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孩如何自救
1、不要給自己施加消極的心理暗示
當我們遭遇不幸時,我們很容易給自己施加消極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們的原生家庭不好,我們就認定自己這輩子完了。這樣的心理暗示,會使得原本還有挽回餘地的事情變得徹底無解。
因為據暗示效應來看,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朝著自己的心理暗示的方向靠攏。
所以我們要堅定地告訴自己,現在的情況只是暫時的,未來一切都會變好,我們也一定會有一個絢爛的人生。給自己加油打氣,努力讓自己的心態變得樂觀,這對於我們的自救有著相當大的作用。
網路上有句話:「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癒。」這句話說出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但它並不意味著原生家庭就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我們有健康的頭腦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決策,我們有充分的主觀能動性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一定不要悲觀絕望。
B. 怎樣安慰一個童年悲慘的人呢
既然他的童年很悲慘的話,那你為他創造一個幸福的童年啊。比如說你可以帶他去游樂園,去孤兒院這一類的地方玩,讓他明白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他的人生還很長。
帶他去孤兒院看看那些可愛的小朋友,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上不只是有他一個人不管幸,有很多小朋友的遭遇比他更不幸。
帶他去游樂園,讓他體會一次小朋友的幸福,給他一個全新而又美好的回憶。
如果這些都不行的話,也許你可以考慮幫他找個心理醫生了。
既然沒有美好的回憶,那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吧,那位他,加油!
C. 怎樣彌補童年的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在選擇伴侶時會把「對我好」當作第一標准。
有時候明知對方不夠好,還是不忍放棄。
總是患得患失,對方任何稍微冷淡,都會害怕「他不愛我了」。
還有時候,會把情緒拴在對方身上,把愛情當作生活的唯一旋律。
在親密關系裡常常有不安全感,導致雙方的矛盾,這是為什麼呢?
又如何能夠擺脫親密關系中的這種不安全感呢?
—1—
你在重復媽媽當年對你做的事
小時候和朋友們鬧的不愉快,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在廚房裡忙碌的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你的異樣,沒有詢問一句「寶貝,你怎麼了?」
又或是心愛的寵物死了,你哭得稀里嘩啦,但父母卻並沒有擁抱著安慰你:「別哭,會好的。」
當幼時的你需要關注的時候,父母因為沒注意到或者沒時間而沒有想到,「你需要什麼?」
關注,連接,重要,自由,獨立,認可,尊重,這些都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營養。
如果小時候缺失,長大就要問別人要。誰靠近嬰兒,嬰兒就向誰要,所以最可能索取的對象就是伴侶。
如何擺脫童年帶來的不安全感?
「重蹈覆轍」的3大法則
a. 小時候缺了什麼,長大了就索取什麼
當伴侶向你索取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伴侶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反之亦然。
比如他指責你的時候,可能就在你索取「關注」。其實是在以指責的方式,向你表達自己需要關注的需求。
b. 小時候缺了什麼,長大了就重復體驗缺失
小時候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長大了就總覺得自己得不到關注;小時候被否定過多了,長大了就總覺得自己容易被批評。即使別人沒有批評你,你也會聽出批評的意思來。有時候別人可能講了一句客觀中立的話,但是當內心充滿了被否定,長大後就會認為被不認可。
c. 小時候被怎麼對待,長大了就要怎麼對待別人
小時候如果被忽視,那麼你就會從別人那裡索取關注,同時也會忽視別人。
小時候如果缺了認可,缺了尊重,比如媽媽一直批評你。那麼你就不會認可自己,不能內化好的自己,也不能認可別人。你不認可別人,怎麼與別人建立連接呢?於是你通過打擊否定別人的方式與別人建立連接,因為這種方式太熟悉了。
如何擺脫童年帶來的不安全感?
—2—
親密關系是翻版的母嬰關系
所有的親密關系都是母嬰關系的翻版,親密關系就是母嬰關系。
原生家庭並不僅限於現實意義上的「母親」,而是心理意義上的「母親」,真正意義上的撫養人,即「重要撫養他人」(比如:帶大的爺爺奶奶,保姆,或者父母雙方)。
嬰兒的成長期是我們人格成長的關鍵期,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必須的心理需求,如果這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對長大後的性格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何擺脫童年帶來的不安全感?
第一階段:無條件關注
第一階段為0-1.5 歲,這時的嬰兒處於無生存能力的狀態,需要媽媽無條件關注。
這時嬰兒的世界裡只有媽媽,但對媽媽來說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因為工作、家務或者打麻將等等。在無條件關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嬰兒就會對媽媽在內心深處產生懷疑:我是對媽媽最重要的嗎?我是值得活著的嗎?
嬰兒產生結論:我不如你的工作,家務或者麻將重要。因此,隨著他的成長,一直無法確認自己是另一個人心裡最重要的人。
長大後的影響:
長大後的嬰兒如果聽到"我不喜歡這個世界,我只喜歡你"這種話, 就會體會到自己是另一個人世界的中心,從而迅速進入熱戀。但是這種狀態不能持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任務。除了熱戀期,其他時候再也無法成為另一半NO.1,所以這種期待一定會落空的。
成年的他又一次體會到,原來我真的不能成為另一個人最重要的人,然後會喜歡與占據另一半關注的事物(比如工作,電視,游戲等等)會比較,會吃醋。這背後其實就是在表達「我多麼希望成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潛台詞其實是:我希望成為你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人。
當一個人能希望從伴侶身上索取安全感的時候,其實他是無法看到伴侶的真實存在,也是忽視伴侶的。
如果希望自己是一個公主,被哄著寵著,其實需要的不是一個伴侶,而是一位僕人。
如何擺脫童年帶來的不安全感?
第二階段:一定的尊重和自由
第2個階段是1.5-3歲,1.5 歲以後,嬰兒第一次產生了「我」的概念。如果吃飯、睡覺、休息自己說了不算,都是媽媽說了算,嬰兒就會體驗到自己任何一部分都不受自己的控制,自己只是媽媽的「傀儡」。
當嬰兒「做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疑惑 "我能做自己嗎?我能替自己做主嗎?"但是如果想替自己做主,卻實際無法替自己做主,就會產生痛苦。
長大後的影響:
與其有需求痛苦,不如沒有需求。於是嬰兒會放棄自己的需求,感受到很強的外在控制感(來自媽媽)的嬰兒成長後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特別有主見,這是因為在第二叛逆期青春期的時候叛逆成功。這類型的人會特別有主見、獨立、倔強。
而第二種是在第二叛逆期叛逆失敗的人,只喜歡執行任務,不敢表達自己意見。在親密關系中,他會渴望特別多的自由。對任何的控制,產生了天生的厭惡感。因為小時候已經承受太多了,所以長大了不願意再多承受一點點。
規定特別多的人,意志力會特別強;規定少的人,就會比較靈活,會容易輕松的放過自己。
如果小時候在媽媽那接收過靈活的規則,比如媽媽要求不是必須每天 10點睡覺,可以一周有幾天放鬆,那麼嬰兒就會長大後也會靈活的處理問題。
媽媽從小制定規則會使嬰兒產生規則意識。規則意識一定程度上是好的,但是要適度。過強過弱都會讓嬰兒對控制度產生反感。如果小時候缺少自由,那麼長大了就會拚命從別人要自由;如果從小一直被媽媽強迫,沒有被媽媽尊重,那麼他長大後就特別需要別人的尊重,特別討厭別人強迫他。
在親密關系裡的體現:
不同家庭背景里的兩個人的規則意識不一樣,如果一個人要堅持自己,那麼對另一個人形成控制,那麼另一個人就一定要妥協,對方就會體驗到被控制以及不被尊重。
因此如果小時候一直缺少尊重和自由,一直被控制那麼長大後就會過度的向對方索取尊重和自由。同時,他也不會給另一個人尊重和自由。
反之,如果嬰兒在 1.5-3 歲的時候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自由,那麼在他長大後就是可以尊重他人,接收伴侶對自己的適度的控制。
D. 童年缺失的心理營養,如何在成年後補足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錯過了那個時期,沒有及時補給,孩子就很容易缺失心理營養。我們知道孩子童年時期最需要的就是關愛、指引和安全感,如果童年缺失的心理營養,如何在成年後補足?
童年時候缺失的心理營養其實是可以在成年之後補足的,但是心理營養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彌補何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就是成長,在彌補的過程中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成長的意義。彌補過去缺失的心理營養,我們可以這樣做:
成年之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所走過的人生旅程。靜下心來,細細自我審視,你就會發現你身邊欠缺什麼,你需要補充什麼?總之你會對自己最真實的狀態有一個真實的了解,認識到最初的自己,確認自己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樣就更有方向、更有目標去彌補自己所需的心理養分。
童年時缺失的心理養分,我們不要埋怨,也不要可惜,你要知道這就是一個人成長過程必經之路,成年後的你只要用心去經營、用愛去等待,你便會彌補曾經缺失的養分,這樣你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得到更多的養分。
E. 童年不夠幸福的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前進的力量
盡管童年不幸,但成年後仍能過著非常成功的生活,這讓他確信,人類確實是一個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從灰燼中崛起的物種。人們可以把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包括最痛苦的經歷,變成力量的源泉,而不是軟弱的借口。
這是因為人有面對困難、挫折和威脅的生存能力。這是彈性。
長期以來,西方心理學中有句諺語:「童年不幸,終身不幸!」他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他過去的經歷。
我們總是強調出身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
的確,童年環境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很多人都經歷過痛苦的童年,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克服。
但沒有人能肯定這些童年經歷一定是今天的痛苦的根源。否則,我們如何解釋為什麼許多健康平和的人擁有不快樂或悲慘的童年,而其他有嚴重問題的成年人卻擁有相對幸福的童年?
不幸的童年導致不幸的人生。這只是相對論,不是絕對主義。
在這本書中,福爾曼用大量真實、生動的故事和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煩惱、羞恥和內疚都可以在童年時期解決。理想,當然,但如果你沒有機會,開始處理童年還不算晚。
「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永遠不晚。」
如果你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你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快樂的成年人。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為什麼我們的日子是這樣的,我們應該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改變我們自己。
F. 如果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麼我要怎樣治癒自己
我越想靠近你,卻被你推得越遠。」
假期結束,阿樂在返程的火車上,暗下決心:下一次,不要對母親抱有什麼期望了。
小時候,因為母親的嚴厲和挑剔,阿樂和母親的關系並不親密。她離家上大學,工作,也是想要擺脫母親。
隨著年歲漸長,父母老去,在親情的召喚下,每到長假,她都會回到父母身邊。她也希望在這樣的陪伴下,他們的關系會有一些改變。
但是最終她卻發現,那份因距離而產生的思念總會隨著母親的挑剔,打擊慢慢消失殆盡。
她穿了一身長裙出門,母親說:「你買的什麼衣服,真難看。」
她買了一種新口味的蛋糕,母親說:「你的口味真怪,和別人都不一樣。」
不管多小的事情,母親都要評判和否定她。
這種否定一直伴隨著她,無論是長相,學習,性格,母親都能找得到挑剔她的理由,這也是導致她不自信的重要原因。
當母親又一次挑剔起她的工作時,阿樂爆發了,兩人不歡而散。
對於父母的感情,她很矛盾。她愛他們,卻也有怨恨。
她怨恨母親的挑剔,讓她至今仍然不自信,面對工作和感情,都很被動和退縮。
她怨恨父親的不作為,讓她在被母親指責的時候,沒有給予她支持和鼓勵。
2「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阿樂像被擊中一樣,淚流滿面 。
從過去到現在,深植內心的自卑,被母親指責挑剔時羞愧無措的畫面,一直如影隨形。
所以,阿樂努力靠近父母,想要尋求治癒,尋求和解,但母親的做法讓她屢屢受挫。
從心理功能上來說,母親是孩子情感依賴的主要角色。相較於父親,一個挑剔,情緒化的母親對孩子更具破壞力。
阿樂的母親,就是那個讓她倍感痛苦和孤獨的人。母親的挑剔,讓阿樂想要逃離。
但她不知道的是,一個人之所以攻擊、否定他人,實際上是因為他潛意識里有很多自我否定。
母親挑剔的背後,隱藏著她自己的脆弱和害怕。看似嚴厲的她,內在充滿了恐懼。
當我們走近父母,希望通過他們來治癒自己,卻發現原來父母也是需要治癒的那個人。
3 如何與父母和解,治癒自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原生家庭的確對人的影響巨大。但是對於人來說,他從來都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切。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 理解和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了解父母的過去和經歷,看到他們在剝離了父母的身份之後,也是一個「人」。當你真正了解他們,你會發現他們也有自己的困境。只有當你能夠理解他們,你才能真正地接納一個「好」與「壞」共存的父母。
● 保持界限和獨立,把父母的責任還給他們
接納不是承接父母的一切,而是保持限界和獨立。比如,面對挑剔的母親,你可以把責任還給她:「母親對我挑剔,那是她的問題,不是我的。」
你可以念出這句話,一遍又一遍,直到有所感受,再想像一下:如果母親就在眼前,想跟他們說什麼呢?
通過練習,增強自己的內在力量。
● 不要企圖改變父母,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不肯原諒父母,寄期望於父母的改變,其實也是無意識地扮演受害者,不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唯有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做出改變,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 信任他人,求助專業力量
每個人都有改變自我的力量和能力,其中也包括:在自己無法解決,或者想要更好地解決問題時,信任他人,求助專業心理咨詢的能力。
與父母和解,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課題,有的人甚至為此花費了一生的時間。
療愈自己的過程從來就沒有那麼容易。幸而,這條路上,我們一直都在。
G. 長大後怎麼彌補童年陰影
長大以後想要彌補童年的陰影。那就要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都和周圍的一些人接觸啊。並且要學習一些自己應該學習的知識文化。如何從童年陰影的影響中走出來呢?
越害怕什麼就越需要做什麼。
不斷的積累成功經驗。
你現在的不自信大多來自童年成長陰影的影響。
在微信里做了一個小調查,認為自己有童年陰影的請給我發信息幫助分析。覺得自己受童年成長經歷的影響,隨著年紀的增長,由原來開朗自信慢慢變得內向、自卑,進而影響了自身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人非常多。
列出幾種典型情況,簡直就是童年成長陰影血淚史。
1,小時候成績不好,經常被父母打罵。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說話結巴,容易招致嘲笑,導致長大了很沒有安全感。
2,童年被父母經常關在家裡,不讓外出,於是我就哭,鄰居家的孩子跑來找我玩,但會被鄰居家長告狀,然後父母就會打我,造成的結果就是一直不敢說話,很內向,後來自己努力改了一些,現在不敢在人多場合講話,一直沒有自信,很怕事,害怕氣場強的人。
3,從小就沒了父親,學校同學又欺負我 ,在雙重影響下,我童年變得非常自卑。
4,上小學時被老師打過幾次,學習也不好,從此性格變得內向孤僻自卑,不怎麼愛與人交流,導致現在談戀愛社交也出現很多障礙。
5,小時候經常被父親罵,感覺很害怕他,總以為他不愛我,所以每次放假回去都希望他不在家。另外每次主動跟他說話的時候,他都沉默,不答應我,弄得現在都不敢主動跟人聊天,不敢主動問別人問題,害怕別人不回應自己。
6,小時候爸爸太嚴厲,學習不好就叫我笨蛋,打牌輸了就發脾氣或者打我,害怕別人不喜歡我,也會不自信怕別人背後說我不好的。
7,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你學習好、聽話、孝順、長得好,總之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好,你就是不行,不斷的否定,與缺乏正面積極的鼓勵。
8,初中時期開始暗戀一個女孩,直到上大學,最後無果,這也是一個對異性的陰影。不喜歡的無所謂,表現的比較正常,面對喜歡的卻不能正常表達,很木訥。
還有很多各種各樣陰影。。。。。。
H. 童年缺少愛、過得不幸福的孩子,長大後應該如何自我彌補,才能變成心靈健康的人
多看心靈之類的書,彌補不了的了,只是讓自己懂得當下和未來的美好,失去就失去吧
I. 如何補齊童年的缺失,心裡的缺失
如果幼年時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人終其一生,都會不斷尋覓,並因此引發各種狀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例如,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找愛人、配偶來補足這個需求。
一旦進入婚戀關系,就可能沒完沒了地要求對方,對你做無條件的接納或者對你非常重視,如果對方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可能引發一場大戰,這也是很多婚戀關系最後走向破碎的重要因素。
所幸,25歲之後的我們,是有能力做自己的父母,幫助自己補足心理營養的。
那麼,在我們的行為背後,究竟缺的是什麼心理營養?如何通過了解自己的天生氣質類型,在成年之後補足呢?
壹心理與「心理營養」提出者林文采博士,聯合開設《童年時缺失的心理營養,如何在成年後補足》系列課程,
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解決上述問題,成為一個擁有幸福能力的人。
林文采博士,亞洲頂尖心理導師
30年心理咨詢經驗,17000多個小時咨詢時長
15年廣播電台心理節目輔導經歷,著有《心理營養》
在馬來西亞、中國23個城市
幫助超15萬人補足心理營養
「我們的生命有無窮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沒有心理營養,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無法實現,生命之花不能綻放,心理力量也只能奄奄一息。
過去,看到很多受過』心理營養』指導的人,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這讓我倍感欣慰,也備受啟發。
J. 原生家庭不美滿的孩子長大後,該如何治癒童年
盡自己的努力,讓自己過的好一些,只有自己過得好,才會不去計較原生家庭的傷害,如果自己一直都過的很不好,就會對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耿耿以懷,一直都放不下。原生家庭不美滿,肯定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自己要從原生家庭這個網里走出來,不要一直糾結著自己的原生家庭,畢竟自己已經長大了,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得自己決定。做法如下:
一、努力上進,不要用原生家庭做借口。越是原生家庭不美滿的孩子,越要努力上進,盡一切所能讓自己過的好點。不用總是拿原生家庭不美滿做借口。有的時候自己過的不好,除了原生家庭的因素之外,還有就是自己怕吃苦,不肯努力的結果,所以,努力奮斗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原生家庭不美滿的孩子,就要比別人努力上進,更加刻苦。平時多讀書,或者出去見見不同的世面,能讓自己的格局變大,不要總糾結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正因為你的原生家庭不好,等以後你成功了,別人就更加欽佩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