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文"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人文?
袁正光 030609
我國的教育,由於專業分得太細,太早;急於培養有用之材,忽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傳授為主,內化不足,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或藝術,但往往知識狹窄,能力畸形,缺乏較深厚的素養,特別是作為現代人的綜合素養。其中,尤其是人文素養。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人文。科學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使人理智;藝術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讓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科學強調客觀規律,藝術更注重主觀情感;科學講的是理性,藝術更富於情感;「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藝術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殊性去處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沒有科學,也不能沒有藝術,更不能沒有人文。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人的綜合素養概括為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
當我們談到教育的時候,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個同感,我們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們談到今天的社會的時候,也覺得我們今天的社會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需要知識,需要技術,需要藝術,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麼是人文?科學與人文是什麼關系?社會科學是不是人文?文學藝術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不僅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有知識,缺人文,社會學科的,甚至學文學藝術的學生也往往有知識、有藝術,缺人文!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比如我國《辭海》中就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各種」文化現象,顯然就包括了先進的和落後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態的。
那麼,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視人文教育,這里的人文,顯然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范,對於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於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平時,我們習慣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學科稱為人文學科。其實並不準確。
知識大體可以分為科學和技術,文學和藝術,哲學和宗教等三個大的部分。科學包括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是講客觀,講規律,講理性的。文學和藝術則主要是講主觀,講情感,講感性的。哲學和宗教,應該說主要就是講人文。而且,這種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滲透在文學和藝術之中,甚至大量的產生於文學和藝術之中,也滲透在社會科學之中。所以,人們往往把文學和藝術,甚至社會科學,看成是人文學科。其實人文精神也滲透在自然科學和技術之中。這里的關鍵是,滲透還是不滲透,滲透多少,這就同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不滲透,這樣的社會科學,甚至這樣的文學和藝術,也是沒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實上,文學和藝術也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形式和內容。這里的內容,應該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會、有的時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學總該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學只講方法論,甚至只講「斗爭的哲學」,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醫學,以人為對象,本來就始於人文,充滿著人文。但是,當人們把它看成一種治療「技術」的時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們常常說,有的人有知識無文化,或者說,有藝術無文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進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
又回到這個問題上了:說得具體點,什麼是人文?
從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作為一種樸素的習慣和意識,古已有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並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則始於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形成於17、18世紀的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時期,反思於19、20世紀初的馬克思、尼采、羅素所處的反思期,發展於20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時期。在發展期,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宣言則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國際化的標志,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則是現代人文思想最傑出的代表。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藝復興 ,科學革命——近代科學誕生。並誕生兩大觀念:人文觀念——尊重人;科學觀念——尊重規律。緊接著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經歷了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時代等三個階段。人類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遺憾的是,在這幾次偉大的變革中,中華民族始終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覺醒來的時候,我們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偉大變革,人類的許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別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偉大成果,誤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或資本主義的,長期加以否定、拒絕和抵制,極大地增加了我們轉變過程中的阻力,也給我們民族歷史進程留下許多空白和斷層。更遺憾的是,這些誤解、空白和斷層長期內化在我們的教育之中,使我們的教育常常處於尷尬的地步,進而增加了我們理解現代社會文明進程的難度。我們醒來,卻沒有醒正。
現在,又發生一場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識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社會本身都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人從過去的工具人,經濟人,發展到現代的社會人,文化人。人的價值得到充分承認,人與人的相互交流與認同得到更好的實現,自信、平等和價值感等現代國民素質得到更廣泛的提升。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只的是先進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人類關懷、生命關懷。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種權利,只有人權是天賦的,生來具有的,不可剝奪,也不可代替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制度,一種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論基礎,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實現,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權觀念的誕生以及人權的法制化、人權法的國際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確立的標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
作為現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本觀念」,即「人本位」。人是社會的中心,人是衡量社會的尺度,「本位」者,標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標准。從君王為標准,到人為標准,或者說,從「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人類價值觀的一次偉大轉變,是約翰•洛克尋求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改變標準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約翰•洛克用了《政府論》的整個上篇,差不多100頁的筆墨,以詳盡的事實,犀利的邏輯,打破了桎梏人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君權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頓把顛倒了的「地心說」顛倒過來,建立了「日心說」一樣,洛克則把顛倒的「君本位」顛倒過來,建立了「人本位」的偉大學說。從此,確立現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內容。
順便說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權思想的銳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頓大十來歲,但是他是牛頓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頓的思想影響。牛頓是近代科學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學的誕生,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觀念:規律意思和理性思維。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規律,有秩序,人類社會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規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類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由此可見,洛克在科學和人文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科學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為科學提供了發展的方向:科學始終造福於人類,而不要給人類造成傷害。
第二,「個人觀念」,即承認和尊重個人的哲學觀念,是針對「君王主義」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們,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君王們,總是打著「國家」「天下」「組織」「集體」之名,行專制主義之實。所以,「個人觀念」也是針對專制主義而言的。是保護個人,反對專制的,特別是反對專制主義利用「國家」、「集體」、「組織」的名義侵犯個人的權利。在這里,對於專制主義而言,個人是神聖的,是偉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約翰•洛克們眼裡,「人權」包括三個相關聯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權就是指個人的權利。第二是人權是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三者不可分離的權利,「不可分離」,也就是三種權利一個也不能少,只講生存權,不講自由權,豈不成為動物保護法了,第三,人權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屬於個人自己的權利,而且是天賦的權利,生而有之的權利。
人權是天賦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權利,是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人權,自願聯合起來,授予的,是後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認為必要,比如人權得不到這個政府的保護的時候,可以隨時收回政府的權力。「個人觀念」,就是個人是根本,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及其這種權利能否得到保護,是衡量一切,包括組織、社會、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輕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國家,把它搞顛倒了。所以,個人的權利,常常並且是輕易的被剝奪了,還誤認為是「顧全大局」,「犧牲小我」,是講「道德」。結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員,就可以堂而皇之、肆無忌憚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結果,腐敗成風,民無寧時。
「個人觀念」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個人重於政府,人權大於主權。「個人觀念」是約翰•洛克的第二個偉大發現。我們需要來一次啟蒙教育。
尊重個人,首先指的是國家,政府,那些有權力的機構,要尊重個人。有權力的機構尊重無權力的個人,這是人文思想的基點,也是民主政治的基點,同時,尊重個人,是尊重「每一個人」。作為個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為要尊重個人,所以任何人決不能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個人觀念」,是一個神聖的、偉大的哲學觀念。「個人觀念」是同專制主義作斗爭的偉大武器,所以為專制主義所不容。同時,「個人觀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個人觀念的國家,反而道德狀況比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更好些。因為「個人觀念」告訴人們,自己有個人利益,要理直氣壯的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不容別人侵犯;同樣,別人——和自己一樣——也有自己的個人利益,所以,任何時候,決不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於是,「保護自己,不損害他人」就形成了社會的力量,社會的道德基礎。
第三,「自由觀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護個人創造財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說,首先是針對政府而言的,是針對有權力的機構而言的。人權是唯一天賦的、根本的權利。政府的權力是選民賦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當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護的時候,政府的權力就應當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標准。「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人的權利中,自由是最寶貴的,也是頭等重要的。「自由觀念」,首先也是針對政府而言的,規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什麼樣的政府才能保護人自由呢?約翰•洛克及其後來的繼承者們進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選舉的政府,只有三權分立的政府,只有實行輪換制的政府,只有實行新聞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選舉制」、「分權制衡制」、「輪換制」、「新聞自由制」構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為保護人的自由的政府。
約翰•洛克們的偉大在於,不僅提出了偉大的觀念,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實現這種觀念的制度保證,他們的偉大還在於,開創了治理社會的新理念:不是靠口號,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種相互制約的制度,靠一種人民能真正制約政府的制度。
「自由觀念」,同時是指「每個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爭取自己的自由,決不損害他人的自由。怎樣識別、判斷是否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類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制定規則。制定以保護人的自由為宗旨的規則。這就是現代法制的基本觀念,規則是保護人的自由的。於是,作為個人,違背規則也就是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價,受到懲罰。作為個人,遵守規則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於是,規則意識,就成為自由國家國民的基本素養。所以,自由主義,決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樣,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可見,「自由觀念」既是反對專制主義的有力武器,也同樣是社會良好道德的哲學基礎。
科學與人文--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象徵。
⑵ 孟子說的人生三大幸福是指什麼
:「君子有三樂 ,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
⑶ 人文關懷是什麼
提問者的理解含帶些許批判、諷刺的意味,不過確實如此。
除去對「幸福」一詞的定義的各自理解與爭論,我基本上認同提問者的這個結論。
客觀一言:
如果僅限於人類這個范圍而言,「人文關懷」就是令(自認已富裕,已快樂,已安全,已充實的人所認為的)「不富裕」、「不快樂」、「不安全」的人感受到/得到括弧里的人對他們的關心與幫助,從而令所有的人都「志同道合」起來。至於其中消耗了什麼?傷害了什麼?目前看來這些人是不會理會的。而最終「志同道合」的是非與後果......我只能說:「自造自受矣」。
如果站在「存在」這個根基的角度而言,「人文關懷」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⑷ 人文關懷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人文關懷的真正含義是人性關懷,對人精神方面的重視,對人的尊重等。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
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包括層層遞進又密切相關的幾層涵義:
1、承認人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認人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居於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作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4、尊重人的主體性。人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的主體。
5、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於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
6、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自由、積極、主動的發展,而不是由外力強制的發展;是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較好的發展或達到一定水平的發展;是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是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
貫徹途徑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
在人與人關繫上,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要著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學藝術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獨特作用,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讓人們不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現在,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引導人們從全局出發,十分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努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冷靜理性、合法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做任何不利於安定團結的事情。
關注感受和需求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別是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願望就會日趨強烈。
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的情緒反應 抗災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
使人人都有平等創業和憑借自身能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人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實現。要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志向和目標,從勞動、從付出、從自己的創造和對社會與別人的關愛中獲得幸福。
要引導人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斗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食品醫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盡可能地降低社會成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後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完善關懷機制
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反映機制,加強社會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工作體系,促進社會情緒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態良性變化,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
加大心理衛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詢網路,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滲透、體現於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輿論引導、文化消費、志願服務、專業咨詢、心理醫療等各個方面。
在各種組織內部,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加強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幫助人們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⑸ 人文情懷是什麼
人文情懷(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層層遞進又密切相關的涵義:
1、承認人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認人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居於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作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4、尊重人的主體性。人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的主體。
5、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於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
6、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自由、積極、主動的發展,而不是由外力強制的發展;是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較好的發展或達到一定水平的發展,是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是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
(5)人文幸福是什麼擴展閱讀
關注感受和需求: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別是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願望就會日趨強烈。
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的情緒反應,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
人人都有平等創業和憑借自身能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人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實現。要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志向和目標,從勞動、從付出、從自己的創造和對社會與別人的關愛中獲得幸福。
要引導人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斗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⑹ 人文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精神的內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
二是人文指「區別於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於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認為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貫注於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強調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揚和人的文化世界的開拓,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從「自在的」狀態過度到「自為」的狀態的一種本事。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的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⑺ 什麼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的現實意義就在於它可以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人類生存的全部意義在於追求幸福,對物質的追求是為了滿足肉體感官的幸福,對人文的追求是為了滿足精神感受的幸福。
⑻ 請問人文內涵的定義是什麼,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內涵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在西文中,人文內涵。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把人文內涵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內涵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⑼ 人文文化和什麼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必要保證
我覺得應該是信仰的,一個人的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
⑽ 請問人文內涵的定義是什麼,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內涵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內涵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在西文中,人文內涵。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把人文內涵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內涵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