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幸福的闡釋,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追求和創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強調的是不同時代、階級以及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顯示著幸福的個體性;幸福的客觀性強調的是人們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這種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首先,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承認幸福的主觀性,是確立正確幸福觀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實現,要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幸福離不開人的主觀體驗。但是,追求幸福的慾望本身不是幸福,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追求幸福的主體慾望與客體結合,即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使慾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幸福。例如愛情,馬克思指出:幸福的愛情「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所愛的對象根本不愛他,不管作為主體的他愛的慾望和體驗能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從其所追求的客體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其三,隨著實踐的發展,幸福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對立將逐步消失,「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將極大地充實和擴展人類幸福的內涵,並提升人類幸福的質量。
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馬克思以前的幸福觀,往往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對立起來。這些幸福盡管形形色色,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為禁慾主義,認為人的物質慾望即為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為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另一種是把幸福歸納為享樂主義,強調個人的物質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即使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幸福感也是蒼白的,並且很快就會厭倦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很貧乏,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難以維持和鞏固。
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展開的過程。人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人的需要不僅指向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而且指向生產這些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以適應自身的需要。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始終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同社會的本質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個體性,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社會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不僅有賴於徹底改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應當關心和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並盡可能地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只有「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B.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唯物主義者認為,幸福是主客觀的統一。從客觀方面說,它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結果和反映,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從主觀方面說,它是人們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感受和體驗,取決於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觀標准,又要看主觀感受。應該說,我們的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的整體幸福度將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許多地方已經把幸福指數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更加重視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關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幸福的闡釋,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追求和創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強調的是不同時代、階級以及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顯示著幸福的個體性;幸福的客觀性強調的是人們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這種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首先,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承認幸福的主觀性,是確立正確幸福觀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實現,要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幸福離不開人的主觀體驗。但是,追求幸福的慾望本身不是幸福,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追求幸福的主體慾望與客體結合,即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使慾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幸福。例如愛情,馬克思指出:幸福的愛情「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所愛的對象根本不愛他,不管作為主體的他愛的慾望和體驗能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從其所追求的客體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其三,隨著實踐的發展,幸福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對立將逐步消失,「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將極大地充實和擴展人類幸福的內涵,並提升人類幸福的質量。
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馬克思以前的幸福觀,往往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對立起來。這些幸福盡管形形色色,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為禁慾主義,認為人的物質慾望即為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為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另一種是把幸福歸納為享樂主義,強調個人的物質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即使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幸福感也是蒼白的,並且很快就會厭倦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很貧乏,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難以維持和鞏固。
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展開的過程。人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人的需要不僅指向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而且指向生產這些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以適應自身的需要。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始終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同社會的本質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個體性,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社會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不僅有賴於徹底改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應當關心和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並盡可能地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只有「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C. 幸福觀是什麼呢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3)幸福觀是什麼思修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幸福觀:
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學說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其主要的觀點為:幸福是終極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闡述了他的幸福觀,概括起來有: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馬斯洛的幸福觀:馬斯洛說,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將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
馬斯洛認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基本需要雖然是低級需要,但是優勢需要,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的需要。
D. 什麼是幸福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
(4)幸福觀是什麼思修擴展閱讀:
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舊唯物主義思想家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甚至把幸福等同於道德,主張"幸福就是德性」。
E. 思修作業:結合個人體驗談談如何實現幸福人生
一、明確幸福的含義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與世界觀、價值觀密不可分。用形式邏輯的歐拉圖來表示:世界觀是最大的圓圈,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兩個圓圈,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幸福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
單純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導致人生的不幸;獲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學會「三樂」:自得其樂(側重創造幸福),助人為樂(側重傳遞幸福),知足常樂(側重平衡幸福)。
F. 什麼是人生的真正幸福思修
1、在暴風雨中搏擊的海燕,絕不美慕被人們豢養在金絲籠中的鸚鵡。每個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若想使自己一生幸福,必須先學會吃苦。古人說:「富貴必從勤苦得」。認為生活富裕,雍榮華貴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其實不然。幸福與享樂是有區別的。如吃的好,感到舒服;穿的好,感到偃意;玩的好,感到瀟灑…享樂是感受器官的滿足。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都是由小滿足到大滿足,從大滿足到不滿足,這說是人們常講「填不滿的慾海」。人是能思考和有理想的最高級的動物,不僅要和其它動物一樣過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人的精神生活的滿足,才是最大的幸福。因此說,感受器官的滿足容易使人墮落。精神生活的升華才使人進步。
2、培根說:「人的天性與他的職業要求相適合,這是很幸福的事。」每個人都想使自己幸福和家庭美滿,必須用自己辛動的勞動和努力オ能實現,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常言說:「福不會從天降,美滿生活等不來。」整個社會、國家、民族、人類的幸福和繁榮昌盛,必須由每個人努力去奉獻和創造。對每一個人來說,笑口常開,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面對著多彩、百味的人生,無論在什麼樣的惡劣環境中,只要能保持著樂觀的心情,就能感受到幸福。樂觀的情緒能使人身心健康、精神振奮。一個人能有強健的體魄,是人生中莫大的幸福。幸福在每個人的身邊,必須用汗水、血水,甚至是青春和生命才能獲得到。俗話說:「幸福千萬種,起點是汗水。」
3、一個人能得到集體和人們的信任,也是幸福。一個經歷長途跋涉的人,才知道家中的幸福,只有經歷嚴寒的人,才知道爐火的真正價值!只有歷盡坎坷磨難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幸福和甘甜!
G.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1、幸福觀: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觀:把個人得失與整體得失統一起來看,把國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來換取國家安寧、人民幸福的「得」。
3、苦樂觀: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消滅一切剝削階級,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使人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歷盡千辛萬苦,也是快樂的;如不能實現這個理想或不能為實現這個理想貢獻力量,則是痛苦的。苦與樂是辯證的統一,「苦」是手段,「樂」是目的,「樂」必須通過「苦」才能達到,即「苦盡甘來」。
4、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7)幸福觀是什麼思修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歷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人們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獲取財產、金錢,是光榮的,而那種用剝削、掠奪欺詐的手段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金錢在促進商品交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
居里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自己幾乎全部獎金捐給了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H.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思修
小時候覺得,幸福就是能夠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長大後覺得,幸福就是一個能達成的目標;成熟後覺得,幸福是一種處之淡然的心態。
也許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也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也許是「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也許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幸福觀,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是一定的。
追求幸福,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實現幸福,是每一個公民最樸素的願望。改革開放前人們很少談幸福問題,但隨著「中國夢」的提出,人民幸福被寫在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旗幟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正是基於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也就是說,幸福的生活,既需要物質條件,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需要精神條件,創造豐富的精神產品,過上豐富的文化生活;還需要社會條件,創造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的社會環境。
(8)幸福觀是什麼思修擴展閱讀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馬克思還指出: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馬克思在此闡述了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們在社會活動過程中,通過細致的社會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會關系,彼此依存、共同發展。一個人離開其他社會成員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那種只顧個人幸福而不管別人死活的態度是極度自私的。
I.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J. 大一思修簡述正確的幸福觀內容
論述正確的幸福觀舉例如下: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充分體現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當前幸福與長遠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等方面的特徵。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有義務有擔當,不斷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力量,在工作和創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累累碩果和輝煌成就面前體驗幸福、享受幸福,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整體提升。」
(10)幸福觀是什麼思修擴展閱讀:
幸福觀與人生的意義
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幸福在於擁有自己可愛的東西,而不在於擁有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只有漠視他人的目光,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自在地生活。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與協調。只要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會幸福;反之,無論別人羨慕幸福,內心感到痛苦,也不是幸福。
幸福是人的追求,對於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客觀狀態,擁有財富和地位才是幸福;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心中充滿陽光自然就會幸福。
實際上,幸福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國古代民間的幸福觀是將追求幸福與生命價值聯系在一起。
幸福是指的自己在社會上得到承認、自尊得到滿足。成就、名譽、權利、財富等都是獲得社會認可的硬體條件,為人處世,人品等是獲得社會認可的軟體條件,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社會性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