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1.孩子沉溺游戲,手機等,不是孩子出了問題,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他在親子關系中沒有得到認可,鼓勵,贊賞,就會在其他地方尋找。
2.想糾正問題,先改善關系。
3.孩子出現問題都是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孩子天生依戀誰,就容易聽誰的,比如有的孩子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毛絨玩具,或啃手等,都是與這些產生了依戀關系,而不是與父母。
4.孩子的依戀關系只有一個,他會選擇最舒服最有安全感的關系,從而接受這個關系的價值觀引導。
5.0-10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期,不要威脅孩子。
6.想讓孩子聽話,先有好的關系,士為知己者死。
7.好的親子關系,不是父母覺得好的,而是孩子自己認可的親子關系。
8.家長越跟孩子示弱,越能托起孩子;家長越比孩子能,孩子越否定自己。
9.父母給孩子的感覺一定是安全的不要說一套做一套,良好的親子關系前提是,孩子相信、崇拜、認可父母。父母是安全的,智慧的。孩子安全感足了,才有心探索世界。
10.父母不說傷害孩子的話,只表達愛與贊賞。
11.如果孩子與父母依戀關系是脆弱的,孩子會自動依賴其他關系,比如同伴;一旦建立跟同伴的關系,孩子從此不信任父母。
12.被父母看見,是孩子重要的心裡需求。
13.建立良好依戀關系方法:
a:跟孩子鏈接,不要用分離威脅孩子(被分離威脅的孩子,比如不要你了,一直被威脅的孩子情感處於飢渴狀態,會持續性焦慮,無法發展健全的自我體系。這樣的孩子會很聽話,但缺乏活力、自信、自己安全感。)
分離威脅只在十歲內有效。
經常被威脅或父母與孩子身體分離,或情感漠視等,長久以往孩子會過度自我保護,封閉自己內心,變得焦慮,敏感,依賴,孤獨,內向。
親子關系越緊張,孩子越對抗;
b:出現問題,先處理關系
c:鼓勵孩子流淚傾訴,而不是著急讓他吸取教訓。
讓孩子學會表達復雜的感受,如羞愧,嫉妒等,把情緒說出來,孩子腦子才能清空。
d:家長積極樂觀,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看到即療愈。
B. 親子關系常見問題 怎樣改善親子關系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父母子女關系可分為兩大類:
1.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這是基於子女出生的法律事實而發生的,其中包括生父母和婚生子女的關系、生父母和非婚生子女的關系。其特點為: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只能因依法送養子女或父母子女一方死亡的原因而終止。在通常情況下,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不允許解除的。
2.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這是基於收養或再婚的法律行為以及事實上撫養關系的形成,由法律認可而人為設定的。包括養父母和養子女的關系,繼父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的關系。其特點為: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可因收養的解除或繼父(母)與生母(父)離婚及相互撫養關系的變化而終止。
1、牢記自己的角色:父母。
做為父母,你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孩子,同時在成長道路上把孩子培養成人。這一角色遠比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要讓自己成為孩子一生中的耐心老師、引領方向的領導者。當然,立場要不偏不倚,孩子還是需要管教的。
2、說出自己的期望。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你對於他的期望,並且能給予孩子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也深知這其中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就會努力明確方向,知道自己該怎樣做。
3、心平氣和,有事慢慢說。
與孩子發脾氣是做為家長最常見的表現,其實也是最愚蠢的做法,不要對孩子發火,有事情發生就必定會有解決的辦法,發火是不能促進事情的解決的。如果實在無法控制自己,就請先讓自己獨呆一會,等心平氣順了再與孩子進一步溝通。這也是用身傳言教的方法來教會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不滿。
4、嘮叨過多讓人煩,多聽孩子說。
無論是孩子也好還是大人也罷,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視與尊重,心裡有想法,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見,有些時候,更會讓你感到驚訝與驚喜。
5、犯錯勇於承擔,父母也不是超人。
孩子做錯了事,總是會這樣那樣的批評,可是當你在孩子面前犯錯的時候,就左掩右藏。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表達自己真誠的歉意,告訴孩子,父母跟他們一樣,也在努力做一個不犯錯誤的好人。
6、孩子模仿力強,不要忽視孩子們的觀察。
想要讓孩子聽你的話,得到孩子的尊重與信賴,做好孩子的成功典範也是勢在必行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模仿力超強,而父母又是與孩子在一起最長時間的主要人物,因此注意好自己的言談舉止,讓他們學到你身上的亮光點。
7、鼓勵式教育,讓孩子得到肯定的表揚。
當孩子在努力做完一件事情或是做了一個正確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時機給予適當的表揚。稱贊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得到父母的重視,因此事後會更加努力的。
8、創造一家人相處的機會,享受快樂生活。
平日里,父母都在忙碌著各自的工作,以及朋友圈子裡的事,可是仍要在忙碌的時光中抽出寶貴的時候,讓一家人在一起用餐、遊玩兒,對於孩子們來說,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的時候。
C. 如何改善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提升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陪伴孩子,很多家長就因為工作的關系,再來一些方面不能全面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就連放假的時候也沒能多陪孩子,這就給孩子童年造成了親情缺漏,所以一有機會就多應該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們喜歡的事情,然後帶他們多出去走走,這樣不但能夠提升孩子與你之間的親子關系,而且還能增加孩子的視野。
當然,如果有時間的話,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旅遊也是一個不錯的增加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的方式之一,孩子天性好玩,帶著他一起出去遊玩,不僅能滿足他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讓他對這個世界有所了解,而作為家長自己的話,也能夠在工作之餘放鬆放鬆,感受孩子內心深處,也能夠增加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D. 調整親子關系,家長如何調整親子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十分重要。所以,為人父母者,在於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措辭。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親子關系也在慢慢的改變,發生親子矛盾也是常見的事情。但學會和孩子溝通,學會讓孩子與自己溝通,對於親子關系也是很重要的!
調節親子關系,家長一定要收藏這些和孩子溝通的小妙招!
調節親子關系,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小妙招!
1、家長要以理服人。不能強制性的禁止孩子做什麼,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做,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
2、家長不可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特別是在外人面前。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心的,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再生氣也不可以口無擇言。
3、把孩子當做朋友,不要端架子。在孩子面前你越是端著架子,越是會讓孩子產生距離感,從而不敢和家長走的太近。
4、多贊美、少批評。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對孩子的贊美要具體,多贊美孩子後天努力得到的成果。
調節親子關系,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小妙招!
5、要注意親子教育,親子互動。不管多忙都要關注孩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變化,並適時的給出指導。要在適當的時候通過互動傳達教育的理念。
6、不要喋喋不休的嘮叨與指責。要相信孩子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適時的放手孩子,不要總是嘮叨孩子,指責孩子。
事情過後,家長再拿這件事情得到的結果教育孩子,孩子會明白的更徹底,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教育。
7、學會傾聽孩子。溝通的前提就是傾聽,家長不要急著打斷孩子的話,即使孩子的話無厘頭,你也要耐心傾聽,並給出自己的見解。
你不耐煩的打斷孩子的話,就會傷害到孩子交流的積極性。
調節親子關系,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小妙招!
8、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的壓力,大人想像不到,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想法。
9、學會向孩子道歉。做錯了就要道歉,這是家長教給孩子的,到自己身上怎麼就做不了?家長要學會承認錯誤,放下家長的架子。
言傳身教,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也才能讓孩子更信任家長。
10、不要說欺騙孩子的話。孩子是很重視家長的承諾的,不只是我們會失望,孩子也會對家長失望,從而減少對家長的依賴感和信任感。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許諾一定要做到!
調節親子關系,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小妙招!
情感總結:家長在於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孩子其實很願意和家長溝通交流,但家長在某些時候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就傷害到了孩子和家長溝通交流的積極性。
E. 親子關系不好,如何幫助家長改善親子關系
融洽的親子關繫到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和成人後的幸福指數,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為孩子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良好的親子關系就是父母幫助孩子成就夢想登天的梯子。
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親子關系的好壞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親子關系好孩子就聽父母的話,親子關系不好。孩子就不理解,當然也就不可能聽家長的話。想要改善親子關系。夫妻只有同心,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才能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才能正確判斷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1,記住自己的角色和職責。自己的角色是父母自己的職責是保護教育好孩子,要樹立孩子先成人再成才最後成功的理念。
2,有話慢慢說,遇事不沖動,對孩子發火,成天發脾氣,只能讓親子關系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孩子做錯事,家長首先控制好情緒,再解決事情,孩子做錯了事後家長可以在旁。靜靜的呆五秒鍾,靜靜思考一下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的越和和孩子越害怕,就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這時候家長說一句頂十句,讓事情更好的解決。家長還起到最佳表率的作用孩子也會在以後處理事情時慢慢說遇事不沖動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3,別老嘮叨多聽孩子說。作為家長要少說不嘮叨。家長是金口話越少越值錢,父母說越多,孩子聽進去的越少,四傾聽多傾聽孩子親子有效溝通就是父母要學會傾聽改善,親子關系從傾聽開始。我們現在發出一個倡議父母每天傾聽孩子一分鍾父母就要用心的感受用愛傾聽。傾聽的內容就是孩子的心裡話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喜悅如何度過親子時光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開始慢慢轉移到其他話題。傾聽的環境就是讓彼此舒服讓人感到放鬆的地方如坐客廳飯後散步看電視吃東西等等傾聽的要求就是家長一定要專注要投入全部的精力放下事情去傾聽切記邊玩手機邊看電視邊做事情邊傾聽。傾聽的態度就是要用心去傾聽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去傾聽。是朋友關系不要把自己放在長輩的位置去指手畫腳要學會換位思考專注聆聽與孩子產生共鳴。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長大的引路時家長一定要放下架子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給孩子達成一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那樣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夠建立。孩子才能夠游刃有餘健康成長。
F. 怎樣改善親子關系
理想中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像朋友那樣彼此知心、互相關心,把人性、尊嚴、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並不是一味遷就孩子,面對孩子的缺點,家長要採取冷靜態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要求,給予他適當的自由,這有助於發展與孩子的正常關系。 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的要義1.無條件地愛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為作為你愛孩子的前提。一個孩子如果不能達到世界上有人無條件地愛著自己,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無所謂,想讓他改變是斷然沒有可能的。 2.只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批評。批評的程序首先是指向行為,確認他所作行為是不對的。然後—— 3.表達孩子的缺點給家長造成的痛苦的感覺。談感受:你這種行為讓媽媽非常生氣,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談感受光講道理,沒有用,用道理說服人必須雙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層面上,否則是不可能的。然後—— 4.表達對孩子的期望。鼓勵和期望:「媽媽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做好,這樣的錯我相信你不會再犯了。」然後——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為上。指出正確的行為,告知孩子怎樣做是對的。家長要把注意力焦點放在積極的一面,不要專挑孩子的缺點。6.確認孩子的優點,欣賞孩子的優點。找出孩子缺點的對應優點,然後在孩子的身上確認這個優點,放大優點。 7.表揚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為。父母要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給予及時、恰當的表揚,而對不良行為採取漠然處之的態度,讓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8.鼓勵孩子做進一步的改善,表達對孩子絕對的信心。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信賴的態度,表達出對孩子進一步改善充滿了信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會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為給家長帶來的快樂。當孩子有好行為表現出來時,父母應做出適當的感激,這也是和孩子溝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對孩子要有耐心,持續地信任與鼓勵孩子。父母對孩子持續地信任與鼓勵能給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孩子無法改掉缺點的原因1.沒有找到與缺點相應的優點的行為模式,即沒有方法。任何一個缺點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優點,找出這個相對應的優點,確認孩子這個優點就可以了。 2.家長和老師破壞性批評,即反強化。孩子無法改變缺點的原因是家長在破壞性批評,使孩子的缺點得到了反強化。 3.缺點能給孩子帶來某種利益(得到快樂或免除痛苦)。這種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規則來衡量的。 4.家長忽略孩子為改善而做的努力(沒有得到及時確認與鼓勵)。當孩子對改變缺點做了一丁點努力,你必須用快樂的情緒感受來確認、鼓勵、表揚。 5.不良環境的影響。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學會內疚,家庭中不良的環境和父母的不良行為會使孩子滋生缺點。 6.沒有理想與目標(沒動力)。沒理想與目標,孩子就沒有改變缺點的能力。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調整。 7.自尊心與自信心遭到破壞。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變就沒有可能。 8.對抗情緒。孩子形成了穩定的消極態度。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家長的協助、引導和監督之下,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一旦孩子養成習慣,就將決定孩子的性格,進而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要義這個問題的前提是: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希望大家能記住:無論你的情感生活,你的事業,你對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1.好壞習慣對人生的差別影響是決定性的。成功者每到關鍵時刻,遇到挑戰,就想沖上去,想把事情做到底;失敗者每到關鍵時刻就撤下來。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在生活、學習上有良性的習慣,那麼一生的成功都有保障。 2.確立好習慣的標准。作為家長,你一定知道你要給孩子養成什麼好習慣。這需要思考來確定標准。 3.讓孩子從小養成成功者的習慣。自信、勇敢、堅持到底、做事認真、積極思考,這些都是成功者的優良品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這些特質。 4.為孩子確立生活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確立好原則:「這件事由你來負責,我監督你來完成。我們多長時間內把好習慣養成。」 5.鼓勵孩子反復行為形成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是經過不斷反復的,這里需要家長有絕對的信心、耐心,允許孩子失敗,允許重犯錯誤。孩子需要經過反復的行為、反復的鼓勵,最後形成好習慣。 6.鞏固和強化已經形成的好習慣。一個好習慣形成,家長必須馬上跟進確認,把好習慣鞏固。強化、強化再強化,直到他鞏固住。 7.家長的榜樣作用。如果孩子發現家長有壞習慣沒有改掉,他的壞習慣就不會改掉。孩子發現你有壞習慣和行為,你卻不允許他這樣做,你的話在他的心中就大打折扣了。 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習慣的原因 1.沒有榜樣。孩子沒有帶著不良習慣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所有習慣都是後天養成的。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必須在孩子的生活里,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樣。 2.認為好習慣等於痛苦。在孩子的世界裡,什麼習慣能給他帶來快樂,什麼習慣能給他帶來痛苦,他經歷的感性經驗太少,所以他無法根據自己的感受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如果成年人向他傳達了錯誤的信息,會貽害他終生。 3.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變。作為家長必須明白,我們只有做對了動作,孩子才能改掉身上的缺點和毛病。 4.不良習慣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他會自動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樣,那他學壞就幾乎是不可避免了。 5.不正確的思考方法。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好習慣是自然而然養成的。其實人的好習慣都是精心培養出來的。而壞習慣,由於沒有標准,不需要努力練習就會做,所以我們家長必須有絕對的耐心,反復指導孩子,才能使孩子養成好習慣。 6.家長的行為沒有一貫性。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家長就必須反復沿著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動作才可以。 7.沒有改變習慣的動力。家長要想讓孩子改掉不良習慣,就必須先強化孩子身上的優點,讓他覺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變得更好,這樣他才能產生自我完善的慾望,由此產生改掉舊習慣的動力。 8.家長的反強化作用。當孩子身上有了不良習慣的時候,很多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馬上就反應在嘴上。先是不厭其煩地批評。發現批評不管用,就開始升級為打罵。這恰恰起到了反強化的作用。家長越是批評,孩子就越是改不掉舊習慣,等於在強化孩子的舊習慣。
G. 輕松改善親子關系,有哪些妙招
一、記住自己的角色:父母
你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時幫助他准備好長大成人。比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名和一位充滿耐心的老師。記住,該堅持立場的時候就要堅持,孩子需要管教。
二、有話慢慢說
對孩子發火,情緒激動,是無法解決事情的。無法控制情緒怎麼辦?那就自己待一會兒,平靜一下。當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平和時,父母就起到了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壓力。
三、別太嘮叨,多聽孩子說
青少年和成人一樣,都希望被尊重和重視。成為孩子「安全」的訴說對象很重要。
四、掌握好平衡
父母的挑戰就是如何平衡好與孩子保持親子關系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空間和私人領地之間的平衡。這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這對越來越獨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五、做好表率
想讓你的孩子成為值得信賴、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那麼做好表率吧,讓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你身上的這些閃光點。
六、說明自己的期望
清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並保持一致性,讓孩子有「法」可依,這樣他們就會更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做。
七、抓住時機表揚孩子
在孩子做了正確的決定或事情時,要抓住時機表揚。贊揚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決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視的,同時他們的能力也得到肯定。
八、做真人,不是超人
如果發現自己有錯誤和缺點要承認,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告訴孩子,父母跟他們一樣,正在努力做一個更好的人。
九、創造時機,享受家庭生活
有固定的家人一起用餐和休閑的時間。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最快樂的時光是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在一起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