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面對面幸福在哪裡

面對面幸福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25 04:04:42

㈠ 幸福在哪裡

幸福在自己的心裡。

不要試圖別人能給你幸福,別人充其量能給你幸福的條件,而最終的幸福是要你自己建立、自己感受、自己品嘗。

親人拋棄了你,朋友欺騙了你,情人被判了你,這些可能都是讓你覺得不幸福的條件。但是你要知道路還需要你自己走,日子還需要你自己過,僅僅是短時間的感覺不開心。

但是你要知道,幸福隨時都在向你敞開大門,只要你挺過去了,你就能走進幸福之門。

那時的幸福,將會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人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呀!

㈡ 人生什麼是幸福幸福在哪裡

野心適中最好,所以一個人擁有適度的野心是有益的。 在人的一生中,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夠看清楚自己的必備素質。積極心態的特點是信心、希望、誠實、愛心和踏實,消極心態的特點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 帶著愛、希望和鼓勵的積極心態往往能將一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帶著失望、怨恨和悲觀的消極心態則能毀滅一個人。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換個角度考慮問題,如果這條路不適合自己,就應該立即改換方式,重新選擇另外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人的一生中,能獲得的特殊機會的可能性也不過百萬分之一,只有懶惰的人,才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而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 所謂:因緣;因.是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之間原因。簡稱為,即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為因緣。 佛教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因有緣世間集,無因無緣世間滅」。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因緣所生法。 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這因為釋尊的成為佛陀,就是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縱觀世間的一切法,法、無論是人、事、物都無一不是相互關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關系的幻網,惟有在如幻的緣起法中,觀察因果,才能澈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了解因果原理,必須先通達緣起性空。緣是因緣,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條件,緣是助緣,主要條件的因,必須藉緣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緣起。 宇宙萬有諸法無不是由種種因緣關系結合而成,一切是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滅而滅,完全受因緣所支配,這顯示緣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沒有獨立的自體。不要說輪回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盤和解脫也被它控制。 事實上宇宙間沒有一法不是從緣有的,所以要尋求一一法的自成,常住獨立的自性(實體)是不可得的。佛法不是玄學,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現實經驗中體悟諸法本性空寂,如實的宣說。即是緣起現象的當體—性空即緣起的本相 總之,一切法是從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緣而現起,這樣法法從緣起,法法本性空,緣起(有)與性空,不一不異,相得相成。凡是因緣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關系 在我們了解佛教的「因緣」之後,我們相信一切萬事萬法萬有皆受因緣所支配,非人們所輕忽的,所以,佛教常說:「因緣,因緣」,既是如此。如果沒有「因緣」呢?那就只有「隨緣」了! 世間上的事情是不可思議:緣份猶如一種無形的頻率一樣,頻率相同就可以相互接通,頻率不同就無法接通。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亦如此。,有緣份的人一見如故,就情投意合;沒有緣份一看就不喜歡,就無法相處。也可以這樣理解:每個人的磁場是不一樣的,磁場相同,就容易相處。如果磁場不同,就會產生互相排磁,那就無法相處。這是同個道理。 佛教講:緣份就是緣份,不要任何解釋,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人的緣分也是一種因果關系,在佛法里頭談到「三世因果」,人生的緣份不論是惡緣、善緣、情緣、官緣等等都是多生多世所結來而所感報的結果。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憂愁而不順心的事時常困繞著我們,那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自然慢慢消去」。 為何叫隨緣,隨不是隨隨便便,而是要順其自然,不怨恨,不急躁,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一是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路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那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心儀已久,但終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那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誠然,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具備成熟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有人對我這么好」「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對我這么好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順其自然——不怨尤、不急躁、不冒進、不強求、不悲觀、不慌亂不過分、不計較、不執著、不計仇、不越位——這便是隨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情緣、官緣、商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這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覺悟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禪的境界。古德言: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事過境遷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隨境而安,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由此,人們對緣的獲得不是靠奮斗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 佛教常談到隨緣,到底什麼是隨緣?一般人對隨緣的理解,常是比較消極的。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隨緣是什麼?最為簡單的理解,隨緣就是隨順因緣。佛教講緣,萬物因緣生,萬物因緣滅。世間萬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緣。人們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隨緣,乃是一種如法如律的生活態度。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俗諺雲:「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在世間上做人,雖然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軌范為原則,才能夠達到事理一如。隨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 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則綱領下持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因此你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個意境。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隨緣也是一種隨著形勢發展而行事的觀念,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是一種美滿人生樂觀的心態。 因此《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我們生在人世間,要學會,隨緣一世,一世隨緣。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

㈢ 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

幸福是什麼,其實有許多人都會說不好回答,很難說清楚。

有的人會說,幸福就是有很多的錢,可以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還有人會說幸福就是和相愛的人在一起,或許還會有其它的幸福觀點。人們都為自己的幸福目標而努力,慢慢的目標成為現實。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幸福觀,認為那是年輕時的無知,是稚嫩的,不成熟的觀點,覺得自己現在成熟了,應該改變觀點,重新追求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麼,雖然許多人都說不清楚,可是有的人覺得一輩子都很幸福,有的人卻一輩子覺得都是不幸,好像幸福與他無緣……

幸福到底是什麼,它讓人迷茫,讓人彷徨。我自己認為幸福就是一種簡單,一種堅持,一種自信,一種滿足。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做事,簡單的看待一切事物,簡單的對待人際關系,不要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不放棄,不要懷疑自己的始初。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是最有能力的,相信自己面對成功與失敗,不要把得與失看的太重要,得失是人之常態。對事滿足,對人滿足,對物質滿足,對事業滿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不要苛求什麼。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天天卿卿我我,蜜意長流,不厭不煩,白頭到老。和相知的人聊天,彼此信任,說說心裡的感受,分享快樂與煩惱,和相親的人敘敘親情,增加感情,心意相通。願所有的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天天開心快樂……

㈣ 幸福在哪裡短句


幸福在哪裡短句
1、幸福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應該把握自己的幸福,將父的愛融於收中,認清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安於自己,不要做過多的強求認真地對待別人的幸福。

2、假如幸福是一粒渺小的種子,那麼感恩的心便是土壤,自信猶如水源而無私則為陽光將幸福的種子植根於感恩的土壤,用自信之泉澆灌,用無私之光照耀自己看到幸福的大樹茁壯成長,鬱郁蒼蒼。
3、看,這么多幸福伴隨著我,它們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有些人缺少感受幸福的心靈。自己要善於利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平凡中的幸福。
4、珍惜幸福,更需要於自己的付出,自己要學會關心照顧父母孝順父母,還有要學會感恩父母,不要等到了像「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情況,那時自己就會倍加悲痛。自己要及早地認清幸福,珍惜幸福。

5、有人說,幸福是自己健康的人。有人說,幸福是自己好的人……其實他們不會意味幸福,因為他們不知道幸福的意味。幸福的意味是很多,每個人要去體會幸福的意味,才能知道幸福的意味是怎麼樣的意味。
6、幸福是什麼?幸福是花朵,綻放出光明與希望;幸福是果實,回報以芳香與甘甜;幸福是落葉,奉獻出余熱化香泥。
7、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微笑著的閃著淚光的雙眼;是耳邊親切的問候;是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是風燭殘年的老人攜手夕陽;是全家人圍成一桌在中秋之夜享受天倫……
8、幸福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溫暖如春;幸福是一股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9、幸福是什麼?假如用顏色來形容,幸福應該是溫暖的黃色熱烈的紅色;假如用聲音來比喻,幸福又是激越的高音,低婉的小調;假如用味道來打比方,幸福則為甜蜜蜜的滋味,是遠赴外地的遊子吃到的母親親手烹調的家鄉菜。幸福是獨處的寒梅,是那種能在平凡中尋找歡樂,能用樂觀開朗的心去面對生活的心靈,用心靈去認真地品味幸福。幸福只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劑。敞開心靈,幸福並不遙遠。
10、幸福是什麼?幸福如花,懂得欣賞它的人,才能感受到它茵蘊著的芳香。幸福如火,懂得呵護它的人,才能感受到它帶來的溫暖,消融心靈的冰峭。

㈤ 我與幸福面對面

我與幸福面對面
一次偶然發生的事情讓我明白了幸福其實並不遙遠,它就住在我的對面。
那天,雨下得很大很大。放學了,我因為沒有帶傘,只好留在了教室里。留就留吧,這雨總該有個停息的時候吧,我和幾位同學在座位上寫寫作業,說說笑笑。「xx,你爺爺來接你了!」老師大聲地喊道。「xx,你阿姨來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室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了。這時,我開始心急火燎了:「這雨怎麼還沒有停呢?我哪時候才能回家呀?」我又開始抱怨爸爸媽媽:「整天上班,根本不顧及我,現在倒好,下這么大雨,誰會送傘給我呢?」看著這原本吵鬧的教室變得這么冷清,我越發心急如焚了……
「xxx,你奶奶來接你了!」奶奶?奶奶會來接我?老師肯定弄錯了!奶奶住在遠離學校的鄉下,下這么大的雨,她怎麼可能來接我?我將信將疑,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慢吞吞地走向教室的前門。這時,一個矮小的身影出現在老師的身後,我定睛一看,是奶奶!是我的奶奶!「奶奶!您怎麼來了?」我驚喜不已,大聲叫了起來。「我怎麼來了?傻丫頭!我不來你怎麼回家呢?」「那你怎麼知道我沒帶傘?」我拉著奶奶的手,撒著嬌說。「我猜的!」奶奶疼愛地拍著我的手,「你爸爸媽媽都在廠里,你又不知道帶傘!」一股幸福的暖流從心底噴涌而出,我的眼睛濕潤了,「奶奶!」我幸福地叫了一聲。
幸福也許藏在了冬日的陽光里,也許躲入了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中,也許……但是只要我們稍稍一舉足,邁出我們心中的那道門檻,然後再輕輕一敲門,幸福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幸福其實就和我們面對面!

㈥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原文

幸福在哪裡 白岩松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

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

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

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

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

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0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0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白岩松,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19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周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1993年,白岩松參與創辦《東方時空》,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欄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直播。1999年參加了澳門回歸直播、國慶五十周年慶典轉播。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周刊》(後更名為《新聞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擔任2004和2008年兩屆奧運火炬手。 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 ,並與2009年榮獲「話語主持群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時許,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官方微博「新聞一加一」發布消息稱, 「根據頻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視《新聞周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周刊」發布消息稱,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㈦ 幸福是什麼幸福又在哪裡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算是幸福?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生活態度.同樣的一天,如果以不同的心情去面對,將會是不同色彩.
面對世界上的一切,只有失去了,我們才會懂得珍惜.幸福也是如此,只有緊緊抓住它,才不會讓它稍縱即逝.
緣於心靈的音樂是幸福的源泉.任何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這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要得到幸福只有靠自己,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感受到什麼是幸福的.

㈧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的原文是什麼

1,《幸福在哪裡》: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裡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秘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系?人群中,又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這是一個傳統的復歸,還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因祈福而產生的下意識行為?還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嗎?」我問。「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著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說法也很留餘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日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溫暖著屋內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梁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梁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

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對這三個問題的挑戰?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這些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們似乎更加焦慮,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鬧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總鬧些大事,不顧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財富有一天就不算數了;窮人也不安,自己與孩子的境遇會改變嗎?就在這抱怨、焦慮和不安之中,幸福,終於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時候,和諧社會的目標提了出來,其實,這是想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力圖讓人們更靠近幸福的舉動。不過,就在為此而努力的同時,一個更大的挑戰隨之而來。

在一個十三億人的國度里,我們該如何解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我們人群中的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麼?精神家園在哪裡?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都信人民幣嗎?我們的痛苦與焦慮,社會上的亂像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而我們除了幸福似乎什麼都有,是不是也與此有關?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問題的同時,也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目標。

可是,幸福在哪裡?

幸福在哪裡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葯;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彙。

這樣的情形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隨處可見。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裡?

一天下午,我和身後的車輛正常地行駛在車道上,突然間,一輛豪華車逆行而來,鳴笛要我們讓路,可是正常行駛的我們無路可躲,於是,感覺被怠慢的那個車主,在車過我們身邊時,搖下車窗痛罵一番。那一瞬間,我驚呆了:為這輛逆行而來的車和這個充滿憤怒的人。車主是一位年輕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錢也受過良好教育,然而,這一瞬間,憤怒讓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責的同時,我竟然沒有一絲的憤怒,倒是有一種巨大的悲涼從心中升起。因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她。我們都無處閃躲。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復雜的時代。醫生一邊拿著紅包,一邊接連做多台手術,最後累倒在手術台上;教師一邊體罰著學生,堅決應試教育,另一邊多年顧不上家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撲在工作上;官員們,也許有的一邊在腐敗貪污著,另一邊卻連周末都沒有,正事也幹得不錯,難怪有時候百姓說:「我不怕你貪,就怕你不幹事!」

其實,說到我們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墜落一邊在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4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4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㈨ 幸福在哪裡智慧樹答案

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每個人的心裡,智慧樹給不了你正確的答案。
幸福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建議你真正能將自己整個人生的幸福感提高起來,做一個真正幸福一生的人。
幸福,是指一個人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並不與快樂、滿足、方便劃等號。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
一個人的幸福,是靠雙手創造的,是用心面對人生的結果。
幸福,是生命歷程中不可缺少的風景;幸福,更是人生旋律中優美動聽的音符!

㈩ 幸福在哪裡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算是幸福?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於你的生活態度。 同樣的一天,如果以不同的心情去面對,將會是不同色彩。舉個例子,清晨醒來,匆忙的洗漱之後背上沉重的書包,邊向教室飛奔邊抱怨上課太早和天氣太差,勉強到了教室卻是半睡眠狀態。這樣的一天讓人疲倦,這樣的生活是沒有色彩的,是黑白的。如果我們稍微改變一下生活態度,早上早起一些,不慌不忙的洗漱之後悠閑的走到教室,路上飄落的樹葉,瑟瑟的秋風都將成為大學美好的記憶。這樣的生活是多彩的。同樣的一天,什麼樣的色彩取決於我們自己,那麼為什麼要拒絕彩色呢?每天早上下床之前,不妨先舒暢的描繪一幅今天可能遇到的幸福藍圖,如此一來,不論你面臨什麼事,這種想法都將產生積極的效用,甚至將困難與不幸轉為幸福。相反,如果你對自己說一切都那麼糟,那麼你便是在製造自己的不幸。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充滿陽光的,樂觀的看待人生,塑造自己的幸福吧。
面對世界上的一切,只有失去了,我們才會懂得珍惜。幸福也是如此,只有緊緊抓住它,才不會讓它稍縱即逝。 我們常常喜歡回憶幸福的往事,希望回到幸福的那一刻。可是你們知道嗎?我們現在的每一刻其實都是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天涼了是誰提醒我們要加衣服?是遠方的媽媽。此刻不是幸福嗎?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而互相協作一起奮斗,這不是幸福嗎?幸福就在我們微笑的時候,就在我們歡呼跳躍的一刻,就在花開的瞬間,它在我們周圍,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善於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麼是幸福,才知道如何去體味。
緣於心靈的音樂是幸福的源泉。任何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這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要得到幸福只有靠自己,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感受到什麼是幸福的

閱讀全文

與面對面幸福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未來的婚姻關系如何 瀏覽:611
良言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512
幸福有多少種遇到你是第一種 瀏覽:761
愛情三觀一致有什麼例子 瀏覽:827
楊家評哪裡有美女 瀏覽:345
你要的幸福就有結果什麼歌 瀏覽:753
在愛情裡面如何欲情故縱 瀏覽:415
什麼人才是真正愛情 瀏覽:118
集體經濟脫貧做了哪些事 瀏覽:995
花樣游泳美女來自哪裡 瀏覽:52
婚姻的邊緣什麼意思 瀏覽:775
愛情片哪個網站免費 瀏覽:435
九月女龍四月男狗婚姻怎麼樣 瀏覽:633
屬兔男和猴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956
俗話說哪裡出美女 瀏覽:905
幸福樹換盆時怎麼養 瀏覽:456
事業單位編委會過會要多久 瀏覽:661
如何對付曖昧的婚姻 瀏覽:718
公務員和事業編都上岸怎麼辦 瀏覽:723
臨汾美女為什麼漂亮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