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哈佛大學研究擁有多少財富最幸福

哈佛大學研究擁有多少財富最幸福

發布時間:2022-09-12 17:55:43

①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v_giJhuKA65oD7Bso6sTaQ

提取碼: kk9b

書名:幸福的方法

作者:泰勒•本-沙哈爾

譯者:汪冰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200

內容簡介:

「幸福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強力推薦本書!

中信幸福課堂

你幸福嗎?

幸福到底是什麼?

你想學習幸福的方法嗎?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為你帶來的哈佛幸福課程,能夠幫助你獲得真正的幸福!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泰勒•本-沙哈爾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講師,其幸福課視頻在各大公開課的網站上點擊率長踞首位(2011年已超過1億)。當本課程引入中國時,它在網易公開課也獲得了最高點擊率。

作為最受歡迎的哈佛幸福課程圖書版,這本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幸福的方法》能夠幫助每一個人開啟智慧,通過運用簡單易行的方法,達到幸福的彼岸。

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把人生分為四種類型: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更深刻地解讀了大多數人不幸福的深層原因。同時,作者提出,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激發出自己的潛力,從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體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幸福即在眼前。

本書能夠引領讀者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實現個人幸福、家庭幸福,乃至國民幸福。這不僅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將在宏觀層面上解決「全民焦慮」的大問題,安定民心,共創幸福。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充滿智慧的語言風格,將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風般地帶入到你的心靈深處。

作者認為,人生的不幸福狀態分為三種類型:犧牲眼前快樂,只著眼於未來目標的忙碌奔波型;放縱自己、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對一切都失望,無所作為的虛無主義。通過本書,讀者將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終極目標不是名利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並努力發掘出自己的潛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同時,幸福也是一個需要永不間斷追求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態度不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也需要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每一位讀者若能按書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並堅持練習,便能夠踏上持久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的旅程。

通過本書,我們將知道:

幸福不僅是一種能力

幸福也是一份與生俱來的使命

幸福之路並無捷徑

學會分享與珍惜

幸福就在眼前。

★媒體、名人推薦

這本書的閃光之處在於,它把教給人們獲得幸福的方法和關於幸福的科學研究成果完美地結合起來。看完這本書,你便可以發現和理解它包含了哈佛大學今日最熱門課程的精髓。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馬丁•塞里格曼

幸福,有人曾經把它編在歌曲里,有人曾經把它寫在書籍中。今天,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里。不僅如此,泰勒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了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認證幸福是什麼。

——美國國家有線新聞網(CNN)

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有幾個人能解釋幸福是什麼?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積極心理學」里,泰勒博士不但詳細解釋了幸福是什麼,還把幸福的完整結構呈現給大家。幸福不再是一種「摸不著」的東西。

——亞馬遜圖書網(Amazon)

泰勒博士的課程在哈佛大學破紀錄地同時排名第一名和第三名。學生們評論他的課程神奇之處在於,每次學生們上完課,都邁著春天般的腳步走出教室。

——《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

泰勒博士所教授的積極心理學之所以對每個人都重要,是因為它不是加強我們對數學、文學或是科學上的知識學習,而是加強生命中幸福感的方法——一個我們分分秒秒都要面對的感覺。

——《波士頓環球時報》(Boston Globe)

「您幸福嗎?」是;不;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是一種心態,是一種滿足,是一種渴望……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讀。本書給出了一種解讀,它或許能讓您領悟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呂鴻

人類正在走出它最大的困惑和迷茫。人類正在認識到:金錢、財富、豐裕和成功,都不能等於幸福,也都不能代替幸福。國民幸福指數(GNW,Gross National Wellbeing)必將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新標志。所以,尋求幸福的方法,比致富的方法,攀高的方法,成功的方法,現在更需要引起我們關注。幸福才是社會存在的根本意義,幸福才是生命存在的終極理由。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 陳宇教授

你幸福么?這句話在網路上面引來無數狂潮。其實幸福是一種自我體驗與感受,讀完本書,我發現,其實我們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發現幸福的雙眼,體驗幸福的內心與走向幸福的方向,感謝此書對於幸福的進一步明確,希望大家在定義自己生活時,能夠找到更多幸福,大家都幸福了,社會也就自然是幸福社會。

——著名教育專家、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 胡敏教授

幸福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需要學習的能力。哈佛的幸福課導師在本書中從科學發現出發,帶領大家找到更幸福的有效方法,非常給力的著作!

——著名心理咨詢師 張怡筠

感受幸福前,需要好好愛自己,也可以先讀一本《幸福的方法》。

—— 素黑 知名心性治療師作家、生命管理顧問

掌握了幸福的方法,你將感受到幸福在心中綻放的感覺。強烈推薦本書!

——知名作家 蘇芩

作者簡介:

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目前致力於個人及組織機構的優勢開發、領導力提升等研究工作。沙哈爾博士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曾被哈佛學生推選為「最受歡迎的課程」,他本人也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哈佛導師」。他的課程兼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被眾多企業家和高管們譽為「摸得著的幸福」。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紐約時報》和《波士頓環球時報》等數十家著名媒體都曾對他進行過專訪和報道。

② 哈佛大學研究揭秘全球成功男人有何共同點

說起人生贏家的標准,就不得不提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這項持續整整76年的調查。
全世界最有名最有錢的男人,他們的共同點竟然是這個調查研究發現人生贏家的共同點秘密就是:強調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溫暖、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
而做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喬治·瓦利恩特也說過:溫暖親密的關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這就不難發現,越成功越有名的人生贏家們,他們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們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而他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家庭。
這不,為了論證這一說法,小編搜集了政界、科技界大佬以及娛樂時尚界,那些站在生物鏈頂端的大佬們,他們讓婚姻家庭保鮮的秘籍。
Part 1。政界大佬—奧巴馬一家
說到秀恩愛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妻子米歇爾就一定是政界榜上的No.1,曾被美國財富類雜志《福布斯》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夫婦,在任何時候,你都能看到他們手牽手一起走的溫馨畫面。
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是親密無間的夥伴,是一對璧人伉儷,是彼此間相互依靠的親人。小編看,他們還真的蠻有夫妻相的呢!
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非裔總統奧巴馬,從來都不會因為自己是政治上的大人物而較少表現自己對米歇爾的愛。比如在公共場合上
當然,愛不是表面kiss就可以。奧巴馬對外是一國之主,對內是一家之主。小編記得米歇爾接受采訪時說過,他們每年的結婚紀念日,奧巴馬都會浪漫的為其慶祝,比如上次就在四季酒店早早定好了晚宴,兩人一起共度美好的二人世界。
晚宴前,奧巴馬還與鋼鐵廠員工交談時就說到自己的婚姻。他開玩笑稱,米歇爾是一位好妻子,特別有耐心,「忍受」了他22年~~
節假日給妻子買禮物
在西方,聖誕節買禮物送人是很必要的,奧巴馬即使每天日理萬機,但重要的事情總是會想起。雖說男人為女人挑選禮物就像得了選擇困難症一般,不知所謂。
所以奧巴馬每次給米歇爾買完禮物後,都會比較煩惱:「給米歇爾買禮物太難了。她是個時尚達人而且總是穿得很好看,給她買衣服真是很發愁。」
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米歇爾收到禮物開心的心情。
Part 2。科技界大佬—扎克伯格一家
小編又要拿老朋友扎克伯格來舉例了,嗨友們不要看吐了。
小扎和普莉希拉·陳在一起9年,竟然木有傳出一絲和其他女孩的緋聞,兩個人相處這么長時間,幾乎每時每刻,小扎都在用他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普莉希拉·陳那濃濃的愛。

愛屋及烏,學習中文只為和妻子的家人交流順暢
之前有次小扎來中國做演講,讓大家驚呼的是,竟然全程用中文回答,當然,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學習中文的原因:
class=「img_descr」>小編突然明白:對方愛不愛你,就看對方肯不肯花時間來陪伴你了!
以妻子的名義成立慈善基金
扎克伯格成立的慈善基金會叫做「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注意哦,是妻子的名字打頭,可見妻子的地位在他心中佔有多大的地位。
加上本身普莉希拉·陳本身就是一名富有愛心的醫生,這個慈善基金會將會致力於治療疾病、清潔能源、減少貧困、促進人民平等的權利等項目。
小扎的小baby來之不易(此前妻子普莉希拉·陳曾小產三次),所以當女兒Max出生時,小扎就說到要照顧孩子,還說: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決定。。。科學調查表示,職場父母花些事時間陪伴新生兒,對孩子和家庭都會有更好的結果。
小扎不厭其煩的學習給寶寶換尿布,照顧小孩的日常起居。和孩子逗樂,愛意滿滿的撫摸小baby,這四目相對的眼神交匯,小編給這個80後奶爸一個大大的zan。
3。娛樂時尚圈大佬—貝克漢姆一家
喜歡看《教父》系列電影的嗨友一定不會忘記這句經典台詞,「不顧家庭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所以一個真正的男人,妻子是幸福的,家庭是溫暖的。
每次看到小貝一家出場時,小編就覺得全世界的頭條都屬於他們家。不僅有一個漂亮聰明能乾的妻子,四個孩子一出現就湊成了全世界顏值最高的一家子。
夫妻兩出現在公眾場合上都是十指相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看完以上幾位成功人士,他們不吝時間和精力去關心,陪伴自己的妻子,為家庭幸福無私付出的栗子,小編開始思考:相比起來,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這些人有權有錢還有顏值,但是對妻子,對家人的愛卻能絲毫不落下。

③ 為什麼哈佛大學這么有名

哈佛大學作為美國久享盛譽的名校,是無數去美國留學同學心目中的夢想。美行思遠顧問分析:哈佛建築學院已經形成了濃厚的專業和學術氛圍,組建了規模龐大的設計學研究生院(Graate Schoolof Design),下設建築學(Architecture)、景觀建築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城市規劃設計(Urban Planning & Design)三大系別,為申請者提供碩士和博士學位。美行思遠藝術教育顧問專家STEVEN為打算申請哈佛大學建築專業的學生講解一下如何申請哈佛建築學院。

④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里是什麼內容

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三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這時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松地拿一個A而選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3.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

6.有規律地鍛煉。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鍾,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也會更開心。

8.慷慨。「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但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據《中國青年報》)

⑤ 哈佛大學家裡亂的比家裡整齊幸福指數高是真的嗎

哈佛大學研究中心發現,家裡亂的比家裡整齊的人,幸福指數高出30%;桌子亂糟糟的比桌子整潔的人,創造力平均要高出50%;經常遲到的比從不遲到的人,幽默感平均高出70%;飯量大的比飯量小的人,情商平均高出90%

⑥ 什麼是美好生活 哈佛75年研究報告

視頻中文版編譯:王皓潔 石志道 吳明蓉

轉載請註明出處!

From left to right (左起): Robert Waldinger, George E. Vaillant, Xudong Zhao 趙旭東

內容簡介(同濟大學趙旭東教授):

演講人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治療師。作為著名的成人發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長,正在繼續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來一直進行的兩項精神醫學領域最負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一項是「哈佛精英研究」,另一項是「波士頓背街男孩研究」。在過去的75年裡,從這兩個項目產生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書籍,許多成果影響了精神醫學、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在這個TED-X演講里,羅伯特聚焦於所有人都關心的「什麼是美好人生?」這個問題,用兩個長達75年的縱向隨訪研究的成果,強調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並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溫暖、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

這兩個研究項目的受試里,羅伯特提到,有一位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人。他出於醫師、科學家的倫理操守而沒有提其名,但有心人其實可以查到,1941年在哈佛讀二年級的總統是哪一位。除了這位大人物,還有四位參議員、四位進過內閣的人。我2011年受羅伯特邀請,在其研究所做高級訪問學者四周,研究了一位受試的卷宗,可惜只看到1967年的隨訪資料就得回國了。行前忍不住要羅伯特「劇透」一下,這位直到45歲還混得不怎麼好的哈佛精英後來如何?他告訴我說,該人後來成為著名的劇作家!許多好萊塢電影與其有關。

羅伯特的前任喬治.范倫特可能是最高產的精神科醫生之一。對這兩個項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已經被翻譯為中文的書——《怎樣適應生活》。近期他出版了《Triumphs of Experience》。看完這個演講覺得不過癮的人就該去讀這本書!

Dr. Robert Waldinger 演講內容

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as we go through life? If you were going to invest now inyour future best self, where would you put your time and your energy? There are lots of answers out there. We are bombarded with images, what』s most important in life. The media are filled with stories of people who are rich and famousand building empires at work. And we believe those stories. There』s a recent survey of millennials asking them what their most important life goals were. And over 80% said that the major life goal for them was to get rich. And another 50% of those same young alts said another major life goal was to become famous.

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現在開始著手規劃未來最好的人生,你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裡?回答有很多種,我們已經被無以計數的有關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圖景轟炸了。媒體上充斥著那些富有、高聲望、建立起自己事業帝國的成功人士故事。並且我們對這些故事堅信不疑。有個最新的調查,詢問1980-2000年生的年輕人,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哪些。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是要變富有。這群年輕人中,還有50%說他們另一個主要生活目標是成名。

And we are constantly told to lean into work, and to push harder, and achieve more. We are given the impression that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we need to go after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is that true? Is that really what keeps people happy as they go through life?

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斗,完成更多。我們似乎覺得要生活得更好,這些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可事實真是這樣嗎?這些真的是在人類生命歷程中幫助他們保持幸福感的東西嗎?

Pictures of entire lives, of the choices that people make and how those choices work out for them,those pictures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get. Most of what we know about human life, we know from asking people to remember the past. And as we know,hindsight is anything but 20/20. We forget vast amounts of what happens to us in our lives. And sometimes memory was downright creative. Mark Twain understood this. He』s quoted as saying, 「some of the worst things in my life never happened」.(Laughter) And research shows us that we actually remember the past more positively as we get older. And I』m reminded of a bumper sticker that says, 『it』s never too late to have a happy childhood」. (Laughter)

人一生中所做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怎樣影響他們,我們幾乎無從得知。我們對於人生絕大多數的理解,是從他人的回憶中獲得的。我們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記憶的。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發生過的事情我們都遺忘了。有時我們記憶形成過程簡直充滿創造性。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慘的事情根本就沒發生過。」(笑)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記憶。我想起一張廣告上說的:「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笑)

But, what if we could watch entire lives as they unfold through time? What if we could study people from the time that they were teenagers all the way into old age, to see what really keeps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We did that.

但要是我們能夠觀察整個人生呢?要是我們能從人們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幸福、健康的東西呢?我們已經做到了。

The Harvard Studyof Alt Development may be the longest study of alt life, that』s ever been done. For 75 years,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724 men. Year after year asking about their work, their home lives, their health, and of course asking all along the way without knowing how their life stories were going to turn out.Studies like this are exceedingly rare. Almost all projects of this kind fallapart within a decade, because too many people drop out of the study or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dries up, or the researchers get distracted or they die andnobody moves the ball further down the field. But through combination of luck and persistence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this study has survived. About 60 of our original 724 men are still alive, still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most of them in their nineties. And we are now beginning to study themore than 2000 children of these men. And I』m the 4th director ofthe study.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75年間,我們追蹤了724位男性。年復一年,我們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他們的健康狀況,當然我們在詢問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將會怎樣。這樣的研究極為稀少。幾乎所有類似的研究都在10年內流產了,原因可能是失訪率太高,或者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或者研究者興趣點轉移或去世以後沒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虧了運氣以及幾代研究者的堅持,這項研究成活下來了。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約有60位還在世,並繼續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絕大多數都已經超過90歲了。現在我們正開始研究他們總數超過2000個的孩子們。而我是這項研究的第四任領導者。

Since 1938,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2 groups of men. The first group started in the study when they were sophomores at Harvard College. They were from, what Tom Brokaw has called,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They all finished college ring World War II.And then most went off to serve in the war. And the second group that we followed was a group of boys from the Boston』s poorest neighborhoods. Boys, who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because they were from some of the most troubled and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Boston of the 1930s. Most lived in tenements,many without hot and cold running water. When they entered the study, all of theseteenagers were interviewed, they were given medical exams. We went to their homes and we interviewed their parents. And then these teenagers grew up into alts who entered all walks of life. They became factory workers and lawyers and bricklayers and doctors, and on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 developed alcoholism. A few developed schizophrenia. Some climbed the social ladder from the bottom all the way to the very top. And some made that journey in the oppositedirection.

從1938年起,我們追蹤了2組男性。第一組在加入研究時還是哈佛大學大二的學生。他們屬於Tom Brokaw所說的「最偉大的一代」。他們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大學學業。之後絕大多數人為戰爭工作。另外一組我們追蹤的群體是波士頓最貧窮區域的男孩。正是因為他們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波士頓麻煩最多、最底層的家庭,才被選入我們的研究。多數人都住在出租屋裡,許多甚至沒有熱的或冷的自來水。當他們入選研究之後,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談和醫學檢查。我們去他們家裡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訪談。後來這群青少年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了工廠工人,成了律師、泥瓦匠、醫生,有一位成為美國總統。有的成了酒精依賴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從社會底層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而一些人卻沿著相反的方向走過這段人生旅程。

The founders of this study would never, in their wildest dreams, have imagined that I would be standing here today, 75 years later, telling you that the study still continues. Every 2 years, our patient and dedicated research staff calls up ourmen and asked them whether we could send them yet one more set of questions about their lives. Many of the intercity Boston men ask us, 「Why do you keep wanting to study me? My life just isn』t that interesting」. The Harvard men never asked that question. (Laughter) To get the clearest picture of these lives, we don』t just send them questionnaires. We interviewed them in their living rooms. We get their medical records from their doctors. We draw their blood. We scanned their brains. We talk to their children. We videotaped them talking with theirwives about their deepest concerns. And when about a decade ago we finally asked the wives if they would join us as members of this study, many of the women said, 「you know,it』s about time」. (Laughter)

這項研究的發起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後我能夠站在這里,告訴你們這項研究仍然在繼續。每兩年,我們充滿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員打電話給我們的研究對象,詢問是否能夠再寄給他們一套有關他們生活的問卷。波士頓城郊的許多研究對象問我們:「你們怎麼總是不斷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沒什麼意思啊。」而哈佛的畢業生從沒問過這個問題。(笑)為了得到他們人生最清晰的畫卷,我們不僅僅只是寄給他們問卷。我們在他們的客廳里對他們進行訪談。我們從他們的醫生那裡獲取醫療記錄。我們獲取他們的血樣,掃描他們的大腦。我們和他們的孩子們交談。我們用攝像機記錄他們和自己的妻子談論最隱秘的擔憂。大概十年前,我們終於詢問他們的妻子們,是否願意作為研究對象加入我們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說:「你知道,是時候了。」(笑)

So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are the lessons that come from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pages of information that we』ve generated on these lives. Well the lessons aren』t about wealth or fame 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Period!

那麼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從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來的長篇累牘的信息到底教會我們什麼?其實,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拚命工作。我們從這項長達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系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就這樣!

We』ve learned 3 big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The first is that social connections are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It turns out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socially connected to family, to friends, to community are happier. They are physically healthier and they live longer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 connect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turns out to be toxic. People, who are more isolated than they want to be from others, find that they』re less happy, their health declines earlier in mid-life, their brain functioning declines sooner, and they live shorter lives than people who are not lonely. And the sad fact is, that at any given time, more than 1 in 5 Americans will report, that they are lonely. And we know that you can be lonely in a crowd, and you can be lonely in a marriage.

對於關系,我們學到了三條。第一條是,社會連結真的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連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他們也比連結不甚緊密的人活得更長。而孤單的體驗是有害的。和不孤獨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地更快,他們的大腦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們的壽命更短。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時刻,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不只1個說自己孤獨。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So the 2n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is that it』s not just the number of friends you have, and it』s not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bu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It turns out that living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s is really bad for our health. High conflicted marriages, for example, without much affection, turn out to be very bad for our health - perhaps worse than getting divorced. And living in the midst of good, warm relationships, is protective. Once we』ve followed our men all the way into their 80s, we wanted to look back at them at mid-life, and to see if we can predict who was going to grow into a happy, healthy octogenarian and who wasn』t. And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everything we knew about them at age 50, it wasn』t their middle age cholesterol levels that predicted how they were going to grow old. It was how satisfied they were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eople, who were the most satisfi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t age 50, were the healthiest at age 80. And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seem to buffer us from some of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getting old. Our most happily partnered men and women, reported in their 80s, that on the days when they had more physical pain, their moods stayed just as happy. But the people who were in unhappy relationships, on the days when they reported more physical pain, it was magnified by more emotionalpain.

所以我們學到的第二條信息是,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中,而是你的親密關系的質量。事實證明,處於沖突之中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舉個例子,充滿沖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系中是有保護作用的。當我們追蹤我們的研究對象到他們的80歲之後,我們希望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來看看我們是否能在那時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當我們把所有有關他們50歲的信息都整合起來之後,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所在親密關系的滿意程度。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而良好、親密的關系似乎能緩沖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我們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他們80歲之後都說,當他們感到更多軀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於不幸關系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軀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給放大了。

And the 3r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about relationships on our health is, that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It turns out, that being in a securely attached relationship to another person in your 80s is protective. And the people who are in a relationship that they really feel that they can count on the other person in times of need, those people』s memories stay shaper longer. And people in a relationship where they feel they really can』t count on the other one, those are the people who would experience earlier memory decline. And those good relationships, they don』t have to be smooth all the time. Some of the octogenarian couples could bicker with each other day in and day out. But as long as they felt that they can really count on the other one when they are going out tough, those arguments didn』t take a toll on their memories. So, this message, that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is is the wisdom that』s as old as the hills. It』s your grandmother』s advice, and your pastor』s.

第三條我們學到的關於關系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是,良好的關系不僅只是保護我們的身體,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研究表明,在80歲之後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安全依戀關系中是有保護性的。在關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時可以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們,他們的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而感到自己在關系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群,他們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關系,並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一些 80-89 歲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時,他們根本就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所以我們學到的是,良好、親密的關系有利於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師的忠告。

Why is this so hard to get? For example, with respectful wealth, we know that once your basic material needs are met, wealth doesn』t do anything. If you go from making 75,000 dollars a year to 75 million, we know that your health and your happiness will change very little, if at all. When it comes to fame, the constant media intrusion and a lack of privacy make most famous people significantly less healthy. It certainly doesn』t keep them happier. And as f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re is that truism that nobody on their death bed ever wished that they had spent more time in their office. (Laughter) Why is that so hard to get and so easy to ignore? Well, we』re human. What we really like is a quick fix - something we can get that will keep our lives good and keep them that way. Relationships are messy and they are complicated and they are hard work of tending to family and friends, that』s not sexy or glamorous. It』s also life-long. It never ends. The people in our 75-year study with the happiest retirement were the people who had actively worked to replace workmates with new playmates. Just like the millennials in that recent survey, many of our men when they were starting out as young alts, really believed that fame and wealth and high achievements were what they needed to go aft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over and over, over these 75 years, our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ar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with community.

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這么難?就拿巨大的財富來說,我們知道,一旦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被滿足了,財富就幫不上什麼忙了。如果你從每年掙75,000美元提高到7500萬美元,我們知道你的健康和快樂基本不會發生變化。而至於聲望,媒體不斷地入侵和缺乏隱私使得多數名人顯著地不健康。這顯然不會讓人更快樂。至於拚命工作,有一條真理說,沒有人在臨死前覺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就好了。(笑)為什麼這些這么難理解,這么容易就被忽視了?是啊,我們是人啊。我們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並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關系錯綜復雜,照顧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點也不性感也不光芒萬丈。而這也是終生的,絕無盡頭。在我們的75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夥伴的人。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75年間,我們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

So what about you?Let』s say you are 25, or you are 40 or you are 60. What might leaning into relationships even look like? Well, the possibilities are practically endless. It might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replacing screen-time with people-time, or lightening up a stale relationship by doing something new together, long walks or date nights, or reaching out to that family member who you haven』t spoken to in years. Because those all those too-common family feuds take a terrible toll onthe people who hold the grudges.

那麼你們呢?假如你們今年25,或者你們40,或者你們60歲。投入關系對你們來說是什麼樣的?可能性可能是無限的。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或者通過一起做點什麼新鮮事,比如散步或者約會,或者聯系那個多年來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沉沉的關系。因為對一個總把小憋扭放心裡的人,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敵對事件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

I』d like to close with another quote from Mark Twai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he was looking back on his life, and he wrote this,」there isn』t a time, so brief h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 But in instant, so to speak, for that, 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s. And that』s an idea worth spreading. Thank you!

我想用馬克吐溫的另一條名言來結束。一百多年前,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寫下了,「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所以說,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關繫上的。而這種理念是值得傳播的。謝謝大家!

⑦ 哈佛幸福課的內容簡介

《哈佛幸福課》內容簡介:「幸福是什麼」是一個人類社會中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常識和滿書架的自助類書籍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積累財富、經營婚姻、養育子女、健康飲食,我們就能擁有幸福的未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只是關於幸福的錯覺,你作何感想?
這個人就是人稱「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他摒棄了有關幸福的傳統觀念,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上了一堂新穎生動的幸福課。
作者關於幸福最鮮明的觀點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類可以預見未來,因此,人類也就有了區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幸福感;但是,人類對於未來自己的情感預期,往往和實際有著很大的「預測偏差」。書中列舉了大量怪誕的實驗,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你以為中大獎可以讓你幸福無比,被解僱會讓你一蹶不振,但事實上,中獎的幸福感遠沒有你預期的那樣強烈持久,被解僱的失落感也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痛苦。我們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幸福基礎值」,生活中的成就與挫折,往往只是短暫地改變我們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們就會回歸自己的「幸福基礎值」。
那麼,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爾伯特認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擁有自主的選擇權,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們應當「智慧地購買」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礎值」。

⑧ 《哈佛幸福課》:我要穩穩的幸福

上期通過阿蘭.德波頓所著《身份的焦慮》,我們解析了現代人的焦慮現狀,在處理焦慮的路徑上,不同群體有不同的態度。


努力去消除負面情緒,是一種解決方式,但這樣最多隻能讓你成為一個所謂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優秀起來、幸福起來,則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我們往往認為幸福需要鋪墊,要先消除問題,才談得上追求幸福,其實不然,當你在追尋的過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別樣的意義,焦慮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嗎?


所以不妨從追問我到底有什麼毛病,轉換成多問我怎麼才能做到,多關注積極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強調消極的一面,用這種全新的認知去生活,我們的生活將發生巨大改變。


今天為你解說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幸福課」。

簡介

----准備邁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泰勒・本・沙哈爾主講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在網易公開課就可以看到免費的課程視頻。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里著重參考了《我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一書,該書是王灧明根據聽課筆記整理而成的書,可以說是該課程的精華文字版。


說到沙哈爾老師,多少帶有些傳奇色彩,他早年練習壁球,曾獲得以色列國家級冠軍,但短暫興奮後他便再次陷入沮喪,總覺得沒能達到自己的要求,以至於苦練到身體不能承受,好在他開始有意識地追問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後來進入哈佛學習心理學,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爾的幸福課是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據說聽完這門課後,「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轉變消極

----用認知行為療法做出改變

研究表明,當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滿足以後,財富的增加對我們幸福感的影響就極其微弱了。古語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我們的幸福感,也像經濟效益一樣,有著類似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


所以社會價值中物質財富的無限增加,可能會使我們快樂一陣子,但卻無法定義幸福。實際上幸福本就是一種感覺,非要量化的話,可以用幸福基準線來衡量幸福感。


我們可以通過行為認知療法來提升幸福基準線,即在:改變,信念,正確視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動。


(1)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治療方法。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改變認知和情緒來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後,又能反過來矯正認知,改善情緒。在此過程中,情感、行為、認知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關於改變的幾點認知:


第一,劇烈的改變不易發生,日常的改變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礎性的。所以不用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一個宏大的,或者說過於理想的目標,執行過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務量。


第二,在改變的過程中,自製力並不那麼重要,相反立刻行動更重要。很多事情沒有自製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堅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傳達出的信念,可以創造改變的現實。


第四,痛苦難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選擇用積極的、成功的視角而非痛苦的失敗的視角來看待事物,是更為科學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變的行為:


行動,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決定性的一環,有了全新的認知,行為必須跟上,不然就會回到原點。


當你迷茫時,只要還能控制住情緒,不妨暫時放空思緒,不要猶豫立即開始實踐,行為反過來也可以改變認知和感情。


如何行動: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優勢,提出高一點的標准和執行計劃,並堅信自己能夠做到,同時去尋求一個對你表示友好,表達贊美的環境,堅持下去。


第二,對於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為適應了或習慣了而視而不見。那些心懷感恩的人,擁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際關系,其免疫力更強,也更健康長壽。


記得每天寫下「感恩日記」——記錄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時間對某人寫信表達感謝並在正式場合讀給他聽,或請對方吃一頓感謝飯。


第三,對於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發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過觀察身邊那些幽默的人、喜劇演員,來總結他們身上有什麼幽默的要點、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特點,並在每天結束時,記錄下3-5件幽默的事。試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會輕松很多。


(3)情感的寬恕


無論以上的內容你是否能夠做到,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會有喜怒哀樂,請允許自己為人,在情感上對自己好一點吧,允許自己軟弱,允許自己偶爾偷懶,做不到。

練習積極

----用3因素增強幸福

1、自尊


自尊與幸福感聯系緊密,我們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麼?其實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兩方面,前者是我們對事物的把握和執行能力,後者是在處理事情中感到的價值。


但長期以來,我們對自尊都存在一些誤解,比如,自尊來源於別人的誇贊,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實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擁有高自尊,因為自尊來源於我們自身付出與努力帶來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誇獎。


自尊分為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三層次,三個層次層層遞進:


(1)依賴性自尊:來源於他人的表揚和認同,建立在別人的判斷和與他人的比較上。


(2)獨立性自尊:來源於內在自我,不依賴於別人。


(3)無條件自尊:既不來源於他人,也不來源於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較,而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


那麼如何提高自尊讓我們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


隱形設想:不斷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無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在這種拋開他人的狀態下,來確定自己的真實想法。


想像未來:想像未來五年、十年自己會在哪裡、做什麼,來確定到底什麼是重要的。


保持誠實:嘗試一周不說假話,不斷練習,使潛意識認同自己說的話是有價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聽上去好像挺好的,是個優點,但深入了解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完美主義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對完美的追求,同時伴隨著對失敗的恐懼和無法接受,這體現的其實是一種固化的直線思維。完美主義的人永遠達不到他設定的本就不切實際的高目標,因而也不會快樂。


完美主義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限制性而非促進性的因素,完美主義過度關注結果而非過程,使他們尤其害怕失敗,因此可能不願行動,也就陷入了停滯。


而追求卓越則是注重整體的過程,既追求結果,也能接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過程,這體現的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思維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過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義,是希望我們能避開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來代替完美主義


3、處理好親密關系


對於親密關系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新認知:


(1)親密關系中必然有沖突存在,我們需要允許沖突存在,並學會處理沖突


(2)親密關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認可


(3)親密關系不能自生自滅,需要雙方樹立持續付出和經營的意識


如何處理好親密關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認知雷區外,還有一個十分接地氣的實操技巧,那就是:撫摸與擁抱。試著每天擁抱你的伴侶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們的關系,你們的人生態度都會發生積極的轉變。

穩穩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為使命的積極心理學

讀完這些,是不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你可能會問:我到底有什麼問題?而現在你發現還可以問:我有什麼天賦,有什麼變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誰要去看心理醫生,大多數人的反應可能都是這人一定有什麼毛病,而不是這人可能想變得幸福。

這是由於心理學發展到現在,踐行的使命更多在於幫助解決痛苦,也就是仍處在傳統心理學領域。所以我們普通人對心理學的認知通常都停留在傳統心理學這一狹隘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心理學的內容是很廣闊的,心理學的三大使命是:解決痛苦,追求幸福以及發展和培養天賦,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義。而傳統心理學剛好只踐行了第一層使命。


傳統心理學過度強調心理消極的一面,而積極心理學關注心理積極的一面,注重改善個人發展,盡管積極心理學仍在發展早期,但積極心理學仍是對傳統心理學的必要補充。

學習積極心理學,不僅可以幫助打開我們長期以來因傳統心理學影響而受到的思想禁錮,更多地關注積極面而非單一的消極面,也有可能激發我們個人的潛能。

那些說積極心理學是心靈雞湯的人,只不過是停留在了膚淺的情感層面,而沒有繼續行動,也沒有改變固有的認知。

積極心理學可以說是平易近人的,它並沒有那麼多光環和神秘感,對我們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實際幫助的,《哈佛幸福課》的導師泰.本.哈切爾教授正是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

緩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樣有此必要,如果沒有對幸福的期待,生活就會是一潭死水。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原課程視頻,想要進一步了解積極心理學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參考書籍,後面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薦幾本積極心理學的著作,沙哈爾老師所著《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過得更加幸福❤

主筆:阿丘

編輯:如沐書單

圖片:網路 侵刪

關於幸福的話題,你有哪些想說的,留言板告訴我們哦~

如果您的閱讀習慣是在公眾號中閱讀,歡迎 關注如沐書單公眾號 哦~精彩薦文剖文不容錯過,還有驚喜「一文看懂」系列等著您~

⑨ 哈佛大學的財富值多少

你從哪聽說的哈佛資產已達二百億美元,21日哈佛大學宣布,該校獲得的捐贈資金已經高達349億美元。哈佛大學可以稱得上「富可敵國」,因為它所獲得的捐贈比世界上很多中小國家年生產總值都要高。

超過耶魯大學一倍
哈佛大學2007財政年度的截止日期是6月30日,經過統計,哈佛大學2007年度獲得的捐贈資金增加了23%達到了349億美元,這是近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2006年哈佛獲得的捐贈資金的增幅為16.7%,而2005年為19.2%。
349億美元的數字足以讓哈佛大學穩居世界大學「首富」的位置,按照去年的數據,排名第二的耶魯大學獲得152億美元捐贈資金,連哈佛的一半都不到。還有數據表明,哈佛大學獲得的捐贈資金超過英國全部大學所獲捐款的總和。
大學獲得的資金越多,聘請的教師越優秀、設備更先進、獎學金也更多。哈佛大學擁有的雄厚資金是吸引生源的關鍵因素。根據計算,如果將大學的全部資金均分,哈佛大學每名學子將可獲得150萬美元。

大學的這些資產屬於學校的董事會組織,美國有名的大學都和企業一樣的管理,當然錢也屬於自己支配啊。
詳細請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http://bbs.bokee.com/Thread.1.971220.141.1.1.html

閱讀全文

與哈佛大學研究擁有多少財富最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康德的幸福概念是什麼簡述 瀏覽:941
愛情中碰什麼不好 瀏覽:950
都有什麼式婚姻 瀏覽:181
東坑什麼電子廠美女多 瀏覽:42
被塵封的故事蛋怎麼孵化 瀏覽:942
美女餓了點外賣怎麼辦 瀏覽:172
吉林省事業編考試多久出成績 瀏覽:471
飽得故事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46
西廂記源於唐代元稹的哪個故事 瀏覽:157
手機幸福卡怎麼取消 瀏覽:62
物業如何發展經濟 瀏覽:287
美女為什麼笑得這么可愛 瀏覽:797
夜鶯講什麼故事 瀏覽:805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關系 瀏覽:150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麼體裁故事 瀏覽:321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瀏覽:511
愛情中隔閡是什麼 瀏覽:545
經濟學中rs表示什麼 瀏覽:188
鎮政府事業編人員如何改制 瀏覽:791
虎男猴女婚姻會克什麼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