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關於戲歌(就是戲曲改變的歌曲)類節目
…陪君醉笑三千場(南合文斗)、…歲堤春曉(羅志祥)、…少年游(魏晨)、…逃學書童(後鉉)、…荷花亭(高進)、…蘇三說(陶吉吉)!
② 京劇和戲歌有什麼區別知道的請馬上告知
京劇是一種戲劇,地方戲的一種。有劇情、表演,當然也有曲、歌。
戲歌比較廣,古時候的對歌也叫戲歌,現在各地方戲種里的歌都可叫戲歌。京劇里的歌也可稱為戲歌。而更多的是普通戲、歌舞表演等唱的歌都叫戲歌。
③ 一首歌曲裡面有戲曲的是什麼歌曲
if
you
feel
my
love,是混音的,開頭是包公的鍘美案選段,然後是女生的英文rap,很不錯哦~
④ 戲歌的介紹
把戲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既像戲又像歌的唱段一經推出,立刻風靡全國。隨著這類作品的日益增多,一個新的名詞產生了,它就是戲歌。
⑤ 什麼是戲歌
戲歌這是戲曲這種傳統而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當代流行因素結合的產物。歌詞是反映當代人的生活情感的內容,而曲調旋律用的卻是中國古老的戲曲形式
⑥ 什麼叫戲歌
戲歌這是戲曲這種傳統而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當代流行因素結合的產物。歌詞是反映當代人的生活情感的內容,而曲調旋律用的卻是中國古老的戲曲形式。它既有中國的戲曲元素又有現代的歌曲元素,故事情節濃厚。
中國戲曲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文化特色,動聽的同時也感動人心靈,而流行歌曲卻是新時代人的極寵,二者結合,自然相得益彰,風格獨特。
當初像《前門情思大碗茶》、《說唱臉譜》這樣的戲歌一亮相,幾乎立即傳遍大江南北,受到人們的追捧與喜愛。這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啟示:戲歌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形式得到大家的承認並登上音樂殿堂,借它那種韻味和時代感吸引觀眾,在提升流行歌曲品位的同時,促進戲曲的復興。
⑦ 包頭的地方戲的名稱是什麼
包頭的地方戲的名稱是二人台。
二人台是河套地區的民間戲曲,俗稱「打玩意兒」。清光緒年間,在蒙漢民歌和「絲弦坐腔」基礎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帶傳來的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清末明初,在土默川一帶出現了二人台職業小班。起初,二人台角色只有一丑一旦,以「摸帽戲」的形式分飾多種角色,後來進一步發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間小戲。
二人台藝術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在群眾中流傳著:打不完的金線賣不完的菜,看不厭打櫻桃、探病、走口外。為看白靈旦(樊二倉),三天不吃飯;寧可穿不上綉花鞋,也要看一看霍存柱的打金錢;沒有馬騎坐「膠皮」,也要看看關全喜;朱銀全、劉二羅,丟起丑來真紅火等順口溜。然而建國前二人台藝人們社會地位低下,生活窮困潦倒,多以賣藝乞食度日,加之演唱內容俚俗,倍受士紳歧視,主要在鄉村為農民演唱。在抗日戰爭期間,陝壩商會有個二人台樂隊,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和七月十五園子渠放河燈時演奏,藉以增添鄉上風韻。
二人台傳統節目,一部分是根據當地發生的重大事件編創的,如《打後套》《轉山頭》等;另一部分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如《走西口》、《五哥放羊》、《打連城》等;還有一部分則是從外地移植而來的,如《洛陽橋》、《西廂》、《下山》等。二人台節目的內容,有的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有的揭露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有的歌頌勞動人民的純真愛情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的抒發勞動人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有的表達歷史事件。二人台的形式,短小精悍,有的偏重於歌舞,有的偏重於演唱。二人台的音樂,帶有濃郁的河套民歌色彩。二人台的唱詞,富有河套爬山調的韻味。二人台的道白,多為河套廣為流行的幽默、詼諧、生動、風趣的串話、諺語和歇後語。因此形成了河套二人台的獨特風韻。群眾贊美道:「土生士長土裡料,土言土語土腔調」;「二人台真紅火,句句唱在咱心窩窩」;「自小愛唱:二人台,赤肚子唱到頭發白」等。
⑧ 四愣幸福生活評彈歌曲是什麼歌啊
鶯鶯祥月。
演唱:侯莉君
取材於《西廂記》
歌詞:
絲綸閣下靜文章
鍾鼓樓中刻漏長
檐鈴響 響叮當
崔鶯鶯 鶯語喚紅娘
紅娘呀 你看月明明
明月當空照
去張張 張相公他可得在書房
切思思 思切情深重
俏雙雙 雙美就出蘭房
一步步 步入亭中去
再添添 添滿一爐香
鶯鶯拜 拜月光
甜蜜蜜 蜜語告穹蒼
香飄飄 飄入書房去
願他是 早早 早步入蟾宮香
俏伶伶 伶俐紅娘婢
口輕輕 輕口換紅妝
小姐呀
少停停 停刻夫人曉
又要怒沖沖 沖打我小梅香
小姐是 連連 連稱是
步忙忙 忙步返蘭房
望巴巴 巴望早成雙
(8)幸福生活戲歌是哪個地方戲曲擴展閱讀:
《鶯鶯拜月》這首開篇傳唱者眾多,江蘇省曲藝團演員,「侯調」創始人侯莉君,她運用自己的流派唱腔為這首開篇進行了音樂設計,採用真假嗓結合唱法,行腔舒展,委婉悠揚。
尤其是假聲唱腔,如「一步步步入亭中去」的「去」字,拖腔長達二十小節,三回九轉,娓娓動聽。由於侯莉君在這首開篇里集中了「侯調」唱腔的精華,因而《鶯鶯拜月》成了「侯調」的代表作。
⑨ 康熙微服私訪記的主題曲是屬於戲曲嗎是什麼戲種
《康熙微服私訪記》的主題曲不是戲曲,而是戲歌。
戲歌是把戲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既像戲又像歌的唱段一經推出,立刻風靡全國。隨著這類作品的日益增多,一個新的名詞產生了,它就是戲歌。
戲歌這是戲曲這種傳統而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當代流行因素結合的產物。歌詞是反映當代人的生活情感的內容,而曲調旋律用的卻是中國古老的戲曲形式。它既有中國的戲曲元素又有現代的歌曲元素,故事情節濃厚。
中國戲曲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文化特色,動聽的同時也感動人心靈,而流行歌曲卻是新時代人的極寵,二者結合,自然相得益彰,風格獨特。
當初像《前門情思大碗茶》、《說唱臉譜》這樣的戲歌一亮相,幾乎立即傳遍大江南北,受到人們的追捧與喜愛。這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啟示:戲歌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形式得到大家的承認並登上音樂殿堂,借它那種韻味和時代感吸引觀眾,在提升流行歌曲品位的同時,促進戲曲的復興。
⑩ 安徽地方戲推劇
推劇
推劇 : 推劇又名「四句推子」,是不在民間舞蹈「花鼓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年輕劇種。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 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推劇雖然早在建國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為戲曲並搬上舞台,還是解放以後的事。
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鳳台淪陷。盛行一時的花鼓燈歌舞因戰亂冷落下來。為謀生計,陳敬之、來廷香等組班到霍邱玩燈。在此期間,向戴張集藝人白玉山(藝名:白穗子)學會[清音」調。經反復傳唱,拓寬了〔清音」的音域,旋律更為委婉,節奏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跳躍性。使用鳳台方言演唱,增強了地方色彩,群眾譽稱為「一條線調」。民國29年,陳敬之、宋廷香、梁金傳、韓運輝等人給「一條線調'贈添了四個過門,用板胡、笛子等樂器伴奏,觀眾稱他們的燈班為「弦子燈」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壽縣、潁上等戲劇歌舞的藝術營養以充實發展自己。民國34年以後的演出,逐漸以戲文為主,並有了簡單的化妝和簡陋的道具。弦子燈班所到之處,深受觀眾歡迎。因此,鳳台張成國、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個花鼓燈班紛紛仿效弦子燈班,丟下花鼓燈,演起弦子燈。「一條線調」在鳳台各地普及,弦子燈在鳳台紮下根來。1950年末,縣文教科以各弦子燈班為基礎,成立了鳳台地方戲大眾劇團。1951年8月,在皖北戲曲研究會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據「一條線調」四句一反復(推來推去)的特點,給其定名為「四句推」。宋廷香當年演唱的「四句推」經安徽省人民廣播電台播放後,藝人們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創造和革新
1955年,鳳台縣在原有半職業民間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推劇團,一些文藝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參加了劇團,和老藝人一道進行藝術創造和革新。
1959年,在中共鳳台縣委支持下不,劇團邀請了全縣四十多個花鼓燈藝人,挖掘和記錄花鼓燈及其它各中民間歌舞傳統節目,並請了花鼓燈名藝人「一條線」等來進行傳藝,使推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唱腔豐富了,表現力加強了,並突出了劇種的地方特色。幾年來,鳳台縣推劇團不斷豐富上演劇目,提高演出 質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
推劇主要以生旦為主,產生之初多為花鼓燈後場小戲,劇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愛許仙》、《洞賓戲牡丹》等。後來隨著推劇藝術的發展和豐富,出現了摺子戲,如《送香茶》、《茶瓶記》、《李天寶借糧》等。解放初期劇目多為歌頌新中國建立、英雄人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小戲層出不窮,《新春對歌》、《送情郎》、《雙回門》、《趕會》等常在民間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