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調查稱年入12至20萬幸福感最高,這是為什麼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發現,年收入1萬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幸福感並不是最低的。隨著個人年收入增長至12萬,感到幸福的人群比例逐漸增高。
年收入12萬增長到100萬時,幸福的人群比例相差並不十分明顯。而在感到不幸福的人群中,年收入超過100萬的高收入人群比例最高。
看來,錢不一定給人帶來幸福啊。一年掙多少錢的人生活最幸福?答案是12萬到20萬。這個人群中,每10人就有6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錢會增加壓力。
著名心理學家丹·艾瑞里曾在印度南部某鄉村做過一項研究。
他讓村民把小球沿迷宮移動,其間不能讓球碰到迷宮壁,還得讓小球跑通迷宮。
然後根據小球從起始口跑的距離,村民將得到不同數額的獎金。
有些村民得到的獎金數額很小,但也有一些村民贏得了一大筆錢。
多大呢?這筆錢相當於這些普通村民半年的花費。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研究人員讓他們事先記錄自己想得到的獎金金額,結果他們得到的金額和自己期望得到的金額成反比。
B. 家庭月收入多少,幸福指數最高
不同的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有著不同的理解。究竟家庭月收入達到多少才可以過上理想中的生活呢?
不同的地區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情況有著不同的答案。
就我身邊的圈子而言,家庭月收入4萬,在一線城市和准一線城市幸福指數相對較高。一線城市最大的支出是房子,如果你擁有一套房子而沒有背負房貸,那就太幸運了。可是大部分人例如我:
每個月會有近一萬的房貸,一年12萬,
小朋友的教育費支出一年4萬(倆娃的支出算少的了)。
1年養車,保險加油費3萬。五座車坐不下換七座車。
帶小朋友總是要出去玩,1年家庭預計開支4萬左右(1次出國游,2次國內游)。
雙方父母不需要贍養,有自己的退休工資,家庭看病預留1萬。
生活費一個月開支6000,1年7.2萬。
還有平時可能的各種意外費用發生預留2萬,
總計1年固定支出33.2萬。
上有老、下有小總是還需要儲蓄一些,防止不時之需。
有多少錢決定著可以怎樣花錢。月入5000、月入上萬、月入十幾萬都有與之對應的生活方式。
無論怎樣的生活都會有別人難以了解的困難和憂愁,能夠將眼光放在已經擁有的一切,滿足當下,感恩生活,不為缺錢而煩惱就已經很幸福了。
C. 幸福指數比較高的城市都有哪些
據《青年時訊》轉帖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的主觀指標。2004年,芝加哥大學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奚愷元與《瞭望東方周刊》合作,對中國六大城市進行了一次幸福指數測試。
本次測試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成都這六個大城市舉行,採取隨機訪問的方式進行,意圖了解每個城市當前、未來和預期下一代的幸福度。每個城市選取了近200個樣本,樣本人群主要在20歲~50歲之間。《瞭望東方周刊》公布了本次調查的結果。下面是此次測試的結果及簡要的分析說明。
榜一:六大城市當前幸福指數排行——
測試表明,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數從大到小依次是:
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漢。
榜二:當前幸福指數與人均月收入對照——
測試表明,從各城市之間來看,人均月收入與幸福指數沒有直接關系,上海人均收入最高,幸福指數排倒數第二;成都人均收入最低,幸福指數排第二位;杭州人均收入居中,幸福指數最高。
榜三:各城市幸福指數與月均收入對照——
測試表明,在每個城市裡面,收入水平與幸福指數直接相關,收入越高越幸福。結合榜二的測試結果,說明在同一國家裡不同城市之間,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對貧窮的城市更幸福,但同一城市裡,富人比窮人幸福。這說明財富對幸福的影響是相對的,在同城市裡,富人與窮人相對容易比較,所以富人幸福;跨城市相對不容易比較,所以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對貧窮的城市幸福。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出於本城市比較的考慮。成都低收入人群是最樂觀的,月均收入低於1000元的人群,幸福指數甚至不比月均收入兩三干元的人低。
榜四:各城市幸福指數與月均收入綜合排行——
此次測試將收入水平分為四個等級水平,依次是月收入:
低於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
測試按城市和收入,共有24組群體。對這24組人群的幸福度進行比較,得到的結論是:最開心的人是杭州月收入超過3000元的居民,其次是武漢月收入超過3000元的人,排列第三位的是成都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最不開心的是上海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居民,其次是北京1000元以下的人。這說明在人均收入不高的城市,相對更容易獲得幸福,在人均收入普遍較高的城市就相對的更不容易幸福。
D. 為什麼北京上班族月入7500元沒有安全感
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場財務部門中層管理人員,每月稅前收入約為1.5萬元。在她看來,自己的工資水平連「小康」都達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為「掙錢」而奮斗著。「我的老闆年薪50萬,為了生孩子也還在拚命賺奶粉錢」,她說,「我的工資兩三年沒漲了,但東西卻越來越貴」。
毛女士和她的朋友們有個疑問,北京人均GDP已達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為什麼生活於北京的「我」還是不富裕?
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經接近富裕國家水平,其中北京2011年人均GDP為80394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12447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准,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超過了12276美元的「標准線」。
與此同時,去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僅為人均GDP的約4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4736元。從人均GDP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什麼會「蒸發」了這么多?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建鉚表示,從GDP到人均可支配,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環節,這就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問題。
GDP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項是勞動者報酬,也就是全體勞動者的全部稅前收入,包括工資、社保及其他福利,也包括個人所得稅。第二項是生產稅凈額,即政府在生產過程中收取的稅收,主要是增值稅。第三項是固定資產折舊,即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資本。第四項是營業盈餘,主要是企業的稅前利潤,包括企業所得稅。
王建鉚稱,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於人均GDP的40%是偏低的,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很低的'社會保障水平,這一比例比一些富裕國家至少要低10個百分點。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主要是因為勞動者報酬佔比偏低,或者說是另外三部分佔比偏高。
例如,固定資產折舊是不能參與分配的。如果固定資產折舊數額大的話,總收入中可供分配的就相應減少。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6%。
稅收增速高於GDP增速
去年9月,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不少中等收入的「小白領」從「納稅族」變成了「無稅族」。
小李是個稅起征點提高的受益人之一,她月收入3700元,扣除「三險一金」後還剩約2800元。「我現在每個月可以少交60多塊錢的稅,可這又有什麼用呢?買件衣服還只能『淘寶』。」她說。
此前的數據顯示,個稅起征點提高將使我國納稅人數減少約6000萬人,國家財政一年將因此減收約2000億元。另一組數據是,去年全國稅收總收入達到89720.31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高於9.2%的GDP增速。
王建鉚分析稱,從1997年到2011年,我國每一年政府稅收的增速都要高於GDP的增速。其中和生產稅凈額有關的稅種的增速略高於GDP的增速,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的增速明顯超過GDP的增速。
薛先生經營著一家製造業企業,公司每年營業額約100萬元,賬面利潤率每年約8%,每年繳納的國稅和地稅佔到賬面稅前利潤的近40%,再加上各種公關營銷、人際關系等費用,只能剛剛維持企業運營。去年以來,由於國外經濟持續低迷,很多國外客戶都取消了訂單,讓他的日子更加艱難。「雖然去年大幅上調了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我覺得優惠力度還遠遠不夠,抹去的只不過是個零頭」,薛先生說,「我希望國家能多向那些大企業、特別是壟斷國企多收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天龍認為,雖然去年我國稅製做出了一些調整,但未來稅制改革仍會繼續,包括稅級、稅率、稅種等方面都有進一步完善、改進的空間。
相關
對收入不滿 「幸福感」降低
首都經貿大學近日公布的「2011北京社會經濟生活指數」顯示,去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幸福指數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報告分析認為,幸福指數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對收入不滿」。
另據近期發布的《第6次中國城市女性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城市女性最焦慮的三件事分別是:「物價上漲」、「買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選擇這三項的人數比例分別為78.2%、39.9%和29.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天龍表示,從經濟學的技術角度來講,幸福感是用貨幣來衡量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應該越幸福。雖然現實中並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准。
王天龍認為,從總量上看,要讓人民越幸福,就應該想方設法增加GDP和可支配收入。因此,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的政策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完善一些公共服務,如國防安全、醫療、教育等,給國民一個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這樣有助於國民提高創造財富的效率。經濟發展主要關注「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從目前我國的發展階段來說,「公平」相對滯後於「效率」。
案例
月入7500元 「沒有安全感」
小姚是北京市某高校2011年應屆碩士畢業生,目前在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從事新材料的研發工作。和眾多「北漂」族一樣,他每天上班要擠地鐵,下了班就宅在家裡玩網游,因為「外面的那些娛樂消費都太貴了」。他說,自己就是給北京GDP「扯後腿」的,「除了日常開銷,我基本沒給GDP做什麼貢獻」。
小姚目前每個月的平均稅前收入約7500元,包括基礎工資、崗位工資和獎金。扣除五險一金700元及個稅227元後,實發工資約6500元。在有些人看來,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這一工資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除去各種開銷後,他的積蓄不到工資的一半。
他算了一筆賬:與其他兩個同學合租一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房,自己住其中一個十餘平米的單間,租金1500元;每個月基本伙食費約1200元,但如果算上應酬(同學、同事近期結婚的特別多),還要多花約500元。加上交通費、手機費、上網費、水電費等開支600元,以及每個月寄回家的500元,小姚每個月的積蓄不足2500元。「我現在沒有女朋友,能省下不少錢」,他略帶自嘲地說,「不然攢下的錢還不夠買一個名牌包,更別說買房子了」。
小姚說,生活在北京讓他覺得很沒有安全感,就算老闆給加工資,也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E. 在北京,一個家庭月收入1.5萬,是窮人嗎
如果是北京人,無房貸,那你算不窮的,至少我遇到的北京工薪媽媽說自己兒子兒媳一個月合起來一萬多挺能掙的。但是如果是外地人,房貸車貸養娃或者租房等等,一萬五隻能過窮人日子,至少買啥要掂量掂量。我就是一個在北京的外地人,房貸車貸養娃及生活費支出,一個月兩萬沒了,這還是量入為出的窮花法。
這個題我更想分享一種窮人和富人的思維,窮人有時候不只是物質上沒錢花那種窮,還有很多是擔心沒持續掙錢能力的那種窮擔心和當下碌碌無為;相反好多富人從不關心他的月收入是不是富人標准,而是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努力讓自己具備更多選擇的能力和賺錢的能力,目標為錢卻從不是止步於錢,而是自我價值。希望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都能駐足思考一下,雖然財富需要積累,但是我們可以先做思維的富人,起心動念聚焦什麼,你才會得到什麼。
我是老北京人,我每個月消費平均2600元,感覺挺好舒服的很,北京物價不算貴,各種服務都很方便,只要是花錢馬上送到家,自己買菜算是遛一遛彎,一切事物都挺順利的,家庭不論在那裡水龍頭和抽水馬桶壞了物業馬上到位修理,北京人的幸福指數確實是高。
我的工資一個月3萬元,收入和支出有很大的結余,心裡踏實舒服滿足於現狀了,本來還可以兼職再掙錢,我卻不想再掙錢了,心裡要知足常樂才行,月入3萬元已經可以了,幹嘛掙那麼多錢幹嘛呢?也帶不走給誰掙錢呢?不如自己玩一會毫無壓力的過日子,平凡的生活最可貴。
人在生活的經歷過程中要認清只有精神上放鬆心態毫無壓力的自由自在活著才是真諦,名利雙收真是誘人但要適可而止,做到充份享受孤獨,心如止水!
先說1.5萬是到手收入,家又沒有房貸,能過的很好了,一般一個3口之家在7000左右開銷。我家這樣。其他錢能存起來,還有住房公積金。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在北京一個家庭一個月僅僅收入15000元必然是窮人。下面,咱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咱們做個假設。假設這是一個四口之家。夫妻雙方再加上兩個孩子。兩個孩子分別是上幼兒園和剛出生一歲後不久。在做個假設,假設夫妻雙方都上班,有兩個老人來給帶孩子。還要做個假設,假設老人有退休金並一定程度上補貼小兩口一家人生活。另外,咱們再做個假設,假設沒有房貸並且住的是自己的房子。
即便這樣,這一家四口一個月都不是一筆小的支出。
一個月的水電費、天然氣費、物業服務費,還有每年的供暖費平攤到每個月的費用,每個月不會少於五百塊錢。尤其是夏天開空調,有時候一個夏天一個家庭的電費都能夠達到一千塊錢以上。
一家人的網費、手機費等通訊費用應該不低於200塊錢。
孩子的奶粉錢一個月應該不低於五百塊錢。
洗衣粉、衛生紙、香皂、洗頭膏、洗潔精和潔廁液等日用化工品應該每個月不低於一百塊錢。
每年一家人的服裝鞋襪消費平攤到一個月應該不低於二百塊錢。
如果家裡只有一輛小嬌車,每年車輛的加油、維護保養和保險等費用支出平攤到每個月應該不會低於一千塊錢左右。
孩子幼兒園費一個月應該不低於三千塊錢。
給孩子買玩具、小畫書等費用一個月應該不會低於二百塊錢。
吃飯即便是省吃儉用。糧食、蔬菜和水果,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支出一個月一個人應該不會低於一千塊錢。一個家庭不會少於四千塊錢左右。
有時候還要帶孩子出去玩兒,還要去購物買一些化妝品等。還有人情往來。等各種各樣的偶然支出。
一個月很難再攢下錢。
要是有房貸就更沒法生活了。
所以,在北京一個月一個家庭的收入在15000左右屬於窮人。
在北京生活水平基本上都高,各種商品不管吃的用的住房等等相對比其他地方都高,所以一般收入底的在北京很難生存。像1.5萬收入也算中低收入日子並不富裕得有計劃著用。因為北京首都天南海北的人很多,人口密集買房就比較困難租房也不便宜,這就造成去北京打工人員賺少錢就不夠,有的沒能力就掙錢少,但有的年輕人也認頭在北京找個工作很難,所以在北京沒有真才實學的在北京很難有立足之地。
稅前15000正常情況稅後一萬多一點。三口之家是人均3000多。沒貸款什麼的吃飯夠。
稅後一萬五,三口之家人均5000,沒貸款,普通日子應該不難。
算窮人嗎?沒負債的情況下,我覺得應該不算窮人。普通人吧。小家庭三口人,夫妻兩個人平均每個人月工資七千多。支付物業,水電,車位,供暖,孩子學費,生活費。應該是夠用的。基本生活,應該不用焦慮。
拿我個人舉例子:2020年我失業在家,我們小家庭的生活就是差不多這個收入。
每個月買買菜水果2000沒有了,還要支付孩子的幼兒園費用和我個人的社保,公立幼兒園一個月一千多,社保一個月一千多,兩個合起來差不多三千塊。基本支出5000已經沒有了。每個人還有需要上班吃飯,換季買衣服,汽油費用,偶爾周末外出就餐,人情往來。一萬塊錢三口之家是打底的支出了。要想少一點就得控制外出就餐,采買食材的費用。一萬感覺不鬆快。一萬五就會舒服很多。
當然你要講品質的話是不夠的。尤其在這個寶馬賓士隨處可見的城市。豪宅豪車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收入高的人太多了。但是普通人生活也就是這個樣子。
一個家庭月收入1.5萬,不是窮人,也是准窮人。
如果家庭沒有房貸、車貸和房租,沒有兩腳神獸,就兩口子, 那麼這個收入還可以維持生活,在北京吃飯如果自己做,買菜並不貴, 旅遊 的話就市區公園、效區轉轉,那也還是過得去。但是不能有高消費,要是買個高檔包、化妝品,那1.5萬絕對不夠你花的。
如果有房貸或是房租,一家三口人,兩個掙,三個花, 那麼1.5萬根本就不夠花,房貸費用不等,基本在5000-10000之間,房租,三口人,最小租個一居室,也得在5000左右,除非你租到六環外,那根本就不叫在北京生活了,那就不是話題討論的對象。這已經去掉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了。孩子的費用也是大頭,上個公立幼兒園一個月也得1000,孩子的吃穿用度,生病去醫院,一個月1000是最少的,課外班的費用,一個班每年都得大幾千到1萬多,平均下來,每個月至少2000,三口人吃穿交通,日常費用,怎麼也得4000,這么算下來,1.5萬剛剛夠基本生活,你就不能有人情交往,外出 旅遊 ,提高一下生活品質什麼的,如果萬一有個意外,生病住院,那家庭就會陷入黑洞。
所以,在北京,一個家庭月入1.5萬,生活會比較拮據,需要精要細算將將夠吧。不是窮人,也是中下水平了。
如果是有房有車無貸款,且是單身,這樣的日子15000就很不錯了。我曾經過過一段這樣的日子,單位分的房子,全款買了一輛10幾萬的車,雖然那時的收入到不了15000,但生活過的非常的悠閑。
現在每月到手的錢就是15000,一家三口和岳母生活在一起,生活還是覺得緊張。老婆的工資她自己花,服飾品化妝品,養車的錢,吃穿用度講究高品質,雖然收入跟我差不多,可基本無錢家用。岳母養老的工資不能動,我每月還要給她5000塊家用。家裡消費能力最強的除了媳婦就是兒子,各種補習和興趣班一個月差不多都要8000。我已經幾年沒買衣服,喝杯星巴克都得掂量掂量。雖然沒有貸款的負擔,可依然覺得過的很窘迫。
北京的一家三口,如果有房貸,車貸和孩子教育,15000就是將將夠,社交 旅遊 等享樂生活基本就免談了。如果再有大病的襲擾,那家庭生活無疑會墮入深淵。
對於子女已經成年的家庭來說,家庭已經沒有什麼大項消費,那一萬五就富富有餘了。但如果挑上子女結婚購房的擔子,依然會不堪重負。
15000的生活要過,3、4000的生活也要過,收入的層次決定了生活的檔次。收入高的過高質量的的生活,手頭不見得寬松,收入低的追求簡單生活,生活也不見得不快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趁家庭負擔不重的時候留下一些積蓄,留作未來的不時之需,有時間的時候多提升自己,為將來更高收入的工作做准備。
不管收入多少,中國大多數中年人都處在一個焦慮的狀態,但生活還是要繼續,不能被眼前的焦慮遮擋了未來的希望。
如果有車有房無貸款,兩口或者三口之家能生活,基本也是月光狀態,且不能說有什麼生活品質。當然除了這個收入還有父母接濟之類的除外。
我和我媳婦公務員,一個月總收入23000多點,沒房貸沒車貸,倆娃,三年級和一年級。這樣說吧,我倆的工資最多花20天就沒了,每個月固定開銷:兩個車加油2000,兩個孩子在學校午飯一個月2200,水電氣一個月最多300,每周的財米油鹽肉菜蛋奶水果大概700塊,一個月3000,一個月出去吃兩頓1000塊。兩年疫情那也沒去,錢也沒剩下。主要花錢的地方是過年過節,兩個節怎麼也得15000的花銷。看著這個家還行,其實一分也剩不下。
F. 一季度北京「打工人」平均月薪最高,你的月薪達到什麼水平
一季度北京“打工人”平均月薪最高,你的月薪達到什麼水平?
一、一季度北京“打工人”平均月薪最高是什麼情況?一線城市當中工作的人們薪資水平一直以來都是相對來說比較高的,特別是像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當中,月薪過萬的人特別多,最新的調研報告當中,北京地區的薪資水平位居全國第一,達到了11187元,這讓很多的打工人都覺得還算正常,畢竟在北京地區,消費水平生活花費是比較高的,一個月1萬塊錢的平均薪酬估計也只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基本上普通人都是能夠達到這個薪酬水平的。
G. 給份中國城市幸福指數排行榜我
中國城市幸福指數大排行 北京上海深圳排名最低!
一份名為《中產家庭幸福白皮書》於近日發布,根據調查結果,江蘇、四川、福建、重慶四地幸福指數最高,有近半數的被調查者對家庭生活現狀表示滿意。而經濟最為發達的深圳、北京、上海幸福指數最低,成為中產家庭心中「不夠幸福」的城市,或者稱為「偽幸福」。
這些城市之所以幸福感指數低下,是由於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尤其是高昂沉重的房價負擔,加上工作競爭激烈、交通擁擠、子女教育成本高等因素。
這份《中產家庭幸福白皮書》是通過對全國10個城市7萬余名20歲~40歲中產收入人群發放關於「中國中產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的問卷統計結果所得,選擇中產家庭的標准為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
調查發現,從收入看,家庭年收入在11萬~20萬的人群幸福感最強;從年齡看,30歲~35歲的人群家庭幸福感最強,從地區看,生活在二線城市中產家庭的幸福感較一線城市強。
該《白皮書》分析,健康、情商、財商、家庭責任以及社會環境被絕大多數調查者認為是影響家庭幸福最重要因素。同時,家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影響守護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並且與其他四個重要因素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缺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成為一線城市中產家庭低幸福感的原因。
幾年前,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項目組對深圳全市戶籍登記系統進行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結果讓人咋舌:深圳居民精神疾病總患病率達21.19%,也就是說,深圳5個人中就有1個人有精神疾病,這個結果是10年前患病率的4.4倍!
深圳康寧醫院副院長、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洪告訴記者,與近年國內其它地區的相關調查相比,深圳精神病患病率和發病率都是全國最高的。即使在經濟發達的浙江地區,調查結果也只有17%。「簡單舉個例子,我們醫院的心理救援熱線每天都能接到40多個心理咨詢電話,其中年輕人、有學歷、收入高的人群佔了絕大多數。」不僅精神病發病率高,深圳康寧醫院曾做的一次調查統計顯示,深圳每年自殺人數在2000人左右,已超過每年的交通死亡人數,這個數字在全國都算是非常之高的。
楊院長分析說,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此外,我們研究發現,親情薄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與其他城市相比較,『家』的概念在深圳比較缺失,許多人的精神壓力得不到親人的慰藉,無處宣洩。」
H. 在北京月入多少才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
北京現在早已經是國際大都市,北京雖好,生活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北京打拚,工作壓力很大,生活成本也很高,很多人望之興嘆。在北京這種一線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最大的部分主要包括買房,醫療,教育,實際上在小城市也同樣面臨著這幾個最不容易的地方。
I. 北京企業的平均薪酬在全國是最高的,那幸福指數高嗎
北京企業平均薪酬排名全國最高,可錢不等於幸福,而且大多數人都趕不上這個平均水平。
我覺得幸福指數跟錢是沒有關系的,有些人掙錢不多,可是自己很知足。正所謂知足者常樂,薪資不高也有可能幸福。而薪資高也有相應的煩惱,要考慮怎麼花、怎麼處理,在消費的時候注意的事情就多了。掙錢多不一定代表滿足,或許工資高的人也不會幸福。更何況北京消費水平高,高工資的消費也不低。
3、北京的消費水平企業平均薪酬,僅僅是代表中間的一部分人,下面的人跟不上這個層次。而且北京的消費水平很高,薪資達到了16.68萬,那麼平均消費又是多少。薪資統計不等於幸福指數統計,兩者不可相比。
J. 給份中國城市幸福指數排行榜我
本次測試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成都這六個大城市舉行,採取隨機訪問的方式進行,意圖了解每個城市當前、未來和預期下一代的幸福度。每個城市選取了近200個樣本,樣本人群主要在20歲~50歲之間。《瞭望東方周刊》公布了本次調查的結果。下面是此次測試的結果及簡要的分析說明。
榜一:六大城市當前幸福指數排行——
測試表明,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數從大到小依次是:
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漢。
榜二:當前幸福指數與人均月收入對照——
測試表明,從各城市之間來看,人均月收入與幸福指數沒有直接關系,上海人均收入最高,幸福指數排倒數第二;成都人均收入最低,幸福指數排第二位;杭州人均收入居中,幸福指數最高。
榜三:各城市幸福指數與月均收入對照——
測試表明,在每個城市裡面,收入水平與幸福指數直接相關,收入越高越幸福。結合榜二的測試結果,說明在同一國家裡不同城市之間,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對貧窮的城市更幸福,但同一城市裡,富人比窮人幸福。這說明財富對幸福的影響是相對的,在同城市裡,富人與窮人相對容易比較,所以富人幸福;跨城市相對不容易比較,所以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對貧窮的城市幸福。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出於本城市比較的考慮。成都低收入人群是最樂觀的,月均收入低於1000元的人群,幸福指數甚至不比月均收入兩三干元的人低。
榜四:各城市幸福指數與月均收入綜合排行——
此次測試將收入水平分為四個等級水平,依次是月收入:
低於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
測試按城市和收入,共有24組群體。對這24組人群的幸福度進行比較,得到的結論是:最開心的人是杭州月收入超過3000元的居民,其次是武漢月收入超過3000元的人,排列第三位的是成都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最不開心的是上海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居民,其次是北京1000元以下的人。這說明在人均收入不高的城市,相對更容易獲得幸福,在人均收入普遍較高的城市就相對的更不容易幸福。
「幸福指數」
——摘自《大科技·科學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