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中國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

中國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9 06:00:22

① 幸福是什麼

幸福的定義: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英文為Eudemonia。幸福說,英文是Eudemonism,是西洋哲學中的倫理學說。幸福的意義:積極言,是快樂;消極言,是沒有痛苦。因此,幸福說,便是主張「人生該是沒有痛苦的快樂生活」。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肉體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著名慈善公益組織國際君友會王愛君分述如下:一、西方哲學家:(一)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四六○~三七○年)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盡量愉快,擯除痛苦。」並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二)蘇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三九九)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三)柏拉圖(Plato,前四二七~三四七)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於「至善」(Summum 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後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二、中國哲學家: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有楊朱與墨子。楊朱(前四四○~三六○)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楊朱篇)並言:「損一毫利太下,不與也。」因此,楊朱被稱為「極端的個人縱欲主義」。墨子(約前四六八~三七六,或四七九~三八一)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幸福的分類
幸福的多少,來自有幸福感知事件的多少。 幸福的大小,來自所做有幸福感之事的大小(如導存社會、地球等都是大事) 幸福的長短,來自有幸福感知事持續時間的長短(如大的夢想、目標、願望等都是比較長的樂趣)幸福的深淺,來自該事在你心中地位的深淺(如:愛情、友情、偉大之事等) 如果你想直觀和感性的去感受各種幸福感,讓自己自然的去選擇,那麼你可以查閱各種小說、電影等,它們都會讓你得到各種追求幸福的動力,並讓自己更幸福!

② 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並認為幸福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目標。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衡量你整個人生的標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僅僅看作是你通過考試或與朋友出去玩時所經歷的樂趣。

他認為幸福是一個最終目標,而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感覺。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努力獲得幸福的過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錢
友誼
關系
知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你所做的決定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他認為,與其選擇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選擇,還不如以能帶來長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發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觀

康德說:「幸福就是滿足了我們所有的傾向」。

但是這些傾向究竟是什麼呢?

康德也承認,我們並不總是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他說:

無法完全確定…什麼能讓我們真正的快樂起來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自相矛盾,但康德認為當你越想快樂時,你就會越不快樂。

想想你有沒有試過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會明白這個理論。

康德說,我們應該專注於以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斷努力去實現我們認為會讓我們快樂的事情。

這可能涉及:

去幫助別人
出於責任感
盡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錢慾望
為物質財富努力
過於專注於自私的目標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與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人。

當我們做正確的事情時,幸福自然會隨之而來。

③ 幸福是什麼如何獲得幸福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里的溫馨;
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
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
有人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

④ 哲學家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是來自心靈深處的滿足和愉悅。

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幸福除了身體上的滿足以外,必須包括積極性、責任感、成就感以及愛。

尼采把幸福理解為一種愉悅和滿足的狀態。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或者滿足的答案過於淺顯。

蘇格拉底認為,想要更好地把握幸福,應該以實踐為基礎。幸福是指人們自身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反應。

弗蘭克爾認為,      幸福不僅是實現生命意義的結果,同時也是自我超越的一個意想不到的附屬物。幸福不是追求而來的,而是自然產生的。

亞里士多德從「目的理論」出發,推出幸福是最高的善。

羅素認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點是對人對物的友善的關切」。從心出發,關切(或者說愛)很多人是人們最主要的幸福之源。羅素認為「幸福即為善」是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⑤ 幸福是什麼 哲學家們會怎麼說

幸福就是對慾望的滿足,如果有慾望,又滿足不了,就將進入佛說的那種情況:「世人皆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如果有了慾望,又滿足了,就將進入另外一種情況:「我很幸福」。所以,在慾望面前有2條出路:1,滿足,2,扼殺,如果在有慾望但又不能滿足慾望的情況下,你將是不幸福的,是痛苦的,如果長期這樣痛苦下去,1,跳樓,2,變得很豁達,看開了,想開了,放下了,3,變成精神病了。承受多大的痛苦,就會得到多大的幸福,我們要扼殺一些不能滿足的慾望,我們要保留一些能夠滿足的慾望,絕望=在痛苦中沒有看到希望

⑥ 什麼是幸福

幸福添加義項 設置 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 (共13個義項)
1.幸福的來源、歷史、發展與九大定律幸福的來源、歷史、發展與九大定律 2.陳奕迅音樂專輯陳奕迅音樂專輯 3.余潤澤演唱歌曲余潤澤演唱歌曲 4.許巍演唱歌曲許巍演唱歌曲 5.尤塔·鮑所著書籍尤塔·鮑所著書籍 6.黃政民主演韓劇黃政民主演韓劇 7.毛阿敏演唱歌曲毛阿敏演唱歌曲 8.中國電影(1957年)中國電影(1957年) 9.super junior翻唱歌曲super junior翻唱歌曲 10.電視劇《南少林36房》插曲電視劇《南少林36房》插曲 11.沙溢、阿雅主演同名電影(2012)沙溢、阿雅主演同名電影(2012) 12.圖書圖書 13.許美靜的歌曲許美靜的歌曲 1.幸福的來源、歷史、發展與九大定律 編輯本義項幸福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幸福的感覺well-being;happiness;blisshappy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目錄

幸福的驅動力
幸福的來源
幸福的歷史
心理測量幸福感指數
幸福量表
缺乏原因
形式
理論儒家幸福觀
道家的幸福觀
佛家幸福觀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
名言幸福的驅動力
幸福的來源
幸福的歷史
心理測量 幸福感指數
幸福量表
缺乏原因
形式
理論 儒家幸福觀
道家的幸福觀
佛家幸福觀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
名言
展開 編輯本段幸福的驅動力
世界上每一個生靈都在追求幸福,人也不例外。表面上人把心思用在很多種事情上,但他所 真正的幸福在於讓別人幸福——美赫巴巴
欲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幸福。如果他渴望權力,是因為他期待著從行使權力中得到幸福。如果他追求金錢,是因為他以為金錢是保證幸福的條件和途徑。如果他追求知識、健康、美貌、科學、藝術或文學,是因為他感到其幸福直接依賴於這些。如果他追求功名,是因為他希望從中找到幸福。人的所有努力和追求都是為了獲得幸福。幸福是驅使他從事一切活動的終極動力。[1]
編輯本段幸福的來源
第一層面:來自於物質層面的幸福。物質層面重大需求的滿足,能帶來幸福感。比如說你買了一套別墅,看著大海,幸福感油然而生。這種幸福感是真實的,不能說是虛假的。這就是人發財、賺錢的動力。但物質層面的幸福感,是短暫的、遞減的,還有可能是有害的。所以,人單單追求物質幸福是不夠的。 第二層面:來自情感層面的幸福。親情、友情、愛情、信任、擁護、愛戴,都會帶來幸福感。來自人和人的真情所產生的幸福感,要比來自於物質層面的幸福感長遠得多、持久得多。而且多多益善,沒有害處。更重要的是不會破壞環境、不消耗資源。 第三層面:來自於自我實現的幸福。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通過對社會的貢獻,獲得了自我實現的幸福。孔子的思想承傳了幾千年,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人類永遠紀念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實現永恆嗎?只要生命存在能夠給別人帶來愉快、快樂和幸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這就是永恆的幸福。
編輯本段幸福的歷史
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的感覺
。 分述如下: 一、西方哲學家: (一)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年)主張:【人生的意義應以快樂為主,所以人該盡量愉快,擯除痛苦。】並說:【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眾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明的靈魂上。】因此,德氏被稱為精神的幸福主義者。 (二)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蘇氏主張:【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 (三)柏拉圖(Plato,前427~347)主張:人生的目的是止於【至善】(Summum Bonum),其方式是【修德即善】,修德是修養人的【智、義、勇、節】四樞德;行善是人行【中庸】之道,最後人的靈魂可以解脫以達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人。 二、中國哲學家:中國哲學家被稱為【以快樂為幸福】主義者,有楊朱與墨子。 (一)楊朱(前440~360)主張:【人生的幸福是追求個人的快樂。】如他所言:【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耳!】又說:【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並言:【損一毫利太下,不與也。】因此,楊朱被稱為【極端的個人縱欲主義】。 (二)墨子(約前468~376,或479~381)主張:【兼愛說】,以人生的目的是謀取大眾的安寧幸福,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因此,墨子被稱為唯眾的幸福主義。 幸福

編輯本段心理測量
幸福感指數
測試被試目前體驗到的幸福感的工具。美國心理學者A.坎貝爾等人1976年編制,分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兩部分。總體情感指數由與被試生活質量有關的8個項目組成,從不同角度描述情感的內涵;生活滿意度指數僅有一項。量表適用於18歲以上成年人,可採用紙筆測驗形式,無答題時間限制。 具體核算過程與評定:1、被試對每道題做出7點評定,計算時將滿意度加權重1.1,然後再與整體情感量表的平均分相加。2、總分范圍在2.1(最不幸福)與14.7(最幸福)之間,分數越高,表明幸福感愈強。3、該量表與事實的一致性是計算總體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其信度系數為0.55,再測信度為0.56。4、該量表的效度是計算總體情感指數與另一種幸福感的量表相關,系數是0.52。
幸福量表
亦稱「Paychap調查表」,評鑒一般人的快樂感的工具,目的是評價一項快樂技巧的訓練效果,美國心理學家福代斯1986年編制。除測得總分外,還能測量4個因子分:(1)已獲得的快樂感;(2)快樂性格;(3)快樂態度與價值觀;(4)快樂的生活方式。適用於成人,採用紙筆測驗。量表共有兩套,每套包括兩個相配的量表,每套量表有80道測題。被試對測題做出二擇一的選擇,分數越高,表示越愉快。該量表的復查信度平均為0.92,三周後的再測信度為0.86;其效度是計算與情感量表的相關,系數為0.72。
編輯本段缺乏原因
1.不善於發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 薰衣草
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 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 2.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3.老愛比較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4.不知道奉獻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痛苦。 5.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6.相互不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7.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編輯本段形式
人類對幸福的謀取,有精神的與物質的兩個方面。 人類謀取物質幸福的方式有四種形式: (1)「損物」以致「益己」; (2)「益物」以致「益己」; (3)「損人」以致「益己」; (4)「益人」以致「益己」。 人類謀求精神幸福的方式仍有四種形式: (1)「益物」以致「損己」; (2)「益物」以致「損物」; (3)「益人」以致「損己」; (4)「益人」以致「損人」。 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追求幸福是人們的普遍願望,但剝削階級把個人幸福看得高於一切,並把個人幸福建立在被剝削階級的痛苦之上。無產階級則把爭取廣大人民的幸福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 細細品味下來覺得頗有幾分道理。一直以來,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種感覺什麼樣的感覺我說不清楚,只覺得,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明媚。我想,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麼?是當你看到一捧鮮花的時候,是當你與媽媽聊天的時候,是當你與朋友分享喜悅與成果的時候,是當你看到明天的成績而努力拚搏的時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所謂知 幸福
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里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是對環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有不容易,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可以了。人應該有理想、有願望,有生活的目標。慾望和願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後者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品質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慾望,而是能剋制慾望。從能剋制慾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養品德的過程。無欲則剛,是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滿足現狀,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合法的手段去獲取。
編輯本段理論
儒家幸福觀
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佛家幸福觀
苦、集、滅、道四聖諦 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於「愛」與「痴」,即人的貪求慾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滅除貪愛慾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一種關於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於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污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禁慾主義。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
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慾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
編輯本段名言
1.高爾基:一切用自己的勞動掙來的東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 2.高爾基:其實,做個幸福的人是很簡單的!什麼是幸福呢?就是知足……別的沒有什麼…… 3.契訶夫: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於滿足現狀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甚至在憂傷悲愁的時候也不變,那就需要:(一)善於滿足現狀,(二)高興地體會到「本來事情可能更糟」。 4.蕭伯納:你一點也不自由:你的頸項、手腕、和腿踝,完全給你的職業和家庭牢牢縛住,同時,你只有在前往工作的途上,才偶然拾到一點幸福的碎屑斷片。 5.盧梭:不論到什麼地方,幸福步步跟隨著我;這種幸福並不是存在於任何可以明確指出的事物中,而完全是在我的身上,片刻也不能離開我。 6.盧梭:我這一輩子只是在那個幸福的年代最接近明智。對過去沒有多大的懊悔,對未來也毫不提心。經常占據我心靈的思想是享受現在。 7.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內心不平衡的人置身於快樂的場所,便可能格外感懷生活的嚴酷。如果人們註定要經歷情緒的波動,那麼在其他人也都悶悶不樂的環境中挨過生活的低谷,也許會好過些。 8.盧梭:幸福的渴望在男子的心裡是永不熄滅的。, 9.盧梭:如果我們可以在自身之中求得幸福,那末從別人的意見里去求得我們的幸福,又有什麼好處呢? 10.盧梭:經驗告訴他,追求幸福乃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動力,因而他能夠區分兩種情況:一、由於共同利益,他可以指望同類的幫助,這是一種稀有的情況;二、由於彼此間的競爭,他不能信任他的同類,這是更稀有的情況。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和他的同類結合成群……。在第二種情況下,每個人為了力求獲取自己的利益,如果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便公開使用強力,如果覺得自己比較弱,便使用智巧。, 11.盧梭: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人的幸福只能消極地看待,衡量的標準是:痛苦少的人就應當算是幸福的人了。 12.盧梭:在希望得到這種最大的幸福的時候,其樂趣比實際得到它的時候還甜蜜一百倍;在等待的時候,其滋味比嘗到的時候還好得多。 13.楊瀾: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 14.張海迪:像所有矢志奮斗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 15.雨果: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16.愛因斯坦: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17.羅斯福: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⑦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里的溫馨;
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
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
有人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匯集,而是一種狀態的持續。」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快樂的陽光,也就是說,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眼中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暢,甜蜜快樂的。
幸福就是當我看不到你時,可以這么安慰自己:能這樣靜靜想你,就已經很好了。幸福就是我無時無刻不系著你,即使你不在我身邊。
幸福就是每當我想起你時,春天的感覺便洋溢在空氣里相思本是無憑語~~~~~~
幸福:就是不管外面的風浪多大,你都會知道,家裡,總有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等著你
幸福就是當相愛的人都變老的時候,還相看兩不厭。幸福就是可以一直都在一起,合起來的日子是一生一世,從人間到天堂……

--------------------------------------------------------
幸福是什麼?

哲學家們為了它絞盡腦汁,美國人把它寫進憲法,但每個人卻對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幸福是崇高的,幸福很寶貴,幸福總是轉瞬即逝……
我們的報道試圖去探求這片人間天堂的秘密。
來吃一塊巧克力吧,試試你的免疫力?選你能抵擋巧克力帶來的幸福嗎?芽重新擺放一下你的傢具,買一塊新地毯,藍色是幸福的顏色——如果再有美酒在手,就更加妙不可言。你有煩惱嗎?芽試著忘記你的考試,來設計一些美妙瞬間?選騎上單車出遊,或者做一會兒瑜伽;放鬆自己,做一會兒運動;熨熨衣服也會讓你幸福;晚餐的土豆能消除緊張……當然,能把每樣建議都試試最好不過。
從前,邁達斯王請求狄奧尼索斯賜給他點物成金的法術,狄奧尼索斯滿足了他,但當他發現自己吃的和喝的都變成了金子時,他只好再求神解除這種法術。
獲得幸福難,留住幸福更難;哲學家們2000多年來為了幸福問題絞盡腦汁,沒想到它現在卻成了尋常之事,成了大眾財產。
哲學家的幸福並非只是一種純粹的思想的幸福,而是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兩類:第一種,幸福是一種最高財富的實現;對於某種信仰、道德或理性的信徒來說,這種最高財富就是上帝或無階級的社會,大多數這種最高財富是難以實現的,至少無法在近期實現。這種幸福不在視野之內。蒙田在他的塔樓里如痴如醉地談論著動物和野人的幸福?穴誰看到過一頭獅子要為另一頭獅子或者一匹馬要為另一匹馬服務?芽?雪,而盧梭的要求則沒那麼高,僅僅是:返回自然。
自古以來在實踐中有兩種追求幸福的方法:一種是享樂忘憂,一種是艱苦修行。被卡爾·馬克思稱為「偉大的古希臘啟蒙家」的伊壁鳩魯退居花園,悉心關照自己的慾望,因而被不公正地誹謗為享樂主義的先祖。格奧爾格·畢希納也寫道:「痛苦是惟一的罪惡,煩惱是惟一的惡習。」斯多葛派卻正相反,他們或者如尼采所說,要訓練自己「把石頭和肉蟲、碎玻璃和蜈蚣一同吞下而不覺得惡心」;或者有足夠的財富和威力,可以做到處事不驚。
但是,如果人們對幸福的追求只限於在伊壁鳩魯主義者的「敏銳的易興奮性」和斯多葛派的「刺蝟一樣的硬皮」?穴尼采語?雪之間,或者在蒙田的壁爐邊的閱讀和原始森林裡的極限體驗之間做選擇,那麼幸福就不配叫做幸福,因為人們更希望得到一種長久的、牢不可破的幸福。
但是,難道幸福不需要勇氣和冒險,不需要孤注一擲嗎?芽是危險的情人關系還是名正言順的伴侶?芽是大醉一場還是忍受頭痛?芽人們無法走出這個永遠的悖論:即一方面知道幸福的不可能,一方面又無法將其釋懷。「幸福不是別的,其實只是對自身存在和自己的生活形態的滿足,是對自身狀態的一種完全的認同,不管這種狀態是什麼樣子,也不管它讓別人覺得多麼卑微。」加科莫·萊奧帕爾迪在上一個世紀這樣寫道。今天的幸福鍛造者們會非常贊同他的這個定義,至少定義的前半句。
可是,幸福不由我們控制,研究者們說,它受基因決定。荷爾蒙——一種基本的傳送材料,是情緒的製造者。自殺的人大部分都與此有關,因為他們最終徹底放棄了對幸福的追求。
但是,幸福又是可以計算的:生命期待值乘以介於0和1之間的舒適值。鹿特丹愛拉斯穆斯大學的研究者說,最幸福的人是冰島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在驕陽似火的天氣里不得不工作的不幸。但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者們卻說:不,孟加拉國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因為收入和生活質量還遠遠未達到高度「飽和值」。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幸福。艾伯特·加繆將之稱為窮人的「無所追求的不幸」,因為「窮人的世界是沒有記憶的。心靈一天天地被工作和憂慮耗蝕著;在疲憊的重壓下,他們迅速地忘卻一切。只有富人才會追憶逝去的舊時光。」
今天的幸福研究者也提出同樣的建議:增加您的幸福時刻。這是一種忘記自身的狀態,近乎登山者在抵達最高峰時體會到的那種陶醉;當然,在全神貫注的日常工作中也能體會到這種狀態,所以外科醫生和炸彈製造者特別容易感到幸福。幸福之潮通常持續5分鍾後退去。流水線上的工人和家庭主婦也能體會到這個瞬間。
既然人人都很幸福,為什麼人們看上去並不那麼幸福呢?芽候診室里還是排滿了各種變態症、恐懼症和憂鬱症患者,各種尋覓良方的不幸者。不過,西格蒙·弗洛伊德很早就斷言,心理分析並不能滿足人們對幸福的期望,只會將歇斯底里的痛苦轉化成一般性的不幸。
所有的幸福都很相似,所有的不幸卻各不相同。不幸福的原因至少有三種:死亡,最愛的人或朋友死亡;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和忍受病痛之苦的老年之間的張力會讓人感覺痛苦;愛情和愛人會帶來痛苦。另外,缺錢花,長得不漂亮,都會讓人覺得痛苦。亞里斯多德很早以前就說過:「相貌極丑、出身低微或者孤獨、沒有子女的人,不會覺得幸福。」
傳說長著一對驢耳朵的邁達斯王曾經向神話中半人半馬的怪獸西倫詢問什麼是最大的幸福,得到的答案是:從未出生過。那麼第二大的幸福呢?芽盡快死去。這在古希臘是對這個問題最常見的回答。喜劇作家米南德建議人們越早離開生活的集市越好:「如果有神許諾你死後還會獲得新的生命,你應該請求成為除了人以外的任何其他東西,哪怕是驢子也好。」而蒙田也把自己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題為:《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也許人們應該停止一會兒對幸福的尋找,在普魯斯特看來,這種尋找就像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奔跑試圖到達地平線一樣幼稚。把自己交付給無可慰藉的傷心,交付給憂郁者的幸福吧,至少憂郁者還能體會到幸福的偉大和絕望的尊嚴。或者跟存在玩一場游戲。「如果幸福不能同存在者的無限的悲哀相比,那它還算什麼呢?芽」阿多諾有些激昂地說。他自己是幸福的,他寫道,聽那首叫做《在山嶺和深深的山谷之間》的歌曲是幸福的,看到兩只兔子被獵人射傷卻沒死去,看到它們成功地逃脫是幸福的。
不要以酒買醉或依賴偉哥,不要一刻不停地緊趕著美麗生活的腳步,最好是稍微停一停,幸福不可強求。然後,就像表現主義者保爾·舍爾巴爾特所寫:「當巨大的渴望重新到來時,我的整個生命重新變得溫柔。我想哭泣著沉下去,我想再次無限地暢飲。」
不過,正如一首維也納歌曲奉勸人們的那樣:到那時,別被幸福沖昏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名結婚姻為兄弟是什麼意思 瀏覽:841
婚姻邀請函是什麼功能 瀏覽:370
什麼都不去想才是幸福 瀏覽:694
什麼叫三金美女 瀏覽:316
江蘇一個月事業單位如何上岸 瀏覽:253
幸福的定義和本質是什麼 瀏覽:876
鱷魚的愛情寓意代表什麼 瀏覽:548
為什麼健身是健康的 瀏覽:694
貓吊墜項鏈在愛情里寓意什麼 瀏覽:55
如何十秒鍾講一個故事 瀏覽:129
小崗村如何實施的集體經濟 瀏覽:110
咸寧婚姻律師有哪些 瀏覽:844
董小美的10段故事第19關怎麼過 瀏覽:898
什麼鍋使用最健康 瀏覽:338
被騙的婚姻有哪些 瀏覽:802
看不到夠不著的愛情怎麼維持 瀏覽:49
2019年新泰經濟房什麼時候分房 瀏覽:399
愛國一生電影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283
用毛筆寫幸福倆字怎麼寫 瀏覽:413
廣東和河南經濟哪個發達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