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喜歡懷疑別人啊
人活著
為了體驗悲歡離合,生老病死,
為了弄明白人為了什麼而活著?
為了實現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標、慾望以及價值。
活得很累,很辛苦因為社會很不公平,
活著很無奈傷心難過要哭泣,找到事做,就不無聊
因為,人生本來就是如此: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所以,只要努力就精彩!
遇到任何事情要樂觀對待,保持一顆平常心。
只要謹記:這一秒不放棄,下一秒有奇跡
人生難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頭,陽光總在風雨後!
.
我給您意見,您看行嗎?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很順利,只是看自己怎麼解決,
比如你走路的時候被人撞了,別人給你道歉了,有時候你還是會覺得很火,
但是你卻沒想到撞你的人心裡其實比你還難受,還是想想那句:
「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開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會不好,那就不用想它,
如果還是想,那就讓自己忙起來,讓自己沒有空閑去想它,
讓自己充實地過好每一分鍾,再有早晨醒了以後不要戀床,醒了就起來,忙起來,
推開窗,呼吸清晨的新鮮空氣,放鬆全身,讓自己想像成一個快樂的小天使……
3.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四周安靜,光線柔和,不受打擾,可活動自如的地方,
取一個自我感覺比較舒適的姿勢,站、坐或躺下。
4.活動一下身體的一些大關節和肌肉,做的時候速度要均勻緩慢,動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
只要感到關節放開,肌肉鬆弛就行了。
5.作深呼吸,慢慢吸氣然後慢慢呼出,每當呼出的時候在心中默念「放鬆」。
6.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著一朵花、一點燭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東西,
細心觀察它的細微之處。點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發的芳香。
7.閉上眼睛,著意去想像一些恬靜美好的景物,
如藍色的海水、金黃色的沙灘、朵朵白雲、高山流水等。
8.做一些與當前具體事項無關的自己比較喜愛的活動。
比如游泳、洗熱水澡、逛街購物、聽音樂、看電視等。
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
別發愁,這個社會的和你差不多還很多,但是都快樂的生活著,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
只要你努力對待每件事情,對生活認真一點,只要你認真對待每一天,
不管你的人生怎麼樣,我相信都是精彩的。加油吧,朋友!
.
衷心希望:幸福、快樂每一天!~
....
2. 為什麼總覺得別人是幸福的
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幸福得多。其實你只是看到了別人風光的一面沒有看到別人也有不快樂的不幸福的時候。因為你會覺得別人幸福的原因是因為你沒有跟對方長期相處。所以你才會有這樣子的想法。
3. 為什麼我總是不相信別人,總懷疑他對我好是假的
那是你的防備心裡太重,是怕受到傷害吧!和我一樣呢,雖然偶是男滴。去試著相信別人吧,不然幸福會悄悄溜走的,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你這也是種不自信的表現,要相信自己的魅力有資格讓別人那樣對你,平時多做些能讓你增加自信的事情就好了!
4. 為什麼我開始懷疑所有人,感覺一切都是假的
你是一個14歲的女生,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你開始看見了人性的假惡丑的一面,讓你感覺以前美好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事情,因為世上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這是人世間真實的模樣,所以,你的懷疑是正常的,但不要因為遇見不好的,就連好的也否定了,要相信真善美也是真實存在的,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這樣才會生活的快樂。
5. 為什麼很多人假裝過得很幸福
人嘛不都這樣嘛,總是在別人面前假裝若無其事,假裝很富有,假裝很快樂,假裝很幸福,其實這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是打腫臉充胖子,打掉牙也要往肚子里咽。
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虛偽,人都是有一張皮的,在這張皮下的真實面容或許只有自己知道,為什麼說日久見人心呢,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嗯,我們在給父母打電話的時候總是報喜不報憂,為的是不讓父母擔心,我們說掙多少多少錢的工資,在外多好多好,因此我們也許正在地下室里喝著方便麵給父母打電話,你要的只是父母臉上的笑容,讓他們快樂一點就好。
想說的是我現在過得很幸福,因為我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滿意的薪酬,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汽車,還有老婆孩子父母,當然我也需要努力再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因為這是我的責任。
6. 我總是懷疑別人對我的愛是真是假為什麼我會這樣
那說明你還不相信對方,可能是他做得不夠好,
也有可能你以前受到過某種傷害,導致你現在不敢輕易相信別人
雖說人是最不相信的東西,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正因為什麼鳥都有,你就敢確定沒有鳳凰嗎?
信任別人也是信任自己,,好好去打破自己心理的障礙。
7. 談戀愛經常懷疑對方,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就搖身一變成了福爾摩斯,從任何一點點的蛛絲馬跡就能夠牽扯出那麼多莫須有的事情,經常的懷疑對方,讓愛人真是頭疼不已。
其實他們這樣的行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愛了,危機意識太強烈,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有被迫害妄想症。只有我們太在乎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經常的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在你的眼裡,愛人是非常的優秀的,你認為別人也會認為他很優秀從而喜歡上。他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幾乎都用在了談戀愛上,只要他身邊出現了異性,甚至是個已婚的人士,都會幻想出愛人和他能夠產生什麼樣的互動,怕被別人搶走,從而各種的懷疑對方。他輸不起,他無法承受分手的後果,所以只要有任何曖昧的苗頭,都要給他來扼殺在搖籃裡面,心裡才舒服安心。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因為不自信了,對自己某一方面有很大的自卑感,比如相貌,工作,金錢等等,認為自己是配不上愛人的,所以怕他看不起自己,甚至因此會產生嫌棄感。怕對方會移情別戀,對其他人有好感,所以才會經常的懷疑,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愛人的在乎。
其實在戀愛期間,懷疑是必經的一種狀態,還需要大家克制自己這種不良心態,學會給予彼此信任,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所以放寬心態,好好的享受愛情,別整天瞎想了。
8. 為什麼總覺得別人戀愛很幸福,而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卻不覺得真心幸福
首先我想知道你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你有沒有做過詳細的調查,估計看到這里你已經想笑了,我哪有空去對別人的婚姻做詳細調查,我又有什麼權利去做選舉調查呢?是的我也這么認為,你的結論來源就是片面的。你想想看啊,你能24小時跟著對方嗎?你能一天20小時連續跟蹤許多天嗎?你怎麼知道他的婚姻就一定是你以為的那種幸福呢?你所能看到的依據是對方所要展示給外界的表象。啥意思?就是他和你在朋友啊,熟人啊,同事的身份鑒定上,在那樣的交往距離中,他所能給出來的表象包括她的言行,包括她的笑容,那根據這個這么淺的表象,你得出她的婚姻就一定是幸福的嗎?這個不太合理吧。退一步說就算對方認為的幸福,放到你身上,你是否也能接受,我很認同一句話就是婚姻就像一雙鞋子,到底合不合腳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就比方說你認為幸福的那個人,他和他愛人之間幸福的來源有可能是志趣相投,有可能是性格互補,有可能是一個人能力很強就喜歡別人拍馬屁,而另一方能力很弱,恰好就擅長炫耀,那這一對可就是妥妥的看對了眼了,你能接受她們倆中間的任何一種對待愛人的方式嗎?來自於不同的生長環境,就是同一個家庭養出了雙胞胎,他找愛人的時候,眼光啊也未必一樣。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兩口子,結婚十幾年了,好的蜜里調油,但是我們作為朋友就只能說他倆真算是找對人了,換另外一個人未必這么幸福。男方能力強,在單位也是一把手,說一不二,回到家裡也是說一不二,他對妻子的要求就是我給錢,你可得勁的花,但是在做大事小情的時候,你必須事先告訴我一聲。說是徵得男方的建議,實際上就是徵得男方的同意。就這個要求哥現在很多女性身上估計無法接受吧,我和你是平等的,憑什麼最後決定權給在你這里啊,應該是雙方共同商議的結果呀。和就巧了,她的妻子也不能說沒有能力,可就是生性散漫,就不願意幹事兒管事兒。據說女方小的時候,不管在家裡做什麼事,做什麼決定父母總是挑出這樣那樣的刺兒,好歹他沒有養成負能量纏身的模樣,而是決定以後進入自己的小家,就負責執行,什麼決定也不做,也就不會聽到謾罵聲,也就不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女方經濟上獲得了自由,相對我們來說啊,那絕對喪失什麼車厘子呀,什麼包包呀,那絕對是獲得了自由,而南方也很愉快很信任的把家交給妻子打理。看了這個例子你就知道了,別人的幸福放在你身上未必就是幸福,得找到那個適合自己的朋友們,也說了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9. 當別人對我好時我總覺得是假的,這是什麼樣的心理
猜疑心理
消除猜疑心理的方法: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品質。也就是說要加強個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質的修養,凈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拓寬胸懷,以此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擾。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只有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擴展思路,走出「先入為主」「按圖索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或者面對面地與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談,讓深藏在心底的疑慮來個「曝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排釋誤會、獲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才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劇。因此,當人們聽到「長舌人」傳播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必要時還可以當面給予揭露。 第五,要綜合分析被猜疑對象的長期表現,識破各種離間計。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歷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猜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制了。具體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沖動情緒的發生。
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失斧後冷靜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家,或者挑柴時掉在路上,那麼,這個險些影響他同鄰人關系的猜疑,或許根本就不會產生。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系,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3.學會自我安慰。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4.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誤會的人是沒有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辦法,如果誤會得不到盡快的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可能導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同你「懷疑」的對象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誤會。猜疑者生疑之後,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後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以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很有好處;若真的證實了猜疑並非無端,那麼,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決在沖突之前。
負面情緒可能是心靈創傷的延續
我們總是會對某些特別的事件,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憤怒,愛發脾氣。我們往往認為,是這種事最可惡,或是客觀原因出了問題,卻不知道―――我們的負面情緒可能是心靈創傷的延續
究竟是什麼東西令我惱怒?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會讓我們特別憤怒或傷心,盡管別人反應似乎沒這么強烈,或者事後我們自己也會明白,這件事本身並不那麼嚴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場,導購員殷勤備至地迎上來,熱情地推銷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歡這種推銷方式,幾次對老公說:「我們走吧!」可他就像沒聽見,依然跟著導購轉來轉去。朋友氣壞了,扔下老公,一個人跑到老遠去逛。她是學過心理學的,每次發脾氣之前都會讓自己停頓3秒鍾。她一邊逛,一邊就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這么生氣?是因為我覺得被忽視。在生活中,老公是一個重視太太意見的人。那這么一件小事,我為什麼會如此在意?
她又主動回去找到老公接著逛,但心裡依然在琢磨。她知道,這種反應和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時代,父母對她要求嚴格,必須聽話,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那時起,她最痛恨的就是親人不尊重自己,也會很輕率地給親人下這么一個結論。
的確,像這位朋友一樣,莫名其妙的情緒會滲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當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時,我們往往會抱怨客觀環境出了問題、對方太過分或自己當下太愚蠢。可是,也許這並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們過去的感受、形成的價值觀在這件事上進行投射。
強大外表的背後是個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體心理狀態完全是過去經歷的延續。就是這么奇怪,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很多事已經過去了、忘記了,我已經很優秀、很完善了,但每個人過去形成的感受,還是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這種影響必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家庭中的排行、學校生活、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圍,它幾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不自覺、不自知的。也許不是打罵,卻留下比打罵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不管他長大以後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歡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邊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無法獲得自信。
這種傷害,年齡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羅斯玩具「套娃」,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的外表,但他內心深處的自我,卻還是小小的一個。
很多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後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家,因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業,顧不上啊。但幼小的心靈本能地要依賴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變成了「媽媽」。當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邊,而這時,媽媽意味著什麼呢?多半隻是一個符號而已。
最要緊的是扔來扔去本身,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長大以後,心理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給自己設置一道牆,不允許別人靠得太近,不讓自己再心痛。
將來在他處理與愛人的關繫上可能會表現出兩種傾向:要麼對分離產生焦慮,牢牢地把愛人綁在身邊,在對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麼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對與人分離表現得出奇地冷漠和決然。
提高自我覺察能力
既然成長的遭遇是這么「被動」,那麼面對不斷產生的負面情緒,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遇到不愉快,我們常常這么勸別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麼可能呢?心靈負載的痛苦很難忘記。那些經常纏繞的噩夢,某種似曾相識的場景,都是一種隱約的提醒。
一位朋友40歲才學游泳―――我清晰地記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臉色蒼白,渾身發抖,那是真正的恐懼,他小時候曾差點被淹死。可是他終於學會了游泳!戰勝了自我。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需要超人的勇氣和力量。但在現實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覺察,並不是反省和自責,而是從客觀的角度認識自我。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我在什麼情況下會不高興?究竟是什麼東西令我惱怒?你會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多半和過去的經歷有關。當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理解自己,就會減少一點內疚和自責。
當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還會發脾氣,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時也會更誠懇一點。
一位心理治療師講過她的親身體會。「文革」時期,她的家庭遭受極大沖擊,也從此培養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曾把一個愛欺負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決不受氣,也保護身邊的人不受欺負。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她自己也漸漸長大、結婚、生子。一次,她帶兒子在樓下玩,忽然發現那幾個小朋友明顯在欺負兒子,她頓時火冒三丈。但轉瞬又發現,兒子竟然渾然不覺,既不憤怒,也不委屈,若無其事地繼續跟他們玩。是啊,孩子從小受到家人的呵護,內心安全,並不感到受傷,因此能安然地面對這一切。
事後她說:如果我沒有學過心理治療,可能會沖上去幫他打一架,也可能會指責兒子:「你怎麼這么笨!」我的感受和判斷就會影響孩子,留下烙印,他長大以後再這樣教育子女,烙印就會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不管願意不願意,「烙印」人人都會有,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還算滿意,就可以這么順理成章地過下去,可如果你總是不快樂,或總是在某些方面不快樂,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還可以找個心理醫生幫你觀照一下自己。
歸根結底,放鬆一點兒,別過於自責,是理解自己的基礎。實在情緒難以控制,索性先順其自然。不是嗎?也正是由於那麼多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才造就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這么整合出來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學,為人處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統一標准,那個性不就都一樣了嗎?這個世界該多麼單調啊!
10. 為什麼總願意懷疑別人呢!了解心理的請進!
懷疑別人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缺乏安全感,懷疑別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保護自己,避免別人傷害的一種心理機制,從而讓自己更好地生存。這種觀點無可厚非,加上現在社會功利性質比較濃厚,這也代表了很多人的一種心理狀態。
但是,對於親近的人,還是要盡量給予一種信任。畢竟信任是相互的,給予對方信任的同時才能獲得對方對於自己的信任。如果你覺得容易懷疑別人,只是要信任的人少一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