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武義9大古村落,溫泉名地更可訪古賞景
浙江金華,武義。
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
這里是全國著名的溫泉名城,溫泉資源「華東第一、全國一流」。這里,還散落著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沒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詩情和畫意。
一起來看看武義最美的9處古村落,你可曾去過幾處?
武義,山下鮑古村。坐落於武義縣南面的大溪口鄉,古風悠悠的淳樸靜美地。「水抱孤村懷,山通一徑斜」。古詩里描寫的美好村落,山下鮑像得很完美。
山下鮑村,可以說是一個既低調又高調的小山村。說它低調,是因為它不算景區,平時壓根沒有多少遊客,只是一座四面環山的小村莊。說他高調,是因為它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選座浙贛山區建築代表,寫入了《中國建築史》一書當中。
村子四面環山,坐落在東西兩山相夾的一條崎嶇山谷之中,村裡只有一條徑斜(小路)可走。有兩條名字分別叫金溪、崗壇澗的小河從北往南匆匆流來,像兩個頑皮淘氣的兒童一路蹦跳著,來到村子北頭匯合,繼而又繼續嬉鬧著以「S」形從村中流過。這股清澈的溪水從崇山峻嶺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後投入甌江母親的懷抱。
這個隱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著濃郁的古風古韻。站在村子中心,但見溪兩岸的古民居建築隨地勢高低毗連,參差分布。古意濃郁,勝似一幅水墨國畫。駐足建造於民國時期的名叫「金溪橋」的玲瓏石拱橋上,可觀賞到湍急的溪水遇攔水壩濺起的細白水珠。一切都顯得格外美好。
據說,古時山下鮑只有很少幾個鮑姓居住,「山下鮑」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實際上現在村裡卻是塗姓為絕大多數。山下鮑《雙溪塗氏宗譜》中記載,此村塗氏祖先名叫塗國文,清雍正年間,從福建長汀來到一個名叫雙溪住下,並在勞作過程中與一位山下鮑女子相戀,後成為了山下鮑的上門女婿。塗國文遷居山下鮑後,每天上山開荒,還在山上種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並在村裡建起了10口直徑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製作染料的植物。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生產方式,在與外界近乎隔絕的一隅祥寧之地,繁衍著一代又一代塗姓子孫。
而此後塗氏家族逐漸發展壯大,至清代宣平年間,已經是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之一。他們秉持山下鮑梁氏家族開創的耕讀傳家的家風,重視教育,在清一朝亦培養出了秀才48人,增廣生、太學生27名。
山下鮑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為三房兩廂、五房兩廂、五房四廂。多數建有後院。正屋和廂房的前檐均設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為通廊,既在視覺上增添了建築美感,又弱化了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襲,極具武義南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
村內塗氏宗祠,建於清代,是縣級文保單位。這處建築保存比較完好,主體結構未遭破壞。祠內的雕刻、彩繪、墨書墨畫飽滿充盈、莊重儒雅、古色古香;門樓和廳堂的匾牌、題額、楹聯字跡遒勁古拙、哲思深蘊、寓意吉祥。
山下鮑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狀態的代表,奇跡般地保留了幾近消失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村裡巷道結構、建築裝飾、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人文狀態。
俞源村坐落於武義縣西南方向的余源鄉,是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按照天體星象排列叫人設計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極星象村,傳聞此地風水極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條S型的小溪,將塊塊水田圈成一個巨大的陰陽太極圖,讓人感受太極星象的玄妙。誰能想到,這這個名氣不大的村子,藏著1200多間宋元明清古建築群。而古建築內木雕、磚雕、石雕之精緻之華麗,讓人嘆為觀止。
古村不華麗,白牆黑瓦的建築,參天的古木、長滿青苔的石凳、斑駁的牌匾,凝聚了時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著1200多間古建築,從宋朝到清朝的建築都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蘊藏著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木雕、石雕、磚雕等都栩栩如生,讓遊客嘆為觀止。
郭洞村怕是武義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個,有「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美譽。「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牆上的楹聯,揭示了這個600多年 歷史 古村落的隱世美好。
郭洞村 歷史 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執中。據說,何執中的後人仿學《內經圖》營建的古村,村中橋梁水井無不按風水理論排布,極為講究。「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對這個村莊給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處都值得遊人尋找。村邊的山也是必須登的,透過百年老樹的樹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種別樣的幽深寧靜。
武義全縣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傳統建築,像這樣質朴的古村落,總是令人眷戀和嚮往。位於武義縣履坦鎮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兒後代的聚居地,位於武義縣城的西北部,是全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落,曾因清嘉慶年間的一場特大洪水幾近摧毀,全村僅留下一棵大樟樹和現范氏宗祠東邊民居的一堵老牆。
如今,這株見證了當年那場浩劫的古樟樹依然挺立在武義江邊,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之後越發粗壯,要5個人才能抱得攏。重建後的范氏宗祠內有三塊遠近聞名的石碑,分別位於宗祠大門東西兩側的內牆中,且都鑲嵌在牆體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廳不得不去。走進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繪木雕技藝的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奪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個個木雕圖案歷經風霜卻依然清晰可見,透過它們你彷彿能看到匠人雕琢於其中的心思與心境。廳堂的正中間懸掛著古色古香的燈飾,待到夜晚來臨,這些承載著厚重過往的文物在花燈的照耀下折射出磅礴大氣之美,欣賞起來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廳,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當數量的古建築,散落在村中。走過花廳的門口,沿著村巷右拐,在轉角的迴廊之下又是一處古建築。再往前走,又是一處。隨便選擇一幢走進去,都仿若夢回千年,感受著 歷史 帶來的濃濃韻味,不經意間就會發現未曾見過的驚喜。
古建築內外還有著為數不少的綠植,隨著夏天的到來變得越發鬱郁蔥蔥,成為村中的又一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喜歡攝影的市民在這里停留片刻,相信可以拍出不少文藝范十足的美照。
華塘古村落。
這里風景秀麗,人傑地靈, 歷史 上曾出過不少人才,是武義南部地區傳統「耕讀文化」村落的典型。
華塘村周圍都是山,當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為華塘。村落層巒環抱,溪流圍繞似弓。村東岱石峰,峭拔似劍,直插雲霄,舊為宣陽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華塘村較為完好地保存了連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築精美、雕梁畫棟的清代古民居11處。古建築內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鵝卵石拼鑲成精美圖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築特色。
村北側有雲華鄉政府舊址,建於民國時期,由四合院和兩座附屋組成,二層結構。四合院內,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簡朴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歲月斑斕的白牆上刻畫的是年邁的裂痕。閑適的鄉村生活,華塘村沒有城市的喧鬧聲,遠離車水馬龍,村裡古木成蔭,溪水潺潺,鳥鳴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宣平東溪的雲華溪從華塘村的北向南穿村而過。大坪尖頂兩組花崗岩柱,當地人稱「岱石雙峰」,亦稱「寶劍峰」。巨大的岩柱從上到下都垂直節理,風化地貌十分明顯。大坪尖山體終年流水不斷,而且水中富含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村裡人就從山腳的岩隙中引水建池作為全村的自來飲用水,在山的西側一處湧泉作為農田用水。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縣率先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茶葉,所產茶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質量上乘。
《重修華塘陳氏宗譜特序》中記載:「據考證,穎川陳氏始祖十公自北宋徽宗崇寧乙酉(1105)年於栝城遷徙宣慈馬口,二世孫廿三公由馬口來坳塘,觀其山川環抱,林壑泉美,岱峰聳起,生態盎然,羨其世外桃源風光……遂卜築而居焉。」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人文積淀,使這個古村形成獨特的山水風光。
華塘村四周群山環繞,古樹參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形如一「日」字,村落在日中,上下兩畈為平坦的百畝良田,四周山巒起伏、山川環抱。東側有鑿壇後、前山、龍腳山、水口山。村後(西側)有鍾壇腳、後山、上庵等山,闊葉林、苦櫧、楓樹、松樹鋪天蓋地,特別是只有華塘龍腳山特有的一樹種,當地人稱青紫樹,葉如紅豆杉,高大挺直,材質堅硬,屬上等好材。原在華塘涼亭邊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松樹,樹干挺拔筆直,民國時宣平縣政府派人來砍此樹,結果被村裡紳士罵一頓而阻止。
華塘村陳姓祖宗非常重視山林的保護,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就設立春分護林會。《陳氏宗譜》記載,宣統二年就制訂保護農業、林業的鄉規民約。民國八年(1919)《陳氏宗譜》修譜時族人陳倜記:「林業:環華塘皆山也,土質瘠薄,惟宜於林。村東前山松柞雜木素禁樵採,自昔密茂特甚。林內諸山育苗養護,則肇始於學棟公(1797—1862),若米挈塢、鑿壇後、大淤等山之合抱古松,猶公之手植也。嘗聞先叔祖玉瑜公(1836—1908),言昔棟公造林栽苗,保護躬親其事,巡迴往來日夜不休,僻靜之處更築室招工守山,親勤五十餘載,村內童山始蔚然成林。」日後發現「私砍之風甚熾,前功不致盡棄。」「民國八年(1919)組林業公會,族孫均為會員,輪流值日巡山護林,年終則開會商討改進之方。」年終時「分發丁谷以為子孫護林之獎勵,全族人柴薪燃料不虞缺乏,建築木材不需外求,而村景優美,蒼翠宜人,應知非一朝一夕之所致也。」
陶村古村。位於桃溪鎮,當地因「有桃千樹而得名」。而陶村,作為陶淵明後裔聚居地,更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猶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勝。
據清嘉慶年間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譜》記載,陶村人是陶淵明後裔,至今保留了許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連成片,氣勢非凡,相當精美。
據統計,陶村現存各種 歷史 建築89處,除了元代建築1處,還有明清建築就有37處,民國建築39處。
只要走過陶村東西二溪上的鎮瀾橋、普濟橋、永隧橋,眼前定會出現石門、灰磚粉牆、造型宏闊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後山腳、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兩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幾乎每一幢古建築與陶淵明都有一些淵源。
陶氏祠堂牆上畫有族譜系圖表。據介紹,陶村作為陶淵明後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轄自然村還有一個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築。這座千年古剎始建於唐天成二年,重建於元代延祐四年,採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築,整座大殿樑柱之間不用釘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構件半拱建築藝術風格和構造特徵,是江南僅存的三座元代建築之一。
老寺歷經700年滄桑,有著飽經時光洗禮的美好和神秘感。延福寺大殿平面方形,分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四壁為明清時繪制的山水佳作和草書。大殿前有一座長方形長生池,圍欄斑駁,荷花熠熠,一隻小龜浮在水面,似在默默絮語。
上黃古村。座落在武義、遂昌、松陽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層疊依山而居的古樸人家。
上黃村離武義縣城有60多公里,100多幢泥坯房錯落有致鑲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壯觀。
古村落背靠著1100米海報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義縣柳城畲族鎮。村民介紹,茅山尖是把龍椅,整個上黃村就坐在龍椅上,龍椅兩側及對面山峰是青龍白虎引領獅子、駿馬、神牛奔騰……
歷史 悠久的上黃村,早在北宋年間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黃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遷入。早先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黃泥壘牆,村道基本採用巨石打造,層層疊疊,頗為壯觀。
以石塊為屋基,以黃泥為土牆,屋頂片片黑瓦。大部分建於清代民國期間,古樸秀美。雖是泥牆,大部分屋子都還堅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種墩實厚重、淳樸美好的感覺。
盤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黃泥土屋層層疊疊,似梯田一般向上積累,足有10層之多。整個村莊坐落在一個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長滿竹子的大山,兩側亦是群山高聳。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這幢房子蓋在這里,另一幢房子就處在這幢房的屋頂。雖然當時造房沒有規劃設計,但每家每戶造新房時都會圍著村中心布局,於是就形成了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壯觀景象。以致人拍照發現,上黃村房屋布局有點像西藏的布達拉宮,因此也成了攝影者的熱門愛好地,也被譽為」江南版布達拉宮「。
武義上周村,位於武義縣坦共鄉境內,海拔約800餘米,雨量充沛,常有雲海翻滾,風光優美。
上周村是一個原始村落,村莊中大部分為黃泥土房,適合紀實攝影。雲海最佳觀賞點有一座亭子,其實沿著盤山公路一直開,沿途可以發現美景就可以停車拍照。
烏漱古村。位於武義柳城畲族鎮烏漱村,烏漱村地處黃歷岱尖山脈東半山腰,很有韻味的古樸山居村落。
依山而建層的烏漱村落,整體呈褐色,巷道和民居的地基幾乎全部用石塊、卵石鋪就,層層疊疊的建築富有節奏感,褐色泥土建成的房屋沿著山坡成排成片,幾塊大岩石在最高的土胚房後邊巍然而立,遠遠看去很是雄偉。
據《吳氏宗譜》記載,烏漱村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吳氏始祖吳寄生、吳寄白兄弟倆打獵至此,點燃篝火居然數月不斷香火,他們就從麗水遂昌四都鎮梧桐口舉家遷居「香火堂」發祥繁衍,烏漱古村就以香火堂為核心沿上屋、下屋、後山壇、五房頭、烏漱後、牛欄壇、烏漱嶺腳連片發展。村落發祥發展已有近600年 歷史 ,村落清一色土坯房,四周古樹眾多,迷蹤交錯的巷道,錯落有致的屋子別有一番韻味。
吳氏遷居初期村名命名「哨川」,民國初年改名「烏哨」,民國二十年(1931),時任明山鄉鄉長文生參政吳紹良見宣平縣城隍廟有副對聯叫「江水泱泱綠岩譚,青山巍巍烏漱嶺」,就將「烏哨」改名「烏漱」延用至今。如今,村落吳姓人口佔全村94%左右。
吳氏一族於清嘉慶庚辰年1820年修建吳氏宗祠作為敬祖祭祀之地。如今的吳氏宗祠,白色的牆與周圍的清一色的黃形成鮮明對比,獨具特色,宗祠邊上有一口無井圈的井,內壁用石塊砌成,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幾百年來,它孜孜不倦的見證著人們興衰起落。吳氏宗祠,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由前廳、後廳、兩側廂房組成,進深22.8米,寬14米,總面積319.21平方米,泥磚古瓦,重歇山頂魚翼起翹,封檐棟,浮雕梁,人物禽獸,裝飾特別講究,粗梁巨柱。
烏漱溪穿村而過,山山嶺嶺山環水繞,古村落坐落海拔922米黃歷岱尖半山腰,門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1039米的烏龍尖,往來宣平、松陽、遂昌等地古道交織其間。烏漱溪村前流過,與門前村口風景林組成「門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烏漱古村不僅環境優美, 歷史 遺存也相當豐厚,至今村內保存著大量文物古跡, 歷史 建築眾多,古驛道穿村而過,古井、古橋、古樹、寺廟殿宇等 歷史 環境要素散布古村各個角落,是明代古村落烏漱 歷史 悠久文化深厚的見證。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路
『貳』 我們中國五座「最富」的村莊,都是位於哪裡呢
中國5座“最富”的村莊,全都位於“江浙滬”,華西村只能排最後
相信很多人都在大城市裡打拚了很多年,雖然掙到了不少錢,但是也早已厭倦了大城市忙碌的生活。這個時候,難得能夠休息,當然就選擇到偏遠幽靜的小農村旅遊。
第五座被賦予“富裕”名號的村莊就是九星村。坐落在上海這座一線城市的九星村,享有“中國市場第一村”的美譽,由於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村民們抓住了商機,經濟發展是名列前茅。
『叄』 古村落的導游詞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下是我收集的古村落的導游詞,歡迎查看!
大家好!歡迎來到皖南旅行社,本人名叫項琳芸,你們也可以叫我「項導游」。坐在我右邊的是「鄭司機」。我們這次的目的地是皖南古村落,如有走失,請記住這輛大巴車的車牌號「浙C0X036」,大家也可以撥打號碼「13857759738」來聯系我們。最後請大家注意一些事項:一、不要亂扔垃圾;二、古村落有許多珍貴文物,請不要亂觸摸這些物品,更不要順手牽羊;三、在皖南古村落里很容易走失,要記住我們的旗子是什麼顏色的,以免走失。
這里就是皖南古村落了,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相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發達,還鄉以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造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加突出。
看!那邊有一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建造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做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旅行到這里就要結束了,祝大家和家團圓,再見!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新葉古村旅遊,我是你們的導游**。
歡迎大家來到「明清古建築露天博物館」----新葉古村參觀游覽。我是景區導游,叫XXX,今天我將帶領各位朋友穿越時光隧道,到具有八百年悠久歷史的新葉古村游歷,體會一番古代的「耕讀文化」。
[遊客服務中心]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幢徽派建築,就是新葉古村的遊客服務中心。牆上的「新葉古村」四字,是著名古建築專家謝辰生老先生題寫的。謝辰生先生是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文物局顧問,他對新葉古村情有獨鍾,他認為:「新葉是中國古村落的活標本」。大門的匾額是徐永清上將所題。徐永清先生是建德市大洋鎮麻車村人,1996年至2003年 ,任武警部隊總政委,2000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 十五屆中央委員。他不僅是一名職業軍人,而且也是國內著名的書法家。在大門口,有一幅對聯,請大家一同來鑒賞一下。
上聯是:遵祖宗一派真傳,克勤克儉;
下聯是:教子孫兩行正道,惟讀惟耕。
這一對聯揭示了:「克勤克儉」是新葉人的持家古訓,「耕讀持家」是新葉古村的傳家寶。現在各位朋友隨我進入遊客服務中心。在這里,我把新葉古村的概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新葉村始建於南宋的嘉定年間(1208 一1224 ) ,距今已有800 年的歷史。整個村莊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全村人口700 餘人,其中95%是姓葉的。葉氏祖先葉坤在南宋嘉定年間從壽昌湖岑畈入贅這里的娘舅家,他娘舅姓夏。後來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遷,而葉氏卻繁衍起來,至今已傳31代,並形成全國村落中罕見的「十世同堂」現象。因葉氏人口繁多,名稱多次更改,最初稱白夏葉,到新中國成立時,最終改名為新葉。也許是由於血緣親情的關系,葉氏後人不願輕易地拆掉祖上留下來的房屋,這就使這個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築大多得以保留。
請大家看這一幅模型圖,了解一下新葉村整個建築設計布局情況。新葉村選址很講究風水,村落是由宋朝大理學家金仁山先生設計的。從這幅模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左
邊是祖山玉華山,右邊是朝山道峰山,村子位於二山之間峽谷的東南口上,正是「山起西北,水聚東南」好風水。從玉華山來的一條溪和道峰山來的溪水會合形成一個水口, 左有象山,右有獅山,象山和獅山把新葉村的水口鎖的像葫蘆頸一般,這樣就可以「聚止內氣」,致使村落興旺發達,財運也不外流。
新葉村的建築設計布局是以陰陽九宮卦象之數設計布局的,把村中的近百條巷、弄縱橫交錯地將戶與戶、房與房連成一個有機有序的建築群體,構成一組體現東方神秘文化的立體圖像,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中華傳統文化、民間鄉上文化的活化石,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目前新葉村還保留有16 座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閣、古寺廟和158 幢明清古民居建築,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故被譽為「明清古建築露天博物館」。由於這些古建築研究價值極高,所以新葉古村被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最近又被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是《建德新葉共識》,是第二屆中國鄉土建築搶救與保護研討會全體代表在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於中國浙江省建德市簽署的。這是一份古建築古村落保護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新葉村古建築保護的宣言。
遊客服務中心牆壁四周懸掛著許多照片。這是首屆中國農耕文化節期間舉辦新葉村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大家可以瀏覽一下,增添對新葉古村的了解。
現在讓我們隨著游步道,進人一座鄉土文化的神秘宮殿。在這座宮殿里,你將會親眼目睹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享受和體味鄉土文化的無窮樂趣,一飽你的眼福和口福,為你的人生增添一頁難忘的記憶。
【 摶雲塔--文昌閣】
各位遊客,這一組建築是新葉村的標志性建築。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個村落里,塔、閣、祠一組相聯的建築是十分罕見的,這是新葉村的一大特色。原來,這是新葉古村按古代傳統風水學的要求建設這一組建築物的。請大家來看,新葉村背後是雄偉的玉華山,村的對面是秀麗的道峰山,村莊就像停泊在一塊土地上的船,從地勢來看,後面高,前面低,水流急。這艘船隨時有被急流漂走的危險。再說,水就是財,水急往外流,意味著村裡財氣不旺。根據風水上的這一特點,新葉村先祖們在水口上建一塔,代表著一根竹篙,將這艘船永遠固定牢,再建一祠一閣像一道大壩把往外流的水攔住。
大家再來看,玉華山、道峰山在村莊的兩側,像一對偉人守護著村莊,但在村莊前
面就顯得低矮、空空盪盪,有了這座雄偉的塔,就形成了「三峰鼎立」,使這整座村莊前後左右平衡起來,從宏觀上增加了村落的氣勢,使人有一種非常美的享受。
這座塔叫「摶雲塔」,又稱「文峰塔」。始建於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當時用堆土法建塔,塔建好後要把土挑掉,所以工程浩大,造塔總共用了八年多時間。塔為磚砌,每塊磚有24斤重,七層六面,塔高38.8米,圍長13.8米,直徑4.4米。底層有三個門,從二層以上各層有三個窗洞,為求塔體堅固,相互錯開排列,層高逐漸降低。 塔外用磚牙疊澀腰檐,檐角微微挑起,塔剎由五個圓形的石盤層疊,第三個最大,上面的逐漸收小,外形如棗核。塔身體上下無任何雕飾,造型端莊秀麗,周圍襯著起伏的山巒,異常挺拔精神,向上的動勢感很強。
這里是一座土地祠。它緊連文昌閣,裡面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兩位老人慈眉善目,就像兩位保護神日夜保佑著村民的平安。
緊靠土地祠的是文昌閣。文昌,顧名思義就是:「文運昌盛」。文昌閣供奉的主神就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就是執掌文運功名的神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魁星」。在文昌閣二層樓上供奉著四尊神像,文昌帝君居中,右側為掌管文運簿的天聾,左側為掌印璽的地啞,此二神是文昌帝君的侍從。在文昌帝君像上方是魁星,魁星像略小些,其造型活潑有趣。新葉一帶每逢地方戲開演,總有「點魁星」一段。由於古代是允許讀書人祭拜文昌帝君其身,故閣樓與底層樓梯相連一處設一覆門,平時上鎖,旁人只能在樓梯下望閣瞻仰,焚香祭拜。在古代,讀書人考試之前都會來這里拜魁星,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魁星的護佑,考得好功名。
文昌閣門口有一對聯:「摶雲甲族擅書香 文昌草堂關野意」。意思是說:草野之人也要讀書重視文化。 走進閣內,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古代私塾的布置。在古代時,新葉村曾經辦過一座書院叫重樂書院,始建於元初,初名叫「重樂精舍」,是由玉華葉氏三世祖東谷公葉克誠創辦的。創辦初期,葉克誠延請了當時著名理學家金履祥的學生許謙、柳貫等一批著名文人會集在重樂書院,研習儒學,吟詩唱和,不以功名為務,因此聲名遠播,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後來,繁衍成儒源村。葉克誠仿效王羲之三月三蘭亭雅集之風,也於每年三月三在重樂書院一帶結交社友,吟詩賞景,後來形成了新葉古村特有的民俗——「三月三」祭祖。新葉家族「耕讀傳家」之風也是從此開始代代相傳的。
堂前懸掛著儒教學派的創始人----孔聖人像,在兩側分別懸掛著與這所私塾相關的
教師像,主要有:葉克誠、金履祥、許謙、章懋、劉貫、葉元錫等。這些先生的簡歷,大家可以看一下。
各位遊客朋友參觀完文昌閣,就隨我到村中心去看看村落里原真的農耕生活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牌坊,上有「耕讀傳家」四字,這標明了新葉村的'立世之本。「耕讀傳家」的意思是「耕可富家,讀可榮身」,這是農耕文明時期人們崇高的生活要求。
【進士第——四方塘】
從這里走進新葉古村,左邊的這個墓是革命烈士墓,烈士名叫葉真修,新葉村人,早期的共產黨員。1928年新葉村有22名共產黨員,成立了村黨支部。葉真修父親叫葉玉銘,字中華,是黌門秀才,知書達理,寫的一手好字,1928年春,時年65歲的葉玉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又介紹自己的兩個兒子加入共產黨。葉真修是1928年8月14日(農歷六月廿九)農民革命運動(從壽昌南部攻打蘭溪永昌)的時候犧牲的。這個墓是壽昌縣人民政府1953年立的,新葉村在解放前有兩個革命烈士。
各位朋友,在走進村子裡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注意事項,那就是請大家跟緊隊伍,千萬不要掉隊,否則會迷路的。因為新葉古村是按九宮八卦布局的,村裡小巷子有兩百多條,四周建築物看上去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迷路。如果真的迷路了,請大家按照我教大家的兩個方法做,也可以走出村子。第一種辦法是一直沿著青石板路走。大家低頭看腳下的路,在我們的主游干線上中間都有青石板鋪著,只要沿著青石板走,就能走出迷宮一樣的村子了;第二種辦法是沿著路邊的水渠走。因為水往低處流,所以人往高處走,這樣也能走出村子的。說到這個水渠,這在新葉村是十分重要的。新葉村外圍有一小溪,叫外溪,那是灌溉農田用的;在村內有二條人工挖浚的渠道,叫「內溪」或叫「內渠」,這是新葉村重要的供水和排水通道。這兩條作為村子命脈的水渠,因為重要,又成了村落的邊界。宗祠規定,葉姓本族成員,房子都造在雙溪之內,不允許造在雙溪之外。葉姓族人,凡死於雙溪之外的不能入祠,歸葬祖瑩。另一方面,外姓人,除了剃頭匠和鐵匠外,一律不允許定居在雙溪之內。這個界線,保護著宗法制度下血緣村落的單純性。因此有點神聖的意味。
這組建築叫進士第,也叫榮壽堂,是崇智派的分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榮壽堂出過一個進士,叫葉元錫,是清朝康熙(公元1691年)辛未科進士,後來在湖廣應城、河南陽武縣做縣官,是一個清官。在位時被人用毒葯毒死。祠堂里還有一塊捷報的牌匾,上面清楚的記載著他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時,以浙江省
易經科弟37名考出去的。他留有一篇詩文叫(勉兒曹):
四時不息輪流轉,懇懇勤勤惟念典;養就頭角得崢嶸,男兒立志當早辦;鯫生所畏在臨場,風檐寸晷難使展;人到忙時我獨閑,看題立意如抽繭;精神直與聖賢通,躊躇滿志莫輕演;思入雲夢氣偏豪,百萬貔貅何足喘;抉盡蔓草楠梓榮,鑿破渾沌光耀顯;九天咳唾落珠璣,三峽激湍駭心眼;賈之醇,董之茂,韓之潮,蘇之海;千變萬化總無端,要在一一能合款;自古文章有定評,針芥相投如印板;刺綉何煩倚市忙,若個青錢不中選;熙朝所重在真才,壯學幼行宜自勉。
葉元錫是新葉村唯一參加殿試而中舉的正科進士。自然有參加考試的經驗。在此文中,既傳授臨場該保持冷靜、強化審題、調動所學知識等經驗,又勉勵後學者起步要高,追賈董、趕蘇韓。一鳴驚人是目標,打動「評委」是關鍵。即一次沒考中,切莫鬆懈多自責,國家重視的是擁有真才實學的人。
榮壽堂坐西朝東,門前有一口四方塘,塘里水是活水,水質很好。這一景緻與宋朝理學大師朱熹所作的「四方塘詩」十分相似。「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水塘正正方方像個硯台,再看水裡,村口的摶雲塔剛好倒影在水裡,像不像一支正在醮墨的毛筆呢?四方塘旁有一排低矮的房屋,以前是茅廁,共有五間,所以叫「五連廁」。古代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說,五個茅房連在一起,集中讓肥水流在自己田裡。這也是古代村落建造過程中極其普遍的。
從這里進巷道,我們就將進入新葉古村的核心區域了。新葉古村現在還完整保存了16座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廟、古閣及200多幢明清建築。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對此贊賞有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古建築研究所所長陳志華教授認為:「新葉是中國東南部最典型的農耕文化村落」、 「中國最大的明清建築露天博物館」;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文物局顧問謝辰生教授評價更高,他認為;「新葉是中國古村落的活標本」。當然,也許有遊客朋友會問,新葉古村為什麼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築群呢?這一問題,陳志華教授在他的專著《新葉村》作了回答。他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原因。因為新葉村太偏僻,太封閉,對外面的世界變化了解不多;二是宗法制度森嚴。新葉村是按血緣聚落的村落,宗法觀念很強。認為:祖宗留下的房屋是不能隨便拆掉的。即使自然倒塌或水、火災害毀壞了,也要在原基地上重新建造;三是商品經濟不發達,住宅更新的速度很慢。正是這三個原因,使新葉古村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築群,並成為現代的寶貝。
『肆』 沙縣小吃「第一村」在哪裡,是真的名副其實嗎
從本質上來講,沙縣小吃並不是起源於沙縣,而是匯集多種地區的美食和口味,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既有古代中原一代的飲食文化傳統,又有閩南以及汀州一帶的客家飲食文化風格。提及沙縣小吃,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吃過其經典套餐——“情侶套餐”(扁肉、拌面),但在外地的許多沙縣小吃,經營的各類炒飯、蓋澆飯,其實不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只不過遺憾的是,在俞邦村只能了解文化習俗,卻不能吃上真正美味的沙縣小吃。趣聞君前往時,附近的美食街店鋪空空如也,僅有一家農家樂開門。只能充實了自己對沙縣小吃的了解,卻令味蕾失望而歸。好在返程時路過沙縣,順道去小吃城“解了解饞”。
各位小夥伴們,對此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伍』 「當家塘」是什麼概念
當家塘:目的是為了蓄水救田,用於群眾洗衣洗菜、牲畜飲水、澆田灌溉、調蓄雨水、消防滅火等,被群眾稱為「當家塘」。可以靠存儲天然水進行農業生產灌溉。
雨水可以順利地匯入到大塘中;到了旱季,再從塘口引渠或用機井抽水,灌溉用水不再發愁。這樣的塘,被村民稱為當家塘
當家塘
□李 磊
農村人過日子,不能沒有個主心骨,這個主心骨就是當家的。如果一家之中女人當家,那麼孩子就是二當家的,男人是三當家的。男人對外介紹自己的老婆:「這位就是我的那位,當家的。」這么介紹,回家自然沒有架吵。
當家的,顧名思義就是一家之主,不但掌控著家裡的話語權,更是統攬家庭政治、經濟和生育大權。比如當家的說:「給你一百塊錢,你上街給俺娘買三斤肉、給俺爸買兩包煙、再給俺買一瓶香香回來。」那就得這么去買,錯一點也不行。再比如當家的說:「我打算下半年開始要孩子,你從今天開始就要戒煙、戒酒、戒熬夜,外加起早貪黑鍛煉身體。」如果不服,那你就試試看吧。等有了孩子,那孩子如果不吃辣椒,女主人通常會一巴掌摑在臉上:「快給我吃掉,吃辣能當家,不能吃辣長大了還不跟你爸一個坯子,都是個怕老婆的種。」
農村人的生活比較傳統,保留著很多的原始崇拜,家長崇拜便位列其中。女兒臨出嫁,老娘對她苦口婆心地講:「晚上睡覺蓋被子,一定要把娘家的被子蓋在上面,誰家的被子蓋在最上面,誰就能當家。」男方的老媽也這么說,一定要把自家被子蓋在最上面,婚後過日子不受氣。有一對農村夫妻,新婚第二天睜開眼便吵了一架,原來頭天晚上蓋的是男方家的被子,晚上被女人偷偷給換掉了。生米已做成熟飯,男人只好認慫,女人便開始當家作主了。女人說:「你快把尿盆倒掉,馬上要有親戚來串門了。」男人也只好這么依了。三天回門時,女人對娘家人和村裡閨蜜們說:這是我家二當家的。男孩便俯首稱臣。娘家人便覺得有面子,逢人便誇女兒有本事,剛過門,就把家給當了。
在我們李庄也這樣,「當家」這兩個字有著等同於黃金的價值和重量。李庄人稱一家之長,不叫家長,叫當家的。兩家孩子打架,一個挨了幾拳、一個被踢了幾腳,兩家大人在一起評理,如甲方是當家的,乙方不是當家的,甲方就對乙方說:「你說話就是嘴上抹石灰,白說,回去把當家的喊來。」兩家當家的到場後,如仍然解決不了,那就得請族長了。可族長也不叫族長,叫大當家的。大當家水平當然要高出一截,肯定從維護家族利益上拿出一個折中方案。吃虧的那家就不幹了,便跑去找村長。村長也不叫村長,叫總當家的。總當家對這類問題協調多了,斡旋的技術比國際水平低不了哪去,他能准確找到吃虧那家人的軟肋。他往往會這么勸:你家母牛不是要配種嗎,秋天就用他家的公牛;他家公牛種子好這是全村人公認的,我跟他家說說,免費。通常事情都是這么擺平的。
總之,小家要有小當家的,大家要有大當家的,如果一個人到了年齡,也沒找到一個當家的,那的確是一件讓爹媽犯愁的事。難道自己的產品這么不入眼,竟然二三十年也沒找到買家。他爸他媽(她爸她媽)准會這么想。還有一種情況,原本那個當家的離家出走或者撒手西行了,剩下的那位隔上三五年,便想方設法再找一個人來當家,上檯面的說法是,一個人過日子不旺火;私下裡這么說,一個人連被窩都焐不熱,一夜從黑到亮身子冰涼。
除了人給人當家,村裡人還喜歡找個物來給自己當家。男人找不到對象,找人幫忙也無濟於事,只有找物了,通常是找村裡最老的那棵槐樹,請樹老人家給自己當家作主,成就一段姻緣。如果得了個醫生治不好的病,那就找個看相的來捏捏自己的身子骨,了解一下身體里的風水狀況,缺水的就認一條河為乾娘,每次過河先給乾娘磕個頭;缺金的就認一口鐵鍋為乾爹,出趟遠門也要將一口乾爹背在身上。北方的村莊缺水,人們逐水而居,村莊圍水而建,一切活動都圍繞水來展開。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攀一門「水」親戚,得了什麼病、遇到什麼難、遭了什麼災的,都喜歡找這門親戚來救場。如果問題解決了,那無疑是水的功勞,解決不好,那道理就更明白了,連水都解決不好,還有誰能解決好呢?
北方的水,體量不大,成不了湖泊,更不能以河流的形態恣意流淌,它多以池塘的形態、以止水的形式存在。北方的水與南方的不同,如果以淮河為界,淮之南的水,軟、暖、輕,性格歡快,同一束流水從生到死,往往穿過百條溪,行走萬里路;而淮之北的水,硬、冷、重,喜歡沉默、寡居,往往起點就是它的終點,一輩子都不挪窩。北方的水塘一年四時,鮮有雨水補充,它們蒸發消耗、新陳代謝緩慢,長年維持著最低的耗損。有時一面水塘,幾年之中水量都保持恆定,拿竹竿一量,一寸不增、一寸不減,如果倒出來數,也肯定一滴不多、一滴不少。這些水塘的形狀或為圓形、方形、牛蹄形、月牙形、葫蘆形,它的名字也許跟了它的身形叫牛蹄塘、新月塘,也許跟了村莊的名字叫李家塘、邢家塘,也許跟了傳說故事叫八仙塘、龍王塘,也許遂了人們的心願叫安豐塘、幸福塘,但在這些名字之外,這些水塘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當家塘。
當家塘通常位於村莊的正中央或正南方。位於村莊正中央的,多為幾個家族所共用,大家圍著水塘搭建村莊,繁衍生息,最終將水塘層層疊疊地包圍了起來,水塘隱藏於村莊的深處,竟像牛的胃、駱駝的水囊了。圍水而居,是北方人最尋常的生活方式,這么生活不僅取水方便,還利於大家在用水上的相互監督與制衡。比如,李姓人家今年辦喜事、新房建的多,用掉了池塘里一半以上的水,那麼明年,用水的權力便流轉到了王姓人家,下一年,再朝下流轉。大家輪流控制用水權,不但節省用水,還有利於水源管理與保護。當家塘的另一個位置在村莊正南方。南方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尊位,通常是供奉祖先和神靈的地方,那麼,水也在供奉之列。人們每天挑著水桶去取水,之後便退到水塘的後方生活,這種開門見水、望水而居的生活,一直是北方人追求不懈的夢想。可以這么說,有水、有塘,才有了村莊,當家塘是人和牲畜共同的飲用水源,是村莊成立必備的要件,也是長年乾渴的北方大地的靈性與魂魄所在。
當家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當家」上。當家塘給其他的塘當家。在豐水季節,它虛懷若谷,接納百川。一些流浪的、路過的、在他處遭受排擠、被驅逐出境的流水,拖著疲憊的身體、懷著曲折的經歷匯集在一處,平復下躁動的情緒和動盪的內心,就以塘為家,過起了波瀾不驚的日子。在缺水季節,當家塘如一位祖母,運籌帷幄,統籌調配著水源,如相鄰的水塘乾涸,它便通過河流送去一束流水,給那些水塘留下一口活氣;如果哪塊土地的秧苗乾渴,它便兵分數路趕去支援,一解草木的燃眉之急。但在乾旱季節,當家塘便自斷支流,如同一棵老樹自決枝幹,它收身至塘底,量入為出,斤斤計較,守護一塘生靈,堅守住水塘最後的底線。
當家塘還會給人當家。每個村莊能容納多少人和牲口,發展至多大的規模,這不是人說了算,而是塘說了算。當村莊如藤蔓不斷蔓延壯大,而當家塘無力供給時,便要有一部人離開村莊。他們要麼重新選擇一方水塘,廣挖深掘,另立門戶;要麼將妻攜子,背井離鄉,開始了四處游盪的生活。每戶人家有人口變化時,也要給當家塘報告,比如,有的人家娶了媳婦,新人拜過堂之後,便來拜水塘;新人自報家門,向當家塘申請一個人的用水份額。每年除夕,當家塘在這一天放假休閑,如果要到當家塘里取水,要拎一串鞭炮到塘前燃放,一是請當家塘原諒,取水驚擾了它的好夢,更是感謝它一年來對家人的默默滋養。
在我們李庄,或許多為女人當家的緣故吧,人們通常把當家塘也視為女性。女人嘛,有同情心,會耍小脾氣,當家塘也不能例外。有一年大旱,李庄人擔水澆田,竟然挑幹了當家塘。恰在此時,村莊的祠堂突然起了大火,火借風勢,轉瞬便燒掉了半個村莊。這時,有人想起當家塘底部有鍋蓋大小的一方水窪,遂趕赴塘底取水滅火。可那方水窪里的水,竟然能自動生長、取不盡、用不竭,李庄人便依靠那一窪的水救下了村莊。
事後,有消息傳來:十里之外一條叫澮河的大河乾枯了,甚至連淮河也瘦了一圈。原來,當家塘同情這一村人家,打通地下通道,搬來了救水。村民便喟嘆:幸好給當家塘留下了一口氣,要是當家塘死了,李庄也絕對沒有了活路。還有一年,在一個多姓雜居的村莊里,幾個家族因取水發生爭執,最終幾代人的積怨演化成一場械鬥。當獲勝一方舉杯慶功、對塘當歌時,突然發現當家塘已經空空如也,連魚蝦也沒留下一隻。原來,那是當家塘生氣了,帶著它的蝦兵蟹將搬走到了他處。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如今,當家塘還靜靜地卧在村莊里,而人卻不見了蹤影。仲春回村,跪拜過一位草中的親人後,便去看望養育過我的另一位親人,當家塘。我問一位放羊的老鄉:整個村子都是空的,人都去了哪裡?老鄉說:年輕人大多進城打工了;老人嘛,要麼進城帶孫子上學了,要麼住進了土裡。我問身邊我家那位當家的:人在外地,要是遇到什麼急、難、險事,誰來替他拿主意呢?當家的說:有媳婦當家還不夠嗎?這話聽上去好像有理。
作者系蚌埠日報作家采訪團成員
『陸』 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怎麼樣
在中國安徽皖南的青山秀水中,散落著這樣的村莊,一幢幢粉牆黛瓦的百年老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皖南寧靜優美的大地上。它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建築的典範之作。兩個世界頂級古村落,您覺得哪個更好玩些?
西遞和宏村哪個值得去?世界文化遺產西遞村和宏村和安徽省南部其它的古村落一樣,層巒疊嶂的群山和閉塞偏僻的地勢,使西遞和宏村保留了幾個世紀前村莊初建時的建築原貌。西遞村與宏村同為國家5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為什麼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的: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西遞村至今仍有完好的明清民居124幢,祠堂三座。宏村也有明清兩代古建築158幢,其中137幢保存完好),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
●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省黃山黟縣宏村鎮,建於南宋紹熙年間,距今800餘年,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宏村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青山綠水,湖光雲影構成宏村獨特的神韻,故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稱。
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接著,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
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南湖位於宏村正南方,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607年),是佔地面積為兩萬傾的人工湖。湖面呈大「弓」形,弓背部湖堤分上下兩層,上層寬約數丈,用石板、卵石鋪地,下層種植有楊柳樹;弓弦部建有南湖書院、清餘味書屋及鱗次櫛比的古民居。
月沼建築的可考歷史有五六百年之久。原先這里是一眼活泉水,四季泉涌不息,至今人們在此可見到塘中鴨戲清波,空中微風輕拂,炊煙繚繞的情景。
碧園水榭宅在宏村水圳頭附近,始建於明末,後被毀,重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25年),佔地278平方米,建築面積256平方米,是宏村清代庭院水榭民居的代表建築之一。
奇墅湖位於宏村東南。沿宏東村口土路而行,碧水蜿蜒於右,植被顏色紛呈,步行半小時後水面豁然開闊,這便是奇墅湖,現在是東方紅水庫的一部分。
宏村樂敘堂又名眾家廳,是宏村的汪氏宗祠,位於村中月塘北畔正中,與月塘同建於明永樂年間,歷來是汪氏族人祭祖和慶典聚會的場所。樂敘堂由門樓、大廳、祀堂三部分組成。後進正堂原有樓,大門磚雕貼牆牌坊雕飾得異常精美。
木坑位於深山之中,距宏村僅5公里,但全是山路,車只能開到離村子1.5公里的地方。木坑是一片茫茫竹海,所以又被稱做「木坑竹海」。竹林深處有一片民居,建築風格與一般的徽派民居截然不同。
如果說去宏村主要看水景的話,那去西遞則主要是看古建築,特別是古民居上徽派三雕上的花紋枝椏精細得彷彿只要一捏就會斷。
●西遞
西遞村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鎮,古村從北宋年間就存在了,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西遞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築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
西遞古村內現存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祠堂3幢,道路、水系均維持原狀,正街、橫路街和40多條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都得以保留,使得西遞堪稱徽州古村落中的典範。
明清古民居,大多為三間與四合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馬頭牆、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都是國內罕見,被遊客、學者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村莊」「古民居建築的寶庫」。
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建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個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各種圖來,而每一處圖案都蘊含有極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莊重、典雅,石刻技藝出眾,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敬愛堂位於前邊溪東岸,是一座面積達1800平方米的典型徽派磚木結構建築,也是西遞村現存最大的祠堂。敬愛堂門前飛檐翹角,氣勢恢宏。步入中門為祭祠大廳,大廳分上下庭,中間有大型天井。敬愛堂是祀拜祖先、教育後代、凝聚宗族和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於1992年重新修復,現被辟為「西遞民俗展覽館」。
追慕堂位於大路街上方,建於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後人勿忘當年的李胡淵源。追慕堂屋頂為飛檐翹角,八字型大門樓,檐下三元門外設有木欄,八字牆用整塊打磨光滑的黟縣大理石製成,風格獨特,極為精美壯觀。
<mip-img al更多關於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d70ad1615731713.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柒』 關於宏村
您好!黃山火車站沒有直達宏村的的公交,白天你可以在火車站門口廣場乘屯溪到黟縣的中巴班車到黟縣,然後轉公交到宏村,或者在火車站打車或公交到黃山市汽車站,汽車站早上8:00——16:00有到宏村的旅遊公交,整點發車,車程約1.5小時。
宏村附近徒步的地方很多,塔川離宏村也很近,秋天去看看秋色不錯。
『捌』 鳳凰縣千工坪鎮建塘村經度和緯度是多少
參考 鳳凰縣地處湖南省西部邊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位於東經109°18′~109°48′,北緯27°44′~28°19′。
建塘村位於千工坪鄉東南部,距鄉政府3公里,東接新坪村、牛岩村、高坳村、香爐山村,西鄰通板村,南接亥沖村,北靠岩板井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210戶,825人。全村耕地面積1178畝,山林面積1621畝,海拔420米,該村以煙葉生產為主導產業。建塘村又名箭塘村,因村中央有一口水塘,清初時候駐扎在這里的官兵經常在水塘岸邊瞄把射箭,故名箭塘。
『玖』 誰知道月形塘
月形塘,湖北省麻城市龜山鄉的一個小村莊,坐落於大別山十大主峰之一「擱雲尖」腳下。海拔很高,具體不詳。村莊四面環山,距離麻城市區30餘公里。無論是谷歌地圖還是網路地圖上—— 根本找不到。。。 此地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植被覆蓋達90%以上。人口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為「熊」姓氏。村莊對面擱雲尖山上常年雲霧繚繞,如詩如畫,美不勝收。「月形塘」地名源於村前一口酷似月亮的池塘而得名,村莊歷史無從考據。一條綿延起伏坡多彎急的山路是連通外界的唯一一條通道,交通極為不便。正所謂,出行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獨特的面貌—— 窮!據統計,改革開放至今全村約有七八十人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娶上媳婦,其中80後90後為主力軍。「那誰誰,昨天從外地帶了個對象回來,走到一半那女的跑了···」此類故事常有發生,經常被人們茶餘飯後玩笑談及。
說起此地方就不得不提及這里的人們,老一輩的月形塘人朴實、善良為了生計一輩子嘔心瀝血,一生忙碌只為能讓後代過上好日子。而新一代的大部分年輕人就如同他們的姓氏「熊」熊孩子,逗逼屬性。有過讓外人聞風喪膽的牛逼人物,有過讓家人肝腸寸斷的混球,也有過你上小學一年級他上小學二年級,你上小學四年級他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經典奇葩。或許還有你夢中笑醒的兒時小夥伴。
我們深知「靠山吃山」的舊理念已經無法讓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怎麼辦? 出去辦!於是我們紛紛的走出來了,來到大城市打拚。終究有一日我們會打拚的相當湊合。我想說無論你走的多遠飛的多高,不要忘了那個淳樸的小村莊,不要忘了在那裡守望我們的老一輩。也不要
忘了自己家的門牌號。
別問我是誰,我家的門牌號是42號。
『拾』 太平鎮的轄村情況
共轄53個行政村。
【太平】 Tàipíng
1829年立圩後遭火災,故稱火燒圩,後改為太平圩。村委會駐太平,轄太平、隔洞鋪、上晚洞等14個村民組。村上駐有鎮政府、派出所、信用社、郵電代辦所、煙草站、糧站、法庭、林業站、衛生院、太平電站、鎮中學、太平中小等單位。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55公頃,310戶,1248人。
【排樓下】 Páilóuxià
因村中立有一排樓得名。村委會駐排樓下,轄排樓下、黎華、神峰山、新屋裡、塔塘、水平洞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48.6公頃,354戶,1359人。
【駱全】 Luòquán
清朝從新田縣駱名孫遷居,以姓得名。村委會駐駱全,轄12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54.7公頃,258戶,1136人。
【新坪下】 Xīnpíngxià
唐姓從老坪下分居得名。村委會駐新坪下,轄新坪下、毛家、馬家嶺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9公頃,234戶,907人。
【老坪下】 Lǎopíngxià
宋朝唐姓立村,地形平坦得名。村委會駐老坪下,轄老坪下、蔣家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里,耕地45公頃,294戶,1253人。
【章家】 Zhāngjiā
章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章家,轄章家、源泉洞、烏鴉沖、瓦窯頭、夏晚寺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35公頃,154戶,781人。
【城盤嶺】 Chéngpánlǐng
原名城盤源,因村四周是石山,中間像盤子,後改名為城盤嶺。村委會駐城盤嶺,轄城盤嶺、曾家洞、大山洞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4.2平方公里,耕地60公頃,335戶,1545人。
【五里坪】 Wǔlǐpíng
村距琵琶五華里得名。村委會駐五里坪,轄五里坪、潮水岩、馬砠腳、魯知橋、黑石砠、鴨婆凼、宋家、王家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47公頃,286戶,1245人。
【塘頭嶺】 Tángtóulǐng
以嶺名得村名。村委會駐塘頭嶺,轄塘頭嶺、樅山嶺、上水井、下水井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50公頃,288戶,1355人。
【王婆晚】 Wángpówǎn
元朝王姓為紀念老前輩王姑婆得名。村委會駐王婆晚、轄王婆晚、上胡家源、下胡家源、劉塘背、沙崗嶺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50公頃,257戶,1098人。
【洪洞】 Hóngdòng
宋朝立村,因地勢較低,大雨時洪水淹洞得名。村委會駐洪洞,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34公頃,168戶,690人。
【潘家】 Pānjiā
潘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潘家,轄潘家、火煤沖、白忙井、楊家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7公頃,209戶,961人。
【夏千七】 Xiàqiānqī
1061年夏姓從老屋洞遷居得名。村委會駐夏千七,轄夏千七、王竹孫、趙家、新火煤沖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70公頃,361戶,1647人。
【嶺頭源】 Lǐngtóuyuán
井水源頭旺,而村建在嶺的前頭得名。村委會駐嶺頭源,轄嶺頭源、老屋坊、瓦石窩等11個村民組。嶺頭源工班位於該村。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60公頃,335戶,1281人。
【灣田洞】 Wāntiándòng
村田洞彎曲得名。村委會駐灣田洞,轄對門匡家、新旺圩等10個村民組。嶺頭源中學位於該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53公頃,268戶,1145人。
【老匡家】 Lǎokuāngjiā
匡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凼古匡家,轄凼古匡家、凼古蔣家、涼亭蔣家、綠水坊、新屋場、匡家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47公頃,181戶,1575人。
【石門頭】 Shíméntóu
村前石頭似大門得名。村委會駐石門頭,轄石門頭、毛家、竹子峰唐家、竹子峰蔣家、柳樹蔣家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65公頃,348戶,1575人。
【何八仕】 Hébāshì
何姓定居,村前兩條小河成八字形得名。村委會駐何八仕,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24公頃,138戶,575人。
【神旺】 Shénwàng
村前田洞彎曲神奇得名。村委會駐神旺,轄神旺、老小田、新小田、小田雷家、大井頭、大路下等15個村民組。嶺頭源完小建在此村,總面積6.2平方公里,耕地84公頃,372戶,1651人。
【李己】 Lǐjǐ
由嘉禾遷居而來,用嘉禾話說叫秀背,後因家族排譜,按寧遠話來講,就叫李己。村委會駐新李己,轄老李己、新李己、花園砠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里,耕地41公頃,168戶,759人。
【沙螺塘】 Shāluótáng
村邊有口塘,形似沙螺得名。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28公頃,130戶,564人。
【上下留】 Shàngxiàliú
村立小溪上下端得名。村委會駐上留,轄上留、下留、上流坪、打石崗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52公頃,232戶,936人。
【新塘下】 Xīntángxià
建村深潭下,後修一口塘改名新塘下。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40公頃,190戶,721人。
【梁武橋】 Liángwǔqiáo
村前有座橋,傳說梁武皇帝從此橋經過得名。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30公頃,178戶,739人。
【留佳位】 Liújiāwèi
立村位置比周圍小村要好得名。村委會駐留佳位,轄留佳位、草塘嶺、崇山腳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59公頃,288戶,1356人。
【青草塘】 Qīngcǎotáng
立村兩邊有塘,水清草綠得名。村委會駐青草塘,轄青草塘、余家、匡家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17公頃,150戶,653人。
【九十四】 Jiǔshísì
明朝唐姓由禾形窩九十四洞遷居得名。村委會駐九十四,轄九十四、下墜圩、新屋場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里,耕地57公頃,388戶,1670人。
【上謝家】 Shàngxièjiā
元朝謝姓從江西鵝井塘遷居得名。村委會駐上謝家,轄上謝家、岩頭淌、橫干砠、狗婆井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90公頃,569戶,2665人。
【下謝家】 Xiàxièjiā
得名同上謝家。村委會駐下謝家,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27公頃,130戶,615人。
【水便】 Shuǐbiàn
村旁有一井用水方便得名。村委會駐水便,轄水便、新屋場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69公頃,419戶,1831人。
【土橋頭】 Tǔqiáotóu
宋朝唐姓立村在橋頭得名。村委會駐土橋頭,轄土橋頭、禮至寶、李家、七柱屋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75公頃,398戶,1886人。
【楊家坪】 Yángjiāpíng
楊姓定居,地形平坦得名。村委會駐楊家坪,轄楊家坪、楊竹蓀、磚屋等8個村民組。下墜中學建在該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53公頃,313戶,1342人。
【毛坪頭】 Máopíngtóu
村後山茅草多,高可平人頭得名。村委會駐毛坪頭,轄毛坪頭、石灰窯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80公頃,357戶,1570人。
【坪石頭】 Píngshítóu
村前井邊有一大平石得名。村委會駐坪石頭,轄坪石頭、白泥田、赤灣嶺等8個村民組。下墜完小位於該村。總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47公頃,252戶,1108人。
【塘湘】 Tángxiāng
宋朝由稔塘分居得名。村委會駐塘湘,轄塘湘、干頭上、唐家洞、蘇家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40公頃,164戶,698人。
【李家庫】 Lǐjiākù
湯姓購買李家鋪子得名。村委會駐稔塘,轄李家庫、稔塘、上川砠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75公頃,324戶,1623人。
【上界頭】 Shàngjiètóu
村位於寧、嘉、藍三縣交界處,在界子的上面得名,與下界頭相對。村委會駐上界頭,轄上界頭、蔡家洞、柳樹腳、芭蕉沖、五月嶺、大坪嶺、紫雲庵、犁坪嶺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80公頃,287戶,1210人。
【下界頭】 Xiàjiètóu
位於寧、嘉、藍三縣交界處得名,與上界頭相對。村委會駐下界頭,轄下界頭、高石頭、雞公山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4公頃,155戶,756人。
【清水嶺】 Qīngshuǐlǐng
天旱時人們盼水,得名盼水嶺,後改為清水嶺。村委會駐清水嶺,轄清水嶺、安古壩、禾形窩、大嶺腳、田螺塘等13個村民組。興和膠合板廠建在此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87公頃,409戶,1793人。
【龍眠洞】 Lóngmiándòng
村後山形似卧龍,山前有洞得名。村委會駐龍眠洞,轄龍眠洞、雙棗村、鵝門口、朝陽村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0公頃,137戶,686人。
【單家】 Shànjiā
單姓定居得名。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35公頃,186戶,726人。
【老白土】 Lǎobáitǔ
祖先定居時一片荒地,故稱白土。村委會駐老白土,轄老白土、老趙家、貓仔山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4.2平方公里,耕地49公頃,325戶,1325人。
【新白土】 Xīnbáitǔ
從老白土分居得名。村委會駐新白土,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25公頃,104戶,394人。
【牛市坪】 Niúshìpíng
過去在此設牛市場得名。轄老牛市場、新牛市場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17公頃,95戶,356人。
【馬扎營】 Mǎzhāyíng
曾有騎兵在此扎營得名。村委會駐馬扎營,轄馬扎營、駱家灣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30公頃,165戶,670人。
【洞尾】 Dòngwěi
村立洞口尾端得名。村委會駐洞尾,轄洞尾、野菜、彭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40公頃,247戶,887人。
【西嶺頭】 Xīlǐngtóu
位於石門山村後,石山嶺的西邊得名。村委會駐西嶺頭,轄西嶺頭、淌門前、蔣家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25公頃,188戶,1000人。
【石門山】 Shíménshān
村後石山上有一石拱門得名。村委會駐石門山,轄石門山、大塘背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46公頃,265戶,1180人。
【妙瑞井】 Miàoruìjǐng
村立廟後井邊,故稱砂石井,後改為妙瑞井。村委會駐妙瑞井,轄妙瑞井、鄭家嶺、大井頭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34公頃,230戶,988人。
【嶺壁洞】 Lǐngbìdòng
村側有一小洞,村後有一小嶺得名。村委會駐嶺壁洞,轄嶺壁洞、唐家、莊房等6個村民組。小(二)型嶺壁洞水庫位於該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14公頃,137戶,544人。
【塘前】 Tángqián
村前有一口塘得名。村委會駐塘前,轄塘前、茶沖、高粱洞、劉德成、李宅仁、雷山泉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47公頃,263戶,1049人。
【老夏塘】 Lǎoxiàtáng
夏姓立村塘邊得名。村委會駐老夏塘,轄老夏塘、老潘家、曾家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2平方公里,耕地50公頃,242戶,1105人。
【新夏塘】 Xīnxiàtáng
夏姓立村塘邊得名,與老夏塘相對應。村委會駐新夏塘,轄新夏塘、雷公井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20公頃,161戶,6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