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少年為什麼這么幸福
沒有煩惱,或者煩惱少,承擔少
⑵ 對於青年人而言什麼是幸福
追求
拼搏
關愛
等等,生活中
有很多都是年青人的幸福,雖然青年對待事物還處於一種蒙朧的狀態,但這恰恰也是青年人的優點,就拿愛情來說吧,沒有中年人懂的多,但是感情中是純潔,沒有什麼利益的,憑著自己的好感去喜歡一個人,這是青年人難得的一面。
⑶ 幸福的本質是什麼青年人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幸福
幸福,隱藏在簡單的生活之中,如果想找到它,最關鍵的是降低過高的需求,消除貪婪的奢想。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幸福,然而,幸福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全球幸福指數下滑,感覺不到幸福已經成為了普遍情況,於是,我們重新去思考幸福。幸福到底是什麼?我們怎樣去尋找幸福?我們不停地反問自己。
人類的追求,不能永遠都停留在衣食上面,幸福的本質與我們的心靈有關。
幸福的本質是一種我們自己內心的特殊感受,這種感受有些時候跟物質有關系,有些時候跟物質根本就沒有關系。幸福是一種感受,幸福感的基礎一定是滿足感,而滿足感的基礎絕大數都是新鮮感。
幸福有多少種?從細節上講,幸福的種類是無窮無盡的,來自於各個方面的幸福。從廣義上講,可以將幸福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於物質的幸福;第二種是永久的、永恆的心理方面的幸福。
尋找幸福的方法有三步驟:第一步,不攀比。這個攀比不是生活上必需的東西,攀比帶來了痛苦,我們就不會感到幸福。第二步,不虛榮。越是喜歡虛榮的人,心理越是空虛,心理空虛的人都是以虛榮來彌補自己心靈的空虛。第三步,不過度慾望。我承認慾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動力,我沒有反對慾望,但是如果慾望超標、過多的話,它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痛苦。我告訴你們要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樣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幸福。在面對慾望時,我們要適當地控制慾望,充實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在生活當中找到幸福。
我們不能把人的生命、生活理想化,這樣會使得我們在生活當中根本沒有任何的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感,這樣以後生、老、病、死,還有各種各樣的痛苦在現實生活當中會無意地襲擊我們。我們在享受自己創造的這些財富、福報或者勞動的成果都是可以的,但是同時要有危機感,我們必須要想通生老病死這個的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是沒有辦法逃避的,我們就要找到一個方法去面對,去正視人生。我們要有一定的危機感,不要太過度的理想化。
青年人應該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
每個青年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青年人應該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因為自己不想要的幸福是不會幸福的,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會開心。
⑷ 青年人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幸福
年輕人應該追求樸素的幸福,年輕人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和諧的家庭,不要浮躁而且要有上進心哦不要懈怠
⑸ 作文青年的幸福生活
一個年輕人想得到幸福的秘決",幸福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有人說有愛就有幸福,有人說有錢就有幸福,有人說有汽車、別墅才叫幸福,有人說擁有健康的身體就是幸福.
我認為幸福是一種體會,一種感覺,一種知足的心境.幸福在於擁有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在於擁有別人可愛的東西,只有漠視他人所擁有的,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自在的生活.常言道:知足常樂!
如果你斜斜地躺在床上,手裡捧著書,藝術的、文學的、專業的.泡上一壺好茶,看著騰騰的熱氣上飄,嘴裡時不時的磕著瓜子,偶爾抬頭看一下電視,有時低頭喝一口茶……或者是靜靜地坐在鋪著地毯的地板上,喝著咖啡,耳邊是自己喜歡的音樂,再或者乾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也都可以不想,感覺自己像一個自由的人……這在別人看來無非是百般無聊的消遣時光的方式罷了,又怎能做幸福論?可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幸福!
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是快樂的,人生的最大樂趣,是享受人生的幸福.關於幸福,古往今來有著太多的詮釋和描述,可我覺得,沒有一種解釋能夠涵蓋幸福的全部.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有人為尋找幸福而跋涉,有人為創造幸福而拼搏.有一個年輕人想得到幸福的秘決?可是幸福究竟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其實真正的幸福並非只「躺在床上看電視」,這只是反映一種幸福的心境罷了!忙亂固然可以使人充實,恬靜卻也別有一番情趣.事實上,沒有什麼時候能比你此時此刻更幸福了,就看你能不能細心感悟.
幸福伴隨著你生活的腳步,幸福伴你走過人生的旅途.幸福就是人生一位匆匆的過客,是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一閃而過,快得使人來不及體會.因此,幸福就在於把握現在,珍惜所有,要時時感悟幸福,及時抓住幸福,稍有不慎,她便與我們擦肩而過.那樣,你只能在回憶中去品味了.
⑹ 21世紀青年認為幸福是什麼
中國的00後青少年是出生成長於物質資源極大富足的社會環境當中的,他們的人生追求不再是過去幾輩人的所謂「成功」,他們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價值的實現,興趣愛好的滿足。
⑺ 人們常說的幸福是什麼它的定義又是什麼
在戰亂的年代裡,幸福是和平。在和平的年代裡,幸福是溫飽。在溫飽的年代裡,幸福是快樂。對於孩子來說,幸福是快樂的童年:對於青少年來說,幸福是考上理想的學校:對於成年人來說,幸福是成家立業,與愛人和兒女共享家庭的美好生活:對於老年人來說,幸福是在晚年裡享受天倫之樂。
幸福在不知不覺當中,在我們身邊流露。
在你需要的時候,得到別人的援助,是一種幸福。別人對你的支持和鼓勵,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幸福是美好人生的最好詮釋,把握住人生也就是把握住幸福!
細心的品味人生,會發現幸福其實時刻存在我們身邊!
⑻ 請高手幫寫篇關於青少年現階段思想狀況和生活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小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
從小學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斗、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看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往「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
3、長大成為一名***員還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看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看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看加進中國***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了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說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明顯進步。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以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碰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進,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小學生中十分普遍,這說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
3、初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小學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以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小學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小學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初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初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很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初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初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
初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明顯進步。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佔2.7%,可見盡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採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佔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很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說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題目。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為「小天子」、「小太陽」,以為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相比的。「對孩子什麼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佔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很多老百姓忙於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進步。74.3%的孩子以為家長「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碰到心理困惑習慣於求助於誰」時? 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於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長大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以為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初中生管得最嚴。
假如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小學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於初中。小學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於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沖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假如把部分孩子「家醜不過揚」的心理考慮進往,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隨著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脫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熱和,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很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吧、游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視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分在法律上固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治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序固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題目,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參與,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題目,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題目。這一部分孩子所佔比例雖小,假如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伏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以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以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裡,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行動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投進競爭;隨著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題目。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著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判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以為家裡天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初中生以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小學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初中學生中有93.8%的希看成為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初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碰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說白了,就是獲得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里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看,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學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學生以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69.4%,其中尤以農村小學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佔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往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往學鋼琴、攻外語,課余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以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長大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中考迅速增溫,中考之熱尤甚於高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雲,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實在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歡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還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長大中造成困惑的較大題目依次為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題目,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碰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為《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叫,「天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於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說的那種童年的歡快」。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說:「小學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興奮,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說:『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看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很多家長「看子成龍」、「看女成鳳」的心太切,希看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為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說的:「起的最早的是卧冬睡得最晚的是卧冬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系題目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題目。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系題目、同學間的關系題目、與父母的關系題目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題目,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碰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說」的學生最多,佔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為「陽光少年」,以為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實在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占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往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彷彿濕潤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假如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題目自己解決,不藉助於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題目以及與異性關系題目;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說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說:「老師對我要求嚴,說了怕惹他們生氣,說得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說。」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裡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題目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說心裡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碰到心理題目時會求助心理咨詢熱線,假如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說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題目,而且漸漸深進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佔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佔44.1%,再其次是農村小學生、城市小學生,分別佔37%和34.2%;而農村初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佔30.1%。這是一個很希奇的現象,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輕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初中生的閑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很多孩子用打游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裡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麵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長大,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以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碰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碰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碰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說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假如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碰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嘆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嘆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孩子正是由於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碰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小學生也是如此,這說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長大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路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輕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著又走進了中小學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輕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愛好有很大的差別。
小學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小學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閱讀題目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於農村,城市信息暢通,很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群,很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於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說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路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須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路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台。網路的使用以日漸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於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路,應該講網路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須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路為洪水猛獸。談起網路,馬上就想到「游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闊別網路。實在網路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路並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持,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路世界裡也有很多知識在等待著他們往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游戲」的坎,讓他們在網路中汲取營養,健康長大。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游戲,12.7%是聽歌,9.9%是由於好奇,9.4%是由於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小學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小學生,同樣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路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小學生做的比成人好。網路在中小學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小學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路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路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戲、沉溺聊天、泛濫色情。青少年是「網路游戲」的主要消費者,出色的游戲內容,絢麗的游戲畫面,生動的游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游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製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很多孩子因此而逃學、缺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里,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路聊天」是青少年網路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路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路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路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說,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雲。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周記里充斥著大量的類似「網路流行語」的語言。中小學生天性好奇,渴看友誼,網路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很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路「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進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佔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佔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小學佔26%,初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題目就越理智。
2、自己的題目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佔10.5%,在人們的觀念里,學生是未成年人,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題目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佔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說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進了某些學校,佔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靠「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氣力,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題目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闊別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二、對學生的基本評價
今天的青少年學生,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所處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和復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使他們形成了與以往中小學學生明顯不同的個性特點。他們的道德面貌如何?究竟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一直是社會各方廣泛關注的話題。
1、我們以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政治、經濟生活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改革開放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人們開闊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躍;法制的健全,***的進程,喚醒了人們的自主意識。既然大家承認這一切都是發展進步的,那麼青少年作為社會成員中最敏感的一群,作為時代精神最緊密的追隨者,他們的思想、道德面貌也應該是進步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關系。調查顯示,當代中小學生就整體而言,其素質已超過前人。他們在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心理品質方面都明顯的區別於他們的父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的積極評價。這些積極評價是本次調查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1) 愛祖國,對黨有樸素感情
(2)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文明修養。
(3) 具有良好的生存觀和自我表現、自我保護的意識。
(4) 有較強烈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
(5) 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頭腦和消費觀念
(6) ***法制意識、同等維權觀念和對社會不良現象嫉惡如仇的態度都超過了前輩。
固然社會和教育都對青少年有很多非議,但我們以為其中相當一部分僅僅反映了兩代人之間的熟悉差異,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投射作用?即人們很輕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徵或自己的某些想法回屬到學生身上,從而產生熟悉的偏差。實際上在社會變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師與學生的差異很大,
http://hord_ofycil.blog.163.com/blog/static/178753439201122011373455
非常完整嘔!!!!費了好大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