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江南女子的句子
1、如果說江南是水粉之鄉,那麼,江南的女子猶如一盒水粉,輕輕斜斜地一拉,總能在你心中塗抹出你最想要的色彩,快樂的、爛漫的、憂傷的、靜雅的、純美的……濃濃淡淡的孕育在你的心底,爽心悅目,恰到好處。江南閨蜜,宛如雲彩浸泡在天空的晚霞中,呼喚出一種親切,一種牽引,一份似曾相識與相見,凝聚暖暖的熟稔的情懷,總會有一種牽掛,一汪熱淚盈眶的感觸。
…………
2、江南女子是最中國化的女子,透著濃濃的中國風,在詩詞歌賦山水畫里處處可見她們的身影,她們將自己獨特的美展現給了世人。江南女子,你就是這樣從詩中走來,從畫里飄來,吹拂著盛唐的和風,滋潤著宋朝的細雨,掩映著明清的晚月,惦記著百代的牽掛,緊緊依偎著垂柳細楊,輕輕盈盈的身姿,給這江南的水鄉又多了一般寧靜祥和。
…………
3、誰在意個春秋霸業,誰在意你江山漢碧?任風起雲涌,桑海滄田。任鐵馬冰河,胡虜南蠻。你依然婷婷玉立於江南水鄉,素妝淡抹,潔身自愛,不怒不威。將殷殷歲月寄予書畫,將滴滴婉約寫進唐詩。古往今來,多少王孫為你神魂顛倒,多少英雄為你如醉如痴。「今生有幸江南去,縱是夢死不言歸」。蘇杭綠水,風流畢至,染濁了水鄉淡墨。楊州碼頭,千帆如雲,運瘦了江南荷池。
…………
4、江南女子秀天下,無論把她放置於奔騰喧囂的街頭,亦或是小橋流水的村畔、碼頭,再或是無語凝噎的離亭;無論她是婆娑淚影款款而行,悄然而過,還是徜徉天真,巧笑嫣然,都會點綴一種澄澈與安靜,讓人心動,猶如青蓮般靜默永恆,亦如夏花般熱烈溫婉。
…………
5、琴韻芳華,淡染流年,默然相愛,寂靜喜歡。江南是神馳夢想的聖地;江南女子是夢寐恬適的夢境。時光荏苒,歲月春秋,幾經紅塵漫路,幾番南北逆轉,獨有江南之美駐於心,唯有江南之倩綉於魂。江南美,江南的女子更美!
…………
6、煙雨的江南,本身就是一副人融物景的水墨畫,而江南女子就是剔透晶瑩的瑪瑙與珍珠,鑲嵌在這副流動美麗的畫中,誠望可取,但垂涎不得。淡淡的墨痕,在薄如蟬翼的宣紙上暈染開來,一層又一層直抵心的深處。粗看淡淡的,若隱若現,細品濃濃的,卻是抹也抹不去的華麗。
…………
7、細雨中,你穿著素色印花旗袍,從幽深的雨巷走來,讓我想起詩中撐著油紙傘的姑娘,走過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在雨中彷徨。我多想摘一枝清純的梔子花,別在你的胸前,讓那淡淡的,甜甜的清香,化去你憂郁的哀傷。
…………
8、江南女子,如同微雨中江南的小鎮,恬靜,婉約……六朝金粉,秦淮河邊,浣紗溪畔,運河水邊,你輕吟著江南小調,盈盈走來。從詩中走來,從畫中穿過,低眉淺笑,發絲輕綰,柔柔的聲音中浸潤了千年不變的優雅。
…………
9、江南女子的女子,江南妹妹的妹妹。一把古箏,半盞渾酒,一根紅燭,半世痴情,青絲飛揚轉白絮,一生等待,不怨不恨不惱,不愁不苦不哭,只為長宿夢中。江南女子:心不想齊天,命不願如紙。只願為人賢妻,做人良母。半張素顏半尺凌,清歌冷舞待情深。金梭玉剪織錦闌,不若粗布嫁衣還。至此長向夢君在,還望他朝江南來。
…………
10、江南女子,我婷婷玉立的女子,江南女子,我阿娜多姿的女子。那葉旗袍穿上你姣嫩的身,旗袍便有了驚艷的魂。那把小傘在你手中撐開,小傘也便有了比落晚霞的醇。你是江南水鄉那道七彩的虹,你是江南水鄉骨子裡那行不老的詩。
2. 江南女子什麼氣質
忽然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來,默憶著綺麗的詩句,眼前慢慢幻化出神態寂寥,踽踽獨行的江南女子身影:
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撐著油紙傘在雨中哀怨,在哀怨中彷徨,她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夢一般地飄過,冷漠,凄清,惆悵……
她可能是沈園欲箋心事,獨語斜欄的唐婉,也可能是槳聲燈影里泣不盡風檐夜雨鈴的李香君……或者,她就是尋常的江南女子。
江南女子……安靜淡恬、柔媚可人,你一視之下,那白皙的膚色,玲瓏的身姿,柔婉的話語,讓你頓然感受到典雅的審美愉悅,風,吹不皺她們的皮膚,雨,淋不殘她們的青春,她們清高冷傲,也慵懶繾綣,彷彿在熄滅某種熱忱與激情。懨懨不快的時候,她們秀眉微蹙,落寞如花,意興飛揚的時候,她們皓腕輕舉,團扇輕揮,那種野性的如烈焰般激動人心的壯闊不已的情懷已是很少見到,只是踩著碎石款款細步,在水溫山瘦的江南,一任濕漉漉的空氣潤澤她們的肌膚她們的心。
她們屬於秩序生活的遵守者,擅長把生活之酒釀就得綿軟清香。對於愛情婚姻,她們要的是安穩平和。並非一定要把婚姻看作神聖,她們也愛做浪漫的夢,只是少了對風險的承擔意識,不願意一個人在世界上勞碌奔波;對於生活,她們總是能調理得完美精緻,在忙碌中輕悠著,即使勤勉孜孜。也會有條不紊,最能夠消受甜蜜和幸福。她們小鳥依人的嬌羞,讓人想起的是歌舞昇平,是安寧和諧;她們弱柳扶風的孱弱,讓你的心變得安靜,溫馨;她們典雅華貴的氣質,更讓男人感到熨貼自若,爽心悅目。在淡泊中體現柔情,在矜持中顯示神秘,那份溫和的撫愛,足以消磨萬丈豪情,讓你在溫柔中沉沉睡去。
江南女子,生得美麗又生於美麗,她們心不想齊天,命不願如紙,只想該耕的就耕,該織的就織,只願在方方塊塊的江南,在水一方的江南,煙雨迷朦的江南,楊柳依依的江南,杏花梨花桃花櫻花的江南,紫燕剪春雨絲竹弄管弦的江南,為人賢妻,做人良母。
江南水滑,才養得出如此多情,如此才情的女子。想像春晨或秋晚,那江南的女子,就坐在二樓臨巷的小窗旁,手拈一片花葉,淺笑低眉。如煙的長發,就那樣盤在頭頂,或著也用一枝象牙釵,任垂下的頭發拂過面龐,如同初春的楊柳,劃過水面,惹起情意萬千。她捏一個蘭花指,唱一段江南小調。或改一首小詞,垂一會相思淚。間或迷離的眼神,是在想那個美麗的少年么?不然為什麼膩如凝脂一般的面,會悠然飄起一片紅雲呢?
也許南唐李璟的《浣溪沙》更能體現江南女子哀愁的神韻:
手卷珍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或者用徐志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句來形容江南女子,最是貼切不過。能像上面一樣估計就是純正的江南女子勒~~~~~~~
3. 如何守護自己的愛情
有一對情侶,相約下班後去用餐,逛街,可是女孩因為公司會議延誤了,當她冒雨趕到時候已經遲到了30多分鍾,她男朋友很不高興地說:「你每次都這樣,現在我什麼心情也沒了,我以後再也不會等你了!」剎那間,女孩的心決堤崩潰了,她在想:或許,他們再也沒有未來了。
同樣,在同一個地點,另一對情侶也面臨同樣的處境,女孩趕到的時候也遲到了半個鍾頭,她的男朋友說:「我想你一定忙壞了吧?」接著他為女孩拭去臉上的雨水,並且脫去外套披在女孩身上,此刻,女孩流淚卻是溫馨幸福的。
你體會到了嗎?其實愛恨往往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愛不僅要懂得寬容更要及時,很多事可能只是在於你心境的轉變罷了。
怎麼樣守護往往都在你的一念之間,你自己要好好把握
4. 怎樣守護幸福
上帝說:「你的愛有兩種,一種是博愛,一種妨愛(礙)!」
天空的回聲:「你的愛分為兩種,一種是誘惑,一種是掠奪!」
其實幸福一直都在你心中,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現在擁有的,就是守護幸福的最好方法!
5. 你認為江南女子一般具備什麼特點
我從小生活在江南,可以這么說,江南女子什麼樣的都有。那個淑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淑女雖然還存在,但很少,大部分還是很開放的。拜金的也有,不敗金的也有,長得好看的有,長得不好看的也有,總之想要看到什麼樣的都可以。
6. 尋找一篇題為《江南女子》的文章
江南女子
阮珎(2004級)
江南給予我的印象永遠是濕濕的,糯糯的,粘粘的。江南的水永遠都是清而悠長的,江南的山永遠都是青翠秀氣的,江南的小鎮永遠都是白的牆,黑的瓦,上翹的檐角,長著青苔的石板路,成群的燕子,玲瓏的烏篷船,小巧的拱橋,以及那些斗笠,脂粉,楊柳組成的水墨畫。而江南的女子永遠都是穿著藍色旗袍,撐著油紙傘,徘徊在雨巷裡的丁香姑娘。
江南是出美女的地方,江南的女子即使不是絕色,也一定是溫柔如水、楚楚動人。只怕「小家碧玉」這個詞是最適合用在江南女子的身上吧。
江南的水那麼清,那麼柔,無怪乎江南女子的三千青絲被濯洗得那麼如雲似霧,或是神采飛揚的飛天髻,或是曲折宛轉的靈蛇髻,或是別致可愛的墜馬髻,就連那一兩縷游移在粉腮邊的,也增添了江南女子的俏皮與靈動。江南的山,頂多隻能稱作丘,那樣的秀氣,與北方的雄奇大川相比是絕對不能稱作山的。江南的山應該是黛色的,終日為雲霧所掩映,總是淡淡的,靜靜的,意境悠遠。江南女子的眉就像江南的山一樣,淡淡的,蹙在一起,有了淡淡的憂愁,低眉順眼間全是數不盡的柔情似水。想那林黛玉雖非地道江南女子,但好歹也是在江南染了些風韻的,淡淡的罥煙眉,弱不禁風的身子骨,大概也就是這么熏陶出來的吧。而江南水鄉最能突顯其特點的,大概就是它那小巧玲瓏的烏篷船和同樣小巧玲瓏的石拱橋了。烏篷船雖小卻在河網密布的小鎮上來去如梭,穿過那些密密的,精緻的小拱橋。江南女子的鼻子也是同樣的小巧玲瓏,又精緻可愛,那麼一點兒弧線,不會太生硬,使平板的五官多了些曲線,多了些嬌俏。
如果用一種花來形容江南女子,我以為用桃花最好,那麼柔軟,那麼嬌弱,是要捧在手心裡呵護疼愛的。凝脂一般的肌膚上點氳著淡淡的粉紅,果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紅」。
提到江南女子,不得不提到那位浣紗的西施。史書里說西施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我卻寧願相信夫差是為西施所帶的江南婉約氣質所傾倒。那個水般溫柔的女子融化了夫差在半生戎馬中堅硬起來的心,更是用一腔水般的柔情換取了越國十多年的生息。世人皆說西施是越王勾踐復仇的工具,是吳國滅亡的禍水,我卻深不以為然。江南女子的眸子是在江南濕潤的空氣里一點點養出來的,總是霧蒙蒙的。那麼淺的兩泓水,是藏不住什麼禍國殃民的。而江南女子的嗓音卻總讓我想起江南的小吃:糯米糕,總是綿綿的,軟軟的。聽著這樣的嗓音,心裡的那點柔軟全都被勾了起來。我實在不能想像,這樣甜甜的,糯糯的聲音會主宰一個國家的沉浮。歷史太過厚重,不是一個水般、花般的江南女子所能承受的。
西施呀,她原本應該是一個在溪邊浣紗的美麗姑娘,偶爾與同伴們在荷塘采蓮子,然後遇見一個敦厚老實卻十分照顧她的莊稼人,相夫教子,平凡卻幸福的過一生。然而與范蠡的相遇卻改變了她的一生。我想,西施對范蠡應該是有情的,畢竟一個豆蔻年華的少女與一個英武挺拔的男子,製造的一場完美邂逅是太具有誘惑的吧。但我仍然偏執認為西施在吳亡之後,是該被勾踐沉入太湖的。
民間皆流傳西施與范蠡最後是雙雙隱居太湖的,完成了一段英雄美人的大好姻緣。我卻相信江南女子骨子裡的痴情和執著是不會令西施隨著范蠡就這么安然離去的。我想,西施對夫差是應該有情的,可能更甚於她對范蠡。這樣的情是絕不會令西施在夫差死後,再與范蠡雙宿雙棲的。我寧可相信她被沉江這個殘酷的結局。江南水般的女子最後還是回到了水中,對西施來講,也應該是個不錯的歸宿吧。曹公對西子沉水的命運也是大為惋惜的,他曾經感慨:「一代傾國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自古以來,文人們對江南女子從來都是不吝於辭藻的,然卻多輕浮香艷之作。文人們的風流在金陵,揚州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詩風,詞風自然也就失了一定的深度。惟有杜牧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讓我很有些憤憤然。江南女子在亂世中只能如浮萍般漂到哪是哪,亡國的責任又豈能是一個小小的商女可以承擔的。中國文人是喜歡指責女子的,所以紅顏薄命也就不那麼具有傳奇色彩了。
江南女子雖柔,骨子裡卻是有一股傲氣的。李香君「血濺桃花扇」縱然使天下男子汗顏,就連被指責為紅顏禍水的張麗華,也是可以為了貞潔引頸自戕的。
時隔千年,如今的江南女子早已不是舊時的模樣,江南女子仍是水般的柔,那股子韌性卻是一點一點沁了出來。江南女子以一種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力量證明她們不只是有精緻的面容,她們也是有自己的風骨的,也是可以有著「玉碎」決心的烈性女子。
7. 擁有江南女子的長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當然是非常的驚艷和水靈靈的。江南女子一般都被人認為非常的好看,然後,如果有這樣的長相,肯定會被別人所羨慕,我個人認為如果有這樣的長相,肯定是非常好的,自己會覺得非常的開心。
8. 古代江南女子的故事你知道嗎
蘇小小
蘇州楊柳任君誇,更有錢塘勝館娃。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作的一首《楊柳枝詞》。詩中第三、四句 提到了蘇小小其人。蘇小小何許人也? 相傳蘇小小是六朝南齊(479-501)時人,是錢唐有名的一個歌妓。關於她的故事傳說,最早見於六朝南陳徐陵(孝穆)編集的詩集《玉台新詠》中的一首古詩《錢唐蘇小歌》: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傳說,蘇小小是個美麗而又聰明的女子,自幼父母雙亡,寄住 在西陵(西岸)橋畔的姨母家,因生活所迫,淪為歌妓。她多才多藝,能歌善舞,擅長演奏各種樂器。她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蘇小小平時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獨坐車中,叫人推著,遍游湖畔山間。一日,游賈西湖,沿湖堤而行,不期遇到一位少年阮郁,正騎著一匹青駱馬迎面而來。兩人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為了表達愛慕之心,蘇小小口吟一詩:「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阮郁聞知,後來登門求見蘇小小,互訴愛慕之情。不久,這對年輕人終於如願以償,結成良緣。
自此,兩人比翼雙飛,『每日不是在畫舫中飛斛,游覽那湖心與柳岸的風光,就是自乘著油壁香車,阮郁騎著青驄駿馬,同去觀望南北兩峰之勝概。」(《西湖佳話·西岸韻跡》)不料好事多磨,僅僅過了三個月的婚後幸福生活,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不違父 命,忍心與小小揮淚相別,匆匆而去。自此之後,杏如黃鶴,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
這年秋天,為了排遣心中煩悶,蘇小小乘油壁車到滿覺隴賞桂,見滿山紅葉,甚覺可愛。在煙霞嶺下一座破廟前,看到一位書生正在攻讀詩文。交談這下,方知這位書生名叫鮑仁,正欲上京趕考, 但缺少盤纏,不能前往。蘇小小十分同情書生的貧困遭遇,慷慨解 囊,贈銀百兩,資助鮑仁上京赴試。
又過一年,夏秋之交,蘇小小賞荷歸來,夜間貪涼,坐在露台久了,犯了風寒,染成一病,加以經常思念阮郁,病情日見沉重,卧床 不起。臨終前,她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生於西冷,死於西冷, 埋骨於西冷,庶不負我蘇小小山水之痛。」說畢,奄然而逝。正在此時,得到蘇小小資助去京應試登第、已任滑州刺史的鮑仁,專程來錢唐西岸向蘇小小道謝,獲悉小小的死訊,撫棺痛哭不已。鮑仁後來遵照蘇小小「埋骨西冷」的遺願,就出資在西岸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唐蘇小小之墓」。後人又在墓上建亭,亭名「慕才亭」。這就是千百年來流傳的西岸蘇小小故事。
莫愁女:生卒年待考。戰國末期楚國歌舞家。鍾祥人。姓盧,名莫愁,生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貌美如仙,愛好歌舞。十六七歲時被楚頃襄王征進宮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間歌舞走進了楚王宮廷。在楚王宮,得以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受其指導,歌舞技藝日進。後將古傳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騷、賦和楚辭樂聲,完成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陽阿》、《薤露》、《採薇歌》、《麥秀歌》等楚辭和民間樂詩入歌傳唱。寡和高曲《陽春白雪》成為千古絕唱,對後世的樂賦入歌傳唱產生了深遠影響。後因未婚夫放逐三吳揚州而投漢江,幸被漁夫救起,不知所終。
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容齋隨筆》說:"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見於正史,出自於古《樂府》和《石城樂》和《莫愁樂》。《唐書.樂志》載:"《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固作此曲。"《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英鍾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悉'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天監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將石城《莫愁女》,亦雲《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勝古跡。宋人王之望《輿地紀勝》說:"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鍾祥縣志.古跡》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這些名勝古跡,千百年來,俱為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尋訪的佳妙去處。 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原名不叫莫愁村,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雲,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桃花村。與莫愁村毗連的莫愁湖,遠古史稱滄浪湖。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渡口磯頭絕壁上的白雪樓和樓東的陽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滄浪三湖跨江與村毗連。
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盪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裡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
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大琴師劉涓子之後,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楚襄王把她征進了宮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揚州。揚州地面距郢中數先千里之遙,襄哥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漢江淚別王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不盡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載著襄哥的船兒遠去,含忿在白雪樓舉身奔赴投了漢江!
人們為了紀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為莫愁村,把滄浪湖改名為莫愁湖,她系艇登岩的白雪樓下的磯頭渡,則稱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傳說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台、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里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下郡國利病疏》載:"漢水故道逼進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鍾祥縣志.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今處於漢江西岸的文集鎮,仍保留了楚時舊俗,不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傳承了楚國圖騰舞蹈《鳳凰舞》。莫愁湖,則因圍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蓄水約一千萬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圍墾後的漢江故道上,建起了現代化的棉紡廠和自來水廠,廠里的姑娘們--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氣風發地為祖國的建設貢獻青春,展現著蓬勃的綽綽風姿。 莫愁源的東北為中國明代十五陵--明顯陵,陵中有九曲河與湖相通。年年陽春三月,湖岸桃花開放更盛;夏秋兩季,姑娘們則成群結隊,於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蓮。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風光綺麗,暇日垂釣,其樂無窮。鍾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鎮建設規劃中,將開發莫愁湖公園列為重點項目。未來的莫愁湖,必將水更青、花更艷、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遊客、八方嘉賓!
9. 江南女子應該是怎樣的
江南女子,這四個字令人立即想起的,應該是美麗女子的形象。
江南所指何地,古今說法不一,但是,大致可以確定一個范圍,這便是長江中下游流域。這一帶地區屬於我國版圖的中間地帶,氣候溫潤,水土柔和;社會經濟開發較早,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重視文化教育,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多數時代不是政治中心所在,社會觀念比較務實,開放;戰爭影響相對較小,人們習慣於過平靜安逸的生活,性情比較平和;凡此種種,都使得這一帶生長的女子往往具有別處女子所缺少的一些優點。這些優點,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所指出了。古人喜歡把他們的這種認識,通過詩歌表達出來。
有意思的是,人們最早在詩歌中指出的江南女子的美麗形象,是勞動時的形象。漢代有一首民歌,題為《江南》,是這樣寫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中雖然沒有出現女子的字樣,但是,讀者是不難從詩行之間讀出「采蓮女兒」四個字的。後代以《采蓮曲》為題的詩歌,很多都以描寫采蓮女的生活為內容,就是最好的證明。可見,江南女子,最先給予人們的,是歡快的、活潑的、勤勞的女子的美好形象。
采蓮少不了船,江南女子采蓮的時候,自然是要劃著小舟的。「采蓮女,采蓮舟,春日春江碧水流」(閻朝隱詩句),是多麼美好的一幅畫面!
仔細考證起來,江南女子的勞動,還有一樣可能比采蓮還早,那便是:江邊浣紗。我們知道,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產於浙江諸暨,是典型的江南女子,她在被選入宮之前,據說就經常去江邊浣紗。即唐人宋之問詩所說的,「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國微不自寵,獻作吳宮娃」。王維有詩句雲「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浣紗女子那一種楚楚可憐,誰人見了能夠無動於衷呢?「越女芙蓉妝,浣紗清淺水」(鮑溶詩句),青山綠水,實在是陪襯美麗女子的絕好場景。
采蓮不能無歌,采蓮的江南女子,當然是會唱歌的。漢代的這首《江南》詩,有專家說,那是一人唱多人和的歌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為獨唱段落,「魚戲蓮葉東」以下為和聲部分。後代的詩歌中,采蓮女子往往是唱著歌的。「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張籍詩句),「薄暮斂容歌一曲,氛氳香氣滿汀洲」(閻朝隱詩句)。可見,江南女子的歌聲是無比動聽的。一邊劃著船,一邊唱著歌,古代詩人管這叫「棹歌」。「江南女兒棹歌謳」,是李白嚮往的情景;「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那情,那景,那女子,曾令大詩人李白久久不能忘懷。令李白更加難忘的是江南女子肌膚的白皙。杜甫提到他早年游覽江浙時所見紹興一帶女子的美麗時,只用了一句籠統的「越女天下白」。而李白不然,他不但注意到「耶溪女似雪」,「吳兒多白皙」,還把江南女子從頭打量到腳,「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又,「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臉面皎潔如新月,雙足白皙如霜雪,李白一再贊嘆,可見印象至深。江南女子的肌膚白皙,也曾令晚唐的韋庄稱嘆不已,「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庄除了注意江南女子的臉面皎潔之外,還特別注意到了江南女子霜雪一般的雙腕。這都足以讓他流連忘返的了,因此他唱出了「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樣纏綿的名句。
「如花越女姝」(元稹),江南女子固然天生麗質,但是她們自古就懂得妝扮自己,決不傻乎乎地以粗服亂頭、素麵朝天為榮。她們的這一特點,深得詩人們的賞識。南朝民歌《西洲曲》里那女子「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令人一讀難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張籍),「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李白),可見唐朝時,江南女子已經善於妝扮自己;蘇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可知宋代的江南女子也毫不遜色。
江南女子的美,還包括有一襲細腰。就是杜牧所說的「楚腰纖細掌中輕」,溫庭筠所說的「吳公女兒腰似束」。
中國文化是含蓄的、內斂的、細膩的、心靈的,是顧影自憐的、暗藏的、傷痛的,是寂寞的、悲觀的、女性化的、感性的。西方則是外向的、男性化的、理性的。
中國文化的氣質其實就是唐以後文人的氣質,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會出現中國這樣獨特的現象:文人。中國哲學也是心靈的哲學。因之當一切寂寞起來的時候,對女性的贊美也是世界罕見的。文人們莫不都在追求一紅顏知己,在溫柔里舔舐寂寞的傷口。而我想,江南女子當是中國文化的紅顏知己。
如果說油紙傘、扇子是形容江南女子遮掩的朦朧之美的話,旗袍則是昭然若揭的「美」的展示,澄澈,不敢褻瀆。她穿著海棠旗袍,她倚靠著門框,笑,那倚門的一身紅海棠在清寒的風里吹得顫抖。風吹亂了「海棠」——是我對江南女子最經典的印象,成了範本。
我突然想起我最希望的生活狀態:就是那情境,避開紛擾……
江南,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與其說是一個地理概念,不如說更是一個人文概念。
呵呵,所以我想說的是江南女子,不是女人。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並沒有多大差別,其實差別大了。如果純粹說江南女人,那隻是一個地域概念,但是說江南女子,卻是指一類人。
天堂勝景,世外桃源,魚米鄉,佳麗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遍地綺羅,盈耳絲竹。這一切,當然都是迷倒文人的境界,但其實這往往不過是江南的背景。千百年來,使中國文人神馳夢想,甚至使一個北方的皇帝也不惜放棄朝政而三下江南的真正緣由,我以為是在江南那一道道迷人背景之中,更有一位真正的「江南主角」:那就是「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子。
讓人內心聳動和無法釋懷的,首先是溫婉如水的江南女子,然後才是江南的氤氳山水風花雪月。
女人是江南的靈魂。這種說法雖然會讓人覺出一絲色情的味道,但也沒辦法。男人就是如此沒出息,文人則更甚。其實,色情並非是個不幹凈的字眼,由色生情,自古皆然,只要這情是真的,是善的。更何況「色」也是一種美。但由於人們已經習慣了一種說法,因此,如果我說江南二字中隱含了一種「色情文化」的意蘊,恐怕會引起無數江南女子要與我打官司,告我「污人清白」。
我喜歡江南女子,喜歡那種溫婉,那種高貴那種嫵媚。這種喜歡,並非是一種慾望,而是一種精神情調。因為在江南女子身上,天然地帶有一種江南文化的韻致。所以,我說的江南女子,是一種文化上的江南女子,然後才是江南女人。
也許在其他地方,你也會找到有那種韻致的女人,應該不希奇吧,比如成都,我有幸,呵呵曾經有結識。但把江南女子當成一種江南文化來欣賞,說到底還是一種賊心而已。呵呵,自己內心的渴望,是能找到一個江南女子當老婆。做得高雅一點,是先從文化入手,女人素養不夠是會受不了的。是會逃的。深情、含蓄、細膩、溫婉、迷濛而又明明帶有一絲傷感的情調。這就是江南女子的情致,這就是江南文化的精髓。江南女子的韻致,是攻克男人心腸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