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般的人的人生中最幸福的年齡是多少歲之間呢
0——3歲,不用上班,不用學習,不用擔心這擔心哪,全家人都圍著你轉,你哭了有人哄,你餓了有人給你做飯吃,你困了,有人抱著你睡覺。
18——22歲,大學時光,也應該是最幸福的時候。
⑵ 人的一生中多少歲到多少歲之間是最幸福的年齡階段
男人的黃金年齡段多大
我心目中的理想男人最佳年齡是28歲,28歲這個年紀的男人成熟穩重,有一定的閱歷,而且在我看來28歲的男人是最有魅力的時候,帶著痞子般的大叔氣質,又洋灑著男人的青春,在我心目中很具有魅力.年齡是30歲,這個年齡算是男人的「黃金」年齡吧,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男人到30歲不老也不年輕,但是大多數30歲的男人都已經事業有成,經歷能力也穩定
男人多少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
30而立,這是最關鍵的,如果30都沒有定型,那也就過了男人最是奮斗的年齡了.30歲我們不要求有太多的錢,但是到了40你必須要有太多的錢.因為再沒有,人的一生也就這樣了,沒戲了
什麼年齡段是男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
30歲,30歲事業有一定的基礎,感情也趨於穩定..
一個男人的黃金年紀是幾歲到幾歲
男人的每一個年齡都是黃金的年齡,20歲的青春,陽光;30歲的成熟,穩重;40歲的隱忍,厚重;50歲的灑脫,從容.從女人的角度來看,30-40歲的男人最具有吸引力,是男人的黃金年齡段,成熟,穩重,有思想,有魅力,事業有成.從男人的角度來看,男人的黃金年齡是25-30歲之間的這幾年.從學校走入社會,正充滿著無限的激情,還未曾承受過重的生活壓力!還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也未曾感受到太多的家庭負擔!
人的一生的黃金年齡是在那個階段!
應該是青春期(14—18) 這段時間是人生觀形成的階段,對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這時候能過很好的把握自己,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對我們一生都將無比受用. 還有這段時間也是知識積累最密集的階段,不要覺得枯燥的學習把我們的青春埋沒了,其實沒有人生的積累和沉澱,又怎麼會有在40歲左右人生的輝煌呢. 可能有人會說,有些人沒有什麼學習沉澱現在也很成功,但是那隻是個別現象吧,成功的定義也不僅僅是看財富,衡量的標准有很多,我始終覺得培根說的那句知識就是力量太對了. 所以青春期對人的一生太重要了
男人什麼年齡是黃金階段?
30到40
男人一生中的黃金時間是多大?
10年吧. 0-20是成長期 20-30是奮斗期 30-40黃金期 40-60衰退期 60- 沒落期
一個男人一生最佳年齡段是什麼時間
男人25歲以後被稱為進入壯年時期,這個階段是15年,既25——39歲;40歲開始就稱為中年,那麼身體的最佳年齡段就是這個階段.但是在工作和事業上的黃金15年是指36——50歲,這個時期是人的經驗和水平最佳時期,黃金15年的說法是泊來品,來源於西方.
⑶ 人活到多少歲才是最合適的呢 壽命太長的人會怎麼樣
從物種的角度來說,人活到31歲左右是最合適的。從個人出發,誰都想「再借500年」,但壽命太長並不利於人類的傳承。
圖:格陵蘭睡鯊,壽命可達400歲
人類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把地球46億當作一天,人類出現在23點59分,上下5000年文明則是最後的0.1秒。很多人或許認為人類比恐龍厲害,然而我們未必能像恐龍一樣統治地球1.7億年。
有一點我們可以「引以為傲」,人類文明崛起時,物種的滅絕速度超過了6500萬年前小行星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不過 ,地球的資源本來就是有限的,恐龍崛起,哺乳動物同樣只能龜縮在它們腳下。地球上的物種相互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無底線地壓榨它人,最終是消滅自己。
一個物種能否延續並不在於壽命有多長,大腦結構有多復雜,個體的生存能力有多高。舉個例子:
全球有30%的人都曾感染過一種寄生蟲——弓形蟲。養寵物,生鮮生肉吃得更多的歐洲尤為嚴重,其中80%的法國成年人都感染過,但法國人依然健 健康 康,這是因為弓形蟲在人體內幾十年友好共處,因此「群體免疫」在歐洲尤為盛行。
物種都存在變異,如果有一天一隻「超級無敵」的變異弓形蟲出世,它會強取豪奪人體內的養分,並快速繁殖,最終榨幹人類,你猜這種個體能力更強的弓形蟲會傳承的更久遠嗎?人類幾次病毒來勢洶洶,最後都快速結束,因此這個答案很容易得出。
圖:來勢洶洶的病毒
從物種的角度來說,這種超強弓形蟲會很快被淘汰掉。因為它們在獲取地球有限資源上雖然升級了,但是並沒有升級傳播能力,也沒有進化出更強地跨物種的傳播能力,更別提直接獲取能量的能力,意味著它們永遠只能依靠宿主。
弓形蟲可以幾十年和宿主共處是因為它們是在保證宿主 健康 的情況下,獲取自身需求。而超強變異的弓形蟲會短時間內殺死宿主,也就等於殺死了自己,最終這樣的弓形蟲得不到延續,只能曇花一現。
在這個例子中弓形蟲可以代表寄生蟲,也可以代表病毒,代表任何一個物種。什麼是強?就是在大局中,突變出更自私自利的特徵,可以比別人獲取更多資源。強大隻能集中在少數個體之中,如果這種變異可以傳承下去,甚至擴散到種群之中,那麼種群離滅絕就不遠了。
因此,能長久在地球上傳承的物種,都不是因為個體太強,能力太強的物種大多都活成了瀕危物種。
藍藻等單細胞微生物在地球上延續至今已經長達幾十億年。它們的生命都是轉瞬即逝的,但只要活著就會不斷繁殖後代,產生足夠多的變異個體。雖然地球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大量死亡,然而哪怕死亡了99.99%,只要其中有少數變異個體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很快又會遍布地球,可謂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是我們並不會聽天由命,當寒風來襲,我們可以點起篝火,穿起衣服,築起圍牆。因此人類作為獲取能量較多,繁殖能力較弱的物種,無法大幅度提升人類的多樣性,但依然可以屹立地球之巔峰。理解了這點,你會發現放棄主動防禦,執行所謂的「群體免疫」有多麼可笑,明明可以阻隔傳播,偏偏要學微生物,萬一真的只剩下0.01%,意味著喪失多樣性,在變化多端的環境面前顯得「弱不禁風」。
舉個例子:熊貓因為物資匱乏,沒有肉改吃竹子,這種單一的食物使它們失去了選擇的餘地。當環境變化,竹子大面積消失,或者竹子染上了可以大面積傳播的枯梢病、麻點病,那麼熊貓只能滅絕。
人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主動抵抗環境的變化,但畢竟時日尚短,前方還有很多未知的情況。提升人類的多樣性可以讓人類在面對物種危機時有更多的倖存選項。然而資源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人口中達到最多的樣本,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完成繁殖與養育後成人後就「騰出地方」。
比如人類大約在15歲就可以生育,懷孕需要1年,後代出生後再養育到可生育階段還需要15年,因此31歲對於智人來說是最佳的「物種傳承」壽命。不過,還是那句話,強大的個體都是自私的,特別是有「靈智」的個體,誰不想長命百歲。
這個問題把人生看得很通透,壽命太長難免遭罪,對自己對兒女都是負擔,走得安詳也算一種福分。至於活到多少歲,可能並不重要,活得值得才最重要。
要說活到多少歲才最合適, 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人能活到六七十歲的很少很少,十分罕見。 可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壽命正在不斷延長。
以往七十歲就是長壽,放在現在到處可見,而且是越來越多。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來看,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男73歲,女77歲,活不到70都不及格,更談不上合適。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活多少歲最合適是逐漸變化的,而且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不小心就活得不合適。
現在 社會 到底活到多少歲合適?壽命太長的人會怎麼樣?這兩個扎心而又酸心的問題,我認為需要分別從 社會 角度、家庭角度 和 個人角度 分別討論。
社會 角度:責任和權益的無奈碰撞從 社會 責任角度考慮,人活著的 社會 使命主要有兩點:生命傳承和 社會 建設
人的一生,從一個孩子呱呱落地,到滿頭白發,入土為安。期間有兩件事是必須去做的,那就是傳承生命和建設 社會 。
生命傳承: 當我們擁有下一代,並將他撫養長大並培養為 社會 可用之才,能在 社會 上立足的成年人,傳承生命的 社會 責任就完成了。
社會 建設: 人活著並不全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當你在 社會 上辛苦打拚,完成手裡的工作任務,無論是服務行業還是高精尖的 科技 領域,大家都是在推動這個 社會 的發展。
工作本沒有貴賤,就像是機器的齒輪,無論大小,少任何一個都不能正常運轉。只是人心輕浮,造就了那份優越感,放在生死面前,都一樣渺小。
一般人在40歲、50歲就能夠盡到生命傳承的責任。但是對 社會 建設的責任,卻要與退休年紀息息相關,只有你到達退休的年紀,光榮退休的那一天,你才完成 社會 交予的責任,
按照世衛組織的年齡段劃分, 66歲到79歲的年紀還不算是老年人,都還是中年人。 所以要是調整到65歲退休,普通人只能選擇執行, 我就要到這個年紀才能完成 社會 建設使命。
當然,責任盡完,我也要享受我的權益。
交了40年養老保險,按照每年2萬來計算,退休前共繳納80萬。若我每個月退休金能拿到4000元,每年就是5萬。那麼,我需要活16年才能把80萬的權益拿到手。
所以,從 社會 責任和權益來看,我們最少要活到80歲才合適。
家庭角度:父母和兒女的雙重身份從家庭角度去討論老人活多久合適,要分別站在兒女的角度和父母的角度來進行探討。
兒女角度: 從這個角度,著實沒有必要考慮父母活到多少歲,做兒女的只要關心老人的晚年生活,細心照料他們,盡全力把老人照顧到位就好了。
做子女的應該是希望父母活的越長越好,那個家必須有父母在才叫家,沒了父母,就沒了根。 等父母離開了,就再也見不到了,這輩子最疼你愛你的人走了,這種事想想都心痛 。
所以,站在兒女角度思考,家中的老人的壽命是愈長愈好,這一點毋庸置疑。
父母角度: 自古只有不疼娘的兒,沒有不疼兒的娘。作為父母,到了古稀之年,首先考慮的依然是兒女的生活。
當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兒女若能盡孝道,在病床前悉心照料,作為父母盡可享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無論是活到80還是高壽100,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
若兒女的家庭因為照顧年邁的父母而爭吵,因為誰來養老而反目,作為父母已然成為兒女的包袱, 那麼無論是活到80還是高壽100,日子都不會好過,到底多少合適也沒了任何意義!
個人角度:活著和離開的最後選擇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的,任何一個選擇都將影響我們的餘生。我們在做了成千上萬個選擇後,終於塑造了這一生的軌跡。
這一次,是選擇活著還是離開更合適,完全依賴你過去的每一次選擇。
人在五十時 ,身子骨依舊活泛,青春不減,繼續努力工作,生活還得繼續,奉獻不停止;
人進了六十 ,方見老意,大多數人開始偷偷與年齡作斗爭,跑步,鍛煉,喝枸杞 養生 等;
人到了七十 ,別逞強,不服老不能行,多數老人開始留戀身邊的事物,時長會回憶過去;
人熬到八十 ,退休金已經拿夠了,應該看開了,多活一天都是賺,安心享受晚年生活;
人撐到九十 ,賺了十年,已經超過99%的人,感謝眷顧,服從安排,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人活一世,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責任,每個階段都依賴於你上一個階段的選擇和付出。努力過好這一階段的生活,將決定你以後每一個階段活著是否合適。
如果始終沒有承擔起 社會 和家庭的責任,你不是在辜負別人,而是在葬送自己選擇的權利,堵上了活下去的機會。
壽命太長的人會生病,會失去行動能力和生活自主能力,會成為子女的難題。上了年紀的老人,身體常常會出問題有那麼一種病,叫做「老年病」。
顧名思義就是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各處都到了需要維修的時候,都容易出毛病,這就是困擾老人和孩子最大的問題。
高血壓,冠心病,視力,聽力,行動能力下降都是麻煩,都會讓原本安逸的生活遭遇變故。
有的老人八十歲身體 健康 ,能吃能喝,生活也能自理,活的自然開心;可有的老人才七十歲便行動不便,失去活動能力,甚至需要兒女貼身照顧,這就是在考驗兒女的孝心和耐心。
大部分人都懂得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父母年紀越大,越需要花精力和時間去照顧老人,不要去抱怨,樂觀去面對,盡量去克服。
但又說「 久病床前無孝子」 ,在 社會 和家庭雙重壓力下,若家中有久病的父母,如果經濟實力又脆弱。是繼續照顧父母還是選擇維護自己的事業和下一代的明天,這會成為子女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
結語:每個人都有年老的那天,生老病死都是肯定的,都有定數,誰也改變不了,我們只需坦然面對就好了。
再者說,相對於長度,生命的厚度同樣重要,努力在有限的歲月中活的更加充實、更加幸福才是關鍵。
如果每天無所事事,活再久也無用。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好自己的每個選擇,讓生命的維度變得更廣一些!
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人活到35歲就可以了,這樣最有利於演化,維持自然平衡,控制種群數量。
人在15歲就有生育能力,把孩子養到15歲,使他也具有生育能力,正好30歲。然後,再生1-2個孩子,養大。如果自己不生,就把孫輩帶大幾歲。就可以去死了。年齡大了,生產力下降,身體就弱,容易生病,活著就是搶占子孫的資源。
但是,人不是純粹的動物,人超越了原本的天性,不斷地改造自我。生存環境從稀樹草原來到了平原,從漁獵變成了耕作,然後又進入文明 社會 ,發展出了工業、服務業,建造了城市。這時候,人的體力不那麼重要,智力、分工與協作、溝通與交流則成了關鍵。這樣一來,人就需要越活越長,壽命高了,對人類有好處。
具體是這樣的:
1、長壽,或者活得更長,可以讓人更好地積累經驗,開發知識,從而更好地有利於這個物種。老年人經驗更豐富,見識多,能處理很多難題。
2、老年人的地位相對超脫,心智更成熟,有利於解決 社會 的沖突,在家族及至整個社區中享有調解、仲裁、分配等權利。
3、長壽的人多了,才可以發展出文化,去建造更復雜的、更精巧的組織,形成國家,促進協作,從而讓人成為真正的群體物種。
4、活得長一些,能促使自我意識的覺醒,自己變得不想死。然後,他就要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構建整個死後的世界,形成一套世界觀(哪怕是很荒誕的)。結果,這就發展出了宗教,編繹出了神話,最聰明的大腦則想生了哲學,然後又派生出一系列其他的東西。
5、個人為了達到長壽,需要做一系列的努力,更好的生活習慣,更先進的醫學手段,更有錢,等等。這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動力,客觀上推動了 社會 進步。如果人人都想著早死,怎麼可能去奮斗,去改變自然啊?
。。。。。。
不過,現在的人普遍活得都挺久的,世界上的人多數是成年人、老年人,新生兒卻不多。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老人會佔有太多資源,等他們身體不行需要照顧了,將給 社會 帶來極大的負擔。(這個問題不能多說了)
⑷ 人活多大年齡才算一生幸福
我個人認為活到80歲左右,就是比較幸福的事情了。前提是,這一生一定要去經歷很多,比如:情感上的波折,人生的輝煌和低谷,最重要的是在此生能夠圓了自己曾經稚嫩而美好的夢想。而後的餘生,即便身體機能開始衰退,美好的回憶也能填滿孤寂的人生。
⑸ 人活多大年齡是最好的年齡段
現在政府的政策好,老年人基本上都生活的好,醫療條件又好,醫生醫術精湛。只要注意身體,活到九十之百歲,就是好年齡段。願全天下的老年人,都健康長壽!
⑹ 人活到多少歲才是最合適的呢 壽命太長的人會怎麼樣
人的壽命一長,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折磨,對兒女是一種負擔,不少老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安詳的死去,這樣就會少了很多罪受,人的一輩子很短暫,活多少歲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活的值不值得。
我覺得人活到在失去自理能力前是最合適的,人的壽命一長,就像時間久的機器一樣,裡面的零件已經老化,會很容易出毛病,而壽命太久的人,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大大降低,很容易出現毛病,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如果我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我會選擇安樂死,因為這樣的生活,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沒有尊嚴的活著,對我家人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折磨。
有一句古話流傳至今,已有百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 意思就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活到70歲,像這樣的人非常非常少,但是現在 社會 各方面發展的都比較快,醫療水平提高,不少人的壽命也在延長。
在古代,隨隨便便一個感冒,一個疾病就會死很多人,但是現在的醫療水平,感冒已經成為隨隨便便吃葯就能醫治好的病,所以醫療水平提高也是不少人壽命延長的原因。
根據數據統計,國內平均男女壽命在,男73歲,女77歲。
我覺得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合適。
人的一生就像一個使命一樣,從出生,就不斷完成自己的使命,直到自己黃土白骨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安息。
30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黃金階段,身體各各方面器官都已經發育到最成熟的時候,從40歲開始,逐漸下降,50歲以後,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逐漸下降 ,比如:抵抗力,免疫力開始下降,很容易被疾病纏身。
從60歲以後,身體所有機能全部出現明顯的反應,比如視力,聽力,身體機能都大不如以前。
所以我們人生是非常短暫的,要在這短暫的時間做出有意義的事情,該做的事情,這樣才不枉為人生。
人活多久取決於自己的意義在哪裡。
人一旦壽命久,就會出現疾病纏身,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人一上了年齡,身體各個器官各個機能都會下降衰弱,就像一個機器,年份一久就會出問題,慢慢被淘汰,人也是一樣,一旦壽命久會很容易被疾病纏上,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這個時候就需要子女來贍養自己,大部分人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 :羊之跪乳恩,鴉有反哺義。
都紛紛贍養自己的父母。
有一句話叫久 病床前無孝子 、雖然說的很殘酷,但是現實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父母久病不起,床邊連端一碗水的人都沒有。
現在這個 社會 ,無論干什麼都需要錢,高昂的房價,孩子的學費,家人的開銷,老人需要善養,等等都需要錢,在這個 社會 花錢容易,掙錢難,往往迫於這些壓力,讓不少人都喘不過氣,沒日沒夜的工作,天天加班,就是為了能夠保障家庭過一個穩定的日子,養活家裡的人 ,為下一代打拚一個很好的明天。
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如果有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那麼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是家庭需要自己養活,一方面是自己的父母需要照顧,二者不能得兼,很難做出選擇,請一個護工照理家庭,沒有那種條件,做事讓很多人都頭疼的問題。
這個問題把人生看得很通透,壽命太長難免遭罪,對自己對兒女都是負擔,走得安詳也算一種福分。至於活到多少歲,可能並不重要,活得值得才最重要。
要說活到多少歲才最合適, 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人能活到六七十歲的很少很少,十分罕見。 可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壽命正在不斷延長。
以往七十歲就是長壽,放在現在到處可見,而且是越來越多。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來看,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男73歲,女77歲,活不到70都不及格,更談不上合適。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活多少歲最合適是逐漸變化的,而且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不小心就活得不合適。
現在 社會 到底活到多少歲合適?壽命太長的人會怎麼樣?這兩個扎心而又酸心的問題,我認為需要分別從 社會 角度、家庭角度 和 個人角度 分別討論。
社會 角度:責任和權益的無奈碰撞從 社會 責任角度考慮,人活著的 社會 使命主要有兩點:生命傳承和 社會 建設
人的一生,從一個孩子呱呱落地,到滿頭白發,入土為安。期間有兩件事是必須去做的,那就是傳承生命和建設 社會 。
生命傳承: 當我們擁有下一代,並將他撫養長大並培養為 社會 可用之才,能在 社會 上立足的成年人,傳承生命的 社會 責任就完成了。
社會 建設: 人活著並不全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當你在 社會 上辛苦打拚,完成手裡的工作任務,無論是服務行業還是高精尖的 科技 領域,大家都是在推動這個 社會 的發展。
工作本沒有貴賤,就像是機器的齒輪,無論大小,少任何一個都不能正常運轉。只是人心輕浮,造就了那份優越感,放在生死面前,都一樣渺小。
一般人在40歲、50歲就能夠盡到生命傳承的責任。但是對 社會 建設的責任,卻要與退休年紀息息相關,只有你到達退休的年紀,光榮退休的那一天,你才完成 社會 交予的責任,
按照世衛組織的年齡段劃分, 66歲到79歲的年紀還不算是老年人,都還是中年人。 所以要是調整到65歲退休,普通人只能選擇執行, 我就要到這個年紀才能完成 社會 建設使命。
當然,責任盡完,我也要享受我的權益。
交了40年養老保險,按照每年2萬來計算,退休前共繳納80萬。若我每個月退休金能拿到4000元,每年就是5萬。那麼,我需要活16年才能把80萬的權益拿到手。
所以,從 社會 責任和權益來看,我們最少要活到80歲才合適。
家庭角度:父母和兒女的雙重身份從家庭角度去討論老人活多久合適,要分別站在兒女的角度和父母的角度來進行探討。
兒女角度: 從這個角度,著實沒有必要考慮父母活到多少歲,做兒女的只要關心老人的晚年生活,細心照料他們,盡全力把老人照顧到位就好了。
做子女的應該是希望父母活的越長越好,那個家必須有父母在才叫家,沒了父母,就沒了根。 等父母離開了,就再也見不到了,這輩子最疼你愛你的人走了,這種事想想都心痛 。
所以,站在兒女角度思考,家中的老人的壽命是愈長愈好,這一點毋庸置疑。
父母角度: 自古只有不疼娘的兒,沒有不疼兒的娘。作為父母,到了古稀之年,首先考慮的依然是兒女的生活。
當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兒女若能盡孝道,在病床前悉心照料,作為父母盡可享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無論是活到80還是高壽100,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
若兒女的家庭因為照顧年邁的父母而爭吵,因為誰來養老而反目,作為父母已然成為兒女的包袱, 那麼無論是活到80還是高壽100,日子都不會好過,到底多少合適也沒了任何意義!
個人角度:活著和離開的最後選擇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的,任何一個選擇都將影響我們的餘生。我們在做了成千上萬個選擇後,終於塑造了這一生的軌跡。
這一次,是選擇活著還是離開更合適,完全依賴你過去的每一次選擇。
人在五十時 ,身子骨依舊活泛,青春不減,繼續努力工作,生活還得繼續,奉獻不停止;
人進了六十 ,方見老意,大多數人開始偷偷與年齡作斗爭,跑步,鍛煉,喝枸杞 養生 等;
人到了七十 ,別逞強,不服老不能行,多數老人開始留戀身邊的事物,時長會回憶過去;
人熬到八十 ,退休金已經拿夠了,應該看開了,多活一天都是賺,安心享受晚年生活;
人撐到九十 ,賺了十年,已經超過99%的人,感謝眷顧,服從安排,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人活一世,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責任,每個階段都依賴於你上一個階段的選擇和付出。努力過好這一階段的生活,將決定你以後每一個階段活著是否合適。
如果始終沒有承擔起 社會 和家庭的責任,你不是在辜負別人,而是在葬送自己選擇的權利,堵上了活下去的機會。
壽命太長的人會生病,會失去行動能力和生活自主能力,會成為子女的難題。上了年紀的老人,身體常常會出問題有那麼一種病,叫做「老年病」。
顧名思義就是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各處都到了需要維修的時候,都容易出毛病,這就是困擾老人和孩子最大的問題。
高血壓,冠心病,視力,聽力,行動能力下降都是麻煩,都會讓原本安逸的生活遭遇變故。
有的老人八十歲身體 健康 ,能吃能喝,生活也能自理,活的自然開心;可有的老人才七十歲便行動不便,失去活動能力,甚至需要兒女貼身照顧,這就是在考驗兒女的孝心和耐心。
大部分人都懂得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父母年紀越大,越需要花精力和時間去照顧老人,不要去抱怨,樂觀去面對,盡量去克服。
但又說「 久病床前無孝子」 ,在 社會 和家庭雙重壓力下,若家中有久病的父母,如果經濟實力又脆弱。是繼續照顧父母還是選擇維護自己的事業和下一代的明天,這會成為子女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
結語:每個人都有年老的那天,生老病死都是肯定的,都有定數,誰也改變不了,我們只需坦然面對就好了。
再者說,相對於長度,生命的厚度同樣重要,努力在有限的歲月中活的更加充實、更加幸福才是關鍵。
如果每天無所事事,活再久也無用。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好自己的每個選擇,讓生命的維度變得更廣一些!
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人活到35歲就可以了,這樣最有利於演化,維持自然平衡,控制種群數量。
人在15歲就有生育能力,把孩子養到15歲,使他也具有生育能力,正好30歲。然後,再生1-2個孩子,養大。如果自己不生,就把孫輩帶大幾歲。就可以去死了。年齡大了,生產力下降,身體就弱,容易生病,活著就是搶占子孫的資源。
但是,人不是純粹的動物,人超越了原本的天性,不斷地改造自我。生存環境從稀樹草原來到了平原,從漁獵變成了耕作,然後又進入文明 社會 ,發展出了工業、服務業,建造了城市。這時候,人的體力不那麼重要,智力、分工與協作、溝通與交流則成了關鍵。這樣一來,人就需要越活越長,壽命高了,對人類有好處。
具體是這樣的:
1、長壽,或者活得更長,可以讓人更好地積累經驗,開發知識,從而更好地有利於這個物種。老年人經驗更豐富,見識多,能處理很多難題。
2、老年人的地位相對超脫,心智更成熟,有利於解決 社會 的沖突,在家族及至整個社區中享有調解、仲裁、分配等權利。
3、長壽的人多了,才可以發展出文化,去建造更復雜的、更精巧的組織,形成國家,促進協作,從而讓人成為真正的群體物種。
4、活得長一些,能促使自我意識的覺醒,自己變得不想死。然後,他就要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構建整個死後的世界,形成一套世界觀(哪怕是很荒誕的)。結果,這就發展出了宗教,編繹出了神話,最聰明的大腦則想生了哲學,然後又派生出一系列其他的東西。
5、個人為了達到長壽,需要做一系列的努力,更好的生活習慣,更先進的醫學手段,更有錢,等等。這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動力,客觀上推動了 社會 進步。如果人人都想著早死,怎麼可能去奮斗,去改變自然啊?
。。。。。。
不過,現在的人普遍活得都挺久的,世界上的人多數是成年人、老年人,新生兒卻不多。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老人會佔有太多資源,等他們身體不行需要照顧了,將給 社會 帶來極大的負擔。(這個問題不能多說了)
⑺ 人的一生中多少歲到多少歲之間是最幸福的年齡階段
我覺得人生從10歲到18歲之間是最幸福的,因為這個階段不會有任何的煩惱,每天就是開心的玩耍。
以後您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去解決:
1、發現問題:往往生活在世界中,時時刻刻都處在這各種各樣的矛盾中,當某些矛盾放映到意識中時,個體才發現他是個問題,並要求設法去解決它。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階段。從問題的解決的階段性看,這是第一階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2、分析問題:要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必須明確問題的性質,也就是弄清楚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以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什麼結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其間的關系和已具有哪些條件,從而找出重要的矛盾、關鍵矛盾之所在。
3、提出假設: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即可採用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採取什麼原則和具體的途徑和方法,但所有這些往往不是簡單現成的,而且有多種多樣的可能。但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正確的假設引導問題順利得到解決,不正確不恰當的假設則使問題的解決走彎路或導向歧途。
4、校驗假設:假設只是提出n種可能解決方案,還不能保證問題必定能獲得解決,所以問題解決的最後一步是對假設進行檢驗。不論哪種檢驗如果未能獲得預期結果,必須重新另提出假設再進行檢驗,直至獲得正確結果,問題才算解決。
⑻ 人活多少歲才能幸福
有的人可能覺得壽命越長越好,但其實如果壽命太長的話,你可能會承受更多的痛苦,因為如果一個人的壽命太長,這個時候你身邊大部分的同齡人都已經過世了,而且身邊的小輩兒也可能會因為一些疾病走在你前面,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自己,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也會感覺特別的孤獨寂寞。
而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體的各個機能器官都在退化,當你年齡越來越大之後,不管是你的聽力、視力、味覺還是行動,都會變得越來越遲緩,這直接會影響你的生活質量,給你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當你生活不能自理時,就算活得很久,也只會給孩子增加壓力,自己生活的也不會幸福。所以,不用太過執著於長壽,凡事順其自然。如果你能活到80多歲,那麼就很幸福了,因為人到了這個歲數,基本上就兒孫滿堂了,也享受到了天倫之樂。
總之,生老病死不由己,人不管能活多少歲,哪怕100歲,只要能夠生活自理,每天能吃得下,睡得著,就很幸福了,有的人雖然只有四五十歲,但是身體特別差,身體要承受很大的病痛,或者因為意外成了植物人,需要家人操心勞累,那麼他就算活到80歲,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一個人長壽的前提必須是要健康,活到多少歲合適還是要看個人的身體狀況。
⑼ 人生在哪個年齡段幸福感最強
從社會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多角度研究幸福話題的科學家認為,幸福感與年齡有關,六七十歲時,人們的幸福感最強烈。
據西班牙《世界報》2日報道,科學家在對80多個國家的200多萬人進行調查後發現,中年危機困擾著40歲上下的男性,女性則在50歲左右出現危機感,這使他們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在走出人生的這一低谷時期後,幸福感會逐漸上升,到了六七十歲時,人們的幸福感最強烈。
盡管原因並不明確,但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更現實,他們會承認自己的弱點,心理上更為成熟,隨著一些親人的相繼離世,他們學會了更現實地看待一切。
⑽ 你認為活到多大年齡比較合適呢為什麼
現在的社會,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人們也都開始注重身體健康,想要壽命更長一些。相比之前,現代人的平均壽命確實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是在75歲左右,也有不少長壽,百歲的老人也在增加。
衰老之後,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疾患,有些問題認為已經改變不良,那此時也不用過度悲傷,這個時候,更應該活好自己,把想做的事都做一遍,作為家人,就需要盡可能地滿足老人就行,珍惜最後的時光,不留遺憾,那也算沒有白活。
生命的長短,需要有意義才行,並不說有多大的貢獻,而是每一天都能夠活出自我。對於死亡也別那麼恐懼,我們要坦然面對,平時生活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生活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