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的喜悅都包括哪幾種
念阿彌陀佛是喜悅的。健康 幸福 清凈 自在 解脫 財富 智慧 禪定。。。說不盡的喜悅
禪的分享、法的喜悅----法喜是佛教中的喜悅,這種喜悅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意會。非世間快樂可比。因定生慧,智慧現前的喜悅。
講解完最基本也是佛法最根本的教義——四聖諦之後,佛陀為了鞏固弟子們剛剛升起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道心,繼續開示了「慈、悲、喜、舍」,這四種對調柔心性,克服煩惱有著殊勝功用的無量之心。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不但是漢傳佛教的重要教義,在南傳、藏傳佛教中也非常重視。如南傳的《阿毗達摩論》(注1)第九章就有專門的介紹;在藏傳的很多經典開頭就是四無量心,如《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開頭即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這是慈;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這是悲;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這是喜;於諸眾生遠離貪嗔痴,心住平等舍,這便是舍。
當然,以上述經文中所言,四無量心是諸位佛菩薩普度眾生時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似乎離我們太遙遠,畢竟「菩薩心腸」不會時時刻刻常駐我們的心頭,如若相反,你應該住在廟里,你應該被供奉起來,更不會在顛沛流離中飽受七情六慾之苦。不過在我們還沒有放下煩惱之前,四無量心卻是一種很好的情緒管理法門,尤其是在團隊合作,或所謂的「辦公室政治」中,它有助於在自己和他人之間發展出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它會讓你學會在職場中回歸心靈的本質。因為說到底,我們還是在自然的孕育中長大的,這是這個星球的生存規則。
慈metta——慈愛、仁慈。
悲karuna——悲憫、同情心。
喜mudita——隨喜——對於他人的成就,自己心生歡喜。
舍upekkha——舍離——內心不對事物生起執取妄想。
這便是慈、悲、喜、舍的精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哪怕只是簡短的一刻都不會很容易。所以在原始的佛教教義中,又把四無量心稱之為「四梵住 」,原因可能就是:無論任何人只要能保持這四種心態的其中之一,甚至只是驚鴻一瞥,那麼在此刻之中這個人也如同活在大界梵天(可以理解為天堂)一樣沒有分別。
我們再來領悟一下「無量」的概念。四無量心,是四種心達至無量的擴展,無有邊際,無有限量,依佛所言:「眾生無量。」因為眾生無量,所以福德也無量。通俗一點理解,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的對象是無量的眾生;另一方面則是它們可帶來無量的福報。
我們都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的。個人的快樂建築在群體的快樂上,而群體的快樂也來自個人的快樂。一個人如要得到快樂,就需要培養一種良好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及一切眾生。
當修習這四無量心時,人們便可以剋制嗔恨、貪欲、殘忍及由無知所產生的自私心理,使自己和他人在現在和未來得到快樂。
修習四無量心能夠培養正確的態度,對改善個人的生活和人際關系是有絕對幫助的。一個人若不受貪欲、嗔恨和自私心理的束縛,他在今世或來世中所得到的快樂是無量的。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843 請看全文
❷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真的幸福
朋友,我用內心真實感受來回答你。
有人認為吃穿不愁;端著鐵飯碗;金榜題名時;花前月下是幸福..。當然對於幸福的理解不同、經歷不同、地位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觀。
在這里我不想一一剖析,但是我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安全,安全是最大的幸福!得出這個結論並不是我嘩眾取寵、聳人聽聞,那是許多血和淚的教訓告訴我們的。因為忽視安全而永遠失去幸福、生命的故事有太多!
一名有著多年駕車經驗的老司機,或許是因為高興,還是別的原因,夜間行車的忘記了危險,他開足馬力,載著即將成為他新婚的妻子瀟灑前進.突然一聲緊急剎車劃破了夜空的寧靜,但這一切都為之太遲了,他駕駛的車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向路邊飛去,來不急思考、呼喊,甚至來不急再看一眼這個世界,2人當場死亡。
這一對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侶為他們一時的疏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許就在剛才,他們還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勾畫著家的藍圖!可是這一切隨著那聲緊急剎車都已成為過去,兩個無辜的生命在世間就這樣悄悄地流逝了。在陰冷的太平間里,母親崩潰了,痴痴獃獃的她突然狂奔過去,拚命地喊著:「孩子,我的孩子,你這是怎麼了?睜開眼睛看看我!」
這起事故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生命輪回,一切都那麼急促!也許我一時無法讓你感受到那是怎樣的痛徹心扉,但我忘不了那位老母親悲痛欲絕呆滯的目光,凄慘的叫聲,忘不了同事和朋友那懷念的悲傷之情。在哀樂低回的靈堂,在黑紗輓聯之中,在這凝固的瞬間,我突然領悟到一個從來未有過的道理,那就是:安全,安全就是最實在的幸福! 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安全.幸福更能讓人回味的記憶嗎?絕對沒有!
安全構築了我們美好的家園,成為我們連接親朋好友的紐帶。安全對於我們就是生命,是幸福!回過頭來讓我們想一想多少個交通事故,假如我們的司機有足夠的安全意識,他不是在夜間駕車,或能控制一下車速,這些的假如對於死者已毫無意義,卻給我們活著的人以深刻的警醒。這血和淚的教訓足以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安全才有我們家庭的幸福和甜蜜,才會讓你我平安的坐在這里!安全責任重於泰山!
朋友,說到這,您或許已經打開了您那記憶的閘門,那些發生在你身邊的由於忽視安全所造成的一幕幕悲慘的場面,一定也會引起你心靈的震撼!朋友,面對安全這個不容忽視又不能迴避的答卷,我們是怎樣填寫、回答、對待呢? 警惕與安全共存,麻痹與事故相連!一時的疏忽,一次小小的失誤都將給個人帶來痛苦,給家庭蒙上陰影、社會帶來負擔、國家造成損失!
朋友,讓我們牢牢記住吧: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幸福寄希望於安全,安全又給予我們無限美好地幸福。
❸ 人生什麼是幸福幸福在哪裡
野心適中最好,所以一個人擁有適度的野心是有益的。 在人的一生中,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夠看清楚自己的必備素質。積極心態的特點是信心、希望、誠實、愛心和踏實,消極心態的特點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 帶著愛、希望和鼓勵的積極心態往往能將一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帶著失望、怨恨和悲觀的消極心態則能毀滅一個人。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換個角度考慮問題,如果這條路不適合自己,就應該立即改換方式,重新選擇另外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人的一生中,能獲得的特殊機會的可能性也不過百萬分之一,只有懶惰的人,才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而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 所謂:因緣;因.是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之間原因。簡稱為,即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為因緣。 佛教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因有緣世間集,無因無緣世間滅」。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因緣所生法。 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這因為釋尊的成為佛陀,就是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縱觀世間的一切法,法、無論是人、事、物都無一不是相互關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關系的幻網,惟有在如幻的緣起法中,觀察因果,才能澈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了解因果原理,必須先通達緣起性空。緣是因緣,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條件,緣是助緣,主要條件的因,必須藉緣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緣起。 宇宙萬有諸法無不是由種種因緣關系結合而成,一切是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滅而滅,完全受因緣所支配,這顯示緣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沒有獨立的自體。不要說輪回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盤和解脫也被它控制。 事實上宇宙間沒有一法不是從緣有的,所以要尋求一一法的自成,常住獨立的自性(實體)是不可得的。佛法不是玄學,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現實經驗中體悟諸法本性空寂,如實的宣說。即是緣起現象的當體—性空即緣起的本相 總之,一切法是從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緣而現起,這樣法法從緣起,法法本性空,緣起(有)與性空,不一不異,相得相成。凡是因緣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關系 在我們了解佛教的「因緣」之後,我們相信一切萬事萬法萬有皆受因緣所支配,非人們所輕忽的,所以,佛教常說:「因緣,因緣」,既是如此。如果沒有「因緣」呢?那就只有「隨緣」了! 世間上的事情是不可思議:緣份猶如一種無形的頻率一樣,頻率相同就可以相互接通,頻率不同就無法接通。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亦如此。,有緣份的人一見如故,就情投意合;沒有緣份一看就不喜歡,就無法相處。也可以這樣理解:每個人的磁場是不一樣的,磁場相同,就容易相處。如果磁場不同,就會產生互相排磁,那就無法相處。這是同個道理。 佛教講:緣份就是緣份,不要任何解釋,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人的緣分也是一種因果關系,在佛法里頭談到「三世因果」,人生的緣份不論是惡緣、善緣、情緣、官緣等等都是多生多世所結來而所感報的結果。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憂愁而不順心的事時常困繞著我們,那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自然慢慢消去」。 為何叫隨緣,隨不是隨隨便便,而是要順其自然,不怨恨,不急躁,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一是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路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那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心儀已久,但終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那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誠然,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具備成熟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有人對我這么好」「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對我這么好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順其自然——不怨尤、不急躁、不冒進、不強求、不悲觀、不慌亂不過分、不計較、不執著、不計仇、不越位——這便是隨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情緣、官緣、商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這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覺悟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禪的境界。古德言: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事過境遷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隨境而安,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由此,人們對緣的獲得不是靠奮斗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 佛教常談到隨緣,到底什麼是隨緣?一般人對隨緣的理解,常是比較消極的。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隨緣是什麼?最為簡單的理解,隨緣就是隨順因緣。佛教講緣,萬物因緣生,萬物因緣滅。世間萬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緣。人們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隨緣,乃是一種如法如律的生活態度。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俗諺雲:「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在世間上做人,雖然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軌范為原則,才能夠達到事理一如。隨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 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則綱領下持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因此你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個意境。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隨緣也是一種隨著形勢發展而行事的觀念,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是一種美滿人生樂觀的心態。 因此《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我們生在人世間,要學會,隨緣一世,一世隨緣。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
❹ 大智若愚的幸福是什麼意思
大智若愚的人,在生活中是平淡的,但是有平衡點,他們對一切都看得很平淡,對名利,對金錢對感情,所有的所有,沒有什麼是離開了就不能生活的,他們的思想也有辯證的方面,有得必有失,這樣的心靈才會得到釋放,把東西看的平淡,他們的內心越是平靜,越能在平靜中享受平凡的幸福。
這就是真正的大智若愚的人,所有大智若愚的人,外表普通,內涵豐富,這才是真正的智者。智者從來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非常的機智,他們會一直很低調
❺ 釋迦牟尼在愛情是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您問的是不是他對愛情的看法如果是請看下面:關於釋迦摩尼的愛情觀:1、自當年悉達多太子拋棄嬌妻愛子與榮華富貴入山尋道,年輕的王妃便被迫放棄了青春、美貌與愛戀;當太子在山中餓得瘦骨嶙峋,這位孤獨的公主也在深宮中水米難咽;當太子餓昏後被牧羊女餵下一勺奶糜,孤獨的王妃也只看在幼子的份上勉強喝下了一口飯湯。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久坐開悟之後,當釋迦佛廣度眾生萬人敬仰威儀赫赫之時,那位落寞的婦人,卻越加落寞、蒼老。此時,佛陀回來了,回來救度本國的眾生。凈飯老王與眾王子王孫率百姓虔敬出迎,惟有她一人獨坐樓中。
佛陀派弟子目犍連去勸化他的妻子。目犍連施展他的神通與法力,也用的真誠來勸說,仍然無法打動師母的心。他回來報告佛陀,說:「她不想見您。」佛陀說:「好吧!我去尋她。」他上得樓來,掩門,室中只剩下二人對坐。她一語不發。
這一生付水流的青春化作點點滴滴的恨,濡透身心……。佛陀輕輕地說道:「我知道你在恨我。但是你來看……。」佛陀在他掌心展出她前生的記憶,展開他們的前生緣。
那是佛的前世修煉時,他還是一個剛入門的沙彌,以全身心的虔敬向燃燈古佛獻了一朵蓮花。燃燈古佛為他受記,微笑頷首:「你註定在來生得道。」這時,賣花的那位年輕女子走來,跪於燃燈佛前,說:「佛啊,我以生生世世的佛性,求您讓我與他在來生一同得度!」燃燈佛說:「他在來生註定四處傳法。你將以一生的孤苦為代價,你願意嗎?」「我願意!」「你將放棄你一生的青春與幸福。」「我願意!」「你的漫長的人生都將被一份情之傷痛咬嚙,直至等到他的救度。」「我願意!願意!願意!」
於是,才有了她這一生的痛……
愛與恨,在人間的層面其實根本無法說清楚……。何況,愛與恨,對於修道人來說都是情的羈絆,倘若看不透、放不下,不但雙方徒受感情糾纏,於人於己也毫無裨益。
這樣看來,有人還會認為是佛陀對她的妻子無情嗎?這一切難道不是她的妻子當初的選擇嗎?待明白了這一切的因由後,她還會心有餘悸,有任何怨言嗎?如今佛陀前來救度她了,難道她不應該心存感激並虔誠的懺悔嗎?這難道不是佛陀對她最大的慈悲嗎? 2、這是一段世間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世的輪回轉世,他們一再結為夫婦,在悠長的歲月中始終不背棄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諾,以及對自己許下的誓言,貫徹到底的真愛,直到圓滿成佛超越所有世間苦難。
這個橫跨萬億世時空,歷經轉世的超凡愛情故事,主角不是別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
民間傳說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腸盪氣?然而七世以後,一切灰飛煙滅,彼此的愛戀逐漸淡化消失,直到後來縱使相逢也不相識。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過…而今天許多昨日宣布彼此相愛的人卻在短短時日過後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連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諾都無法完成…
放眼周邊,我們看到:情侶相戀或夫妻結合時,常彼此許諾要為對方帶來幸福,然而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麼的迷茫眾生又如何牽引自己的伴侶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變成了互相埋怨對方為自己帶來苦難的結局。佛陀的愛如何貫徹始終,是如何真正「將愛情進行到底」,直至實現了生命的終極幸福?實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無限嚮往!
翻開佛經,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與瞿夷夫人同發菩提心,同行菩薩道。不論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時何地,從來不以相互間條件的有無,而變易他們純潔的真愛。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次的生命歷煉後,釋迦牟尼圓滿成佛了,先一步徹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種種的婉轉接引,用耐心、堅持和親身示範,畢竟度脫了瞿夷夫人(即:耶輸陀羅),幫助她解脫牽絆,離苦得樂;而耶輸陀羅在歷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種種體諒支持,助成了釋迦牟尼的道業…要說世間最有情、有義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誰?愛得最深、最長久的妻子,舍瞿夷還有誰?所以說:尋找真愛,不能不學佛! (未完-詳細請看出自)
出自: http://tieba..com/f?kz=670431570
❻ 佛法怎樣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長年累月的積怨造成的,想要改變這一切擁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這些積怨,用佛法中所講述的道理作為新的生活的准則,必然能夠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從寬容別人、找自身問題下手,是方法。
阿彌陀佛
❼ 對你來說,幸福是什麼
佛陀說人生是痛苦的。事實上也是如此,人的一生要面對生、老、病、死等問題,要遭遇欲求不得、怨憎相會、愛戀別離、無常變化等苦惱,當然痛苦難免。但是,我認為,人生的意義絕不是面對痛苦不幸而苦惱絕望,而是在痛苦不幸之中尋找歡樂和幸福。
那麼,對我來說,幸福是什麼呢?下面分小時候和現在兩個階段來說吧。
3、夫妻恩愛。我與妻子都已人到中年,欣慰的是,我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日子也是越過越舒心。同時,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與妻子互相體貼、關心,感情倒比年輕時更濃厚更甜蜜。
4、女兒學業有成。去年,女兒順利考上大學。進入大學後,女兒彷彿一下子長大了,她學習更加上進,成績更加優秀,從而給了我無比的安慰。女兒的成長、學業有成,對於我來說,是最大的幸福。
怎麼樣,你的幸福是什麼?
❽ 簡述佛陀思想的中心內容,
佛陀的思想
對於「苦」的看法,佛不以「無快樂」為苦,也不以肉體或物質為苦因,佛認為「苦」的緣由,在於我們精神的客觀,並不在客觀的事物上。「苦」是由於某些條件構成的景象,並非真實的東西。」
印度一切外道的思想歸納成三種觀念――修定、苦行、吃苦。
佛陀並不以為沒有快樂是苦,也否認物質和肉體是苦楚煩惱的緣由。他認為苦楚的產生是我們心靈認識對一切物質(包括本人身心)的分別貪愛執取所致,由於錯誤的觀念導致了精神上客觀的錯誤分別,才產生了執著愛染貪取佔有。當不能達到這個願望時就產生苦楚,所以這一種苦楚反倒是由於我們精神的客觀而惹起,並不是在客觀的事物上。
在《雜阿含經》里,外道問佛陀苦樂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本來就有或是真實存在於什麼地方的?佛陀回答說「苦樂從緣起」,是緣起條件來組合的。由某些因緣條件才產生苦或樂,所以並不是永遠存在或本來就存在的東西,這就叫緣起。比如說當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願望想像和習性,就認為很棒,然後又得到了,就很滿足覺得很快樂。這就是有這些條件的組合,才使你感到滿足而產生樂的感覺;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會瞋恨而產生苦的感覺;或者是你得到了很愛的東西,還想永遠保留,但忽然間又得到了,於是就產生了苦楚。所以苦樂的感覺是由於種種條件因緣而形成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也不是誰給你的,或是從哪裡忽然間產生的,也不是永久的存在。佛法不會把苦樂當作是永遠存在或本來就有的,這是重點所在――苦樂從緣起,並非真實的東西。
「所謂條件,即是我們客觀上一種期待或要求的心思形狀。苦的發生,有「外緣」和「內因」,「外緣」是老、病、死、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無常等人生必然景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對於生,我們沒有很深入的感覺,但人人面對的最大的苦確實是老病死。也許有的還很年輕,身體也健康,還不至於感覺那麼深入。但是如果到我們這個年紀以上的慢慢就領會到了,眼睛開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齒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渾身酸痛,那還只是剛開始的訊息而已。等到醫生宣布:噢,剩下三個月了。苦啊!不知道怎樣辦了!這是每個人一定要面對的,誰都逃不掉。
「怨憎會」也是一個苦,厭惡的人偏偏每天要看著他;「愛別離」更苦,最喜歡的愛人、父母子女、親戚好友,卻偏偏要生離死別。由於人是無常的么,一定會跟親人離別的,而且越親越愛的人,到離別時更是不得了的苦!還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卻得不到,這是很普遍的景象。
最大的苦就是無常,無法固定在圓滿幸福的形狀,由於一切無常變化故,人人都逃脫不了無常法則。眾生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肉體,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謂「我」就是常恆不變主宰之意,可是理想上不可能讓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個人都一定要死的。無常是宇宙本來如此的真理法則,我們都活在無常的法則中,誰也逃不掉!前面雖說有七種苦,其實最大的緣由就是「無常」二字。
「「內因」是潛伏在人的心底,以吃苦主義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會恩愛不別、所欲可得和常恆不變等「願望」。」
只需內心潛伏著永久不變生活並保持快樂幸福的那種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由於一切法無常,不可能保持恆常。所以只需你想永久存在、永遠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會得到的,這就是內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實這里曾經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成績――永久存在的意欲。宗教說天國是永生的,道家煉法要長生不老,佛教也有說到往生到那一個地方去是無量壽(等於是永生),而且永遠沒有煩惱,人人都非常幸福快樂自在。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如果天國不是永生的,誰要去?如果極樂世界不是永久的,誰願去?我們都要求那個永久的,到底是為什麼?其真實我們內心,不管有意有意都潛伏著這個觀念――我見、我執,這叫俱生我執。這個我見我執是生上去就有的,不但人類有,連貓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話就講透了,生死輪回的根本就是這個我執,如果沒有永久生活的意欲(我執),哪裡會有一切的斗爭和佔有?從哪裡產生造業的因緣?
佛法完全否定這個東西――我、永久存在的靈魂、不變的主宰本體!這是理想真相,是宇宙的真理法則。然而眾生不明白本來如是的真理,卻每天修練想到某個地方去安住,死後到那裡長生不滅。佛陀悟道後告訴我們,那個願望就是我執我見,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的六師外道、婆羅門教或其它宗教的思想都在建立一個靈魂上,投射到裡面就是大梵天或主宰的上帝。其實那是人們求不到內在的永久,於是投射到裡面就變成上帝了。在這里得不到永久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後去一個永久的地方。基督教說上帝創造萬物,其實是人創造了上帝。人們不能滿足內在永久存在的意欲,於是就投射到裡面,想像有一個上帝。如今東方人說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怎樣還會死?這里點出了重點,內在的因緣還不是直接惹起苦楚的條件,最直接的內因條件是潛伏在人們心底,以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久存在的願望,這就叫我執我見,才是我們生死的根本。
「換言之,苦不是客觀的真實,而是客觀上的觀念罷了。」
❾ 幸福的都是干什麼的
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