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可以告訴我山東省滕州市內所有鄉、村、鎮的名字嗎 謝謝
鄉鎮 :1東沙河鎮 轄40個村委會面積51.90平方千米,總人口51013人,鄉村人口5.04萬。 2洪緒鎮 轄34個村委會面積35.54平方千米,總人口35436人,鄉村人口3.25萬。 3南沙河鎮 轄38個村委會面積42.32平方千米,總人口45730人,鄉村人口4.4萬。 4大塢鎮 轄65個村委會面積100平方千米,總人口87448人,鄉村人口8.47萬。 5濱湖鎮 轄90個村委會面積146平方千米,總人口110426人,鄉村人口11.07萬。 6級索鎮 轄51個村委會面積79平方千米,總人口82540人,鄉村人口7.95萬。 7西崗鎮 轄72個村委會面積84平方千米,總人口116096人,鄉村人口7.57萬。 8姜屯鎮 轄83個村委會面積83.1平方千米,總人口83892人,鄉村人口7.87萬。 9鮑溝鎮 轄66個村委會面積75平方千米,總人口79290人,鄉村人口7.73萬。 10張汪鎮 轄83個村委會面積83平方千米,總人口81789人,鄉村人口7.19萬。 11官橋鎮 轄51個村委會面積63平方千米,總人口76212人,鄉村人口5.93萬。 12柴胡店鎮 轄41個村委會面積62.7平方千米,總人口43416人,鄉村人口3.99萬。 13羊庄鎮 轄1個居委會(興魯);88個村委會面積112.54平方千米,總人口76318人,鄉村人口7.59萬。 14木石鎮 轄4個居委會面積64平方千米,總人口55533人,鄉村人口4.11萬。 15界河鎮 轄1個居委會面積81平方千米,總人口73332人,鄉村人口6.69萬。 16龍陽鎮 轄55個村委會面積79平方千米,總人口69467人,鄉村人口6.07萬。 17東郭鎮 轄89個村委會面積141.3平方千米,總人口112928人,鄉村人口11.01萬。 鎮(對應上面):1、東沙河鎮所轄40個行政村(東沙河村 黨村 單村 東史村 黨橋村 周村 史樓村 後堌堆村 王村 張街村 郭堌堆村 康村 蔡村 王母殿村 步雲庄村 南劉崗村 鮑庄村 顏吉山村 黨吉山村 千年庄村 向陽山村 磨坑村 大養德村 二養德村 陳崗村 朝陽村 張窪村 萬年庄村 小宮山村 姜橋村 江樓村 耿樓村 小宋庄村 前梁村 韓樓村 東孫庄村 馬河口村 東小宮村 西小宮村 前荊溝村)。2、洪緒鎮34個村委會(白龍灣村 金庄村 玉樓村 光明村 杜康村 徐王莊村 大鞏庄村 沙官莊村 新豐村 郝窪村 杜場村 西侯庄村 南苗庄村 呂庄村 甘庄村 苗橋村 北陳樓村 大顏樓村 龍庄村 安庄村 東張樓村 東侯庄村 孔屯村 楊園村 軸村 東趙溝村 西趙溝村 團結村 堌堆村 唐庄村 任於庄村 幸福壩村 後洪緒村 前洪緒村3、南沙河鎮所轄38個行政村(南街村 北街村 南高庄村 魏村 前辛章村 後辛章村 前房村 後房村 南池村 北池村 北王鋪村 上營村 南王鋪村 陡鋪村 東魏村 東朱庄村 於泉村 北古石村 西古石村 河匯村 南古石一村 南古石二村 南古石三村 南古石四村 楊杭村 馮庄西村 馮庄中村 馮庄東村 彭王樓村 崔庄村 上徐村 下徐村 新營村 南崗村 前倉溝村 中倉溝村 後倉溝村 後小庄村)4、大塢鎮轄:雷山村、東橋頭村、小市庄村、前嶧庄東村、小塢村、小劉庄村、西韓庄北村、兩水泉西村、前崗子村、耿廟村、單庄村、洪山口村、袁前村、西橋頭北村、東郝樓村、大塢南村、任前村、吳樓村、東洋汶村、西倉村、儉林村、池頭集東村、牟庄村、劉庄北村、劉庄西村、休城村、袁北村、前嶧庄西村、後嶧庄村、馬樓村、石樓村、東韓庄村、福興村、池頭集中村、狄庄村、柳園村、苗庄村 、劉庄南村、西橋頭南村、姜庄村、龍泉村、戰河村、西韓庄東村、西立里村、任山村、大塢村、前嶧庄中村、西韓庄西村、大市庄村、兩水泉南村、西郝樓村、東塢村、後崗子村、望鳧村、鄧庄村、東立里村、大邵庄村、池頭集西村、兩水泉東村、土山村、和福村、東倉村、劉庄東村、王寨村、金城村 5、濱湖鎮90個村委會(田橋村 西董村 西洋汶西村 西洋汶中村 西洋汶東村 邱村 宋村 邵村 小劉庄村 王雷樓村 西謝庄村 生庄村 望庄村 刁村 嚴村 李村 東馬村 西馬村 陳宏樓村 南徐樓村 四合村 呂堂村 西周村 胡樓村 後辛安村 中辛安村 西辛安村 東周村 赫村 秦庄村 東蓋村 西蓋村 後蓋村 胡路口村 東焦村 西焦村 北焦村 李倉村 下王莊村 徐樓村 黃橋村 人民庄村 七所樓村 奎子東村 奎子西村 花園村 崗頭村 東屯前村 東屯後村 西屯村 稻屯村 王堂村 南陳庄村 前郁郎村 後郁郎村 秦村 民生村 坊上村 東官莊村 金馬山村 山頭村 蘇坡村 東黃庄村 東陳庄村 三山村 前紙坊村 後紙坊村 孟樓村 郭樓村 代庄村 朱村 西黃庄村 屈庄村 陽關村 孫閣村 漁營村 後古村 東古民族村 西古村 朱寨村 北雙井村 西雙井村 東雙井村 東迭湖村 中迭湖村 西迭湖村 盧庄村 上王莊村 西韓樓村 向陽村)。6、級索鎮轄級索村 時庄村 千佛閣村 前楊崗村 後楊崗村 壩子涯村 姚庄村 前泉村 後泉村 郝屯村 前韓庄村 後韓庄村 董庄村 大龍庄村 徐孔庄村 顏庄村 港溝涯村 金坡村 水磨庄村 西韓橋村 羊二庄村 淤庄村 南官莊村 東田莊村 道溝村 大官莊村 小官莊村 潘樓村 刁樓村 東龍崗村 西龍崗村 西田莊村 西宗庄村 西楊樓村 西趙庄村 翟庄村 前王晁村 東王晁村 後王晁村 前牛集村 後牛集村 北楊樓村 滿庄村 趙坡村 永豐村 西孔庄村 王坡村 前趙庄村 東孔庄村 西彭庄村 孔樓村51個行政村。7、西崗鎮轄72個村委會(西崗一村 西崗二村 西崗三村 前寨村 後寨村 西孫庄村 高廟東村 高廟西村 高廟南村 高廟北村 北趙庄村 北曹庄村 東滿庄村 北滿庄村 東河岔村 西河岔村 西張庄村 西曹庄村 溫堂村 孫寨村 大楊庄村 傅樓村 杜庄村 大孔庄村 孔滿樓村 劉辛庄村 李庄村 卓樓村 西姜橋村 段庄村 王場村 半樓村 鄧集村 甘橋村 丁堂村 東北田崗村 東南田崗村 西北田崗村 西南田崗村 小楊庄村 西丁庄村 程樓村 大滿庄村 凌庄村 馬廟村 半閣村 柴里東村 柴里中村 柴里西村 欒庄村 王陳庄村 南孔庄村 張大庄村 西劉仙村 東劉仙村 南曹庄村 南荒村 東祝陳村 西祝陳村 大屯村 郎庄村 清泉寺 杈子園村 杜廟村 郭孔庄村 野庄村 小花庄村 南魏庄村 大王莊村 東王莊村 北孔庄村 徐堂村。8、姜屯鎮15個村委會:姜東、姜西、楊屯、土城子、蘭屯、西三家子、袁家、郭油房、謝家、連屯、王甸子、會巨、白家、長崗子、杜屯。9、鮑溝鎮轄66個村委會(鮑溝一村 鮑溝二村 鮑溝三村 鮑溝四村 薛岩前村 薛岩中村 薛岩後村 圈裡村 華庄村 西寧村 東寧村 侯樓村 前皇甫村 東皇甫村 中皇甫村 西皇甫村 楊村 壩窩前村 壩窩後村 北朱庄村 劉坡東村 劉坡西村 東石廟村 中石廟村 西石廟村 呂坡村 馬口村 叢屯村 於倉村 西宋庄村 後漢宮村 漢宮村 徐村 趙泉樓村 官莊村 前鞋城村 後鞋城村 邢庄村 甄窪村 邢寨村 興劉庄村 關村 三清閣村 褚村 張村 楊郝庄村 大劉庄村 大楊樓村 卜廟村 郝寨村 閆廟村 琉璃廟村 郝庄村 南潭村 張埠村 姜店村 南吳庄 河涯村 裴樓村 孫崗村 大李樓村 閔樓村 西荊林村 東荊林村 南朱庄村 西磨庄村)。10、 張汪鎮轄83個村委會(顏村 葛村 大蘇庄村 辛集村 北李庄村 北彭庄村 張汪鎮 北宋庄村 太和庄村 馮堂村 苑庄村 北賈庄村 大宗村 小宗村 北陶庄村 南彭庄村 朱庄村 南郝庄村 承賢庄村 俞河涯村 杜坦村 南宋庄村 西周樓村 前壩橋村 後壩橋村 南賈庄村 前許樓村 閆道溝村 邱倉村 安村 杜村 杏園村 大張庄村 小張庄村 軒庄村 蔣庄村 南宗庄村 南任庄村 楊界村 柴樓村 多庄村 下魏樓村 魏河圈村 南胡庄村 鄧寨村 臨薛村 南閆樓村 十字河村 五所樓村 東邵橋村 淵子涯村 徐集村 辛庄村 陳樓村 段樓村 王格庄村 蘇河村 小於村 南陶庄村 張汪村 楊樓村 洛庄村 丁樓村 孔集村 蘇河涯村 後許樓村 陳堂村 夏樓村 李橋村 劉堌堆村 白樓村 前寨子村 後寨子村 小李樓村 北渠庄村 楊倉村 大孫樓村 皇殿崗村 尤樓村 東渠庄村 孟倉村 沈倉村 城後張庄村 陳庄村),面積83平方千米,可耕地7.2萬畝。總人口81789人,鄉村人口7.19萬人。11、官橋鎮轄51個村委會(官橋村 車站村 東康留村 西康留村 太平庄村 前掌大村 後掌大村 西王莊村 狄坡村 呂樓村 上魏樓村 史庄村 前管庄村 後管庄村 大康留村 軒轅庄村 王園村 北辛村 壩上村 良里村 西洪林村 中洪林村 東洪林村 西王公村 東王公村 小河村 望河村 前萊村 東萊村 後萊村 前公橋村 後公橋村 西公橋村 大韓村 中韓村 北韓村 前善庄村 後善庄村 善官莊村 時村 時店村 北吳庄村 東磨庄村 蘇疃村 志門村 金馬庄村 倪樓村 渠村 蘇葉村 東鄭庄村 西鄭庄村)12、沒找到真不好意思13、還是沒找到14、木石鎮轄4個居委會(木石一 木石二 東沂河 張秦庄);38個村委會(東峭村 西峭村 北張庄村 楊崗村 前安村 中安村 後安村 亞庄村 白塔村 獨山前村 獨山後村 糧峪村 北山頭村 卓庄村 連水西山村 前連水村 後連水村 東荒村 西荒村 化石溝村 南澇坡村 木石三村 後木石村 尖山村 山口村 儉庄村 楊套村 西店村 沂河南村 沂河北村 沂王莊村 谷山村 橋口村 落鳳山村 位庄民族村 西台村 東台村 南山頭村),面積64平方千米,總人口55533人,鄉村人口4.11萬人。15、界河鎮轄1個居委會(馬山頭);63個村委會(南界河村 北界河村 小萬院村 西萬院村 東萬院 葛庄村 皇娘溝村 范庄村 崔官莊村 東張庄村 於園村 興隆村(原楊庄村) 後棗村 前棗村 大官莊村 東柳泉村 西柳泉村 龔庄村 二十里鋪村 南張庄村 北沙河村 李子行村 鄭寨村 趙辛街村 劉崗村 化里村 邱庄村 西陳庄村 孫馬廠村 王馬廠村 單馬廠村 陳馬廠村 北杜庄村 北馬樓村 李樓村 東孟村 西孟村 小龍河村 土樓村 興王莊村 宗庄村 倪庄村 彭庄村 花庄村 汲廟村 徐營村 北孫庄村 西李庄村 西西曹村 中西曹村 東西曹村 東曹東村 東曹西村 唐樓村 北閆樓村 西安樓村 東安樓村 房嶺村 幸福樓村 西楊庄村 丁庄村 東李庄村 胡庄村)。16、龍陽鎮轄55個行政村(龍山屯村 龍陽村 史村 雙河村 閆庄村 大寨村 小寨村 刁沙土村 杜沙土村 李沙土村 張沙土村 董沙土村 尚河圈村 從條村 苗堂村 張堂村 前司堂村 後司堂村 曾樓村 河南張庄村 南王莊村 庄頭村 馮營村 魏寺村 林村 龍山村 耿庄村 大陳庄村 上司堂村 糜庄村 望龍庄村 田侯庄村 河北李庄村 小蔣庄村 高嶺村 新寧村 卧龍庄村 馮庄村 谷堆石村 張山口村 小河子村 西南嶺村 焦庄村 何嶺村 徐嶺村 跨河村 黃嶺村 彭河村 朱庄二村 朱庄三村 東楊庄村 顧廟村 柳溝村 北王莊村 西朱仇村 )。17、東郭鎮轄89個村委會(瓦峪東村 瓦峪西村 上黃庄村 王李庄村 北馬庄村 北丁庄村 叢庄村 吳哨村 石羊山村 安上村 夏庄村 小黨山村 大黨山村 林嶺村 谷山莊村 磨石山村 欣陽村 前李嶺村 唐林村 相嶺村 小任庄村 張任庄村 北蔣庄村 新田村 北高庄村 馬河村 牛皮嶺村 白河村 香台村 京台村 前明村 中明村 後明村 東明村 西明村 田莊村 黃園村 東朱仇村 大緒庄村 大堂門村 小堂門村 常庄村 前張坡村 後張坡村 秦林村 黃金坡村 東趙坡村 玉泉村 屯裡村 巴庄村 龍王莊村 南唐林村 羅庄村 南徐村 後梁村 東塢溝村 西塢溝村 後塢溝村 前塢溝村 大塢溝村 蘇樓村 虺城店村 邵疃村 辛緒村 陶庄村 馬庄村 楊明庄村 東馮庄村 劉庄村 西郭村 東郭前村 東郭中村 東郭後村 武樓村 樓里村 溫庄村 山前村 上戶主村 下戶主村 許沃新村 黑石嶺村 馮溝村 北徐庄村 李溝村 前任廠村 後任廠村 嶺頭村 魏溝村 朱窪村),
2. 幸福壩到合肥南站地鐵怎麼走
1、首先從幸福壩村乘坐滕州31路外環公交車前往新華書店站。
2、其次從新華書店站乘坐滕州K106路,前往滕州東站下車。
3、最後在滕州東站乘坐G2563次列車前往合肥南站即可。
3. 兗州西火車站的具體地址
兗州火車站問事處電話:0537-3462522 或者打0537114查詢。
位於京滬鐵路與新石鐵路交會處的兗州站,地處魯西南平原,是魯西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客運中轉站。兗州站主站房建成於1990年9月,候車室總面積3400多平方米。客運站房及站場經過裝修、改造和綠化,引進了旅客電子引導系統、自動廣播系統、剩餘票額顯示系統等現代化的服務設施,改善了旅客的候車和乘車環境。
又幫你找了些公交車路線,希望能幫上忙
1路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市委 - 百貨大樓 - 白衣堂 - 交警大隊 - 舊關 - 富平大酒店 - 玻璃廠 - 大陸機械(礦山) - 山拖(共10站)
--------------------------------------------------------------------------------
6路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富都賓館 - 交通局 - 油廠 - 息馬地市場 - 太陽花園 - 口腔醫院 - 新兗鎮 - 公交公司 - 富居傢具城 - 太陽紙業 - 銀河膠帶 - 農高園 - 污水處理廠 - 國際焦化 - 浩柯礦業 - 黃屯 - 濟寧駕校(共18站)
--------------------------------------------------------------------------------
9路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級翔大樓 - 市人武部 - 市政協 - 市政府 - 中醫院 - 春秋閣小區 - 文化廣場 - 王學仲藝術館 - 滕東中學 - 商業新村 - 公共汽車公司 - 通訊大隊 - 北壇皮防站 - 電纜廠 - 農機大樓 - 農業銀行 - 衛校 - 市委 - 新興小區 - 一中老校 - 財貿醫院 - 大明眼鏡公司(華聯商廈) - 幸福小區 - 火車站(共25站)
--------------------------------------------------------------------------------
10路北環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大明眼鏡公司(華聯) - 人民醫院 - 財政局 - 紡織器材廠 - 董村 - 王開醫院(共7站)
--------------------------------------------------------------------------------
10路南環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百貨大樓 - 二中 - 交警大隊 - 雙廟 - 董村 - 王開醫院(共7站)
--------------------------------------------------------------------------------
12路
市區線路
滕南中學 - 新康醫院 - 供電局 - 百貨大樓 - 火車站 - 幸福小區 - 煙廠 - 棉紡廠宿舍 - 北立交橋 - 蔬菜批發市場 - 益康制葯廠 - 棉紡廠 - 煤炭局 - 糧油市場 - 自來水公司 - 城管監察大隊 - 滕文中學 - 岳庄 - 七里溝 - 善國中學(共20站)
--------------------------------------------------------------------------------
13路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長城賓館 - 滕州卷煙廠 - 大同路立交橋 - 市糧油機械廠 - 英才學校 - 韓橋村 - 五里香 - 五里屯 - 汽配城 - 熱電廠 - 幸福壩 - 市發電廠 - 荊庄 - 西市場 - 火車站(共16站)
--------------------------------------------------------------------------------
16路
市區線路
火車站 - 幸福小區 - 大明眼鏡公司(華聯) - 人民醫院 - 中醫院 - 財政局 - 墨子中學 - 王開醫院(棗庄結核病防治院) - 王開(共9站)
兗州公交:兗州公交站點列表
4. 資料 | 滕州各鎮村名的來歷之(一)——原城郊鄉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復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系。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
北辛街道:北辛街道以「北辛文化」命名。
荊河街道:因滕州「荊河」橫貫轄區東西而得名。
龍泉街道:因轄區內建有「古滕八景」之一的「龍泉塔」,故名龍泉街道。
善南街道:滕州古有「滕國」、「善國」之稱,善南街道辦事處地處滕州城之南,故取名為善南。
位於滕州南部偏西,西起鐵路,東至東寺院街。
初有薛氏居此。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姚氏由巨野遷入,因東鄰奶奶廟,名寺院村。清乾隆南巡路經由此,酬謝小祝、寺院村民迎送盛情,賜宴一席,民以為榮,二村皆稱賜宴村。道光年間統稱寺院村。後兩村分稱,本村居西,名西寺院村。1990年,改為西寺院東街和西寺院西街。
位於滕州南部,東起善國南路,西至西寺院街。
清初(1644-1661年)建村,名小祝庄。乾隆南巡,路經於此,為酬謝小祝、寺院村民迎送盛情,賜宴一席,民以為榮,二村皆稱賜宴村。道光年間統稱寺院村。後兩村分稱,本村居東,名東寺院村。1990年,改為東寺院街。
位於滕州南部,南起南環城路,北至善文西街。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侯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侯家莊。同期,姜姓武館退居於侯庄西南部建村,名姜庄。1982年,侯庄因有重名,更名為南侯庄。1990年,兩村合並為侯庄街。
位於滕州南3.4公里,南鄰南沙河後七里鋪村。
本村原名夾道,初有霍氏居此。明嘉靖年間(1523-1566年),丁氏遷入,改名丁家莊,1985年因村莊重名,更名為南丁庄。
位於滕州西南部,東起新興南路,西至平行南路。
明代,此處有杜姓塋林,居數戶看守。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倪氏由洪林遷此定居。始稱杜家墁。1911年撕碎機修津浦鐵路,村分為二,路東稱東杜家墁,路西稱西杜家墁。1990年,改為杜墁東街和杜墁西街。
位於滕州南部偏東,西依善國南路。
明末(1628-1644年),韓氏居此。清初(1644-1661年),秦氏由迭湖遷入,名秦庄。1959年因重名更為南秦庄。19901年改稱秦庄街。
位於滕州南4公里,南於南沙河鎮十里鋪村毗鄰。
明初(1368-1398年),實行移民屯墾之政,此為屯胡聚居之小村,故名小屯。
位於滕州南2.5公里處。
明初(1368-1398年),武官李某致仕歸田,於此建村,因距縣城五里,故名五里坂。
位於滕州南3公里,濟棗公路西南側。
本村始建於明代,名尤家莊。清初(1644-1661年),鞠氏由大宮遷來定居,更名鞠家莊。1958年與張庄合並為張鞠庄。1985年 ,兩村分治,復稱鞠庄。
位於滕州南2.8公里處。
明末(1628-1644年),王氏由江蘇炮車遷此建村,名王家莊,今稱王莊。
位於滕州南3公里處,
明末(1628-1644年),張氏由大塢遷此建村,名張家莊。1958年與鞠庄合並為張鞠庄,1985年,析稱張北庄。
位於滕州南2.1公里處,北鄰南環城路。
清康熙末年(1722年),賈氏遷此建村,稱賈家莊。後有郭、秦二姓相繼遷入,仍用原名,今稱賈庄。
位於滕州南2.5公里處。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孫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繼有高氏遷入,共議村名高家莊,今稱高庄。
位於滕州南3公里,京滬鐵路東側。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劉家莊。1958年因重名改稱南劉庄。
位於滕州北部6.5公里,北鄰龍陽鄉曾樓。
相傳戰國時期建村,名宋家寨。元代因居南北官路之側,名為官路口。清代改為道西鋪。後以距城十里,俗稱十里鋪。因其東南村改名前十里鋪,本村更為後十里鋪。
位於滕州北5.5公里,西鄰姜屯鎮東倪村。
明末(1628-1644年),陳氏遷此建村。由於村址介於鮑叔牙與管字墓之間,故取名管理村。後因村居十里鋪之前,更名為前十里鋪。
位於滕州北4.5公里,西鄰京滬鐵路。
明初(1368-1398年),湯氏遷此建村,因東鄰後屯,取名近屯村,後更名為湯庄。
位於滕州北4公里處。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氏遷此建村,名孫家莊,今稱孫庄。
位於滕州北5.5公里,北鄰龍陽鎮郗庄。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黃氏後裔由滕縣城北門里,遷徙居馮卯北黃安嶺。1966年,因岩馬水庫建成蓄水,淹沒部分耕地,黃安嶺60餘戶居民遷此建村,名幸福村,1982年,更為黃安村。
位於滕州北5公里,滕州至龍陽公里西側。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周氏遷此建村,名為周庄。繼有孔氏遷入,沿用原名。
位於滕州北部4公里處。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沈氏有山西省遷此建村,名為沈碩屯。後村民於此設有店房,演稱沈家店。明中期,因其南有前店村,本村俗稱後店,1813年名為後屯。
位於滕州北部4公里處。
清咸豐元年(1851年),魯寨富戶在此設有南、北兩個打穀場,該處居北,俗稱北場。後張氏遷此為佃,因生活艱辛,名北辛庄。清末該村慘遭火焚,重建後改名後辛庄。1949年,村民以劉姓人口較多,議更村名為北劉庄。
位於滕州北2.5公里處。
建村前此系魯寨富戶的南打穀場。清代中期(1733-1822年),魯寨部分魯姓遷此建村,名南場。清末,因其北有後辛庄,故更名為前辛庄。
位於滕州北3.5公里處。
明代中期(1460-1552年),朱、劉二氏遷此建村,因居沈家店之前,名為前店。後因村北河溝上有七里橋一座,村名遂稱七里溝。清代中期,村東已建東七里溝,故本村改為西七里溝。
位於滕州北3公里,南鄰北環城路。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周氏遷此建村,並蓋土樓一幢,故名周家樓,今稱周樓。
位於滕州北部3公里,南鄰北環城路。
清代中期(1733-1822年),沈氏遷此建村,取名沈家莊,今稱沈庄。
位於滕州北3.2公里,東靠滕州至龍陽公路。
清代中期(1733-1822年),沈姓從後屯遷此,隨之岳氏遷來,共建成村,議村名岳家莊,今稱岳庄。
位於滕州東3公里,滕州至北庄公路南側。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程氏由城西程家莊遷此建村,名程家堂。今稱程堂。
位於滕州東部,西起東環城路,東至程堂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夏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名夏庄。1990年,改稱夏庄街。
位於滕州東4.2公里,郭河西側。
相傳,明代即有高、裴二姓居此。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黃氏遷此定居,名黃庄。1982年,因村莊重名,更為黃平。
位於滕州東3.5公里,北鄰東沙河鎮前大廟村。
元末(1333-1368年),唐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名唐家村。今稱唐村。
位於滕州東3公里,滕州至北庄公路北側。
明洪武二年(1369年),鞏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滕縣西洋汶村定居。其二世二支於洪武中期(1378-1388年),由洋汶村來此建村,名鞏家村,今稱鞏村。
位於滕州東南部,西起賀庄街,東至東環城路。
明代(1368-1644年),趙氏來此建村,名趙家樓。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康、劉等姓相繼遷入,仍用原名。1990年更名為趙樓街。
位於滕州東4公里,東與東沙河鎮史樓村隔河相望。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王氏由王家堂遷此建村。因處郭河及其故道之間,故名夾河灘。後孫氏遷入,更名孫家堂。今稱孫堂。
位於滕州東南4公里,東與東沙河鎮亢村隔河相望。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並建有一廟堂,古村名王家堂。萬曆年間,王氏大部分遷出。崇禎年間(1628-1644年),郭氏由汶上縣南門里遷來,在王家堂廟東定居,後自立成村,名郭家莊,今稱郭庄。
位於滕州東南部,西起文昌路,東至趙樓街。
明初此處有賀姓塋林,蔡氏居此看護。明中期(1460-1552年),王氏由縣城東關遷入賀鄰附近定居成村,名賀家莊。1990年更為賀庄街,下設興文、興盛、興隆三巷。
位於滕州東南3.5公里處。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並建有一座廟堂,故名王家堂。萬曆年間,王氏大部分遷出。崇禎元年(1628年),馮氏由刁庄遷來王家堂廟西定居,後自立成村,名馮家村,今稱馮村。
位於滕州東部偏北,西起杏壇東路,東至城河北岸。
明初(1368-1398年)建村,時因村南河中有形狀似龍形的礁石,名後龍村。天啟七年(1627年),村民於河汊築壩防洪,演稱後洪。1989年更為後洪街,下設皇店、皇港、卧龍三巷。
位於滕州東部,西起壇洪街,東至城河。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侯姓遷此建村,因村後河中有形狀似龍形的礁石,取名前龍村。天啟七年(1627年),村民於河汊築壩防洪,演稱後洪。1989年因與市區聯體,更名前洪街,並設東、西、中、前、南五街。
位於滕州東部偏北,西起西北壇街,東至東壇東街。
明初(1638-1398年),此為縣令試耕祭神之先農壇。後人於壇北聚居成村,名北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壇西建村名西北壇,本村改稱東北壇。1989年因與市區聯體更稱東北壇,並設東壇東、西二街。
位於滕州北部偏東,西起善國北路,東街北壇街。
清康熙元年(1661年),此處即有零星住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陳氏自北門里遷入,因居北壇村西,名西北壇,1989年因與市區聯體,改稱西北壇街,下設1-10巷。
位於滕州東部,西起河濱東路,東至城河故道。
周宣王時(公元前827-782年),郳國(亦稱小邾)於此建城,惠王時期(公元前676-652年),城廢為村,稱土城。1982年,更名為小邾城村,1990年,改為小邾城街。
位於滕州東北部,西起新華後街,北至北環城路。
相傳,戰國時期(公元前480-222年),此處為兵營之涼甲場。後梁氏居此成村,名為梁家場。1990年更名為梁場街,並設有梁場東街。
位於滕州東南4.5公里,東隔郭河與南沙河鎮北池村相望。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歐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名歐家莊,今稱歐庄。
位於滕州東南3公里處,文昌路東側。
明初(1368-1398年),章、黃二姓遷此建村,俗稱章庄。萬曆年間(1573-1620年),張氏自張阿遷入,改稱張家莊。今稱張庄。
位於滕州東南4公里,郭河故道東側。
元代(1260-1368年),此處曾是董姓庄園,佃戶聚居成村,名董家村,今稱董村。
位於滕州東南3公里,文昌路東側。
元代(1260-1368年),即有此村,名紫檀。後以村前有關帝廟,村西由甘露寺,演稱雙廟。
位於滕州東南3.5公里,文昌路東側。
原名郭庄。明末(1628-1644年),趙氏由寨里遷來定居,改名趙家莊。1985年因重名,更為東趙庄。
位於滕州東南4.2公里,濟棗公路東側,南於南沙河王開接壤。
元代(1260-1368年),任氏等姓遷此建村,因地處郭河與其故道之間,名夾河灘。至正年間(1341-1368年),於浙江東海右道居官的任某卒後,全家返里,改村名為任家村。今稱任村。
位於滕州北4.5公里處。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李氏由李家王村遷此建村,因居俗稱馮河的兩岸,村以河名,故稱馮河。
位於滕州北6公里處。
1960年,馬河水庫建成,庫區龍陽鎮邱石村部分村民遷此建村,名紅旗。
位於滕州北3.3公里處。
此地原為趙溝富戶之場園。清代中期(1733-1822年),趙氏由趙溝遷此定居,名趙場。
位於滕州北6公里,滕州至龍陽公路東側。
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初(1368-1398年),李氏由留庄遷其北首定居,與原住戶共建成村,名李家王村。後以村中水溝為界,分為東、西二村,本村稱西李家王村。1949年村內曹姓增多,議名曹王。
位於滕州北6公里,北鄰龍陽鎮李沙土。
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初(1368-1398年),李氏由留庄遷其北首定居,與原住戶共建成村,名李家王村。後以村中水溝為界,分為東、西二村,本村稱東李家王村。1949年改稱李王。
位於滕州北5.7公里,東北與龍陽鎮尚河圈毗鄰。
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代中期(1460-1552年),侯氏遷其東部定居,後析立成村,名侯家王村,今稱侯王。
位於滕州北8公里,東北與龍陽鎮張沙土毗鄰。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秦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秦家莊。1949年,因重名改為北秦庄。
位於滕州北5.5公里處。
相傳,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王氏由西辛安遷此定居,繼有馬氏於石井村遷入,後析立成村,議名馬家王村,今稱馬王。
位於滕州北5.5公里,西南臨馮河小水庫。
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明氏遷此定居,後析立成村,名明家王村,今稱明王。
位於滕州北6.5公里,北臨龍陽鎮叢條村。
此處原為龍陽黃氏庄園,明末(1628-1644年),杜氏來此定居,名黃庄。1949年因重名,改稱北黃庄。
位於滕州北3.5公里處。
此地原有張家莊、胡家坑二村,清代中期(1733-182年),於、周二姓由浙江紹興遷至兩村之間定居,逐連成一體,因居住七里溝村東,更名為東七里溝村。
位於滕州東5公里處。
明初(1368-1398年),周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砂礓嶺地,取名小崗。
位於滕州東北6.2公里,滕平公路北側。此地地勢較高,原名寶子崗。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於氏遷此建村,名於崗。
位於滕州東北5公里處。
1966年,因馬河水庫建成蓄水,黨山鄉庫區王任庄村民遷此建村,名革命村,1985年復名王任庄。
位於滕州東北7公里,城河西岸,荊泉之東,東隔城河與東沙河前梁相望。
漢代城河名南梁水,後俞、侯、栗等氏,余其上源聚居成村,名樑上村,後因三面環水,勢若水寨,議稱俞寨。
位於滕州東北4.5公里處。
此地較早有蓋、刁、龐姓聚居,稱稽村。相傳唐薛仁禮曾於此歇馬挎甲,改村名挎甲庄。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李氏由馮河遷此定居,沿用其名,1813年改為侉庄。
位於滕州東北6公里,荊泉之南,城河繞東、南兩面,隔河與東沙河前荊溝相望。
元代之前即有此村。因其附近有泉若輪,溢流成渠,且荊棘叢生,故名荊溝。明初(1368-1398年),以河為界分為兩村,本村居北,稱後荊溝。
位於滕州東北7公里,東北鄰東郭鎮南徐庄。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於氏遷此建村,名於家樓。繼有王、侯、夏等姓遷入,沿用原名,今稱於樓。
位於滕州東北7公里,北與東郭鎮龍王莊為鄰。
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居俗稱土龍的土嶺之側,故名興龍庄。後演為興隆庄。
位於滕州西部4公里,小黑河南岸。
元至達年間(1308-1311年),俞氏由趙坡遷此建村,名俞家莊,今稱俞庄。
位於滕州西南4公里,南與洪緒鄉幸福壩隔河相望。
明末(1628-1644年),張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張家莊。1958年改稱南張庄。1982年更為張明庄。
位於滕州西北部,南起龍山西路,北至柳樓街。
明代(1368-1644年)建村,濰坊盜患,村中組織團練,並公推魯氏為首,扎柵建寨,深挖壕塹,以作屏障,股取村名魯家寨,簡稱魯寨。1990年,因與市區聯體,改為魯寨西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南起龍山西路,北至柳樓街。
明代(1368-1644年)建村,濰坊盜患,村中組織團練,並公推魯氏為首,扎柵建寨,深挖壕塹,以作屏障,股取村名魯家寨,簡稱魯寨。1990年,因與市區聯體,改為魯寨西街。
位於滕州西4公里,小黑河曲繞東、南兩面。
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處小黑河及其支流之間,取名小河圈。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蕃陽街,西至小黑河。
明中期(1460-1552年),為城北孫樓富戶所設的外莊子,稱小孫樓。清咸豐七年(1857年),劉氏由劉崗遷入,沿用原名,簡稱孫樓,1990年,因與市區聯體,更名孫樓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平行北路,西至魯寨東街。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何氏由曹州(今菏澤)遷此建村,名何家莊,1990年更名何庄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小黑河繞南而過。
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即有此村,因村南有含娘橋一座,名含娘橋村,後演為韓梁橋,簡稱韓橋;1990年更名為韓橋村,並設韓橋東、西二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西起西環城路,東至柳屯路北首。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柳氏由江蘇柳家來此建村,名為柳樓。1990年更為柳樓街。
位於滕州西部偏北,西起柳屯路,東至鐵路貨場。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張姓遷來韓梁橋南建村,名張庄。乾隆年間(1736-1795年),劉氏由南門里遷張庄之東建村,名劉庄。1985年因重名,張庄改成張橋。1990年,兩村合並為張劉庄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平行路,西至魯寨東街。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袁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名袁家莊。1990年更為袁庄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平行路,西至蕃陽街。
原名范庄。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郭氏遷入,更名郭庄。1985年,改稱張彭庄街。1990年更為郭彭庄街。並分郭彭庄南、北兩街。
位於滕州西部,東起柳屯路,西至西環城路。
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率三子由山西省洪洞縣野鵲窩來滕,於城西小黑河北岸定居成村,名小河圈。後次子東遷里許至此,於小黑河南岸另建新居,名王家樓。1990年更為王樓街。
位於滕州西部,東起柳屯路,西至西環城路。
明初(1368-1398年),原為軍屯之所,萬曆十三年(1586年),始有居民來此定居,因距縣城五里,稱為五里屯。1990年更為五里屯街。
5. 洪緒鎮的行政區劃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坤一保駐地城關,轄31個村莊:前紅緒、後紅緒、徐家莊、官家莊、大鞏庄、杜家莊、蘇家場、楊家莊、安家莊、軸村、楊家園、龍家莊、八里堌堆、土樓、白龍灣、侯家莊、俞家莊、小鞏庄、三里河、張家莊、唐家莊。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滕縣八區(大彥區)治所駐大彥,後移駐金庄。下設金庄鄉、顏樓鄉、紅緒鄉、安庄鄉、趙溝鄉、劉樓鄉、郝窪鄉7個鄉,轄三里河、劉樓、唐庄、韓庄、於庄、桃園、孫庄、任於庄、東趙溝、西趙溝、前紅緒、八里堌堆、後紅緒、班庄、金庄、白臘灣、東楊園、西楊園、南楊園、侯庄、腰庄、俞庄、徐庄、東侯庄、西侯庄、土樓、杜庄、大鞏庄、南官莊、陳樓、夏庄、王樓、杜場、南顏樓、赤店、郝窪、呂庄、劉庄、苗橋、甘庄、小鞏庄、軸村、孔屯、安庄、張樓、龍庄、黃庄47個村莊。
1957年3月,滕縣並鄉,原八區(大彥區)荊河以北的村莊劃入魯寨區;荊河以南的村莊劃歸鮑溝區,轄顏樓、紅緒兩個鄉,有農業社44個,生產組(隊)150個。顏樓鄉政府駐顏樓,轄25個村:南顏樓、王樓、赤店、夏庄、苗橋、陳樓、前庄、張林、曹樓、劉庄、徐庄、大鞏庄、杜庄、苗庄、官莊、郝窪、杜場、黃庄、呂庄、甘庄、西侯庄、金庄、白臘灣、北侯庄、小鞏庄、俞庄。紅緒鄉政府駐前紅緒,轄22個村:堌堆、東趙溝、西趙溝、於庄、桃園、韓庄、唐庄、劉樓、三里河、軸村、龍庄、安庄、孔屯、張樓、東侯、楊園、任於庄、孫庄、土樓、前紅緒、後紅緒、西杜墁。
1958年3月,滕縣103個鄉並為64個鄉鎮。紅緒鄉並入顏樓鄉,治所駐顏樓,所轄村莊除西杜墁劃歸城郊鄉外,其餘不變;8月25日,將顏樓鄉劃歸城郊五星人民公社,治所駐城郊,原顏樓鄉劃分為顏樓、紅緒兩個耕作區,所轄村莊未變。
1959年9月,金庄人民公社治所駐金庄,所轄村莊同1958年8月的顏樓鄉。
1966年1月,金庄區轄顏樓、紅緒、安庄、苗庄4個小公社,47個自然村: 顏樓公社治所駐顏樓,轄南顏樓、王樓、夏庄、赤店、苗橋、前庄、張林、陳樓、曹樓、劉庄、徐庄、大鞏庄、沙官莊、杜庄14個自然村; 紅緒公社治所駐前紅緒,轄劉樓、三里河、唐庄、楊園、前紅緒、後紅緒、土樓、白臘灣、小鞏庄、俞庄、任於庄、幸福壩、金庄、北侯庄14個自然村; 安庄公社治所駐龍庄,轄軸村、楊園、龍庄、安庄、張樓、東侯庄、孔屯、韓庄、於庄、桃園、堌堆、東趙溝13個自然村; 苗庄公社治所駐苗庄,轄苗庄、甘庄、呂庄、杜場、郝窪、黃庄、西侯庄7個自然村。 1966年5月9日,撤銷金庄區,顏樓、紅緒、安庄3個公社劃歸鮑溝區,苗庄公社劃歸級索區。文件下達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未能執行,仍沿續當年1月的區劃。
1968年12月,撤銷小公社,顏樓、紅緒、安庄、苗庄4個小公社更名為工作片。
1971年,顏樓、紅緒、安庄、苗庄4個工作片改為4個管理區。其中安庄片改為軸村管理區,駐地軸村。各管理區所轄村隊不變。
1982年9月,增設堌堆管理區。洪緒公社劃分為5個管理區: 洪緒管理區駐俞庄,轄北侯庄、白臘灣、金庄、光明(俞庄、小鞏庄)、玉樓、前洪緒、後洪緒、幸福壩、任於庄; 顏樓管理區駐顏樓,轄顏樓(大顏樓、王樓、赤店、夏庄)、苗橋(苗橋、前庄、張林、曹樓、劉庄)、徐王莊、大鞏庄、杜庄、沙官莊、陳樓; 苗庄管理區駐南苗庄,下轄南苗庄、甘庄、呂庄、杜場、郝窪、新豐、西侯庄;軸村管理區駐軸村,轄軸村、楊園、龍庄、安庄、東張樓、東侯庄、孔屯; 堌堆管理區駐於庄,轄堌堆、西趙溝、東趙溝、團結(於庄、韓庄、桃園)、三里河、劉樓、唐庄。 1984年3月,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洪緒鄉所轄管理區、行政村與1982年同。
1991年10月,管理區改為辦事處。洪緒鎮劃分為5個辦事處,轄37個行政村,共134個村民小組。
2001年6月,三里河村、劉樓村劃歸荊河街道。
2002年5月,幸福壩、任於庄由洪緒辦事處劃歸堌堆辦事處;北侯庄村合並為金庄村,其它行政村不變。洪緒鎮劃分為5個辦事處,轄34個行政村。 地表水
洪緒鎮境內有大小河流2條,溝塹2條,乾渠1條。2條河流和2條溝塹東西貫通,1條乾渠南北穿過,起抗旱排澇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河渠上建起了漫水橋、橡膠橋、高架橋、大小橋涵數十座。
城河是滕州市境內的主要河流之一,流經洪緒鎮北部邊沿,是洪緒鎮與荊河街道、姜屯鎮的分界線;為季節性坡水河流,發源於鄒城市鳳凰山,注入岩馬水庫,出水庫向西南至後梁村南入荊河向西流,在滕州城東郊轉向南又西折,在幸福壩村東北角入境,經後洪緒、白龍灣、北侯庄、金庄、杜康、大鞏庄、新豐、郝窪、西侯庄9個村的北側或西北側,至西侯庄西北出境,境內長7.5公里,河床寬300米,流量0.67立方米/秒,河口泄洪能力1000立方米/秒。郭河(舊名漷河)為山洪季節性坡水河流,源於山亭區水泉鎮長城村東北一帶,在東侯庄村東南角京滬鐵路橋處入境,向西流至龍庄村南流入鮑溝鎮,在苗橋村東南再次入境,向西至西侯庄村西南出境,境內長10.9公里,大體為洪緒鎮與鮑溝鎮的分界線,河床寬180米,由於河床淺易造成洪澇災害,新中國成立後在河上建起防洪壩。
地下水
洪緒鎮境內蓄水層厚30米,平均水位13米。由於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下水亦從東北向西南流動。蓄水層離地面深度具體分布情況:堌堆一帶15—17米;洪緒一帶13—15米;軸村一帶11—14米;顏樓一帶13—15米;苗庄一帶8—12米。打井深度一般在20米—40米。東北部打井較深,西南部打井較淺。由於氣候逐漸變乾旱,加之工業用水較多,地下水位不斷下降。20世紀50年代地下水位一般在4米左右,70年代降到8米左右,到21世紀初地下水位已降到18米左右。 洪緒鎮境內主要有河沙、煤炭兩種礦產資源。
河沙主要分布於城河、郭河的河床積淤和地下沙層,均為黃沙,總儲量144萬立方米,沙質好,雜質少,屬中細型,粒度均勻,耐高溫。
煤田主要分布在金庄、西侯庄、沙官莊西南一帶,C級煤儲量4741萬噸,D級煤儲量7377.2萬噸,D級焦儲量384.9萬噸,煤炭總儲量1.25031億噸,煤質好、易開采。 泉上煤礦井田面積10.85平方公里,地跨級索、洪緒和西崗三鎮,可採煤層4層,可采總厚度6米,礦井保有資源儲量2341.2萬噸,可采儲量732.8萬噸; 煤種為氣肥煤,屬中灰分、中硫分煤。其精煤可與焦煤、瘦煤配合煉焦,原煤可作為生產干餾煤氣的原料,可作為氣化用煤及動力燃料。
6. 蔬菜大棚一畝地一年純利潤是多少
3萬元。
滕州市洪緒鎮幸福壩村探索了在蔬菜大棚里的種植新模式,五種五收,創造了大棚種植畝效益最大化的神話。據山東廣播電視台經濟廣播《新聞大屏幕》報道,他們採用多茬多收,種植短、平、快的蔬菜品種來提高棚室產出效益,從而盡快佔領市場,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
五種五收的主要品種為芹菜、油菜、白菜、香菜、蒜苗。一年下來一畝地的大棚沒有閑茬的時候,種的又都是搶手的蔬菜,畝純收益達到3萬元。
(6)滕州幸福壩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大棚種植要注意
1、確定合理種植時間。
大棚蔬菜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種植時間的早晚,反季節蔬菜,春季前後是效益最高期,應把種植時間確定春季前後為產量最高期作為依據。
由原來一年一茬發展到現在70%為一年兩茬的地方,定植期大體為:一年一茬的定植期在10月上、中旬,而一年兩茬的為:第一茬在7月上、中旬,第二茬在12月至翌年1月定植。這樣的種植時間效益較高。
2、選用高產抗病良種。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高產的栽培技術首先離不開良種。利用溫室這種設施種植反季節蔬菜依靠的是充足的光熱資源,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豆類、洋香瓜等幾大類蔬菜瓜果。選擇良好的品種一般增產10%~20%,效益增加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