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幸福指數是哪個機構評定的

幸福指數是哪個機構評定的

發布時間:2022-09-04 00:29:20

幸福指數的定義及如何測定幸福指數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並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MDP),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採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GNC),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和經濟學家聯手正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

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向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程院士認為,只要人們理解幸福與消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觀點,就能改變人們對真正是什麼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認識,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並建議從國家層面上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程國棟院士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國民幸福指數』(GNH)與GDP一樣重要,監控國家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

❷ 你覺得什麼叫幸福指數以什麼為標准

幸福其實很簡單,對於我來說幸福就是,下班回來有看到桌子上熱騰騰的飯菜,就很幸福,餓了有人為我做飯,生病了有人照顧我,我開心的時候陪我一起笑,我難過時有個肩膀給我靠,靜靜的陪伴我就好,還有就是為老公孩子做好吃的飯菜也是一種幸福,不管好吃還是不好吃,老公孩子都吃光光,非常滿足

首選是 健康 ,心理 健康 和身理 健康 ,身理上,沒有難治的慢性病,不治之症,沒癌症,艾滋,不殘疾,不要缺胳膊少腿,不要是瞎子聾子啞巴,不要是弱智…不要長得丑得驚為天人,不然是王思聰也難快樂起來。

我家樓下住著一家中產,家境算殷實,兩口子有文化,彬彬有禮,無奈兒子是腦癱,和我同歲,每天親自照顧,還沒結婚。。。。

心理 健康 方面,不要有抑鬱症,精神分裂,這兩者都是無底洞,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家庭,精神分裂難以撤底治癒。另外,沒有毒癮。

然後肯定就是錢和物質了,簡單粗暴, 健康 的身體和殷實的家境,想怎麼玩怎麼玩,只要不吸毒,不賭博,天天吃喝piao,夜夜笙歌,哪怕你是個混賬流氓,你也成功了人生的大半。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還有尊重求知和自我實現的慾望,撇開求知,自我實現和尊重就是俗稱的裝逼。

吃飽有錢了要裝下逼,要有存在感,要讓別人關注,是這樣的,說得不好聽,每個人都不能免俗,比如潘石屹,王石和王石的王的女人,網紅那麼有錢了,還要天天發狀態,然而屌絲只顧關注,自動忽略了彼此的經濟差距。

當然還有知識,我認為求知是人一生對自己的義務,知識讓人泰然,讓人免於隨波逐流,當然最重要的,首選是讓人遠離野蠻和無知之惡。

首先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以什麼為標准那就不好說了,就拿我來說吧,我感覺現在我就很幸福。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不用為吃喝發愁,我有兩個漂亮的閨女父母的身體也非常 健康 ,一幫扯天扯地的朋友,還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妻子,每當看到孩子們歡笑的時候,和父母聊天的時候,我都感覺到很幸福。總體來說因人而異,每個人對自己的幸福評判不一樣。最後在這里祝大家都幸福快樂!」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准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幸福指數作為評價 社會 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 社會 發展的滿意度,而且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幸福指數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他認為,幸福=效用/慾望。也就是說,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他還把影響效用的因素分為物質財富、 健康 長壽、環境改善、 社會 公正、人的自尊五大類。英國心理學家羅斯威爾等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後認為,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幸福=P+5E+3H。其中,P代表個人性格,包括個性、應變能力、適應能力、人生觀、世界觀、忍耐力等;E代表生存需求,包括 健康 、交友狀況、財富等;H代表高級心理需求,包括自尊、自我期許、雄心、幽默感等。

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百姓幸福指數就可以成為一個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准。百姓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 社會 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 社會 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 社會 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幸福指數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 社會 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 情感 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 社會 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 社會 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作為 社會 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 社會 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經濟無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沒有一定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談不上國民的幸福感。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在當代中國,人們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貧窮,大約54.6%的城鎮居民和66.4%的農村居民將貧窮列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 社會 ,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 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並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 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MDP),考慮了 社會 、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

日本也開始採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GNC),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和經濟學家聯手正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

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

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向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

程院士認為,只要人們理解幸福與消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觀點,就能改變人們對真正是什麼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認識,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 社會 。並建議從國家層面上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 社會 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程國棟院士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國民幸福指數』(GNH)與GDP一樣重要,監控國家經濟 社會 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

個人理解

物質基礎決定幸福質量

幸福,主要於內心體驗,由外物影響

每天開心,自在,充實,無負面情緒

對生活的滿足,有自己的想法,追求

當然心理因素很重要

想得開,看得遠

足夠強大面對風風雨雨

大部分現代人的幸福指數受壓力影響

掙扎在生活線上

工作,房子,家庭。。。

好的物質條件壓力會小很多

更容易覺得幸福

當我們改變不了的時候,學會知足常樂

慾望是無止境的

何必苦苦追尋

現在人們的幸福指數分為以下幾點

1:充裕而知足、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在一個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時,幸福也就自然無從談起,所以至少要能做到衣食無憂

2:心理 健康 、幸福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健康 的心理.良好的心態.開闊的心胸,有了這樣的狀態,才能感到精力充沛.在處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問題時便會得心應手,即便遇到困難也能夠從容應對.

3:對 社會 充滿信心、人不可能離開 社會 而生存,所以對 社會 發展態勢的心理體驗同樣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幸福感

4:成長與進步、要求進步的人,能夠積極的面對生活,把生活作為一個不斷學習提高的過程,能夠經常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所取得的進步,清楚自己前進的目標,並能克服各種困難實現目標.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一家人健 健康 康開開心心的在一起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追求不同,所以,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一樣。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階段,其所需和所感所悟也不盡相同,所以,對物質和精神層次的需求,當然也大不一樣。

幸福指數到底是什麼?到底以什麼為標准呢?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沒有一個標准答案的,對於一個窮苦的農民來說,今年的莊稼有一個好的收成,對他來說,這就叫幸福,而他的幸福指數也相應提高了。對於一個常年在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來說,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買了房子,對他來說,幸福指數也就提高了。

但不管怎麼說,當我們實現了一直以來的願望,或者得到了我們一直想得到的東西,也許是經濟,也許是 情感 ,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壓力,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生活的氛圍更加融洽、更加和諧等等,實際上我們也就提升了我們所說的幸福指數。所以幸福指數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

以上分享,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一樣,對幸福的定義就會不一樣。

如果你是一個農民,地里收成好,你會快樂;如果你是一個職員,工資高,你會做得開心;如果你是一個老師,學生們都學有所成,桃李滿天下,你會覺得很有成就;如果你是一天真無邪的小姑娘,一條花裙子,足以讓你覺得好像擁有天下至寶……如此種種,你能說不是幸福?

幸福其實很簡單,在孩子的笑聲里,在寶寶的甜睡里,在媽媽的嘮叨里,在馬路口交警指揮下的井然有序里……幸福如此簡單,卻又如此深沉。懂得觀察和發現,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什麼是幸福指數?幸福很簡單,是件很小的事,幸福每天都會從我們身邊不經意的擦肩而過,幸福就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是我們沒有抓住幸福的人,如果人人都能放低姿態,平易近人,心態放好,對生活充滿希望,沒有太多的套路,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被幸福牢牢的包圍著,在此祝大家生活愉快,工作順利!喜歡的朋友請為我點個小小的贊,謝謝!

❸ 什麼叫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國民幸福指數,是指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計算方法

公式一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公式二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3)幸福指數是哪個機構評定的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

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

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

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

❹ 聯合國里哪個機構評估幸福指數

聯合國里哪個機構評估幸福指數?有人說,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也比我幸福。

看起來,幸福似乎從來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但聯合國發布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告訴我們,幸福其實也是有標準的。它的評價標准極其復雜。這套標准包括九大領域: 教育、健康、環境、管理、時間、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社區活力、內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在每個大領域下,又分別有3-4個分項,比如教育領域下有讀寫能力、學歷、知識、價值觀等,總計33個分項。而財富並非決定性因素。

這套標准會計算 各地公民的預期壽命、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考慮各地人均消耗資源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就越低。



今天上海知青帶你來看看聯合國公布的2019最幸福國家排名:

2019《世界幸福報告》:芬蘭再奪冠,中國下滑至93!

聯合國發布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在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連續第二年被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排名指標包括 收入、自由、社會支持、健康和壽命等。

丹麥、挪威、冰島、荷蘭進入前五名,對比2018年報告,中國從86名下降到93名,中國香港地區則排76名。

最不幸福的國家是南蘇丹,聯合國日前指出 這個國家因血腥內戰造成40萬人喪命後,60%的人口面臨食物短缺。

其他因飽受沖突摧殘的國家,像是 葉門、阿富汗與中非共和國,也在排名中墊底。



下面來看看完整排行名單,你認同這個排行榜嗎?看完後可以在留言里說一說, 你所理解的幸福是什麼?你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幸福嗎?

亞洲國家和地區排名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排名最高(21)

中國台灣(25)

新加坡(34)

泰國(52)

日本(58)

中國香港(76)

中國(93)

全球幸福排名前十位

Finland 芬蘭

Denmark 丹麥

Norway 挪威

Iceland 冰島

Netherlands 荷蘭

Switzerland 瑞士

Sweden 瑞典

New Zealand 紐西蘭

Canada 加拿大

Austria 奧地利

❺ 請問「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具體是怎麼評出來的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一個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數為評選標準的一個評選活動。目前,在中國較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由中國國家統計局與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經濟生活大調查》所評出的;另一個則是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主辦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調查》所評出的。由於評選的媒體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名單,但是「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可以反映出一個方面,那就是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認為金錢並不能直接的等同於幸福。
首先,推選活動的宗旨是「老百姓說了算」。幸福感必須反映社會主流民意,是指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組委會根據涉及市民就醫是否便捷、購物是不是方便、社會綜合治安是不是滿意、生活成本如何發等。
它採取隨機入戶問卷調查、網路評比等主要措施,用33 道題對入圍城市作綜合評分。前10名優勝者當選。

其實網路裡面有滴 更詳細的樓主可以去看看~~~

❻ 什麼是居民幸福指數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並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MDP),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採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GNC),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和經濟學家聯手正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

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向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程院士認為,只要人們理解幸福與消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觀點,就能改變人們對真正是什麼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認識,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並建議從國家層面上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程國棟院士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國民幸福指數』(GNH)與GDP一樣重要,監控國家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

❼ 現今流行的幸福指數是怎麼衡量的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GNH最早是由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並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MDP),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採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GNC),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和經濟學家聯手正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

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向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程院士認為,只要人們理解幸福與消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觀點,就能改變人們對真正是什麼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認識,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並建議從國家層面上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程國棟院士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國民幸福指數』(GNH)與GDP一樣重要,監控國家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新民周刊》

❽ 你幸福嗎——幸福指數(1)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一個可靠的方法就是通過控制你的思想來得到幸福。幸福並不依靠於外在的情況,而是依靠於你的內心。
——卡耐基
幸福指數(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是我國最新列入的一項經濟指標,全稱是國民幸福總值,是國際社會剛剛出現的標准,也可以稱作國民幸福指數。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是衡量人們幸福感的一種指數,也是制定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的一種重要參考指數。你的幸福指數有多高,通過下面的測試就可以明了。
A�剛擠出來的鮮牛奶
B�剛泡的老人烏龍茶
C�濃濃的美式熱咖啡
D�熱騰騰的珍珠奶茶
E�一杯純凈的白開水
■解析:
選A:屬於「煞到對方很甘願型」,目前的幸福指數是55%,這類型的人很單純也很善良,他只要喜歡上對方就會覺得自己超幸福。
選B:屬於「你濃我濃分不開型」,目前的幸福指數是80%,這類型的人對幸福的定義就是跟自己最愛的小孩在一起,這種感覺很溫馨。他目前的心境是非常成熟的,不管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他都能很平靜地享受。
選C:屬於「歡喜冤家捶心肝型」,目前的幸福指數是40%,這類型的人非常的自我,可是他和對方彼此卻很相愛,常常會拌嘴,不過心底彼此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選D:屬於「只羨鴛鴦不羨仙型」,目前的幸福指數是99%,這類型的人和另一半在一起已經不需要用言語溝通,兩人的默契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常常只要對方一個眼神就能了解。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
測試之後,你是不是對幸福指數了解了一些呢?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不同,當問起普通員工時,他們會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晚上少加班,能夠正常休息。」而職業經理人則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能夠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其實幸福感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綜合感覺。
最早的國民幸福指數是由南亞的不丹國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府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於是,不丹國王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這個指標,並帶領全國人民共同朝著這個目標奮斗。剛開始時,該國國民並不理解這個指標,也沒有人會注意這個國家,但之後20多年的實踐證明了不丹國王決策的正確。「國民幸福總值」這個指標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著手研究「幸福指數」;英國、日本開始模仿這種「不丹幸福指數」;不少經濟學家也開始聯手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2006年,我國國家統計局也把「幸福指數」列為新的統計內容。
GDP與GNH
長期以來,GDP基本上是人們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是可以逐一核實的具體數字指標。而「幸福指數」(以下簡稱GNH)則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個剛性數字,不能像測算GDP一樣去反復計算,對於GNH指標,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衡量標准。關注GNH是對以前只是片面關注GDP的一種反思,正如社會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過去對GDP過分迷信,現在,經濟發展了,但是人們的生存環境卻變差了,空氣污染、城市噪音、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開始顯現。人們的生活質量在某些方面實際上有所下降,許多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夠幸福。
經濟發展不能只理解為經濟增長,而是要秉持綜合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取向的現代化發展理念,這種發展觀要以「關注人本」為核心,其衡量尺度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指數或者說是幸福指數。也可以說,GNH就是一種別樣的GDP,想要了解國民經濟的發展就看GDP,想要知道社會的和諧程度就看GNH。
GNH 的研究構成
最早的GNH測量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領域,包括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後來GNH又被列入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作為社會學體系的一部分,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主要研究幸福的6大方面: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其中最重要的幾點如下。

❾ 誰能幫我查到近些年我國的GNH指數(國民幸福指數)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2004年,中國人均GDP已經是1270美元。1980年以來,中國的GDP以年均9.3%的高速度增長,在東亞創造了新的經濟奇跡。

經濟成就舉世矚目,而整體的人文發展情況卻呈現出與GDP增長不協調的逆態勢。2003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5%,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數超過0.4的社會失衡臨界點。

根據荷蘭Erasmus大學的RuutVeenhoven教授對中國3次幸福指數的調查,中國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為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數據表明,即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並不能保證國民幸福的持續增加。

去年12月,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最新幸福指數調查,顯示東亞國家幸福指數普遍低於西歐及美洲國家,最快樂的亞洲國家新加坡也只排名第25位,中國則排第48位。而在各種對全球各國國民快樂水平的比較研究中,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快樂指數總在後列。

這一切,應該能讓我們稍事停頓,來反思一些基本面的問題了,比如:經濟成長而人們並不幸福的原因何在?富起來的人追求的是什麼?

國富是為了民樂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當前全國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已經是勞動收入(城鎮工薪收入和農村經營性收入)增長速度的兩倍。也就是說,當一部分人還在努力出賣勞動力換取報酬時,另一部分人已經可以坐享財產帶來的收益了,而且前者增長的速度遠不及後者。

這樣的形態,概括起來體現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受益水平」很不平衡;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相對滯後;經濟長期處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長,受資源和能源的制約越來越大等等。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及時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第一次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科學院程國棟院士評價道。

不久前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政府已經掌握了社會剩餘產品總價值的87.5%,留給社會的只有12.5%。這說明,過往的發展模式距離「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還有一段距離。國富是為了民樂,是為了「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十六大報告結束語�。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1999年,蓋洛普公司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民意調查,60個國家的5.7萬名成人參加。調查的題目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結果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認為,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比其他任何東西更為寶貴。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人民的幸福,經濟增長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也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發展還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而社會和諧更是為了人民的幸福。

從總體上說,經濟增長確實能夠提高人民幸福,但是,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的多項研究表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決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在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收入增加能相應帶來一定的快樂。但是,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3000美元到5000美元�後,快樂效應就開始遞減。同時,學術上的研究證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環保、人權保障、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響。「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有錢卻不能保證人的幸福快樂。

「人民的幸福是全方位的,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財富越多未必幸福就越多。以人民的幸福為目標,就要求用較少的資源和環境犧牲來使人民接受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從而得到更多的幸福。」程國棟院士這樣理解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系。

這就是為什麼某些國家和地區的GDP在增長、但賺了錢的人並不快樂,精神上沒有歸宿;更有甚者,GDP在增長,但由於沒有兼顧社會公平,人民的痛苦指數也在增長、最後竟會導致社會動盪。經濟發展的同時,如果我們不考慮良性增長和協調發展,那麼,我們不僅將收獲不了快樂,還可能收獲痛苦。

從GDP到GNH

2005年2月,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提醒說,中國需要調整以GDP為中心的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改變的發展模式,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

如果說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准,那麼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個衡量人的幸福快樂的標准。在國際社會,這個剛剛出現的標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總值�。

GNH最早是由南亞的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無上的發展目標。實踐的結果是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時並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MDP),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採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GNC),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爾曼和經濟學家聯手正致力於「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

當下中國,綠色GDP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中國發展觀念的轉變,不能滿足於僅在技術層面上給GDP塗點「淺綠」色,要從發展的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中探尋發展引起問題的病因,崇尚人類文明的創新和變革,從發展的機制上預防問題的發生,引導人民邁向幸福。

無論每個人在追求什麼,例如財富和聲望;無論人類在追求什麼,例如和平與自由;其終極的目的,都是幸福快樂。國家的前進方向亦如此,「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曾任美國政治學會會長的羅伯特·萊恩教授提出,金錢、財富、自由、民主,不過是實現幸福這個終極目標的手段而已。

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並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核算國民幸福指數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創造最高質量的生活必須超越經濟增長的『一葉障目』。」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在作英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時說。

布萊爾的話對中國不無啟發,高速的經濟增長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環境壓力、資源壓力,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壓力。

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向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程院士認為,只要人們理解幸福與消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的觀點,就能改變人們對真正是什麼增加或提高了幸福程度的認識,從而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社會。

程國棟院士建議,從國家層面上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測定人民的幸福程度不僅是為了追蹤幸福程度的變化,也是為了幫助開發促進提高人民幸福程度的政策。」程院士說。

薩摩斯島人伊壁鳩魯是快樂哲學的先哲,他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如果我把口腹之樂、性愛之歡、悅耳之娛、見窈窕倩影而柔情盪漾一概擯棄,那我將無法設想善為何物。」他用富人們贊助的錢建了一所哲學學校,學習快樂之道,他開列的「快樂需求清單」包括三樣東西:友誼、自由和思想。

各種研究都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時候,收入與快樂之間關聯度更為緊密。盡管如此,在影響個人快樂的所有變數當中,收入決定快樂的比重仍不超過2%。在同一個國家裡,錢多快樂多這種正比關系會逐漸地消失。比如,從1940年到1998年,美國的人均收入翻了近4倍,然而感覺到快樂的人占總人口的比率平均都維持在30%上下,且沒有表現出任何上升的趨勢;在日本,1958-1988年間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還多,可是平均快樂人口比率是59%,也沒有上升趨勢。近來的研究還提示,一個人如果太執著於身外的追求�比如聲譽、財富和形象等�,而相對忽視了個人內在的修養�比如修身、為人、交際�,就比較不容易快樂起來。

「我們需要新的財富觀和幸福觀。物質財富和幸福之間絕對不能畫等號。」復旦大學哲學系張汝倫教授向《新民周刊》舉了一個反例,「一個病入膏肓的億萬富翁,如果你讓他拿出所有的財富來換一個健康的身體,他絕對會毫不思索地答應。」

張汝倫教授認為,幸福是一個關乎主觀感受的名詞,在一個物質主義成為人們普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時代里,我們需要從上到國家政府官員的執政思想,下到普通國民的日常言行,對於財富觀和幸福觀進行維新:《福布斯》或《財富》之類雜志的富人排行榜,使人覺得財富就是金錢的代名詞,其實這是對財富絕對的片面的理解。鼓盆而歌的莊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懂得人貴適志。「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是幸福的,因為他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代大哲維特根斯坦,晚年身患喉癌,彌留之際,還讓身邊守候的人告訴世人:「我度過了多麼美好的一生。」幸福不在於外在物質的佔有,而在於一種心態。

「幸福是人最難擁有,也最希望擁有的財富。世上任何財富都是手段,唯獨幸福這種財富,是我們生命的目的。」張汝倫教授說。

程國棟院士說:「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國民幸福指數』(GNH)與GDP一樣重要,監控國家經濟社會運行態勢,了解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同時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感謝程國棟院士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閱讀全文

與幸福指數是哪個機構評定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5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5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29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5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57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6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6
中國第一美女保鏢為什麼一直未嫁 瀏覽:29
美女說上火了怎麼辦 瀏覽:1000
帶著孩子尋夫哪裡才是幸福的彼岸 瀏覽:643
6位數愛情密碼是多少 瀏覽:437
什麼叫非行政事業編 瀏覽:258
故事領域興趣認證怎麼過 瀏覽:234
健康文胸怎麼穿 瀏覽:636
上海跟杭州哪個城市美女多 瀏覽:568
溫州蒼南人才引進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807
怎麼讓愛情幸福下去 瀏覽:346
公安和國門經濟什麼關系 瀏覽:952
一顆椰棗樹出自哪個故事 瀏覽:709
新泰事業編工資怎麼樣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