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禪宗的幸福之路
問:在對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當時為解脫麻煩而參加打七。老師打板的當時,我也進入了無量無邊的境界。當我入佛門選擇了凈土法門之後,才知道此事之大,怕妄語不該說,身邊又無明人,為此遠道來求法師開示。
凈空法師答:在禪堂裡面參究,目的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的手段很特殊,他不給你講經,也不給你說法,只教你規規矩矩坐在那裡一念不生。你若生了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禪師就用香板供養你,這是真打,是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你不打妄想了,老老實實什麽也不想了,還是要打,為什麽?無明。不是打你的妄想,就是打你的無明;總而言之,你非挨打不可。
不過真正禪堂的堂主是不打人的,為什麽?這香板打下去,你會開悟,他就打你;打死都不開悟,他不打你。今天這樣的堂主已經找不到了,這些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能觀機,知道你的緣是否成熟。哪一天緣熟了,一敲你就覺悟了,這個板子打下去是無量功德;若打下去,你不開悟,這個板子打下去有罪過。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道眼,看到這個人緣快成熟了,這一下幫助他,馬上就成功了。
倓虛老法師是天台宗的傳人,但他是修凈土念佛往生的,他曾經跟大眾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有二十多人,聽到的都還不算數。而禪宗修禪得定的,他見過也聽過,但是開悟的,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你就曉得禪之難!
諸位要知道,參禪不開悟就不能了生死,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四空天;如果禪定不夠水平,就生欲界上面的四層天。欲界的四王天跟忉利天是靠福德往生的,修上品十善業道能生忉利天。而夜摩天不能全憑福德,還要加上定功,這個定功稱作「未到定」。換言之,這個定功還在欲界,不能生初禪天。參禪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了生死,所以參禪不如凈土宗,凈土宗只要小小的定功,甚至沒有定功都能帶業往生,可見這個法門之殊勝不可思議。你能回過頭來念佛,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
㈡ 究竟如何才能獲得穩定的幸福感
幸福這個詞,說起來大家並不陌生,但要真正講清楚,好像也不太容易。雖然不容易,但卻很有意義!畢竟,這應該是大多數人都嚮往的一種人生狀態吧(別否認我不聽)。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嘮嘮幸福這個話題。探討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擁有一種更為長久平穩的幸福生活。
01.
常常覺得不幸福,
可能因為你對幸福本身有誤解。
在討論真正的幸福之前,我們需要破除一些關於幸福的刻板印象。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幸福也許並不是真的幸福,而你所認為不幸的生活,也許夾雜著幸福的千萬種可能。
Ta會遇見相近的人,找到個體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和歸屬,而後變得更加幸福。
3)具有創造性和意義感的人生
真正的幸福是以積極的創造性為基礎的。它的對立面不是痛苦和不幸,而是由於缺乏創造性和無成果而產生的沮喪(Fromm, 2013)。
沒有創造性的人只能不斷被動地接受外界的輸入,不僅容易被塑造、迷失自我,還會因為害怕失去外在的能量,形成佔有的傾向,長期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狀態里。
亞里士多德所講的幸福,指的正是人們能夠在活動中,發揮出自身的潛力和功能。
這種潛力包括了對他人、對自己、對事物的感知力和互動能力。
在生產性的活動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是生命的主體,在主動選擇行為和創造價值。在能動性的實踐下,我們能夠破除與他人隔離的屏障,建立起深度的、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既與世界融為一體,又維護了自己的完整性。
究竟如何才能獲得穩定的幸福感?
03.
那麼,如何獲得和維持
一種長久穩定的幸福?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說道:
“少年時,我憎恨人生,老是站在自殺的邊緣……如今,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一部分是因為我發現了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並慢慢實現了不少;一部分是因為我終於順利地驅逐了某些慾望;但最大的原因,還須歸功於一天天的更少關注自己。”
我們需要關懷自我,但要放棄對自我的過度關注。過度關注自我會把滿足慾望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從而使人生往單一的方向走去,並因為慾望無法被滿足,給自己帶來更嚴重的創傷。
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們需要剝離比較的傾向。與外界的比較始終是一個威脅幸福的潛在因素。
當我們處於優勢的一方時,可能會被暫時的喜悅代入虛榮和停滯的狀態(甚至歪曲自我的軌跡),而處於劣勢一方時會引發更多負面情緒(包括嫉妒、自我否定等)。
整體來看,想要獲得一種長足的、持續的幸福感,我們需要更主動地投入當下,選擇一種更為正念的生活。
或沉溺於過去,或擔憂未來,大多數人的不幸福其實源於已經發生和並未發生的事。投入當下的生活,反而是我們所缺乏的一種能力。從觀察生活開始,感受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與世界的互動。
我們有不斷地糾錯和創造的可能,並且正走在這條路上。還有什麼比這種真實的存在更大的幸福呢?
㈢ 在家心煩 出去干什麼都得花錢也沒意思 也不想和人交流交際 怎麼辦
為什麼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意思?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幸福之路》,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經典之作。大家不要被作者的光環嚇到,覺得這本書肯定晦澀難懂。實際上,它值得每一個很不快樂,但想要尋找快樂的人閱讀。這本書是羅素結合自身經驗,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年輕人量身定製的一堂幸福課。
現代的年輕人,大部分患有「手機依賴症」,五分鍾沒拿起手機就焦躁不安。羅素指出:這是缺乏容忍平淡生活的能力。綜藝、游戲、電影,我們平時接觸太多高強度的刺激,以至於一旦回歸單調的現實,就會感覺空虛和失落。但本質上,是這些視覺盛宴提高了興奮的閾值,讓生活顯得乏味,對手機產生戒不掉的癮。想要解除煩悶獲得快樂,學會享受平淡的小幸福是關鍵。
這本《幸福之路》能流傳至今,全面而精彩的論述功不可沒。羅素幾乎把所有阻礙幸福的問題,以及獲取幸福的方式,都梳理和歸納了一遍。把這本百來頁的小書啃下來,你就能看到作為哲學、數學、文學大家的羅素,如何把他的人生經歷,還有對幸福的理解娓娓道來,幫助每一位讀者走上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人為什麼不快樂?比如太過以自我為中心。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對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比如過強的競爭感。用百米沖刺的速度過一生,每一天都覺得精疲力竭。比如無法忍受平淡的生活。衣食無憂生活順利,但日常的煩悶感總讓人不快樂。比如強烈的嫉妒。同事領比自己多的薪水,就在心裡痛罵領導的不公平。比如人和環境的契合度低。又或者是因為想法和其他人格格不入,沒有傾聽和關心自己的朋友。
二是不快樂的人,如何尋找到快樂?這里我先留個懸念,後面再來介紹。
首先來看第一個核心問題:是什麼阻礙我們獲得幸福?
羅素第一個提到的因素,是自我沉浸:太多的注意力聚焦於自身,逐漸陷入和他人隔絕的狀態。當我們變成人海中的孤島,來自外界的供給就被切斷了,整個人困在虛無悲觀的情緒里。我的來訪者描述過她的心境:「我就想一個人好好獃著,把過去的那些事梳理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平靜下來。」她嘗試去調整了幾天,卻沒收到希望的效果。她給我的反饋是:「剛開始感覺還行。但獨自呆久了,心裡反而更煩躁,甚至比原來的狀態還糟糕。」
這位來訪者的經歷,印證了過度的自我關注,帶來的其實是痛苦而非我們期待的愉悅感。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琢磨情緒。很容易把負能量的事情擴大化,一頭鑽進牛角尖里走不出來。甚至陷入惡性循環中:不與外界接觸,情緒越來越低落,更加缺乏與人交流的興趣。如果有事情來分散注意力,或者有人及時為我們指點迷津,煩惱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所以失戀後自我封閉的人,更需要多出門參加活動。或許你做什麼都很難快樂起來,但比起悶在家裡,走出去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讓心靈的療愈成為現實。
第二個阻礙幸福的因素,是持續的、高強度的工作節奏。現在很多企業提倡「狼性文化」,似乎只有極具攻擊性、堅持 996 的員工才是有競爭力的。被這種思想洗腦的人,真的會用百米沖刺的節奏,試圖跑完人生的整場馬拉松。然後每天都過得像打仗一樣,時刻都在為事業發愁,連覺都睡不好。從人的生理機能來說,這種「犧牲健康熬工作」的狀態是不可取的。心理學家發現,面對刺激人會經歷三個階段:剛開始腎上腺素加速分泌,我們變得很警覺;接著適應緊張的狀態,能更專注地進行工作;但如果壓力長期存在,我們會因為能量耗盡而疲勞甚至崩潰。這也是為什麼經常加班很少放鬆的人,特別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出現脫發、變胖、晚上失眠等情況。
我在美國念書期間,經常聽到教授在研討會上強調: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完成學業的同時要照顧好自己。他們也真的信奉這一點,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就像我的導師那苦拉教授,平時是學術狂人,但周末也會放下工作,好好陪小孩去看學校的橄欖球賽,開車到城郊兜風。所以每當我為工作焦頭爛額,甚至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時,都會想起他勸慰我的話:「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學會適當地休息,你會發現自己能做得更好。」
㈣ 敬畏自然法則,把握人生幸福之路是什麼意思
自然法則就是太陽每天升起落下,通過了就是下,下之後就是秋,秋之後東就來了。這就是自然法則呀,意思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的規律,不要跟自然對著來,這樣才能夠把握人生的幸福啊,身體健康了才能把握幸福對不對?
㈤ 《幸福到萬家》完美收官:何幸福是怎樣走出「幸福路」的
《幸福到萬家》完美收官,何幸福憑著自己的拼搏以及努力走出了幸福的道路。雖然在這條道路上充滿著波折以及坎坷,但是何幸福從來沒有選擇放棄及低頭,這樣的她更容易成為大家的榜樣,成功的成為了一位優秀的農村女性。
通過婚鬧這次事件,明顯能夠看出王慶來配不上何幸福。雖然何幸福的家庭情況並不是特別的理想。但是她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原則,並且選擇維護正義。因為打的是萬書記的兒子,都在勸她放棄容忍,但是何幸福去找了律師。最終村子裡不允許再次出現婚鬧現象,她幫助了很多人,同時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㈥ 孔子學說中的幸福之路是
a、修身
孔子的幸福觀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就是說,顏回家裡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里。這么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是他能夠忍受這猛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哀嘆抱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br />(人人都希望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㈦ 最容易關系混亂,幸福之路艱辛的星座是哪幾個
天秤座
天秤座人在通往幸福的路上,還是有很多的優勢的。他們一般有著優雅的氣度,讓很多異性為之傾慕;他們有著嫻熟的交際技巧,大把大把的異性會在天秤座人的周圍;他們熱情好客,樂善好施,有著很好的口碑。因此,按說天秤座人的幸福路應該是「條條大路」。
㈧ 《幸福到萬家》何幸福雖然命運不好,但不服輸的她是怎樣走出幸福之路的
《幸福到萬家》上映之後引發了熱議,很多網友都認為這部劇中的一些劇情不太真實,不符合當今的社會現狀。在這部劇中,何幸福的命運非常不好,他從小就上不起學,只能一直打工供妹妹上學,後來只能嫁給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在村子裡面也經常受委屈和壓迫,但是憑借著努力和堅韌,他最終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正是因為堅持正義、樂觀堅強,何幸福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並沒有被一個小小的萬家莊所束縛,反而走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㈨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怎麼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德經》第三章,原文如下: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
譯文: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這一章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他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然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斷地發展提高,所以老子的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是消極的。
(9)幸福之路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㈩ 我很不快樂,該怎麼辦啊
覺得生活沒意思怎麼辦?原因是現在社會的誘惑太多了,迷亂了你的眼睛。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幸福之路》,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的經典之作。大家不要被作者的光環嚇到,覺得這本書肯定晦澀難懂。實際上,它值得每一個很不快樂,但想要尋找快樂的人閱讀。這本書是羅素結合自身經驗,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年輕人量身定製的一堂幸福課。
現代的年輕人,大部分患有「手機依賴症」,五分鍾沒拿起手機就焦躁不安。羅素指出︰這是缺乏容忍平淡生活的能力。綜藝、游戲、電影,我們平時接觸太多高強度的刺激,以至於一旦回歸單調的現實,就會感覺空虛和失落。但本質上,是這些視覺盛宴提高了興奮的閾值,讓生活顯得乏味,對手機產生戒不掉的癮。想要解除煩悶獲得快樂,學會享受平淡的小幸福是關鍵。
這本《幸福之路》能流傳至今,全面而精彩的論述功不可沒。羅素幾乎把所有阻礙幸福的問題,以及獲取幸福的方式,都梳理和歸納了一遍。把這本百來頁的小書啃下來,你就能看到作為哲學、數學、文學大家的羅素,如何把他的人生經歷,還有對幸福的理解娓娓道來,幫助每一位讀者走上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人為什麼不快樂?比如太過以自我為中心。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對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比如過強的競爭感。用百米沖刺的速度過一生,每一天都覺得精疲力竭。比如無法忍受平淡的生活。衣食無憂生活順利,但日常的煩悶感總讓人不快樂。比如強烈的嫉妒。同事領比自己多的薪水,就在心裡痛罵領導的不公平。比如人和環境的契合度低。又或者是因為想法和其他人格格不入,沒有傾聽和關心自己的朋友。
二是不快樂的人,如何尋找到快樂?這里我先留個懸念,後面再來介紹。
首先來看第一個核心問題:是什麼阻礙我們獲得幸福?
羅素第一個提到的因素,是自我沉浸︰太多的注意力聚焦於自身,逐漸陷入和他人隔絕的狀態。當我們變成人海中的孤島,來自外界的供給就被切斷了,整個人困在虛無悲觀的情緒里。我的來訪者描述過她的心境:「我就想一個人好好獃著,把過去的那些事梳理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平靜下來。」她嘗試去調整了幾天,卻沒收到希望的效果。她給我的反饋是:「剛開始感覺還行。但獨自呆久了,心裡反而更煩躁,甚至比原來的狀態還糟糕。J
這位來訪者的經歷,印證了過度的自我關注,帶來的其實是痛苦而非我們期待的愉悅感。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琢磨情緒。很容易把負能量的事情擴大化,一頭鑽進牛角尖里走不出來。甚至陷入惡性循環中:不與外界接觸,情緒越來越低落,更加缺乏與人交流的興趣。如果有事情來分散注意力,或者有人及時為我們指點迷津,煩惱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所以失戀後自我封閉的人,更需要多出門參加活動。或許你做什麼都很難快樂起來,但比起悶在家裡,走出去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讓心靈的療愈成為現實。
第二個阻礙幸福的因素,是持續的、高強度的工作節奏。現在很多企業提倡「狼性文化」,似乎只有極具攻擊性、堅持996的員工才是有競爭力的。被這種思想洗腦的人,真的會用百米沖刺的節奏,試圖跑完人生的整場馬拉松。然後每天都過得像打仗一樣,時刻都在為事業發愁,連覺都睡不好。從人的生理機能來說,這種「犧牲健康熬工作」的狀態是不可取的。心理學家發現,面對刺激人會經歷三個階段∶剛開始腎上腺素加速分泌,我們變得很警覺﹔接著適應緊張的狀態,能更專注地進行工作;但如果壓力長期存在,我們會因為能量耗盡而疲勞甚至崩潰。這也是為什麼經常加班很少放鬆的人,特別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出現脫發、變胖、晚上失眠等情況。
現在我們來看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1、人擺脫『萬事皆空』的心境,並非依靠什麼哲學,而是依靠於對行動感到強烈的需要。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宜於做相當的生存斗爭,萬一人獲得了大量的財富,毫不費力地滿足了他所有的慾望時,幸福的要素會跟著努力一塊兒向他告別的。缺少一部分你渴望的東西才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
因為生活中有缺陷,有沒有實現的目標,生活才有動力,才讓人感恩,才讓人更懂珍惜和享受幸福。
2、娛樂是需要與自然進行接觸的,許多娛樂卻缺少這樣的要素,例如賭博,這樣的娛樂一旦停止,人就趕到污濁與不滿,似乎缺少什麼卻又不得知。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賴於恬靜,因為唯有在恬靜的空氣中,真正的快樂才能常駐。
這話說到心坎里去了,最全面的範文參考寫作網站尤其是最後那句話。快樂和興奮有很多種獲得途徑,然後,關鍵卻是怎樣才能讓幸福常駐,答案就是恬靜。
3、友好的環境,幾乎為每個人的快樂所必需。大多數人都會習染了流行的偏見,本能地承受了周圍的信念與風俗,而其中少數人包括著一切有些靈智的或藝術的價值的人,絕對不能採取這種俯首帖耳的態度。而在小鄉鎮,因為大多數人的想法都較為一致,另類的人物生存難度較大,大多隻能採取偽裝,從而忍受內心的孤獨,除非性格上無比堅強;在大城市裡,大多數人都能找到各自情投意合的集團,可不用偽裝或受到約束。
4、幸福的秘訣是,讓你的興趣盡量的擴大,讓你對人對物的反應,盡量的傾向於友善。
一切的心灰意懶,都認為是一種病,固然為有些情勢所逼而無可避免,但只要它一出現,就該設法治療而不當視為一種高級的智慧。假定一個人喜歡楊梅而一個人不喜歡,後者又在哪一點上優於前者呢?但喜愛楊梅的人享有旁人所沒有的一種樂趣,在這一點上他的生活更有趣味,對於世界也更適應。一個人感有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因若他失掉一樣,個人簡歷還可亡羊補牢,轉到另一樣上去。
這是篇好的書籍,涉及到幸福、生活、快樂、自己、因為、大多數、娛樂、需要等方面,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