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感
幫助別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你眼裡的一件小事可能在別人眼裡確價值千金,方便別人的同時,從他人那得到的肯定會使你發現你對別人是有很大的價值,愉快的心情自然會帶來幸福感。
B. 人生一大問!如何獲得幸福
幸福
梳理/術折
幸福一定是人類所嚮往的。平時我也沒想怎麼樣要過得更幸福,可實際上我每天解決自己的矛盾,就是為了讓自己過的更幸福。
第一次看牛津通識讀本系列,
我想對這本小小的introction做一個梳理。
作者先從現象——事實入手,現代物質文化的豐饒,人們的幸福指數不一定來得比前人高,這出人意料的事實讓我們發現,幸福感不是單方面的理解就能解讀的。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得對幸福下定義。為什麼要下定義?該怎麼樣下定義?我們下定義,是希望定義的存在是幫助人理解究竟為何要在乎這樣的事情,要問幸福是什麼,不如說將幸福理解成什麼會很有幫助。幸福只是一個詞,重要的是我們用幸福來指代什麼。因為理論的一切都來源於生活,我們要多關注日常,從日常關於幸福的抽象討論中汲取精華,打磨成一個新的概念,從而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研究影響幸福的主要因素。
本書里作者討論的幸福指的是一種心理狀態,但也有其他著作用幸福來指代一個蘊含了價值觀取向的概念——福祉。於是我們可以列出三點關於幸福為何物的基本理論:
一,情緒狀態理論:幸福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態度。
二,享樂主義理論:幸福及快樂。
三,生活滿意度理論:幸福就是對你的人生感到滿意。
很明顯,後面的幾個章節會為圍繞這三種理論展開,並且會結合事例為我們講解它們的影響因素。
首先是情緒狀態理論。幸福就是指要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人們看重幸福,是因為良好的情緒狀態是生活向前的重要發動力。那什麼能帶來良好的情緒呢?有這三個方面——
一認可:感受快樂以及其他典型情緒。二參與:活力與心流。三協調:內心寧靜,自信,情緒開朗。
幸福的這三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同的人生理想所強調的是幸福的不同方面,舉例來說,美國人更重視認可和參與。與之對應的情感狀態是喜悅與興奮。而亞洲文化所側重的則是協調所帶來的幸福感。而協調才是幸福的核心。所以我想對協調展開來講。最基礎的幸福指的是你對於個人安全和保障程度的反應。也就是說,你究竟是降低警戒,充分享受人生,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備?作者將這種狀態稱為人與自己的人生達成協調。
而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內在平靜。二自信,三情緒或精神開朗。感到輕鬆快樂,或不受壓迫。當一個人協調地生活時,他會發現非常熟悉自己的生活,這個人會生活得非常自在,簡直如魚得水。
以壓力過大為例,雖然壓力並不像背疼之類的肉體痛苦一樣,占據了我們全部的注意力,但是我們根本不能忽略它帶給我們的影響。生活失去了協調,壓力會壓迫我們的精神,磨平我們的心智,扼殺我們原來能獲得快樂的能力。壓力過大的人,從生活中所得的更少。所以對他們來說,生命的意義也在減少。原因是他們的注意力會變得狹隘,不能輕松的享受,甚至無法注意到生活的饋贈。當我們壓力過大時,活著的樂趣和綴滿我們生活的種種微小的快樂,都會被徹底排除在外。所剩下的生活通常還可以勉強忍受,卻不那麼值得擁有。
所以即使我們物質條件優越,但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壓力大的人非常貧窮,從情緒理論上來說,我們不會認為一個壓力特大的人,過著一個幸福的生活。
但這時候也許就會有人發出疑問了。如果一個人抗住了壓力,在壓力之下,度過了美好的生活,也能有快樂的情緒。那為什麼不能說這個人幸福呢?
作者虛構了一個人物,羅伯特。
羅伯特過著非常積極活躍的人生,大部分時間里,發自內心的感覺到快樂,他相信自己的人生非常順利,由衷的為自己的人生表示滿意。但是當一天結束,在他獨自一人,手頭不再有工作的時候,他常常感到非常抑鬱,有時還會在睡前崩潰落淚。他這種狀態已經持續幾個月了。
似乎很明顯,羅伯特所經歷的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比例,也就是他的享樂平衡。是傾向快樂那一邊的,但被作者問到的39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認為他幸福,其他人都回答不幸福。我們可以解釋認為,羅伯特內心深處的情緒狀態應該是很糟糕的。這是為什麼?根據歷史悠久的心理學理論解釋,很大一部分心理幸福感是無意識的。一旦一個人的生活中突然被壓上了一根稻草,這個人的心情傾向就轉向崩潰,我們絕對不可能認為這個人是有良好的情緒狀態的。
綜上,作為情緒幸福感的幸福,應該有兩部分組成:任何狀態下的心情和心情傾向。所以幸福意味著一個人整體來說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那麼享樂主義理論呢?在前文我們已經解釋過了為什麼我們認為羅伯特過的不幸福,即使他快樂的時間多於悲傷。而按照享樂主義理論,幸福意味著你的快樂體驗多於不快樂的體驗。幸福就是一連串快樂的經歷。所以羅伯特應該是幸福的。但大部分人都不會這么認同吧。所以假如人們是以無意識狀態作為依據來判斷,羅伯特並不幸福,那也就是說,享樂主義理論並不是人們的判斷依據。
大家暫時不必急於決定自己是否認可這個理論。生活滿意度理論也許更符合你心中所想。
和享樂主義理論和情緒狀態理論不同,它們都認為幸福與感覺有關。而生活滿意度一般被認為主要跟個人評判有關。而對生活感到滿意,不管是以自己的標准還是其他任何標准,都不代表你認為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書中列舉了比卡姆,一個監獄囚犯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維特根斯坦,一個大哲學家,但飽受折磨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我們從中完全不清楚他們的情緒生活到底快不快樂,也無從得知,以他們自己的標准判斷,他們的生活到底順不順利。我們只能從中知道,不管他們的生活有多糟,他們自己覺得已經足夠好了。
這說明了什麼?生活滿意度就是你對自己人生的綜合評估。這種關於幸福的理論有其迷人之處,因為這樣一來,你變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你的幸福與否,取決於你自己認為什麼最重要。而這重要東西就是除自己快樂之外,真正在乎的東西。生活滿意度,其獨特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它實則追蹤的是人們的價值觀。
同時,我們來看這樣一個現象,不管如何設置生活滿意度問卷的測試量表,結果常常集中在75%的分數上。人們的慣常想法就是人生沒什麼可抱怨的,但也不算完美。大部分人只有在真正走投無路時,才會承認自己對生活的不滿。但生活滿意度能告訴我們,人們過得究竟好不好,人生是否欣欣向榮嗎?事實上,生活滿意度理論乍一看似乎有理,卻不能解釋我們人為賦予幸福的價值。比如我只想讓我的孩子生活幸福。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但是要比我想讓我的孩子對他們的生活感到滿意更加鏗鏘有力。畢竟後者你只想讓孩子對生活感到滿意,讓他落得一個悲慘下場的時候,你只需要告訴他就這樣知足常樂就好了。
至此,三種有關幸福的理論都介紹完畢。那我們要如何知道幸福的來源,從而獲得幸福呢?
羅列幸福的來源是一項特別棘手的任務。第一個難題在於如何進行分門別類,我們應該聚焦在人際關繫上。還是以愛為中心?一般來說,不同的研究人員會使用不同的概念,並沒有哪一組概念是唯一正確的。第二個難題在於你所生活在其中的社會類型,決定了哪些因素能夠左右人們的幸福感。但是幸福的主要來源究竟有哪些,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就五項答案(SOARS)大致達成共識。
一,安全感,二,生活態度,三,自主權。四,人際關系。五,需要技能,有意義的活動。
第一種,安全感。可以分為許多類型。首先是物質安全感,擁有一定程度的錢,可以幫我們隔開諸多不幸,讓我們心想事成。而過多的財富或許會讓某些人變得越來越貪婪,為我們製造出新的弱點。所以古希臘享樂主義哲學家伊壁鳩斯對於如何過上快樂的生活,有以下這條建議:遠離奢侈品,過簡單生活。除物質安全感以外,還有社交安全感,事業安全感,時間安全感。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幸福感,但過多的安全感會讓人自滿,懶惰,軟弱,不堪一擊,也會阻礙個人發展。與安全與之對應的是風險,提升幸福感的途徑之一就是理智地看待風險。
第二種生活態度。當我們談論生活態度對幸福的影響時,主要涉及兩種生活,積極應對和坦然接受。因為幸福不是一雙鞋,不可以隨意選擇要或不要。它更像是一項你必須經過多年努力才能習得的技能。所以幸福與否是個人選擇,你的態度決定一切這樣的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的。就像你告訴水裡的魚兒,只要你想飛,你就能飛到天空中一樣。但是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確,我們可以充分控制自己的大部分心理狀態,讓自己變得積極,保持樂觀和感恩等等。
其中能夠有效提升幸福感的生活態度是關心他人。在事情不按自己預期發展時,不強求,坦然接受,維持合理的期望值。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擁有一種使命感,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內在意義,並且非常充實,這就是內在動機。而更重視金錢,財產和地位,這些外在動機一般不會使人們變得更加幸福。
第三種自主權。自由就是幸福的一大主要來源。首先,金錢的好處本質上就是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當然,人們並不一定要有非常多的選擇才能夠幸福。但同時,只要擁有選擇的權利,就能產生一種有可能性所帶來的自由和快樂。比如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日益旺盛,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因為汽車能給人帶來自由感。可如果我們要從另一方面來說呢,選擇自由也需要人們付出相應的代價,它會削弱人們的決心和滿足感。例如離婚率上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逐漸認識到伴侶的可替代性,從而對婚姻現狀愈發不滿。那不妨就請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想一下,假如你和某一個人被困在荒島上,那麼你們一定能找到天荒地老的辦法。但是自主權完全能由自己來選擇嗎?事實上,你的人生並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與別人的人生息息相關。你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參考別人的態度和利益,我們也許無法對大事情做自主選擇,如結婚對象。但是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日常行程,並且這可能比作出重大決定更能令人們感到幸福。因為我們可以依然認為自己正在踐行本人所認可的價值觀,從而獲得擁有自主權的感覺。
第四種人際關系。一直以來,社交都是最令人感到快樂的活動之一,親密活動是非常重要的。要維持良好的友誼和團體關系的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信任。信任能提供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能夠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的重要緩沖,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這樣的社群會讓我們的生活更輕松,對金錢的需求更小。
第五種需要技能、有意義的活動。無需動腦,沒有意義,機械重復的任務,絕對不符合任何人對於幸福的期待。人們能在到達心流時感到更幸福,而且頻繁感受心流似乎也能提高人們的整體幸福感,甚至會延伸到沒在從事這項活動的時候。而心流的狀態就是人們在成功進行某項活動時容易出現的一種幸福巔峰狀態,尤其是在那些非常有挑戰性,能夠推動人們將近能發揮到極致的活動中。但如果人不認可所從事活動的價值和意義,那麼光憑在活動中施展技能時,對這個人幸福感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人們在從事最有意義的活動時,會帶著欣賞的眼光與重要人和事產生聯系或進行互動。並且可能只有通過這種活動才能給人帶來情緒滿足感。一段充實人生的前提,或許就是能夠帶著欣賞的眼光,與在你看來重要的人和事產生聯系。
除SOARSL列表五項之外,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其中,接觸大自然,未來也許會加入其中。沉浸在自然環境中,既能定人心神又能幫人恢復活力,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注意力。但是目前還缺乏數據來證實大自然對人類幸福有著獨特的影響力。
在前文的敘述中,我們多次提到了金錢。那麼,金錢對幸福到底能有多重要呢?當今世界金錢與幸福之間有很多研究。總結來說,這些研究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對於一個國家中比較貧窮的群體來說,金錢似乎對幸福感有著很強烈的影響,而當收入水平達到某個標准之後,這種影響便微乎其微了。
但是我們會發現,擁有更多金錢的人,自我評估的生活滿意度也更高。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金錢能夠幫助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即使金錢不能令我們更幸福,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的。但是我們同樣可以認為生活滿意度測試誇大了金錢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聯系,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的重心可能更多放在物質生活必需品上。而不是家人和朋友之類其他有價值的重要因素上。金錢固然重要。但我們是否可以嘗試降低金錢的重要性,讓我們過的更加幸福呢?
以上這些方面我們都有很多的選擇,但是我們並不能決定一切,因為追求幸福不僅僅是一項個人事業,我們所在的生活環境對此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構建更好的社區和社會,來實現我們共同的追求。
總結來講,人活著,就應該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活動,但不要做過了頭,而忘了放鬆,我們要為所愛的人留出空間,控制自己的債務。拒絕道德負債。不要總是為難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大環境中,讓你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以上這些事情。跟明確知道自己是優先順序的好人來往,避免從事給自己帶來壞朋友的職業。假如你周圍的人都很難做到前文所說的4點,你會發現自己也很難堅持下去。
假設你一生之中盡可能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你就一定會幸福嗎?可能吧,但也不完全由你掌控,不過很有可能你會因此擁有不留遺憾,值得度過的人生,美好的一生。
本書的大致思路如上,當然內容里還有拓展出來的福祉、美德和意義。待時機成熟,我會單獨成篇來聊聊。幸福的日子本沒有多少,且讓我在這充滿技能和意義的活動中感受心流吧!
C. 有幾本經典的幸福書籍叫什麼
幸福的方法
作者:(以)沙哈爾著,汪冰,劉駿傑譯,汪冰審校
出版:當代中國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你想學會獲得幸福的方法嗎?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導師」和他「改變人生」的課程——積極心理絕對能做到!這是哈佛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也是哈佛有史以來選課人數最多的課程。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科學實證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創新的編排,讓你現在就能把積極心理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當你開始用開放的心態閱讀這本書時,你就會感到人生更充實,身心更統一,當然,你就會更幸福。 http://www.xinhuabookstore.com/proct/1182412/
D. 怎麼讓自己變得幸福
一個人在生活中想要獲得幸福,獲得快樂,就必須擁有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心態,在面對一些困難挫折時,都能樂觀的去面對。
每天早晨睜開眼睛,你是否有去思考過,我們其實生活的很幸福,每天可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陽,被陽光照在身上,可以呼吸每天的新鮮空氣,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快樂。
還記得在小的時候,我們的快樂其實很簡單,放學之後走在路上吹吹口哨,一群三五好友追逐嬉鬧,那時候是多麼的開心,而現在呢,你是不是已經很有沒有真正的開心過了,已經找不到內心深處那曾經純真、自然的快樂。其實,真正的快樂或許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它們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只是我們長大了以後,缺少了去發現快樂的內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三件小事,只要堅持去做,就能不斷的獲得幸福。
一、堅持做運動,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你最大的保障
如果你希望能夠認真的享受生活,那你就必須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當你身心健康、容光煥發的面對每一天時,自然能夠發現生命的意義。而每天適量的運動鍛煉,可以讓你保持心情愉悅。我們如果想要獲得人生的樂趣,就必須好好的對待自己的身體,遠離亞健康的生活狀態。心理學家在看到病人沮喪的時候,往往會要求病人先去做出一些運動,使你的血液在內心中活躍起來。當你運動完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更加的積極,變得更理性。
二、善於尋找快樂,活躍思維
我們如果想要獲得快樂,就需要經常去思考,一個思維活躍的人能更加有意識的讓自己保持心情上的愉悅,從而獲得快樂。在生活中你所尋找的是什麼,那你就將發現什麼,這是人生的基本法則。認真尋找快樂的人,從來不會失望。要學會欣賞你身邊的所有事物,心中的幸福感也會自然而生。菲爾普斯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那些擁有有趣想法的人。」
三、釋放負面情緒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快樂,那麼你必須先將自己的內心深處的不悅全部挖掘出來,將心中所有的憤怒、不滿、自私等,全部釋放並且拋掉。只有你改變了自己的精神面貌,採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才能獲得快樂。
生活中經常有人說「老天爺對我太不公平了,我生下來就有多麼多麼的不幸。」在這個世界上,比你更加不幸的人永遠都存在,所以你要做的不是抱怨人生,而是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好的地方,拋掉那些內心的不滿,這樣你就能得到幸福。
E. 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快樂
幾乎人人都想追求幸福,然而什麼是幸福呢? 關於什麼是幸福有很多種論述,古往今來的智者們幾乎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幸福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有人說:幸福是什麼很難有統一的答案,但幸福的來源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來自物質的滿足,比較短暫並且遞減;來源於情感層面的親情、友情、愛情,比物質層面持續穩定;來源於信仰的,如各種宗教對幸福的期盼和沉思;來源於自我實現的,如科學家、藝術家、慈善家等,通過幸福他人達到永恆幸福。
那麼,怎樣追求幸福?
有人說,勞動創造幸福,在網路上一搜,相關結果約126,000個,可見這說法流之甚廣。然而,奴隸勞動一生,他們幸福嗎?這也許不可得知,那麼,你願意做奴隸嗎?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有不少時間段,戰亂紛飛,很多老百姓顛沛流離,食不果腹,他們都是勞動者,他們幸福嗎?這也許同樣不可得知,那麼,你願意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嗎?
可見,一個人的幸福與其生活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人總是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有的生活環境未必能讓人產生幸福的意識,有的生活環境幾乎沒有給人幸福的機會。
所以說,勞動創造幸福之說是不準確的,比較貼切的說法是:幸福必須要靠勞動來創造。即便是在當前,勞動也只是達成幸福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什麼是勞動?網路對勞動的定義是: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對物質條件的追求仍然是生活的重點。求生存、求發展離不開自身辛勤的勞動。在生活中感受親情,培養友情,追求愛情,也離不開自身辛勤的勞動以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並充滿持續改善的希望。至於信仰、自我實現,自有人類以來,從來都是極少數人的奢侈,即便如此,這些人也是在他們的生活中付出了大量的不為人知的勞動乃至犧牲。
由於社會發展水平的原因,在實際生活中,人類需要勞動來幫助自己生存,需要勞動來解放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勞動做到了;但勞動又使人被奴役,勞動讓人在形式上變得不自由。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超越歷史而存在,沒有多少人能決定自己自由與不自由。
因此,每個人要努力把握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准確定位自己的人生,提出合適的符合當前社會的目標,然後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才有可能享受自己的幸福。
F. 以如何獲得幸福為題寫一篇作文
以如何獲得幸福為題寫一篇作文
呼嘯地北風相互擊打著窗鈴,執意的陽光卻穿過玻璃,向室內傳送著她的暖意,慢慢地舒展著我的心房。
半靠在躺椅上看著閑書,一種陽光賜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奇怪,原來冬日裡的一縷陽光、烈日里的一絲清涼、蒼白中一抹生命之綠都會激起幸福的感覺,難道苦苦求索尋尋覓覓一生的幸福就近在咫尺嗎?她是那麼悄然,她是那樣不經意間地流露。她的形式如此簡單,不得不讓我對幸福重新思考。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道:「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二位聖人對幸福的要求如此簡單,可以看出心境之高遠,寓意之深刻。
幸福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對於居無定所的人來說,幸福就是一間可以用來遮風避雨的房子;對於嗷嗷待哺的嬰兒來說,幸福就是媽媽甘甜的乳汁;對於家庭來說,幸福就是有工作、有餘款、家庭和睦長幼有序;對於老年人來說,幸福就是歲月能夠得到延伸。
而有的人身處優越卻找不到幸福所在;有的人清貧中卻能品味出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其實,幸福的種子就蘊藏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中:當我翻開孩子滿意的試卷是一種幸福;當我看到父母健康是一種幸福;當我們手足情深是一種幸福;當我們滿身夕陽還能相濡以沫是一種幸福。我們美好的心靈是幸福的土壤,雖然她觸摸不到,但能體會得到;幸福並不深也不遠,它就在你我的身邊。幸福常駐在你我的心中,她需要用心去體會――幸福是來自於內心的一種感受
G. 如何獲得真實的幸福--真實的幸福讀書筆記2
塞利格曼在本書中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人們,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的方式。作者提出了幸福的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圍,C是你的幸福的環境,V是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塞利格曼關於可控因素的建議就是我們需要改變對過去的消極看法,重視當下的積極體驗,以及對未來的積極期望。
塞式幸福法則1: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很多微信文章里都會傳播一個理念,「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們在成年後的很多不幸都是糟糕童年所帶來的持續影響。假如你是這個觀念的擁躉,你可能很容易將自己成年之後的抑鬱、焦慮、易怒等性格特徵或者經歷的挫折,歸咎於童年經歷的不幸事件。
你的過去會主導你的未來,實際上這是弗洛伊德主張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一生中每一個心理事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好比說開玩笑或做夢,完全是由我們的過去決定的。情緒動力學事實上就是心理動力學,也是弗洛伊德理論的名稱。
作者引用了大規模地調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關系後的發現,童年遭遇的種種痛苦,諸如父母身故、離婚、童年得重病、被虐待、被忽視、遭到性侵犯等,並不能決定長大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沒有任何理由將自己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吸毒、性問題、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心理學上不同的學派關於情緒與想法之間的關系存在分歧。絕對的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認為情緒是思維的動力;而強硬的認知學派則認為思維啟動情緒。
本章中,塞利格曼所持觀點相對中立。他提出在不同的情況下,兩者會互相啟動對方。有的情緒是反應性的,如感官的愉悅,它不需要思考和解釋就可以啟動。比如,當飢腸轆轆時吃到一碗美味的面條,你很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對於過去的情緒都是思維和解釋所啟動的。對於過去的情緒可以是滿意、滿足、驕傲和平靜,也可以是怨恨、憤怒,這些情緒完全由你對過去的看法決定。對於過去的看法決定情緒這一理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掙脫過去的桎梏。
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誤區
---感恩和寬恕。
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而寬恕則將痛苦記憶的保險絲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這樣你會更幸福。
塞式幸福法則2:未來不全像你想像
我究竟是個樂觀的人,還是個悲觀的人?如何分辨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呢?如何能樂觀地面對未來?
生活中總是會有好事和壞事發生,區別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就在於我們對於好事與壞事的解釋風格。
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永遠」、「從來」、「總是」,把它歸因到人格特質上,那麼你就是悲觀型的人。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有的時候」、「最近」,把它當成偶發事件,你就是個樂觀型的人。
而針對好事的態度,樂觀型和悲觀型的人的態度卻正好相反。樂觀型的人認為好事是永久性的,他們把好的事情歸因與他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能力,所以是永久的。悲觀的人則歸因與暫時性的原因,如情緒和努力。
永久性是時間維度的指標,普遍性則是空間維度上的指標。
悲觀型的人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普遍性的問題,他會放棄每一件事,雖然失敗的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樂觀型的人會把失敗當成特定事件來解釋,雖然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也會變得無助,但他相信其他的部分還將繼續前進。
永久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放棄多久---對壞事永久性的解釋會造成長期的無助,而暫時性的解釋則可以迅速恢復。普遍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把無助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是只維持在原來的地方。
如果以上理論成立,我們就可以通過覺察自己對於好事與壞事的解釋方式,來調整自己看待好事與壞事的放式,從而能夠做到樂觀地面對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
書中談到,找到好事的永久性和普遍性原因,和對不幸事情做出暫時性和特定性的解釋,是希望的兩個支柱。現在有很好的方法來培養樂觀情緒,這個方法就是指認出自己悲觀想法,並且反駁它。書中給出了具體的步驟。一旦你意識到有悲觀的想法,就要用ABCDE模式去反駁它: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當事件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C(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後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駁,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進行反駁後所受到的激發。
我們可以輕易反駁別人對我們的不實的指責,但我們卻很難反駁自己對自己的指責。反駁的第一步就是要檢查一下我們的下意識的反應是否正確,下一步就是把反駁付諸行動。
塞式幸福法則3:抓住現在的幸福
眼前的幸福感與過去的和未來的幸福感有非常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悅(Pleasure)和滿意(Gratification)。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特點,也就是哲學家說的「直感」(raw feels),例如狂喜、興奮、高潮、歡笑、興高采烈和舒適。
滿意是做了我們最喜歡的事而帶來的感激,但它不一定伴隨著「直感」。這種滿意會使我們整個沉浸在裡面,失去了自我意識,例如跟一群好朋友聊天、攀岩、看一本好書、跳舞等。只要我們的能力能應對挑戰,做得得心應手,我們就會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比愉悅更長久,因為它是思考和詮釋的結果,它的能力來自與我們的優勢和美德。
關於如何提升我們的愉悅和滿意,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不同的建議。
增加愉悅
積極情緒的研究得出了三個概念---習慣化(Habituation)、品味(Savoring)和正念(Mindfulness),它們可以幫助你增加生活中的愉悅。
1、 習慣化
不管是身體的還是更高層次的愉悅,都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使它們不能成為永久的幸福來源。想像一下你連著吃第四個冰激凌相比於你吃第一個時的感覺差異。這個過程叫習慣化或適應,這是神經作用的結果。我們天生對新奇的東西敏感,當事件不再能提高新信息時,神經就不再反射。
作者建議要找出哪些帶給你愉悅的東西,其次是把愉悅分開放入生活中,中間的間隔要長些。從這個角度講,這一段的標題應該是「避免習慣化」。
2、 品味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及現代人極度的未來心態會讓我們忘記現在。書中的品味就是只要感知愉悅,將注意力放在愉悅的經驗上,比如在夏日雨後,感受濕潤清涼的空氣,聞一聞被大雨浸潤過的花草樹木、以及泥土的味道等等。
書中有一段特別美好的描寫,「我找了一段空閑的時間可以從容不迫地讀這些信。我讓每一個字慢慢地滑過我,就像淋浴時讓溫暖的水流過身體肌膚一樣。」讀的時候似乎就能體會到這段文字溫潤細膩的質感,
洛約拉大學的布萊恩特和維洛夫兩位心理學家發現了五個提升品味能力的方法。與別人分享、建構記憶、祝賀自己、使知覺敏銳、專注。
3、 正念
正念始於觀察。我們常忽略許多有重要意義的經驗,我們機械地做事並與人交往,不太動腦子。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蘭格發展出以下方法,是我們對事情更留心,從而以新的放式看待現在。這些方法包括冥想和正念練習等等。
滿意
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於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當你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完全沉浸於其中而不受干擾,由此所產生的滿意干、心流體驗都不是當即的愉悅。事實上,完全沉浸在某樣東西中時,可能是沒有意識甚至是沒有情緒的。
作者引用了希斯贊特米哈伊的「心流」研究成果。打坐的韓國人、日本的飆車族、工廠生產線裝配工、芭蕾舞演員,他們各自的行為差異很多,但都以非常相似的方式描述了「滿意」的心理成分。
具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注意力集中、目標明確、有即時反饋、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時間停止。
滿意的定義不包含感覺、情緒,不包含自我意識,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滿意驅散了自我沉溺,而且滿意所產生的心流越多,一個人就越不會抑鬱。
作者在本章結尾總結到,有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你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你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作者並不是反對愉悅,他想說的是,你可以主動進行控制,以提升你的積極情緒到更高層次的幸福干。感恩、寬恕和如何避開決定論的教條,能增加過去的積極情緒;通過反駁學會希望與樂觀,增加未來的積極情緒;打破習慣化的陋習,通過品味、正念來增加現在的積極情緒。
當你一生都在追求積極情緒時,你也許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亞里士多德2500年前就問過真正正確的問題:「什麼是幸福的生活?」作者的回答是找出你的優勢並發揮它。
H. 《大腦幸福密碼》1:教你如何改造大腦獲得幸福
日常生活中,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美化我們的外在形象。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為3150億元(艾媒數據中心),全國化妝品零售額為3400億元(中國日用化學工業信息中心)。
還有各種健身App、課程、私教幫助我們塑造身體線條,讓我們有一個更完美的身材。
NO.2體驗依賴型神經可塑性
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一段微言大義的話:
● 小心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語言;
● 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
● 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
● 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
● 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大腦是一個會學習的器官,它可以隨著你的體驗而發生改變。我們所反復感覺、感受、追求和思考的一切正在塑造著我們的神經結構,緩慢,但確定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