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提高全民幸福感什麼時候提出

提高全民幸福感什麼時候提出

發布時間:2022-10-02 23:49:05

①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增強

十九大報告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著怎樣的內涵?彼此有什麼聯系?保障「三感」,有哪些難點?充實「三感」,該如何著手?我們請專家進行了解讀。

充實三感

怎麼著手

記者: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要怎麼著力?

鄭功成:「民生三感」的實現與不斷提升,依賴於科學的發展理念與制度建構。新時代做好民生工作的重點,在於不斷完善我國的制度建構,而切實解除人民的後顧之憂、提供穩定安全的預期至關重要。

要持續發力,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要矯正失衡的利益格局,必須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包括在初次分配環節注入公平色彩,在再分配環節切實維護社會公平,並積極引導第三次分配。

要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通過全國統籌來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全國統一,通過整合不同醫保制度以促使全民醫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通過城鄉一體的綜合型社會救助體系來避免任何人因任何原因陷入生存困境,通過發達的養老服務體系解除老年後顧之憂,通過增加公共房屋供應來滿足人民的居住需求並讓住宅回歸生活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投機品的屬性,通過加快發展兒童福利事業來實現幼有所育,通過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來縮小群體差距,切實解除全體人民的生活後顧之憂,並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

要消除民生領域中的政策歧視現象。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疏通向上流動的渠道,激勵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奮發向上。進一步健全法制。通過陽光司法、公正司法來切實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設誠信社會,讓守信者獲益,讓失信者付出代價,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則社會安全感會顯著增強。

當然,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來自於個人需求與訴求的滿足程度,以及實現這種滿足程度的制度建構,也來自於人民自主建設、共同參與、共同享受的責任感、成就感。如果人民有共建社會的積極性並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便能夠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融合與社會團結,進而不僅使整個社會治理有了堅實的基礎,更會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②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兩個一百年」是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的奮斗目標,分別是: 第一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兩個百年目標是什麼

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此後,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了強調和安排。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向中國人民發出了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兩個一百年」自此成為一個固定關鍵詞,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③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分別在什麼時候提出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分別是在十五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

第一個一百年,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了強調和安排。2012年,中共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向中國人民發出了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

(3)提高全民幸福感什麼時候提出擴展閱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夢的第一個宏偉目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夢的第二個宏偉目標。

實現中國夢的實踐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制度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動力基礎就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瞄準目標不停干,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朝著偉大目標奮勇前進。

④ 我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依據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決定了黨和政府必須為人民服務,不斷提上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只有這樣,黨和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才能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⑤ 主觀幸福感是什麼時候開始研究的

  1.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真正興起大致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於生活質量研究運動和積極心理學運動的推動。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馬斯洛(Masfow)、榮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導積極心理學運動(包含人本主義心理學),該運動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實現等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有關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論觀點和測量工具。在生活質量研究和積極心理學運動的共同推動下,興起了主觀幸福感的科學研究。

  2. 我國從心理學視角,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有學者關注幸福感的問題。我國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三個階段三個階段:(1)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國外理論和量表的引進階段。主要表現為研究成果零散分布於各個年份,成果較少。(2)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本世紀初期:應用國外研究工具小范圍測查階段。主要表現為幾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發表,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大學生和教師的調查研究,樣本都小於400人,同時這一階段也介紹了一些國外的研究成果。(3)本世紀初期至今:主觀幸福感研究飛速發展階段。研究者不僅探討人們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還開始研究相關變數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對象也擴展到了中學生、研究生、城鎮居民和其他行業的勞動者。一些學者還開始了主觀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討適用於我國文化特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論,而且也出現了不少總結性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專著,跨文化研究主觀幸福感初見端倪。

⑥ 如何提高員工的幸福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特別是中央「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幸福理論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作為國有供電企業,開展提高員工幸福指數調研,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員工的幸福感,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員工隊伍素質,增強企業凝聚力,推動企業健康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幸福感理論的提出 「幸福感」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萊恩提出。萊恩對市場經濟、民主制度與幸福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對經濟增長、國民收入水平提高與幸福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引發了人們深入的思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人生的目的、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等重大問題。萊恩之後,隨著人們對「幸福感」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不但印證了萊恩的觀點,而且把「國民幸福總值」這個新概念推到重要的地位。縱觀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偏重於GDP增長速度的發展模式已經顯現出嚴重的弊端。我們需要加快發展,但著眼未來,我們更需要理性的、明智的發展,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國富是為了民樂,是為了「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及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幸福總值」體現的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應該拋棄單純追求GDP增長速度的發展模式,真正把「增加國民幸福總值」作為我們的發展目標。「幸福感」理論對於我們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很有啟發意義。 二、充分認識提高員工幸福感的重要意義 「幸福感」理論與企業管理同樣具有密切關系。按照企業文化理論,企業管理最重要的是對人的管理,即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員工關心企業。提高員工「幸福感」對確保企業的和諧發展和提升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提高員工幸福感是引導員工「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重要渠道。幸福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場合,不同的工作生活經歷,大家所感受的幸福都是不同的。因此,要通過綜合調研,搜集、掌握、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真正了解員工在公司內、外的幸福程度,發現和消除降低幸福感的原因,積極引導大家熱愛企業、熱愛生活、關愛家人、奉獻社會,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境界上獲得幸福。員工在充分體驗職業幸福感後,就會產生一種對企業的認同感,並感覺工作是一種快樂,把工作當成一種責任,從而帶著愉快的心情,積極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二是提高員工幸福感對於培育企業和諧文化理念,進一步推進和諧企業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員工「幸福指數」的過程,就是傳播企業和諧文化理念的過程,就是推進和諧企業建設的過程,對培育「簡單和諧的人際關系,忠誠感恩的為人准則,競爭進取的人生態度,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提高員工幸福感對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增強公司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安全管理,確保企業、員工平安;另一方面要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打造員工發展的通道;同時還要加強和完善激勵機制建設,有效提升員工的成就感,這三個方面對於引導員工「快樂工作」至關重要。企業通過增強員工的職業幸福感,可以形成良好的輿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三、充分了解影響員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員工幸福感主要受到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兩個方面的影響。物質因素主要是福利薪酬。萊恩調查指出,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增加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點,都會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也就是說,員工幸福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 非物質因素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文化價值導向。歷史文化、社會輿論、職業認同感等方方面面導向的共同作用,影響著員工的生活信念、生活態度以及生活方式,並最終影響到員工職業幸福感的獲取。二是企業穩定、合理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考核評價機制。穩定、合理的制度影響著員工對職業發展的預期和規劃,只有制度相對穩定、合理才能使員工產生職業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員工獲得幸福感的基礎和保證。同時,當員工的行為符合企業要求,並得到公正的正面考核評價時,才能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三是員工合理的自我預期和定位。如果員工的自我預期和定位過高,與其實際得到的評價相差較大,員工就會感覺自我價值無法實現,職業幸福感自然也就無法獲取。四是工作環境。工作環境是外在條件,舒適、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也是員工獲取職業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五是發展前途。職業發展前景的良好規劃、晉升通道的順暢等等,可使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和進步,從而增強員工的職業幸福感。另外,非物質因素的影響還有其他許多方面的內容,如員工獲得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員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員工對企業民主管理、廠務公開的滿意度;管理者管理行為的公正和公平等等。都與「幸福感」有直接關系,也是員工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員工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徑 作為企業,要高度重視提升員工幸福感對推進企業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不斷加強對員工幸福指數的調研,卓有成效地開展好這項工作,進一步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1、加強思想教育,奠定培養員工幸福感的思想基礎。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員工思想教育,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通過學習,提高思想覺悟、認知水平,有效地處理存在的問題,化解矛盾;通過學習,加強自我修養,保持陽光心態、健康心態,培養知足、感恩心態,正確對待成績、榮譽、困難、失敗、挫折,始終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和諧心態,從而培養幸福感的養成。 2、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營造增強員工幸福感的氛圍。和諧的干群關系、和諧的同事關系、和諧的工作環境等都能讓員工感受到幸福。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要和睦相處,真誠相見,友善相待,促進溝通協作,形成團隊合力,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建立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等於幫助自己的理念。領導者要更新管理理念,營造平等的氛圍,有意識淡化領導角色,引導員工敢想、敢說、敢做,敢於創新,樂於創新。 3、加強制度建設,為提升員工幸福感提供保障。要實現科學激勵,剛柔相濟,提升績效管理水平。要加強人文關懷,對優秀員工,不僅要物質激勵,也要精神表彰;對落後的員工,要尊重其人格,挖掘自身的發展潛在因素。在績效考核中,運用多維的綜合評價和申訴、面談等方式,使考核內容更為客觀,考核方式更為全面,考核結果更為公正。變考核為評價、溝通、促進,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幸福感和工作積極性,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進步。要將員工業績、責任、職級、技能等予以量化,建立暢通的職務晉升和員工級別晉升通道,使員工的培養、培訓、選拔、晉升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激勵員工不斷提升業績,勇於承擔責任。當員工的努力得到最大的薪酬回報時,他們才會覺得幸福。 4、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助推員工幸福感的提升。對一個企業而言,必須樹立全體員工認同的價值觀,明確在價值觀指導下的企業目標、企業精神、職業道德,讓員工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員工產生歸屬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發員工愛崗敬業、奮發上進的工作熱情,使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得以發揮,在快樂工作的同時產生幸福感。要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員工在參與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不斷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要抓住重大節日、重要紀念日等契機,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時代感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慶祝和紀念活動,達到教育、激勵廣大員工的目的。 5、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增強提升員工幸福感的溝通渠道。承認、尊重、關心員工的權益保障需求,也是提高員工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善於傾聽員工的意見和心聲,暢通意願表達的渠道,建立管理層與員工的日常溝通機制,使員工可以暢所欲言,管理層可以釋疑解惑,共同探討企業發展問題、日常管理問題及員工個人發展問題、生活學習問題,對員工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及時研究解決,從而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受到尊重的幸福感。要深入細致地做好企業改革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處理和兼顧各方面利益,引導員工以合法、理性的形式表達利益需求。要多地了解員工的所想、所需,並積極地創造條件幫助員工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化解生活中的困難,使員工時時感受到領導的關懷,真正感受到企業就是一個大家庭,從而更積極地參與、融入企業管理,提高對企業的認同感、忠誠度,增強職業幸福感。 總之,企業的幸福管理是一個新課題,我們要把「幸福感」 理念引入企業管理,切實從良好工作環境的營造、個人發展願望的滿足、人性化的關懷等方面,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切實增強員工職業幸福感,促進企業和諧健康發展。

⑦ 幸福感誰提出的

誰提出來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幸福感,就是愛的感覺,就是想到別人,處處為別人,你就會幸福了

⑧ 兩個百年目標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分別是在十五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第一個一百年,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的實踐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制度基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動力基礎就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瞄準目標不停干,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朝著偉大目標奮勇前進。

⑨ 中央哪一個文件提出幸福感獲得感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

⑩ 全民健康增強人民幸福感的意義

幸福感是人們衡量自己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幸福感就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等為基礎對自我存在狀態的心理體驗,是人們對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條件滿意程度的主觀感覺,是人們衡量自己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收入水平,靠發展來增加收入,重點是要調節人民群眾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大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力度,堅決打擊非法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切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閱讀全文

與提高全民幸福感什麼時候提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編怎麼搞事業 瀏覽:770
街拍美女的微博有什麼用 瀏覽:92
男生愛情里怎麼成熟 瀏覽:618
什麼叫幸福模樣 瀏覽:303
雞和羊的愛情如何 瀏覽:238
和鼎健康座椅艾灸儀多少錢 瀏覽:378
家庭經濟困難要怎麼寫居委會證明 瀏覽:874
石首晚上哪裡美女多 瀏覽:423
領導幹部事業編制怎麼改革 瀏覽:629
lol中路美女英雄有哪些 瀏覽:392
什麼是愛情故事理論 瀏覽:881
婚姻調解去哪裡找 瀏覽:288
事業單位升副科要多久 瀏覽:328
南橋哪裡可以補辦健康證 瀏覽:84
杭州健康通預約時間怎麼看 瀏覽:421
什麼叫喇叭褲背後的故事 瀏覽:502
哪裡要用到健康證 瀏覽:406
安徽事業單位筆試一般多少分 瀏覽:856
鹽城婚姻要多少財禮啊 瀏覽:631
社會經濟政治是什麼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