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的原文是什麼
1,《幸福在哪裡》: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裡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秘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系?人群中,又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這是一個傳統的復歸,還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因祈福而產生的下意識行為?還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嗎?」我問。「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著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說法也很留餘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日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溫暖著屋內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三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梁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梁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
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對這三個問題的挑戰?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這些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們似乎更加焦慮,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鬧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總鬧些大事,不顧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財富有一天就不算數了;窮人也不安,自己與孩子的境遇會改變嗎?就在這抱怨、焦慮和不安之中,幸福,終於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時候,和諧社會的目標提了出來,其實,這是想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力圖讓人們更靠近幸福的舉動。不過,就在為此而努力的同時,一個更大的挑戰隨之而來。
在一個十三億人的國度里,我們該如何解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我們人群中的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麼?精神家園在哪裡?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都信人民幣嗎?我們的痛苦與焦慮,社會上的亂像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而我們除了幸福似乎什麼都有,是不是也與此有關?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問題的同時,也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目標。
可是,幸福在哪裡?
五
幸福在哪裡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葯;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彙。
這樣的情形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隨處可見。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裡?
一天下午,我和身後的車輛正常地行駛在車道上,突然間,一輛豪華車逆行而來,鳴笛要我們讓路,可是正常行駛的我們無路可躲,於是,感覺被怠慢的那個車主,在車過我們身邊時,搖下車窗痛罵一番。那一瞬間,我驚呆了:為這輛逆行而來的車和這個充滿憤怒的人。車主是一位年輕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錢也受過良好教育,然而,這一瞬間,憤怒讓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責的同時,我竟然沒有一絲的憤怒,倒是有一種巨大的悲涼從心中升起。因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她。我們都無處閃躲。
六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復雜的時代。醫生一邊拿著紅包,一邊接連做多台手術,最後累倒在手術台上;教師一邊體罰著學生,堅決應試教育,另一邊多年顧不上家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撲在工作上;官員們,也許有的一邊在腐敗貪污著,另一邊卻連周末都沒有,正事也幹得不錯,難怪有時候百姓說:「我不怕你貪,就怕你不幹事!」
其實,說到我們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墜落一邊在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七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八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十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4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4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Ⅱ 你覺得窮人的幸福在哪裡
原來,夫妻之間難的並不是共患難,而是共富貴。在物質貧乏的時候,愛情顯得可貴,我們反而可以找到很多的幸福感覺。在貧窮夫妻的身上,更能見證到一些相偎相依恩愛的情景,當我們的物質上得到滿足以後,總有些東西會隨之逝去。
我想我應該改變一下有錢就等於幸福的命題了,不再抱怨不夠有錢,不再跟別人攀比而不快樂。我們應該珍惜和感受當下的幸福,因為幸福並不是等到哪一天我們有錢了才會到來。
知足常樂是一種人生哲學。窮人更懂得金錢的價值,更懂得儲蓄、更願意把錢花在刀刃上;窮人願意花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窮人對幸福的感知敏感而又簡單、淳樸而又原始,他們沒有名牌包包也同樣很開心。
Ⅲ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指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感悟:
幸福是什麼?你問不同的人,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有記者隨機采訪了街上的行人。一個悠閑的窮人說:「有錢就是幸福。」一個匆忙的富人說:「有閑就是幸福。」一個下崗工人說:「有工作就是幸福。」一個工作太忙的人說:「不上班就是幸福。」一個失去雙親的人說:「父母在就是幸福。」一個雙目失明的人說:「能看見東西就是幸福。」一個癱瘓在床上的人說:「站起來就是幸福。」一個撿破爛的人說:「多撿些破爛就是幸福。」一個小學生說:「星期天媽媽能帶我上公園玩,星期天就是幸福。」原來,缺少什麼,什麼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覺。和睦家庭的溫馨,獨往獨來的自在,辛勤耕耘的收獲,悠閑自得的蕭灑,朝朝暮暮的相守,咫尺天涯的思念。可以說,幸福無處不在,但你必須用心去感覺。
幸福是一種滿足。內在的踏實與淡然,外在的純朴與真愛。對事,坦然面對,欣然接受;對人,寬宏大量,不求回報。平和、真誠、從容、豁達,知足常樂,你就能夠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悟。在平淡中尋找幸福,在細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獨中守望幸福,在遺失中懷念幸福。
幸福是一種情調。一杯清茶,一枝玫瑰可以帶來幸福;一聲問候,一份牽掛可以送去幸福;一個眼神,一張笑臉可以傳遞幸福。
幸福是一種顏色。當你心情愉悅,感覺幸福時,天空是蔚藍色的,藍得像大海一樣深邃;大地是翠綠色的,綠得像新芽一樣鮮嫩;晚霞是橘紅色的,紅得像篝火一樣火熱。
幸福是一種思念。思念是一種幸福的憂傷,是一種甜蜜的惆悵,是一種溫馨的痛苦。思念是對昨日悠長的沉湎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正是在不盡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凈化和升華。
幸福是一種義務,一種責任,一種享受,一種信念,一種態度,一種信仰,一種勇氣,一種能力,一種心態。
幸福是是看見溫暖的陽光,是聽到多情的雨聲,是領略秀美的綠水青山,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呼吸。幸福是看到孩子的成長,是享受父母的健康,是感受夫妻的溫情,是擁有朋友的真心。幸福是飢渴後的溫飽,溫飽後的思想,思想後的膨脹,膨脹後的迷茫,迷茫後的矛盾,矛盾後的猛醒。總之,珍惜所有,你就會感到幸福!
其實,幸福也很簡單,人們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幸福的。四季輪回,日夜更迭,陽光雨露,花草樹木,使我們享受到美好的自然風光。你用滿足的指南針尋找,它就會對你招手;你用快樂的心靈召喚,它就會對你微笑;你用信任的目光跟隨,它就會向你靠攏。
人生長則百年,短則數十載。只要你把塵世間的浮躁、煩惱、功名、利祿,全看作過眼雲煙,幸福就會與你永遠相伴!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首膾炙人口的老歌《幸福在哪裡》,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在哪裡?朋友啊告訴你,她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艱苦的勞動里。啊……幸福,就在你晶瑩地汗水裡。幸福在哪裡?朋友啊告訴你,她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夢里。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識的寶庫里。啊……幸福,就在你閃光的智慧里。
Ⅳ 你覺得窮人的幸福在哪裡
富人有錢,但不一定快樂。這個可憐的人缺錢,但他可能並不缺幸福。因為財富只是生活的一個方面,沒有錢的人更容易從工作,家庭生活,孩子的成長等等中得到滿足,所以窮人仍然可以得到幸福。
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通常很少依賴父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渴望早點到。在他們的學校生活中,他們會利用假期工作和兼職學習來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很少有“啃老”的想法,能讓父母放心快樂。
許多貧窮的夫妻相愛,因為家庭的困難,夫妻雙方都要努力工作,心靈基本上是用於工作的收入,慾望一般簡單而誠實,很少有不健康的想法,夫妻一般相愛,疲憊而快樂。窮人的目標是低下而現實的,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實現,在鎮上買一個三居室一廳,買一輛七座的麵包車,兒子考上兩所大學,女兒在國有企業畢業分數等等,都會讓他們感到深深的幸福、滿足。
Ⅳ 你覺得窮人的幸福在哪裡
以前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富翁在海邊度假見到一個衣衫樸素曬著太陽垂釣的漁夫。於是富翁規勸漁夫不要閑著,要去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最終要成為億萬富翁。漁夫問問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富翁說,那樣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邊度假曬太陽釣魚,享受生活啊。漁夫聽完大笑說,我現在的生活不就和是你說的一樣嗎?
這個故事常被引用來說明幸福與財富的關系,裡面蘊含著一定的人生道理。我記得前幾年有個央視的采訪叫《你幸福嗎?》,絕大多數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幸福時刻。那麼窮人的幸福在哪裡呢?
幸福,是人的一種情緒體驗,是指人在獲得了某種體驗或感觸之後,產生的一種心理愉悅的感受。幸福的種類有很多種,有精神層面的、有物質層面的。
親愛的朋友們,把目光望得再遠一些吧!把心胸放得再大一些吧!把自己的幸福和整個國家民族的幸福結合起來,每天你的工作和付出,就是幸福的!
願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幸福!
Ⅵ 以幸福在哪裡為題的作文
幸福在哪裡?
幸福在選秀秀場上。
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我們看星光大道,快女、快男,以及其他各大衛視的唱歌比賽,還有非誠勿擾等各類相親節目,和更加直接的各類選美,華麗的舞台和能力參差不齊的選手共同鑄就了一個收視奇跡,這其中就體現了老子的思想。
古時候最時髦的活動就是射箭比賽,老子的比喻就拿弓箭做喻體。我們今天如果把參加選秀的選手比喻成弓箭手就顯得不入時。
但是後面的道理是一樣的。「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評委們放下身段耐心指導,同時草根階層的歌手借選秀提升自己。「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選手們得到老師的指導,以後呢就會避免表演過度的地方,同時沒唱到位的地方勤練習。
這就是一個令自己和觀眾都非常歡樂的事情。也是天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但是,老子還提到一個「逆天而行」的事情,就是下一句:「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不少評注認為這句話主要講的是貧富差距,窮人供養富人,導致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從選秀來看,則是對比賽結果的認可:海選報名人聲鼎沸,最終的冠軍只有一個。能力不足的都被淘汰,冠軍贏得綽綽有餘。說的還是競爭精神的實質。
這時,幸福在於贏,贏得競爭。
上文中的引文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後面還有兩句: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得勝者再登台獻唱,或者拍廣告,拍各種影視劇,把美展現給天下人,便是老子所說的「有道者」——也就是終於當上明星了。
然後要做什麼?還是學習為人處世,把「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當成信條,處處謹慎。不驕傲,不逃避,不留戀。
樓上的網友在文章里提到一條: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很對的。
老子這一章的結語,反問句「其不欲見賢耶?」當然不能搞個通假字,說成沒孩子的人比較閑,但是理解起來畢竟沉重,他要求人們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
Ⅶ 我的幸福在哪裡
幸福靠你自己去尋找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
一個無所事事的窮人說:有錢就是幸福。
一個匆匆忙忙的富人說:有閑就是幸福。
一個滿頭大汗的農民說:豐收就是幸福。
一個漂泊他鄉的遊子說:回家就是幸福。
一個失去雙腳的殘者說:能走路就是幸福。
一個失去光明的盲人說:能看見就是幸福。
一個日夜加班的工人說:不上班就是幸福。
一個德高望重的醫生說:治好病就是幸福。
Ⅷ 富人和窮人誰更幸福
文/羅卜頭 富人和窮人誰更幸福呢?有人會說富人有錢,那富人一定更幸福 以前聽說過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富人每個月都去海濱度假,每次都看到同一個乞丐在海邊懶懶地曬著太陽,富人很想去勸乞丐工作,以改善生活境況,於是就有了下邊的對話: 富人:去工作可以賺很多的錢呀。 富人:賺了錢就可以來這里享受度假曬太陽啊。 你有錢了一個月才能來一次, 我沒有錢卻可以天天在這兒。 有首老歌叫做《幸福在哪裡》,歌詞中唱到: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需求驅使人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慾望來,如:食慾、求知慾、權力欲、財富欲、佔有欲……等等。在這些慾望中,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是人的本能,比如剛剛出生的嬰兒就有食慾。有的慾望則是後天形成的,比如求知慾、權利慾等。有的慾望是層次式循環的,周而復始,每次的慾望值差別都不大,比如食慾。有的慾望則是層次式遞進的,一次慾望得以滿足,更大的慾望會隨之而來,真所謂欲壑難填,下面這段話是其最真實的寫照: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知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因為個人的偏好不同,對同樣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慾望值。比如:質地式樣完全相同的兩件衣服,有的人可能覺得黃顏色的更漂亮,而另外的人則可能覺得藍顏色的更漂亮。我曾經看過一個關於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的故事,故事說:段琪瑞的一生追求名利,算盡陰謀詭計,為獨攬大權,不惜窮兵黷武,竟想不到的是他執政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平生沒有任何財產,他有著極強烈的權力欲,但對財富的要求並不高。 可以說,人是慾望的奴隸,人的一生都是為滿足慾望而來,總是會在各種慾望的驅使下去行動。一般來說,人一旦有了慾望,就會產生滿足慾望的沖動。慾望滿足之後就會獲得愉悅和快感,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覺苦悶和煩躁。比如:嬰兒感覺飢餓時就知道哭泣,一旦吃飽,就會甜甜地笑起來。公務員希望通過努力工作獲得相應的升職機會,可能已經很努力了,但未必就能得到升遷,得不到升遷就會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人的幸福感就是滿足慾望後的愉悅感,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給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慾望」,如果我們把效用看成是行動後的「結果」,那麼幸福與「結果」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慾望水平與「結果」之間的落差越大,則幸福感就越弱;落差越小,則幸福感就越強。由此看來,幸福既有主觀的成分,又有客觀的成分。從客觀上來看,要追求幸福,就必須努力奮斗,積極進取,爭取獲得最大的「結果」。從主觀上來說,如果慾望得不到滿足,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不要讓慾望膨脹。 慾望叫人墮落,使人身敗名裂。在面對物慾、財欲、權欲的時候,要有所自製,要盡力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把慾望扼殺在萌芽中,別讓欲壑膨脹,欲壑難填的滋味並不好受。特別是掌權者,惟有清心寡慾,特別是要把自己的財富欲控制在較低的層次,在其權位上,兢兢業業,才能長立官場,樹立好形象。否則,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愚蠢之事必然發生。 慾望催人奮進,使人功成名就。滿足慾望能使人獲得愉悅和快感,在面對事業成就欲、學習欲的時候,要不斷地去激發自身的慾望,並不斷地去營造滿足慾望的環境。因此任何偉大的目標和理想的實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天上不會掉餡餅,需要人不斷地去奮斗拼搏,拼搏的過程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拼搏的阻力有可能吞噬你的理想。因此,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享受成功的過程,善於享受過程的人,往往能夠從過程中獲得愉悅和快感,為前進添加動力。小目標累積多了自然就會成就人生的理想,最終達到事業的頂峰,實現遠大抱負。 再回到前面的問題,那麼幸福究竟在哪裡呢?「朋友啊,告訴你,幸福就在你晶瑩的汗水裡 ,」降低你的期望,控制你的慾望,幸福隨你來。
Ⅸ 人活著意義是什麼我的幸福在哪裡
人活著在這世界裡沒有一帆風順的,往往遇到許許多多崎嶇的坎坷,也就說;人生沒有綵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人活著有很多渴望,當渴望不能成為現實,也就有太多的無奈。當遇到任何苦惱時,應該拋掉煩惱…勇敢去面對現實! 要保持平常的心態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的……要有樂觀態度去面對現實,一個人想活的輕鬆快樂就要有知足常樂,有一顆平常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和樂觀態度去面對現實,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一切,不必太強求,開心最重要,快樂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 ,煩惱是別人帶來的, 開心快樂是自己找的,為什麼不選擇快快樂樂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呢!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別發愁,這個社會的和你差不多還很多,但是都快樂的生活著,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對待每件事情,對生活認真一點,只要你認真對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麼樣,最重要的是不愧對自己,勇於去品位人的生命意義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