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代人的幸福觀
現代人的幸福觀
現代人的幸福觀,幸福感其實就是個人對自己本身的一個的生活素質或者是對自己自身狀況的一個滿意程度,人們現在都是在追求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什麼呢?以下分享現代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國人的幸福觀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尚書》就提出了「壽」「富」「康寧」「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終命」(長壽善終)的所謂「五福」幸福觀。後來,古老的「五福」發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祿、壽、喜、財)。
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企盼。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多元復雜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傳統幸福觀的歷史性嬗變。賦予幸福觀以新的時代內涵,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認同將個人的幸福與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諧的社會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系起來。過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僅僅理解為傳統社會的「五福」,也不再被僅僅理解為更多資源的佔有和物質慾望的滿足,而是被理解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觀條件,它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仁義道德,而是優良品格、豐富知識、卓越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美好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幸福的客觀條件,它們也都被賦予了現代意蘊。今天,過上幸福生活不僅需要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需要構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些新內涵勾勒了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輪廓,但要構建系統完整的幸福觀,還需要在理論研究上多下功夫。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要以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根本旨歸。人民幸福離不開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因為這是人民幸福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如果國家貧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無從談起。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就要滿足人民長期性、普遍性的要求。
我們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歸根結底是要讓全國人民普遍過上長久幸福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追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保障的幸福觀。
中國傳統幸福觀是構建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深厚文化基礎,如國泰民安、家和鄰睦、敬祖畏天等對幸福生活的認知,對於我們今天認識什麼是幸福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對於治療及時行樂、貪得無厭、無所敬畏等現代社會「流行病」也是一劑良葯。
然而,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畢竟是在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和君主專制條件下形成的,它產生在社會成員普遍清貧困苦、物質資料匱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戰亂頻發等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由於這些原因,傳統社會奉行的幸福觀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對幸福的理解也比較狹隘,並且不重視個人的自由、權利以及個性發展。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應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幸福觀的同時,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徵兼具的現代幸福觀。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還要反映和回應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代中國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環境,這也是全人類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標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泛愛眾、兼相愛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幸福觀,應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大潮,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將人類共同價值深深植入我們的幸福觀中。
《現代人的幸福現與財富觀》選自周國平的《人文講演錄》
在我們這個時代,財富已經成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標,當代最響亮的關鍵詞可能就是財富。一個人在社會上成不成功,主要標志就是看他的財富有多少。但是大家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幸福?其實並不多。
沒有財富的人很焦慮,在爭取的過程中也很焦慮,財富多的人幸福嗎?據統計調查,富豪們也有很多苦惱,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到底什麼是幸福?
周國平先生根據歷史上一些哲學家尤其是西方哲學家的看法,做了梳理,總結出一個共同點就是:幸福應該是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結合。他認為幸福應該是一個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東西,主觀上肯定是對你目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客觀上就是生活質量,其中包括財富、事業成功、健康、平安、愛情美滿、婚姻家庭和諧、人際關系良好、閑瑕等等。
周國平認為一個人能不能得到幸福,關鍵還是取決於靈魂的豐富。因為幸福是一種能力,你自己要具備幸福的能力,然後你才能幸福。我們的生活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外在生活,我們有一個肉體、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我們是需要生存的,為了生存,我們要去掙錢,我們要到社會上去活動。
當然,這一部分很重要,這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我們內在的生活,靈魂的生活。幸福是一種內心感受,需要有靈魂的參與才能真正感受到。
現代人幸福的十幸福標准:
一、 享受工作這和工資高低沒有關系,而關乎你的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有挑戰性和成就感,能否感受被愛;能不能讓你學到東西;不斷成長、進步,並能為之感到滿足。
二、 有關系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順利,卻沒有可以親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這談不上愉快,更沒有幸福可言。
三、 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這並不是說你必須擁有多麼龐大的資產,或是必須有相當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滿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安定的標準是即使不工作也有收入。
四、 身心健康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才能全心全力的去工作、去生活、去奮斗、去進取。
五、 擁有興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進入社會後,習慣將人脈圈與利益圈捆綁在一起,這沒有錯,但如果你和你的合作夥伴一起有一兩個讓你們充分享受的興趣,就可以擁有高質量的愉悅社交圈。
六、 擁有一定的時間自由擁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時間,可以隨時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七、 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有著怎樣的活法,用心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關乎幸福。
八、 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總是推卸責任充當受害者的人,經常處於消極狀態的人,習慣性尋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識局限並難以突破的人,都很難邂逅幸福。
九、 能夠放眼未來幸福指數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於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繼而心生不安。
十、 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循序漸進而又充滿目標感的生活是踏實的,最幸福的感覺是永遠在路上。
B. 正確的幸福觀是什麼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體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既是教育事業的必需,也是教師個體生命的必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使人成長為自由、全面、健康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一起幸福起來。一、深刻理解身為教師的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什麼?是儒家的「仁」、道家的「無」、佛家的「涅槃」,還是蘇格拉底的「美德」、柏拉圖的「和諧」、亞里士多德的「至善」,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探討過幸福。概括起來,對幸福的理解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以外界標准界定幸福;二是以內在情緒體驗為標准界定幸福;三是以個體的主觀判斷為標准界定幸福。由此可見,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到持續快樂體驗。教育是心靈的事業,做教師應當是一個幸福的職業。
C. 什麼是正確的幸福觀,得失觀,苦樂觀,金錢觀
1、幸福觀:把幸福的創造和幸福的享受結合起來,並把創造幸福作為前提,然後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因為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
2、得失觀:把個人得失與整體得失統一起來看,把國家和人民的得失放在首位,不惜以自身的「失」,來換取國家安寧、人民幸福的「得」。
3、苦樂觀: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消滅一切剝削階級,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使人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
如能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歷盡千辛萬苦,也是快樂的;如不能實現這個理想或不能為實現這個理想貢獻力量,則是痛苦的。苦與樂是辯證的統一,「苦」是手段,「樂」是目的,「樂」必須通過「苦」才能達到,即「苦盡甘來」。
4、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D. 價值觀等同於生活品質嗎
不一樣的
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人生觀的基本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友誼觀、道德觀、審美觀、公私觀、戀愛觀等等。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文化素養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我們必須提倡和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用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戰勝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價值觀」,往往也指「價值觀念」。在學理上,價值觀是指關於價值的理論、知識、學說體系,就像物質觀、時空觀、歷史觀等一樣;價值觀念則是指人們關於基本價值的立場、取向、態度等。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相當於宗教學和宗教信仰、倫理學和個人道德之間的關系:前者主要是學者研究的話題,後者則與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和選擇都有關。雖然這種區別在科學和法律上有嚴格意義,但在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了把二者不加區分。
E.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對我來說,最幸福的生活具備5個條件,健康,財富,親情,愛情,友情
只要這幾個條件我們都擁有了,那麼人就沒有不快樂的理由。
可能大多數人幸福的標准都是這樣的,現實生活中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總有人說知足常樂,但人不會知足的,因為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你有追求的東西,你就永遠有不滿足的理由。
錢真的是很重要的,人的幸福感和金錢之間也脫不開關系,在獲得財富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特別幸福的感覺呢,答案是肯定的。
F. 探索基於西方哲學的現代「幸福觀」的深思
探索基於西方哲學的現代「幸福觀」的深思
【摘要】 對「幸福」的探討最早源於哲學領域,是古今中外、萬古常新的主題。幸福觀就是人們對幸福的認識和看法, 它會影響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和體驗。本文從西方哲學中幸福觀的三個不同派別出發,聯系當今社會的現實進行深思,對現代社會的「幸福觀」的類別、人生價值及獲取幸福的途徑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 西方哲學 幸福觀 人生價值
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恆主題,也是哲學發展的終極目的。從倫理學角度理解,幸福是一種使人對生活總體上感到滿意的價值性質,也即一種善性或好性。「幸福」本身作為哲學理由的一個部分,也是永恆無解的,但從對比不同時空、不同時代背景的「幸福觀」有其現實作用。
一、西方哲學中的「幸福觀」
(1)西方感性主義幸福觀。西方感性主義幸福觀強調幸福主要來源於人感性的自然慾望得以滿足而獲得的快樂。蘇格拉底主張人生的最高目的應是追求知識、追求善,「知識就是美德」、「知識就是至善」;反之,無知就是無德,就是不完善。柏拉圖認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義者,是最能自製的人,而這種人實際上就是理想國中的哲學王。
(2)理性主義幸福觀。柏拉圖對幸福的界定, 可以歸結為靈魂的一種和諧狀態。他認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是應該生活在理性世界裡, 通過節制自己的情慾和享受, 用智慧去追求最高的善。」在理性指導下過一種有節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慾望,就成為理性主義人生觀和幸福觀的基本格調。
(3)基督教幸福觀。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都有原罪, 要達到幸福的境界, 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欲的享受, 而是在宗教德行中, 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所獲得的真正幸福。基督教幸福觀從宗教視角探討幸福, 認為只有虔誠的信服於上帝才能得到心靈的凈化, 得到幸福。斯賓諾莎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最終目標是幸福,幸福觀是斯賓諾莎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二、我國現代社會的「幸福觀」
在現代化進程的高速運轉中,從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現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是比較高的,在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在精神上卻是無聊的、空虛的。陳虹岩(2005)認為,按對幸福的內容或要求劃分,可分為物質型幸福觀、價值型幸福觀和心理感受型幸福觀。
(1)物質型幸福觀。財富是衡量生活質量的指標之一,一些年輕人把對財富的`追求看作是一生的目標,認為擁有了財富就擁有了幸福。西方心理學家則稱,人的慾望應得到充分滿足,壓抑會導致心理病態,能適時地滿足自己慾望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我們需要正確認識金錢與幸福的關系:錢不是萬能的, 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重視金錢對幸福的作用, 但不唯金錢至上。
(2)價值型幸福觀。個人價值即人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以及受人尊重的滿足程度, 社會價值就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多少、奉獻大小的狀況。而個人需求的滿足及是否受社會尊重是由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決定, 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價值型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感受和體驗, 取決於自己的價取向和精神狀態。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導和支配物質生活, 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作用和幸福。
(3)心理感受型幸福觀。心理感受型幸福觀是指重視心理的感受,獲得快樂、身心鬆弛、無憂無慮並被人羨慕等,幸福感往往與個體快樂、愉悅、舒適以及自尊心滿足等良好的心理感受緊密聯系在一起,而這種良好心理體驗的產生也往往是與個體需要的滿足、 期望的實現為前提條件的。幸福感的發現離不開一顆善於感悟幸福的心靈, 其源於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
三、積極構建現代社會「新型幸福觀」
(1)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幸福及幸福感是自身在實踐中獲得的, 人類不斷追求自由、不斷追求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幸福不僅是靜態的享受,更是一種動態的創造過程。幸福實在是種個體的感受,每個人的幸福圖景各不相同。我們應當追尋一種基於自然物慾又超越自然物慾的持久的心靈快樂和精神幸福。希臘哲學家就特別強調一點就是:人就是要活得簡單才是活得自由, 幸福要由自己創造。
(2)幸福靠自身體驗。幸福是人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中所獲得的個人體驗,現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內心的寧靜,逸思的悠遠,恬靜的閑適,忘我的審美,境界的超越……事實上,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如對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的體驗,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境界,培養自己心靈對真善美的敏感,也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3)幸福的探索永無止境。人生本無確定的作用, 需要我們賦予其作用, 人類在對幸福的永恆追求中進步。幸福來源於自我成長之中, 人的一生自出生起就經歷了一系列的考驗,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迎接一個個挑戰,戰勝一個個困難,要獲得幸福就需要不斷地努力,因此,只要一個人的生命沒有終結,其對生活中的幸福的探索是不會有終點的。
四、結語
現代社會中,幸福更需要的是教育, 首先關注人的幸福和尊重人的幸福。對比西方哲學中的幸福觀的三大派別,我們可以發現共同點:一、在對幸福觀的探討上是不斷發展變化和逐步豐富和深化的。二、在對幸福探討的發展方向上是較為一致的, 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幸福與快樂緊密相關, 與德善密不可分等。但由於從古至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導致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並不一致。無論如何,探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幸福的認識過程,也將有利於當世之人對幸福有全面的理解和理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江暢. 理論倫理學[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仲晴晴. 淺論柏拉圖的幸福觀 [ J]. 安康師專學報,2005.
[3]唐凱麟: 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G. 幸福觀是什麼呢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
(7)幸福觀和生活質量哪個好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幸福觀:
1、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學說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3。一書中有專門的論述。其主要的觀點為:幸福是終極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闡述了他的幸福觀,概括起來有: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馬斯洛的幸福觀:馬斯洛說,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將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
馬斯洛認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五個層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基本需要雖然是低級需要,但是優勢需要,是滿足其他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的需要。
H. 什麼是幸福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在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的價值目標不同,幸福觀也就不同。人們的幸福觀受一定時代和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在階級社會里還打上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倫理學史上,關於幸福同道德的關系、幸福的具體內容、實現幸福的途徑等問題,各派思想家論說不一。
(8)幸福觀和生活質量哪個好擴展閱讀:
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把道德同幸福對立起來,或以為幸福在於天國的理想,或以為追求「物慾」即是不道德,從而主張禁慾主義。宗教道德的幸福觀則要人們忘掉現實的痛苫去追求天同的理想。在中國,宋明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物質幸福是一種邪惡的「人慾」,與「天理」不相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
所有這類反對追求現世幸福的幸福觀,在實踐上都要求勞動人民對於現實社會的不公平逆來順受,放棄追求自身應得的利益。舊唯物主義思想家肯定人們追求幸福的道德意義,甚至把幸福等同於道德,主張"幸福就是德性」。
I. 生活中有幾種幸福觀
生活中有兩種幸福觀,分別是資源佔有幸福觀和物質享受幸福觀。資源佔有幸福觀,它把幸福等同於佔有資源(金錢、財富、權力等等),認為佔有的社會資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種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慾望(物質慾望)的滿足,以為感性慾望越是得到滿足、獲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這種物質享受幸福觀比前一種幸福觀更為流行,為更多的人所奉行。
這兩種幸福觀自古以來就存在,它們雖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場經濟利益驅動機制的激發,從過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膽直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謀求利益最大化成為人們行為的普遍動機。所有社會資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為帶來更大利益的資本。於是,在不少人那裡,佔有資源便不再是作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成為人生的目標,成為自我實現的標志。
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後果是消費主義盛行。市場主體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不斷刺激和開發人們的消費慾望,給人們慾望的滿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樣翻新的產品和服務。
在這種消費主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很容易以為慾望得到越多滿足、得到越高層次的滿足就越幸福。於是,物質享受幸福觀便流行起來。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是:
正確的幸福觀應該充分體現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當前幸福與長遠幸福的統一、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等方面的特徵。
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今社會,一些人被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幸福觀所迷惑,不能科學指導自己的行為和追求,客觀上也降低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數。所以,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至關重要。
J. 什麼是人生人生觀,生活觀,,價值觀,幸福觀,這些又是什麼
人生觀,就是你你對生命的態度
價值觀,就是你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對它在你心裡的地位
幸福觀,就是你對自己幸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