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寶昌幸福鄉有什麼村
幸福鄉位於太僕寺旗最南端,東與貢寶拉嘎蘇木毗鄰,西南分別與河北省康保縣、沽源縣接壤。全鄉總面積180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東西7公里,轄21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5918戶,15856人,耕地面積56730畝,水澆地6060畝。
Ⅱ 綏化市幸福鄉郵編是多少
151112 黑龍江省綏化市肇東市明久鄉幸福村
151412 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昇平鎮幸福村
151632 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昌盛鄉幸福村
151782 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繁榮鄉幸福村
152234 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長山鄉幸福村
Ⅲ 幸福鄉的簡介
幸福鄉位於太僕寺旗最南端,東與貢寶拉嘎蘇木毗鄰,西南分別與河北省康保縣、沽源縣接壤。全鄉總面積180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東西7公里,轄21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5918戶,15856人,耕地面積56730畝,水澆地6060畝。2007年底,全鄉退耕還林面積累計8.3萬畝,奶牛和肉牛3051頭,各類飼草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3000元。
幸福鄉人多地少,資源貧乏,地下水短缺,根據自身實際,鄉黨委、政府把發展農區畜牧業作為富民強鄉之路,以發展為重心,結構調整為中軸,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改變本鄉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
為使全鄉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生態恢復首當其沖,該鄉抓住機遇,開始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現累計8.3萬畝、小流域治理0.6萬畝,僅此一項,每年享受國家政策性補貼達880萬元。生態建設的成功實施,使生態得以恢復。尤其是五村山、永久村項目區等幾處精品工程。多次受到區、盟、旗領導有關部門的好評,被國家林業局領導贊譽為愚公移山工程。現項目區內植被恢復相當的好,最初實施的項目區內林木高達1.5米以上,在夏季會看到綠樹成蔭,各種野生小型動物經常出沒的景象,這也為將來發展生態旅遊打下良好的基礎。為鞏固造林成果、幸福鄉不斷增強管護力度,抽調專人,配備專用車,公開舉報電話,組成鄉、村、戶三級網路,常年不定期對生態面目區進行巡迴、督查、嚴禁偷牧行為;在春秋兩季,加大防火力度,措施到位,責任到人,生態管護得到較好的效果。為逐步增強林業後期效益,從2006年起在部分項目區內搞好山杏嫁接大扁杏、李子試點工作,同時,號召群眾在退耕還林間種植多年生或當年生牧草。
種植結構更趨合理,把不合適耕地的坡梁地實施生態建設,餘下種植市場需求的農作物,改變傳統農業的「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粗放型模式。為抵禦市場風險,自2002年起,鄉黨委、政府與河北省天露糖業有限公司引進訂單甜菜項目,近幾年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3000畝左右,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公司保證從生產到銷售全程提供各項技術服務,使農戶得到實惠,去2014年每畝純收入400-600元。為使農民收入多元化,鄉黨委、政府引進河北平泉香菇種植項目並示範種植成功,預計每個香菇棚純收入4000-5000元左右,此舉將成為幸福鄉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發展農區畜牧業的支撐點——飼草料的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青貯率達75%以上,青玉米、籽玉米及多年年生牧草的種植為奶牛養殖提供了堅實後盾。在近幾年的抗災、減災、全年禁牧工作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農牧結合局面正在形成。
畜牧業結構趨於優化,羊存欄大幅度減少,由年初的18190隻下降到年底的3454隻,奶牛和肉牛由2002年的749頭發展到2007年的3051頭,建奶牛站8處,隨著科學飼養觀念的不斷深入,基礎設施的逐步改進,奶牛戶收入及養殖積極性不斷提高,預計奶牛數量能達到6000頭。
Ⅳ 湖南省華容縣幸福鄉是屬於哪個市
具體、 岳陽市.華容縣.幸福鄉
Ⅳ 幸福鄉的介紹
幸福鄉位於郎溪縣西部,距縣城9公里,東與南豐鎮接壤,南與飛里鄉為鄰,西臨南漪湖,北接東夏鎮。全鄉轄5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18400人,黨員536人,全鄉面積43平方公里,耕地2萬余畝,可養水面5萬余畝。地勢南高北低,為傾斜地貌,北部低圩區,南部多丘陵,境內河、湖、塘、壩星羅棋布,溝渠縱橫交錯,老郎川河、新郎川河自東而西橫貫境內匯入南漪湖。
Ⅵ 幸福鄉的區位概況
1992年調整鄉鎮建制,仍置幸福鄉,位於縣城西南,治地距縣城33公里,地處淺丘。地理坐標東經104°58′,北緯 30°54′。 東接魯班鎮,南鄰中江縣柏樹鄉,西連凱河鎮,北界古井鎮。集鎮前有一石橋,建於公元1828年(清咸豐八年),習稱雙龍橋。
1996年將卷橋鄉區域並入,將所轄的三溪村(不含五、六、七、八小組)區域析出,劃入沐溪鎮。原三溪村五、六、七、八小組分別並入松林、白果兩村區域。該鄉位於縣位南部。海拔高度400—1827米。該鄉屬淺丘河谷兼有低山。
截止2003年底,鄉轄1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03個經濟合作社。2001年底,全鄉總人口16336人,4596戶。少數民族3個,共18人。 有土地面積887公頃,耕地面積817公頃,人均佔有土地0.75畝。植被面積797公頃,森林面積73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8%。年平均氣溫16.7℃,降水量880毫米,無霜期270天左右。有電灌站37座,魯班水庫魯西、白殷、秦黃干支毛渠134公里,灌溉面積8700畝,佔耕地面積83%。
Ⅶ 哈爾濱市香坊區幸福鄉屬於鎮級還是縣級還是什麼
鄉鎮的上級單位是縣城 哈爾濱幸福村的行政級別屬於鄉鎮 下面請看簡介
幸福鄉隸屬哈爾濱市香坊區管轄。位於市境東南部,接近城區。東鄰成高子鎮,南以哈阿公路為界,西與市區街道銜接,北抵太平區。原為新香坊村,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置
新香坊鄉,隸屬朝陽區。1958年11月,劃歸香坊區管轄。1959年5月,改稱和平管理區。1961年5月,以原永久、興福、曙光、紅旗、紅星、新新、新民農業合作社組成幸福公社,含義
為「幸福之路」。隸屬香坊區。1963年3月,劃歸濱江區管轄,1972年8月又劃回香坊區。1984年政社分開,改為幸福鄉。
幸福鄉為平原地帶,土壤肥沃。全鄉總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7萬畝,1990年春夏菜種植面積佔70%,年供應春夏菜3000萬公斤,成為香坊區的春夏菜生產基地。鄉辦工業有修配廠、電子廠、預製件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達7292萬元。全鄉共轄幸福、民主、光明、興隆、萬家、孫家、東柞、北柞、宏偉、信義、紅升、汲家、曹家、莫力街、靠河、西柞、新香坊、園藝、振興等19個村。1990年全鄉總人口2.8萬人,其中滿、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2%。鄉政府駐地香福路。莫力村附近有金代墨里街(又稱莫林、莫力)古城遺址。莫力街屯因古城而得名
Ⅷ 四川三台幸福鎮什麼時候劃分到魯班鎮
四川三台幸福鎮,
並沒有劃分到魯班鎮。
四川綿陽三台縣幸福鄉,1951年置龍橋鄉,1956年更名幸福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
2017年10月, 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三台縣撤銷幸福鄉,設立幸福鎮。
Ⅸ 幸福鄉的沿革
解放前分屬岳陽縣仁義鄉和華容縣東慶鄉。1952年劃岳陽縣部分區域屬華容縣,設立壩合、昭福、團山3鄉,屬第九區。1956年合並為團山鄉。1958年成立幸福公社,因轄區內幸福高級社而得名。1970年建新洲農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1983年社改鄉,為幸福鄉、新洲鄉。1995年新洲鄉並入幸福鄉,面積61.3平方千米,人口3萬,鄉政府駐壩上,轄幸福、新樂、民生、東城、白鶴、團山、同伏、益家、汀頭、昭福、中嶺、楊林、巴圍、圍墾、東浹、東溝、新成、新移、新港、新富、新洲、新安、新勝、新橋、新北、新強26個行政村。2004年轄壩上場墟場居委會,幸福、新樂、民生、東成、白合、團山、同慶、益稼、汀頭、昭福、中嶺、楊林、巴圍、東溝、東浹、圍墾、新成、新移、新港、新富、新強、新橋、新北、新洲、新發25個行政村;水產場、養殖場、畜牧場。
Ⅹ 湖南華容縣一共有幾個鄉鎮分別都是什麼鎮
華容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3′56〃,北緯29°31′46〃。三國吳太帝黃龍元年(229)於今縣東二里是置安南縣。隋煬帝大業十年(614)縣城遷河西,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遷今城東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復遷河西故址。民國以前,縣、城同名,通稱華容;民國元年(1912年)稱章台鎮,1950年稱城關鎮。縣城得名來源於春秋時楚所築章華台、容城。200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萬人。規劃面積25平方千米,其范圍:東起勝峰鄉石伏村,西抵馬鞍山,南達護城鄉麻里泗集鎮,北至萬庾鎮石山磯。
萬庾鎮:位於縣城北7.5千米處。建國前屬萬庾鄉。建國後為第4區區轄鎮,1956年撤區並鄉時為萬庾鄉。1958年屬護城公社,1961年從護城公社劃出,成立萬庾公社,1984年改為建制鎮。面積96.7平方千米,10495戶,總人口40289人。原轄29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現轄26個村,2個漁場,1個居委會,264個村民小組。
宋家嘴鎮:據史籍記載,隋代全縣版圖為十都,宋家嘴即為都埠之一。初為宋姓人戶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鎮區下游2里許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時移於今地。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初屬3區,後改隸鯰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定名宋市鄉,1958年隸屬護城公社,1959年改鯰魚須公社,1961年從鯰魚須公社劃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鄉,隨後改為建制鎮。面積40.4平方千米,總人口21230人。轄13個村、2個場、1個居委會、153個村(居)民小組。
鯰魚須鎮: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後,今鎮域范圍建為准里、時家、保安、黃洋、普賢5鄉及鯰魚須鎮,隸3區,後改為鯰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改為時家圻鄉,鯰魚須鎮升為縣屬鎮。1958年公社化時屬護城公社,1959年分為鯰魚須公社,1961年再與宋市公社分開,建為鯰市公社。1966年鎮區復為縣屬鎮。1969年鎮區並入鯰魚須公社,1980年鎮、社分家,鎮區復為縣屬鎮。1984年,鎮、鄉合為鯰魚須鎮。普賢岡集鎮。
北景港鎮:位於華容縣南部。轄區舊名禹甸垸,原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灘塗、淤洲。1902年前後由各地流入縣境的移民組織開墾。取《詩經》「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義,名禹甸垸。建國前屬景港鄉,建國後劃為景港、橫洲、中嶺、北嶺、禹九等鄉,屬2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景港鄉;1958年與新河鄉合並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定為景港公社。1984年,為北景港鎮。面積75.7平方千米,總人口39227人。轄27個村、兩個漁場、1個林場、2個街道居委會。鎮區北景港,早期街道建於藕池河堤上,1953年為整修河堤遷入堤內;1951年即建為2區區屬鎮,1956年為縣屬鎮,1958年改為社屬鎮,1966年再度為縣屬鎮,1969年復為社屬鎮,1980年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與景港公社合並,為北景港鎮鎮區。
治河渡鎮:位於縣城東南。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後建有潤德、黃蓬、紫南、登瀛、方城5鄉,隸1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潘家渡鄉,鄉政府設潘家渡。1958年隸華一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建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鄉,1993年鄉政府移駐治河渡,由鄉改鎮,名治河渡鎮。面積45.72平方千米,總人口26597人。轄14個農業村,2個居委會,2個漁場。
三封寺鎮:位於華容縣東部。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後,先後劃屬4區和1區。1956撤區並鄉,改為三封寺鄉。1958年成立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取名華一公社,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設三封寺鎮。面積75.8平方千米,人口31136人。轄20個村、1個漁場、1個林場、1個居委會。鎮區三封寺。
注滋口鎮:位於縣境南端,北距縣城32千米。原屬洞庭湖洲,建國初屬華容縣第9區,1956年撤區並鄉後稱隆西鄉。1958年隸屬幸福公社。1961年從幸福公社獨立出來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4年隆西鄉與縣屬建制鎮注市鎮合並為注滋口鎮。面積61.12平方千米,總人口388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000多人。轄34個村(居)民委員會,247個村(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注滋口鎮區國慶路。
塔市驛鎮:位於長江中游南岸、華容縣境東北。建國前為塔市鄉,建國後為5區所轄,1956年仍為塔市鄉,1958年屬東山公社,1961年從東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將鎮域東境部分村劃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鄉,6月建塔市驛鎮,1995年江洲鄉並入塔市驛鎮。鎮域轄22個村(場)、2個居委會。面積108.3平方千米,總人口31000人。新沙洲集鎮原稱江洲墟場,1976年前為塔市公社青泥大隊所轄,尚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機關駐此,聚居人戶開始增多;1995年江洲鄉與塔市驛鎮合並,鎮政府仍駐此。
東山鎮:位於華容縣境東北部。鎮域明清時為文宣鄉,民國時期設三郎鄉。建國後建為繼林、祖光、煥榮、先金、錫、棟、紅烈鄉,隸5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三郎堰鄉。1958年成立東山人民公社,范圍包括今洪山頭、塔市驛、東山全境,1961年公社縮小,復稱東山公社。1970年將桃花山區劃出,設桃花山公社,1995年復並入東山。2000年設東山鎮。面積98.6平方千米,總人口28241人。鎮政府駐地三郎堰。
勝峰鄉:位於華容縣境北部。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初建為板橋、梅伍、栗樹、黃湖等鄉,初屬4區,後屬1區。1956的撤區並鄉為勝峰鄉。1958年屬華一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在規模。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戶。轄19個村、場。鄉政府駐地毛家巷。
新河鄉:位於華容縣境西南部。建國前,為溝通赤眼湖進入牛氏湖,在鄉境新開一條河道,接通了華容縣城和北景港之間的水上運輸,故名新河口。建國前屬五合、三寶2鄉,後劃屬景港鄉。解放後建為開化、縣河、移靈、十三等8鄉,隸2區。1956年置新河鄉,1958年隸新景公社,1961年成現在規模。面積70.5平方千米,總人口3.934萬人。轄27個村、1個居委會。鄉政府駐新河口。
團洲鄉:位於華容縣境東南部。舊時屬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滅血吸蟲病相號召,設滅螺指揮部,組織全縣數萬民工圍垸滅螺,實際目的是圍湖擴田。1980年由指揮部轉為公社建制,名團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團洲鄉。面積50.9平方千米,總人口23180人。轄15個村、4場、1個居委會;15個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團字為頭,配「結、東、南、西、北、洲、建設、農、福、新、華、容」15字為村名。鄉政府駐團洲村。
護城鄉:位於華容縣城之南。因地勢環繞縣城,舊時置護城大垸,因以名鄉。鄉域建國前曾分屬章台鎮、萬庾鄉。建國後隸1區,後隸4區,1956年為護城鄉,1958年與萬庾、宋市、時家圻等鄉合建為護城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在規模,名護城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鄉政府駐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會。
新建鄉:位於華容縣西境。建國前屬梅市鄉,建國後建為保合、團城、西來等鄉。1956年為西來鄉,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軍公社。1961年從操軍公社劃出,隸梅田公社,1972年從梅田劃出,建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為新建鄉。面積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鄉總人口22713人。新建鄉政府駐迎祥垸。
南山鄉:位於華容縣中南部,距縣城13千米處。因舊時以縣境南部諸山通稱「南山」而得名。建國前為大乘鄉。建國後隸2區,1956年建為南山鄉,1958年為南山公社,1983年改為鄉。面積82.30平方千米,總人口22267人。轄27個村、場。鄉政府駐大乘寺。
終南鄉: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屬大乘寺鄉,建國後建為魚口、夏家等6鄉。1956年名為終南鄉。後或稱公社、或稱鄉。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23個村、場,2個居委會。鄉政府駐地原為魚口,1991遷終南山。
幸福鄉: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分屬岳陽縣仁義鄉和華容縣的東慶鄉。1952年劃岳陽縣部分區域屬華容,建為壩合、昭福、團山3鄉,隸9區。1956年建團山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轄區內幸福高級社而得名。面積63.8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28個村場。鄉政府駐壩上。1970年建新洲農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1995年新洲鄉並入幸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