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和孩子的幸福怎麼取捨

和孩子的幸福怎麼取捨

發布時間:2022-08-27 12:23:15

❶ 求教,關於家庭幸福和孩子教育環境的改變該怎樣取捨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育者,事實上也是如此,但我們屬於哪類教育者呢?同學校中的教師一樣,家長也有稱職與否之分。身為父母並不意味著成為良好的教育者。專家分析認為,父母大致可分作七種類型:

兒童型:父母盡量模仿孩子的方式和語調與之交談。除出些洋相外,還要同孩子融合在一起,使孩子把父母看成游戲中的小夥伴,而不是成年人。

偵探型:父母喜歡刨根問底,什麼事都要查究一番,好像對孩子進行認真的審訊。這種作法很難問出個究竟,即使問出來,通常也會令孩子不知所措。

外交型:父母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家庭的平靜,他們害怕孩子生氣和進行要挾。他們是典型的遷就型父母。這種在嬌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可能變得任性、唯我獨尊,不顧及他人,在學校、社會中會遇到不少麻煩乃至不時處於困境。

專制型:父母把自己看成權力或權威的象徵,對孩子制定一些規矩,進行威脅,甚至實施體罰。這種作法往往不會取得任何結果,甚至會適得其反,阻礙了孩子加強他們自身的責任感和自覺遵守紀律的意識。

犧牲型:父母持續不斷地為孩子做犧牲,當然也會讓他們知道和感覺到這種犧牲。人們常說,這種類型的父母「會把心頭肉從嘴裡掏出來給孩子吃」,富於犧牲精神的父母通常會在孩子身上造成一種感恩、負債、重壓,乃至罪過感。

嘮叨型:這類父母認為言談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結果每次交談都變成了父母的講演,每次訓斥都成了父母的高談闊論。孩子的天性喜歡新奇,嘮叨只能令他們厭煩。結果,不管父母盡多大努力同孩子對話,他們總會裝聾作啞。

不滿足型:一些具備反省、自察能力的父母,嘗試過上述一種或多種方式,並對所取得的結果不滿意的父母,會准備繼續學習,探索和糾正錯誤。

導致產生如此多類型的父母,重要原因之一是許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正確的職責是什麼?有的父母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抱著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學習、吸取科學的培養孩子的思想、方法,由著自己的性子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有的父母則把孩子當作希望的載體,想通過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滿足自己的成功欲,於是自幼便給孩子灌輸知識,訂下條規,制定三年、五年、十年的發展規劃,要孩子努力奮斗、爭取勝利,從某種意義上看,孩子成了父母實現願望的工具;也有的父母做得很輕松,認為孩子不需要悉心培養,任其自然,「樹大自然直」,長大就懂事了。其實,不教育也是一種教育,不過是不好的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接觸機會最多、時間最長的是父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良好的教育、好的榜樣,就很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荼毒,學會不端正的行為。對孩子的不良言行,不加以認真對待,隨便便說幾句算了,甚至容忍、遷就、放縱,使孩子產生「唯我為大」的思想與不加抑制的貪婪慾望,自私自利、專橫任性、傲慢虛榮的壞品性也就與這些孩子難分難離。

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支柱,人類的希望所在。他們既是家庭的孩子,更是社會的孩子。一個身心得以全面發展,健康、快樂、聰明、上進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會發展的可靠動力。

作為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應作如下努力:

一、關心孩子,愛孩子

愛是人類的無性,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同時也向別人付出自己的愛。在所有的愛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自然的,也是最為牢固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僅令孩子感到『快樂,感到安全,同時也培養、引導著孩子愛別人的天性。一個沐浴著父母真誠的愛的孩子,一個熱愛父母,也對別人抱有愛心的孩子,永遠不會悲觀;不會覺得孤獨,不會寂寞、傍徨,他們將會適應社會、適應人際間的交往,他們能造就和諧快樂的氣氛,給家庭帶來幸福。

所謂父母對孩子的真愛,必須符合以下的原則:

首先,不論在任何時間都要始終不渝地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健康、情緒、精神。不論你是得意還是失意,是躊躇滿志還是焦頭爛額,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得堅持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堅實的後盾,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你都不會改變對他的愛,更不會遺棄他。

其次,注意觀察孩子的表情、行為。認真及時地發現、解答孩子的困惑與疑難,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參與分享他們的快樂。對於歡快中的孩子,父母盡量避免干預,對於傷心的孩子,您絕不可掉以輕心,即使他一時不願傾訴,等他平靜下來,仍要與他交談。傷心的孩子最渴望愛。

再次,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愛。對孩子的教育固然應以鼓勵、表揚為主,但應該批評的地方必須批評,只要你說明批評的理由,把握好批評的尺寸與份量,孩子是會接受的。不顧原則無條件的愛不是真愛只是「溺愛」,過分的關心,過分的保護都屬此類。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說到父母要愛孩子,許多人都會齊聲贊同,可要他們去了解、理解並尊重孩子,有些人就會不以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麼」,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師去灌輸知識、經驗的空殼。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以及隨著環境的變化,他的生理、心理、愛好、需要都有顯著的不同與差別。不了解這些,父母的愛多少有點盲目性。有時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為中最為強烈的動機就是尋求歸屬感、安全感。像幼嬰哭鬧的時候,只要抱起他,讓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會安靜下來。這是因為當幼嬰被母親抱起擁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建立了一種「胸對胸」的接觸。這是人類所有身體接觸中,最具安撫功能的一種。其次,幼嬰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對於「空間」的感覺限於平卧的平面。一旦身體在直立狀態下,幼嬰本能地對四周的環境作出更敏銳的注視及留意。他們之所以變得安靜,是由於整個精神都集中於適應「直立」位置帶來的新奇經驗。這個時期,孩子渴望父母時時在身旁。

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12歲~18歲),特別是在十四歲後,與父母的關系發生變化,進入所謂的「對抗期」,他們不願聽父母的囑咐、告誡,不願與父母在一起,而喜歡與同學、與朋友相處。這是因為孩子在同伴之間感覺輕松、自由,相互之間可以進行平等的交往;可以一塊去探索、嘗試未知的世界;還可以在遇到麻煩時獲得及時的支持。這樣的階段,父母應及時地變化對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樣的限制,而應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幫助他結交品行好的朋友,給他自由活動的時間、空間。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為在大人看來經常顯得幼稚可笑,但是它們與孩子的年齡、意識、思維的發展階段是吻合的。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興趣、需求及其感情表達方式,同時根據孩子的特點、條件予以恰當的指導、引導。當與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發布命令,不讓孩子表達他的意見。正確的做法應是在作出判斷前,先讓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後再與孩子商討合理的解決辦法。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能建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有威信的領導對部下有一種感召力,同樣,有威信的父母也會對子女產生一種感召力。

有威信的父母能使子女在心理上對其產生敬佩、信賴;在行為上暗暗地學習、效仿;在生活中遇到各種難題時,他也會敞開心扉,從父母那兒獲得支持與力量。顯然,有威信的父母對教育好孩子極其有利。

父母威信的確立並非易事。孩子對父母威信的認可不是取決於一時一地一事,而是取決於父母的全部生活、行為與工作,取決於他們的思想、感情、習慣、興趣、愛好、志向及他人的關系,只有在所有這些方面都能成為榜樣,父母才會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父母要樹立威信並保持威信,除了要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對事業不倦的追求和以身作則、言行合一的行為准則外,還得不斷地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開拓視野,踏上時代的節拍。父母要孩子發奮讀書,而自己不讀書不看報,不求新知,孩子問起來一問三不知,這樣的父母不可能成為威信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冠冕堂皇的一套,在孩子背後又干著另一套,豈不知孩子的眼睛是異常敏銳的,虛偽最令他們憎恨,這樣的父母即使取得威信於一時,但絕不會保持多久。

父母的威信還取決於他們之間的關系。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充滿生機的。富於感情的,孩子會受到感染,從而易於接受父母的愛並對父母充滿愛心。反之,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充滿矛盾沖突,孩子就會產生懷疑,並進而失去信賴,威信亦自無從樹立。

今天的孩子比我們的過去更聰明,今天的孩子會遇到許多新問題,今天做父母很不容易。

❷ 自己個人的幸福和孩子(三個)怎麼選

我覺得兩人要是實在過不下去的話,就選擇離婚。不過,離婚的話是他有錯在先,你盡量多爭取點經濟方面的補償.。這樣對你和你的孩子們也有很多的好處。至於你丈夫最好讓他什麼都得不到,看他還有什麼心情去追求刺激與浪漫

❸ 自己的幸福重要,還是孩子的幸福重要愛情與孩子該如何取捨

都很重要,兩者是可以達到共贏的,關鍵在於你首先是孩子的父母,你必須對他負責,當然如果你找到的愛情里有他的存在,等於也給他完整的家,其實結局都會滿意的

❹ 有得必有失,在平衡事業和育兒間,你都做了哪些取捨

有得必有失,我們一定要懂得平衡事業跟孩子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家庭才會變得和諧。如果你只注重實業,不注重孩子的話,你的人生註定會留下遺憾,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個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可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遇到很多難題,不知道如何教育才能夠讓孩子變得健康。很多家長為了工作就會忽略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我們工作的時候,即便再忙也要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你也只有陪伴了,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會跟你親,如果你不陪伴,孩子就會跟你疏遠,這樣你也會留下遺憾。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懂得平衡好事業跟孩子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家庭才會變得更加的和諧幸福。

❺ 兒子與幸福我該選擇什麼

其實離婚對於孩子來說不算什麼,爸爸還是爸爸,媽媽還是媽媽,如果你們感情不好,在一起經常吵嘴,也一樣的讓他不幸福。同兒子好好的溝通了,寶寶三歲以內一般是給媽媽,如果寶寶年紀大的話,法官會問他的意見

❻ 離婚時,作為母親兒子和自己以後的幸福生活怎麼選擇孩子和自己以後生活比較好

如果離婚後你自己的條件還是可以的話,那就把孩子帶在身邊,跟你繼續生活,如果你沒有能力養活孩子,而且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去照顧孩子的話,那你就把孩子留給丈夫,最起碼有爺爺奶奶幫忙帶著,所以說要看你自己的自身條件而定

❼ 孩子和自己的婚姻幸福,改如何選擇

即使離婚了孩子一樣可以感覺到你的關心你的愛,告訴孩子你最真實的想法,他會理解的。
另一方面你的愛人,並不是說你們有很多地方說不到一起去,而是時間長樂,發見對方的缺點多了自然就形成了這樣的思想,既然說不到一起那麼當初拿什麼結婚呢。
不管怎樣,要開心!

❽ 愛情和孩子我該如何選擇

有合有散,有生有死,這是自然現象規律,對於婚姻而言,多是在一種非理性的狀態下發生著感情和結合,但是,正因為懵懂,才更容易付出最真摯的感情,如果,每個人都要完全理性的去從各個方面,條件下選擇自己的伴侶,那麼,盡管這樣的選擇看起來很科學,實際上卻是非常不可取,一樣不一定就能夠得到幸福
對於你的問題,最能給你答案的應該是你自己,如果是你們的婚姻真正已經走到盡頭,已經能夠平和的談結束和分開,沒有多大的波動狀態,也並不是因為多麼大的問題而走到決裂,那麼,這屬於正常范疇的感情分離,無論最後誰在撫養孩子,孩子都屬於共同的,不存在著你說的愛情和孩子的選擇
如果你們的婚姻是因為非正常原因而走到末路,是因為你現在有了婚姻以外的感情和吸引,而去做出這樣的選擇,你最好能夠想清楚,因為,你的愛情已經超越了正常感情的范疇,已經縮小了你幸福的幾率,而更多的是一種虛擬性和幻想性的感情存在,如果盲目因為這樣的感情去犧牲自己的家庭,尋找自己以為是愛情的東西,那麼,我相信你的道路必然會碰壁和坎坷,而你的選擇也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幸福的可能性
因為,你並沒有在婚姻中好好生活和投入,也沒有去好好解決和疏導問題,只是希望遇到某個人,某個感情能夠給你什麼樣的生活和感受,那你就錯了,為了這樣的感情,而犧牲家庭和孩子,你所換取短暫的快樂,是需要建立在整個家庭的痛苦和孩子的仇恨和未來生活思想的影響上,你自己最好能夠衡量清楚,愛情和生活的幸福到底是什麼樣子,不要盲目的追逐
幸福菩提園,幸福的迷途指引

❾ 面臨選擇,你是選擇自己的幸福還是孩子的呢

‍‍選擇孩子幸福是不容置疑的。其實歸根結底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之前我和我老公商量過要把孩子送去國外念書,畢竟對她是有好處的,就算自己在不忍心,也是要考慮孩子的以後。‍‍

閱讀全文

與和孩子的幸福怎麼取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幸福里彩北哪個小區最好 瀏覽:202
395什麼意思愛情 瀏覽:61
美女主播用的是什麼拍攝軟體 瀏覽:566
如何查詢外地他人健康碼 瀏覽:163
廊坊經濟開發區怎麼樣 瀏覽:35
杞子別名有哪些好看的電影愛情 瀏覽:699
愛情公寓一個女人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913
pes在經濟裡面是什麼 瀏覽:138
有情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624
花市買回來的幸福樹怎麼養 瀏覽:660
內部情節重復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15
全球經濟衰退應該如何避免大蕭條 瀏覽:246
概括宋代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瀏覽:146
事業單位社保交費比例是多少 瀏覽:938
健康碼上的時間倒計時是什麼意思 瀏覽:780
猴人牛年干什麼事業最合適 瀏覽:428
婚姻沒味怎麼挽回 瀏覽:940
fate的起源故事在哪裡看 瀏覽:538
龍貓動畫故事梗概怎麼寫 瀏覽:343
自相矛盾小故事怎麼講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