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提升幸福感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幸福感,可是人都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感還不滿足,又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這個很簡單,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沒有在意,上帝為你關上了一道門,必定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在餓的時候有香噴噴的飯菜吃,在落魄的時候有人雪中送炭,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幸福的,只要細細體會就能感受得到。
幸福感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發生事情先別著急生氣,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像很多家庭都有小孩,調皮搗蛋的小孩很讓人頭疼,但是你換一個思路,孩子給家裡帶來了歡聲笑語也是一種幸福,有時候孩子幫忙只會幫倒忙,那是因為他們還小,但是他們有一顆幫大人幹活的心也是一種幸福感。
『貳』 怎麼獲得幸福和快樂滿足感
幸福感是個體基於自身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而在主觀上產生的愉悅的情緒,心理專家認為幸福感並不是短暫的情感體驗,而是在內心形成的長久的、堅定的心理狀態。幸福感的增加很多時候和財富沒有關系,而是受身體健康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影響。想要獲得幸福感,我們必須做到知足,不能盲目的去進行追求,減少慾望的產生,當你用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你就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心理學家認為外在的行為會影響個體的心理,總是產生積極的行為,可以提升我們的幸福感的。
一、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
積極的情緒使人能夠奮進,而消極的情緒會讓你變得被動,並且將所有的事情都往壞的一方面想,這樣會讓你陷入一個黑色的漩渦,無限的循環下去。想要變得愉快,就需要個體看待事情,要從積極的一面進行思考,積極的思維模式能夠讓你消除悲傷的情緒,促使你增加勇氣和信心,將大事情變成小事情,不要讓任何事情影響內心的平靜。
二、幫助他人做一件小事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14天就可以治療人們的抑鬱,只要你堅持14天,每天去幫助他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其實幫助他人,不僅能夠改善抑鬱的情緒,還可以提升幸福感,優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他人服務,不僅可以提升內心自我價值感,也可以獲得內心的滿足感,不信的話可以去嘗試一下。
三、提升自信心
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自信心,就代表他擁有足夠的勇氣,不會懼怕身邊任何情況的發生。因為堅定的內心,會幫助他走出任何困境。自信的人內心充實,慾望的產生就會變少,因此總是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和滿足感,幸福感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並且內心足夠強大的力量,可以提升個體的精神面貌,促使個體更加的積極和主動。
四、放鬆心情,告別壓力
面對社會殘酷的競爭,以及家庭繁瑣的小事,我們很少能夠體驗到幸福的感覺了。其實在身邊有許多讓你感受到幸福的事情,只是被壓力蒙蔽了我們的雙眼。我應該做的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去釋放內心的壓力,例如聽聽輕音樂、或者通過靜靜冥想的方式,去享受平靜的時間,告別煩惱。
五、保持笑口常開
心理學家認為經常保持笑容,更能夠在大腦中引起幸福感。臉上常掛著笑容,能夠在心中暗示個體要更加積極的生活,會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以及行動。當個體本身變得充滿了正能量的時候,就會無所畏懼,更加能夠順利和快樂的生活。
『叄』 結合教育管理實際談談如何培養教育工作者的主觀幸福感
教師幸福感的研究現狀及培育策略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正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成長 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而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學校和社會就應該更關注教師最深層的心理,讓教師這個陽光下的職業真正體現出陽光的一面。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受到幸福,幸福的教師比不幸福的教師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快樂和成功。一個沒有幸福感的教師是無法給予學生充足自信的。研究教師幸福感、探討培養幸福感的途徑和方法關乎整個民族的命運發展。
在當代素質教育背景上,從教師的職業特點出發,對教師主觀幸福感進行系統研究,明晰其內涵、特徵及發展規律,是對教師發展和教師培養理論的豐富和建構。
針對中心城區邊遠學校教師的生存狀況和專業發展實際,探索教師主觀幸福感培養有效途徑和模式,促進情感內化,改變教師行為,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師發展實踐模式,為學校教師的校本培養提供鮮活的經驗。
通過教師幸福感的培養,克服職業倦怠和新課程帶來的焦慮,改善學校教師的生存狀態,提升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推動新課程的有效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於我校的素質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教師主觀幸福感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主觀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作為心理學專門術語,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准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因而,SWB是一種主觀的、整體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它是評估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
主觀幸福感的界定:
主體主觀上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態度和感受。(Diener 2000)
2、影響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國外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在於探討個人氣質特徵、認知方式、目標、文化背景、適應、應對策略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內學者在對主觀幸福感進行本土化研究的過程中,更多地自下而上,探索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如鄭立新和陶廣放認為,影響個人生活滿 意度的因素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個體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念,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取向等與認知有關的因素,客觀因素包括個體的實際生活和工作環境、自身健康情況、個人和家庭經濟收入等,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實際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綜合各家觀點筆者認為影響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以下四個主要因素:
2.1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教師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領導、同事、朋友和其他方面(如親戚、家庭、社團等),這些社會關系有重要的社會支持的作用。社會支持可以提供給個體物質、信息和精神上的幫助,增加其歸屬感、愉悅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當人們面臨應激生活事件時,還可以阻止或緩解應激反應,安定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加健康行為模式,從而增加正性情感並抑制負性情感,防止主觀幸福感的降低。
2.2個人應激水平
面對不同的困難和壓力,個人的應激水平不同,因而內心體驗也不同。劉仁剛和龔耀先的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與應激水平尤其是抑鬱顯著相關,抑鬱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情緒因素,或者說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抑鬱,焦慮在某種程度上對正性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2.3價值觀念和健康狀況
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准並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是浸透於整個個性之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一種內心尺度,為個人自認為正當的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張河川和李瀾仙的研究發現,影響高校中年教師主觀幸福感的主要社會因素是職稱、成就和工作條件,且男性顯著地比女性在體現自身價值的職稱、成就和工作條件中有更高的期望值,與該人群不適應、焦慮、敏感、憤怒、緊張精神症狀之間有較高的相關,且這種價值觀念直接影響到個體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在個人的生活中,身心健康是基礎,而自身價值的實現是個人生活質量高的標志,體現了現代人重視自我實現的新觀念。
2.4專業因素
個人所學專業或所從事的職業也會影響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教師的調查:教師工作感到累的程度和工作感到壓力大的程度分別要佔七成以上。而教師工作的幸福感和自我發展的滿意度不到兩成。他們常認為所在學校的管理制度與流程的不合理,對自身的發展前途缺乏信心,對薪酬待遇不滿意,對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不滿意等等。表現
『肆』 關於「心理學上的幸福感」的論述
幸福感是個體對幸福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所以又稱主觀幸福
感。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純粹主觀產生的,是對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
的反映。如果離開一定的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如物質生活條件、精
神生活條件等,是難以產生主觀幸福感的。但由於個體的狀況千差
萬別,包括年齡、經歷、需要、慾望、知識結構、性格、素養、興趣、愛好
等方面的差別,因而面對同樣的幸福客觀條件,主觀幸福感是不同
的。也有的人缺乏客觀條件也能產生幸福感,原因是有的人慾望不
高,容易滿足,有的人則是一種幻覺,甚至是病態。
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感受呢?它應該包括:
滿足感——理想和目的得到實現,慾望和需要得到滿足,產生心滿意足的感受;
成就感——事業有成,實現了自我價值,滿杯豪情,無愧人生;
輕松愉悅感——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心情舒暢;
怡然自得感——心境平和,安祥恬適,自娛自樂;
和諧歡樂感——與家人、友人和諧和睦相處,歡聲笑語,屈膝暢談,樂在其中;
心曠神怡感——面對綠水青山,良辰美景,陶醉超然;等等。培養主觀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就像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小男孩得到奧特曼玩具、畢業生找到工作、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可對幸福的感知卻不是這么簡單。
物質富足並不代表幸福
據教育部發布的《當代
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顯示,在全國20個省市40個城鄉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訪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但有62.3%的被訪者「有時」、「經常」甚至「整天」感到焦慮不安。此外,縱觀2003至2005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幸福度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對自己總體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幸福指數正逐年下降。
看到這些數字,我們不禁迷惑,當初曾有多少人幻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而時至今日,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不要說電話了,就是手機也已進入了智能時代。可人們幸福感和滿意度卻在下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是因為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必然會導致壓力的增強,而個人的壓力越高,幸福感就越低。現在職場的關鍵詞,如「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等,無不是焦慮與疲憊的代名詞。
主觀幸福感幫我們確立目標
在心理學上,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換言之,幸福就是要培養體驗快樂、知足、感激等情緒的能力,並確立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如,一位太太買到了夢想已久的房子,可當她聽到親朋好友買了更大的房子,她的幸福感就驟然降溫。一天,孩子問她,「什麼是幸福?」她說:「你有愛你的爸爸媽媽,這就是幸福!」女兒又問;「媽媽幸福嗎?」她頓悟了,其實幸福就是擁有的一切以及能夠實現的目標。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施奈德研究發現,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更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就是學會多看看身邊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凱斯就主觀幸福感提出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心靈旺盛與心靈枯萎。心靈旺盛指人有能力創造或維持主觀幸福感。心靈旺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生活感到滿意,感到生活有意義,自己有能力戰勝壓力。心靈枯萎的人則相反。
主觀幸福感讓人內心平靜
2000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上海青年陸幼青,在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人生的最後100天中,把對人生的感受陸續在網上發表。陸幼青妻子時牧言說:「我先生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 生命因為有結局才絢麗。」陸幼青即使到了人生的盡頭,仍然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並竭力維持著這份幸福,這是對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詮釋。
「我們雖不能改變壓力,但能改變對壓力的態度。」下面10個方法會幫你增強主觀幸福感。學會多笑,假裝快樂,也就真的變快樂了;學會忘記,盡量將煩惱驅除出大腦;學會幽默,發現快樂,從容面對生活的煩惱;學會模仿,尋找生活中的樂觀高手,以此為榜樣來改變自己;學會應付,問題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增強自信,在生活中尋求成功體驗;增強交往,多與人分享苦與樂;增強運動,多鍛煉身體,在文體活動中化解煩惱;增強興趣,增強生活的樂趣;神交古人,尋找古今中外的樂觀高手,閱讀其傳記來改變自己。
『伍』 幸福是每個人的追求。為獲得幸福,你認為需要採取哪些策略
第一層:情緒體驗。人們普遍認為幸福是一種積極狀態。
第二層:生活滿意度。
心理學家們常說的主觀幸福感,而主觀幸福感的主要組成部分便是「生活滿意度」。當有人問你「總的來說,你的生活有多幸福?」或者「總體上,你對你的生活有多滿意?」的時候,涌現在你心中的便是這種感受。
第三層:包含廣泛的人類美好事物以及個人潛能的實現。
從心理學角度看,經歷心流、擁有目標感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遺憾的是,它回答不了一個人應該有什麼目標或者心流從哪裡來的問題。這是一段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個人旅程,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改變關注對象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關注的實際並不是自身幸福。他們往往在追求其他事物的道路上意外地找到了幸福。
相反,過於關注自身幸福,我們會不自覺地注意到那些缺憾。「需要問自己是否幸福,就意味著此時你並不幸福。」
宗教信仰也能讓人與超越自身的事物聯系起來。有許多證據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身心會很健康。
『陸』 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增加幸福感的行為
生活中能提升我們自己幸福感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旅遊、做自己喜歡的是事、尊老愛幼、和自己的同事朋友打好關系。
總之在生活上我們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要勇於挑戰,勇於奮斗,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這樣既能充實自己,也能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幸福是自己創造出來,並不是憑空而造的。只有自己去改變去嘗試,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柒』 如何提高大學生幸福感
如果永遠和別人攀比,那麼就永遠不會產生幸福感,因為總有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好,總有人比你快樂,幸福感來源於艱苦奮斗,努力之後得到的收獲,不論收獲是大是小,都是自己從失敗和挫折當中獲取的,因此,只要我們確定自己的目標,不斷的進步,我們就能不斷地獲得真正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