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群眾滿滿的幸福感來源哪些方面
人民群眾滿滿的幸福感最主要來源於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於生活不再僅僅是物質需求,而是還有更多的精神需求。
Ⅱ 當代人主要的幸福感來源是內心的不斷充實還是環境條件的改善
小編認為當代人主要的幸福感,不僅來源於內心的不斷充實,而且還需要環境條件的不斷改善,這是相輔相成的一種關系。人往往非常遵循內心的需求,就很想要自己內心的想法能夠實現,這就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撐,才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想法。人們只有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種想法也在不斷的變化,需要不斷的去努力。
人們往往在感到幸福的時候會非常愉悅,也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狀態,人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就會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滿足。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對於幸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人們對於物質需求有著不同的看法。小編認為,人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財富,這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會讓人的印象深刻,通過勞動來獲得回報會讓人們感覺到非常幸福,希望人們重視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Ⅲ 新時代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原因
您好,是社會穩定,物質生活豐富多彩,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幸福感提升。
Ⅳ 幸福感的構成,影響因素是什麼
幸福指數是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指標,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學源自快樂論和實現論,在心理學則表現為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三種形態,在40年發展中經歷了調查比較、理論解釋、測量發展、社會應用4個發展階段。進入新世紀後,幸福指數成為關注的中心,表現出宏觀國家幸福指數、中觀社會學幸福指數和微觀心理學幸福感模式,現代幸福學相關研究將創造一個幸福的世界。
基於不同快樂論與實現論兩種不同的哲學觀點,現代幸福感的概念與定義上顯示出主觀幸福感(SWB)與心理幸福感(PWB)兩種不同走向,並且由此導致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研究思想、技術體系、關注內容等方面眾多差異與沖突。
主觀幸福感(SWB)與心理幸福感(PWB)的哲學背景。現代幸福感研究的概念體系隱含著不同的哲學觀點。主觀幸福感的哲學基礎是快樂論,心理幸福感的哲學背景是實現論。因此,對幸福感理解存在分歧,在主觀幸福感看來,快樂就是幸福,而實現論者更為關注自我實現與人生意義。
隨著收入的增多,幸福感越強,當收入增長到一定數量以後,影響就不大了。這個拐點可以從周圍人的相對比較中的出來,每個人都不一樣。個體與家庭的緊密型,家庭年人均收入在某種程度上比個人收入更有意義。
啟發:收入增長到一定數量以後,錢再多也沒意思了,保持社會同等速度的增長就好,可以往其它方面發展。
外向型人格的主觀幸福感更強一點,因為他們對積極情感更加敏感。而神經質的人對消極情感更加敏銳。
無論哪一種人格,個人的幸福體驗是比較穩定的,因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比較穩定的。生活事件可以導致人們的情感上下波動,但是總是會回歸到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基線。就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一樣,情緒圍繞核心幸福上下波動。
例外:青少年的性格還未穩定,所以不同時期對待同一事件的體驗可能完全不同。
啟發:培養對積極情感的敏銳,但對於成年人來講人格的變化比較困難了。也有例外。重點在青少年時期。
教育具有社會變遷功能和社會流動功能,通過良好的教育,能夠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上比未受到教育的人更有優勢,未來,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流動的閘門,優質的教育能夠帶來良好的職業和機會,總體上來看,與收入呈正相關。另外,教育能夠改造身心,能夠影響對幸福感的判斷。
結論: 總體上, 享受的教育越優質,越幸福。
例外:學歷過低的人期望不高,主觀幸福感反而比高中學歷的會高一些。還比如認識到世界以後,反而越悲觀,這個和人的價值觀有一定關系。
根據時代背景不同有不同的曲線和走勢 。總體上90、00後的一代,中國國立走強,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幸福感相對來說會越來越好。
例外:隨著改革的進行,一批舊的人群的利益被切割,這部分人的社會幸福感應該會越來越弱。
時代總是在變化的,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幸福體驗也是不同的。年齡無法改變。反思過去,規劃未來,做好當下就好了。
總體上:單身與結婚人士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幸福感有所區別。集體主義環境下,單身人群的幸福感比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弱(這兩類人群之間產生了幸福裂谷);然而,個體主義環境下,單身人群與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差異有所減小(幸福裂谷得以縮小)。
個體上:與婚姻質量、周圍婚姻美滿程度相關。
結論:對個人而言,總體上結婚比未婚在家庭和工作滿意度上會更好,其它方面沒有顯著差別。總體幸福感能好多少,最後還得看婚姻質量了。
例外:走入錯誤的婚姻。
個體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是正相關的。
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持,在不同環境下,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同。
對大學生來講:異性朋友的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非常大,另外,家庭關系、室友關系、朋友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此減弱。
對養老院的老人來講:老人間的幫助和養老院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影響較大,而子女和護理人員的影響較小。另外,老人們的精神需求更重於物質需要,所以情感支持比經濟支持更能促進老人的精神健康。
不同方式的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大小依次是:情感支持、咨詢支持、工具支持(錢財等物質)。
情感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最大。過多的經濟支持對主觀幸福感有負面影響,不能給予過多。
以上內容是研究者根據宏觀數據分析出來的一些規律,滿足群體特徵,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也會有些特定情境下的例外,所以供大家參考。
Ⅳ 幸福究竟是什麼
將生命資源均衡配置到最優
當代積極心理學權威馬丁塞利格曼指出:今天,「幸福」這個詞彙已被濫用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世界關於幸福的定義有200多種。正如「天氣」這一抽象概念需要藉助溫度、濕度、風力、氣壓等多重可度量的客觀指標給予表述才有意義一樣,幸福也應該由多重可測量、可觀察的元素組成。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方面,類似於實驗中的「小白鼠」,人類有超強的「逐樂」驅動;另一方面又不同於小白鼠,人類有「逐安」的內在驅動。「為樂而樂」不可持續,沒有「意義感」支撐的逐欲之樂轉瞬即逝,「過樂」之後是疲憊、空虛、悔恨。人還是要多做些「有意義」的、「實現自身天賦」的事,才能「心安」。
綜合先哲的智慧思考和現代心理學研究,幸福應該包括三重要素:第一,積極情緒佔比(即「感」);第二,認知的一致性和意義感(即「知」);第三,天賦的實現程度(即「行」)。「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真實持久,立己達人。情緒心理學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人的幸福程度,約50%由基因決定,約10%由外在環境決定,約40%由主觀思想和行為選擇決定。鑒於基因一般不易改變,外部環境在短期內也很難改變,要想提升積極情緒佔比,最可行的途徑是改變個體的心智模式和認知格局。
腦科學的相關研究證實,要想幸福,讓頭腦多分泌「好東西」是關鍵。當代人運動不足,睡眠不足,靜思不足,職業選擇不遵從天賦,比較和競爭范圍的擴大使更多個體難以確立意義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積極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阻礙個體的幸福感。我在《幸福經濟學》一書中給出「七葯方」: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通過靜思訓練存養「正念」,清除垃圾信息;「珍惜已有」的感恩練習;立大志,尋找「有意義感」的目標;「惟精惟一」的「心流」體驗;將「正念」磨煉為認知習慣、情緒習慣、行為習慣。實踐好這些內容,將有助於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佔比。
人類一切努力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幸福,經濟活動也不例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直接指出:不管經濟學如何發展,它最終要回答的是人類如何才會幸福的問題。在貨幣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簡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實踐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親情、社會貢獻等「無價」被嚴重忽視。實際上,恰恰是這些無價的「非商品」,決定著生命的質量與意義。忽視「無價」會導致生命資源嚴重錯配。如何將人生中最為珍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等生命資源均衡配置於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際(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方面,使個體生命體驗達到最優,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以大學生為例,學校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品類繁多,各種講座目不暇接,世界各種頂級公開課不勝枚舉。配置好時間、精力資源絕非容易之事。大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急需分出部分時間從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優秀文化中汲取心靈力量,更急需練就「靜能安,動能專」的能力。學生只有「用心」學習,多些「真心」,少些被動;多些踏實,少些浮躁與忙碌,才能切實提升認知力、情緒管理力、行動擔當力。「三力」足,「正念」得固,「正行」得立,幸福人生才會基本鑄就。
Ⅵ 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如何讓人民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定方針政策,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優勢和作用。
②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全國人大的立法、監督職能,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
③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結合當地實際落實具體行動。
④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推進。
Ⅶ 現代人的幸福觀
現代人的幸福觀
現代人的幸福觀,幸福感其實就是個人對自己本身的一個的生活素質或者是對自己自身狀況的一個滿意程度,人們現在都是在追求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什麼呢?以下分享現代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國人的幸福觀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尚書》就提出了「壽」「富」「康寧」「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終命」(長壽善終)的所謂「五福」幸福觀。後來,古老的「五福」發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祿、壽、喜、財)。
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企盼。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多元復雜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傳統幸福觀的歷史性嬗變。賦予幸福觀以新的時代內涵,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認同將個人的幸福與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諧的社會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系起來。過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僅僅理解為傳統社會的「五福」,也不再被僅僅理解為更多資源的佔有和物質慾望的滿足,而是被理解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觀條件,它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仁義道德,而是優良品格、豐富知識、卓越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美好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幸福的客觀條件,它們也都被賦予了現代意蘊。今天,過上幸福生活不僅需要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需要構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些新內涵勾勒了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輪廓,但要構建系統完整的幸福觀,還需要在理論研究上多下功夫。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要以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根本旨歸。人民幸福離不開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因為這是人民幸福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如果國家貧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無從談起。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就要滿足人民長期性、普遍性的要求。
我們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歸根結底是要讓全國人民普遍過上長久幸福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追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保障的幸福觀。
中國傳統幸福觀是構建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深厚文化基礎,如國泰民安、家和鄰睦、敬祖畏天等對幸福生活的認知,對於我們今天認識什麼是幸福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治療及時行樂、貪得無厭、無所敬畏等現代社會「流行病」也是一劑良葯。
然而,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畢竟是在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和君主專制條件下形成的,它產生在社會成員普遍清貧困苦、物質資料匱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戰亂頻發等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由於這些原因,傳統社會奉行的幸福觀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對幸福的理解也比較狹隘,並且不重視個人的自由、權利以及個性發展。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應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幸福觀的同時,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徵兼具的現代幸福觀。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還要反映和回應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代中國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環境,這也是全人類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標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泛愛眾、兼相愛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應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大潮,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將人類共同價值深深植入我們的幸福觀中。
《現代人的幸福現與財富觀》選自周國平的《人文講演錄》
在我們這個時代,財富已經成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標,當代最響亮的關鍵詞可能就是財富。一個人在社會上成不成功,主要標志就是看他的財富有多少。但是大家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幸福?其實並不多。
沒有財富的人很焦慮,在爭取的過程中也很焦慮,財富多的人幸福嗎?據統計調查,富豪們也有很多苦惱,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到底什麼是幸福?
周國平先生根據歷史上一些哲學家尤其是西方哲學家的看法,做了梳理,總結出一個共同點就是:幸福應該是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結合。他認為幸福應該是一個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東西,主觀上肯定是對你目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客觀上就是生活質量,其中包括財富、事業成功、健康、平安、愛情美滿、婚姻家庭和諧、人際關系良好、閑瑕等等。
周國平認為一個人能不能得到幸福,關鍵還是取決於靈魂的豐富。因為幸福是一種能力,你自己要具備幸福的能力,然後你才能幸福。我們的生活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外在生活,我們有一個肉體、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我們是需要生存的,為了生存,我們要去掙錢,我們要到社會上去活動。
當然,這一部分很重要,這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我們內在的生活,靈魂的生活。幸福是一種內心感受,需要有靈魂的參與才能真正感受到。
現代人幸福的十幸福標准:
一、 享受工作這和工資高低沒有關系,而關乎你的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有挑戰性和成就感,能否感受被愛;能不能讓你學到東西;不斷成長、進步,並能為之感到滿足。
二、 有關系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順利,卻沒有可以親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這談不上愉快,更沒有幸福可言。
三、 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這並不是說你必須擁有多麼龐大的資產,或是必須有相當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滿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安定的標準是即使不工作也有收入。
四、 身心健康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才能全心全力的去工作、去生活、去奮斗、去進取。
五、 擁有興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進入社會後,習慣將人脈圈與利益圈捆綁在一起,這沒有錯,但如果你和你的合作夥伴一起有一兩個讓你們充分享受的興趣,就可以擁有高質量的愉悅社交圈。
六、 擁有一定的時間自由擁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時間,可以隨時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七、 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有著怎樣的活法,用心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關乎幸福。
八、 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總是推卸責任充當受害者的人,經常處於消極狀態的人,習慣性尋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識局限並難以突破的人,都很難邂逅幸福。
九、 能夠放眼未來幸福指數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於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繼而心生不安。
十、 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循序漸進而又充滿目標感的生活是踏實的,最幸福的感覺是永遠在路上。
Ⅷ 幸福感來源於哪你認為幸福是什麼樣
我覺得幸福其實是很簡單或者是很純粹的感覺,例如每次我在朋友那吃到好吃的狗不理包子我就覺得他好幸福……嘿嘿~
有點離題了。
這些日子我就總會有幸福的感覺,下面是那天我寫的東西。
總結:幸福感來源於光明慾望的一種正確滿足
我以為的幸福僅僅是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或者遇到正確的人。
陽光燦爛的日子[圖]
發表時間:2007年10月15日 17時9分36秒 評論/閱讀(4/24)
陽光燦爛,暖風和煦,騎著單車看著周圍已經漸漸熟悉的人和物,突然有種幸福的感覺,再哼著不是那麼狂野的要滾調調還真有點兒洋洋自得的感覺,原來幸福並不是像傳說中那樣非要堅苦卓絕才能感受的襖的,至少不全是。
回到寢室把從家裡搜羅出的古老照片全擺在了陽光普照的床上,看著滿床照片反射著耀眼的光芒,有種奇特的感覺,想起來古人曬書的典故,康熙年間學者朱彝尊滿腹經論,他在六月初六這天袒肚露胸曬太陽,謂之曬書。他的那種「曬」似乎比我方便多了,一個人帶著自己的腦袋來到太陽下就行了。
照片,是一種定格的會議,我是在晾曬我的回憶吧!好幾個人看了我兒時的照片都說「你不應該長大」看來媽媽說的是對的,她總說小時候的我有多麼可愛,多麼好看……
聽著聽著我就覺得有點兒誇張了,在所以的母親的眼裡總是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房東家的小妹大概四、五歲的樣子,每次看到都覺得可愛無比還漂亮,小貓,小狗,小雞,小鴨甚至小老鼠也都一個賽一個的可愛,原來人,動物在幼年時都是好看的。不幸的是都要長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就開始一天比一天面目可憎了。
例如「我」
大概是面目背後的心機,所以才可憎的吧!孩提時代是一張白亮的紙,人長大了就學會了隱藏,隱藏就變成不坦誠,不坦誠慢慢就開始玩心機、耍手段了。明明看上去依然很白,也許翻過來就是烏七八糟了,原本純白的紙被歲月,被人情畫的面目全非了。如果對手是一「老油條」也就罷了,斗個旗鼓相當權當游戲了,但世上總是還有依舊純白的人,不巧遇到了看起來也很白的人,結果就很悲壯了,不用說背叛了,僅僅是欺騙就夠了,就夠讓這張純白的「紙」郁悶了,郁悶過後白紙就不復存在,這個世界上就多了一張看起來很白的「紙」
不知這是悲哀還是進化,這種事情本來就很難說清楚,從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到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公有制到私有制是進化。從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到共產主義的公有制,私有制到公有制也是進化,所以說是悲哀還是進化這是個問題,如生存和毀滅一樣。
太陽西沉了,床上的陽光已然消逝了,在收照片前再次端詳這些記憶,******前的我還是很歡騰,年輕的媽媽還是那麼漂亮,爺爺的頭發還是黑色的,媽媽攥著我的小手寫的字依舊是不好看,爸爸那已經成為遙遠回憶的苗條身材如此的挺拔……有黑白的,彩色的,手工上色的,暖調處理的,背景模糊的……
Ⅸ 中國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有哪些
中國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
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杭州、寧波、廣州、長沙、南京、鄭州、西寧、青島、西安10個城市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溫州、徐州、銅川、台州、泰州、珠海、佛山、威海、無錫、營口十個城市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級市);江蘇省太倉市、浙江省慈溪市、湖南省長沙縣、江蘇省張家港市、浙江省餘姚市、浙江省瑞安市、河南省鞏義市、江蘇省邳州市、江蘇省崑山市、山東省肥城市十個城市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廣州市天河區、佛山市南海區、深圳市南山區、寧波市鄞州區、杭州市富陽區、溫州市鹿城區、廣州市黃埔區、寧波市鎮海區、舟山市普陀區、成都市雙流區被推選為「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
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杭州、寧波、西安、廣州、長沙、溫州、台州、銅川、徐州十座城市被推選為「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佛山市南海區、廣州市天河區、廣州市黃埔區、寧波市鄞州區、深圳市南山區、江蘇省太倉市、廣州市南沙區、湖南省長沙縣、舟山市普陀區、浙江省慈溪市十座縣級城市(區)被推選為「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杭州作為唯一連續13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城市,被組委會授予「幸福示範標桿城市」榮譽。
2018-2019年
2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布了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數最高的10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榜單——南京、長沙、合肥、廣州、昆明、呼和浩特、重慶、海口、鄭州、銀川上榜。
2017-2018年
2018年3月7日晚,《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7-2018)》美好生活數據發布之夜發布2017-2018年度中國美好生活指數為102.44。在全面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開局之年,這是中國媒體首次以科學、系統、全面的民生指標體系,來量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感受。
根據大調查面向中國10萬家庭的問卷調查結果,2017年幸福感排名前十位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分別是:武漢、西寧、南昌、呼和浩特、長沙、天津、福州、杭州、南京、海口 。這是武漢連續第三次當選「中國十大幸福城市」。
此次上榜的10大幸福城市,大部分在「消費升級「、」休閑經濟「、」城市軟環境建設「、」創意創新業態「方面表現突出。這樣的幸福城市調查結果,折射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清晰脈絡——GDP不再是城市競爭力的決定性指標,而「美好生活」目標成為城市發展的全新引擎。
2016-2017年
2016年,中國哪裡的人最幸福呢?通過對十萬個家庭的入戶調查及互聯網大數據分析,「2016年度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單是:拉薩、成都、長春、銀川、天津、合肥、長沙、武漢、海口。
2015-2016年
2016年3月7日,央視財經頻道首發《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國民大數據。 [5]
大調查幸福感城市十強出爐,在調查走進的省會城市中,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安徽合肥、河南鄭州、甘肅蘭州、內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烏魯木齊、河北石家莊、廣西南寧和江蘇南京上榜。
2014-2015年
2015年3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發布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數據報告中,新鮮出爐了在大調查104個樣本城市中的十大幸福城市,他們分別是:安徽省合肥市、山西省太原市、海南省海口市 、湖南省長沙市、河北省石家莊市、山東省泰安市、遼寧省遼陽市、江蘇省連雲港市、河北省衡水市、安徽省黃山市。
2013-2014年
2014年3月,央視聯合國家統計局等發布了《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3-2014》報告,排出了「中國幸福城市二十強」。
這20個城市分別是:海口、長沙、太原、南京、天津、合肥、重慶、呼和浩特、杭州、西寧、拉薩、秦皇島、永州、伊春、黃山、湖州、滁州、綿陽、上饒和亳州。
2012-2013年
2013年3月,《CCTV2012-2013經濟生活大調查》發布。
《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0萬公眾進行了調查統計,問卷發放到了全國104個城市,居民幸福感較強的城市有合肥、拉薩、哈爾濱、長春、天津、伊春、赤峰市。其中拉薩市已經連續五年位於幸福城市前三位。
2011-2012年
2012年3月,《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發布。
《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連續六年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0萬公眾進行了調查統計,過去三年裡,以下十個省區選擇幸福的受訪者比例最高,它們分別是西藏、內蒙古、山東、天津、安徽、遼寧、黑龍江、江西、吉林、河南。
本次調查問卷送達104個城市300個縣,其中選擇幸福比例較高的前三個城市是:拉薩、太原、合肥。
2010-2011年
2010年,全國有45%的受訪者感覺幸福,在選擇幸福比例較高的前十個省市自治區中,以下十個城市選擇幸福比例最高,它們分別是四川南充市、山東萊蕪市、江西南昌市、西藏拉薩市、內蒙古赤峰市、廣東陽江市、天津市、河北衡水市、黑龍江綏化市、吉林通化市。值得關注的是,整整五年,西藏的居民都位列最具幸福感的前三位,並且其中四年都是全國第一(2006、2008、2009、2010)。
2009-2010年
2010年2月,《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以「記憶2009」、「 趨勢2010」、「 我的經濟主張」、「 難念的經」、「 幸福的理由」為主題,發布了多項調查數據。 [13]
西藏拉薩、遼寧遼陽、山東棗庄、安徽亳州、內蒙古赤峰、江西上饒、江蘇揚州、河南周口、黑龍江綏化、湖南邵陽成為十大幸福省份中各自排名第一的城市。
Ⅹ 人民三感是哪三感
一、「民生三感」的特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是我國社會前進到一定階段,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民生新目標,與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相呼應。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已經基本得到滿足。「民生三感」的提出正是基本物質與精神生活取得了一定的獲得感的基礎上,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進一步注重人民物質、精神、心理、人文等層面的多元需求,這是「民生三感」最大的特點。
理解「民生三感」的特點,還應注意准確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並不是孤立分離,互不相關的;他們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建立在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基礎之上,這是「民生三感」最重要的物質保障。獲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礎;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獲得感的提升;安全感又是獲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持續的有效保障。准確理解「民生三感」的辯證統一,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行動指南。
二、「民生三感」的亮點。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我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即我們黨和國家發展的工作重心由過去單一注重生產力、發展經濟,逐步轉變為綜合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只注重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逐步轉變為既注重人民的基本物質需求,又注重人民的人文情懷,心理訴求。這是「民生三感」的最大亮點。
發展的工作重心的變化,直接決定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和一系列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理念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不僅要繼續發展,而且要更全面,高效,綠色的發展。在注重社會的發展同時注重人的發展,向著馬克思所闡釋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標邁進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貫徹落實,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風向標。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就要求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主體的地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建立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三、「民生三感」的難點。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和社會的整體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水漲船高,不僅需要結構更加多元化,需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