狀,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途徑。一位哲學家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提升能力是每個人回報社會、服務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創造幸福和實現幸福的保障。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加強學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須回歸生活,把握實現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一般會經歷從工作到事業再到使命的過程。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自己鍾愛的工作,把有限的寶貴生命與無限的使命追求結合起來,從而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幸福。
7. 當代大學生應該有怎樣的人生追求
大學生正確的人生目標,要生活得很幸福,懂得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還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無止境永遠是最真實的,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生長在這熾熱的土地上,總要貢獻自己的的一份力量;
只要竭盡全力就行,不需要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但丁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對於命運,要坦然的面對,一個人的出生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7)青年學生如何追求幸福生活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劃清正當的個人利益與個人主義的界限:在一些大學生看來,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強調集體利益就是否認個人利益。要幫助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轉變思想,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過去幾十年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解釋上的偏頗之處,讓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
擺正金錢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這是當今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此,應該引導當代大學生從兩個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錢獲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於一個人的完全實現。第二,一個人如果把金錢的獲取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就會失去理智,從而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
8. 作為中學生的你,如何為自己的未來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奮斗
中學生,當然學習才是第一位的了。擺正態度,調整好心態。學習好了,綜合素質好了,考一個好的高中,大學,才是為未來做准備。
9. 青年學生如何利用我國進入新時代這樣有利的社會條件,在實踐中成就出彩人生
一、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人生的真正幸福,追求什麼樣的幸福,通過怎樣的方式實現幸福,是青年學生應該認真思考的人生課題。
二、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如何認識和對待人生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這對矛盾,對一個人走好人生之路、實現人生價值有重要影響。青年學生要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成敗得失,使一時的成敗得失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三、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苦樂觀。苦與樂既對立又統一,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形象地寫出了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用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豪邁詩句,生動描述了紅軍奪取勝利的喜悅心情,闡明了苦與樂的辯證統一關系。
四、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順逆觀。順境和逆境是人生歷程中兩種不同的境遇。在順境中前進,如同順水行舟,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們更容易接近和實現目標。
但是,順境中的寬松氣氛、優越條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驕嬌二氣,自滿自足,意志衰退。在逆境中奮斗,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艱辛才可能成功。
五、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生命的歷程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有生必有死,這是恆常不變的自然現象。生與死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一對基本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因為生命短促,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才更顯示了人生的彌足珍貴。
10.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你是否有迷茫的時候,當代年輕人是不是已經想不到該做什麼了,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上一代人的事,那什麼才是我們的道,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
開宗明義,定義先行。「佛系」是一個中性詞,指低欲求的平淡,注重當下盡人事聽天命的生活態度。「青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是指年齡在15-44歲的社會群體;
而「幸福」,根據哈佛大學開設的幸福課程中,塔爾博士指出最影響我們幸福的是期望是否正確,而不是超高或超低的期望。當期望超過自身能力
,因為做不到、太辛苦我們會陷入焦慮,恐慌的不幸福之中。所以降低期望,便會更加幸福。如果期望值遠遠低於能力范圍,完成期望太簡單,我們則會陷入無聊、平庸的不幸福中。今天我方評判的標準是佛系能不能使期望與能力的差距變小,讓當代青年更幸福。
佛系降低當代青年期望使自身能力與期望的差距變小。青年人對未來有無限的遐想,當今社會資本和媒體的力量使得青年人的慾望進一步擴大,夢想自己能成為超人。比如偽成功學的泛濫,
知乎上教你如何在三個月從二本考上清華北大,三個月考過司考好像沒有什麼事是沒有三個月內搞不定的,極力的渲染倖存者偏差的情況。會使青年人容易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不符合自身實際能力的過高期望。導致當代青年的壓力過大,禿頭、養生成為青年人的常態,
加班已成日常,人均工作9.2小時排名全球工作時長第一,作為生產主體的青年人,每年過勞死人數達到60萬。根據幸福理論,現實與期望的差距擴大使得當代青年人壓力過大而不幸福。
而佛系這種低欲求生活態度,可以降低當代青年過多的期望,比如青年人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壓力減小幸福感增加,使得當代青年的期望和現實差距減小。
佛系讓當代青年更注重當下,確切地看到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不斷縮小,切實地感受到越來越接近的幸福。當今社會競爭壓力過大,社會節奏過快,處於轉型期的青年人過於急躁走的太快
,更功利的注重以成敗論英雄。高考是一考定終生,家長老師和孩子都只看是否考上了好大學,從來不注重學生在過程中收獲了什麼
。當代青年在這樣的影響之下難免也會比較注重結果,這讓他們喪失了很多本應能夠體會到的幸福,比如很多考研的學生背負了巨大的壓力,
失敗了要跳樓,這樣的觀念中「幸福」變成了非黑即白的概念,他們只有在期望達到之時才能夠感受到幸福。反之,承受的便是長期的、痛苦的壓力。而佛系就是注重過程起到一種心理調節作用,重視自己在過程中的進步,從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幸福增長的過程。
比如准備考研的過程中自己比以前更有效率更自律,看到現實與期望的差值不斷縮小,看到自己越來越接近幸福,所以佛系這種注重過程的生活態度才是當代青年的.幸福之道。
佛系是當代青年幸福之道嗎?我認為,不但不是幸福之道,反而是毀滅墮落之道,不再有奮斗的干勁,一切都是無所謂。當天和尚撞一天鍾,工作突不突出,努不努力,
不重要,重要的是隨緣,大家也不必爭取了,一切都是隨緣而定,就像印度的種姓制度,沒有錢,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心中無雜念,一切皆為命,不用去爭取,也沒有必要奮斗,吃不飽穿不暖,他們也很滿足。
與世無爭,得過且過,睜隻眼閉隻眼,與世無爭,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是消極被動的,不爭不搶,隨遇而安,對生活無欲無求,一切隨緣。他的想法是自私的,不會愛別人,
也不會為別人付出,對人對事沒有什麼熱情,做事情也是消極被動,這樣的人不敢擔當重任,也無法去認清方向,這不是佛系青年,越早退出越好,否則會耽誤別人的。
佛系是不是當代青年的辛福之道?顯然不是!當代青年的主旋律應是拼博奮斗,力爭上游,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進取精神,從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而自稱佛系青年的,
大多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一心向佛的佛教信徒?充其量只是選用了佛教與世無爭看破放下的生活態度安慰自己罷了!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中暫時妥協一下而己!沒有天生的佛系,這些青年在成長過程中也曾積極努力競爭過,他們現今只是感覺累了,佛系一下給自己休整找個理由?
他們並不會沉迷於佛系,相信大多數人還會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回歸奮斗!只是他們不願走極端而平和一下心態吧?拼搏的確很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嬌嬌者,與其挫折失望,不如先降低期望,使能力找到適合的期望值才能取得相應的成功!也許這樣更現實一些吧?
再說拼博者未必都能成功?「出師未捷身先死」,連諸葛亮這樣的聰明人恢復漢室的大業也不可能實現!當然這有特定的歷史因素,非個人能力所及!總之佛系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並非不想作為?客觀的看待他們。堅信他們會在新時代的征途上努力向上與時俱進的!
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一、閑暇時自己動手做飯
什麼都可以丟掉,唯獨美食不可以辜負。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工作學習之餘,去超市或者菜市場買點菜,感受一下人家煙火味,也是放鬆心情的好辦法。
二、把房間打掃干凈
凌亂的房間都是隨手亂丟東西造成的,養成好習慣,定期打掃衛生,干凈的屋子讓人看著沒有壓抑感。
被套枕套勤換洗,被子經常曬,這樣床上會有淡淡的香氣,睡覺時能提高睡眠質量,睡眠充足了人就會心情好。
三、多照鏡子
在家裡准備一個照人很好看的鏡子,出門前照照鏡子,提升自信。
自信對人很重要,自信的人對什麼都有信心,更容易有幸福感。
四、生活用品買好看的
盤子、牙刷、杯子、毛巾等,既然要買,就買最好看的。
好看的用起來心情好,日常生活中放在家裡也好看,幸福感油然而生。
五、在能力范圍內買東西要最好的
貴的東西總會有貴的理由,用起來肯定比便宜的好用。
但是買的時候注意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在自己可以接受的價格內選擇最好的。
六、買一瓶喜歡的香水
有些人不喜歡香水,覺得味道太刺激,那可以選擇清淡一點的味道。
香水不一定要噴在身上,衣櫃里、床邊、屋裡都可以噴一下,忙碌的一天過去回到家中,到處都是自己喜歡的味道,也是幸福的一種。
七、扔掉變形變色的內衣襪子
貼身的衣物要買舒服的,穿久的內衣對身體不好,而且變形後穿上會不舒服,導致一整天心情不好。
好看的襪子會讓人開心。
八、不要經常熬夜玩手機
等不到的信息就不要等了。
玩不夠的游戲明天也可以玩。
看不完的小說以後也可以看。
總之,不要把時間只浪費在今晚,熬夜傷身,而且會影響第二天的狀態。
不要做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忠於自己,信於自己,誠於自身,別為了遷就他人而委屈了自己。
十、做一件你特別想做的事
沒有什麼比滿足自己更幸福的了。
去見你想見的人,去看你想看的風景,去追你想追的人。
趁著青春正好,趁著微風不噪,趁著還沒有後悔,大膽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然,違法的事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