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怎樣才能得到幸福
我的家是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弟弟和我,很幸福,至少,我們大家都覺得幸福。
幸福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輕巧事,你想看見星星還需要打開窗戶、你想看流星雨還需要等待、你想感受陽光還需要走出房門、你想堆個雪人還需要接觸冰雪,同樣,想得到幸福,也需要給別人幸福。
㈡ 幸福感源於內心嗎還是源於外在物質條件
1.幸福是來自於內心。但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是很高的,平常的人都做不到。
2.這就導致了大多數人,他們的幸福感與外界、物質世界息息相關了。比如來自於金錢、地位、名譽等等。
3.但是唯有內心的幸福感才是持久的,安寧的,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
㈢ 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
最老生常談的話題往往是人們嚮往的生活,然而有時候最普通的嚮往卻是最難實現的現實,獲得幸福,一方面從命運的角度去說,有些人含著金湯匙出生,生來衣食無憂,從物質生活的角度而言,他們必然會比貧窮人家的孩子要幸福得多。人們應該怎樣生活才能夠獲得幸福呢,或許更多時候看的是個人的心態。
1,獲得幸福,首先要明白幸福是什麼,幸福更多時候是人們對於當下生活的一種感受,確切的說,幸福感來源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們想要獲得生活中的幸福,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生活,生活中的幸福有時候來源於忙碌的工作,有時候來源於愜意的享受下午茶的時間等等。
2,幸福感表現的是人們對當下的一種生活心態,有時候,幸福感和人們的心態有很大的關聯,心態好的人能夠在平凡的小事中體味幸福,悲觀的人不論遇見什麼樣的人或事總會考慮到它們壞的一面,所以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什麼幸福可言。
3,生活中沒有幸福的事情,個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爭取幸福,幸福的來源可以是你認真工作時的表現,在工作上得到別人的認可,未嘗不是一種讓個人感到幸福的行動,用自己不懈的追求得到喜歡的人的芳心也是一種幸福的行動,幸福無處不在,只是有時候人們缺乏一種發現它的能力而已。
㈣ 如何理解幸福是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統一
幸福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統一體,即外在的、物質方面的充裕與內在的、精神方面的充實。
所謂外在的幸福,從本質上講都具有工具性、手段性,是達到內在幸福(即精神上或靈魂里的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內在的幸福才具有本原性和實體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標志之一。就外在的幸福而言,恐怕有幾點是公認的。首先是一個人的出身。在存在著財富和權利不平等的社會里,人生的起點至關重要,對於相當多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一個人早年的生活條件(物質生活、所受教育、社會關系等)如何,會極大地決定他後來參與社會競爭的機會和結果。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從歷史上看,「富貴不過三代」是常有的事,就是說,先天的優越容易導致不思進取,從而導致衰敗,從這個意義來講,富貴未必都是幸福。其次是財富,即物質生活的條件和手段。在任何時代,貧困肯定都是不幸的事情,物質生活至少應當有保障。近年來,有些學者反對把現代化的東西(如電、自來水、公路、通信等)送到邊遠、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去,理由是:那樣就會破壞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這種觀點實在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在他們希望保留的「傳統文化」中,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貧困,佔了最主要的部分。第三是家庭的美滿。婚姻和家庭生活包含了許多外在的東西,如法律的責任、財產的歸屬、子女的撫養等,如果家庭成員比較好地承擔了這些社會方面的責任,這個家庭就應當視為幸福美滿的。第四是身體健康,這是高質量生活的生理前提。只要活著,就不能賴活著,不能像林黛玉那樣天天與疾病為伴。在當今時代,人的一些與生俱來的生理條件(如美麗的面容、勻稱的身材、白皙的皮膚、健壯的體魄等等)常常成為幸福生活的條件,這是一件特別令人無奈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對於長遠的幸福來說,健康(即伊壁鳩魯講的「身體的無痛苦」) 比美貌更要緊。第五是閑暇。一個人一輩子處在忙碌、勞累的狀態之下(不管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事業),到底是一種不幸;一個「充實」得無暇他顧的人,怎麼也算不得幸福。我們經常了解到,一些政治人物、學者,不知道世界上許多有趣、精彩的事情,沒有讀過什麼「閑書」,沒有看過什麼「大片」,甚至沒有一份悠閑之心來獨自或與家人、友人去品嘗人生的樂趣及自然的美,因為他們沒有空閑。這無論如何是很遺憾的。第六是平安。只有偉人才能體會到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其樂無窮」,一般人如果總生活在自然的不測、社會的災變和人際的凶險中,那絕對算不上是幸福快樂之人。好人一生平安,對家人、對友人、對自己,均是樂事。
外在幸福的最後一點,也是人們比較關注的一點,是所謂「事業的成功」,即以社會的標准來衡量的個人成功。在通常意義上,事業的成功指一個人憑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並且獲得了社會的承認。事業成功的標志說穿了,無非是名、利、地位,包括權力欲和虛榮心的滿足、改變各種現狀的能力、社會的認可度等等。毋庸諱言,這些東西,對於身處眼下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尺度;相反,懷才不遇、事業無成,那肯定就不幸福。世上有人淡泊名利,但沒有人會甘願自己窮困潦倒,成為實際生活的失敗者。但是我們同時必須清楚:一個人能否做出被社會承認的成就,並不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才能,在今天這個競爭的時代,起作用的除了聰明、勤奮等外,還有環境、機遇、關鍵人物賞識等等外部因素,這些外部因素有時甚至能起決定的作用,這當然也是令人比較無奈的事情。不過我們單憑這一點,就有理由不以成敗論英雄。還須指出,事業的成功要成為幸福和快樂,應是外在事業與內在追求的一致,那就是說,所從事的工作應當是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事,而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太多幸福感的,他們真正喜歡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心的怨憤、失衡、空虛和不快就暴露無遺。
「內在的幸福」,或精神、靈魂方面的幸福與快樂,比較不容易描述,也比較不容易取得共識。在我看來,最重要的精神快樂,是所謂「道德上的快感」。一個人取得了事業的成就,或做了好事、善事,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贊賞(包括得到了物質的、榮譽的獎勵),這當然令人愉悅。但事過之後,當自己心情平靜下來面對著自己的靈魂的時候,那種純主觀的欣喜、快慰和滿足,才具有恆久的幸福滋味,那是外在的贊賞、獎勵所不能取代的。因為在此時此地,作為一個人,自己已然承擔起了一份社會的責任,而這種責任是其他人未必能夠也未必願意承擔的,這件事通過自己的手而使許多與己無關的人受益。這種道義上、人文上的快感,只有自己才深切地體會得到。山東青年徐本禹,因隻身來到貴州偏遠農村支教而成為2004年度「感動中國」的人,他的外在榮譽已經很高了。有人說他的行為是功利性的,旨在提高知名度。我不以為然。要知道,以長期紮根這樣的「投入」,換取一個「感動中國」的「回報」,這個「成本」畢竟過大。我傾向於相信徐本禹的動機是高尚的,他有一份超越功利的人文關懷,他對他的那些學生們負了責,也對自己的人生負了責。這就是道德上的快感。因此,我認為內在的幸福還必須包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對得起自己這一輩子。我們經常講,要對國家、民族、事業、家庭負責,這些大道理當然要講,但必須先從小道理做起,那就是對自己負責。每個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機會,誰也不例外,所以必須對這惟一的一次人生盡到自己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其他各種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惟有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必須靠自己來承擔,一點也靠不了別人。因此,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人應當負起責來,選擇也好,行動也好,包括行動的後果,自己都要負責。一旦這么做了,就會油然產生一種道德上的滿足、得意和自我欣賞。
內在幸福的第二個方面,是愛。人間有各種愛,比如親情、友情、愛情等,對人間各種愛的感悟、體會和享受,我稱之為「情感的快感」。其中,愛情無疑是最動人的,也是最幸福的;愛的過程,是施愛與被愛的統一、奉獻與回報的統一、快樂與痛苦的統一。此外,愛還包括更廣大的領域,如救死扶傷、扶貧濟困,以及儒家的仁愛、基督教的鄰人之愛、人道主義的博愛(包括愛自然、保護動物)等等。愛就是奉獻,這話一點不假,在這些愛的過程中,人的內心產生的正是奉獻的幸福。內在幸福的第三個方面,與人的各種主觀體驗有關,我稱之為「審美的快感」。比如沉湎於藝術創造與欣賞的過程,陶醉於「天人合一」般的自然美景的過程,痴迷於某種主觀境界的忘我過程等等。這種快感不只藝術家有,普通人也有,關鍵要把握好度。內在幸福的第四個方面,是創造性思考,我稱之為「智慧的快感」。亞里士多德講哲學起源於閑暇,蘇格拉底講哲學即愛智,還有笛卡爾的「形而上學沉思」,儒家的「格物致知」,意思都是說,純粹出於愛好或精神享受的理性思考,是令人愉快的一種生活方式。盡管能夠富有成果地進行這種思考的人並不多,但思考本身的確是必要的。處於多重誘惑下的現代人,尤其應當在自己的靈魂內部保留一份超越功利的思考的空間,它不能解決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但可以在精神上產生一種淡泊中的沖動。內在幸福的最後一點,是所謂「信仰的快感」。在今天,什麼是信仰,怎樣才算有信仰,是頗具爭議的。在這個問題上,有著比較深厚的宗教傳統的西方人、阿拉伯人與中國人很不同,他們認為,真正的信仰基本上與人的現實功利無關,它作為精神上的一種深切的、悠遠的寄託,旨在為靈魂走向新的境界作準備。因此他們認為有信仰的人必須作為信徒去投身於宗教事業,甚至為之獻身。我們完全不必像他們那樣較真,可以把有信仰的標准降低一下,主要看一個人是否有一種超越的、執著的、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換言之,一個人只要對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有清醒的理解,在滿足日常生活的種種慾望的同時,能夠為自己確定一個高於肉體生命本身的目標,並且身體力行地去實現這個目標,他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中外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有信仰的人,他們有的是像奧古斯丁那樣的聖徒,有的是像蘇格拉底那樣的無神論者,有的是像愛爾維修那樣的功利主義者,有的則是像康德那樣的超功利主義者。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相信人生中存在著超出世俗功利和肉體慾望的精神標際,它比生命更重要,至少與生命同樣重要。有了這種信仰,生活中即便出現了難以克服的艱難險阻和難以忍受的痛苦磨難,人仍然可以以達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仍然可以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一個並非自欺欺人的快樂者。
㈤ 如何獲得幸福
九型人格:人類盲目地追求幸福,結果卻與幸福背道而馳,而且引來無盡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1、從認知上——消除不合理信念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1)為了追求成功而不惜犧牲生命和愛情,這是現代人的認識上的死角,也是現代人的悲哀。其實,人類本來就沒有比生存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幸福地生存。(2)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他周圍的人和物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認識其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2、從情感上——學會知足獲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種廉價的方式。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不會有幸福感;而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對一切美好事物心存滿足吧,人一生被美好事物包圍,那便是幸福。3、從行為上——廣種福田——行善廣種幸福、多行善事,開發生命中幸福快樂的源泉,就能得到無窮無盡的幸福。4、在技巧上——懂得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最大化人們的幸福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奚愷元先生提出了增強幸福感的方法,旨在財富一定的情況下最大化人們的幸福。(1)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開享受如果你有幾個好消息要公布,你是該分開宣布呢,還是把它們一起發布?答案是:好事一起分享不如分開享受。分兩次聽到兩個好消息等於經歷了兩次快樂,這兩次快樂的總和要比一次性享受兩個好消息帶來的快樂更大。(2)壞事分開忍受不如一起忍受如果你有幾個壞消息要公布,你是該分開宣布,還是把它們一起宣布呢?人們常常討厭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的做法,可是再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快刀斬亂麻來得更加爽快一些。因為大家知道兩個壞消息的痛苦程度並沒有分兩次知道兩個壞消息的痛苦程度的總和那麼大。把兩個壞消息一起告訴對方,只會給對方造成一天的不快樂;如果把兩個壞消息分兩天告訴對方,卻會讓對方兩天都不快樂。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要追求幸福,有一個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認知來得到。幸福並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質或名譽,而你依靠內在的真實體驗。
㈥ 獲得幸福的方式
一個人獲得幸福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成本最低、見效最快,但是生理上得受委屈,那就是要管住自己的慾望。宗教提倡讓慾望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單一,這樣幸福就會不斷地增加。
不管怎樣,你會發現我們的不滿都在於我們對自己的慾望疏於管理,而慾望的生產成本又特別低,同樣吃一口飯,你可以有一百個慾望。慾望膨脹得很快,但是現實中滿足慾望的過程卻很漫長,你就會不開心。
例如有人遞給我一把凳子,但我的慾望是坐沙發,我會覺得他不給我面子。又例如買房,你一畢.業,想買間一百平米的房子,產生這個慾望只需要一秒鍾,可是要掙買房的錢說不定需要一輩子,你肯定感到不痛快。如果你把你.的慾望改成,先租三年房,攢三年錢,再從經濟適用房入手,那就實際多了。
另外一種追求幸福的方法是先把慾望放在一邊,同時想方設法去創造滿足慾望的手段,去掠奪金錢、權力、財富。希特勒就是用戰爭和消滅猶太人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征服欲。
用第二種手段追求幸福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所謂的「愛折騰的人」,他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通常反被追求的手段所奴役。比如說一個企業家的慾望是掙錢當首富,他為了掙錢不擇手段,結果幸福還沒得到就坐牢了,有些得不償失。
所以,這兩種獲取幸福的手段,一種是管理慾望,讓自己的慾望跟自己外部的物質條件適度融合。另一種是放縱自己的慾望,同時拚命在滿足慾望的手段上下工夫。
看上去,第一種方法更靠譜些。當然,管理自己的慾望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你的朋友已經買車買房,你還在家裡「吃齋念佛」,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㈦ 你覺得幸福感是怎麼才能夠擁有的呢
由內而外的幸福,不一定是金錢上的,但是心理上一定會感覺幸福。
㈧ 你是如何理解幸福的
幸福是什麼?在很多有著深情的愛情的人眼中,幸福就是不論貧窮與富有,不論是豪宅還是茅草屋只要有愛人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因為愛人在的地方就有愛情,有愛情的地方就有靈魂,有靈魂的生命就是最美的,而已經擁有了最美的生命那麼幸福還會不在身邊嗎?
什麼是幸福?無疑人活著最大的幸福就是擁有圓滿的親情,浪漫的愛情,走上人生巔峰的事業。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本質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滿足感,源自靈魂深處的一種愉悅感以及讓生命充滿希望的一種持續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