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魯濱遜說幸福是什麼意思

魯濱遜說幸福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9-02 10:22:21

㈠ 對於魯濱遜父親的關於幸福的標准說法,你贊同嗎。先談談父親的幸福標准說法

就是魯濱遜父親關於幸福的標准說法就是娶老婆結婚生孩子過一個大家都這樣過的日子。

㈡ 魯濱遜在災禍中遇到的幸福和更大的幸福分別是什麼

魯濱遜在禍害當中,在災難當中體會到的幸福和更大的幸福,就是他能夠感受到一種創造的力量,以及一起自己一個人統治一個小島的力量。

㈢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魯濱孫漂流記》敘述17世紀有個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航海中遇險,孤身一人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為了戰勝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點生產和生活資料,同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斗爭。

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他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憑著艱苦的勞動,成功地在荒島上建起了房舍,開墾了農田,營造了羊圈,使荒島面貌有了改變,他的生活也有了改變。經過二十八年的孤苦生活,他終於脫險,返回故鄉。

(3)魯濱遜說幸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笛福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年代。1702年,他發表《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並被判處枷示三次。

出獄後,從事編輯報刊,還寫了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小冊子,因言論關系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志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

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

㈣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焉知非福的意思是什麼

焉知非福一詞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常與塞翁失馬連用。古時候塞上有一位養馬的老翁,有一天他的馬不見了,而在一年之後帶了一匹小馬駒回來,小馬駒長大之後老翁的兒子試著去騎,卻被馬駒摔了下來,摔斷了一條腿。之後塞外發動戰爭,到處都在徵兆壯丁作戰,老翁的兒子因為殘疾而免於一戰。老翁的鄰居們一連幾次都根據眼前事情來判斷老翁的遭遇是禍是福,而老翁卻有著「焉知非福」的思想,預料到之後事情的好壞。故事流傳至今,後人便用焉知非福來比喻一時受到損失不一定是壞事,也許之後會因禍得福。
典故
古時候,塞上有一戶人家的老翁養了一匹馬。有一天,這匹馬突然不見了,大家都覺得很可惜。鄰人來安慰老翁,老翁並不難過,卻說:
「誰知道是禍是福呢?」
鄰人以為老翁氣糊塗了,丟了馬明明是禍,哪來的福呢?
過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丟失的那匹馬自己又跑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可愛的小馬駒。鄰人們紛紛來道賀,老翁並不喜形於色,卻說:
「誰知道是禍是福呢?」
鄰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馬駒,明明是福,哪來的禍呢?
小馬駒漸漸長大了,老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有一次,老翁的兒子從馬上摔下來,竟把腿摔折了。鄰人們又來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靜地說:
「誰知道是禍是福呢?」
鄰人這回不響了,心想,兒子瘸了腿,怎麼可能有福呢?
過了一些時候,塞外發生了戰爭,朝廷徵集青壯年入伍。老翁的兒子因腿部殘疾而免於應征。應征的青壯年大多在戰爭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兒子卻免於難。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這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魯濱遜雖然流落荒島,可是和他同船的人都淹死了,只有他活了下來,這也算是一種「福氣」吧!
望採納!

㈤ 魯濱遜 幸福是什麼

魯賓遜說:幸福是不用到處漂流

㈥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魯濱遜·克魯索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到了倫敦,從那購買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
第四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淡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還在荒島的另一端建了一個「鄉間別墅」和一個養殖場。雖然這樣,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船。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5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有一個腳印。不久,他又發現了人骨和生過火的痕跡,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被當成祭品,准備殺死並吃掉的野人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因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把被救的俘虜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遜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亂,把船長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叛亂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在島上住了28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遜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1]
創作背景
笛福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年代。1702年,他發表《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並被判處枷示三次。出獄後,從事編輯報刊,還寫了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小冊子,因言論關系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志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2]
人物介紹
魯濱遜
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產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盪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於波濤洶涌、危機四伏的大海上。後來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在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運用水手時代訓練而來的地理方位標示、天象人文觀測、日移與潮汐變化登計法等與奧妙的自然搏鬥,同日,記錄下自己的荒島生涯,並隨時等待時機逃離絕境。魯濱遜在自治的日歷星期五這一天,救下了食人族男孩星期五,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為祭祀的祭品帶到荒島上來的,無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隨著兩個人的朝夕相處,魯濱遜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變了自己,兩人發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誼。這份文明世界所缺少的友誼成為魯濱遜後來經歷20多年荒島生活的精神支柱。[3]
星期五
星期五是一個野人,有一次在沙灘上差點被另一個部落的野人吃掉,但魯濱遜最後救了他,正好當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就給他命名為「星期五」。也由於他們之間的真摯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並回到了家鄉。星期五是一個樸素、忠誠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許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歸家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助手。星期五要求上進,很快就融入了文明人的生活,是個樂觀,可愛的人。
作品鑒賞
主題分析
生存拼搏
作品之中的海島其實就是作者心口中的英格蘭,在文藝復興之前,英倫島上的環境是那麼的自由,那麼的令人神往而在工業出現之後,小島的平靜被打破,隨之而來的是機器的突突聲和人類的嘈雜聲。所以除了魯濱遜的不斷進取的精神之外,此小說吸引讀者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海島的自由環境——遠離塵囂,遠離工業文明的獨立空間。魯濱遜在海島上的經歷代表了人們心中的夢想——憑借自己的雙手人們也能創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間樂園。[4]
作者不僅對魯濱遜的冒險經歷與磨難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還在於作者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新興資產階級意識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勞、勇敢、智慧和創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價值。他堅信,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能力戰勝困境、征服自然,並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5]
殖民角度
在後殖民批評視閾中,殖民文學對域外世界的讀解往往是通過殖民者、探險家等的身份進行敘述的,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魯濱遜漂流記》以寓言的形式再現了英國早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向海外擴張進行殖民開發、建構殖民帝國的過程,是一部歐洲殖民主義從事殖民實踐的早期的帝國文本,其字里行間充滿了殖民主義話語和濃厚的帝國意識和殖民意識。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作品通過魯濱遜荒島27年艱苦卓絕的經歷,象徵性地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軌跡,從而提出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時代主題。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歷險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然而,如果借用後殖民批評理論去解讀,《魯濱遜漂流記》就折射出了殖民主義的思想。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典型的資產階級殖民主義者,他定居在荒島上,並且殖民著這片荒島。他不但控制著整個荒島、而且征服了他的同伴。這部小說呼喚殖民內容的研究,事實上從這部小說的每一個方面都能看出殖民主義傾向。
藝術特色
敘述角度
在笛福的概念中,小說中的第一人稱的敘述人,都是歷經種種罪惡,最終成為富人並進行懺悔的人。這種懺悔之意在魯濱遜還沒有離開荒島時就已經出現了。在魯濱遜孤獨無助時,《聖經》是他信念的支撐,他也用聖經統治了星期五,因此他「有理由相信,我們倆人最終都能成為真正的悔罪人,我們能夠在心靈的懺悔中獲得安慰,悔過自新。」作者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來,是和他的宗教思想分不開的。
笛福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是因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能拉近讀者與小說的距離。「笛福的小說敘事風格自然,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和浪漫文學作家他敘述的故事具有真實性,當讀者讀起來的時候,令讀者無法不相信有一個真實的人正在向讀者講述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故事。[4]
心理描寫
在塑造主人公魯濱遜的時候所用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就是心理描寫。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展示了魯濱遜的思想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的性格特點。當魯濱遜在海上遇難時,他認為「毫無疑問,我從此再也不會見到他們了」。僅這么一句話,卻很准確地將魯濱遜失去同伴後傷心、沉重的心情表現出來,同時也很好地烘託了他自感前途一片渺茫時的復雜心理。在寫魯濱遜開拓荒島時,就寫出了他前後從凄苦到快樂的心理變化。如「盡管我目前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但也許比生活在自由快樂的人世間更幸福」這句話充分的體現了魯濱遜此時對孤島的歸屬心理。而在「不速之客」這一篇章中,作者又用心理對比的手法,來襯托魯濱遜的那種心理落差後的痛苦。這些心理的描寫,細膩而深刻,都給讀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小說還經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議論,比如「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艷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又給它們生機。」之類的議論突出人物性格。
作品還重視人物性格的塑造、環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寫,還採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用語,這些開辟了英國小說發展的新階段。[5]
結構
小說的結構一目瞭然,思路非常清晰。全書以魯濱遜冒險的經歷作為線索展開,講述他如何離家出走、逃脫海盜、流落孤島,如何在孤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以及最後又是怎麼樣成為富翁、如何回到英國等等。這些情節用一條線的形式引出來,使小說的結構非常緊湊、清晰。同時,在清晰的思路下,故事情節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讀者的心情也跟著膽戰心驚。既流暢又峰迴路轉的情節,正如一條潺潺的溪流般吸引著讀者的眼球。比如寫魯濱遜在某一天,突然聽到從海上傳來了幾聲槍響。原來是一艘經過的船。他趕緊生起火來,傳遞信號。可是,那艘大船卻在自己眼前觸礁沉沒了,獲救的希望再次破滅,魯濱遜又被重新拋入了孤獨的痛苦之中。
這樣的記敘方式在文中屢見不鮮,它扣住讀者的心弦,讓讀者在峰迴路轉之中體會小說的精彩所在。[5]
作品影響
《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代表作,它的價值首先在於成功地塑造了魯濱遜這個嶄新的人物形象。他是資產階級文學中最早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一,以其堅強的意志、積極的進取精神壓倒了因循守舊、委靡不振的貴族人物。[6]
《魯濱遜漂流記》共分3卷,第1卷於1719年4月出版,到8月即重印了4次。同年出版了第2卷。1720年出版了第3卷。讀者熟悉的是第一卷。到19世紀末,第1卷的不同版本已出版了近700版。[2]
作品評價
法國思想家盧梭:《魯濱遜漂流記》雖並非一本名著,但卻是對自然作了滿意的論述。[7]
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笛福生於倫敦一個油燭商家庭,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在從事商業的同時,他還從事政治活動,代表當時日益上升的資產階級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冊子,並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開始創作小說。寫《魯濱遜漂流記》時,他已59歲了。此後,他又創作了《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小說,這些小說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用。[8]
糾錯
參考資料
[1] 本社,外國文學名著賞析詞典[M],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02月第1版,第467-468頁
[2] 程小軍主編,世界古典文化經典[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01,第168頁
[3] 墨彩書坊編委會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 文化 藝術[M],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01,第77-78頁

㈦ 魯濱遜在《魯濱遜漂流記》中說的一句名言是什麼

「一個人在明白事理以後,就會覺得 ,被上帝從罪惡中救出來,比被上帝從患難中救出來,幸福更大.」
「世界上一些好的東西對於我們,除了拿來使用之外,沒有別的好處。」

「我不斷地帶著一種高興的心情想到我多麼像一個國王。第一,全島都是我個人的財產,因此我具有一種毫無疑義的領土權。第二,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我是他們全權統治者和立法者。」

「通過長期努力達到的現狀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適於稱為人類的幸福,與人體的機械活動部分的勞累和痛苦毫無關聯,也不會因人類中上層社會的自豪、奢侈、野心、嫉妒而感到難堪。」

「陸地和海洋我見了那麼多,它們是什麼?產生於何處?我和所有其它生物,野生的和馴化的,有人性的和獸性的,都是什麼?產生於何處?」

「我默認天意的安排,現在我開始佔有這種安排,開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

㈧ 魯濱遜說了哪些有意義的話

我心裡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我曾經後悔過出海,後來又定下出海的決心,這種害怕十倍於對喪命的恐懼.
世界上一切好東西對於我們,除了拿來使用之外,沒有別的好處.
一個人只是獃獃地坐著,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這個絕對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來.
一個人在明白事理以後,就會覺得,被上帝從罪惡中救出來,比被上帝從患難中救出來,幸福更大.
事情總是這樣的,對危險的恐懼,比起親眼所見的危險本身來,往往要嚇人萬分.
我現在開始覺得,我如今的生活,雖然是簡陋不堪,而與以前的那種邪惡可鄙的生活相比,卻已不知道強多少倍,我現在不以過去之憂為憂,也不以過去之樂而樂了.

㈨ 幸福是什麼魯濱遜說

不要貪圖冒險,要過平靜的生活,不要去做有危險的事。
看法:父親的話是出於一個中產階級的考慮也是出於為人父的考慮。中產階級既生活富足,又安穩有保障。他想留住兒子繼承家業,一方面可以讓他過上安定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另外,他反對兒子出去航海,也體現了他思想保守的一面。

㈩ 處於魯濱孫漂流記說過社會中心的階級人才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的根據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中心階級一輩子不需要有什麼大的風浪
因為中心階級衣食無憂。一輩子不需要有什麼大的風浪,過得也是很幸福的。
《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是笛福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該小說發表多年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於世界各地,並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閱讀全文

與魯濱遜說幸福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問你吃飯了嗎什麼意思 瀏覽:405
現代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瀏覽:210
哪個生肖事業有成的比較多 瀏覽:563
怎麼看經濟房搖號 瀏覽:656
美女你在哪個城市我在江蘇等你 瀏覽:880
網易游戲健康系統怎麼換綁 瀏覽:494
如果你變身美女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瀏覽:388
哪個美女dj 瀏覽:347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6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6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30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58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7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8
中國第一美女保鏢為什麼一直未嫁 瀏覽:32
美女說上火了怎麼辦 瀏覽:1002
帶著孩子尋夫哪裡才是幸福的彼岸 瀏覽:645
6位數愛情密碼是多少 瀏覽:439
什麼叫非行政事業編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