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總幸福指數的公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
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 + 後天的環境 + 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其英文的表達:
當代的人們更加開放地生活,我們坦言幸福,我們追求幸福。幸福在哪裡?當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幸福也是有指數的,總幸福指數是指你的較為穩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暫時的快樂和幸福。看了一個喜劇電影,或者吃了一頓美食,這是暫時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續幸福的、穩定的幸福感覺,她包括你對你的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你對自己的生命的質量的評價,是指你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這個總體幸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一個人先天的遺傳素質,二是環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貳』 幸福指數計算公式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很多歐美有錢人並不覺得自己足夠幸福,說明幸福指數和經濟發展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中國在發展國家中經濟發展排在前列,但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比許多非洲窮國還要低.
『叄』 什麼叫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國民幸福指數,是指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計算方法
公式一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公式二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3)幸福指數公式怎麼寫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
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
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
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
『肆』 什麼是幸福公式
比利·鮑勃·哈勒爾曾是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家建材市場的裝卸工,47歲那年,他贏得了總額高達3100萬美元的彩票頭獎。兩年後,擁有7處房產和5輛嶄新汽車的哈勒爾把自己關在他漂亮的牧場豪宅的9間浴室中的某一間里,脫去襯衫,用手槍向自己的心臟開了一槍,當即死亡。
這是為什麼?難道是他不夠富裕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幸福?
科思說:「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們只知道,只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錢,有了好車,有了大房子的人,卻並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一個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慾望太多。
想不想換一個工資更高的工作?
當然想。
為什麼要追求更多的工資呢?
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為了什麼呢?
如果乞丐比蓋茨更加快樂,我們是應當羨慕蓋茨還是羨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這個世界也許會美好許多。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在他看來,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效用與慾望。
效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經濟學中用來表示從消費物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因為它的主觀性,所以,價錢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費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慾望就是想要達到的目標。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看,慾望就是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滿足自己的愛好,能過上養尊處優的晚年,一生平安,無憂無慮。
顯然,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說明,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當慾望既定時,人的幸福就取決於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慾望越小越幸福。總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慾望越小越幸福。
一份20世紀末的社會調查問卷,關注的就是「快樂」這個主題。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人快樂水平是比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樂的。而中國的情況卻令人沮喪:認為自己快樂的人只有10%。其他各國情況不一。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了國內第一份《中國「212作幸福指數」調查報告》。報告表明,中國職場人士總體工作幸福狀況也不容樂觀。有近三成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幸福感偏低,而僅有一成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幸福感較高。
在某一階段內,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無論多富有的人,他所擁有的財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無憂的人,如果他有無窮願望,則難免「欲壑難平」而難得幸福。人的慾望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從某種角度看來,無論效用有多大,與無限的慾望相比,幸福都等於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享受生命,珍惜所擁有的,才是幸福的根本。
『伍』 我的幸福公式
幸福計算公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H=S+C+V)。當代心理學認為幸福也是有指數的,總幸福指數是指較為穩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暫時的快樂和幸福。看了一個喜劇電影,或者吃了一頓美食,這是暫時的快感;而幸福感是令你感到持續幸福的、穩定的幸福感覺,包括對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對自己的生命的質量的評價,是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這個總體幸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一個人先天的遺傳素質,二是環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陸』 求解家的幸福指數與經濟基礎的公式
據說家裡的幸福指數可能會你感情為基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基礎比較好的家庭,他的幸福感。是特別強的。
『柒』 國民幸福指數是怎樣計算的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
國民幸福指數
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不同,比如市民某某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而職業經理人某某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而專家認為,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
『捌』 幸福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幸福感公式:幸福感=戶外活動+(親近自然×社會交往)+夏日童年回憶/溫度+對假期的熱望。
『玖』 幸福指數公式 幸福=快樂/慾望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最早提出 快樂=物質/慾望,後來引申出 幸福=快樂/慾望
雖說是個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提出的,但我個人不是很贊成用公式之類的東西來詮釋幸福這種抽象的東西。關於這個公式,我想羅嗦幾句
其實這是針對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出的。慾望越少,說明這個人越容易滿足,但滿足可能不等於幸福,因為ta也許不知道更深層次的快樂
就好像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吃飽穿暖對於他們來說已是最大的幸福,因為他們未曾想有過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
人在自己對世界有了足夠認識之後,就會有很多想要達到的願望,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人
這時候就要定下目標,努力達成自己的心願,雖然往往半途而廢使人傷心,消沉或是憤恨,但追求幸福的過程卻是快樂和充滿成就感的
遺憾的是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所以開始不擇手段,利慾熏心,總去覬覦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這個時候,慾望就不再是快樂了
如果你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不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你的幸福只能等於快樂除以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