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我記不起來小時候的事不是那種有的記得起來有的不行,是真的
人類記憶分模糊記憶與深刻記憶
在小嬰兒時期,記憶腦神經不是很健全,所以會造成想不起某些事情
這類記憶模糊只是記憶片段模糊在神經底部也就是意識深處
有可能在通過做夢回憶起來。
這個一般很多人都有的情況
沒什麼大問題的
只要你在腦神經成熟後的記憶沒問題就可以了
⑵ 童年的記憶為什麼比較模糊
五歲生理發育還不成熟,大腦還處於開發階段,能夠准確識記的單詞大概只有一百多個,更不要說要記住你童年的那麼多趣事了。而且記憶除了是生物神經系統的功能,需要遵循生理發展規律,也要容量大小之分,更不要記憶的「倒攝抑制」也在影響我們對以前事物的記憶。
在記憶的識記規律中,有一個現象叫「倒攝抑制」,說的就是隨著學習、記憶材料的增多,會對之前記憶的內容產生影響,簡單地說,就是記住新的,忘記老的。
小孩子的成長發育是一個不斷學習、發現新事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他們總是要學習到很多的新東西,而這些新東西就會抑制、影響到他們對之前認知、識別的東西的記憶,學得越大,越來越長大,對之前的記憶遺忘就會越多。
這樣。童年的記憶就沒有那麼清晰了。
其實父母在什麼時候,對孩子進行什麼樣的功能培養,促進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感知覺功能的發育,都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發育更全面更健全,就應該多了解這方面的教育規律,讓孩子更好地發展。
⑶ 為什麼小時候的事情都不記得了
大腦發育不全
我們都知道,記憶是要用腦的,特別是形成永久記憶,是需要神經突觸發生永久性的改變。當人還在童年時期,大腦剛開始發育,體積下,大腦皮質沒有成熟,與記憶相關的海馬區,杏仁核都還沒有成熟,功能不完善,處於快速變動之中。
所以大腦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不論是各個腦區還是神經可能都與早期不同了,記憶也就喪失了。
2
視覺不清晰
我們多大數的長期記憶都是視覺記憶,而在童年的時候我們的視覺能力相比成年是非常弱的,即孩子看到的世界跟成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研究顯示,幾個月的嬰兒只能看到眼前10-15厘米的東西,並且還不能看清。所以在連看都看不不清東西的情況下,很難形成清晰,准確的記憶。
3
語言不完善
在人記憶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採用語言編碼的方式。
比如說,我們說發生了一件事情,我們會用語言把他編成故事,然後通過故事講述出來,就很好記憶了。但是當我們還是很小的時候,並沒有掌握好語言,缺乏語言能力,記憶編碼自然會出現困難。同時,沒有語言,嬰兒也很難進行回憶以加強記憶。
4
自我意識弱
在大腦高級皮層還沒成熟的情況下,嬰兒主要受到原始本能的驅動,缺乏主觀能動性。
因此,發生的任何事情,在孩子看來都是旁觀的,而不是參與者,而旁觀帶來的記憶深度與主動參與自然不能比。
5
自我保護
弗洛伊德特別強調童年經歷,認為童年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並且很難改變。
因為人在童年的時候,由於自身力量的弱小,被外界規則壓抑的天性等等,都會對心靈造成創傷,而人會採用防禦機制,將這些創傷壓抑到潛意識中,表現出來就是童年失憶的症狀。
現代很多學者對這種理論都提出了質疑。
6
時間太長
人的腦容量是有限的,越多的信息就是越多的負擔。大腦會自動進行分類與取捨,按照記憶的長短,輕重,深淺來判斷。
為了更好的接受新的信息,拋棄一些老舊的,無用的信息,是大腦的適應方式。
⑷ 人長大了為什麼童年時期的記憶會慢慢記不起來
記憶遺忘有很多解釋。挑幾個比較流行的觀點。
一,記憶衰退理論,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記憶會逐漸衰退,兒時記憶年代久遠,存在大腦中的信息,也會受到影響,如垃圾般被遺棄。除非是比較深刻的。這可能和形成記憶的突觸和神經有關,久久不用,自然就報廢了。
二,提取失敗學說,有人提出,我們之所以不能回憶起過去的經驗,那可能是因為我們依賴回憶用的線索不存在了,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足夠的線索來幫助我們回憶過去的事情,一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相關或相似的場景或事物,是不是有種隱隱的熟悉感。曾有學者大膽假設,如果將現實中的事物都擴大,從而使成人擁有兒童時期的視野,那麼是不是會使我們想起兒童時代的事情。
三,無效編碼,誠如有些人所認為的,大腦在年幼時期尚為發育完全,那麼在記憶方面的相關結構未能將信息稱成功編入長時記憶,故而腦海中本不存在的東西,又怎麼能回憶出來。
四,壓抑學說,這個比較適用於少數有難過童年經驗的人。對於過於所遭遇的東西,潛意識的忽略。
其他的就不介紹了,比較偏。
⑸ 人長大了,為什麼童年時期的記憶會慢慢記不起來了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對記憶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就如同硬碟也壽命期限一樣,到了一定的時間錢就淡忘。童年的記憶事假你太長。加上童年的思維記憶也沒那麼強記,所以忘記了童年的事情並不奇怪。
⑹ 為什麼我記不得小時候的事情
如果你和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最早的記憶應該是2-3歲時留下的。當然了,也有一些人能夠回憶起5個月大時的事情。
大多數人2歲前的記憶已經被擦除了,這種情況就叫做幼年失憶(infantile amnesia)。
▲ 小鼠齒狀回中的顆粒神經元
為什麼我們會對生命最初的2年一點印象也沒有呢?
其實呢,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已經研究了超過100年了,到現在也沒有一致的答案。
幼年失憶這個詞一開始是精神分析學說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創造的。他認為,幼年失憶是因為我們故意要抑制這段記憶。
不過現在許多科學家並不同意他的觀點。
▲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故意要抑制沒羞沒臊的童年留下的羞恥的記憶
關於幼年失憶,目前最受認同的解釋是這樣的:在生命的頭兩年,啥也不會的小北鼻還並沒有形成自我意識,也沒有語言以及其他形成記憶所必須的認知能力。
也就是說,2歲前的你根本不知道「我是誰」,也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你的大腦只會「啊吧啊吧」,從智力上講就和一塊毛豆腐沒差多少。
▲ 人類大腦皮層神經元突觸(連接)數量的發展(從左到右):新生兒、1個月、9個月、2歲、成年
當然,現在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幼年失憶可能是因為小時候你的大腦長太快了。
嬰兒每秒會產生大約700個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大腦管記憶的地方有海馬體和前額葉(腦門下面大腦皮層),它們可以把儲存在大腦各處的信息集合起來形成記憶。
兩歲前的大腦,海馬體還沒有發育好,它正哼哧哼哧地努力地長,但沒有拿到上崗證。
⑺ 為什麼人長大了之後,童年的很多事兒都記不起來了
有個記憶斷層,好像突然間大腦斷電,清屏了。
時間久的話,會淡忘,就像大腦的記憶存儲單元被覆蓋了,被重新擦寫。
⑻ 為什麼童年的回憶特別清晰,現在的事情一件也記不起
我覺得可能是童年的記憶中,我們大多數都是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生活著,沒有艱辛、沒有煩惱、更沒有憂愁,所以美好的回憶總是讓人記憶深刻。而今我們逐漸長大,所面臨的工作、生活、家庭等等一切的煩心事都讓我們有些喘不過氣,所以我們選擇性的去忘記不愉快的事情,記住那些曾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