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招讓孩子提升幸福感
1、善於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內在精神的滿足」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孩子必須要在愛的氛圍下才能學會享受愛,並學會如何愛他人,親子關系中的愛應該是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相尊重為基礎的,讓孩子有被人承認,被人關愛,受人尊敬這種幸福感。以愛為內涵的幸福感可以來自每天的一個擁抱,每天的一個微笑,每天的一聲稱贊……此外,你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談話,哪怕你再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和孩子交流。
2、贊賞要不厭其煩,指責要適可而止
贊賞會讓孩子更容易獲得自信,同時贊美孩子時需要細節描述,例如當孩子有進步的或者掌握了一門新技能的時候,你要能指出你觀察到的細節,說:「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歡你這種畫樹的方法」這遠比一句空洞的贊揚要好得多。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贊美,但也不要過分獎賞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更重視他所得到的獎勵,而不是他做了什麼。寶寶總有犯錯的時候,但我們需要有技巧的批評,並且當他改正錯誤養成了好習慣後,要給他足夠的肯定,使他對自己的行為有信心,進一步鞏固良好習慣。
3、生活細節中培養成功感
成功的孩子才會經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你要做的是讓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戰,不讓誘惑充斥他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有減壓的機會,玩或者學習的時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動一下、讓他們的想像自由馳騁。不受時間限制地去捉螢火蟲、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織網,都能給你的孩子帶來生命的驚嘆。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培養孩子的成功感還要讓孩子學會正視失敗。因為能夠承受失敗的挫折,是一個人成功必備的心理素質。父母應該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告訴孩子任何事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結局,這一次失敗了,還有下一次,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成功一定會屬於你。將失敗的壓力轉化成動力,就可以使孩子正確認識失敗,並養成良好的成功心態。
4、維持家庭的和諧美滿
有關研究表明,與孩子能夠充分進行民主溝通,充分進行情感交流的家庭中,孩子的幸福感要明顯高於一般家庭。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孩子中,大約只有10%%的幸福與金錢物質因素有關,而近90%%的幸福來自諸如生活態度、自我表現以及情感溝通。孩子在安全、溫馨的家庭中長大,心理和個性等方面的發展都比較良好。夫妻間的矛盾和糾紛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進行。有一項調查報告發現,媽咪感覺婚姻關系和諧的,寶貝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育得更好,這已經為寶貝感受幸福奠定了基礎。
5、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兒童發展理論學家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博士認為,當孩子的要求得到滿足,他就會信任周圍的人;反之則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也就是說,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養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事實上越來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來越多花樣翻新的游藝活動,越來越高水準的物質生活,寶貝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及時得到滿足……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寶貝對幸福的感覺變得那麼淡漠?快樂真的就是幸福嗎?於是我們可以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我們也不要總是及時滿足,讓孩子感受過期待後,才會尤其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東西。從心理學角度看,拖延時間、增強慾望,是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好方法。孩子提出要求,家長立即滿足,形成了孩子有求必應的習慣,使孩子心理脆弱,經受不起打擊。反之,延長實現要求的時間,孩子有「來之不易」的感受,並在等待的過程中增強了心理素質。
6、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一位教育專家戲稱:「傻孩子」「笨家長」「苦老師」越來越多,似乎誰也不幸福。學習負擔的加重讓孩子過早失去了本應有的幸福時光,除了學習,孩子和家長的生活沒有了別的主題。最終,我們培養出的孩子可能會成了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貧民,幸福指數上的乞丐,價值觀上的糊塗蟲。
小冰從3歲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先後上過故事班、美術班、舞蹈班、琵琶班、奧數班、英語班、鋼琴班,有時媽媽也不管孩子是否感興趣,一味地為孩子報名參加。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其實是成人社會競爭壓力的一種轉嫁,他們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或自身過低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成為孩子們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
7、適時地讓步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時當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糾正或者完善他的時候,,卻在不經意間破壞了孩子的信心。例如孩子擦過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訴孩子他做得不夠好。如果你下一次還想糾正孩子做過的事,請你問自己幾個問題:1、這會影響健康和安全嗎?2、這件事會從現在開始影響你10年嗎?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順其自然吧。當然,讓孩子獲得生活技能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比關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確的位置更重要。
8、接觸大自然
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園里玩,和孩子一起騎車,可以讓孩子更健康、更茁壯,還能讓他擁有更多的歡笑。經常運動能讓孩子身心放鬆,能讓孩子有健康的體態,也能讓孩子因為自己能完成一些體育運動而獲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勵他去做他喜歡的運動,或許他還能從這項運動中得到更多的樂趣。
在活動的過程中,請和孩子發自內心地大笑吧!給他講笑話、唱兒歌、告訴她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對孩子、對孩子都有好處。這純粹是生理上的好處,當你大笑的時候,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吸入更多氧氣、讓你的心靈有一次自由的翱翔,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這樣的輕松氛圍下享受快樂、體驗幸福感。
9、讓藝術走進孩子的心靈
毫無疑問,我們都聽說過古典音樂能促進大腦發育的理論。而且接觸音樂、舞蹈、以及其他任何類型的藝術,都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彈鋼琴、聽音樂能給孩子一個情緒發泄的出口,這是孩子表達對自己、對世界的感受的一種有創造性的方法。這種感覺來自於他對藝術的感受過程,無論是他在學鋼琴,還是參加幼兒園的演出,都能讓孩子覺得他是優秀的。
總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幸福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幸福感的來源更注重精神的需求。請父母在為孩子准備更多的物質獎賞和禮品時,完全可以嘗試著多了解孩子的幸福需求,讓孩子的心理預期得到滿足,而不是簡單地以物質方面的滿足來獲得孩子對自己的接納與認同。
Ⅱ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孩子的幸福感離不開家長的培養,而孩子感到幸福後對他的學習、身體健康都起著良好的作用,而如何培育孩子幸福感就是家長們需要重視的了,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興趣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當一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就願意嘗試不同的方法,也願意堅持不懈,容易產生創造性的想法和方法。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就容易以交差為目的,缺乏創新的動機。鼓勵孩子做感興趣的、有價值的事,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非常重要。
但是創造力不僅需要興趣,還需要其他素質。例如,遇到挫折時是否能夠堅持下來,是否有比較長遠的目標,是否能把興趣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是否有冒險精神,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看法等等,這些屬於「創造性人格」的范疇。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發現他的興趣點之間有關聯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第一步就是去發現他們的興趣點。不過,孩子們的興趣經常發生變化,這與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們學會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家長要做的是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建議。中國的家長有望子成龍的沖動,一般表現在期望孩子成績優異上,如果轉而放在期望孩子有創造力上,對孩子也是一種壓力。我覺得孩子的生活最後還是由他們自己選擇的。
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方面,家長要做到什麼程度呢?家長和教師是不是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天賦發展?這是很多家長焦慮的地方。其實,在培養孩子的天賦方面,只有少數幾種職業與家長的努力有一定的關系。比如,音樂演奏,這方面的天才都要經過嚴格甚至嚴酷的訓練。但是,大多數在其他領域有創造力的人,家長和教師通常只是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已。
培養與發展孩子創造力的關鍵時期
孩子在創造力的發展上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是3~6歲的幼兒園階段,這是最早有記憶的時間段。
這段時間里,孩子們喜歡接觸大自然,喜歡自己去探索。但是,通常他們是在幼兒園里度過,幼兒園的教學和時間都比較刻板,讓孩子們主動探索的時間其實是很少的。
第二個是青春期的時候(大約12歲~17歲)
這時候,孩子對各種學科的知識都產生了興趣,有主動學習的沖動。但是義務教育的各種考試反而阻礙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
家長在這些階段能做的事,就是緩和學校教育對創造力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那些成績並不優異,但卻有自己的志趣的孩子,家長應該幫他們擺脫自卑感,鼓勵他們走自己的路。
成年之後,人的創造力還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但這時家長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了。
讓你自己快樂
這絕對不是自私,你有多麼幸福快樂將極大地影響到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幸福快樂。
很多調查都驗證了媽媽的抑鬱情緒與孩子的「負面成長」(例如情緒問題以及行為失常等)之間存在著毋庸置疑的關聯。
父母對孩子這種影響不能僅僅歸結於基因。研究發現,快樂開朗的父母從統計學上來看,的確更有可能養育出幸福快樂的孩子,但是並沒有發現明確的與基因有關的因素。
所以,要想養育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第一步應該做什麼?也許是你每周花一些時間和朋友聚會玩樂。
因為開懷大笑是有傳染性的,和朋友外出聚會能夠讓你多多大笑,即便你不大笑也能讓你快樂起來。神經科學家確信,聽到他人的大笑聲能觸發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從而使聽者感覺到就像他們自己在大笑那樣心情愉快。
教孩子培育人際關系
不會有任何一個成年人否認人際關系有多麼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長會花時間耐心地教導孩子如何與他人建立和保持關系呢?
這不僅僅是培養重要的社交技巧,讓孩子成為更受歡迎的人,眾多調查顯示,它還能帶來讓孩子感到更加幸福快樂的長遠效應。
醫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針對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治療實驗,他們訓練這些神經系統嚴重癱瘓的病人每個月花15分鍾通過電話與其他同症病人進行交流,表達對彼此的同情心和無條件的積極評價。堅持這樣做兩年之後,發現這些病人在自信心、自尊心、抗抑鬱、以及幸福感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期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完美
這是給追求完美的直升機父母和虎媽的特別建議。
那些過度強調成績的父母很可能會致使孩子陷入比同齡人更深重的抑鬱、焦慮等不良行為。
各界的調研結果都非常一致:必須贊揚努力,而不是天賦。
享譽業界的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一直被表揚智商「聰明」的孩子都會傾向於選擇更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不願意冒著可能會犯錯、進而失去他們「聰明」標簽的風險。而另一方面,超過90%的習慣被表揚其努力(擁有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孩子,會傾向於選擇更困難的更有挑戰性的任務。這是因為,當我們表揚成績背後的努力和艱苦付出,孩子們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而在不斷的努力和挑戰中,孩子們將能獲得更多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這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教導孩子樂觀
想要避免和一個陰沉乖戾的青春期孩子打交道?那麼就要從小教導他們從光明的一面看待問題。
調查發現,10歲時就已經被成功教導、善於用積極樂觀的一面思考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孩子,其中至少半數在青春期時不會陷入抑鬱等心理問題。
簡而言之:樂觀是如此貼近幸福快樂,以至於兩者實際上可以互相換算。
Christine Carter博士比較了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然後發現樂觀主義者:
在學校、職場和競技運動中更加成功
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
對婚姻的滿意度更高
很少遭遇抑鬱和焦慮
教導孩子情商
幸福感歸屬於情商,情商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管理情緒的能力、社交能力、處理沮喪和挫折感的能力等,自然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
情商是一種技巧,而非天生的特質。如果你認為孩子能天然地管理他們的情緒,任由他們自己發展情商,那麼恐怕結果是不會理想的。
訓練孩子的自製力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自製力比智商更能准確地預言孩子未來人生的成功、以及幾乎其他的一切。
這就是從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得到的啟示。能夠成功抵禦住誘惑的孩子比起抵受不住誘惑的孩子,在多年以後會生活得更好、並且更幸福快樂。
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學齡前孩子(即在實驗中等待2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來看,學習成績更好、社交能力更強、也能更好地應對挫折感和壓力、以及有勇氣承擔起更重大的社會責任。總之,自製力不僅能讓孩子在學習成績和社交上獲得成功,還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有哪些好方法可以教導和訓練孩子的自製力呢?可以從幫助孩子學習抵禦誘惑開始。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玩耍時間
現今,有很多幸福感的訓練課程倡導正念和冥想練習,這兩者都非常有效。但是讓孩子們有規律地做這些練習,是相當困難的。那麼,什麼方法同樣有效且能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呢?
那就是:無計劃的'由孩子自發主導的自由玩耍
因為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候,他們體驗到的正是正念練習的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完全享受當下。
然而,現在的孩子擁有越來越少的自由玩耍的時間,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據調查,與20前年相比,美國孩子們每周已經減少了8個小時的自由玩耍時間。
自由玩耍並不意味著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無意義。對孩子來說,玩是極為重要的成長與學習的方式。
調查發現,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時間的大幅喪失,會延緩孩子的認知發育和情商發育。事實上,自由玩耍絕對不是浪費時間和無意義的,它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智力、身體、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全面健康的發展(這適用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幾個孩子在一起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更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群體中發揮作用、如何分享、如何協商、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以及如何表達自己。
這沒有嚴格的操作規則或規范,只需要允許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自由玩耍就可以了。
配置利於幸福感教育的周邊環境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環境的影響,當不良環境持續影響孩子時,你對孩子的教導可能會事倍功半。
想要管理孩子的周邊環境,從而讓你的幸福感教育獲得最大的成效,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那就是:少看電視。
社會學家在調查中發現:在幸福感和少看電視之間有著顯著的強大的關聯,快樂的人比起不快樂的人,看電視的時間明顯少很多。還沒有清晰的研究成果來解釋其背後的原因,也許是電視讓人們變得更不快樂,亦或是因為不快樂所以才要看更多的電視。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除了看電視的確存在其他許多更有效的活動能幫助孩子成長為幸福快樂的成年人,比如自由玩耍、運動、冥想。如果孩子沉溺於看電視,那麼他們花費於其他更能培養幸福感的活動上的時間就相應變少了。
全家人一起吃晚餐
有時候科學只是證實了我們祖祖輩輩都遵循的一些傳統的確是真理。是的,家庭聚餐絕對重要。
這個簡單的傳統習俗能幫助塑造更棒的孩子以及讓他們更有幸福感。
研究顯示,那些和家庭成員規律地進行家庭晚餐的孩子,擁有更穩定的情緒,更少沉溺酗酒等不良行為,成績更好,並且更少罹患憂鬱症等心理問題,這點在青春期女孩身上格外明顯。他們也更少發生肥胖或飲食紊亂。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准備,堅持每日家庭聚餐甚至比和孩子一起閱讀更為有效。
幫助孩子養成「感受幸福」的習慣
上面講了那麼多方法,可能你會覺得養育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真心不容易,然而如果能讓孩子養成「感受幸福」的習慣,那麼一切就都變得輕而易舉了。
Ⅲ 幼兒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幼兒幸福感的論文
第一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缺失了對生活的興趣,那麼,學習的興趣也就無從談起了。
第二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個孩子都會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有自信心的孩子,會把他的優先放大,從而帶動他其他各方面的發展;而沒有自信心的孩子,放大的是他的缺點,從而在學習方面喪失信心。
第三招:培養孩子的耐挫力。
在幼兒園的學習,是以玩為主;到了小學,孩子自己也會更關注他的學習。就像我好友的兒子說的那樣:「在學校里,如果沒有還成績,會被同學們看不起的,以前我怎麼會快樂呢?」
第四招: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到了小學,活動的空間大了,任課老師也多了,同學也多了,這樣一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強弱就與他的幸福感也緊密相連起來了。
第五招: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開學第一天,我就對一年級的小朋友教「聰」這個字:如果你能做個聰明的孩子,你得學會這個本領:要學會聽,上課時既要聽老師的話,也要聽同學的回答;要學會看,讀書的時候看書本,老師講課的時候看老師,老師寫字的時候看黑板;要學會用好你的小嘴巴,老師和同學在發言的時候,要閉上,請你回答的時候,要清楚響亮完整地說話;要學會用心記住每一天學到的知識和本領。
Ⅳ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培養孩子的幸福感,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要想讓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現在的觀點就是要讓他努力讀書,只有讀書讀得好,985 211的名校畢業的學生出來以後找了一份體面的工作。然後拿著高工資。這樣的人生就是幸福的,現在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吧。
其實真正的要培養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讓他能夠抵抗失敗的挫折感。然後要告訴他這個人生只是短短幾十年,更厲害的也就百年左右。最重要的並不是你能夠賺多少錢,而是你如何能夠更好的做人。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其實就是做人。想要讓你的內心更加的豐富,你就要放下更多的東西,你要告訴他,你的人也是一個暫時居住的軀殼而已。你只是通過你的這個人來做更多的事。所以要控制情緒。也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所以你要培養他這種能力,就必須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的心才能夠定下來,才能夠面對人生的各種挫折,從挫折苦難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而成為一個內心豐滿幸福的人。
Ⅳ 教育要培養孩子這六種能力
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人、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和圓滿人。好的教育就是從人性出發,喚醒人的靈魂、智慧和善性,激發人的本能、特質和潛能,促進人的綜合發展、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和發展做准備,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才是合格的人才?才是未來 社會 所需要的呢?是沒有追求、目標,渾渾噩噩、沉迷手機和 游戲 、不問明天的「空心病」孩子?是不勤奮好學、寵溺嬌慣、遇到一點挫折和問題就手足無措、脆弱不堪的「玻璃心」孩子?抑或是厭學混世,欺凌弱小、游盪 社會 的「混混仔」?還是非常聽話、只知刻苦學習而不知世道的「乖乖孩」?
顯然,這樣的孩子,都是不合格的,都將不適應 社會 和未來 社會 的競爭和發展。 我們應該培養具有遠大理想、良好習慣、具備終生發展能力、堅韌意志品質、擁有積極 健康 靈魂、有血有肉的孩子。
教育要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也要幫助學生在 體育 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還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弘揚勞動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為國爭光、為民造福。
這是我們教育的正確方向和目標,那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哪些能力,才能讓他們適應現在 社會 也適應未來 社會 的生存和競爭呢?
一、學習力
學習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和保證,「未來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學習力」,「學歷代表過去,財力代表現在,學力代表未來」,「老師應該善於挖掘孩子的潛能,特別是培養他們的學習力」。學習力就是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 。 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開發潛能,培養能力。 到了信息時代和網路時代,知識的獲得就非常容易,這個時候老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
二、生命力
生命力是教給孩子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發展生命和圓滿生命的能力。認識生命是起點,圓滿生命是終點 。至始至終把生命 健康 放在第一位,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最好的自己。
「生命不是一切,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生命是事業的本錢「,」「幸福的首要條件就是生命 健康 」。生命力不僅只是運動 健康 ,還包括飲食 健康 、作息 健康 、身體機能 健康 。它是人生存生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能力。教育,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生命意識、 健康 意識和生命力 。 我們的教育首先不應該就是識拼音、認漢字,而是培養學生的生命力。
三、創新力
創新力是教育成功與否的衡量指標之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創新力就是能提出有別於常規或異於常人的見解和方法,包括新思想、新方法,新發明。創新力可以擺脫舊的觀念、體制的束縛,通過技術創新、思想創新、體制創新來快速提升,是 社會 和國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一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二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 三要鼓勵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 四要培養孩子的 探索 精神;五要改變教學理念,創設創新課堂,培養孩子創新能力 。
四、領導力
領導力,就是一種影響力,影響人們心甘情願、滿懷熱情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力量。身材矮小的拿破崙就是靠自己堅韌頑強的意志和對法國必勝的信念踏遍半個歐洲,建立法蘭西帝國。平民出身的毛澤東就是靠對共產黨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全國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領導力就是要培養孩子的激情、感召力、勇於擔當和付出、學會感恩和欣賞別人、勇於創造可能性,具備領導素質和能力。
當孩子具備領導力的時候,他就自帶磁場,吸引志同道合的人,通過自己的號召和影響去感染他人,並點燃他人的希望,一起去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五、知識的應用力
知識的 應用力是指在學習中知識的運用和在生活中基本的應用能力。「知識若未能加以應用,所讀的書等於廢紙」,「要考驗你是否真正學會知識,那就要看你能否運用於實際,解決問題」。學生不是容器,學知識不是死記硬背,掉書袋;教育不是灌輸,不是強塞硬填,而是要培養孩子知識的應用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之以器不如授之以技」,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現在的發展,更要關注孩子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育一是要教育孩子牢牢樹立知識應用意識 。二是教授任何知識後,一定要教會孩子如何運用它去學習、推理、分析和解決知識問題 , 並關聯知識 ; 三是能做實驗就和學生一起去探究,包括課外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和 探索 ,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探究精神;四是多貼近生活,多舉生活實例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六、幸福力
幸福力是指有了生命的感受力、覺醒力,對生活的覺悟,對愛的理解和覺醒,有了自由的靈魂、打通和外界自如鏈接的智慧,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活出自我的美好和精彩。
在當前的 社會 環境里,生活節奏都很快,人們的壓力普遍很大,造成有的人自閉,有的人及時行樂,有的人被工作壓垮,甚至有的人承受不了一些壓力而輕生。這都是幸福力出了問題,導致人們心理畸形,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最後終究會出問題。
作為學校和家長, 一要從小培養孩子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生活的 情感 。二要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並找到與大自然鏈接的能力。三是既能享受屬於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也能創造共處的快樂。四是會合理地安排學習與生活。五是要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面對人生。六是開悟生活,擁有一顆自由有趣的靈魂 。
培養這六種能力,就是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力和幸福生活的能力,活出真我的能力。
Ⅵ 怎樣就可以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想要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給孩子建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要讓孩子在這個環境當中快快樂樂的成長,父母都能夠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也能夠去滿足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小的時候也不應該總是以批評的態度為主,在面對一些孩子犯的小錯誤時,應該以一個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如果還在這個時候犯錯誤的話,及時引導孩子去改正錯誤,而不是一個勁的去批評孩子,如果總是指責,孩子會讓孩子在長期被批評的過程中喪失自信心,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沒辦法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最後父母兩個人也要有一個好的夫妻關系,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的話,會讓孩子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才讓父母吵架,會讓孩子變得敏感,不自信。
Ⅶ 如何培養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盡量讓他多感受一下幸福的瞬間,比如說有的時候你給他一個吻的時候告訴他,幸不幸福,讓他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這樣子的話,他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幸福了,以後他也就懂得幸福的感覺是怎樣的了。
Ⅷ 想讓孩子獲得積極的思維方式,體會幸福感,父母要怎麼做
幸福感是一個人終身都在尋找並且需要為之努力的事情,其實很多時候財富,地位,權力都不能長久的讓人感到幸福,反而會因為得不到的慾望令人痛苦,當一個人失去了體會幸福能力的時候,不管有再好的條件,他的精神生活也會跌入深淵。
能夠敞開心靈之眼,發現平凡生活中的點滴幸福,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必須要學會的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體會到活著的快樂與意義。
想讓孩子幸福估計是每位家長都希望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在成長中為孩子做的一切,其實根本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收獲幸福和快樂的人生。從看著孩子牙牙學語到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陪他們學習,和他們聊天,都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幸福。
3. 發現意義
意義是一種發現自己與更深層次聯系的感覺,對於孩子來說意義可能就是更好的人際關系互動,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對人友好,多做友善的舉動。
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能夠增強孩子對幫助別人之後產生的快樂感覺,覺得自己為別人和社會做出了貢獻,從而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三點是獲得幸福感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幸福感中會同時包括這三點,如果沒有快樂,生活就會變得很無聊,如果沒有投入,生活就會很膚淺,如果沒有意義,生活就會是空虛的。
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獲得幸福感的能力,能夠讓他們一直維持積極的思維方式,從而成就更好的人生。
Ⅸ 想給孩子幸福的能力,就要家長怎麼做才能讓他感受到
人活著的目標就是為了追求幸福,但是自給自足的幸福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住在大房子里就是幸福嗎?
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就是幸福嗎?
這些其實並不能和幸福劃等號,因為真正的幸福是讓人能永久獲得快樂的源頭。
那麼究竟該怎樣讓孩子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呢?
有一天小麗正美滋滋地趴在窗檯上,觀賞著自己在沙堆里堆的城堡,心裡好不快活。但恰好此時,窗外有人不小心將她堆好的城堡推倒了,小麗頓時嚎啕大哭,傷心不已。
此時,她的爸爸見狀,連忙帶她去到了另外一扇窗戶旁,那裡有一整片美麗的玫瑰花園,周圍還是不是有蝴蝶飛舞。
果然過了不一會兒,小麗的心情就變好了,又開開心心地准備去樓下堆城堡里了。
晚上,爸爸抱著小麗說道:「孩子,你之前之所以難過,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你開錯了窗,美好和幸福一直就在我們身邊,但它需要我們從正確的窗口去眺望。」
故事很短,道理卻很耐人尋味。沒錯,很多時候,大家之所以總是眉頭緊鎖,覺得生活毫無樂趣,其實只是因為開錯了窗,走進了「死胡同」罷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有靈魂的種子,而感知幸福獲取幸福,便是他們的一種超能力!作為家長,我們給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但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以一生過得幸福的能力!
Ⅹ 怎樣就可以培養出幸福指數高的孩子需要注意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