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宗教與科技關系
科技之於人類的正面功能是給予人類在生存環境上的大幅改善,增加了多重的保護性,以及多功能的安全與便利,方能生存於大自然中,如農業科技化、醫療體系之建立,更重要的是科技開啟了人類在學習生存技能上的快速發展之路,使人類多能行有餘力,去思考精神層面的問題。
科技發展與人類的道德觀的消長,並不像一般社會上所論述的觀點,有人認為科技愈發達,人類物質文明愈進步,人類的道德觀便會因物慾高漲而低落,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人類科技文明愈進步,人類的道德觀會因為物質上的滿足度高,而逐漸走向精神文明,因此,道德觀會愈受高度重視與實踐,其實所見者不過是一表象的浮動,在古代信息傳播較不發達,因此感受較不深刻,現代信息傳遞快速又廣,因此感受道德低落的情形較深而已。
道德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是人心的善惡抑是一種社會的准則,即使是遠古正在獵食的古人類,在不能里腹之時都要竊取他人的食物,更甚者獵殺同類以裹腹,近代人又如何,飛機失事在冰天雪地中,孤立無援也只有食同類之屍以存活,求生存是人類的原始本能,並不能與科技的發展互為消長,即言從遠古至今人類的心都是同一顆心並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外在的環境與人心的對應,如何可見?就如同科技對於大自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臭氧層的大破洞、溫室效應所造成的聖嬰現象……等,並非科技本身造成,而是人心所造成,所以千古之心未變,貪、嗔、痴、妄、真善美,各有其顯現,只是得道者多助歷代先聖先賢遠見於此,方才立教定心,以宗教來教化人心,並開啟人類的智能。
我輩應盡一己之力,去了解科技與宗教的定位,如何相互調整,以利後代子孫。
一、科學技術之快速演進對於人類在生活實質面及心理層面所代表的意義及影響
自上古至今人類憑著自身智能,所創造的各種科技縮短了人類彼此間的時空距離,同時也揭穿了許多上古以來所流傳的神秘面紗,就如同人類登陸月球之後,便以此認定嫦娥是不存在的,科技的發達使人們傾向邏輯性的思考和生活,心靈的寄託愈來愈薄弱,甚至於認為精神的靈性是不存在、不可依附的,用一種物化的邏輯角度去思考,往往是了命卻不能盡性,其結果是使人類愈來愈短視才造就了臭氧層的破洞、溫室效應,各類型態變化迅速的病毒來危及自己的生存。
科技在外宇宙的表象世界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類的實質生活層面確實提升不少,但每到觸及內宇宙的心靈世界便無法如在表象世界般的快步前進發展,如復制人的問題,或者潛意識的認知、人格的分裂或同時存在、催眠技術等等,就如夢的經驗,人人皆有之,但其驗證處有科技的說法、有宗教的說法,也有經驗值的說法,甚至哲學的說法來予以肯定不一而足各擅其長,但夢確實是存在的,不是嗎?
科技只對整個人類進化的重點-『大腦』做了區域性的邏輯解釋,便就此暫時打住,從人類過去的歷史來看,在科技的發展上只要有新的突破發展未曾有不予以應用的,如火葯、紙、指南針、電、疫苗、計算機科技、外層空間科技……到生化毒氣、原子彈、槍炮等,有些不是不用,而是應用的時空未到,一旦有適用的時空環境自然便會用上,再多的不正當性也都會被合理化,因為當下的需要,再好的工具都有正反兩面的應用方式。
二、科技在未來可能對於人類文明造成的影響
人心的需求,知識的擴散造就了人類的文明史,從漁獵、蓄牧到政治、經濟、科技的衍生,從個人到整體人類的社會制度化,在在所表現的演化、科技始終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轉捩角色,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爆炸時代的變遷,不斷的引領著我們生活腳步的變化,人心也產生了微妙的對應,從單純的思想、單純的生活逐漸成為有企圖心有目標的生活行為模式,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科技在某方面是否代表著人心慾望的顯現,若是如此,任是橫流則聖嬰豈不將再度坐大顯現,成為整體人類的悲劇。要避免此一橫流再現,應徹底讓優秀的文化傳統精神發揚,就如我中華文化之蘊底,千百年來蘊育的精神文化可以道教最集大成,道士、方士的煉就金丹其實就是中國的第四大發明-化學,煉外丹以求長生是道教所注重的養生技術,從天然的植物、礦石去提煉外丹,因而創出了各種冶煉的技術和物性的調理,不僅於此,道教的五大法門-丹鼎、占驗、符籙、積善、經典,更是包括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政治、軍事、養生等內涵,是中土極具人文代表性的教派。
三、宗教發展之於人類文明的意義
吾人若仔細回憶歷史走來,各國各朝代也均有其盛世之治,除了明君推行正確合乎當代的政治制度外,盛世之治也多伴隨著當代合乎民情的宗教,在教化民心(如唐朝),可見宗教延伸之於人心,與人類文明並行相輔相成,所達到的持久平衡,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在當時發揮了其本身的正面作用。
若由一般所認知的意議為出發點,文明科技所代表的是人心的慾望,宗教信仰代表的是人心的精神求善,由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當此二者並進平衡時,在史實上所呈現的是穩定的盛世,因為人心不論內在外在,皆呈現平衡,但若二者在有相當落差時,人心也較不平衡,盛世之治也隨之消失,卻言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是其來有自。
許多人在面對生死、困頓、彷徨不安的時候.都會想要尋找寄託.宗教就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以及力量的來源,如果信仰的宗教能夠安心依託自己,並且對他人釋出善意,助於人群,就是好的信仰。可借的是在人類物質文明的偏頗下,宗教的真諦開始被蒙蔽,有些惡質教義反而形成了更大的貪嗔痴,不少心靈因此誤入岐途。
人的一生中會遭遇吉凶誨懺、禍福生死,各式乖張不平等之事,以及無可避免的天然災變,萬物之靈的人類懂得思考、富有靈性,也具七情六慾,因此距今兩千多年前,五大宗教先後創立,最初的用意,都是為了平撫凈化民心,使人心有所依歸。
五大宗教雖因地區風俗人文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教義,但最原始的動念是一致的,佛教講求萬法歸一,道教強調抱元守一,儒教主張執中貫一,基督教、天主教講求默禱親一,回教、清真教則說清真返一。這個「一」字,指的就是真理,真善美的道理,亘古不變通達的至理。
人類萬物都是相同的一個法性,萬物起源都形如蝌蚪,人類的受精卵是如此,種子發芽是如此,卵生胎生的動植物是如此。所以原形都是一樣的,只是慢慢長成之後才形貌各異。老子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命的源起是聚滋的,俗話說「千年種子萬人栽」,一棟房子久未人住,沒人撒種灌溉,但仍會在角落生出花來,在屋頂長出草來;一池窪地慢慢積水成了水塘,沒有放進任何生命,但會開始有浮游物,有蝌蚪,有小魚。萬事萬物從一開始,這就是至道、真理。
講求至道的宗教皆是良善的,只是信徒在信仰宗教的態度上要有一把尺,否則過於執著,反而心生罣礙、拘泥型式;反之,沒有任何心靈信仰的人,容易茫然無措,或是失去善惡規范。好的信仰是一種心靈治療,所以不該有我是人非的排他性,不該有跟我信不同一種宗教的人就是次等人的觀念,而且應該要以修行之功來應世,不僅顧及自己的修為,更應該行善度人,另外不應該因為了悟生死,便目空一切,失去修為。
好的宗教本身並沒有罪,錯的是人類假借宗教名義.行利益爭奪之實,製造世界禍源,這不僅不是立教先賢所樂見的,也非祈求世界和平、社會祥和的人們所希望看到的。
四、人類心靈深處的問號何者能夠解答科技或宗教
世界五大教派體系,佛教、道教、儒教、回教、基督教的形式是因有五大洲不同國土的形成,五大洲當中又分布著五種膚色人種,黃膚(中土、亞洲)、白膚(西方、歐美)、黑膚(北方、非洲)、紅膚(南方或遍布)、青膚(東方、中東),這些都在在的顯現了道宗的五行理論,東方屬木色青、西方屬金色白、中央屬土色黃、南方屬火色紅、北方屬水色黑,此為道宗的後天五行論,早在各大洲形成前即已指出,如早期道教之主要經典-太平經,即已言世分陰陽、五行、天道、地道、人道,治世者若不明此道難以長久,今日中醫理論的前身-道醫,亦是以此五行理論做為診斷基礎,如:仙佛合宗有言心屬火、賢屬水,神凝於上,以火煉水,心腎相交。
道教自道祖老子立下經典至東漢張道陵教主創立道教至今,這一段多元性的發展,自神仙、丹道、清靜、養生發展到道醫、道樂、道畫等等的這過程當中,對整個中土的人文科學都有深遠的影響,後來也都成為社會與科學的基石,如丹道之於化學、冶煉、醫學,無為觀之於政風、管理,養生之於醫學、體育、武術,五行論之於天文、地理,皆與民生科技結合,道教在歷史上是唯一有此多元發展並與科技結合的宗教。
五、進代科技發展與宗教發展之消長
在歷史的延伸當中,當代人承繼了先聖先賢們的心血智能結晶,正處在一倍速發展的時代,宗教與科技文明互相參雜為用,其正面意義是互相平衡並進,但其危機卻是彼此開始變的不單純,扭曲本來正面的意義,就如一昧的痴狂於單一教義,而不了解宗教的本質或一昧的否定,只認定邏輯事實,擁抱全物化人生,心底卻猶有最後的問號。
有如過去數年間,民間所謂的飛碟會,執意於世界將毀滅,於是攜家帶眷、變賣家產,赴美等待外星人來接,又如許多神秘教會信徒為得永生而集體自殺,不自殺則被殺,此皆是不了解宗教本質而為他人有機可乘,導致一昧痴狂於單一教義所造成,又有現實主義者,只執於現況,眼見為真,殊不知一般人的一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時間是被自己的眼和腦所愚弄、被欺騙而不自知,就如前所述邏輯式思考,只能適用到外宇宙的一個階段,而無法通盤了解內宇宙人心常有瞬間數念,導致事的不同結果,更是此縮影。
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未來的結合
在世界各大宗教形成之前,人類在上古時代早已以各種型態生活著,在文明不斷的進化當中,人類逐漸感受出人類生命似乎被種種的吉凶悔懺所圍繞,也逐漸意識到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它物種,是因為除了有形的生理結構外,更有一種無形的靈性,存在於人類心中、或稱靈魂也好,或稱思想也好,但它始終常與人類的理智互相沖擊,而難以有所依歸,先聖先賢們有鑒於此,便創立了各種宗教,以凈化人心,使人心有所依歸。
由此可見,人類社會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產生能流傳至今的各家宗教教派,其最原始的那個動念是一致的,只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教義讓各個宗教有著不同的風貌,但真理所形式的至道,其本質是相同的,故而言至道是不分家的。
雖言至道不分家,但在人類物質文明的偏頗之下,宗教的真諦開始被蒙蔽,宗教的感應被有意的擴張或強調去符合人性的貪嗔痴,而形成了更大的貪嗔痴。所以至道也是應該有所嚴謹的特質來定義的,就如以下所言:
一、「是此出彼、入主出奴」非至道
即強調我是人非的排他性,或信我者是上等的,不信我是次等的唯一性,皆非至道之為,至道者乃是能容天下百川的。
二、「著相滯形,執守不化」非至道
即執著於外象,不明究理,而產生不自然的對應,簡而言之,會裝模作樣,更甚者則裝神弄鬼來嘩眾取寵,非至道所為。
三、「守靜不能應動,應動不能守靜」非至道
有靜態的修為,但卻不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反之去從事有正面意義之活動卻又忽略了現實生活的修為,也並非至道所為。
四、「出世不能入世,入世不能出世」非至道
脫離塵世,自我修行,卻不能以此修行之功來應世,反之亦然,也非至道所為。
五、「修性而不能了命,了命而不能盡性」非至道
有好的修性,平時也都慈言愛語,卻不能了悟生命的義意而有所掛礙,反之了悟了生死,卻目空一切,失去修為,也非至道所為。
六、「自渡而不能渡人,渡人而不能自渡」非至道
即只顧及自身修為,不能在行有餘力時,將好的智能發揮,使他人受惠;反之自身的修為都已不足,還妄稱渡有緣、渡眾生,以至不利人又不己,或利己不利人,更非至道所為。
先賢立教之衷,絕非今人所引之,謂神秘莫解,或牽強附會,均已失其本意,更甚者以此互相傾壓,了命而不能盡性,略得見一二便已目空一切,要了解今人在自然科學領域之研究,已能有效的掌控物質的運用,人類的智識領域,已可深入太空,細入本體,卻還不能解開自身生命的奧秘,也並未對宇宙本體有所結論,先賢遠見於此,立教定心,開辟大領域,引領有識者帶領眾生開啟太虛大門,若今人不識先賢用心良苦,僅於小道互爭長短,是得其功而失其用矣。
因此唯有在至道不分家的趨勢觀念下,以及邏輯科技打開物化的情結,兩者方能相輔相成,源源流長的在未來結合,才是吾民之福,其實二者本為一體,互為體用而已,分的是人心,分則小用,合則大用。
Ⅱ 為什麼在西方科技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宗教還在西方社會占據重要地位
人類的健康是身心合一的,只有身心都健康才是最健康的。科技文明雖然發達,解決不了心理問題。物質的滿足只能帶來一時的快感,精神的滿足帶來永恆的幸福和安寧,這就是為什麼宗教在全人類占據重要地位的原因。
當然,科學的講,宗教也是科學,也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分又有微觀世界的唯物主義之分,宗教科學包括了微觀的、宏觀的唯物主義,是真正的客觀的科學唯物主義。需要實踐中來檢驗,方能得出正確的真理。
Ⅲ 為什麼有人願意相信宗教啊宗教真的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健康嗎求大神幫助
宗教能給人帶來健康健康和快樂,間接地。不是上帝創造了人,相反的,是人類創造了上帝。當然了,人類不會無緣無故地弄個上帝出來,在古代,宗教是一種用來進行統治的工具,然而在現在,宗教卻是人們的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心靈的支柱,這種狀況在西方特別的明顯。 西歐跟美國等的科技夠發達吧,每個人都知道沒有上帝,但他們還信教,那隻為能有一個心靈的依託而已。而今的社會,人們終日為生計而四處奔走,冷眼,失敗,人們的嘲笑,哪一樣不會刺痛人。但上帝,會給人以安慰----其實就是自己安慰自己,只不過是一上帝為依託而已。
Ⅳ 科學松鼠會 宗教會讓你更幸福嗎
科學松鼠會和宗教會就是教會組織的名稱,他們不可能覺得你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建議大家真正能將自己整個人生的幸福感提高起來,做一個真正幸福一生的人。
幸福,是指一個人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並不與快樂、滿足、方便劃等號。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
一個人的幸福,是靠雙手創造的,是用心面對人生的結果。
幸福,是生命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風景;幸福,更是人生旋律中優美動聽的音符!
Ⅳ 科技與宗教的關系
科技是用工具測量世界,宗教是用心去感知世界;工具的革新可以使科技進步,人心的寧靜平和才能真正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時間空間親密接觸,直至融為一體;科技使人有徵服外在世界的慾望,宗教使人能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科技使人走得離家越來越遠,宗教使人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近;科技使人離不開現代化,對物質的慾望不能自已,直至成為物質的奴隸;宗教使人能在任何時代不受任何約束的享受快樂,超然物外,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宗教知道科技是表達人的慾望,但科技卻不知道這種慾望只靠外在的力量永遠無法平衡;科技沒有終點,宗教的終點就在我們內心的篤定平和智慧達觀充滿快樂的彼岸。科技可能使人缺乏感情,但宗教使人永遠有愛,永遠充滿濟世的慈悲心。科技要有物才能做到,宗教只要有心就能做好。阿彌陀佛。
Ⅵ 宗教和科技哪個重要
當環境溫度降低到0℃以下時,水就轉化為固體,也就是冰;當溫度在100℃時,水就蒸發成氣體;而在常溫時,水則以液體狀態存在。不論是液體、固體還是氣體,水依然是水。科學研究發現,水由氫和氧原子化合而成的水分子組成,氫和氧原子又都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事實上,任何一種存在物都是有限時空中的有限存在物,每一種存在物背後都有一種特定的存在在支持它的存在和顯現,因此,每一種存在物都是存在在特定時空中的顯現。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限時空中的有限存在物只能感受到有限的存在,只能與有限的存在物發生有限的聯系,但是任何一種存在都可在無限時空中進行相應的無限顯現,一種存在可以有多種顯現和存在物形式。既然人是一種有限時空中的有限存在物,我們當然可以把人的意識作為一種有限時空來理解。雖然物自在、自顯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使其顯現的直接顯現時空也有多種,但它也可以間接顯現在其它時空中,如月亮在水中的顯現即為間接顯現。任何存在物,即使它不能直接顯現在意識的時空中,也可以在意識的有限時空中間接顯現為某種存在物。存在物在意識中以意識的存在為基本單位顯現、復制和重建自身的過程也是意識自我超越的過程,是意識擴大自身時空的過程,是意識自我超越的一種方式。因此,科學是對存在的發現並在意識的時空中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重建自然的存在及其存在物的過程。在意識所建的時空中,水以「冰」、「水」、「水蒸氣」、「H2O」等等形式存在於紙上,也以「ice」、「water」、「vapor」等形式存在。事實上,所謂的規律,不過是對存在於不同時空中顯現為存在物的過程的揭示。能夠調控時空就能調控存在的顯現,也就能夠進行發明創造。
所以,我們對科學可作這樣的描述:科學是意識的一種超越活動,這種超越通過對與肉體同時空顯現的存在物的分析、研究而使其在意識時空中以意識中的存在進行重建。在此基礎上,人們發明了技術。技術以科學為基礎,是人按照意識的要求而在意識相關的時空中使意識中的存在顯現為自然時空中的存在物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當我們把肉體和其相應的存在物顯現的空間稱為「自然時空」而將意識的存在時空稱為「意識時空」時,科學就是將自然時空中的存在及其存在物在意識時空中以意識內的存在進行的重建活動,而技術就是將意識時空中的存在和存在物在自然時空中以自然中的存在進行重建的手段。相對於意識而言,科學和技術都具有超越的意義和價值,都是對人的超越本性的一種滿足。
宗教的本質和作用
由於意識和肉體的矛盾沖突的存在,人才成其為人,人才具有超越和自由的特性。雖然絕對的超越和自由在現實中不存在,但是絕對的自由和超越又是人性必然的終極追求。那麼,怎樣才能走出這個困境?這時,人的意識又表現出了它的超越性,創造了宗教來滿足人性的要求。
基本上,各種宗教都要首先描繪一個充滿自由的精神家園,在那裡,神仙們的生活無拘無束,可以長生不老。相對現實生活中的常人,神仙們都具有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超越性,他們可以呼風喚雨,也可以隨意改變自身的顯現形式,神仙就是絕對自由和絕對超越的榜樣和化身。當創設了一種絕對自由的模式後,宗教又為人規劃了一整套通向絕對自由的行為准則和修煉方式,從而為人擺脫現實的內心沖突提供了一種解脫的方法。為了心中那難以到達的絕對自由王國,現實生活中的個體必須按照宗教的生活准則和行為方式行動。在宗教的體系中,不少人獲得了內心的安寧,暫時忘卻了自由的沖突、生活的壓力,在相對的自由中獲得了絕對的自由體驗。宗教情結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一個人的自由慾望越強烈,他的宗教情結往往越深厚。
宗教是人為了擺脫現實的自由壓力和內心的沖突而創造的一種解脫方法,但宗教並不能在現實社會中實際增加人的自由。盡管如此,宗教卻能使人的內心獲得一種安寧。宗教通過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限制引導人們走向絕對的自由,並以此使人矛盾的內心獲得暫時的安寧和心靈上的解脫。雖然忽略和忘卻了自由壓力的生活未必富有,但卻是平靜、安詳和幸福的,至少可以有一個絕對自由的另一個世界彌補現實生活中的貧困。
由於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忽略和忘卻現實的束縛,因此,宗教必須採用一些方法和手段限制人的自由,維護宗教的超越地位。由於人的所有意識活動都是意識的自生,只有通過意識自滅,才能最終使之恢復平靜,而宗教恰恰擔負著這樣的使命。
當然,除了宗教之外,人還創造了另外一種安撫心靈的文化,那就是中國傳統的順應自然的節欲文化。它不是宗教卻類似於宗教,能使人的內心贏得安寧和平靜
Ⅶ 以後能解決人類問題的是「科學」還是「宗教」
在現代科學里,所為宗教就是老神棍,而在宗教的眼中,科學不過是一個笑話,但這個笑話確實讓我們嘗到了甜果。而在近幾年來,很多事情無法用科學闡述時,我們又該怎麼辦,是去繼續鑽研科學還是把它寄託在宗教的信仰上?
宗教和科學相互影響且互不矛盾,是兩個不同的研究生命的路線,只不過科學的起步晚了些。
還是綜合樓上幾位所說,即全部影響也不全不影響,也或許都是笑話,都不影響。
這個是需要反復的驗證才能得出結論的,只有時間才能檢驗。
不過個人還是比較偏向宗教什麼的,科學到一定程度其實就是宗教(當解開那些超自然現象的時候)
Ⅷ 請問科學與宗教是什麼關系
科學與宗教有著廣泛的聯系,同時二者之間是一種互相牽制互相支持的關系。
科學就是以事實以依據,不斷的求證和自我推翻以期尋找事件的本源。
宗教是以教義為根本,不斷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符合教義的證據,而對不符合的部分則千萬百計地尋找合理的解釋。
雙方可以堅持各自的觀念而互相尊重,「和而不同」,在構建和諧社會,謀求人民幸福的共同事業上,團結一致,做出自己的貢獻。
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和多元文化對話的角度看,宗教是與科學不同的社會意識,有其長期存在的現實基礎。承認兩者的差別是兩者對話的前提。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1、宗教通常發源於下層群眾,是他們擺脫苦難、對抗統治、尋求精神寄託的一種「出路」,但到後來逐漸演變為統治階級用以煽動宗教狂熱、奴化下層群眾、神化統治政權的工具。
2、宗教最初包容著大量的科學、文化、藝術等內容,並對其發展和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科學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門又一門科學不斷從宗教理論中誕生和分化出來的歷史。
但是,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宗教對於科學的容納能力越來越差,宗教的虛假外殼越來越暴露其致命的弱點,宗教逐漸蛻化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破壞性力量。
3、宗教在統一社會意志、增強社會凝聚力、協調社會關系、降低社會內耗、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往往起著其它政治力量所難以替代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1、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2、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3、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的變革。
4、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
5、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Ⅸ 在高科技的未來, 宗教有必要存在嗎
是這樣的樓主,宗教是我們的心靈所需,而高科技只是我們生活所需,他們之間是不存在隔閡的,如果沒有了高科技,生活也能勉強進行下去,沒有了宗教,生活也是會進行下去。有的時候確實是因為宗教阻礙了高科技的發展,例如某些地區的人因為宗教信仰而不讓考古隊進入村莊。
如果樓主是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來提問題的話,基本這個問題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信仰宗教好,不信也好,我們都要講究度,不能把所有信仰宗教的人都灌輸無神論的思想。
因此可以得來,我們不能完全把宗教清除,畢竟大家還提倡信仰自由,我們只是掌握好信仰的度就可以了。
宗教還是有必要存在的,我是無神論之者,我們無神論不能應為自己而反對宗教的存在。
我在此祝願樓主一家人都幸福安康,團結幸福!
Ⅹ 科學和宗教哪個能使人更幸福
科學一直在印證佛法。
孫中山先生: 佛教為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
學習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所以說,學佛是為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
現代人心理問題很多,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才能解決?有些人求助於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的治療只能起到一種疏導和緩解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滅除問題產生的根源,那麼,今天這個問題得到了疏導,得到了暫時的解決,明天又會繼續製造新的問題,心理並不能得到徹底的康復。
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是無始以來伴隨著我們的無明,和由此產生的種種不健康因素:如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所以我們要從佛法入手,通過勤修戒定慧,來熄滅貪嗔痴,從根本上鏟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
學佛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但我們學佛學什麼?什麼是佛?向佛學習什麼?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覺者 ,《華嚴經》 雲: 「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 這就是佛。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一切。行止圓滿無缺。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這個,學做一個明白人,不作糊塗人。
自覺覺他首先是要自覺,了解自心。我們會有人說:難道我還不知道自己嗎?事實上正是這樣。我們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自己,不熟悉自己。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何運轉,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死。這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清楚的。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邏輯是怎麼產生的。不了解為什麼有的事情想記記不起來,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該如何做、如何行,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是很多哲學家熱衷於探討的問題。甚至於有人為此而發瘋。是任何心理學家也不能徹底搞明白的問題。他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一部分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為什麼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會有夢、有幻。有自我,有恐懼,有愛情。這一切的問題無人能夠回答。除了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並不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幫助我們了解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能夠用語言傳達的。
《占察善惡業報經》 中講唯心識觀。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什麼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對自己的行動、語言、思維切實詳細地觀察。隨時隨地、沒有間斷地觀察。經典中講「 隨身語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如何產生。我們要自覺,就要深刻、沒有遺漏地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徹底問題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癒、才能幸福。
這樣的了解最初可以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實也是前面所提問題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這一切無不是源於自己的心。這個心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產生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僅是我們痛苦的源頭,更是我們脫離痛苦、成就幸福,得到無上快樂、清靜、喜樂的鑰匙。
知唯是心是我們實踐唯心識觀第一步要達到的目的。平素里我們少有反省,對自己毫無了解,內心的舉動、言語思考都是順流而下,受人擺布。又如同一隻猿猴躍上跳下。沒有一刻停閑。我們就跟隨著心的變遷而展現出喜怒哀樂種種姿態。但是我們全然不明白這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我們會痛苦?悲傷?為什麼難過流淚。我們會找這個原因那個原因,社會不公、制度不平、運氣不好、他人的惡劣、自己的卑微。但是從這些方面我們卻無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被製造出很多種,社會制度的完善,法制健全,科學發展。而這一切卻連一次簡單的心情沮喪都無能為力。
修行唯心識觀第一步的效果就是讓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切一切的根源到底在什麼地方 ? 《占察善惡業報經》 講「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這是一個必須我們自己實踐的答案,不是聽了就算的,要體認才行。
我們學佛的目標,各不相同,想往生也好,證果也好,想世間的福報也好,乃至於其他的願望、希望。無不要從這個心做起。抓住這個心,就會品嘗佛法的樂趣。不會苦悶迷惑。雖然我們很多人學佛後也經常把『一切唯心』、『隨緣自在』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經過實際的修行,只能是嘴上富貴而已。
【轉自地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