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德至善翻譯及感悟
明德至善
[ míng dé zhì shàn ]
基本釋義: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語出《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為《大學》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達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學者的最高追求。
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白話文和其文化價值
《大學》首章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道義,全在「明明德」。「明明德」與生活貫穿於「大學之道」的始終。「明德」既是宇宙- 生活系統, 又是人的生命本來來面目。「明明德」既是澄明生命自身, 又是「明德」的顯發, 「明明德」就是「親民」、就是生活。在「明明德」中生活並在生活中「明明德」就是「至善」, 「至善」既是「明德」照徹宇宙, 是無限的, 又是個體生命、特定時代對「明德」的特殊折射, 是有限的, 無限永恆地走在有限的途中。 文化價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 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就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 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後天 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 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 五經」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 善,發掘、弘揚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 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 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 一閃念」,乃至於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四 有新人」、「八榮八恥」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
⑶ 以明德至善為主題的徵文1500字
「明德、至善、日新」語出《大學》開篇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日新」還出自商代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前者的「明明德」即彰顯美好的德性,「新民」即革新民心,「止至善」即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是儒家仁學思想的「三綱」,也就是三條基本原則,作為《大學》的開篇之語,總攬全文.儒家思想認為:人人都具有美好的德性,只是入世以後,這些美好的德性被塵心蒙蔽,需要經過教育和自新,棄舊圖新,去惡揚善,才能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後者「日新」是從成湯沐浴的盤器上的銘文引申出來的,其意是說,如果你想自新,那麼你天天都應該自新,不斷進步,新了又新.這是對「新民」的具體闡述.
明德、至善、日新,是一代又一代古聖先賢立身處世的哲學思想和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光大.在今天看來,它不僅是追求道德和品行的完善,也是對待一切人事應持的態度;它不僅是受教育者應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教育者應奉行的原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更新.一個覺悟的人,是不斷自新,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的人.
明德、至善、日新,這三者的關系應當是:明德是自新的方向,至善是自新的目標,日新是實現自新的方法.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育人——培養有道德的人,培養「仁人」和「賢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
學校既是培養學生的搖籃,也是培養教師的搖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當「明德、至善、日新」.自我教育,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我們以明德至善日新洗禮我們的心靈;我們以明德至善日新雕琢我們的品性;我們以明德至善日新鑄造我們的靈魂!
⑷ 怎樣寫以崇法尚德,求知求實為主題的作文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尚德 博學 求實 創新」是師德之要,是學者之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無疑是教師的首要職責。校園作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場所,離不開大量具有高尚師德的老師。在弗蘭西斯·培根看來,教師是知識種子的傳播者,是文明之樹的培育者,是人類靈魂的設計者。教師本身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識修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著育人的成效。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理想、原則、信念、興趣、好惡、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則在教師的言行上取得和諧一致,這就是吸引青少年兒童心靈的火花。」由於師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觀上要求教師必須達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標准,需要更加重視道德修養,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響學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響學生的人格,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去陶冶學生的情操,「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親身樹立「尚德 博學 求實 創新」的典範。「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聖人此翻話深刻地說明了教師以身示範的人格力量更易使學生由「聽其言」,「觀其行」到「親其師」,「信其道」。「尚德博學以立身,求實創新以立業」是成功之道,是成才之本。這一點不僅是寄語教師,也是勉勵我校莘莘學子,更是我們事業發展和學生成才的基石。對校訓八字的解讀可以結合不同主題,立足不同層面,做出不同詮釋,但其真義如一。 厚德:「厚德」一詞出自《易經·坤》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能承擔重大任務。1914年冬,愛國學者梁啟超到清華學校作了一篇題為�0�0君子�0�3的演講,對厚德載物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此後,「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就成為清華大學最早的校訓。讀書要進好學校,辦學要有高標准。現在,我們聯翔教育集團抱著「創辦一流學校,建設一流師資,培育一流人才」的堅定信念,在全力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的同時,大力倡導和嚴格要求全體教師努力加強個人修為,開闊胸襟,砥礪品格,好學樂教,守職敬業,爭做厚德之師;教育和引導全體學生從小樹立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愛勞動、愛科學的堅定信念,培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和失敗的堅強的意志品質,並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爭做厚德之生,這無疑是從一個角度體現著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精神追求。「厚德」體現著我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博學: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說:「廣博地學習而且能夠堅定自己的志向,及時地請教並能聯系起來思考,仁也就在其中了。」後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成為復旦大學的校訓。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以厚德為依託,授業則以博學為基礎。我們所以強調「博學」,一方面是倡導全體教師認真學習,互相交流,積極探討,不斷補充知識養料,不斷豐富學識、才幹,努力做學習型、研究型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做表率;另一方面,也是要藉此勸誡廣大學生把讀書學習,不斷擴充知識、見聞,努力培養和豐富才幹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內容和人生目標。 求實:就是講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准確定位,科學決策,認認真真搞工作,踏踏實實做學問。任何工作必須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實事實是;任何措施必須從各自工作內容和工作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各種有益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須落在實處,不說空話,不流於形式。教師、學生的讀書治學要老老實實,兢兢業業,日日學,月月學,年年學,循序漸進,鍥而不舍,積細土成群山,聚小流成大海,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和才幹;學校的發展要有準確的定位,立足區情、校情,科學規劃,著眼長遠,不急躁冒進,不盲目攀比,不貪大求洋。以求真的態度對待教學、教育科研。在平時教學中,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所收獲,有所啟迪。同時聯系學生實際,了解學生,挖掘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創新:就是要打破常規,擺脫舊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用全新的思路來創造全新的業績。一方面,我們在學校的發展中努力體現創新意識,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定規劃,找思路,求突破,全力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鼓勵廣大幹部、教師在工作中要有創新能力,不墨守成規,不亦步亦趨,要多學習,多思考,多研究,多探索,多總結,多實驗,,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努力拓展自己的教育空間,努力發現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新天地。此外,我們更鼓勵廣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要有創新思維,敢於和善於使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敢於對周圍的事物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敢於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自己就必須具有創新精神。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一個故步自封的教師,勢必不受學生的歡迎,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在平時教學中多多積累,多多反思,結合教育科研,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素養。 「沒有華麗的舞台,沒有簇擁的鮮花,沒有熱烈的掌聲,三尺講台一塊黑板就是我們揮灑人生的天地。面對一雙雙迷惘而渴求的眼睛,面對一張張天真爛漫、純潔可愛的臉龐,面對一個個活潑又淘氣的少年兒童,我們義無反顧地用自己如歌的聲音,播灑愛的陽光、智慧的甘霖。」這是我們聯翔學校教師的真實寫照,解讀校訓,塑造更美好的教師形象;結合自身實際,以學校的校訓的八個字「尚德 博學 求實 創新」嚴格要求。 明德 敏學 求真 創新
崇德 求真 勵志 篤行
釋義:「崇德」:「德」,包括品德,個人修養;道德,包括誠信、師德、職業道德等。
「求真」:「真」,指真理、真情、真心、真實。真理中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包括做人的道理。而高等學校既是傳播真理的地方,又是探索真理和發現真理的場所。
「求」,既是追求、創新。
「勵志」:「志」,即志向、志趣、志氣、骨氣,志存高遠、志在必得,體現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勵」,指磨練。
「篤行」:篤行就是要干,要真心實意地干,踏踏實實地干,不幹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
勤學 篤行 開拓 創新
釋義:「篤行」:《中庸》有「博學之,審問之,審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語。
知勤學,知榮辱,敢開拓,敢創新博學 明德 海納百川;求是 創新 服務人民科學 實踐 服務社會釋義:科學,既反映學校的學科定位和特色,又代表學校師生追求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實踐,體現了我校「實踐育人」的特色,反映我校始終堅持「科學研究來源於實踐,作用於實踐」的理念。服務社會,既是現代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亦是我校一直堅持的基本價值觀之一。勤樸博學 格物致知釋義:勤樸,勤勞朴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勤勞朴實是我校一直以來堅持的培養人才標准,勤勞朴實是我校教職員工最顯著的品格特質。勤勞是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的前提,朴實是科學研究、為人做事的基本准則。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出自於《禮記�6�4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的關於認識的哲學思想,符合我校一直以來重視「實踐育人」的優良傳統,體現了我校在辦學、研究學問方面的科學客觀精神。 另外,英文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科學」一詞是外來詞,以前譯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識是科學。「格物致知」與校名「科技大學」相互映照。求知 創新愛國求進 篤學創新
重德 求是
明德 精知 求真 務實博學 慎思 明辨 篤行修心健身 厚德實技永教永學,不斷進取。勤奮踏實,服務社會團結 奮進 求實 創新勤奮 嚴謹 求實 創新勤奮 篤行 進取求真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團結互助 勇攀高峰輕裝打造精彩 年輕沒有失敗自強 求是 拓新自由 民主 平等 博愛嚴謹求實 團結奮進行勝於言立志嚴謹 求實奮進崇尚科學 刻苦學習勇於創新 自強自立自強自律,博學篤行;明德求真,學無止境;忠於實事,忠於真理科學 嚴謹 求實 創新今日我以學校為榮,明日學校以我為榮海納百川 自強不息 斟思酌想 自主創新暢知識之海,弄科技之潮,以人文為本,樹創新之旗志比天高,學如津廣,以思領科,以行引技科學需要思考 技術需要實踐教則融中貫西 學則通古達今行則為人世范 思則養性修心求實 嚴謹 務真 創新立足今天 放眼未來以務實為根本 以創新求進取勤奮學習 報效祖國今天我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我為傲弘揚校園文化 展現真我風采勤奮 進取 樸素 活潑參天巨擎,紮根大地,萬丈高樓,始於根基尊師重道,團結互助,艱苦奮斗,報效祖國開辟新天地,再創明日輝煌誠實守信 艱苦奮斗 團結互愛 共創輝煌嚴謹 活潑 自強 謙遜讓求真務實之風吹遍育人聖地,讓團結協作之花開滿成才沃土。團結 勤奮 文明 創新科學務實 求真創新團結 求知 誠信 奮發務實 謙虛 進取 創新崇德至善 厚澤百年厚德至理 和諧拓新誠信和諧 德學並進博學精進 明德善思 和諧奮進
知行一致 德學合一博納百川 誠信明德 善學奮進勤學篤行 厚德濟世 德行修身 技能治學立德明志 博學濟世弘德勵學 明德載道 厚德濟世格物致用 篤學躬行慎思 誠信 求實 創新崇德坤厚 親學敏行仁 義 禮 智 信明法修德 止於至善尚德 求知 博學格物窮理 積健為雄 經世致公 崇德 博學 慎思 篤行大道明德 大學明理博學 慎思 明辨 篤行剛健篤實 日新其德勵毅博卓 求實進取篤實求新 厚德明志,厚德 博學 敬業 篤行博學 嚴謹 求實 創新為把自己培養成為未來的科技精英而努力奮斗至善窮理今日我以科大為榮,明日科大以我為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做一個新世紀的全面人才而不懈努力明禮 誠信 嚴謹 科學勤奮 創新 熱烈 奔放我們以率真的個性,火樣的熱情,書寫金色的青春,鑄就美好的未來自強 益智 兼善 銳敏明德 誠信 博學 求實 創新 篤行勤奮求實 誠朴創新育德高人 成濟世人求實創新 團結進取誠意正心 格物致知 返本開新勤勉 博學 審問厚德 明法 敬業 創新熱愛生活,分享快樂,不畏挑戰求真 善學 和諧 自強團結 勤奮 求實 進取 勵志 創新謙虛謹慎 不驕不躁 奮發圖強 精益求精至誠至博修身立本 發展創新博學 誠信 求索 篤行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博採眾長 孜孜以求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韜光養晦 海納百川用理想揮舞青春,用熱血編織未來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實事求是 開拓創新求知 明禮 做人 立業我們面對現實,我們改變現實!生命是弱者的代價!進取是強者的姿態!愛國進取 奮進不止愛國明禮 科技興國凈 靜 敬 競誠信為人 立志為國淳樸 團結 求實 創新長風破浪 勵志圖強篤行立志 博聞強識積極進取 努力創新 務實奮進 誠信創新嚴謹求實 奮進進取慎獨創新剛毅堅卓博學 深思 明辨 篤行以學為本 科技為先非志無以成學 非學無以廣才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愛國 樹德 博採 思遠勵志勵學 自律自強厚德博學打造人才搖籃 尚勤創新引領科技先鋒人為世事,力濟國家事在人為求知求實 修德修身科技以人為本,教育以德為先博學篤志,得才雙馨釋義:比較過「博學」和「博聞」,我覺得「博學」更為妥帖。識文不能看錶面的意思,「聞」是見聞,見識的意思,而「學」則是學識的意思。成語中有個「德藝雙馨」的,我作了修改,但這是由原因的,非胡亂拼湊。成語中有兩個重要的形式,動賓結構和並列結構。動賓結構往往是一個句子,句子通常修辭合理則有「以少勝多」的效果,恰似渾然天成,這也是為什麼多出自於名篇之中。並列結構就是地位並列的詞語組合,其成功與否就體現了結合的和諧性,造就天使與魔鬼的對比,結果就是天使留下,魔鬼死去。博學篤志,德才乃馨釋義:我把「雙」換作「乃」是覺得前面「德才」就能說明「雙」的意思。這比前1更能體現前後兩成語的關系,前者為後者的必要條件,但不同處在於1中兩成語依然可被認為是並列關系。存胸懷天下之志,為經緯邦國之才釋義:「胸懷天下」是「志」,「經緯邦國」是「才」,服務社會就是這個「志」,創造財富就是「經緯邦國」。博我以義,約我以禮與科學作伴 以真理為友釋義: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追求。作為教師,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才能真正體現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同時不斷充實完善自我;作為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追求真、善、美,以科學的理論知識武裝自我,才能實現自身的奮斗目標,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做出貢獻。博學 睿志 奮勉 篤行釋義:從學識、品質、精神、實踐四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博學:學識廣博,文理兼容,具備寬厚的基礎理論、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嫻熟的基本技能。 睿志:有遠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有社會主義的高尚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 奮勉:奮發向上,勤勉自勵,探索真理,銳意創新,不斷進取。 篤行: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努力實踐,堅忍不拔,執著追求。博學而好思,敏惠爾慎辨釋義:學校是以學習為主的地方,學生在學習上就應該達到學問廣博精深,廣泛吸收各方面學問,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愛好思考,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我校提倡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所以「敏惠而慎辨」就是希望學生在生活、工作等方面敏捷、機警,而且樂於助人,始終相信施比受好,大方給予而不求回報。待人處事謹言慎行,以科學、哲學思想武裝自己,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因為我校是一個綜合類大學,這兩句校訓的前句側重於鼓勵理工科學生發明創造,後句側重於鼓勵文科學生踏實學習,追求真理。溫良恭儉,謹慎誠信釋義:學校育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出新時代全面發展的新生人才,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既要具有中國傳統美德,又要懂得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溫良恭儉」出自於孔子儒家思想,子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人得之。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具有溫、良、恭、儉四種美德,人人都會贊同他、敬重他。當代大學生就應該繼承先人的優良傳統思想,溫和,善良,對人恭敬,勤儉節約。而現代人講求效率與信用,講效率就不能不提到做事謹慎,所以我校學生也應該培養謹慎、城市、信用的良好習慣。以此為校訓,總的來說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艱苦奮斗,科學創新釋義:學校一直鼓勵同學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學習上勇於發現,勇於創造,以科學理論充實自己。所以可以以此為校訓,時時刻刻督促學生。自立自強 勇於創新 互助進步 教學相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學以至理 行以至誠誠信 博學 求索嚴謹 團結 拼搏 創新崇德 合作 求實 創新誠信 團結 奮進 創新博採眾長 博文尚德 求真務實 團結奮進只爭朝夕 厚積薄發 求實務真 勇於創新德才兼備 科學創新博學多才 厚積薄發天道酬勤 與時俱進 德才兼備 務實創新高雅務實 厚德載物 勤學好思 求索創新
⑸ 某大學的校訓: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寫一個自我推薦信作文
空手套白狼,知道一篇文值多少嗎
⑹ 以明德至善,博學篤行為話題寫作文
今天我很榮幸,能夠站在講台上,和同學們在一起競選班長,希望同學們支持我。我對班長的認識有如下三點:
其一:我認為班長不只個是稱號,是個光環,而是份責任,是份熱心。我曾經是語文課代表,所以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班幹部最重要的是一顆愛心、真心、熱心。熱愛班級事業,關心班級每個同學。真心勇於為班級付出,真心想班級所想,為同學所急。熱心助人,熱心於班級的每項工作。我認為:班級不僅是個學習的地方,更是一個溫馨的家,讓你們心的世界美好而溫暖。讓你們的學習生活豐富而充實,快樂而有意義。真正對得起這個長字。
其二,作為班級核心人物,一種責任落在我的肩上,我明白,我起好領頭雁的作用,在方方面面,高標准嚴格
⑺ 根據《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句話寫一篇論文!急求,誰可以總結出幾條觀點!重賞
大學之道——博大精深。天下之學問門類繁多,有自然之學與人文之學;有天文之學與地理之學;有先天之學與後天之學。就人類現在所學的領域,又分為政冶、經濟、軍事、文化、醫學等等細目,舉不勝數,但皆是後天顯態事物之學。天下學問雖然眾若繁星,古有七十二行之說,但最大、最根本的唯有道德之學才能稱得上是大學。
道德之學並非今人所理解的僅僅是上層建築領域的意識范疇,她包容著天地人萬物自然之理,涵蓋著人世間的一切學問,反映了宇宙間的自然客觀規律,既有先天之學,又有後天之學,是一個由後天之學進入先天之學,先天與後天相結合的巨大理論系統與方法系統,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學的根文化。不僅是做人立世、安身立命首先必須明白的根源之學,也是人類認識、遵從、適應天地自然規律的大學問,因此稱之為大學之道。
大道之學有質與文、華與實之別。若以一棵參天大樹來比喻,先天之學猶如樹之根,後天之學猶如樹之枝幹、葉花。兩者一顯一隱,一深一淺,其理不言自明。樹之干再粗壯,枝葉繁華,都系之於根本,根深方可枝健葉茂,若根扎不深,乃至根本枯竭,則樹木冒在地面上的枝幹葉花何能生存?求學之道亦是此理。世間萬事萬物之理甚深,人類所學的知識領域門類繁多,但九九歸於一理,皆歸之於德,本之於道。能明其德一之理,得其道之光明,才是抓住了求學之根本、做人之根本。故天下之學,惟以道德為最大。
在明明德——大人必有大人的學問,大學必有大學的道理。大學的道理就在於「明明德。」大學之道學習與實踐的目的,就在於明白德的真正內涵是什麼?人為什麼要修德?如何通過修德達到明白德性,使心中的禮德明亮,使心身的五德達到圓滿狀態,才能做一個明德、有德、守德、行德的明白人。人的先天本性稟賦中,都具有道、德、仁、義、禮、智、信這七大自然屬性,攜帶著這七種自然道性的遺傳基因,本自靈明不昧,只是被後天陰我私慾心所蔽障,被七情六慾所鑿喪,故而才落入到五德不全的人身性命組合體,對自然德道之理不明,在做人的路途上迷茫困惑,在人生路上走得坎坷艱難而不自知何因,陷入一種無明的愚昧狀態。所以聖人皆教導人們要在克己私心,悔過遷善,修養道德,使自己的本然之性由陰轉陽,由暗轉明。
大學所教授的,人之所以為人的人倫之道是什麼呢?那就是先要明白道德,達到「明德」。「明明德」這一句有兩個明字,第一個明字當動詞用,第二個明字當形容詞或名詞用。「大學之道」的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求學之體。「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從道體出發的心理和身體的行為。「明明德」的本義,就是自明、內明德道學問的准則,這是「大學之道」的綱要。要達到明明德的實際,就要用「止、定、靜、慮」等學問層次去證得。正如老子在《德道經》中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為世人幾乎都苦於不自知,人都缺乏自知之明。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不知自己的本來面目,因為自心不明自心,因而不能見道。人最難明的是自我本性真心,最難戰勝的是陰我私慾心。因而實現「明明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戰勝自我的過程。
明德重在修心。老子有「觀心得道」之訓,孔子有「克己復禮」之教,講的都是以修心為主導。心為人身中的君主,是人性命去向的先導,心正則性明命旺,心明則人的性命必健康。在仁義禮智信五德中,心主禮德。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心由火主。心火中又分為甲陽木所生的丙陽火與乙陰木所生的丁陰火,當心中被丁陰火主宰時,人心中必是陰氣籠罩,丙陽火難以透出,故而使人心昏暗,理性不明,言行無規,做人做事常越軌逾矩,違悖自然規律;對人生的真正價值若明若暗,常被一顆陰我私心牽著鼻子走,妄言妄行,自造惡果而不知,乃至糊塗一生。當一個人真正能明白這些道理,從而覺悟人生,立起正心,不斷改造世界觀,積累道德。當五德俱足,心陰驅散,沖破心中物慾之蔽,擺脫陰性氣質之拘,使自家心中的道德復明,重新透射出無量的德道光炁物質之時,慧智隨之而生,對天地人萬物之理一目瞭然,處世應事自能自然入理,此時即是「明明德」之境了。
在親民——「親民」是在明德基礎上的德行外用,是內修成就之後的展開,也是實踐道德的目的之一。「親民」有兩層含義:一是親愛自己身國內天地的眾生,修心修德,以道光德能運轉內乾坤,吸聚天光地炁,養育體內性體系統的眾生,供給他們充足的道德食糧,使他們生命旺盛,具有無限活力,從而達到再造性命,並使之不斷升華,煅造成為道德之容器,成為大道的工具。二是當自己心身內修道德的能量積累豐厚,心德光明,並以自身這種道光德炁投向人間,走入人群社會,親近家人、鄉人、眾人、眾生,並盡心盡力為之服務。這是明德立己以後,以仁善心、慈悲心、博愛心等十種善德心,外用到立人親民的最終結果。
修養道德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明明德」,而且在於以己之德推及於人。道德實踐者不是自了漢,不單純是為了自己心身健康、家人幸福、性命解脫,而是為了國家民族、天下眾生都能德化歸道,幸福健康,從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舍己奉獻。當自己有德之後,不僅是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用善德去感化別人、幫助別人、親近別人、親近眾生,親近天下所有的人與萬物,以一己之善去包容眾生萬物,德化人間,使人人都能修德行德;使人人都能明白人生的真諦,心中光明磊落,擺脫煩惱與痛苦;使人類的生命整體升華,心身健康,人人都能達到與德合道的天人合一的先天之境,從而使普天下和平安寧,天下為公,道德光明一片,朗朗滿乾坤。這就是「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初修大道到明明德,都是個人自立自修的學問,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內聖外王(用)」的學說,是「內明」之學。由明明德到親民,做到真正修、齊、治、平的功德,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用)」階段。無論是自立的「內明」,還是利人的「外用」,都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倫之道的完成。
「明明德」是自覺,「親民」是覺他,「止於至善」便是修學道德,覺行圓滿而得道成聖的目之二?。「止」,是立根基、達到之義,大學之道的基礎和根基,就是修養至善。至善,即大公無私、仁愛眾生,唯德是行的十種品行就是至善。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經》所闡釋的上善。道德之學非同於一般知識之學,而是全在心意上下功夫,使心身經過德性實踐的不斷積累與升華,進而達到清陰增陽,立正去邪,止於至善的五德圓滿狀態,從而使生命的質量升華,成為一個公而忘私、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民族的人。「止」是達到圓滿善德後不遷動的意思,也就是如如不動的「金剛心」,是道德深厚之時的至誠至堅。
「善」字的含義,《說文解字》曰:「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義。」故善從美、從羊、從祥,引申而言,「善」含有善良、親善、仁善、本善等義。「人之初,性本善」。善與人生俱來,是天賦人的德性,人人皆有,內含於心。只可惜人心的本善被私慾我心和後天主觀妄識心所污染、所遮障,所以本善缺失,惡心張揚,才使人生命運曲折坎坷,疾病叢生。本心覺醒之人,逐漸明白人生,看淡世俗,誠修道德,以復天良本性之善,持修不輟,積善蓄德,以止於至善。
「至善」就是善德的極處,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慾念與邪思妄識,心靈達到純凈的上善之境。善有十種,要求修者一心一意去實踐並且做到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十善心都是上善的基本元素,是禮德的基本成分,其內部所蘊含的,就是以禮德為中心的五德能量和品格。既能明德親民,便不可苟且便了,務要造到天理當然之極,使心德無一毫之不明,對民一律親善而無一人之不親,如此才是大成之學,是大學要達到的「止於至善」。大學之道既是此三者,故必盡於此道,然後才可以稱之為大學;必有此學,然後才可以成為安身立命的大人。這是學道者的分內之事。達到明德,完成了人道善德的修證指標,才能邁入「人法天、人法道、道法自然」的高級層次,繼續完成道德的後續境界。
⑻ 圍繞至善寫一篇文章
嘉善縣地處浙江省的東北部,因「民風純朴、地嘉人善」而得名.
「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質和核心價值.嘉善不僅因「善」而名,他還有袁了凡、陳龍正這樣的勸善思想家和實踐者,更有與人為善、戒惡揚善,以和為貴、以善為美的「善文化」的內在基因和歷史積淀.宣傳和弘揚「善文化」既是傳承嘉善傳統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揚時代精神、引領道德價值取向、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通過對嘉善傳統人文歷史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綜合和凝練,初步提煉了「勤、孝、謙、和、思」的「善文化」精髓
⑼ 明德至善格物致知高三作文
「明德、至善、日新」語出《大學》開篇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日新」還出自商代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前者的「明明德」即彰顯美好的德性,「新民」即革新民心,「止至善」即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是儒家仁學思想的「三綱」,也就是三條基本原則,作為《大學》的開篇之語,總攬全文.儒家思想認為:人人都具有美好的德性,只是入世以後,這些美好的德性被塵心蒙蔽,需要經過教育和自新,棄舊圖新,去惡揚善,才能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後者「日新」是從成湯沐浴的盤器上的銘文引申出來的,其意是說,如果你想自新,那麼你天天都應該自新,不斷進步,新了又新.這是對「新民」的具體闡述.
明德、至善、日新,是一代又一代古聖先賢立身處世的哲學思想和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光大.在今天看來,它不僅是追求道德和品行的完善,也是對待一切人事應持的態度;它不僅是受教育者應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教育者應奉行的原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更新.一個覺悟的人,是不斷自新,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的人.
明德、至善、日新,這三者的關系應當是:明德是自新的方向,至善是自新的目標,日新是實現自新的方法.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育人——培養有道德的人,培養「仁人」和「賢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
學校既是培養學生的搖籃,也是培養教師的搖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當「明德、至善、日新」.自我教育,自我更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