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慧佛草幸福液的功效是什麼

慧佛草幸福液的功效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6 19:32:48

❶ 慧佛草幸福液好不好慧佛草幸福液要忌口嗎

當然要,在我看來這種東西已經違反了佛法

❷ 信佛的意義是什麼

信佛,學佛,解脫成佛,不是身體的解脫,而是精神的和心靈的超越。在任何條件下,任何環境下都不起煩惱,沒有痛苦,這是佛學修行,也是信佛的意義。解脫,就是任何環境中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這便是解脫。精神超越了物質,物質就不能控制你的精神,也就不能傷害到你。如果我們的精神不能超越物質,物質條件就會控制精神。

人類的需要,除了物質食糧以外,還要精神食糧;在許多精神食糧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糧;一個學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現在我想提出學佛的很多意義中,比較淺顯的三點意義來談談:

一、認識人生

人從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幾十年、到底是為什麼忙?如果說是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那麼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以後,應該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會更加忙,因為這個時候,他的生活又有進一步的要求了。為了滿足更高的慾望,所以又要拚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採花峰,飛南飛北飛西東,採得百花成蜜後,一場辛苦一場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終日忙著向外追求,從來沒有想到去研究這些問題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認識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諦,使人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安樂,把人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安樂的彼岸。

中國清朝第一代的順治皇帝,對佛法很有研究,他羨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經做了一首耐人尋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懂得佛法的人,雖然做了皇帝,也會在尋求研究人生的問題;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輩子都是在糊塗中過生活,糊里糊塗的來,糊里糊塗的去,從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個過程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生與死的二個問題:「未曾生我誰是我、是生的問題——生從何來?「合眼朦朧又是誰」,是死的問題——死往何處去?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先要明白一個佛教的名詞「業力」。

「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巴利語叫迦馬,意思是行為或造作。原來我們的一切行為、動作之後,都會留下一種力量,潛存於心中,這種力量,佛教把它稱為業力,業力留存於心中,緊跟著我們不放,好像我們的影子,跟隨著身體一般。這業力從它性質來說,分為善業和惡業。善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處,得到舒適的享受,惡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惡劣的去處,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麼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簡單地說,人的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

佛法說明善惡果報,有六道輪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業者的去處: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惡道,是造作惡業者的去處。

我們了解了這些道理,也就可以認識到人生是多麼可貴的,因為人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從何來呢?毫無疑義的,人生是由善的業力而來的,那麼死往何去呢?這就要看你現在的行為動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可以得升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夠進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脫道,還可以超出六道輪回,解脫生死,成為大自由的聖者。假如你現在的行為動作,大都是為非作歹,損人利己,那麼三惡道當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這些道理後。你要選那一條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凈化人生

因為現代的科學昌明,工藝發達,工廠到處設立,造成了空氣污染,影響到人類身體的健康,這是少有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但是,人類內心的煩惱污染。實在是時時刻刻都在嚴重地影響人類心靈的安寧,可是沒有研究佛法的人,卻很少知道的。明朝有個理學家王明陽先生,因為他的理學是從佛理中摸索出來的,所以他就知道,煩惱是很嚴重地影響到人類的心靈,控制著人類的思想,於是他說:「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防,」煩惱被形容為賊,這正說明煩惱的厲害;其實,我們的心靈所以不能安寧,就是煩惱在擾亂,在作祟;我們的行為所以違背真理,也是煩惱在驅使,在鞭策。

佛經上說:「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惱煩。

充滿著惱煩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麼樣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凈化。我們學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來洗塗我們內心的垢穢,等到我們內心的煩惱垢穢清除了,那麼,我們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適成為清凈的、圓滿的、快樂的、理想的人生了。

從前,印度憍薩羅國有一國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見一個老公公,頭發蒼白,這顯示他的年紀已經很老了,國王問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幾多歲?」老公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歲。」波斯匿王覺得驚奇起來;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豎起四隻手指向老公公問道:「你才四歲!?」老公公點點頭,很肯定地證實道:「不錯,我今年的確才四歲。」老公公知道國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釋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幾十年,思想、行為都被內心的煩惱控制著,做了很多自己以為對而實在是不對的事;四年前有個機會,給我聽到了佛法,才認識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實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凈化人生,最近這四年來,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歲。」國王聽了老公公這一番話,非常感動!點頭稱贊道,「老公公你說得對,一個人要能夠學習佛法,照著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嚴人生

庄嚴是佛教用來形容美好的詞,庄嚴人生,也可以說就是美化人生。一般來說,美可分為形相美和內在美,形相美屬於外表,內在美則指人的德性。單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沒有內在的德性,這還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須充實內在的德性美;內外俱美,才可以稱為庄嚴的人生;而庄嚴的人生,才是快樂、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學佛的人,必須實踐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籌的道德行為,來培養與充實內心的德性,以庄嚴人生。

從前印度有個大慈善家,娶到一個非常美麗的玉耶女做媳婦;媳婦自恃她的姿容秀麗,瞧不起公婆和家裡人。

一天,慈善家請佛到家來想教導媳婦。媳婦卻故意避開,後來,為了好奇,從門縫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嚴德相,實在比她更美!於是自動出來,向佛陀行禮。

佛陀說:「玉耶,你有看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內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須內外俱美!」

玉耶聽了佛的開示,心中驕傲清除了。皈依了佛,佛教他實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為,以充實她內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個內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導人生、激勵人生、鼓舞人生的;學佛除了可以認識人生、凈化人生、和庄嚴人生以外,還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為美滿的人生;從迷夢的人生,演變為覺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進化為解脫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華為聖智的人生;總而言之,學佛的意義,是說不盡的。

❸ 晚上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作用

念阿彌陀佛多多益善,什麼時間都可以念,還可以驅邪,晚上的話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各種邪物敢跑了。

❹ 什麼是佛為什麼學佛學佛有什麼用

佛佛心心心佛佛,佛就是能夠洞察世間一切的人能夠了悟宇宙眾生生命不息的人,佛說眾生皆有佛心只是眾生迷惑沒有醒悟看不到自性本來面目,心明即是佛菩薩,心迷則是凡夫佛菩薩和凡夫一念之間。
我們為什麼學佛,我們學佛是為了學習佛的智慧,學習佛的處世態度,學習佛的人生觀觀照自心利樂眾生,學佛就是為了學習佛的慈悲平和無嗔無怒無痴無慢,做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無佛佛自在。
一個「心」,我們心可大可小,大可以是無限廣闊的大,小可以是針眼般大,所以我們常常說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我們的心無外乎於貪心,嗔心,痴心,一個貪心可以貪財貪物貪戀塵世的色、香、味、形,你貪得多了你是貪所有人的,你要慢慢的歸還直到你歸還清的那一天,你貪一個人的你就要還一個人的債,你貪戀塵世間的紅塵色彩那麼你就要煩惱一生,正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我們生了嗔圭心,我們就已經有了怨恨心,有了嗔怒心,有了嗔圭心便有了世間的恩怨情仇,當我們真正的放下所謂的嗔圭我們也就釋懷,在我們心中沒有了恩怨情仇,悲歡離合種種所以的宿怨,痴心有的人痴迷於種種,有的痴迷於色,有的痴迷於書畫等等,其實痴迷恰恰把你沉淪於迷盲中,使自己愈陷愈深,而迷失了自如的本性,所以心經開始就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仔細的想想我們的一生存在什麼?我們所看到的形形色色都是虛幻的,唯有我們的心是真實的,我們的自性是真實的,如果不認識自我的自性猶如瓶中之鵝,只有在絕望中慢慢的消失。所以對於任何事情不要抱有一顆執著心,要抱有一顆平常心,隨遇而安平常對待這正是一個真正大徹大悟覺悟之人的作為,凡事要運用廣闊的智慧去處理,不是盲撞的處理,我們所做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恰恰是我們所築造的,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行為無一不靠心所創造,佛菩薩內心清凈所以沒有污染,因為佛菩薩是大徹大悟之人,要達到佛菩薩般清凈的心,非一日之功,即使我們學佛的目的。

❺ 學佛學有什麼好處

皈依三寶的利益
一、皈依三寶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實安全。
二、你要豐富人生,必須先要皈依三寶。
三、人生不能沒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寶!
四、一生的轉捩點,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惡為善,就是要皈依三寶。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寶。
六、皈依三寶是心靈的依靠;皈依三寶是永恆的寶藏。
七、皈依三寶是邁入幸福的捷徑!
八、皈依三寶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認識了自己。
九、皈依三寶,一入佛門即進入佛法的堂奧。
十、皈依三寶是受戒的基礎,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報,便應皈依三寶,相信因果輪回之理,勿造惡業。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薦-皈依三寶大家一起來。
十三、慎重推薦,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鄉-來自三寶;真正的依靠-來自三寶。
十五、趨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寶。
十六、打開心靈之窗-皈依三寶。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寶。
十八、找回本來面目-皈依三寶。
十九、點亮一盞永恆的心燈-皈依三寶。
二十、人間凈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寶。
二一、心靈起死回生的開始-皈依三寶。
二二、生命的導航-皈依三寶。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擔-現在正是皈依三寶的時候。
二四、佛陀親切的呼喚,您還要猶豫多久?趕快回到三寶的懷抱里。
二五、一盞夜路明燈,一艘苦海慈航,一塊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師。
二六、心靈的環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醫,那就要皈依三寶。
二七、來自兩千五百年佛陀的誠摯呼喚-皈依三寶。
二八、以慈悲來代替怨恨,以般若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幫助吝嗇,以皈依三寶來凈化自我,凈化社會。
二九、您皈依三寶,三寶就會與您同在!
三十、圓滿人生,就要從皈依三寶開始!

❻ 請問金剛經是佛教哪個宗派的經典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佛經中的般若部,這一部經在中國前後有七種譯本,流通最廣的就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羅什大師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譯一小段,總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個字。

唐朝時候,禪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師,極力的提倡,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早已是家喻戶曉,流通不絕,無過此經。要用現代話來講,佛經裡面知名度最高的無過於《金剛經》。

通行本《金剛經》,前後兩周問答,經文上都作「雲何應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後十六分是後半部。諸位仔細看經文,你就曉得。江味農居士根據敦煌的寫經,根據唐朝以前的古注來校對,發現前後句子不一樣,四個字完全相同,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應雲何住」,後半部是「雲何應住」,意思不一樣。句子字一顛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為我們說明,前面問:「應雲何住」,就是我們的心應該住在哪裡?這個意思是這樣的,口氣是這樣的,「應該住在什麼地方」?這是問「發菩提心要怎樣安住,才能夠叫心神集中,不至於分散」,這明明是為初發大心人所說的。而後半部是講「雲何應住」,「雲何」是為什麼要這樣住?這個意思當然不一樣,意思確實是不相同。前面世尊解釋得很多,教我們「離一切相,發菩提心」,於是乎不能沒有這一問。既然說要「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菩提心為什麼單獨它應住?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沒有了。後面這一問,發菩提心那個人是不是住在發菩提心上?疑問在這個地方,佛是不許我們住。那發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發心,那就沒得發。究竟是怎樣降伏其心,問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這是為已經發心、已經修行人而說的。像這樣深入發明,古大德註疏沒有見過,他對於《金剛經》的妙義,發揮得精彩、透徹,像這樣地方很多很多,這是我們在《講義》裡面能看到的,他的《講義》寫得非常詳細。介紹的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傳記」裡面,在《講義》序文裡面寫得很清楚。

◎經題
本經的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七個字是別題,後面「經」字是通題。經題七個字可以分為三段。
「1、金剛: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
金剛是物名,金中之精,就是金中的精華,金中最精之物,稱之為「金剛」。「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這是先說明這個物質它的名字叫「金剛」,因為在一切物質裡面,它最堅固、最鋒利,一切物不能夠破壞它,它能破壞一切物,它比其它的五金都要堅固。
「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這是希有之寶物,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已經見不到,許許多多的寶藏,我們都見不到了。為什麼見不到?眾生福薄。一切眾生福報大的時候,這些許許多多的珍寶都自然出現。實在講,這也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隨著正報,福報的大小;福報大的自然七寶現前,福報沒有了,七寶就不見了,就隱沒了。這都是心轉境界,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這些原理是真實的。
因此世尊用這個來比喻般若智慧,「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這是取它堅利、鋒利能破煩惱。「徹見一切凡情妄相」,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夠照破無明。「照破無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見到了。所以用金剛來做比喻,金剛的特性是「堅固、鋒利、光明」,三個特性,比喻般若。
「2、般若:是梵語,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就理體曰覺性。又名實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語,這是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們不把它翻成智慧,還用般若,這在從前翻譯體例裡面,叫做「尊重不翻」,對這個名詞尊重,所以用音譯,再加以解釋。「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佛與大菩薩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他們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這種能力就叫做「般若正智」。
「就理體曰覺性」,般若之體就是覺性,覺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覺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名實相般若」,實是真實,決定不是虛妄的。這個意思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是真實的,般若不是虛妄的;這一種能力是真實的,一切現象是虛妄的。這都是講它的本體,講它的理體。「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有體就有用,實在說我們在凈宗法門裡面來講,它的體就是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見。我們現在的心不清凈,我們現在的心是被污染了,所以佛常說「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從事上講是講我們生活環境,從理上講就是講我們的心。濁是污染,五種嚴重的污染。因為嚴重的污染,所以這個心起作用,就起惡念,起貪嗔痴這些惡念。因為有惡念,才會有錯誤的行為,才會有苦報。我們現在的話叫「惡性循環」,是輪回不息的原因。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實相般若的起用。
「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這個要曉得,體跟用是一不是二。清凈心是體,清凈心起作用是照見,體跟用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的,學般若,學大乘,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眾生在迷,自己心性裡面,雖然本來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人人的心都清凈,哪個人的心不清凈?真心都清凈,不清凈的是妄心,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都有一個真心,真心被迷了。雖有,不知道。在不在?在。佛告訴我們,佛講得很清楚,佛說我們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耳朵聽音聲,第一念是真心。我們眼看、耳聽,第一念是真的,真心。為什麼?第一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能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沒有看見。看見,清清楚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是真心。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分別了,這是花,這是紅的、這是黃的,很美,我很愛它。完了!這就完了,墮落在妄想、分別裡面去了,這就迷了。諸佛菩薩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墮在這二念,他們的本事,他們用真心。我們第一個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完了,變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這叫凡夫。能夠保持第一念,就是佛、大菩薩,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佛把這個事實真相、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清楚,後人把佛的話記錄下來就變成文字。佛當年說法那是般若,那是言說。現在記錄下來成文字,就叫「文字般若」。所以文字是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真相。雖然說三種,諸位要曉得,一而三,三而一。
「3、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盤彼岸。波羅蜜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跟我們中文文法恰恰相反,我們中國人講「到彼岸」,他說「彼岸到」,我們依原文的意思來翻,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盤彼岸」,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盤是不生不滅,也就是一般宗教裡面所講的永生,以後再也沒有生死,這叫涅盤彼岸。涅盤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滅的是什麼?滅的是念頭。諸位要曉得,生死輪回的根本就是念頭,念頭有生滅,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生了。有生滅就有生死,就有輪回。涅盤的意思,就是沒有生滅的念頭,心真正達到清凈,心裡頭一念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真心完全現前,妄心沒有了。妄心沒有了,給諸位說,生死輪回就沒有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所以叫「了生死、出輪回」。這是把這個道理為我們說出來,只要你心裡頭生滅的念頭沒有了,輪回就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輪回生死都沒有了,諸位想想看,你還會有什麼老、病?當然沒有了,生、老、病、死都沒有了,這些完全是真實的事實。
「波羅蜜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這一句梵文里頭含的意思很多,有到彼岸、到家。到家是指功夫做到圓滿,我們稱「到家」了。像這幾天我看到這邊許許多多名書法家寫了很多字,字寫得很好,「某人這個字寫得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叫「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家了。畫畫的功夫,畫到最好就是到家了。你會炒菜,炒菜炒得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叫波羅蜜,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它有究竟圓滿的意思,稱為「波羅蜜」。
「10、經:具貫攝常法四義,常則三世不易,法則十界同遵。又有徑義,修行成佛之路徑。」
「經」字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稱之為經。經有很多意思,這個地方只舉出最簡單的四個意思,這是通常一般所講的「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第一、「貫」,是貫穿的意思。同學們也許看過佛經的批註,古人的批註在經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樣。再大部頭的經,科判都判得很細密。像我們常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部頭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冊。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分量大,它的科判,這么厚的本子有好幾本。我看到之後,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科判是解釋經的,從科判裡面去觀察,才能夠發現佛經不簡單。真正做到不能加一個字,也不能減一個字。加一個字,累贅,可以刪掉的;少一個字,它的科判就斷了,就連接不上,看出章法結構的嚴密,這是科學的方法。從章法結構就能夠看得出它思想的細密,條理整整齊齊,絲毫都不亂,這是貫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夠符合這個標准。像現在一般報紙雜志裡面這些文章不行,那個文字刪掉一句、刪掉一段沒關系,意思還不會錯;再添一點也沒關系,可以增減的,這就是不能符合貫的這個標准。我們讀中國的古文,古文能夠達到這個標准。
第二、「攝」。攝就是能夠攝受人心,這就比較難了。這個意思淺而言之,就是你讀了之後是欲罷不能,好象磁鐵一樣,它能夠吸引,它有這個力量。諸位看報紙看一遍,我想不會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沒有攝受的能力。好的小說,像中國古時候的四大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是中國四大名著,你看一遍,還想看第二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後,不想再看了,它的攝受能力只有這么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讀四書五經,那個攝受的力量就強,可能從你小時候念起,胡須都白了還念不厭,愈念愈有味道。換句話說,這種能力可以攝受幾十年,讓你一生都不會厭倦;每讀一遍,有讀一遍的味道,這個力量就大,所以稱之為經。佛經攝受力量超過世間的典籍,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一部經都念不厭,這個攝受力量太強大了。佛門的典籍,任何一部經論,都有這個攝受力量。讀的遍數愈多體會愈深,我們通常講悟處。他為什麼喜歡讀?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處,充滿了法喜,他才不會厭倦,愈念愈歡喜。
第三、「常」,「常則三世不易」。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曉得佛講經,距離我們現在,依照中國人的記載,老一輩的大德們,像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諦閑法師,他們都採用中國古代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國人講是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幾乎有六百年之多,實在講現在無法考訂,除非讓釋迦牟尼佛再來,向他請教,否則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找到證據,誰也不能夠否定誰。這些爭論我們都把它舍棄掉,沒有關系,時間是假的,空間也不是真實的,何必去計較?佛法重在行門,自己真正心清凈了,真正開悟了,那才重要,其它的東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講的這些道理,現在還可以用,三千年前講的方法現在也適用,這就是「三世不易」。我們世間有許多典籍,就沒有辦法超越時空。現在有用,過幾年就被淘汰,就沒用了。佛的典籍、教訓永恆不變,萬古常新。
第四、「法」,「法則十界同遵」,法是講修行的方法,破迷開悟的方法,修行證果的方法。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麵包括佛法界,佛還需要嗎?佛要!因為佛裡面,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佛,我們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還要修行,圓教的佛才是究竟圓滿。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同遵,就是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要遵守這個方法,遵守這個原則,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這樣才稱之為經,經具足這四個意思。
「又有徑義」,徑是路。經是「修行成佛之路徑」,徑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們要循著這個道路,才能夠超凡入聖。經還有鏡的意思,就是照臉的鏡子,有這個意思。讀經,要以經典的道理,經典裡面所講的標准,跟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對照對照。用經典照照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清凈不清凈?善良不善良?經典是一個標准。經題的意思就講到此地。合起來說,這個經題就是:像金剛一樣堅固、鋒利、光明的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佛說這部經,希望我們都能夠因世尊所說的金剛般若,開啟我們自性金剛般若的智慧。我們這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的幸福美滿,而且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後決定是往成佛之道邁進,以至於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說這部經的意義。
◎判教
判教的意思,這是祖師大德們,將世尊過去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別淺深大小,便利於後來的初學,有一個次第可以入門,所以就有判別教相。正如同我們現在的學校,給學生編排課程標准,是同樣的意思,這個科目應該編在第幾年、第幾個學期,有這個意思。佛法雖然有判別教相,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佛經不同於世間學校的教科書。為什麼?世間的書籍確實有淺有深,淺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淺,所以排定課程標准比較容易。而佛法裡面的經典,特別是大乘經,經文含義是可深可淺的,初學佛的人能從這里讀,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離不開。就像這部《金剛般若》一樣,可以從這里下手一直到成佛還是這一部經典,這就說明佛法不可思議,可深可淺。淺的程度看,很淺;深的程度看,很深。隨著自己修學,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看到這個經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議,這是佛經跟世間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判教,祖師大德也是一番苦心,

「3、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唐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這在《華嚴經疏鈔》裡面看到的,賢首、清涼大師都是生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判教的風氣非常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澄觀大師所引的,諸家都能夠見得到。但是唐以後,這些各家判教的,可以說都衰沒了。「唐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這兩家傳下來了,為什麼?這兩家判得最好。所以後來的學者、研究經的人、講經的人,不是依賢首就是依天台,而到今天可以說依天台是最多,依賢首的不多。這裡面也有原因:天台家的判教簡要詳明,賢首雖然判得很好,比較復雜。賢首用十門開啟,就是介紹全經的概要,他用十個科目。天台用五個科目、五重玄義,五比十就省一半,所以後來的人取天台的很多。
「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藏就是小乘,小乘為什麼用藏?小乘也有完整的三藏,它有經藏、律藏、論藏。通、別、圓都是大乘,通是大乘的開始,前面可以通小乘,後面通大乘,是大乘的開始,也就是大乘裡面淺顯的。別教就比較深,是大乘裡面比較深的,它是不通於小乘,純粹大乘。也可以說,藏教淺,通教有淺有深,別教有深無淺,圓教是一切圓融,無不通達。天台家將大小乘佛法是這樣的區分。
「賢首」就是華嚴宗,「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五教裡面,小教跟天台家的藏教相同,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終教就是天台的別教,而將天台的圓教開為頓、圓兩種,天台是把頓包括在圓教裡面。由此可知,兩家在名稱上不一樣,意思內容方面來講,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些常識,常常研究經論、古德註疏一開端,都說得很詳細,我們看看各家對於本經的判法,他們判得都很有道理。
「4、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江注判此經為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三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
「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天台宗判「金剛經」屬於通教,但是它也有別教的意思,也有圓教的意思。這個說法,這個經裡面有通、別、圓,豈不就是有深、有淺?淺的人讀起來淺、不難懂,深的人讀起來意思很深奧,可深、可淺,確實如此。本經前半部,淺的人看到淺,深的人看到深,後半部唯深無淺,確實它有深度,沒有淺顯之處,所以判得很好。「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這就說明,為什麼他把它判作始教、判作通教,大乘的開始,因為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句話說,必須離四相才是菩薩,那要是剛剛離四相成菩薩,這是初級的菩薩,這就是始教的菩薩,所以它意思有淺的。到《金剛經》後半部,不但四相要離,四見也不能有,不但諸相沒有,能證的心也不能有,不但能所沒有,佛法也沒有,那是深到極處,完全是圓教的教義,所以判作「亦通於圓」。這是古大德對本經的判法。

摘自凈空老法師《金剛經講義節要講記》

❼ 人為什麼要念佛佛是什麼念佛有何用是佛需要我們念他嗎念佛對佛有什麼好處嗎

佛是什麼?佛是眾生的覺性,沒煩惱憂愁的清凈心,即佛性。能夠彰顯佛性的眾生就是佛。這個佛性,人人具備,人人都是佛。只是人們執著於五欲六塵,被自己貪嗔痴心障礙了本具的佛性,也因此產生諸多煩惱痛苦。貪婪心讓人失去理智,嗔恨心讓人失去冷靜,愚痴讓人失去了對善惡的正確判斷。如是迷惑顛倒,苦苦相循。
那麼,為什麼念佛?就是讓大家喚醒內心的覺性,不再執著於貪嗔痴,遠離一切分別妄想,以解脫智慧,重現本具佛性光輝,清凈自在,不復煩惱痛苦。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是我們之外還有一個佛的人物,人人皆具佛性,人人本自成佛。所以我們念佛,不是有個佛需要我們念他,或對哪個佛有好處。念佛就是念我們的清凈心,大家天天都念佛,就不會再起貪執財色名食睡的妄心,在工作生活中就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以一個明朗的心情、健康的思想投入充滿希望的生活當中。

❽ 念釋迦牟尼佛起到什麼作用

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可以起到:1消除業障;2增長智慧;3積累福報;4與佛建立感應。——不止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子,阿彌陀佛啊、葯師佛啊,所有佛菩薩的名號都有這個效能。

❾ 慧佛草的價格

1200元一箱,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領導家的姐姐,乳腺癌晚期,已經在家等死了。後來一次吃飯剛好談起幸福草,這位領導也是死馬當作活馬醫,買了五箱回去給他姐姐喝了,喝了3天之後,他姐姐居然說肚子餓了要吃飯。後來身體慢慢好起來了,現在天天在樓下跳廣場舞,已經有3年了。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閱讀全文

與慧佛草幸福液的功效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怎麼鍛煉好看 瀏覽:15
路遙真實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342
健康的男人都會有哪些症狀 瀏覽:524
健康生活有多少種方式 瀏覽:762
不完滿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876
婚姻起訴離婚費用多少 瀏覽:650
幸福因分享而增值是什麼 瀏覽:282
婚姻怎麼長久點 瀏覽:178
炎劉幸福城房價是多少 瀏覽:959
工作中快樂和幸福生活在哪裡 瀏覽:494
買點什麼零食健康好吃 瀏覽:79
故事感照片怎麼調 瀏覽:393
共享經濟的范圍是什麼 瀏覽:32
集體經濟份額表怎麼填寫 瀏覽:274
類似的成語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296
在大城市如何提升幸福感 瀏覽:466
娥皇為什麼會成為愛情故事 瀏覽:721
富豪的婚姻是為了什麼 瀏覽:154
屬蛇女和鼠鼠男的婚姻如何 瀏覽:3
如果愛情真的會悲傷什麼歌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