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幸福家庭的孩子需要從哪些方面來彌補缺失的愛
第一,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
缺愛的孩子都缺乏自信心,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父母應該給予獎勵孩子,或者說一些贊美的話,鼓勵他勇敢去做,下一次能做得更好,我們相信你。而當孩子不敢做,或做錯時,家長也不要埋怨和批評,這時也要給他給予希望,如果在埋怨和批評他,反而更容易導致他不敢做,害怕做,適得其反。因為缺愛的孩子害怕別人的批評和不信任。
第二,關心他,愛護他,給他陪伴。
缺愛的孩子顧名思義就是缺少愛,缺少家長的關愛,所以陪伴是非常有必要的。缺愛的人,內心也比較脆弱,就是缺少被人呵護的感覺,總是覺得孤單,沒有安全感。在這種心理下人只能越來越孤獨,做事也會偏激鑽牛角尖。只有讓他感覺到被關注,被呵護,才能改變他孤獨偏激的性格。多給他陪伴,今天對他說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多對他說愛。
第三,要跟他多交流。
多和孩子溝通和交流,孩子下課放學回家可以多和孩子談談心事,孩子一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心中想要什麼,要積極引導孩子說出壓抑在心裡的話,我們要尋找孩子缺愛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葯,積極彌補孩子的愛。
第四,告訴孩子要學會愛自己,學會取悅自己。
首先要告訴孩子要學會自我成長,根據自身的行為去發現,去發掘自己想要什麼,找回那個迷失的自我,如果需要,可以求助於他人,從生活中一點點的改變自己。試問一個連自己都愛的人,怎麼會愛別人,只有懂得愛自己的時候,缺失的愛就得以補充,當你不再覺得缺少愛護的時候,你就能客服自己的問題,大方的和人交往了。
B. 為什麼大多數家庭過得不幸福
最近對這個問題,深有感觸。
我不知道整個國家,是什麼情況。但就我周圍所看到的家庭生活,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滿目瘡痍。
小時候啥都不懂的時候,看到親戚們,姑媽和姑父,姨媽和姨父,一對一對的,一起出入,一起吃飯,覺得他們幸福無比。
但大了才發現,「和諧」背後,各家有各家的苦澀。
就不點名了。媽媽親戚那邊,有一家,夫妻倆常年爭吵,婚姻到了目前,幾近分崩離析;另一家,兩人先是離婚,又復婚,但復婚之後,並沒有想像中的甜蜜,只能在冷漠中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爸爸這邊,姑家、叔家,大多夫妻爭吵,相互嫌棄,嚴重的已經發展到「講不三句要發火,常年分居」的地步。
這是長輩們的情況。已婚的小輩中,也有人吵個不斷,剛開始還是小吵怡情,發展到後面,慢慢演變成炒無力,開始冷戰,開始醞釀離婚的念頭。
這是我身邊最親的人的情況。
我家在一個七八線小縣城。雖然我沒去讀整個國家的統計數據,但我相信,我身邊的情況,就是中國多數家庭幸福狀況的一個縮影。
都是好人,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麼爭吵、冷戰、鬧離婚?任由最初的吸引,演變成厭惡,乃至仇恨?
後來慢慢想通了,過得幸福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能力,需要你終身學習。
試想,給你個滑板,讓你玩花式,給你輛賽車,讓你做漂移,給你條賽道,讓你做劉翔。
你八成是要搖頭的,原因很簡單,沒練過,而且門檻太高。
但在過日子上,由於門檻太低,大家潛意識里就這樣過了,不覺得需要練習什麼。所以才有那麼多事情搞不定。
比如說,溝通能力。我不止一次地聽過這樣的抱怨,「這個人不值得搭理」「寧可相信外人,也不相信她,跟她沒話說」。真的沒話說嗎?你眼前的這個人真的無法溝通嗎?那為什麼她跟其他人都能有說有笑呢?
不是她不可理喻,而是你不會理喻。特別是那些三句話就能嗆起來的夫妻,尤其需要刻意練習這種能力。
再比如說,思考能力。生活中很多爭吵,根源都不是眼前的事,而是你和TA頭腦中不同的觀念在打架。
典型的場景,廚房戰爭,夫妻倆為了怎麼切蘿卜絲,什麼時候加醬油什麼時候加醋,都能吵起來。
為什麼不能包容下呢?
因為TA腦袋裡、你腦袋裡都有很多教條化的觀念。認為這件事就該這樣,那件事就該那樣。比如女人就該收拾家務,老公就得容忍老婆。
尤其是那些平時不學習的人,頭腦中教條化的東西特別多。
因為他平時知識的來源,要麼是影視劇哪個男主或是女主的一句話,要麼是酒桌上一群朋友大肆宣揚的理念(比如找小三很漲面子、把女人治得服服帖帖是男人天大的本事,這些idea很low,但在群體氛圍中容易流行)。
這些知識,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系統,聽者不知前因後果,不知適用范圍。這些知識,要談不上一手、二手知識,都是不知道傳了多少遍、歪了幾千里的道理。
然而就是這些道理,盤踞在很多人的頭腦里,指導他們的行動。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你要認真審視進入頭腦、心懷的任何想法、念頭和道理。」
很多人做不到,任由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的跑馬場。結果整個人變得越來越僵化、固執,越來越難以溝通,越來越容易感到被冒犯,也就離幸福的生活越來越遠。
其他能力,還包括情緒控制力、對愛人的理解力(很喜歡一句話是,婚姻存在的意義,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深刻的理解和看見。這種看見的能力,就是婚姻中最大的護城河,防一切小三,滅一切大的紛爭)等等。
生活不會缺少問題,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看來,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家庭過得不幸福的原因。
很簡單,學習啊。
遇到問題的時候學,沒遇到的時候也學,一個人學不過癮,還要和老公或者老婆一起學。
這種學習是痛苦的,沒事誰都想放鬆下,不想動腦子,但是這種痛苦和不學習、解決不掉問題帶來的膈應、痛苦和心傷來說,真算不了什麼。
學習不要騙自己。
我見過有的人,表面上是學習,實際上根本不去吸收,而是以學習之名來操縱伴侶。
比如說,聽到某專家說,婚姻中要忍讓。便連忙@自己的另一半,「看,你得按專家說的辦,你得忍讓我。」
他要求別人,但不去自律。
這樣的人,遇到這樣一種文章,比如「一個好女人或者好男人該做到哪些事」,會格外起勁。他要想著法兒地把這些「金科玉律」讓伴侶看到,恨不得列印出來就貼在兩人的床頭。他會把這樣的消息,發到朋友圈或者家庭群里,讓所有人都做個見證。潛台詞是,「你看看,我家那位做到了幾條,我們倆吵架還不都是因為TA做的不夠好」,自己的責任推得精光。
看似他也去研究情感問題,但他要找的,確實操縱工具和推責借口。
這是一種假學習。假學習帶不來幸福,因為他依舊固執,依舊沒有KO掉問題的根源。
要是真想過得幸福,真想學習,一個人會變得謙虛,變得包容,開始吸收,開始反思。
不知道大家看過《終身成長》沒,要過好日子,我覺得書中的「成長心態」是每個人都要有的。
成長心態,就是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不懂,相信通過行動一切都能變好,而不是把「我就是這樣的差脾氣」「我就是這樣的人」來作為推脫借口。
也只有成長心態,才能過得幸福。
因為婚姻生活中,看似是兩個人的問題,最終都是一個人的問題,都是你與你自己的問題。(這其中的邏輯,今天先不展開,體會下王小波這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同理)
最後,來個tip——
每次生氣時,你最好來個靈魂三問: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為什麼對這個特別生氣?我自己可以從中吸收來什麼?
仔細想一想,再把你的思考、你的疑問、你的偏執或者脆弱,分享給你的伴侶。
不要覺得尷尬,我自己這樣做過。一旦分享出來,你會發現,自己跟伴侶的理解變得更深一層,隨之而來更多的信任和默契。原來那種針尖對麥芒的氛圍,煙消雲散。
最後的最後,總結下中心思想(哈哈哈,有種回到小學的感覺)——
過好日子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能力,需要你和伴侶終身學習。生活不會缺少問題,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抱有成長心態,開始學習,開始分享,你的家庭氛圍會穩中向好。
關注公號「王劍劍」,後台回復「幸福」,給你一份我覺得對過好日子有用的書單。
C. 婚姻不幸福,家庭會出現哪些問題
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句關於婚姻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多已婚人士都有跟這句話相類似的感觸,感覺自己不幸福的婚姻就是很特別的,跟別人婚姻的不幸福也肯定不一樣。
很多人說我離婚之後對孩子好一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包括他的衣食住行方面,給她提供更好的物質。其實不管物質有多好,對於這個孩子心理上面的影響是無可避免的,孩子的自卑,孩子的孤僻,都是婚姻失敗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孩子的孤僻和自卑,一方面是由於家庭的缺失,還有一方面,也可能會因為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其他小夥伴嘲笑自己的家庭不圓滿,遭到無情的嘲笑時,會導致非常自卑。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和大家一起快樂的在一起玩耍,所以說,孤獨感就由此而生。
D. 你的家庭不幸福取決於哪幾點
我覺得家是我們每個人溫暖的港灣,那麼你的家庭不幸福取決於哪幾個點呢。其實組建一個家庭不容易,維持一個家庭也不容易。如果你現在不知道如何珍惜家庭的幸福,現在派人去破壞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一個家庭幸福與否往往取決於這些因素。你越早認識他們越好。否則,後悔為時已晚。那麼你家人的不幸福取決於以下這些因素:
三、有好的家庭氛圍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生活。良好的家庭風格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家庭的命運。如果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縱容下,孩子很容易養成傲慢和自大,這不是對孩子的愛。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孩子們肯定沒有野心,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你的家庭不幸福可能是經常吵架、家庭氛圍引起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哦。
E. 中國家庭最缺少的八樣東西你思考過嗎
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福的家庭卻是多樣的,想要家庭幸福,必須擁有這八樣東西!
關愛
王小波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所以,關愛家人才是我們最恆久不變的選擇。
有時,我們想要的太多,卻不知身邊已有最好的,那就是家人。這輩子能夠成為一家人就像共同生長在一條蔓上的葉花果,相互襯托關愛才能顯出各自的美和韻。
是否能夠讓家庭幸福,確實需要好好思考了。。。。。
F. 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一個家庭不幸福,那麼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導致孩子不夠自信,經常缺乏安全感,還有可能導致孩子以後不相信婚姻。
一、導致孩子不夠自信如果孩子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中長大,那麼這樣的孩子會明顯比同齡人自卑,不夠自信,做事唯唯諾諾。作為家長如果想要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被愛環繞的家庭,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才會擁有自信。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負責任的家長,讓孩子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成長,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會足夠自信,足夠樂觀。
各位讀者,你們又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一下。
G. 40歲女人的人生感悟:婚姻不幸福的女人,身上缺少了哪幾樣東西
40歲女人,經歷過20歲女孩的稚嫩,30歲女人的茫然,變得成熟然而有風采。40歲女人,歲月沖淡了心靈深處的喧囂和喧鬧,留下的是恬淡。40歲女人,深刻審視自己的前半輩子,逐漸規劃自己的往後餘生。
婚姻生活,對女人而言是很重要,特別是對40歲女人而言至關重要。40歲女人婚姻假如幸福快樂,那麼這樣的年紀該是女人最引以為傲的歲月。假如婚姻不順,這將是一個難堪和悲傷的碎葉,由於這個年紀女人經歷了太多的蒼桑。女人婚姻幸福不幸福快樂,並不是上天恩賜的,反而是和自己的努力分不開的,40歲幸福女人的身上總有4個特性,然而這則是不幸福的女人欠缺的。
40歲女人經歷過歲月的洗禮,越來越胸襟愈來愈開闊,再也不會為一時的得與失而不理智,不會再會為一個不屬於自己男生隨便感情用事,看盡了人生道路見得熱鬧和凄涼,心裡越來越泰然自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願意守護自己的哪一個家庭,守護自己那份幸福快樂。恬淡的心境是40歲幸福的身上具有的一種專業技能
H. 婚姻不幸福,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缺乏友誼
這理解是錯誤的,婚後不幸福一般都是因為缺少愛造成的,一個沒有愛的家庭是不會長久的,雖然婚後的生活相當平淡,但是如果雙方都用平淡來打發日子的話,那是不可能幸福的,而你說的這種情況跟友誼是扯不上關系的,是否幸福就得看雙方是否願意為對方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