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向外求求煩惱,向內求求幸福什麼意思
幸福和煩惱是一起的,因為煩惱才想要去解決煩惱,因為解決了煩惱才發現離幸福很近。
㈡ 凡事向內求
不斷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才能夠站在高處,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我兒子告訴我他的分數的時候,我沒有生氣。因為我要改變兒子的話很困難,只能改變我自己。
凡事向外求,一求就崩。凡事向內求,一求就通。看來讓孩子自己學習,沒有好好監督,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不自信。
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每門功課都開始亮紅燈。我也開始深刻的反省我的問題,因為我沒有很好的檢查孩子的作業,對於他的問題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現在是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
所以我要深刻的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疏於管教?太過於專注於自己的學習事業。以為只要引領好就可以了,結果發現孩子跟丟了。
主要現在是我有兩門課程要考試。每天學習任務也非常的重。本來我以為可以很放心的讓孩子自己好好學習。但是現在看來問題非常嚴重,我必須幫助孩子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每天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幫助他把課堂上面沒有學好的知識整理出來。
但是不管怎麼幫助他,關鍵是讓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牛不喝水,強摁頭是沒有用的,所以我也不想表現出悲傷的表情。不過努力任何時候都不遲,任何時候結束都太早,學習一直在路上。
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保持一顆好的心態。所以我決定今後每天至少拿出半個小時以上,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幫助他消化前面的錯誤。雖然不容易,但是這半個小時一定不能省,再忙也要抽出來。
以後寫日記的時間,要放在吃飯以前。否則,在學校裡面上晚自修,就根本沒有時間輔導孩子的作業。人生根本就沒有坦途,只有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的去改正。我覺得我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堅持,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放棄。
我依然堅信,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所以每次上學的時候我都叫他鄭醫生,並且祝他學習愉快。至於他有沒有學習愉快,我也不得而知。我反正覺得學習很愉快,貌似他覺得學習不夠愉快。
我也不想過分的逼他去學習,如果因此而精神壓力太大的話,反而不利於學習。做父母也挺難的,我覺得我現在最大的改變就是幫助他重新樹立自己的信心。這條道路不容易,因為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希望每天拿出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來幫他迎頭趕上。
其實我也能夠想到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就是永遠趕不上。趕不上就趕不上嘛。不是學習的料,使勁趕也趕不上。將來就在廠里干點簡單的活,養家糊口好了。只要家庭幸福,人生美滿,也就不像追求太多的東西了。人的一輩子很長,學習生活只在1/5不到。
總有一些學生學習不好,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學得很好。所以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吧,但也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如果壓力過大反而導致精神不適的話,反而得不償失了,相比於學習,我更關心他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
所以盡人事,聽天命,他能學好是他的造化,他不能學好那也是他的命。
㈢ 人生處處是修行,智慧的人,懂得向內求
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了抱怨,出了事就責怪別人,都是別人的錯。責怪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彼此關系更加緊張,事情變得更糟。
凡事有果必有因,智慧的人,善於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事情變得更好。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那麼,我們該怎麼修行呢?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能減少煩惱
李嘉誠兒子被綁架了,綁匪拿走了10.38個億。綁匪問李嘉誠,你會不會恨我,報復我。
李嘉誠說,不會。是我錯了,我沒有一點安全意識。以後,李嘉誠把很多錢用在了安防上。
李嘉誠沒有把時間用在怨恨上,他直接看到問題的根源,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好的人生,就是這樣在事上修煉出來的。
善於分析解決問題,才能解除矛盾
佛說,每個人生來都具有智慧,只因想要的太多,而變得沒有智慧。
生活中,很多人都執著於想要一個好的結果。得到了,會很開心。得不到,就很痛苦。化解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很多人遇到事,先讓情緒控制了自己,比如憤怒、抱怨,可這有什麼用呢?不妨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你變得越來越有智慧,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心懷慈悲,生命因愛而溫暖
什麼是慈悲呢?別人難過的時候,你去幫他,這就是慈悲。
比如,孩子不好好上學,你打他、責罵他都沒用,但是,你關愛他,幫助他,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你可以和孩子多交流,分析他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然後,找到方法幫助孩子。當孩子不斷進步,在學校得了獎勵,他會高興地對你說,謝謝你,我愛你。
人生中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人與人之間,多一份慈悲,就多一份溫暖。
願你不斷修行,成為智慧的人,擁有溫暖的人生。
㈣ 寶媽如果生活越是不幸福,越是喜歡向別人炫耀什麼東西
前幾年做全職媽媽時,我曾結識小區里一位媽媽,她的生活十分美滿,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老公帥氣顧家,兒子聰明活潑,公婆大方體貼”。讓我一度想向她取經。畢竟,如今喪偶式育兒外加婆媳矛盾的家庭可太多了。
誰料幾次去找她,還沒敲門就聽到屋裡傳來的吵架聲混雜著孩子的哭聲,讓我尷尬地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半小時後我微信里呼她,她笑意盈盈地牽著兒子下樓,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讓我不禁很納悶。
為什麼她要如此“遮掩”呢?
後來才知道,越是不幸福的寶媽,越喜歡向外人炫耀以下東西,別人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因此,最好還是誠實地做自己吧。
按理說,都覺得自家孩子好,可一聊天就不管不顧,只管一個勁兒地捧自家孩子,最後給人一種“
這么厲害的孩子是我生的,你細品”的感覺,這就有點過了。
作為女人,生孩子是多數人必經的一段路,但孩子並不是你的全部。你的人生是要通過自己來證明的,孩子如何厲害如何聰明,並不能代表你。通過孩子側面地宣稱自己多麼厲害,有娃後多麼幸福,也只能說明自己的生活只是圍著孩子轉,明眼人看了會覺得你沒了自我,有點可悲。
幸福的人從來都是自己細細品味、不多為外人道的。那些總是宣揚幸福的人,其實離幸福還有一些距離。
㈤ 怎樣增加幸福感
一直認為,幸福是向內求的,是自己給自己創造的,而不是讓別人給你創造的,作為一個正能量女王,每天的生活都非常的有活力,也經常被身邊的人討教,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1. 記錄小確幸
我們的工作跟生活,其實是有非常多小而美的事情的,只是工作節奏太快,讓我們忽視了很多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每天在手機或者是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一下自己用心發現的小而美的事情,越記錄,會發現自己對生活的感知能力被打開了,對生活也會充滿了各種期待,不再是以往的死氣沉沉。
4. 多運動
運動的含義其實非常的過,跑步,打羽毛球,做瑜伽,快步走,戶外徒步,騎自行車等等都屬於運動,定期讓自己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讓身體多分泌多巴胺,這會讓你時刻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㈥ 心向內求,自愈人生。是什麼意思
很有佛性哲理的八個字。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力更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
人生在世,擁有金銀、事業、萬物固然很好,但是人或物都離我而去也沒有關系,只要心存在,必定所有具足。
㈦ 吸引力法則:向內求,修好一顆心
一本叫做秘密的書,風靡一時,講的是吸引力法則。原理是你想什麼,就給宇宙下訂單,你便會得到什麼。
吸引力法則也被稱為吸引定律,是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時,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都會被吸引過來。說簡單點,就是人的思想總是會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說明:你總是擔心的壞事一定會發生,你會認為你的直覺很准,其實這只不過是你的信念害了自己。此外,如果你堅信善良的人更多,那麼你真的就會遇到很多善良的人。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勝枚舉。
世人求幸福,都在外求,而不知道本自具足,你實際什麼都不缺。
世人看世界,以為世界在外面,卻不知道世界在裡面。境隨心轉。心中是佛,看世界就是佛。
外求的人,求不得,陷入痛苦之中,感受到怨憎恨,感受到無力、無助、弱小和絕望。
以為世界在外面的人,還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卻不知道,你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風景全然不同。
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這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葯。在此為大家分享其中的六種智慧。
一、順應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
王陽明問他:「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
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這個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視已經三年,王陽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裡卻終日在說、在看。說和看的,正是絕思絕欲與人的天然良知之間的沖突。
王陽明其實就跟他說了一句話: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聽到自己內心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的良知召喚,也就夠了。
二、立什麼樣的志,成什麼樣的人。
11歲那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源自網路圖片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中國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則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
立志為什麼重要?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復雜的現實之下,才可能意志堅定、少走彎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標的可能性。
三、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王陽明24歲時,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源自網路圖片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覺和修養呢?王陽明有句話說道: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四、有顆強大的內心,便能無往而不勝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源自網路圖片
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陽明指出——努力做學問。對於才能和修養,讀書學習雖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
五、真正的光明,只存在於心中
王陽明有個弟子叫徐樾,他確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諦。
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說明,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這樣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徐樾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於事物。徐樾不理解。
王陽明就指著船里蠟燭的光說:「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
源自網路圖片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
蠟燭能發光,光卻不僅在蠟燭上,還可以在太陽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麼光便無處不在,因為你的心已經是太陽,正大光明,普照萬物。這就是王陽明要告訴我們的。
如果一個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陰暗,那麼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他的心裡沒有光明,是他的心態出了問題。看到這點,力求扭轉,那麼光明便已不遠。
六、一切唯心造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
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源自網路圖片
王陽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艷陽天。
這就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
㈧ 幸福感的三大來源都是哪些
「家庭關系」、「健康狀況」、「收入水平」是影響幸福感的三大因素。而「家庭關系」的重要程度在他們心中的分量則是最重的,工作其次,男女朋友再其次。
而除了這些情感問題外,調查還顯示,如今的90後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非常高。食品安全、空氣質量、住房保障等都是他們十分看重的城市品質。不僅如此,90後們也明白不能只提要求不做事,他們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和自我提升上,收藏的文章也都是信息量滿滿↓
㈨ 怎樣提升幸福感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幸福感,可是人都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感還不滿足,又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這個很簡單,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沒有在意,上帝為你關上了一道門,必定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在餓的時候有香噴噴的飯菜吃,在落魄的時候有人雪中送炭,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幸福的,只要細細體會就能感受得到。
幸福感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發生事情先別著急生氣,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像很多家庭都有小孩,調皮搗蛋的小孩很讓人頭疼,但是你換一個思路,孩子給家裡帶來了歡聲笑語也是一種幸福,有時候孩子幫忙只會幫倒忙,那是因為他們還小,但是他們有一顆幫大人幹活的心也是一種幸福感。
㈩ 向內尋找,才能找到幸福。
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里是朱老師第296條早安問候。
向內尋找,才能找到幸福。
Happiness is an inside job.
什麼是幸福?
有人說有愛就是幸福、有錢就是幸福,有人說有車、有別墅才叫幸福,有人說擁有健康就是幸福……
關於幸福,古往今來有著太多的詮釋和描述。
什麼是幸福呢?它就是一種體會,一種感覺,一種心境。
很多人為幸福忙碌奔波,很多人為幸福努力拚搏。是的,幸福伴隨著你生活的腳步,伴隨著你走過的人生旅途。可是,它並不是你的擁有,而是你經歷過的感動。因此,幸福要向內求,讓你擁有一個富足的內心,幸福就會被時時感悟。
幸福是一種感悟。內心富足了,身無分文也會心境舒暢;內在很貧瘠,腰纏萬貫也不會幸福。
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僅僅是慾望的滿足,而不是幸福的真諦;對精神的追求帶給你的幸福感卻是物質條件無法比擬的。
因此,幸福就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如果你覺得別人比你幸福,那一定是你看見的只是外在的財富,如果你讓自己的內在非常富足,幸福就會時時涌現在你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