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心理學上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作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幸福心理學出現的時間並不算早,尤其在中國,可以說它是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並順應新時代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需求而不斷發展起來的.我們知道,心理學的研究在此之前多側重於消極心理學,如病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等,其目的在於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從負向、病理的角度來了解心理問題上,但是,沒有心理疾病並不等於心理的完全健康,人類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層次的追求.幸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關注人性、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面,關注人類的生存質量,致力於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質,指導人們追求高質量、高幸福指數的生活,以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幸福跟什麼有關?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什麼東西都跟幸福感有關,比如高收入、高學歷、婚姻、年輕美貌、甚至日照時間.在中國,什麼東西跟幸福感更相關呢?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第,至愛親朋的關懷,溫暖的社會支持,這些是中國人看重的東西.儒家的核心概念叫仁,儒家很看重的就是人際關系.東方文化提供了幸福學很多的思想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會讓我們的幸福感流失.西方心理學家稱之為幸福竊賊.就是說有些小偷在我身邊,偷我們的幸福感,主要是憂愁、郁悶、焦慮、壓力、畏懼、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們一些負面的情緒讓我們良好的感覺流失了.那怎麼辦?幸福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阻止幸福感的流失.
幸福心理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是一種觀念,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觀念,從現在開始變得更加積極、更加重視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不光要這樣的認識,更需要我們的行動.幸福是多樣的,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關鍵在自己的感知和體會.
2. 延遲幸福感心理學上叫什麼
推遲幸福感
最近,遇到了一個很新鮮的說法——推遲幸福感。幸福是每個人的畢生追求,推遲幸福感,真是聞所未聞,新鮮的緊。
和推遲幸福感有關的,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一位財務專家找心理醫生治療,因為她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工作疲於奔命,並且充滿憂慮。當心理醫生測試下來,發現這位財務專家非但智力超群,而且能力出眾,那她是如何讓自己陷入如此窘境的呢?一開始,心理醫生總是不得要領,後來,在談到蛋糕這個話題時,終於有了眉目。這位財務專家很喜歡吃蛋糕,心理醫生就借機問她,更喜歡吃蛋糕還是更喜歡吃蛋糕上的奶油?她立馬回答:「當然是蛋糕上的奶油了!」「那你平時吃蛋糕的時候,是先吃蛋糕還是先吃奶油呢?」心理醫生又問。「奶油那麼好吃,當然先吃奶油了!」財務專家笑著答道。
如此,心理醫生也大致明白了為何這位財務專家能力卓越卻讓自己屢屢陷入了困窘之境。經過證實,果然和心理醫生預料得一模一樣,這位財務專家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日常時,和自己喜歡先吃奶油的習慣如出一轍,先用一個小時完成大部分得心應手的工作,而需要挑戰的工作則是留給剩餘的六個小時。而因為這項工作富有挑戰,這位財務專家就在餘下的六個小時內不斷地猶豫躊躇,卻直到下班都遲遲沒有做出決策……這就是她屢屢將自己困於工作中無法自拔的前因後果。
歸根結底,就是缺乏推遲幸福感。心理醫生對這位財務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你不試著先在工作的第一個小時完成這項富有挑戰的工作,這樣,你餘下的六個小時可以很愉快地度過,而且工作都可以順利完成。難道先經歷一個小時的痛苦,接著六個小時的幸福,不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個小時的殫精竭慮來得劃算嗎?這位財務專家這才如醍醐灌頂一般,好在她擁有較強的意志力,不久,她工作起來就如魚得水般歡暢。而她都將這些歸功於心理醫生的推遲幸福感。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自己,不正是另一個她嗎?每周一篇的敘事,我總要到周六才去完成,不是不放在心上,一周都躊躇猶豫著,卻遲遲不動筆,只有到deadline的一刻,才會奮筆疾書。想想,一天的痛苦加上六天的幸福,難道不比六天的痛苦加一天的幸福來得劃算嗎?這個答案自是不言而喻的。
推遲幸福感,其實就是克服自身身上的弊病,既要看的到幸福,更重要的是要有堅定的意志,戰勝眼前的磨礪,腳踏實地走在開創幸福的道路上。
幸福不是空想,而是行動。推遲幸福感,恰恰是在創造幸福,迎接幸福。
3. 幸福指數高怎麼形容
爆棚。幸福感爆棚。
爆棚,形容詞,意思多形容效果轟動,或人數超出預料;形容客滿、滿座。出自《新華文摘》1981年第9期:「記者擠在那個並不寬廣的首相府接見廳,等著拍攝這項『爆棚』新聞。」
具體含義:
1、比喻有轟動效果。《新華文摘》1981年第9期:「記者擠在那個並不寬廣的首相府接見廳,等著拍攝這項『爆棚』新聞。」
2、形容客滿、滿座。如:現在餐館已經爆棚。
3、〈方〉爆滿。
幸福指數的研究歷史: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指數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指數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指數研究的行列,幸福指數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指數,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4. 幸福感爆棚意思是什麼
幸福感爆棚意思就是滿滿的幸福感的意思。感覺超級超級幸福。其實幸福真的挺簡單的。有時候一句暖心的話,或者一個溫暖的動作,都能讓你瞬間覺得幸福感爆棚。爆棚表示人氣旺、場面熱鬧、具有轟動效應。
1、幸福
讀音:xìng fú。
釋義: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稱心如意。
2、爆棚
讀音:bào péng。
釋義:形容詞,多形容效果轟動,或人數超出預料;形容客滿、滿座。
造句:現在餐館已經爆棚。
(4)突然幸福感爆棚心理學叫什麼擴展閱讀
心理學上把持續的快樂稱為幸福感,這跟一時的開心不同。你過得是否開心、是否幸福,跟你的快樂能持續多久有關。有的快樂是可以持續的,有的快樂則不能持續。
開心是有層次的。你吃到了一塊美味的點心,那一刻是很快樂美好的。但這種快樂只能持續一小會兒,可能你多吃幾塊這種快樂就消失了。但如果你追求的是親人間的天倫之樂、收獲知識的求知快樂、團隊中的不可缺失主力的成就快樂、事業成功的價值之樂,可能你的快樂會持續的久點,甚至貫穿一生。
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5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隨著每一個需要層次的升級,滿足的難度越來越高,但當隨著需要層次的提高,實現後收獲的幸福快樂的感覺也越來越持久。
5. 幸福感爆棚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一個人自我滿足後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來源於目標達成後的喜悅,也可以是和別人(或事)的不幸對比後,對自身處境產生的滿足感。幸福不分階級也不分貧富,取決於人對生活是否滿足產生的情緒。
幸福定義為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5)突然幸福感爆棚心理學叫什麼擴展閱讀: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麼人,在什麼環境,用什麼生活用具,過什麼生活,有什麼情感。幸福這種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為支撐,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個支撐:和喜歡的人,在喜歡的環境中,擁有喜歡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環境、生活用具、生活這五個基本方面需要協調,這五個方面之間的不協調(缺少支撐)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情感上希望過繁華都市的生活,而卻生活在貧困的山區,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就是情感與環境、生活的不協調(環境和生活無法支撐情感),這也就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6. 讀《積極心理學》
無時無刻都要有積極樂觀,人生態度就是陽光心態!擁有正向的心態,人生才會美好!
這本《積極心理學》是愛爾蘭籍著名心理學大師阿倫·卡爾所著。卡爾是歐洲頂級名校,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長期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這本書是他為美國、歐洲高校撰寫的心理學教材,是很多歐美大學生們的必學課程,也得到了劍橋大學幸福研究院院長費利西亞·於佩爾,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的一致好評與推薦。
積極心理學, 就是研究如何激發我們積極心理與情緒的學問。就是教我們把這些長板發揮到極致的學問。就像一個追著太陽跑的人一樣,雖然身後是陰影,但他永遠看到的是陽光普照。
說到底,這其實是一個思維轉換的過程:從找人類的問題,到發揮人類的優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利用人類積極心理,來為我們謀取幸福的學科。
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幸福?是一個和睦的家庭么?是一份不錯工作么?是一個相愛的伴侶?還是車子、房子、更多的錢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剛才提到的這些客觀內容,肯定會在某一段時間內給我們幸福感,但不足以讓我們一直幸福下去。
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億萬富翁的孩子,他們一出生就什麼都有了,但是他們真的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嗎?而那些住在貧民窟的孩子,他們就從來沒有感受到過幸福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億萬富翁的孩子,如果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比如天天籠罩在威嚴父母的權威下,同樣也會很痛苦。而貧民窟的孩子,如果能有自己熱愛的東西,比如街頭足球,同樣也可以感到幸福。
所以說,除了客觀的環境因素外,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與每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有密切關系。
如果我們是樂觀派,能積極地看待眼前的事物,那麼即使我們掉到井裡,我們也會積極地去思考,如何才能爬出這個井。但如果我們是悲觀主義者,總是消極地看待眼前的事物,即使我們沒有掉進井裡,也會去設想萬一我們掉進井裡怎麼辦,讓自己變得魂不守舍。
樂觀的態度、積極的認知帶來了積極的情緒,積極的情緒又帶來了積極的生活體驗;而悲觀的態度、消極的認知帶來了消極的情緒,消極的情緒帶來了消極的生活體驗,而這些認知,甚至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所以,了解到這些後,我們會發現,幸福,是一種源於對待萬物的樂觀態度與積極認知。這種認知決定了我們的情緒與體驗,繼而決定了我們是否有幸福的感覺。
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就是樂觀派,而有的人一出生就沒那麼開心?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性格與認知,既與遺傳有關,又與後天環境與學習有關。
除了基因遺傳能影響我們的性格外,我們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從事的工作、獲得的收入,婚姻與家庭等等,這些出生後的條件,也可以影響我們的性格。
尤其是教育環境。父母的親子教育,對孩子的性格有巨大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將在最後一天詳細解讀。再比如,年齡也會改變我們的性格。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後,都會或多或少的煩躁焦慮,這是因為一個人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務繁多,這些外部壓力的增加,會給我們造成更多的緊張、擔憂與壓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都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在基因遺傳上,我們暫時沒法改變,但通過改變後天環境、通過學習,我們也可以逐漸去掉性格中消極的一面,增加更多積極的因素。
盡管我們的原始基因里有很多性格遺傳因素,但是,只要我們出生後能夠不斷地學習,通過學習來認識到我們自身的性格優勢與劣勢,然後不斷地發揮我們的優勢,避免我們的劣勢,這樣就能夠逐漸改變我們的認知,朝著更積極更樂觀的方向發展,我們就會感覺到更多幸福。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變得積極樂觀,從而獲得更多幸福的感覺呢?
1.學會對悲傷情緒喊停
順應人類內心的積極幻想,主動選擇防禦,努力讓自己對一件事的解釋變得更加積極,是我們獲得幸福的一種可靠的策略。
比如,有意識地去阻止悲觀解釋。當我們開始埋怨自己時,分析一下,究竟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只是我一個人的錯,是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如果不全是,那就找出其他原因,讓自己更客觀地看待。
再比如,遇到悲觀情緒的時候,立刻對自己喊——「停」,比如掐自己一把提醒自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等,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阻止自己進行悲觀的解釋。
除了積極幻想和主動防禦外,還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那就是讓自己編織希望。舉個例子,古代一個將軍經常打敗仗,再輸下去就會被皇帝斬首。下面的謀臣出了主意,讓將軍在給皇帝的信中,將「屢戰屢敗」這四個字,改為「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傳遞的是一種毫無希望的沮喪,而屢敗屢戰,則讓人看到了繼續戰斗的勇氣和希望。你看,同樣的字,順序顛倒,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背後就是希望的力量。
所以,編織希望,描繪夢想,也是一件能讓我們保持樂觀情緒的法寶。一天昏昏沉沉的,沒有目標,沒有理想,這樣的日子長了,就會對生命毫無感覺,也就會變得消極。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威爾史密斯飾演的爸爸,遇到了離婚、失業、交不起房租、交不起孩子學費,只能帶孩子睡地鐵站等等窘境。但是,一旦他描繪出要成為華爾街股票交易員這個夢想後,變得更加勇敢,更加努力,最終獲得了想要的幸福。
馬雲說,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將我們的夢想拆分成具體的行動,放進每個月,每一周里,每一天里,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方向感和充實感。
2.找到自己的性格優勢
比如,我們有創造力、好奇心、洞察力,熱愛學習,擁有開闊的思維,我們就是智慧的人;我們善良、有愛與同理心,就會成為一個仁慈的人;我們寬容、穩重、謹慎、自我調節,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這裡面提到的每一個點,都有可能是我們的性格優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優勢列出來,然後根據不同的優勢,做與優勢相匹配的事情,去強化這種優勢。在強化優勢的同時,也就規避了消極與劣勢,這樣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如果你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那就經常走一些從來沒走過的路,去發現那些讓你感到新奇的事情,這樣你會在每一次探索中幸福感爆棚。
如果你熱愛學習,那麼每天給自己安排1小時的學習時間,讀書、聽書、聽課、寫作,你其實擁有了每天至少1小時的幸福時光。
如果你是一個愛心滿滿的人,那就去做公益活動,在每一次幫助中,你會感覺到滿滿的幸福。
找到並聽從內心的聲音,做最符合自己性格的事情,你會發現,幸福會不期而至。
3.提高自尊與效能
心理學家把自我,分成了客體的自我和主體的自我。客體的自我,是指作為感知對象的自我,也就是我在鏡子中看到的我。而主體的自我,則是作為感知者的我,也就能夠看到鏡中人的那個我。
舉個生活的例子也許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一個朋友問你,你覺得你游泳水平怎麼樣?如果你很自信的話,你會說我是教練級別的。朋友就會把游泳教練的專業度和你的形象結合起來,腦中勾勒了你游泳的樣子。這個從你自己嘴裡說出來的人,就是一個客體的自我。而說這話的時候,你是作為主體自我存在的。
如果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的評價很高的話,我們就會形成高自尊,也就是我們會非常有自信,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同時,我們會形成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對自己的能力非常認可,對做好一些有挑戰的工作非常有信心。
而當我們遇到自己沒法掌控的事情時,我們的主體自我,會張開積極的防禦系統,通過幽默、親和、有利於他人的方式來化解掉問題,繼而讓我們繼續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反的是,如果我們的客體自我,沒有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就認為自身能力不足,那就糟糕了,我們會變得非常不自信,在自我防禦時,會出現壓抑、自閉等趨勢。
所以,培養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對於擁有積極心理而言,非常重要。那怎樣才能培養高自尊和高自我效能呢?
首先要從娃娃抓起。也就是嬰幼兒時期,就要有意識地去培養。比如,父母要為孩子設置比較高,但完全可以達到的目標,再引導並鼓勵孩子去做到,這樣反復訓練就能讓孩子產生高自尊。再比如,在制定家庭旅行計劃的時候,讓孩子也能主動參與進來,這種尊重孩子的做法,也會在無形中讓孩子產生高自尊。
那有朋友說,很可惜,我沒有這么好的童年教育,現在已經長大了,還有什麼辦法提升高自尊么?
當然有,高自尊與自我效能是可以自我培養的。
在意識上,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勝任,比如遇到任何問題與挑戰,我們要在內心默念:我可以搞定,並通過這種方法來激勵自己;如果遇到挫折,要把挫折的原因歸結於:是我不夠努力,這次的方法有問題等這種可以在下一次調整的因素,而不是歸結到我能力不行這種沒法調整的因素上。如此一來,會讓我們更積極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在行動上,我們要設置能夠達到的目標,用一次次的小成功,來提升自尊。比如,在工作中去做出一些突破,讓自己贏得一些挑戰,哪怕是像這個月沒有遲到這種最初級的任務,都能提高我們的自尊。
4打造沉浸式的體驗
除了做積極的自我,找到並發揮性格優勢,提高自尊與自我效能外,還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感到幸福,就是進入一種沉浸的體驗狀態。
什麼意思呢?大家想必也有這種類似的體驗,在打游戲的時候、旅行的時候,看電影的時候,都會感到很開心,時間過得好快。這種體驗,在心理學中叫做沉浸。就像把自己完全泡在浴缸里那種感覺。
為什麼沉浸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和幸福呢?一來,是我們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忘記其他事物和煩惱;二來,是我們能在其中獲得激勵、完成挑戰,實現自己心中的願望。比如女生喜歡玩連連看,當我們能打通一關又一關時,我們會發自內心地感到自豪和滿足。
除了打游戲,在運動、學習、工作、愛情等各個方面,我們都可以體會到這種沉浸式的幸福。當然,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達到沉浸式幸福有三個必要條件:第一,這件事必須是發自我們內心的,自己想去做的事,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別人強迫我們去做的事。
比如,領導在下班後又給我們布置了一個工作,盡管這個工作可能是我們擅長也喜歡去做的,但因為不是我們自己想在這個時間段去做的,我們也會感到非常不爽,不願意沉浸下去,最終草草了事。
第二,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得有一定的挑戰,因為挑戰的難度太容易,就會感到沒啥意思;但也不能太高,否則我們遲遲搞不定,就會失去信心,甚至感到焦慮,幸福感就會消失。比如,我們想要了解心理學,但一開始就直接閱讀大部頭心理學著作,難度會非常大,在這個枯燥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喪失興趣。
第三,這個事本身就是目的。這話怎麼講?舉個例子,練習瑜伽的時候,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去考瑜伽專業資格證書,那麼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感到焦慮、緊張與不安。但是,如果我們的目標就是鍛煉身體,舒展身心,那麼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更專注地去體驗一些東西。這兩種感覺帶來的幸福感是不一樣的。
你看看,這裡面的學問有多大。拿教育孩子來講,我們帶孩子練習鋼琴,如果目標是成為朗朗那樣的鋼琴家,那孩子就慘了,在他成為朗朗前,都不會感到舒服,他很難體會到鋼琴帶給他的快樂。而一開始給他設置體驗類的目標,就是你去感受鋼琴的旋律,去感受它不一樣的地方,這樣的目標,會引導孩子更快地融入進去,喜歡上鋼琴,最後說不定還真有可能成為大師。
總之,先培養興趣,發自真心的喜歡,再在能力基礎上去不斷挑戰,在挑戰過程中感受忘我的專注,並不斷獲得成功的反饋,這個美妙的循環,就能給我們沉浸的體驗,幸福的體驗。
讀後感: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們學習到了如何能讓我們擁有積極心理的方法,一切重在實踐,關鍵在於學以至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親愛的朋友們,再見!
7. 幸福感是什麼意思
幸福千百年來一直是哲學所探討的終極問題,而從應用心理學的層面出發,探討「幸福」則更多的是為了幫助提高人們日常生活水平。我會以馬丁·賽里格曼的《幸福五部曲》和他主張的構成幸福的五大元素為基礎,來講講如何提高幸福感。
賽里格曼所指的構成幸福的五大元素分別是積極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積極的成就。
一、積極情緒
首先,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s - pleasure),也就是心情的愉悅,可以劃分為三個強度:
高等強度:狂喜、興奮、快感
中等強度:奔放、活潑、歡喜
低等強度:舒適、和諧、放鬆
大多數情況下,愉悅來自於感官上的享受,比如暴雨天的一杯暖咖啡、健身後的一個熱水澡、久違了的一碗牛肉麵、考試前的周傑倫演唱會等等。但是,伴隨著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些相對來說可以比較輕松獲取的「小確幸」,甚至失去了感知愉悅的能力,也就於是導致了我們常說的「水逆期」、「最近有點喪」。進行一些「正念」 (mindfulness)的練習,例如冥想(meditation),可以起到很好的抗焦慮和抗抑鬱效果。
然而,這種來源於感官的愉悅是短暫且有習慣性(habituation)的,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會逐漸適應這種愉悅的存在,開始覺得「這有什麼好開心的,見怪不怪了」。比如久違的一碗牛肉麵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但如果天天都有牛肉麵吃,這也就無法再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習慣化的過程所帶來的快感缺失很可能過度激活人腦的獎賞機制,造成成癮行為。
二、 投入
第二個幸福元素,賽里格曼定義為投入(engagement - gratification),詳細來說就是通過具有創造性的投入施展個人的美德和優勢,以此獲得滿足的過程。
在參與像畫畫、寫作、運動、閱讀等能收到及時反饋和內容呈現的活動時,人們更傾向於有目標地行動,注意力集中,產生掌控感和忘我的感覺。
中東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當人們十分投入於一件事而感覺時間停止時,他們就處於「心流」(flow)狀態。比起上一段提到的來源於生理感官滿足的、淺層次的積極情緒,心流的狀態更加深層次,專注於心理上的成長,它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會更加長久地停留在記憶中。繼續拿牛肉麵來舉例,如果自己親手下一碗牛肉麵,那麼我們最終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會比去飯店裡更多,更持久。
三、人際關系
其次,良好的人際關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這不僅僅是指不僅僅從工作、學習發展出的社交關系,而是在生活當中有人真正的關心你,讓你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無法從積極的人際關系中獲取幸福感,也是長期獨居或是追求極端自由的人容易抑鬱,甚至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
一個哈佛大學長達7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地位、社會階級、社交能力、是否性格外向等我們看重的特點往往並不會對幸福感造成太大影響。
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青年時期就建立親密關系的人才更能提高自身幸福感,這些良好的人際關系所帶給我們的愛和溫暖,也影響著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機制。
對於留學生來說,除了融入本國學生的團體以獲得文化認同感,並更輕易地建立親密關系外,參加一些跨文化社團,接觸更多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人群更是起到了幫助作用。
相反的,面對消極的人際關系,美國DSM 5指出,「跟誰都處不好」的狀態可能意味著潛在人格障礙的問題,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干預。
四、意義和目的
第四個元素,意義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即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是一個哲學和應用心理學相結合的議題,也是大部分留學生所在年齡段常思考並有諸多困惑的問題。
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從人間煉獄般的集中營倖存後,結合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對生命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將實現意義的道路劃分為創造的意義、體驗的意義、痛苦的意義。
創造的意義與前文的「投入」以及「心流」理論含義一致,技藝精神和對於工作精益求精的過程能夠充實人生,賦予生命更多的的意義。
8. 關於「心理學上的幸福感」的論述
幸福感是個體對幸福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所以又稱主觀幸福
感。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純粹主觀產生的,是對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
的反映。如果離開一定的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如物質生活條件、精
神生活條件等,是難以產生主觀幸福感的。但由於個體的狀況千差
萬別,包括年齡、經歷、需要、慾望、知識結構、性格、素養、興趣、愛好
等方面的差別,因而面對同樣的幸福客觀條件,主觀幸福感是不同
的。也有的人缺乏客觀條件也能產生幸福感,原因是有的人慾望不
高,容易滿足,有的人則是一種幻覺,甚至是病態。
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感受呢?它應該包括:
滿足感——理想和目的得到實現,慾望和需要得到滿足,產生心滿意足的感受;
成就感——事業有成,實現了自我價值,滿杯豪情,無愧人生;
輕松愉悅感——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心情舒暢;
怡然自得感——心境平和,安祥恬適,自娛自樂;
和諧歡樂感——與家人、友人和諧和睦相處,歡聲笑語,屈膝暢談,樂在其中;
心曠神怡感——面對綠水青山,良辰美景,陶醉超然;等等。培養主觀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就像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小男孩得到奧特曼玩具、畢業生找到工作、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可對幸福的感知卻不是這么簡單。
物質富足並不代表幸福
據教育部發布的《當代
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顯示,在全國20個省市40個城鄉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訪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但有62.3%的被訪者「有時」、「經常」甚至「整天」感到焦慮不安。此外,縱觀2003至2005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幸福度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對自己總體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幸福指數正逐年下降。
看到這些數字,我們不禁迷惑,當初曾有多少人幻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而時至今日,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不要說電話了,就是手機也已進入了智能時代。可人們幸福感和滿意度卻在下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是因為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必然會導致壓力的增強,而個人的壓力越高,幸福感就越低。現在職場的關鍵詞,如「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等,無不是焦慮與疲憊的代名詞。
主觀幸福感幫我們確立目標
在心理學上,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換言之,幸福就是要培養體驗快樂、知足、感激等情緒的能力,並確立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如,一位太太買到了夢想已久的房子,可當她聽到親朋好友買了更大的房子,她的幸福感就驟然降溫。一天,孩子問她,「什麼是幸福?」她說:「你有愛你的爸爸媽媽,這就是幸福!」女兒又問;「媽媽幸福嗎?」她頓悟了,其實幸福就是擁有的一切以及能夠實現的目標。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施奈德研究發現,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更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就是學會多看看身邊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凱斯就主觀幸福感提出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心靈旺盛與心靈枯萎。心靈旺盛指人有能力創造或維持主觀幸福感。心靈旺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生活感到滿意,感到生活有意義,自己有能力戰勝壓力。心靈枯萎的人則相反。
主觀幸福感讓人內心平靜
2000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上海青年陸幼青,在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人生的最後100天中,把對人生的感受陸續在網上發表。陸幼青妻子時牧言說:「我先生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 生命因為有結局才絢麗。」陸幼青即使到了人生的盡頭,仍然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並竭力維持著這份幸福,這是對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詮釋。
「我們雖不能改變壓力,但能改變對壓力的態度。」下面10個方法會幫你增強主觀幸福感。學會多笑,假裝快樂,也就真的變快樂了;學會忘記,盡量將煩惱驅除出大腦;學會幽默,發現快樂,從容面對生活的煩惱;學會模仿,尋找生活中的樂觀高手,以此為榜樣來改變自己;學會應付,問題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增強自信,在生活中尋求成功體驗;增強交往,多與人分享苦與樂;增強運動,多鍛煉身體,在文體活動中化解煩惱;增強興趣,增強生活的樂趣;神交古人,尋找古今中外的樂觀高手,閱讀其傳記來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