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以說,「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繫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幸福能力的重要關口,直接關系未來社會「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培養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關鍵。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愉悅的情緒感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教育不能立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境遇,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辯證對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敗,幫助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品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兩個方面,這直接影響和決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對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面對社會生活的紛紜萬狀,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途徑。一位哲學家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提升能力是每個人回報社會、服務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創造幸福和實現幸福的保障。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加強學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須回歸生活,把握實現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一般會經歷從工作到事業再到使命的過程。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自己鍾愛的工作,把有限的寶貴生命與無限的使命追求結合起來,從而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幸福。
㈡ 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第一,要學會知足常樂。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只有懂得知足,我們才會感覺到生活的幸福。
第二,保持積極的心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只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總會度過難關的。
第三,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好。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多與周圍的人溝通和交流,多去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好,這樣我們才會更加投入的去回報社會。
第四,感謝生命中的每個人。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感謝生命中的每個人,正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成長,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更好的生活。
第五,常回家看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平時要常回家看看,懂得孝敬父母,百事孝為先,家永遠是我們幸福的港灣。
第六,不要抱怨生活。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感恩生活,不去抱怨,只有這樣我們心裡才會更加舒坦。
最後,睡覺前原諒所有的人和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睡覺前原諒所有的人和事,這樣我們才會更好的休息,更好的投入到明天的工作和學習中。
㈢ 當代大學生應該有怎樣的人生追求
大學生正確的人生目標,要生活得很幸福,懂得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還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無止境永遠是最真實的,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生長在這熾熱的土地上,總要貢獻自己的的一份力量;
只要竭盡全力就行,不需要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但丁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對於命運,要坦然的面對,一個人的出生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3)當代大學生怎麼去追求我們的幸福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劃清正當的個人利益與個人主義的界限:在一些大學生看來,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強調集體利益就是否認個人利益。要幫助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轉變思想,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過去幾十年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解釋上的偏頗之處,讓大學生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
擺正金錢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這是當今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此,應該引導當代大學生從兩個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錢獲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於一個人的完全實現。第二,一個人如果把金錢的獲取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就會失去理智,從而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
㈣ 怎大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我們的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應該樹立正確幸福觀。
一要深刻理解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千百年來幸福問題一直是被哲學倫理學研討的重要課題,但幸福是什麼至今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人們應該認識到:幸福是知識淵博情趣雅緻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財富,讀書是最有效的方式。幸福是知足常樂善於感恩的淡然心境。知足常樂是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能夠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價值觀。以平常心來淡看庭前花開花落,以求索心,來追求知識能力的提升,以感恩心來對待組織、對待工作、對待生活,以平和心來體驗平凡的幸福。
二要理性感受幸福 。 理性感受幸福,就應該勇於學習、勤奮工作,擴大幸福的分子,控制自己的慾望,縮小分母,才能真正享受幸福。首先是物慾有度,在生活待遇上知足。我們不否認正當的物質利益,但關鍵是要把握好度。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心存貪念。其次是境界無邊,在精神上有高追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思想境界。高雅的情趣、高深的修養可以抵禦物慾的誘惑。再次是勤奮工作,在成就中體驗幸福。幸福的本意體現的是人們在理想實現後的身心愉悅,成就感是幸福的恆定要素。如果你能在勤奮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就能同時獲得幸福感。
三是合理追求幸福 。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來。我們要確立科學的人生目的、生活目標和工作目標。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上,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忘我的工作中,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清廉自守中。
四是理智享受幸福 。 與其說幸福是孜孜以求、費心盡力得到的報償,不如說幸福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心靈的感悟。我們要擁有一顆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麼他就會擁有幸福。要常懷敬畏之心做一個謙遜的人。敬畏使人向上蒼開放一己的內心,使人愛而誠懇,使人莊重而謙卑。 要常棄非分之想做一個自律的人。所謂非分之想,就是那些超出自己本分的想法和要求。許多腐敗分子在各種誘惑面前,不慮於微,不防於小,終因「忍不過」而吞下「誘餌」,禍延國家和人民,殃及自身。要常修為政之德做一個高尚的人。「己不正,焉能正人」。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個健康的人。索取和分享恰好是人類最根本的兩種本能,可我們常常泛濫了前者卻遺忘了後者。講分享,就是讓自己「內省吾身」,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喜悅,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多發現身邊的美與善,時刻體驗溫暖的人生,就會放棄、淡化貪欲,珍惜當下的幸福。
五是正確定位幸福。 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們的幸福觀應該體現和諧社會的特徵,其基本定位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堅持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和諧統一。既有富足的物質生活,又有充實愉悅的精神幸福。豐富的物質生活為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基礎,充實的精神生活為進一步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二是堅持個人幸福與家庭幸福、社會整體幸福的和諧統一。個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幸福有益的。三要堅持眼前幸福與長遠幸福和諧統一。社會是發展的,人也是發展的,必然要求人不僅要著眼於眼前的幸福快樂,也要為得到未來快樂幸福而考慮,使眼前幸福延伸到未來。四要堅持幸福的目標與實現幸福的手段和諧統一。這方面特別要將勞動和創造作為獲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將勞動作為享受幸福的前提,將享受幸福當作創造的結果。
㈤ 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第一,要學會知足常樂。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只有懂得知足,我們才會感覺到生活的幸福。
第二,保持積極的心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只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總會度過難關的。
第三,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好。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多與周圍的人溝通和交流,多去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好,這樣我們才會更加投入的去回報社會。
第四,感謝生命中的每個人。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感謝生命中的每個人,正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成長,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更好的生活。
第五,常回家看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平時要常回家看看,懂得孝敬父母,百事孝為先,家永遠是我們幸福的港灣。
第六,不要抱怨生活。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感恩生活,不去抱怨,只有這樣我們心裡才會更加舒坦。
最後,睡覺前原諒所有的人和事。
要想讓自己樹立正確幸福觀,我們要學會睡覺前原諒所有的人和事,這樣我們才會更好的休息,更好的投入到明天的工作和學習中。
㈥ 大學生應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1、大學生的價值觀與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首先我們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迄今為止最科學的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
2、其次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每一個人都想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也正是因為如此,人生最值得回味的地方並不是在功名成就之時,而往往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人生的困境如何選擇時,才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
3、要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奉獻,這些都是將來面向社會和生活所必須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
要比較客觀、公正、准確地評價社會成員人生價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學的標准外,還需要掌握恰當的評價方法,做到以下四個堅持:
1、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一。
2、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
3、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
④堅持動機和效果相統一。
㈦ 作為當代大學生,該如何找到人生的幸福感
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著很多的迷茫、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也不知道該怎麼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只讀書又會覺得已經讀了十二年了,還要死讀書嗎,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情;相信很多的大學生都還不知道什麼是人生幸福,可能會以為大學談一個戀愛,與朋友們出去“瞎混”就可以說是“幸福”了,但其實那並不是,人生幸福不該那麼被定義。這句話讓我們就是要勇敢去嘗試,而不是唯唯諾諾,而人生的幸福感也很簡單,就是大膽去嘗試,不要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拋掉懶惰、失落這些不好的情緒,帶上一些好的情緒,帶上它們一起走向前方的路。
㈧ 大學生應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我們的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應該樹立正確幸福觀。
一要深刻理解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千百年來幸福問題一直是被哲學倫理學研討的重要課題,但幸福是什麼至今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人們應該認識到:幸福是知識淵博情趣雅緻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財富,讀書是最有效的方式。幸福是知足常樂善於感恩的淡然心境。知足常樂是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能夠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價值觀。以平常心來淡看庭前花開花落,以求索心,來追求知識能力的提升,以感恩心來對待組織、對待工作、對待生活,以平和心來體驗平凡的幸福。
二要理性感受幸福 。 理性感受幸福,就應該勇於學習、勤奮工作,擴大幸福的分子,控制自己的慾望,縮小分母,才能真正享受幸福。首先是物慾有度,在生活待遇上知足。我們不否認正當的物質利益,但關鍵是要把握好度。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心存貪念。其次是境界無邊,在精神上有高追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思想境界。高雅的情趣、高深的修養可以抵禦物慾的誘惑。再次是勤奮工作,在成就中體驗幸福。幸福的本意體現的是人們在理想實現後的身心愉悅,成就感是幸福的恆定要素。如果你能在勤奮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就能同時獲得幸福感。
三是合理追求幸福 。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來。我們要確立科學的人生目的、生活目標和工作目標。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上,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忘我的工作中,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清廉自守中。
四是理智享受幸福 。 與其說幸福是孜孜以求、費心盡力得到的報償,不如說幸福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心靈的感悟。我們要擁有一顆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麼他就會擁有幸福。要常懷敬畏之心做一個謙遜的人。敬畏使人向上蒼開放一己的內心,使人愛而誠懇,使人莊重而謙卑。 要常棄非分之想做一個自律的人。所謂非分之想,就是那些超出自己本分的想法和要求。許多腐敗分子在各種誘惑面前,不慮於微,不防於小,終因「忍不過」而吞下「誘餌」,禍延國家和人民,殃及自身。要常修為政之德做一個高尚的人。「己不正,焉能正人」。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個健康的人。索取和分享恰好是人類最根本的兩種本能,可我們常常泛濫了前者卻遺忘了後者。講分享,就是讓自己「內省吾身」,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喜悅,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多發現身邊的美與善,時刻體驗溫暖的人生,就會放棄、淡化貪欲,珍惜當下的幸福。
五是正確定位幸福。 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們的幸福觀應該體現和諧社會的特徵,其基本定位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堅持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和諧統一。既有富足的物質生活,又有充實愉悅的精神幸福。豐富的物質生活為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基礎,充實的精神生活為進一步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二是堅持個人幸福與家庭幸福、社會整體幸福的和諧統一。個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幸福有益的。三要堅持眼前幸福與長遠幸福和諧統一。社會是發展的,人也是發展的,必然要求人不僅要著眼於眼前的幸福快樂,也要為得到未來快樂幸福而考慮,使眼前幸福延伸到未來。四要堅持幸福的目標與實現幸福的手段和諧統一。這方面特別要將勞動和創造作為獲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將勞動作為享受幸福的前提,將享受幸福當作創造的結果。
㈨ 當代大學生如何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一種內心體驗,教育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愉悅,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心靈的發展要求心與心的交融,而心與心的交融則是以愉悅的情境為依託的,唯有在師生雙方都能夠體驗幸福的氛圍中,心與心方能敞開、溝通。因此,教師應該既是幸福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在幸福的教育中,實現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是有機統一體。
在生活中,我堅持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和善良的人,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每次走進教室,我都保持微笑,時不時跟學生聊聊發生在自己生活當中有趣的事,拉近我們心理上的距離。當教師的內部幸福體驗外化為表情時,教師的幸福就變成一種可被觀察的對象了。學生能夠通過識別教師的表情,在自己內心激起同構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又會外化成學生的表情,教師又通過學生表情的反饋強化了自己的幸福體驗,學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漸次強烈。在幸福上,師生雙方相互感應,不斷激盪,獲得了共同的幸福感。
㈩ 如何提高大學生幸福感
如果永遠和別人攀比,那麼就永遠不會產生幸福感,因為總有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好,總有人比你快樂,幸福感來源於艱苦奮斗,努力之後得到的收獲,不論收獲是大是小,都是自己從失敗和挫折當中獲取的,因此,只要我們確定自己的目標,不斷的進步,我們就能不斷地獲得真正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