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十歲過後,捨不得丟掉這些東西的女人,為何日子越過越苦
人這一生,匆匆幾十載時光,年齡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留下的故事也就越多。
不管這些故事是好是壞,總歸有一段記憶,留在心底。
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要學著去丟掉一些包袱才能更加大步的往前走,也只有放棄一些不好的記憶,才能輕裝前行。
尤其是女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一定要學著去經營自己的生活了,餘生已經不長了,如果你還背負著重重的殼,什麼也不捨得丟掉,什麼也不捨得忘記,那未來的日子,只會更加的難過。
四十歲已經不年輕,到了放下煩惱享受生活的時候了,餘生的日子是苦是甜,看的不是命,而是你的心態。
如果你心態好,捨得丟掉那些無用的東西,那我相信,你未來的日子一定會過得很輕松。
但女人過了四十歲,不丟掉這些東西,苦日子才剛開始。
時光情感課堂:
女人這一輩子,餘生會過什麼樣的生活,與命運無關,與自己的選擇有關。
過了四十歲,走進了人生的下半場,是時候改變人生態度了。
如果你還抱著那些無謂的堅持,緊緊的守著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甚至連身上的壞習慣都改不了,那未來會過什麼樣的日子,是可以預見的。
四十歲的年齡,已經不年輕了,該為晚年的生活做打算了,有些東西該丟掉就一定要學著去丟掉,不要事事計較,不要什麼都放在心裡,計較太多的人很難快樂。
丟掉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餘生輕裝上陣,你就會覺得日子過起來輕松自在很多。
Ⅱ 捨不得扔舊東西是什麼心態
因為人類畢竟是在感性認知和邏輯認知中掙扎的一種生物,人類依戀的不是舊物,而是舊物上的寄託的過往。
戀舊情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人類為數不多真正談得上共性的情緒之一,這種情緒的本源實際上來自於人類對既往經驗形成的一種情感依賴,人類從經驗之中獲取的除了技能方法知識之外,更多的還有一份安全感。
恐懼的根源是未知,而對於人類來說,過往經歷是少數幾種完全已知的事物之一,而這種完全已知的狀態,讓人類對過往的認知懷有一種極大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往往可以在人類面臨新的未知環境時,給予人類以極大的心理安慰,而這種心理安慰就是戀舊情緒的來源。
當人類面臨新的未知困境時,我們會試圖從既往的經驗中尋找一種可以解決當下困境的方法,探尋路徑,並且嘗試著從既往的困境中尋找與當前面臨困境類似的情況,提取出其中的經驗,用以應對未知,而在這一過程中,因為過往經歷中的未知因素相對較少,因此過往的經驗對於面臨全新未知環境的人類來說,就具有極大的心理安撫作用,這種心裡安撫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有安全感,更多的還有挺過難關後的慶幸和寬慰。
這種包含著慶幸寬慰與安全感的心理因素,便是所謂的戀舊,而人類是一種思想來源於現實的生物,所謂意識是現實的映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於是為了再一次體驗那種慶幸和寬慰的感覺,從過往的安全感中尋找當下困境的解決方案,人類便會把自身對過往的依戀代入到某些,與過往具有強烈相關因素的現實客觀存在之中,對某些舊物的懷念和喜愛,就是這種情緒的直觀來源,或者說這些舊物本身就是這種懷念情緒的物質化表現形式。
這些舊物已經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品,而是被賦予了一種形而上學層面的精神價值,這種精神價值才是這一物品在成為戀舊對象後的主要使用價值,而非其原本功能。
具備相同經歷的人,往往也能通過對這種懷念情緒的物質化表現形式,及其映射的懷戀情緒的共情來獲得安慰。
Ⅲ 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生活中,很多人認為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大量囤積生活用品是勤儉節約的表現,因為可能你沒准什麼時候就能用到那些東西,到時候也不需要再花錢買了。然而,心理學家認為,什麼都捨不得扔實際上是一種病態心理,如何理解呢?
心理專家: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病態心理
斷舍離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惑,屋子裡滿滿當當,想進行一次大掃除卻發現什麼都捨不得扔,於是選擇保持現狀,繼續源源不斷地進購一些並不實用的東西。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對這一現象有過解釋,她認為造成這種困擾的原因是我們把重心放在物品上,而忽視了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東西,即應該把生活的重點放到自我本身,而不是放在物品上。
許多人在購物時總是習慣性被打折促銷所吸引,即使它們最近用不到,也還是會進行自我安慰:總是會有用到的一天。但這一天有些過於遙遠,遙遠到他們落滿塵土,最後你不得不丟棄。生活的本質是處理我們個人和周圍環境關系,其中包括我們和物品的關系,我們學會如何使用物品和歸置它們就是我們和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第一步,而無法「斷舍離」顯然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心理專家: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病態心理
割捨不了過去,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依然有存放的價值
另一方面,捨不得扔東西其實是無法和過去告別的表現。對於很多人來說,即使已經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依然有存放的價值,因為它承載了自己過去,這本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現象,但量變引起質變,過多的這種行為即代表了這些人無法從自我回憶中脫離,他們往往沉迷過去。
這種回憶因人而異,或輝煌,或悲傷,其中的共性就是當下的生活並不能讓他們滿意,只能從過去的物品中睹物思往,他們沉溺於過去的世界中,以此為主觀認知得到放鬆和暫時性的釋放。但我們都知道,時間在流淌,人生在前進,沒有人可以一直活在回憶里,生活要繼續,物品的交替更新就是自我成長的一大標准,所以說,敢於扔掉過去才能開始新生,否則只是自我麻痹而言,這種狀態是病態且危險的。
心理專家: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病態心理
害怕處理問題
這是一種普遍的情況,不想扔東西是為了預防在將來有用到的一天,但實際上,這一天是很難到來的,即使真的來了,大部分情況也是在翻箱倒櫃之後依舊沒有找到再去買新的。
我們存放這些暫時無用的東西是為了幫我們解決未來的問題,但這些人往往忽略了,無用之物本身就是問題,這只是一種逃避問題的現實表現,他們害怕問題,害怕挑戰,他們過於擔心未來的問題自己無法應對而過早地為自己做下萬全之策,但忽略了自己的當下。
心理專家: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病態心理
山下英子曾經說過,未來遙不可及,當下就在手裡。我們唯一應對過去的方法是在過去中吸取經驗,而面對未來的方法就是過好當下,只有當把自己當下的每一件事都處理好,我們才有面對未來不慌不忙的資本。所以,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本身就一種帶有病態的心理,只有敢於拋棄過去,才能著眼未來。
Ⅳ 你什麼都捨不得扔,你會過的越來越窮。你怎麼看
我不贊同這種說法。我認為扔和窮不能直接劃等號。原因有三:
1/窮,我認為包括物質生活中的窮和精神生活中的窮兩個方面。
先說物質上的窮。如果沒有基礎的物質生活資料也沒有錢,當然就有可能是窮的,比如沒有房子,沒有電腦,沒有好衣服,存摺里沒有餘額。
但是就算你捨得扔掉現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過時的無用的不喜歡的東西,難道就能夠變得有房子,有電腦,有錢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說精神上的窮。有一些人的精神世界是貧瘠的,內心沒有信仰,沒有追求,沒有生活的目標,得過且過混吃等死,這樣心裡貧窮內心空虛的人,不論是不是把家裡的東西都扔掉,內心空虛的狀態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所以我認為捨得扔和是不是窮是兩個概念,不能劃等號。
2/什麼都捨不得扔確實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扔東西需要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什麼都扔。
社會 要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日常的生活用品,確實是需要與時俱進的更新換代的。尤其近幾年 社會 上提倡斷舍離的概念,對於生活中的一些東西確實是需要及時清理整頓甚至是舍棄。
但斷舍離並不能一刀切,比如對於一年以上不用的東西都扔掉這種做法,我就很不贊同。我高中畢業和大學畢業的照片和紀念冊,放了幾十年都沒有用過,但那是我青春歲月的痕跡,那是撲面而來的熱血情懷,那是無價的真摯情誼。雖然沒有實際用處和經濟價值,但我會一直保存到死,它對我有意義。
生活中的負能量當然應該及時拋棄,日用品舊了也不該勉強再湊合,畢竟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都有能力也應該享受更好的生活,但扔東西卻不能什麼都扔,老輩人祖傳的很多東西都是不能扔掉的。為什麼有的人什麼都不捨得扔掉,我理解因為他們吃過苦受過窮,不想忘記過去。
3/過的越來越窮的真正原因。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輩子窮」。日常生活中過日子是需要有計劃的,哪些東西越老越值錢要保留好,比如名牌手錶。哪些東西臟了舊了就直接扔掉,比如孩子的玩具和不能穿的衣服。這些是要區別對待的。
只要努力工作精打細算,不學壞毛病,無論年齡大小,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如果一家人再能夠同心協力吃苦耐勞,買房買車衣食無憂都是有可能的。
而好吃懶做不思長遠,寅吃牟糧透支未來就可能把好日子過爛,甚至越來越窮衣食無著。我認為,越來越窮的真正原因是生活沒有計劃,人生沒有目標,不努力不奮斗。
大大說的好「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不是靠扔東西得來的。
願我們都有幸福生活!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從小窮教育,養成節儉的節慣。鋪里家裡總有個間堆放東西,家裡電器丶一些物品維修丶修保都是我在弄。帶吊燈風扇壞了,燈泡留著用丶小風扇壞了,拆一些配件用在另一把小風扇上丶衣櫃不用了,留一些好板,有的地方就用得上…不知不覺省了許多錢,因為如果什麼都扔掉,去買又要花錢。書包修修補補,桶盆小問題補一下,衣服補一下沒覺得什麼問題,相反,書包斷了一點線就扔了覺得好可惜,有錢也不能這樣糟蹋吧!
一些沒用的東西扔了就扔了,地方有限,只留一些有用的東西,跟窮扯不上關系。賺錢能力跟花錢能力(扔東西)兩個是不同的指標,我今天賺了一萬,扔個電飯煲,再花六百元買個新電飯煲,那我今天剩9400元;我今天賺一萬,用舊料維修好電飯煲,我今天剩一萬,不香嗎?
古來今去,村裡賺大錢就是那幾個人,牛二虎丶張狗仔丶三崩釘。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各人賺的錢有多有少,能不能省下來就是持家能力。有些家庭,外表光鮮,生病要拿出一兩萬就愁容滿面,拿不出啊。而有些家庭普普通通,過段時間買新房買新車,還不是省出來的!
大收入,大支出,等於零;
大收入,中支出,小收益;
大收入,小支出,中收益。
我有一個哥們,今年50歲了,他今天的命,是從閻王爺手裡掙脫逃回來的,已進了閻王爺家裡的大門了,危在旦夕。
這哥們早在幾年前醫生就告知他要戒酒,遠離酒杯,不要再捧。因為他肝部出了問題,很容易變肝癌,同時也開了適當的葯品,連服了大半年,大有好轉,行運至極。
這哥們見有所好轉,肝功能基本正常了,已戒了一年多的酒又回到了他的飯桌,真是無酒不歡,無酒難以快活。是酒中神仙,但如此好酒,差點要了他的老命,差點成了酒中小鬼。
這哥們買酒時,直接到酒坊買酒,經堂70斤,80斤一買。買回後,與那些狐朋狗友,醉生夢死,山公倒載,往往是酪酊大醉,大醉如泥,工作常常拖三拉四,家人怨聲載道。
殊不知,由於飲酒無度,促進了病變,不巧的是,患上了讓人們聞風喪膽的,人見人怕的口腔癌。
由於這哥們好酒成癮,一日三餐離不開酒,有點余錢就買醉,基本上無任何存款。這種情況,是他自找的,捨不得扔掉灑杯。
在突然患癌中,又無錢醫病,一陣陣悲從心來,淚如泉涌,至後放聲大哭,哭聲直沖雲霄,驚動全屯人。
在此情況下,他的兒子才一戶一家借錢醫這酒仙,他兒子開口借2OO0元,別人只借1仟,他開口借一萬,別人借4仟。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才湊夠去省級醫院。
由於省級醫生醫技高超,由於他命不該絕,又絕地重生,經過半年的手術加其它治療,他康復了。但他的醫療費用是天價的。全家人足足用了10年時間才嘗還完這些債務,這債完全是罪酒找上門的,可見不捨得丟掉酒杯,災難如此深重。
這哥們醫病時,被拆掉了一邊口腔內的病骨,否則小命不保,到現在菜品硬一點也不能吞咽,只能打漿飲流食。這是不捨得丟掉酒杯的代價,下半生就是吃流質食品了。
Ⅳ 捨不得扔東西的人是什麼心理
捨不得扔東西的人,應該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想法。
節儉
是一個節儉的人,受過窮,過過苦日子,覺得什麼東西扔了都可惜,都是浪費,所以都留起來。
習慣
已經養成了習慣,對之前的物品用的很順手,有了感情,不捨得扔掉。
情懷
一種戀舊,一種情懷,捨不得扔掉舊的東西。
懶惰
不喜歡去扔,總是把一些東西隨處放,隨處累積,越積越多。
其實,人的一生需要學會不斷的扔掉一些東西,才會讓新的東西走進你的視野。學會扔掉沒用的東西,會讓你的生活更快樂!
Ⅵ 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人,最終會活得幸福嗎
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人,在我家就有現成的一位長輩。
她不捨得吃自己的,不捨得喝自己的。但是請客吃飯,她一定吃的非常多,而且還會挑毛病。自己喜歡的菜不停的動筷子,不管別人吃不吃。
我看這位長輩過得應該是幸福的,因為她看不到別人的難堪,她認為別人都應該和她一樣。
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人,最終會活得幸福嗎?
回答也是肯定之否定。會有兩種情況出現。
第一種情況:
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到老了無力奔波了,在安定中突然悟出了人生哲理。人生就是一個艱苦的旅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他就會把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累,合理安排。認為還給誰省?學著自私起來。想明白了,到這個年齡了就會放開了。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該穿就穿,該玩就玩。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這樣想和這樣做,無疑就會晚年幸福。
第二種情況:
辛苦了多半輩子,到老了還活不明白。一輩子省吃儉用,手頭上已經有幾個積蓄。想著等自己兩眼一閉,能給後代子孫留下一筆遺產。
仍把富日子當苦日子過。刻苦自己,把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錢,串在勒條上,鐵毛公雞一毛不拔扣扣索索。這樣的人他最終是不會有幸福的。
實質上這種人慾望太深。奮鬥了多半輩子了,步入晚年了還不能和慾望說不。沒有幾天活頭了,還不知足不滿足,這種人真的是活的太苦太累,也真正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人生就是奔著尋找幸福而來的。而幸福的重要前提,就是知足和滿足。日子裡省吃儉用是必要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個「度」,如超過恰到好處的這個「度」,就會事得其反。
捨不得吃捨不得喝,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多半輩,步入晚年了,就應該理所當然的去享受,這也是人生的基本規律。
人們常說:人年輕有福不是福,老了有福才是福。人生就是年輕時代拼博,就是為了晚年日子無憂。如果到老了,還活不明白那才叫一生痛苦。
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人,若步入老年突然活明白了。他就會把多半生省吃儉用的積蓄,合理安排把享受放在首位。這個人,就會晚年生活過得樂悠悠,就能真正享受到晚年的幸福。
反之,到步入晚年了,仍然沒有活明白的人。還是刻苦自己,把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省下的錢,作為遺產留給後代子孫。這樣的人,一輩子就設有償過幸福的滋味,不知不滿足哪有幸福?這種人最終只會苦死累死。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就是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喝,即便現在條件好了,還是連雙襪子都不捨得買,而在農村,出生在60、70年代的人的人生應該普遍和我父親的差不多吧。
我爸是60年代的人,他是家裡的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我爸是家裡唯一的男丁,按理說應該挺受寵的,可事實並不是這樣。那時候村裡人都一起在生產隊里幹活,我爺爺天天游手好閑,一點活都不幹,就只能我奶奶帶著我爸去干。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推磨,大半夜的還在地里收地瓜乾子,即便這樣,他們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因為加上我老爺爺、老奶奶,全家七口人的吃喝都得指望我奶奶和我爸。
我奶奶雖然大字不識一個,卻非常有思想和遠見。她一直認為,對於農村人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學,所以不管生活有多困難,她都堅持讓我爸上學。我爸白天上學,放學後繼續和我奶奶一起干農活,他們那時候最常吃的就是地瓜煎餅,地瓜吃多了胃裡會返酸水,一直到現在,我爸都不怎麼吃地瓜,那時候吃夠了、吃傷了。
可是我爸並不喜歡上學,他那時候就喜歡干農活,他覺得一群人一起有說有笑的,邊聊天邊幹活比上學有意思多了,加上心疼我奶奶,上完高中他說什麼都不去上了。在家裡幹了沒兩年的農活,正好我們村裡的學校招老師,我爸在我們村裡學歷就算是高的了,所以他去當了老師。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他一個月才幾十塊錢,他一分錢都不捨得花,給我奶奶,我奶奶也不要,於是就都自己攢著。那時候他看人家戴手錶,很是羨慕,夢想著自己也能有一塊手錶,攢了兩年的錢,終於夠買一塊手錶了,可我爸又捨不得了。直到現在,我爸對手錶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這些都是聽我爸說的,具體日子過得有多艱苦我也只能靠想像,等我記事的時候,我都已經上小學了。我家裡還有幾畝地,現在一提到那時候的日子,我想起的就是收麥子、摘辣椒、種大蒜。我爸每天一放學就直奔田地,人曬得黝黑黝黑的。印象中,那時候我們一年只有兩個時候吃肉,一次是過年的時候,另一次就是麥收的時候。麥收的時候,割麥子、扛麥子都是力氣活,吃肉才有力氣,我爸都是去割上幾斤肉,天熱,家裡也沒有冰箱,就把肉炒出來,每頓炒菜的時候放一點。瘦肉我爸捨不得吃,他就只挑肥肉吃,把瘦肉留給我們吃。
平時炒點菜我爸也是捨不得吃,他最常吃的就是煎餅卷鹹菜。一年到頭他也捨不得買件衣服,最常穿的就是我姨父給他的迷彩褂子和迷彩鞋。褂子還好,鞋都磨得露腳趾頭了,我爸還是穿著。
我上初中的時候是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我上初中,哥哥上高中,我爸一個月工資二百來塊錢,都不夠我和我哥兩個人生活費的。那時候我住校,有一次,天氣突然降溫,我爸來給我送衣服和被子,我們家離學校差不多五十里路,坐公交車的話五塊錢,我爸為了省這五塊錢,冒雨頂著大風騎自行車給我送過來的。我見到我爸的時候,雖然他穿著雨衣,可頭發、衣服、鞋還是都濕了,東西遞給我他轉身就走了,給我說他再不抓緊走,等回到家就得天黑了。他來回騎自行車要用五六個小時,當時我看著他的背影,淚水模糊了雙眼。
大學開學報到的時候,我爸送我去的,因為我們家離學校五六百里路,當天回不去,我爸需要在這邊住一晚上。我們下午一點左右才到學校,等班級、宿舍都安排好就已經四點多了,安排好後我爸就走了。我本以為他會在附近找一家旅館,第二天他到家後給我打電話,我問他那天晚上他在哪裡住的,他說他在火車站將就了一晚上,還沾沾自喜地給我說,找旅館一晚上至少要三十塊錢,他又省了三十塊錢。我聽了內心酸澀不已。那時候他捨得一月給我五百生活費,捨得花一千多給我買手機,在自己身上,卻連30塊錢都捨不得花……
等我和哥哥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用再花爸媽的錢之後,他們的日子也輕鬆了很多,可我爸還是和之前一樣節儉,去趕集連一塊錢的豆腐腦都不捨得喝,丟五毛錢都會心疼上半天。我有時候給他買件衣服,他都不捨得穿,每次穿的時候都很小心,生怕把衣服弄臟了。
我哥在城裡買房子,我爸一把拿出了三十萬,我和我哥都驚呆了,原來我們家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窮啊!我說我印象中,我們家一直很窮很窮,我爸說,我不給你們營造這種氛圍、這種感覺,你們就不會好好讀書了!咱家雖然不富有,不過也沒缺過錢,這些錢都是我和你媽一點一點省出來、摳出來的。
現在我爸馬上就要退休了,在農村,他每個月的工資也算不少了,可他還是不捨得吃、不捨得喝,在自己身上不捨得花一分錢,手裡攢點錢就給我或我哥了。他喜歡喝酒,我給他買的酒他不捨得喝,自己就趕集打幾塊錢一斤的散酒喝,我上次回去,看他穿的襪子都破洞了,我讓他扔他不捨得扔,自己晚上戴著眼鏡在燈底下縫襪子……
上次我和老公回去,他知道我老公喜歡喝羊肉湯,專門去割了一塊羊肉燒湯給我們喝,他把肉都挑給了我和老公,自己碗里都是羊油。老公挑了幾塊肉給他,他一邊護著自己的碗一邊說他不喜歡吃瘦肉、就喜歡吃肥肉,我突然就流淚了。
這就是我那一天天老去、頭上白發越來越多的的父親,平淡而又偉大的父親。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父親或是母親,無關於他們有錢還是沒錢,他們節儉了一輩子,把最好的留給了兒女,最差的留給了自己,他們卻甘之如飴。你問他們這樣活著覺得幸福嗎?幸福不幸福在他們心裡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兒女有出息,兒女過得好。
最後,希望我的父親和母親能老得慢一點,能一直平安、 健康 ,以後的時光里,給我時間,容我好好孝敬你們。
Ⅶ 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屬於一種什麼心理
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心理,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是什麼心理,我就是捨不得,就是因為沒錢,就是想著也許以後還能用上,所以我是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了,所以家裡的東西越堆越多,然後就是我家先生總是說我家裡太多無用的東西。
這種習慣我覺得就是因為小時候窮的,窮怕了,所以才會什麼東西都想留著,以備不時之需,以前沒衣服穿,沒吃的所以害怕了,不想以後再經歷這樣的生活了,所以見到什麼都想多儲備一些,這樣就不會再遇到以前那樣子的生活了。
Ⅷ 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是種怎樣的心理
什麼東西都不捨得扔,一種可能就是勤儉節約,另外就是懷舊的心理。
有些東西用久以後,可能對這件東西會有這種感情,特別是經常用的東西,他用的比較熟悉,所以扔掉的話,他感覺就是像自己身邊的一件東西突然失去了一樣,會有這種感受。
那麼有些人在生活當中是非常節約的,他感覺這件東西舊的放在那邊,以後還有其他的用處,從小過慣了勤儉節約的日子,生活當中自然而然就養成一種習慣。
Ⅸ 捨不得扔東西的人是什麼心理
一個人從居住在一個房屋開始,就不斷地往屋子裡添置東西。
什麼手機,電磁爐,智能電視等,都沒有出現。就連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時候都得不到滿足。吃不飽穿不暖,一直是人們的常態。
所以說,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我們人類漸漸地就形成了以物質作為標準的行為習慣。
一代代地這么走下來,經歷了曾經的困苦生活,節儉在很多人的心裡已經扎了根。
他們不願意浪費東西,所以不管是買來的東西,還是別人贈與的東西,他們都會當寶似得一直留著。
比如很多年前的衣服,現在覺得過時不好看了,但是依然會把它們鎖在衣櫥里。
即使現在不會穿,估計以後也不會穿,但就是捨不得處理掉,總覺得處理就太可惜了,好像處理掉那才是一種浪費行為。
有的人家裡有過期的食品或是用品,也總是捨不得扔,總覺得過一點期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還能湊活吃或用的。
這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節儉心理在作怪。不是說節儉不好,而是一些東西在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後,就應該及時處理。這樣心理才會有一種放鬆的舒適感。
二、執著過往的心理
執著於過往,這樣的人往往總是會收集和珍藏很多現在不用的舊物,並且還小心翼翼地保留著以前的相冊或是獎杯獎牌,還有一些帶有過往回憶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
懷舊不是不可以,偶爾回憶一下過去的美好,心情也會不錯的。但是有一類人,他們總是沉湎於過去的快樂時光,而不願意直面現在和現實。
過去成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在現實里他們往往沒有了目標,喪失了鬥志。
比如一牆的獎狀,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這十幾年的獎狀一張不落,全都展示在牆上。
這些獎狀只能代表曾經,代表過去的輝煌,它們不能代表你現在依然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你現在依然有這樣的能力,在工作上突出,年年有獎勵的話,那也不會還留戀於曾經的這些獎狀。
比如曾經舞蹈演出的服裝,每一場演出都有服裝配飾,有的人會一直留著。滿滿一大箱子,全都是現在不可能再穿出來的衣服。
也許是現在再也沒有跳過舞,所以才會對曾經那麼留戀,才會捨不得處理這些東西。
人應該是向前看的,曾經並不能代表現在。一直對曾經的戀戀不舍,不如現在好好努力,再創造出屬於曾經的輝煌。
這樣就不會一直陷在過往中拔不出來,而是勇敢地面對現實,用現實的榮譽和參與感來摒棄早已塵封的無用無價值的東西。
處理好了過去,才能與更好的未來握手。
三、對未來擔憂的心理
這樣的一類人,總是覺得自己手裡的東西還有用。雖然當下它並沒有什麼用途,但是它們肯定在將來會有用途的。
這樣的人就是愛不停地為將來的事情憂慮,所以愛屯東西。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這些東西,自己將來就會發愁了。
比如家裡用的鍋一直升級一直買,什麼麥飯石的,各種不粘鍋,鐵鍋,還有不銹鋼的各種盆。
因為隨著生活的提高,以前用的炒鍋就基本不用了。但是有的人寧可讓它們藏在櫥櫃里占著地方,也捨不得處理掉。
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指不定在什麼時候就會派上用場了。
有的人家裡囤積了大量的塑料袋,衣服包裝袋,多的都占據了很大的空間。
他們覺得這些東西將來總是會有它的用途的,所以就一直捨不得扔,就任由它們占據著空間。
像有的衣服,也許曾經很流行,價格也不菲,但是現在穿出來會感覺怪怪的。
他們也會捨不得扔掉,覺得沒准什麼時候又流行回來,到時候就又會派上用場了。就這樣又是放在衣櫥里,一件一件佔了很大地方,卻總也捨不得處理掉。
扔其實就是一個出的過程,有進就有出,它就像人的新陳代謝一樣重要。每個空間都有它的飽和度,超出了飽和度就會讓人感覺雜滿,有時候也會有心理負擔。
對於沒有價值,對現在也沒有用途的東西勇敢地說不,勇敢地處理吧。丟掉占據空間的東西,我們才會迎來新的東西,當然也會迎來一個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