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
孩子幸福與否,關鍵是看他是否有個幸福溫暖的家、一個輕松自由的成長環境和被需要的成就感。
第一、要給孩子一個溫馨有愛的家。爸爸媽媽之間的夫妻感情好,孩子與爸媽之間的親子關系好,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前提。
㈡ 男人鍛煉哪塊肌肉有助增強男人幸福生活能力
我們知道健康的鍛煉能夠讓我們有足夠強壯的身體和很好的體能,特別是對一些男性需要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更加需要知道如何能夠高效率的快速提高我們的體能,簡單來說,男人必須要練腿,腿可以說是男人的發動機。
為什麼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我們的腿部訓練,首先男性的肌肉很大部分都在腿上,每次鍛煉腿部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消耗很大的力氣,這就對我們的身體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的體能也就越高,同時腿部又能分泌很多激素促進我們肌肉的生長,所以說男性,腿部訓練不可少。
總而言之,腿部訓練能達到減脂增肌的目的,也是人體比較大的一塊肌肉,女性練腿可以讓自己臀部更好看,男性練腿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同時起到增肌的目的。
怎麼樣練腿是很多人的問題,因為腿部訓練是很辛苦的非常累,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很多這方面的知識,我在這里只能講一些皮毛,一些注意問題,至於如何能讓自己有更好的提高還是要在訓練中提高自己。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的練腿知識,可以參考我們以前的內容。
㈢ 如何提高學生的幸福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學生視物質享受為幸福,注重對物質的追求,只願享受,而不願付出,更不懂創造。在家裡,過慣了「伸手」生活,認為這種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在學校里,校服不願穿,因為不是名牌;零食不能少帶,因為家中堆積如山;作業不願做,出錢可以請人幫忙;大掃除怕臟,體育課怕累,文化課怕考,活動課怕苦等等。盡管如此,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於是出現了諸如「我去上學校,背上炸葯包」之類的灰色童謠,甚至有學生採取非常極端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學習一門課程,首先關心的是「考什麼」;碰到一個難題,最關心的是標准答案,而不是得出答案的過程;碰到糾紛不能調控自己的情感,不懂得剋制、寬容;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真郁悶」「無聊」……生活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中,我們的學生顯然並沒有感受到幸福。 一、提高教師的幸福能力,做幸福教育中的「幸福老師」 幸福是一種內心體驗,教育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愉悅,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心靈的發展要求心與心的交融,而心與心的交融則是以愉悅的情境為依託的,唯有在師生雙方都能夠體驗幸福的氛圍中,心與心方能敞開、溝通。因此,教師應該既是幸福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在幸福的教育中,實現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是有機統一體。 在生活中,我堅持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和善良的人,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每次走進教室,我都保持微笑,時不時跟學生聊聊發生在自己生活當中有趣的事,拉近我們心理上的距離。當教師的內部幸福體驗外化為表情時,教師的幸福就變成一種可被觀察的對象了。學生能夠通過識別教師的表情,在自己內心激起同構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又會外化成學生的表情,教師又通過學生表情的反饋強化了自己的幸福體驗,學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漸次強烈。在幸福上,師生雙方相互感應,不斷激盪,獲得了共同的幸福感。 教師節到了,我走進辦公室,發現桌子上擺著一張大大的卡片,仔細一看是學生每人給我寫的一句祝福語,「祝老師永遠年輕、漂亮」「希望你每天都開心」……讀著讀著,我忽然發現自己眼中已經有了淚水,是感動,也是幸福。當晚我給學生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到:「感謝你們,我可愛善良的學生,今天,在我自己的節日里,讀著你們的文字,我的心靈無疑受到了細雨涓流般的撫摩,我收獲了一份感動與幸福的心情。」收到信後,學生都很意外,原來他們的老師就是這樣容易滿足和幸福,這讓學生對幸福有了一種新的理解。 二、提高學生發現幸福、體驗幸福的能力 就今天的學生而言,他們生活在比父輩優越得多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中,生活幾乎能夠提供其所需的一切。然而,許多人不僅不能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反而滋生這樣那樣的煩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發現幸福的能力欠缺應是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學會發現幸福,才可能進一步地追求幸福、創造幸福。 有一次在學生的寢室門口,無意中聽到學生在討論「最近很郁悶」後,我決定開一個主題班會,主題是「最近讓你幸福的是什麼」。班會上,有學生說「有錢就幸福」,我讓學生們討論一下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很多學生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金錢是獲得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決不是唯一的因素。有學生說:「我和爸爸之間一直有隔閡,不久前我給爸爸寫了一封長長的信,感謝爸爸為這個家庭的付出,希望爸爸能多抽點時間陪陪我和媽媽。聽媽媽說,爸爸看了信後很感動,現在只要可以推脫掉的應酬,都盡可能不去,陪媽媽和我,我覺得很幸福。」還有學生說:「上個星期奶奶生病住院了,中途我沒請假偷偷地跑出去,結果被值周老師逮到了。那個陌生的老師不但沒有惡狠狠地批評我或是扣分,反而還輕輕地安慰我說,沒事,你奶奶肯定很快就能恢復健康的。我的痛苦有人幫我分擔,我也覺得很幸福。」「每次期中、期末考試,我考得不好時,老師總是主動找我,幫我分析,而且經常給我鼓勵。作為一個後進生,我感到很幸福。」學生們各抒己見,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身體健康、學習有追求、得到老師平等的愛、得到他人的幫助、家庭關系和睦、同學之間關系好等等會讓人感覺到幸福。我接著說:「對照一下大家的標准,你是不是應該感到比較幸福呢?其實,幸福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是否擁有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幸福是我們自身的一種內心體驗,只要你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當我考試失意的時候,我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有很多人關心我;當我遭遇重大變故時,我仍然能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有健康的身體……」讓學生在面對挫折時,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學會發現幸福,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 三、提高學生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心理教育注重學生對幸福的察知、體驗能力的培養,更注重追求幸福能力的培養,這是幸福教育知、情、行的統一。其宗旨是讓學生珍視自己的人生、珍視自己的精神追求,使他們生活得有情趣、有意義、有價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在於使每一個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慾望的鼓舞,而給別人帶來歡樂、幸福、順利、好處和安寧。」「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於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 五四青年節到了,該怎樣讓學生們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呢?左思右想,我決定帶學生去福利院,並且希望孩子們能帶上他們小時候的衣服和玩具,用自己的零花錢買點小食品去看望那裡的孤兒。學生們都很踴躍,收集了好幾大袋的物品,與那些孤兒一起,度過了非常有意義的一天。回來以後,我讓他們寫一篇周記,談談這次活動的感受。學生們說:跟他們相比,我覺得我幸福多了,我有一個非常溫馨的家;在幫助孤兒院的孩子度過了幸福的一天後,我自己也感到很幸福;讓我祝福這群不幸的孩子吧,我相信,只要他們自己努力,一定能收獲一個幸福的明天。 除了去孤兒院,我還鼓勵學生從事其他的社會公益活動。學生明白了,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幸福。 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應該指向人的和諧發展與終身幸福。換言之,教育就是發現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過程。讓我們做幸福的老師,讓提高學生的幸福能力成為教育的不懈追求,全心全意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和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
㈣ 積極心理學 如何提升幸福感
對於我來說,提升幸福感就是提升掌控感,但不是那種變態的想控制一切和別人的偏執想法,而是一種可能性,可以擁有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可能性,就是我的幸福感主要構成
一般來說,提升幸福感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干預,一方面是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好像同樣落魄的兩個人不一定都會覺得生活如此難過。另一個方面就是提升創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感知能力的差異基於每個人的經歷和在經歷中得到的認識所影響的,都是些可遇不可求的事物。但是提升創造幸福的能力是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我們手中的,這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去創造性地生活,掌握自己生活的節奏,比如努力學習考取一些以後用得到的證書,相比於天天打游戲僅僅為了消遣的話,是具有創造性地(當然並不是說打游戲完全不好,如果你以後想要在游戲上面去的一些成就,那麼游戲就會成為你的創造性地工作,創造性的一個重要屬性是未來的價值性)
㈤ 獲得幸福的能力如何培養與練習
學會接納身邊的一切。
接納就是要對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接受,不管是美好的還是不美好的。在接納之前,我們要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接受這個世界有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讓自己的內心能回歸平靜和喜悅的狀態。
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小波曾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我們雖然不可能做到全能,但是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讓自己的困境越來越少,只有不斷的學習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有效的規避人生的風險。
學會適當的獨處。
學會適當的獨處,可以讓我們從煩憂和雜事中抽離出來,從而使內心獲得更多的正能量。我們可以找個時間獨自去旅行,或者周末的時候隔絕世界,遠離工作,去讀讀書,聽聽歌,看看電影。
學會愉悅生活的技巧。
只有學會善待自己,取悅生活,才是生活最大的意義。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壓力日子過得有多麼艱辛,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每周抽個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生活添加一點溫馨和浪漫。
學會經營各種關系。
不管什麼關系都是需要經營的,不管是愛情、親情和友情。要學會經驗它們,提升自己愛的能力,學會好好說話,控制情緒,相互扶持,才會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加的充實和幸福。
擁有自己的內心強大。
任何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的磨難和挫折。因此,我們要培養強大的內心,不但要對未來抱有希望,同時要對當下的生活抱有滿足。只有擁有強大的內心,才會在人生的路上永遠熱情滿滿、幸福滿滿。
㈥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孩子的幸福感離不開家長的培養,而孩子感到幸福後對他的學習、身體健康都起著良好的作用,而如何培育孩子幸福感就是家長們需要重視的了,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興趣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當一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就願意嘗試不同的方法,也願意堅持不懈,容易產生創造性的想法和方法。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就容易以交差為目的,缺乏創新的動機。鼓勵孩子做感興趣的、有價值的事,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非常重要。
但是創造力不僅需要興趣,還需要其他素質。例如,遇到挫折時是否能夠堅持下來,是否有比較長遠的目標,是否能把興趣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是否有冒險精神,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看法等等,這些屬於「創造性人格」的范疇。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發現他的興趣點之間有關聯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第一步就是去發現他們的興趣點。不過,孩子們的興趣經常發生變化,這與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們學會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家長要做的是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建議。中國的家長有望子成龍的沖動,一般表現在期望孩子成績優異上,如果轉而放在期望孩子有創造力上,對孩子也是一種壓力。我覺得孩子的生活最後還是由他們自己選擇的。
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方面,家長要做到什麼程度呢?家長和教師是不是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天賦發展?這是很多家長焦慮的地方。其實,在培養孩子的天賦方面,只有少數幾種職業與家長的努力有一定的關系。比如,音樂演奏,這方面的天才都要經過嚴格甚至嚴酷的訓練。但是,大多數在其他領域有創造力的人,家長和教師通常只是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已。
培養與發展孩子創造力的關鍵時期
孩子在創造力的發展上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是3~6歲的幼兒園階段,這是最早有記憶的時間段。
這段時間里,孩子們喜歡接觸大自然,喜歡自己去探索。但是,通常他們是在幼兒園里度過,幼兒園的教學和時間都比較刻板,讓孩子們主動探索的時間其實是很少的。
第二個是青春期的時候(大約12歲~17歲)
這時候,孩子對各種學科的知識都產生了興趣,有主動學習的沖動。但是義務教育的各種考試反而阻礙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
家長在這些階段能做的事,就是緩和學校教育對創造力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那些成績並不優異,但卻有自己的志趣的孩子,家長應該幫他們擺脫自卑感,鼓勵他們走自己的路。
成年之後,人的創造力還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但這時家長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了。
讓你自己快樂
這絕對不是自私,你有多麼幸福快樂將極大地影響到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幸福快樂。
很多調查都驗證了媽媽的抑鬱情緒與孩子的「負面成長」(例如情緒問題以及行為失常等)之間存在著毋庸置疑的關聯。
父母對孩子這種影響不能僅僅歸結於基因。研究發現,快樂開朗的父母從統計學上來看,的確更有可能養育出幸福快樂的孩子,但是並沒有發現明確的與基因有關的因素。
所以,要想養育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第一步應該做什麼?也許是你每周花一些時間和朋友聚會玩樂。
因為開懷大笑是有傳染性的,和朋友外出聚會能夠讓你多多大笑,即便你不大笑也能讓你快樂起來。神經科學家確信,聽到他人的大笑聲能觸發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從而使聽者感覺到就像他們自己在大笑那樣心情愉快。
教孩子培育人際關系
不會有任何一個成年人否認人際關系有多麼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長會花時間耐心地教導孩子如何與他人建立和保持關系呢?
這不僅僅是培養重要的社交技巧,讓孩子成為更受歡迎的人,眾多調查顯示,它還能帶來讓孩子感到更加幸福快樂的長遠效應。
醫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針對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治療實驗,他們訓練這些神經系統嚴重癱瘓的病人每個月花15分鍾通過電話與其他同症病人進行交流,表達對彼此的同情心和無條件的積極評價。堅持這樣做兩年之後,發現這些病人在自信心、自尊心、抗抑鬱、以及幸福感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期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完美
這是給追求完美的直升機父母和虎媽的特別建議。
那些過度強調成績的父母很可能會致使孩子陷入比同齡人更深重的抑鬱、焦慮等不良行為。
各界的調研結果都非常一致:必須贊揚努力,而不是天賦。
享譽業界的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一直被表揚智商「聰明」的孩子都會傾向於選擇更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不願意冒著可能會犯錯、進而失去他們「聰明」標簽的風險。而另一方面,超過90%的習慣被表揚其努力(擁有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孩子,會傾向於選擇更困難的更有挑戰性的任務。這是因為,當我們表揚成績背後的努力和艱苦付出,孩子們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而在不斷的努力和挑戰中,孩子們將能獲得更多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這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教導孩子樂觀
想要避免和一個陰沉乖戾的青春期孩子打交道?那麼就要從小教導他們從光明的一面看待問題。
調查發現,10歲時就已經被成功教導、善於用積極樂觀的一面思考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孩子,其中至少半數在青春期時不會陷入抑鬱等心理問題。
簡而言之:樂觀是如此貼近幸福快樂,以至於兩者實際上可以互相換算。
Christine Carter博士比較了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然後發現樂觀主義者:
在學校、職場和競技運動中更加成功
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
對婚姻的滿意度更高
很少遭遇抑鬱和焦慮
教導孩子情商
幸福感歸屬於情商,情商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管理情緒的能力、社交能力、處理沮喪和挫折感的能力等,自然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
情商是一種技巧,而非天生的特質。如果你認為孩子能天然地管理他們的情緒,任由他們自己發展情商,那麼恐怕結果是不會理想的。
訓練孩子的自製力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自製力比智商更能准確地預言孩子未來人生的成功、以及幾乎其他的一切。
這就是從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得到的啟示。能夠成功抵禦住誘惑的孩子比起抵受不住誘惑的孩子,在多年以後會生活得更好、並且更幸福快樂。
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學齡前孩子(即在實驗中等待2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來看,學習成績更好、社交能力更強、也能更好地應對挫折感和壓力、以及有勇氣承擔起更重大的社會責任。總之,自製力不僅能讓孩子在學習成績和社交上獲得成功,還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有哪些好方法可以教導和訓練孩子的自製力呢?可以從幫助孩子學習抵禦誘惑開始。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玩耍時間
現今,有很多幸福感的訓練課程倡導正念和冥想練習,這兩者都非常有效。但是讓孩子們有規律地做這些練習,是相當困難的。那麼,什麼方法同樣有效且能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呢?
那就是:無計劃的'由孩子自發主導的自由玩耍
因為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候,他們體驗到的正是正念練習的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完全享受當下。
然而,現在的孩子擁有越來越少的自由玩耍的時間,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據調查,與20前年相比,美國孩子們每周已經減少了8個小時的自由玩耍時間。
自由玩耍並不意味著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無意義。對孩子來說,玩是極為重要的成長與學習的方式。
調查發現,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時間的大幅喪失,會延緩孩子的認知發育和情商發育。事實上,自由玩耍絕對不是浪費時間和無意義的,它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智力、身體、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全面健康的發展(這適用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幾個孩子在一起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更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群體中發揮作用、如何分享、如何協商、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以及如何表達自己。
這沒有嚴格的操作規則或規范,只需要允許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自由玩耍就可以了。
配置利於幸福感教育的周邊環境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環境的影響,當不良環境持續影響孩子時,你對孩子的教導可能會事倍功半。
想要管理孩子的周邊環境,從而讓你的幸福感教育獲得最大的成效,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那就是:少看電視。
社會學家在調查中發現:在幸福感和少看電視之間有著顯著的強大的關聯,快樂的人比起不快樂的人,看電視的時間明顯少很多。還沒有清晰的研究成果來解釋其背後的原因,也許是電視讓人們變得更不快樂,亦或是因為不快樂所以才要看更多的電視。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除了看電視的確存在其他許多更有效的活動能幫助孩子成長為幸福快樂的成年人,比如自由玩耍、運動、冥想。如果孩子沉溺於看電視,那麼他們花費於其他更能培養幸福感的活動上的時間就相應變少了。
全家人一起吃晚餐
有時候科學只是證實了我們祖祖輩輩都遵循的一些傳統的確是真理。是的,家庭聚餐絕對重要。
這個簡單的傳統習俗能幫助塑造更棒的孩子以及讓他們更有幸福感。
研究顯示,那些和家庭成員規律地進行家庭晚餐的孩子,擁有更穩定的情緒,更少沉溺酗酒等不良行為,成績更好,並且更少罹患憂鬱症等心理問題,這點在青春期女孩身上格外明顯。他們也更少發生肥胖或飲食紊亂。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准備,堅持每日家庭聚餐甚至比和孩子一起閱讀更為有效。
幫助孩子養成「感受幸福」的習慣
上面講了那麼多方法,可能你會覺得養育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真心不容易,然而如果能讓孩子養成「感受幸福」的習慣,那麼一切就都變得輕而易舉了。
㈦ 怎麼才能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是:心靜如水、簡單即是福,簡單就是快樂!還有不攀比,不羨慕嫉妒恨,時刻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還有就是糊塗即是福。
㈧ 怎樣才能鍛練感知幸福能力A設定自我和諧的目標.B保持正念.C活在當下,亨受當
鍛煉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並不是說非有非有在幸福的時候才能有這種感覺,在。不快樂,不開心,甚至不幸福的時候,我們應該也去換個角度。去感受。美好。保持正念吧!。
㈨ 怎樣提升幸福感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幸福感,可是人都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感還不滿足,又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這個很簡單,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沒有在意,上帝為你關上了一道門,必定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在餓的時候有香噴噴的飯菜吃,在落魄的時候有人雪中送炭,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幸福的,只要細細體會就能感受得到。
幸福感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發生事情先別著急生氣,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像很多家庭都有小孩,調皮搗蛋的小孩很讓人頭疼,但是你換一個思路,孩子給家裡帶來了歡聲笑語也是一種幸福,有時候孩子幫忙只會幫倒忙,那是因為他們還小,但是他們有一顆幫大人幹活的心也是一種幸福感。
㈩ 怎樣鍛煉感知幸福能力
想想身邊值得自己愉快的人,事,物。並懷著感恩的心去感應。
鍛煉,分兩者。其一鍛煉人的彈性能力,即摔到最低點 的時候再彈到最高點。從低到高這個過程為彈性能力。這需要骨子裡的狂熱。而大多數人選擇的是流性,即順勢而動。這倒沒啥不好,卻需要眼光,頭腦。跟時刻關注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同理,鍛煉幸福感知也分這兩者,前者,可以自己創造幸福感,即苦中作樂。後者可以不斷獲取幸福感。
值得一說的是,流性佔多數。而流性的最終還是順勢,在挫折前不堪一擊。小時候看過七龍珠,雖然那本小說來源日本,但裡面的賽亞人時刻戰斗,他們不斷提升自我彈性能力。所以,在用血液的流性慣著自己的本性時,別忘了骨子裡的那份彈性。那樣,就鍛煉地更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