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空中樓閣全文賞析
《我的空中樓閣》是台灣女作家李樂薇的代表作之一,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文中以輕靈的詞句勾勒出一幅幅小屋的寫照,小屋或為前景,或為背景,一切皆以小屋為指向。一切都為了「空中樓閣」,此外,作者還以縱橫之姿通過對圓點周遭自然景物的描繪來增加「空中樓閣」的光華,主要是在視點轉移配合下的映襯手法。
《我的空中樓閣》原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經很美的東西,還需要一些點綴,山也是。小屋的出現,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小屋點綴了山,什麼來點綴小屋呢?那是樹!
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花是美麗的,樹的美麗也不遜於花。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美在於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和婀娜,在於活力,在於精神!
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別致出色,乃是由於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
小屋後面有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蔭把小屋籠罩起來。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換個角度,近看改為遠觀,小屋卻又變換位置,出現在另一些樹的上面,這個角度是遠遠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論「領土」,只有有限的一點。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大道。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論「領空」卻又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游目騁懷。這個無限的「領空」,是我開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圍牆圍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聖誕紅之類。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牆,也圍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我們叫它雲或霞。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光線以明亮為好,小屋的光線是明亮的,因為屋雖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曉或入暮,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象群山後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小屋的光線既富於科學的時間性,也富於浪漫的文學性。
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的清福,享受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
出入的環境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於行車,然而便於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往返於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後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作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的裝飾。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我的空中樓閣》鑒賞要點
1、點題之筆
本文題為「我的空中樓閣」,「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濛中,猶如構築在天空中的樓閣一般,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
2、托物言志
作者窮盡筆力寫自己心愛的小屋,但並不是純客觀地寫小屋,而是在描寫中處處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情,使各種各樣的景物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寄寓著作者的主觀志向和情趣。因此,這些外在景物實際上是作者內在精神的體現,所謂小屋、綠樹、花、山,它們的活力、輕靈、自由、開放,無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徵。
3、多角度描寫
本文從多角度、多側面描寫小屋及周圍的環境,構成一個立體的畫面,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里有近看,樹點綴了小屋,給小屋設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風度」;有遠觀,小屋在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輕靈而自由」。
4、生動的語言
生動的比擬。作者將景物人格化,賦予景物以人的動作、神態和精神,從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2. 《我的空中樓閣》標題的兩層含義,分別指的是什麼
本文題為"我的空中樓閣"」,「空中樓閣」 一語雙關:既指「立與山脊上一個柔和角度上的」山上小屋(實寫);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自由自在」「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著豐富的聯想、想像,但寫的是實實在在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後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牆,
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而陶醉;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 卻把它稱做"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文章最後點題,寫"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讀到這里,更能感受到作者明顯的情感寄託,其實作者所寫的小屋是虛構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嚮往的自由生活所在。
3. 我的空中樓閣 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鬧盞為什麼這樣說
通過寫小屋周圍的環境、山路及小屋的白天夜晚,表現出小屋帶給「我」的幸福和快樂,表達了作者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4. 空中樓閣,到底指什麼
【注音】kōng zhōng lóu gé空中樓閣 【典故】 ◎《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 ◎唐·宋之問《游法華寺》詩:「空中結樓殿,意表出雲霞。」 【釋義】懸在半空中的閣樓。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空想。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虛幻的事物。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虛無飄渺、海市蜃樓 【相反詞】腳踏實地 【燈謎】天宮;月宮;廣寒宮 【歇後語】雲彩里蓋大廈[1]
在很久以前,山村裡有一位財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鈍,盡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財主到鄰村的一位財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層樓高的新屋,寬敞明亮,高大壯麗,心裡非常羨慕,心想:我也有錢,而且並不比他的少。他有這樣一幢樓,而我沒有,這像什麼話呢?一回到家,他馬上派人把工匠找來,問道:「鄰村新造的那幢樓,你們知道是誰造的嗎?」 工匠們回答道:「知道,那幢樓是我們幾個造的。」 傻財主一聽,非常高興,說:「好極了,你們照樣子再給我蓋一次。記住要三層樓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樣。」 工匠們一邊答應,心裡一邊嘀咕;不知這次他又會做出什麼傻事來。可是不管怎樣,還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開了。 一天,財主來到工地,東瞅瞅,西瞧瞧,心裡十分納悶,便問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們這是在干什麼?」 「造一幢三層樓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乾的。」 「不對,不對。我要你們造的是那第三層樓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層,下面那二層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層。」 工匠們聽後哈哈大笑,說:「只要最上面那層,我們不會造,你自己造吧!」 工匠們走了,傻財主望著房基發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層,不要下面兩層,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來的。[2]
5. 我的空間樓閣,山坡取名為,幸福的階梯的幸福來源哪裡,又蘊含了什麼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經很美的東西,還需要一些點綴,山也是。小屋的出現,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小屋點綴了山,什麼來點綴小屋呢?那是樹!
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花是美麗的,樹的美麗也不遜於花。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美在於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和婀娜,在於活力,在於精神!
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別致出色,乃是由於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
小屋後面有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蔭把小屋籠罩起來。這棵樹使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換個角度,近看改為遠觀,小屋卻又變換位置,出現在另一些樹的上面,這個角度是遠遠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勢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論「領土」,只有有限的一點。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大道。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論「領空」卻又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游目騁懷。這個無限的「領空」,是我開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圍牆圍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聖誕紅之類。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牆,也圍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我們叫它雲或霞。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光線以明亮為好,小屋的光線是明亮的,因為屋雖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曉或入暮,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象群山後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小屋的光線既富於科學的時間性,也富於浪漫的文學性。
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的清福,享受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
出入的環境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於行車,然而便於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往返於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後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的裝飾。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1]
作者簡介
編輯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台灣文壇出現了一段真空時期。這一時期的台灣作家沒有前一代的文學遺產,縱的只有中國古典文學,橫的只有外國文學。而台灣社會由農業型逐漸轉向工業化的進程中,物質文明發展得相當迅速,人們急功近利現象異常突出。面對西方文化帶來的影響和沖突,特別是面對物質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目光銳利的知識分子們感到:人性一方面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釋放,另一方面這釋放了的人性又常常表現出負面效應,從而又給自身帶來了新的束縛。
教學教案
編輯
課題:《我的空中樓閣》
教學重點: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難點:理清本文思路,明確作者選擇的兩個立足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研討法。
(一) 復習舊課
復習:《提醒幸福》一文的思路是怎樣的?是縱向思路還是橫向思路?
明確:提出問題 請從此注意幸福――分析問題 什麼是幸福――解決問題 如何珍惜幸福 享受幸福
屬於縱向思路。
作者李樂薇,台灣省作家。本文選自台灣省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第一集。
(二) 引入新課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於景的散文。
提問:標題很新穎,題目為「我的空中樓閣」有什麼含義呢?要求初讀課文,找出文中關鍵語句。
明確:兩層含義:一是指「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實寫);二是指「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虛寫)
(三)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分組朗讀,個別朗讀,運用各種朗讀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緒,從而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四) 研討課文
1、 本文實寫的是「立於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虛寫的是寄託情感的「空中樓閣」,文章由實而虛,細細朗讀課文,試找出文章由實寫轉入虛寫的關鍵段。
明確:第九自然段。
2、 本文著重描寫小屋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結構上可分為幾部分?作者選擇了什麼樣的角度來進行描寫?
明確:可分為兩部分。
立足於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這樣兩個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圍的環境,是文章分為兩部分的依據。
3、 研討第一部分:
A、 根據立足點的變化,第一部分應該劃分到第幾自然段?
明確:第一至八自然段。
B、 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小屋與哪些周邊景物的關系?
明確:小屋與小山、樹的關系。
C、 根據立足點的變化,第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
明確:分為三層。
第一層(1-3):寫小屋與山的關系――立足於山外。
全景。
研討:朗讀這一小節,要求找出其中的關鍵語句:
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
第二層(4-7):寫小屋與樹的關系――立足於山上。
局部近景。
研討:朗讀這一小節,要求找出其中的關鍵語句:
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樹的「美妙的綠的背景」,襯托出小屋的「別致出色」、「含蓄而有風度」。
第三層(8):寫小屋與樹的關系――立足於山下。
仰視中的局部遠景。
研討:朗讀這一小節,要求找出其中的關鍵語句:
4、 小結:
第一部分寫小屋與山、樹的關系,感覺上很和諧,很優美,清新自然,而且寫得有聲有色,畫面感極強。重在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
(五) 課堂作業
課後練習第一題。
第二大節
課題:《我的空中樓閣》李樂薇
教師:劉詠梅
教學目的: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難點:理清本文思路,明確作者選擇的兩個立足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研討法。
(一) 復習舊課
課文分為幾部分?分段的依據是立足點的變化,文章的立足點是怎麼變化的?本文的思路是縱向還是橫向?
明確:
兩部分。小屋之外與小屋自身。橫向思路。
(二) 研討課文
提問:
1、 第二部分如何劃分?寫了小屋與哪些周圍環境的關系?描寫的立足點在哪?
明確:
第二部分(9-18)寫小屋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虛寫。立足於小屋自身所見。
2、 這一部分可分為幾層?要求學生朗讀第二部分,找出每一層的關鍵語句。
明確:
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9-10)寫小屋的花園與山上的雲霞。
重點研討:
背誦第九自然段,領悟這一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論「領土」,只有有限的一點。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的大道。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論「領空」卻又是無限的。
(這段話運用了對比和排比。層層縮小,以突出「領土」的有限,以及「我」對「領土」的珍愛之情。)
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我們叫它雲或霞。(比喻,新穎奇特,令人拍案叫絕。)
第二層(11-12)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研討:朗讀這一小節,試找出關鍵語句。
1、小屋在山的環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
(比喻。將光的作用比喻為「花蕊」的綻開,生動形像地寫出了小屋與群山在不同時段中的視覺變化。)
2、 例外的只有破曉或入暮,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
(排比。以三個「一片」,形像地描寫出「破曉或入暮」時山上柔和與寧靜,給人以光、聲、形諸方面的美的享受。)
第三層(13-14)寫小屋與外界的交通。
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3、往返於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
(反問。強調了山間小路的「好走」。這個「好走」,顯然不是道路平坦、「便行車」的意思,是因「我」心情快樂、幸福而倍覺「好走」。)
第四層(15-18)寫夜晚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小結:至此,作者熱愛與嚮往自然的美好情懷表露無遺,這就點明了題意。
(三) 寫作特色
1、 先實後虛,由實而虛,虛實結合,將現實的自然景物融入詩一般的朦朧境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討論:
如果說文章第一部分重在對小屋及其周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那麼第二部分寫小屋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則更多地滲入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
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領土」是有限的,但我卻有一個可供「游目騁懷」的「無限大的『領空』」;
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環抱」中,晨曉暮昏的光線變化有其自然的節律,但我卻以為「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綻開」與「花瓣」的「收攏」;
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車的「山路」,我卻管它叫做「幸福的階梯」和「空中走廊」;
夜幕燈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覺得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2、 圍繞一個中心,不斷變換寫作角度。
A、 時間角度的變換,寫白天的景色,又寫夜晚的景色;
B、 空間角度的變換,有近看,有遠觀,有仰視,有俯瞰,有寫「領土」,有寫「領空」;
C、 表達方式的變換,有寫景,有抒情。
(四) 歸納主旨
通過小屋的描寫抒發對自然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五) 布置作業
課後練習第三、四題。
6. 《我的空中樓閣》有什麼雙關意義
《我的空中樓閣》,標題中的「空中樓閣」意義雙關
一指我的樓閣 二指我的樓閣與眾不同 很獨特 特別 是別人所無發相媲美的..
標題中的「空中樓閣」意義雙關,既指建於山上的小屋在煙霧迷濛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作者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前者從文章前半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中可以看出:盡管也有豐富的聯想想像,但寫的是實實在在的山、樹和房屋的形勢、姿態。後者可以從文章後半部分重在寫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中窺見端倪:小屋「領土」有限,作者卻為它「領空」的無限而陶醉;山坡和小路「不便於行車」,作者卻把它稱為「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
文章中的小屋,顯然已經不是一幢普通的小屋,而是被作者詩化了的、滲透著作者主觀感情、寄寓著作者志向情趣的小屋。文中的小屋、綠樹、花和山,其活力、輕靈、自由、開放,我們都不妨看成是作者內在精神的外化。那麼,從文章對小屋與它周圍環境的贊美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追求和嚮往。例如,強調「山坡和小路不便於行車」,就暗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意;強調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更明白地表達出作者對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境界的企慕。
文章以小屋為中心,運用輻射式的筆法,從多側面、多角度盡情描繪小屋及它周圍的環境,構成一個立體的畫面,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文章寫了小屋的方方面面——小屋與山、與樹的關系,小屋的「領土」和「領空」,小屋的圍牆,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小屋的交通,小屋的白天和夜晚,小屋的設計和裝飾。角度有近看,有遠觀(小屋與樹的關系);有仰視,有俯瞰(小屋與山的關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有從屋外對小屋的描寫,有從屋內對屋外的捕捉;還有對有限(「領土」)與無限(「領空」)、有形與無形(圍牆)的描寫和想像。
7. 《我的空中樓閣》閱讀題
11、通過寫小屋周圍的環境、山路及小屋的白天夜晚,表現出小屋帶給「我」的幸福和快樂,表達了作者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12、出外時,「我」滿懷希望,開始新的一天,所以說小屋是快樂的起點;歸來時,「我」滿載收獲,所以說小屋是快樂的終點。
13、山路「不便行車」,說明小屋遠離塵囂,而遠離喧囂就是幸福。身在「獨立的,安靜的」的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是多麼幸福的事!所以說「不便行車」的山路是作者「幸福的階梯」。
8. 空中樓閣 是什麼意思
空中樓閣,指懸於半空之中的城市樓台。也比喻虛構的事物或不現實的理論、方案等。語本 唐 宋之問 《游法華寺》詩:「空中結樓殿,意表出雲霞。」後以之比喻明澈通達、虛幻的事物或空想。
9. 語文 「空中樓閣」 我的空中樓閣指的是什麼
語文 「空中樓閣」 我的空中樓閣指的是什麼???
答:「我的空中樓閣」一是指我的「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實寫);二是指我的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虛寫)
一語雙關:既可以指我所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
《我的空中樓閣》原文:
李樂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經很美的東西,還需要一些點綴,山也是。小屋的出現,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
小屋點綴了山,什麼來點綴小屋呢?那是樹!
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花是美麗的,樹的美麗也不遜於花。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樹的美在於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於活力,在於精神1有了這許多樹,小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別致出色,乃是由於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
小屋後面有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蔭把小屋籠罩起來。這棵樹使小屋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換個角度,近看改為遠觀,小屋卻又變換位置,出現在另一些樹的上面。這個角度是遠遠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
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論「領土」,只有有限的一點。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大道。和「領土」相對的是「領空」,論「領空」,卻又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於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游目騁懷。這個無限的「領空」,是我開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圍牆圍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聖誕紅之類。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牆,也圍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我們叫它雲或霞。
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光線以明亮為好,小屋的光線是明亮的,因為屋雖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曉或入暮,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群山後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小屋的光線既高於科學的時間性,也高於浪漫的文學性。
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享受著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於行車,然而便於我們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站。往返於快樂與幸福之間,哪兒還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後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每個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的裝飾。」「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需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10. 梳理《我的空中樓閣》的思路結構
立足於小屋之外和立足於小屋自身這樣兩個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圍的環境,是文章分為兩部分的依據。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小屋與山、樹的關系。這是立足於小屋之外所見。
這部分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3自然段)是立足於山外,寫小屋與山的關系。這是全景。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兩者的關系,好比一片風帆之於一望無際的水面,一隻飛雁之於遼闊無邊的天空;是單純底色上靈動的色彩,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比喻生動形象,畫面感極強。
第二層次(第4~7自然段)是立足於山上,寫小屋與樹的關系。這是局部的近景。作者運用比襯的手法把這兩者的形象寫得十分美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樹的「美妙的綠的背景」,襯托出小屋的「別致出色」、「含蓄而有風度」。樹與小屋各具特色又不失和諧。
第三層次(第8自然段)是立足山下遠望,繼續寫小屋與樹的關系。這是仰視中的局部遠景。小屋在樹木的掩映中「若隱若現,凌空而起」,翩然的姿態,像鳥似蝶,「輕靈而自由」。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寫小屋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這是立足於小屋所見。
這部分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與山上的雲霞。花園比小屋小,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但花園中的小路卻是這袖珍型花園的大道。領土」是有限的,「領空」卻是無限的。「有形」的圍牆圍著紫藤、月季之類的鮮花,那「無形的圍牆」也圍住的一些花,也許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
作者將小與大、有限與無限、有形與無形、地上的與天上的比照著寫,不僅寫出了小屋周圍環境的優美,而且不失詼諧幽默。末句將天上美麗的雲霞比作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葯,新穎奇特,令人拍案叫絕。
第二層次(第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滿山皆樹,滿園皆花,又「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寫小屋富於變化的光線,作者說它既有「科學的時間性」,又有「浪漫的文學性」。前者是指光線准確無誤地按照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後者是喻光線的明暗、色彩富於變化。
第三層次(第13~14自然段)寫小屋與外界的交通。小屋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它與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條山路,小屋是「我」出外、歸來的起點和終點,山路連接的是快樂和幸福。
」第四層次(第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與白天的清晰相反,夜晚的小屋是「朦朧的」。山上疏落的燈光把「黑暗照淡了,使「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小屋也幻成「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這「空中樓閣」不必養鳥,無須掛畫,因為它就在鳥語畫美的大自然中。至此,作者熱愛與嚮往自然的美好情懷表露無遺,這就點明了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