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修行人的婚姻不好,為什麼學佛的人往往婚姻不順
提起為什麼人的婚姻不好,大家都知道,有人問為什麼學的人往往婚姻不順,另外,還有人想問學的人為什麼婚姻大多不幸福,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學的人為什麼很多命不好,婚姻不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學的人往往婚姻不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的人,往往是要檢討自己!,學,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另類,在家,一定要照顧好家庭,家務事,盡到夫妻生活的責任,與義務!尊重孝敬雙方的父母親人,心地,常做善事,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要盡量隨順,不要鬧矛盾。學人,要快快樂樂的,要給其他人,做出好的榜樣,否則,誰敢學?
如果把對方看成,婚姻自然幸福。
如果想自己成,對方,那麼自然就沒有什麼幸福。
COPY我自己寫的婚姻守則:給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祝幸福!
有的人與姻親處得比父母還親的。
:學習做丈夫妻子、父母兒女、翁岳婿媳、兄弟姐妹。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大家都需要學習。
如何幸福生活:當成一家人,大家一家親;索取不奉獻,至親也不親![莫讓愛成為負擔]真正人婚姻不順。
夫妻父母子女如何做:親嚴姻慈。
結婚了,知道婚姻需要經營嗎?寫出來簡單,真懂嗎?問問自己和父母。
我寫的婚姻守則:僅供參考
1、把公婆岳父母、丈夫妻子、女婿兒媳、對方的子女當自己家的人。
孝敬對方父母,想想對方父母養子女多年,給你做了丈夫媳婦,感恩的叫對方父母爸媽吧。真心心疼對方子女,想想婿媳在家都是寶貝,給你家做了婿媳,你們一家人不心疼難道讓別人心疼?
[想一想丈夫妻子都是相愛才結婚]丈夫或妻子是因為相愛才離開自己的家成立新家,要願意付出、多看優點、平等溝通、相互包容、相互激勵。
[想一想不論婚生、非婚生、、繼子女,都是夫妻雙方需要撫養的子女]對待子女要換位思考、平等溝通、適時激勵、鼓勵夢想。
[想一想不論親生、養、繼父母,都是養育自己、需要自己贍養的父母]對待父母也要換位思考、平等溝通、適當包容、適度孝敬。夫妻姻緣有三種。
2、生活中必然會發生矛盾,處理需要藝術
自己父母子女自己教自己吵,因為都是次做公婆岳父母和女婿兒媳。包括家中各種血親,盡量不要與姻親發生爭吵。與姻親的矛盾參照第3條。
3、夫妻有事,回自己屋爭論、定主意、定規矩。[如果愛,就會相互包容,容忍對方的錯誤,共同創造好生活]帶任務下凡的特徵。
兩個人、雙方家庭也可能出現矛盾,兩個人要統一意見,與家庭的矛盾參照第2條。
4、日常相處的藝術[把自己當家人]有緣的人就容易招臟東西。
叫對方父母、親戚都是咱爸媽、咱什麼;叫自己父母、親戚是我爸媽、我什麼不就更親了?也分得清楚了。
5、學會處事[逢年過節都應當去看望老人]
去自己家,不管誰買的東西,一定要說是自己不讓買,對方非讓買。這樣父母才覺得你找對了人。(不論誰的錢,都是你們倆的錢,一份投入兩份收獲)
以上就是與為什麼學的人往往婚姻不順相關內容,是關於為什麼學的人往往婚姻不順的分享。看完為什麼人的婚姻不好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㈡ 學佛人怎樣對待婚姻緣分
最好是能超越這一切。什麼叫超越?就是要開悟證悟,要明心見性。你真開悟了證悟了,明心見性了,你就不會受外界的影響,同時也能把所有的這些矛盾和沖突消除。如果修行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就要轉變因果。什麼叫轉變因果?就是斷惡行善,斷一切惡業,行一切善業。
夫妻不和,佛在經中講過,這是曾經邪淫的果報。你想改變這個因果,就要斷除邪淫,好好地持戒,這個時候更不能犯戒,不能搞那些不道德的事情。有些人這個時候把握不住,又犯戒了,將來就會有更嚴重的惡報。
學佛的人不能怕現世的報應,要怕造惡業、種惡因。你種下了惡因,將來就要感受果報。種了一次惡因,將來感受果報的時候,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無數次的,是千倍萬倍,而且越來越增長。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就怕造業,不怕現世的報應。
你真想解脫,真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好是明心見性,最起碼也要斷惡行善,尤其是斷邪淫。要好好受戒持戒,這樣才能轉變因果。這是唯一的方法,做不到就沒辦法了,只能自作自受。佛講得清清楚楚,以前造的業,尤其是自己的行為不正,現在就要感受這樣的果報。所以應該懺悔往昔所做的惡業。
做懺悔最起碼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四種對治力中有返回對治力,就是下定決心,以後縱遇命難也不能犯這樣的錯誤。這就是你懺悔的時候要具足的條件。如果你當時下不了這個決心,懺悔也能減輕點業障,但是不能徹底消盡業障。你當時能下這個決心的話,才算比較圓滿的懺悔。
決心特別重要。也許你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懺悔時必須要有這樣的決心。如果當時你有決心,過後由於煩惱或業力,又沒有把握住,沒有控製得了,又犯了,這也沒辦法,只有再重新懺悔。
任何事都是,我們下決心以後要盡量做。但是肯定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也有做錯的時候,這也要重新如理如法地懺悔。我們是學佛修行人,在這個過程中,盡量要圓融,要容納,盡量不要傷害對方。你盡心盡力了,緣分到了,也只能隨緣。
婚姻的事,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敢離,心裡很痛苦,這也是自己放不下。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有修行的話就能解決,沒有修行的話也改變不了,只能隨著緣分走。
什麼事情都是,最好是保持自然。你特意離婚,這是個錯誤;你執著不離婚,這也是個錯誤。該離就離,要把握這樣的狀態。但是要保持適度,這是很難的,有智慧才能把握得住。什麼時候該離,什麼時候不該離,沒有智慧,就分不清。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么!
學佛的人也不是堅決不能離婚,學佛的人也不是必須要離婚,一切都要隨著緣分走。我們要盡心盡力,盡量別傷害對方,別傷害眾生。我們對這些眾生,包括家人,沒有什麼惡意,不自私的情況下怎麼都行,不會造業。
如果是惡意的,特別自私的,肯定會造業。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看看,我們想離婚或者不想離婚,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是自私的還是不自私的?如果是不自私的,就沒有什麼罪過。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堅決不離,這也是造業。
任何時候都要觀察好自己的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最重要的。剛才我們講的超越因果,轉變因果,都在這里。自己的心態把握住了,會取捨了,就行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用考慮那麼多。但是我們現在總是考慮很多。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名利。結婚離婚也是,根本不觀察自己的心態,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去考慮這邊、考慮那邊,總是想不開。很多人都是為了面子,為了各種利益,都是自私的。
其實把自己的心放平放正了就行了,對一個有修行的人來說很簡單。
看自己的發心動機,你今天要離婚是為了什麼?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對方?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你如果是為了對方,為了眾生,不自私、不自利,沒有惡意的情況下,不會擔因果,離婚也是個好事,也是一種行善。你自私自利,惡意的,也不考慮對方,只考慮自己的名利,怕失去自己暫時的利益堅決不離,你是在造業!你為什麼不離婚,或者你為什麼離婚?看自己的心,你是最清楚自己的,用不著問別人。
大乘和小乘有區別。大乘佛法里完全看發心和動機,不看結果。佛經里講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什麼叫心地法門?動機善,一切善;動機惡,一切惡。小乘不一樣,不是只講動機,還要看結果。為什麼?他還有自私自利,心不是完全清凈,所以他還要看結果怎麼樣。大乘就不用了,完全是為眾生的。比如你一點點也不自私,完全真心實意地為對方做事情,對方也知道你是真心的,萬一做錯了,他知道這個結果,也不會怪你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結婚也好,離婚也好,也沒什麼。但是我們這些凡夫把世間的瑣事看得特別重。「結婚是大事,離婚也是大事啊!」
所以它們的變動對我們的打擊特別大。但是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不算什麼事,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對於有修行的人來說,都是小事――世間的瑣事,無所謂!一切隨緣,緣來緣去,緣聚緣散,該聚聚,該散散,該來來,該去去。沒有什麼,這是很正常的。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
什麼夫妻,再好也就一生一世,幾十年,很短暫!這是按時間來說。按事情來說,夫妻之間有什麼重要的事?除了學佛修行是大事,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大事?
這就是我們剛開始講的超越因果。已經超越了這一切,就不會執著這一切,所以對他來說不會有任何的障礙。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也是,有的夫妻兩個,一個有修行,學得好;一個沒有修行,學得不好。
沒有修行的,就整天煩惱痛苦;有修行的人,也不煩惱,也不痛苦了,看著對方可憐。這是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在同一個環境里,面對著同樣的事情,一個煩惱,一個不煩惱;一個痛苦,一個不痛苦。不僅不煩惱不痛苦,還可憐他,還想救他,這是菩薩行。
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不是有神通沒有神通,不是有能量沒有能量――其實剛才說的那些才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能量。內地情況比較復雜,夫妻之間,有的家庭是男的信佛,女的不信;有的是女的信佛,男的不信。這個情況要注意。學佛修行不會影響你的工作,不會影響你的生活。既然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也不會給對方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你因為學佛修行給對方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那你肯定有過錯,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你要學佛修行,但是得也看具體情況,時間要把握住。去做這些功德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因為學佛修行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你特別執著家裡的佛龕、佛像,什麼也不顧,還整天誦這個念那個的,對方肯定受不了。如果對方不反對還行。對方還不是特別同意,你就不能太執著這些,自私地去學修。
隨時都可以修啊!包括擦地,洗臉刷牙,做飯吃飯,都可以變成修行。收拾衛生,刷牙洗臉,做飯吃飯,這都很正常,過日子么!平時也是,年紀大的,叫「老伴兒老伴兒」,就是伴兒么!你也不能總不陪伴他,你也應該跟他聊聊天,這都行!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要發心。你陪他,都是為了他好,也不是貪著這些,而是為了救度這些有緣的眾生,這不會有什麼過失。
以前佛派舍利子去度皇宮里的眾生,舍利子整天給他們講法,領他們念誦,結果誰也接受不了。舍利子實在救度不了他們,就回來了。佛陀說,還得文殊菩薩去。文殊菩薩到了王宮里,也沒有給他們講什麼,念什麼,就是陪他們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這是方便么!文殊菩薩也不是為了自己吃喝玩樂,也不是貪著於這些,完全是為了眾生。
為了救度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你吃喝玩樂都行!但是要看你的心態。找借口不行!現在有的人找借口,他自己想喝酒,說,「為眾生喝點!」他自己想吃肉,說,「為眾生吃點!」那你就是貪著於這些,自己想吃想喝,然後找借口,這肯定不行,肯定會造業。有的人自己真不想干這些事,沒有辦法的,不是自己貪圖這些,完全是為了對方,這就不會造業。
自己一定要把握住,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現在不信心因果的人很多,我們都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是講因果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權利再大,實力再強,長得再美也沒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聰明也欺騙不了它,再厲害也對付不了它。我們最要害怕的就是因果,別的都沒有什麼可怕的。
取捨因果非常重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有浪費,不會有差錯,都在我們的阿賴耶當中記得清清楚楚。「不是不報,時候沒到。」所有的這些,不管是善還是惡,到時候一定會現前,一定會報應的。報應有過程,因緣具足的時候,果報才會顯現,之前不會隨隨便便的顯現。
比如說播種,有的要好幾年才能結果,有的幾個月就能結果,有的幾天就能結果,不一樣。因果也是,有的現世現報,有的來世再報,有的可能要很多生生世世再報。比如我們今天做功德了,做善業了,再微小也有果報,它不一定什麼時候結果。雖然做了非常微小的善業,但是惡業做得多,肯定會先下地獄,在地獄里感受很多劫的痛苦,最後慢慢才托生為人了,才顯現善的果報。
因果不會有差錯,不會浪費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的是瓜,不可能得豆;你種的是豆,不可能得瓜。首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什麼也不懂,你怎麼取捨因果,怎麼修啊?聞思修特別重要,這是有次第,有程序的。有的人說不用聞思,直接修就行了,那是不可能的。你得先聽聞,然後思惟,弄清楚了,然後再去做,這樣才不會做錯。沒有聞思直接去做,一定會錯!什麼叫盲修瞎煉?沒有聞思地修,這叫盲修;沒有聞思地煉,這叫瞎煉!
不僅僅是我們學佛,要學世間的學問,知道世間上的道理,也需要聞思啊!佛法和世間上講的這些道理一樣,都需要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你得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然後再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才是修行。
包括結婚離婚,家裡這些瑣事,也是這樣。都變成學佛修行了,那就不是瑣事了,那是大事。如果沒有變成修行,那就都是瑣事,沒有什麼意義。都是一樣,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離不開空性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你看電視里演的那些,都有意義嗎?
佛講得多好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結婚也好,生孩子也好,上班工作,都離不開痛苦。結婚是為了快樂,生孩子也是為了快樂,結果你看,都是痛苦的。沒有結婚還沒有那麼多事,結婚成家,事就多了。沒生孩子還行,沒有那麼多負擔,一旦生孩子了,你看,負擔多重!增加煩惱,增加痛苦。
佛講的,都離不開痛苦,難道不是嗎?哪個不是苦?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離不開這些苦。
然後佛講了無常。一切諸法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這三個道理弄明白了,才是看破,才能看淡;你把這些事看破了,看淡了,才不會執著,才放得下;真放下了,才是解脫,才能輕松自在,之前是不可能的。
如果結婚、離婚這些家裡的瑣事引起了你的煩惱,你就沒有修行了。真有修行的話不會這樣。你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你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不會有看不起的人;有智慧的人,不會有看不慣的事。在已經開悟、證悟的人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好與壞的分別。
但是對沒有開悟的人來說不是這樣的。沒有開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時候肯定有好和壞,有好人和壞人,有好事和壞事,有好和不好的地方。有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有善,也有惡;有菩薩,也有凡夫。這都是自己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台山文殊道場
㈢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再說「婚姻」基本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滿,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舍離,自己痛苦的同時也在折磨著對方,歸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說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
㈣ 學佛的人為什麼婚姻大多不幸福
學佛的人,千真萬確婚姻不好,除非遇到同修,否則世俗年輕男女,都不喜歡學佛人的氣質相貌,而斷了姻緣,打個簡單的例,未曾學佛前,能花言巧語,投機所好,頗得異性歡心而得姻緣!學佛後通過念佛,念經.清靜,的潛意識.熏陶,漸漸發生了變化,把從前具有綺語,樂觀開玩笑妄語,抺殺干凈,變得慈眉善目,忠厚,愚純,不符合現代情愛羅緝,不討人異性喜歡,斷了該有的姻緣,當然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你是那種人,就會有哪種人喜歡,比如!同修!否則奉欠各位年輕男女,可以信佛善知識,不可發願學佛,否則,時間一久,必遭單身苦報!念咒,念經讓你逐步清靜冼禮你原有的桃花緣.婚姻氣質,這樣就離佛菩薩越近!除非你早己兒孫具.足,根深帝固,就不容易上佛教普渡慈航!可信佛教善知識,千千萬萬別亂發願念經咒,切記!切記!
㈤ 佛弟子如何對待不和諧的婚姻
最好是能超越這一切,就是要開悟證悟,要明心見性。你真開悟證悟了,明心見性了,你就不會受外界的影響,同時也能把所有這些矛盾和沖突化解掉。如果修行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就要轉變因果。轉變因果就是斷惡行善,斷一切惡業,行一切善業。 佛在經中講過,夫妻不和這是曾經(指過去世)邪淫的果報。想改變這個因果,就要受持戒律,斷除邪淫,這個時候更不能犯戒,更不能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有些人這個時候把握不住,又犯戒了,將來會有更嚴重的惡報。 學佛的人不能怕現世的報應,要怕造惡業、種惡因。你種下了惡因,將來就要感受果報。種了一次惡因,將來感受果報的時候,不是感受一次兩次,而是無數次的,是千倍萬倍的報應,而且越來越增長。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就怕造業,不怕現世的報應。 你真想解脫,真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好是明心見性,最起碼也要斷惡行善,尤其是斷除邪淫。要好好受戒持戒,這樣才能轉變因果。這是唯一的方法,做不到就沒辦法了,只能自作自受。佛講得清清楚楚,以前造的業,尤其是自己的行為不正,現在就要感受這樣的果報。所以應該懺悔往昔所做的惡業。做懺悔最起碼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四種對治力中有返回對治力,就是下定決心,從今以後縱遇命難也不能犯這樣的錯誤。如果你當時下不了這個決心,懺悔也能減輕點業障,但是不能徹底消盡業障。你當時能下這個決心的話,才算是比較圓滿的懺悔。決心特別重要。也許你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懺悔時必須要有這樣的決心。如果當時你有決心,過後由於煩惱或業力,又沒有把握住,沒有控製得住又犯了,這也沒辦法,只有再重新懺悔。 任何事都是,我們下決心以後要盡量做。但是肯定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也有做錯的時候,這需要重新如理如法地懺悔。我們是學佛修行人,在這個過程中,盡量要圓融,要容納,盡量不要傷害對方。你盡心盡力了,緣分到了也只能隨緣。 婚姻的事,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敢離,心裡很痛苦,這也是自己放不下。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有修行了能解決,沒有修行怎麼也改變不了,只能隨著緣分走。什麼事情都是,最好保持自然。你特意離婚這是錯誤;你執著不離婚這也是錯誤。該離就離,該過就過,要把握這樣的狀態。但是要保持適度也是很難的,有智慧才能把握得住。什麼時候該離,什麼時候該和,沒有智慧就分不清。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 也不是學佛的人堅決不能離婚,也不是學佛的人必須要離婚,一切都要隨著緣分走。我們要盡心盡力,盡量別傷害對方,別傷害眾生。我們對這些眾生,沒有什麼惡意,在不自私的情況下怎麼做都行,不會造業。如果是惡意的,特別自私地做肯定會造業。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看看,我們想離婚或者是不離婚,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是自私的還是利他的?如果是為了對方,就沒有什麼罪過。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堅決不離,這也是造業。 任何時候都要觀察好自己的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最重要的。剛才我們講的超越因果,轉變因果,都在這里。把自己的心態把握住了,會取捨就行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用考慮那麼多。但是我們現在總是考慮很多。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名利。結婚離婚也是這樣,根本不觀察自己的心態,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去考慮這邊、考慮那邊,總是想不開。很多人都是為了面子,為了各種利益,都是自私的。其實把自己的心放平放正了就行了,對一個有修行的人來說很簡單。看自己的發心動機,你今天要離婚是為了什麼?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對方?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你如果是為了對方,為了眾生,不自私、不自利,沒有惡意的情況下,不會擔因果,離婚也是個好事,也是一種行善。你自私自利,是惡意的,也不考慮對方,只考慮自己的名利,怕失去自己暫時的利益堅決不離,你是在造業!你為什麼不離婚,或者你為什麼離婚?看自己的心,你是最清楚自己的,不用問別人。 大乘佛法完全看發心和動機,不看結果。佛經里講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什麼叫心地法門?動機善一切善;動機惡一切惡。小乘不一樣,不只講動機還要看結果。因為他還有自私自利,心不是完全清凈的,所以還要看結果。大乘佛法就不用,只要完全是為眾生的。比如你一點點也不自私,完全是真心實意地為對方做事情,對方也知道你是真心的,萬一做錯了,結果不好他也不會怪罪你,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結婚、離婚沒什麼。但是我們這些凡夫把世間的瑣事看得特別重。「結婚是大事,離婚也是大事啊!」所以它們的變動對我們的打擊特別大。但是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不算什麼事,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對於有修行的人來說,都是小事——世間的瑣事,無所謂。一切隨緣,緣來緣去,緣聚緣散;該聚聚,該散散;該來來,該去去。沒有什麼,這是很正常的。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 夫妻再好也就是一生一世幾十年的光景,很短暫!這是按時間來說。按事情來說,夫妻之間除了學佛修行是大事,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大事。 這就是我們剛開始講的超越因果。已經超越了這一切,就不會執著這一切,所以對他來說不會有任何的障礙。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也是,有的夫妻兩個,一個有修行學得好;一個沒有修行學得不好。沒有修行的,就整天煩惱痛苦;有修行的,也不煩惱,也不痛苦,而是看著對方可憐。這是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在同一個環境里,面對著同樣的事情,一個煩惱,一個幸福;一個痛苦,一個快樂。不僅不煩惱不痛苦還可憐他,還想救度他,這是菩薩行。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不在於是否有神通,不在於是否有能量。其實剛才說的那些才是最大的神通,才是最大的能量。 夫妻之間,有的家庭是男的信佛而女的不信;有的是女的信佛而男的不信。這個情況要注意。學佛修行不會影響你的工作,不會影響你的生活。既然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也不會給對方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你因為學佛修行給對方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那你肯定有過錯,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你要學佛修行,但是也要看具體情況,時間要把握住。去做一些功德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因為學佛修行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你特別執著家裡的佛龕、佛像,然後什麼也不顧,整天誦這個念那個的,對方肯定受不了。如果對方不反對還行。對方還不是特別同意,你就不能太執著這些,太自私地去學修。 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包括擦地,洗臉刷牙,做飯吃飯,都可以變成修行。打掃衛生、洗臉刷牙,做飯吃飯這都很正常,過日子么!平時也是,年紀大的叫「老伴兒老伴兒」,就是伴兒么!你也不能總不陪著他,你也應該跟他聊聊天。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要發心。你陪他都是為了他好,也不是貪著這些,而是為了救度這些有緣的眾生,這不會有什麼過失。 以前佛派舍利子去度化皇宮里的眾生,舍利子去了以後整天給他們講法,領他們念誦,結果大家都接受不了。舍利子實在無法度化他們,只能返回。佛陀派文殊菩薩再去。文殊菩薩到了皇宮里,沒有給他們講什麼,也沒有帶他們念什麼,就是陪他們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這是方便么,文殊菩薩不是為了自己吃喝玩樂,也不是貪著於這些,完全是為了眾生。 為了救度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你吃喝玩樂都行!但是要看你的心態,找借口不行。現在有的人找借口,本來是他自己想喝酒,卻說,「為眾生喝!」本來是他自己想吃肉,又說,「為眾生吃!」這樣就是貪著於這些,是自己想吃想喝卻找借口,這肯定不行,肯定會造業。有的人自己真不想干這些事,但是沒有辦法。不是自己貪圖這些,完全是為了對方,這就不會造業。 自己一定要把握住,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所謂。現在不信因果的人很多,我們都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是講因果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權利再大,實力再雄厚,長得再漂亮也沒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聰明也欺騙不了它,再厲害也對付不了它。我們最要害怕的就是因果,別的都沒有什麼可怕的。 取捨因果非常重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不會有浪費,不會有差錯,都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記得清清楚楚。「不是不報,時候沒到。」所有的這些,不管是善還是惡,到時候一定會現前,一定會報應的。報應有過程,因緣具足的時候果報才會顯現,之前不會隨隨便便的顯現。就像播種,有的要好幾年才能結果,有的幾個月就能結果,有的幾天就能結果。因果也是,有的現世現報,有的來世再報,有的可能要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比如我們今天做功德了,做善業了,再微小也有果報,但它不一定什麼時候結果。雖然做了非常微小的善業,但是惡業做得多,肯定會先下地獄,在地獄里感受很多劫的痛苦,最後慢慢才托生為人,才顯現善的果報。 因果不會有差錯,不會浪費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的是瓜,不可能收獲豆;你種的是豆,不可能收獲瓜。首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如果什麼也不懂,你怎麼取捨因果,怎麼修呢?聞思修特別重要,這是有次第有程序的。有的人說不用聞思,直接修就行了,那是不可能的。你要先聽聞,然後思惟,弄清楚了再去做,這樣才不會做錯。沒有聞思直接去做,一定會做錯的。什麼叫盲修瞎煉?沒有聞思地修,這叫盲修;沒有聞思地煉,這叫瞎煉! 不僅僅是我們學佛,就是學世間的學問,想知道世間上的道理,也需要聞思。佛法和世間講的道理是一樣的,都需要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你要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才是修行。包括結婚離婚,家裡這些瑣事也是這樣。都變成學佛修行了,那就不是瑣事而是大事了。如果沒有變成修行就都是瑣事,沒有什麼意義。什麼事情都一樣,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離不開空性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你看電視里演的那些有意義嗎? 佛講得多好,如果沒有智慧,結婚、生孩子、上班工作都離不開痛苦。結婚是為了快樂,生孩子也是為了快樂,結果都變成痛苦了。沒有結婚還沒有那麼多事,結婚成家事就多了。沒生孩子還行,沒有那麼多負擔,一旦生孩子了,就增加了負擔,增加了煩惱,增加了痛苦。就像佛講的那樣,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哪個不是苦?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都離不開這些苦。 然後佛講了無常。一切諸法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這三個道理弄明白了,才是看破,才能看淡;你把這些事看破了,看淡了,才不會執著,才放得下;真放下了,才是解脫,才能輕松自在。 如果結婚、離婚這些家庭的瑣事引起了你的煩惱,你就沒有修行了。真有修行的話不會這樣。你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你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不會有看不起的人;有智慧的人,不會有看不慣的事。在已經開悟、證悟的人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但是對沒有開悟的人來說不是這樣的。沒有開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時候肯定有好和壞,有好人和壞人,有好事和壞事,有好和不好的分別。有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有善也有惡;有菩薩也有凡夫的分別。這都是自己的心。 編輯:一賢
㈥ 為什麼學佛的人往往婚姻不順
學佛的人,往往是要檢討自己!,,學佛,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另類,在家居士,一定要照顧好家庭,家務事,盡到夫妻生活的責任,與義務!尊重孝敬雙方的父母親人,心地慈悲,常做善事,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要盡量隨順,不要鬧矛盾。,學佛人,要快快樂樂的,要給其他人,做出好的榜樣,否則,誰敢學佛?
㈦ 佛弟子如何對待自己不和諧的婚姻
既然您都自稱佛弟子了,那又怎會不知道依教奉行、才能獲得大開悟呢?佛的智慧是最究竟圓滿的,只是我們凡夫被見思惑障礙,一時很難理解!不和諧的家庭、對頭的冤家,也是對我們佛弟子修行的考驗,畢竟越是逆緣越是真正的修行啊!望師兄三思!南無阿彌陀佛(合十)
㈧ 淺談學佛修行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與婚姻(絲絲天樂原創)
所謂愛情就是人際間吸引最烈的形式,是一個體(人)對異性個體產生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或彼此的相愛。研究和觀察表明:愛情的動力和本質就是男女之間的性慾,是延續種屬的本能。簡言之,愛情就是異性間的精神欣賞,肉體追求。盡管愛情會凋零,婚姻有不幸,但是,由於愛情具有非常濃郁的神秘、浪漫的色彩,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社會激烈爭論的話題,也被世人強烈執著著,絕大多數人把獲得愛情當做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誠如一位名人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是支持世人堅強生存下去的強勁力量。因而,各民族的詩歌都熱烈而振奮地贊頌人類愛情的巨大,使它成為源遠流長永恆藝術的主題。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立場上,從世間法的眼光看,愛情至少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使個體(人)獲得生理、心理的快慰和滿足;二是愛情以婚姻的形式組建家庭成為人類社會最小的單元體,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三是繁衍後代使人類種屬得以延續;四是使人為了獲得愛情而努力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務,促進了社會發展。當然,從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情還會給個體帶來諸多好處,這里不再贅述。因此,愛情也是人類社會不應缺少的食糧。所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經地義,追求理想的愛情、永恆的愛情也就成為人們尋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目標。 那麼,站在洞徹宇宙人生真相的立場,以出世間法的眼光來看愛情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我們本具的佛性說起。佛性本來清凈無染,沒有男女相,沒有五欲,由於無明分別念起產生業識妄相,則有了眾生對愛情的迷惑顛倒。由於戀愛者執取的對境是自己能取心識中的愛染相,故,所謂的「愛情」就是戀愛者本人的一種強烈的我執與我愛,是戀愛者,或戀愛雙方對對方我執最大限度滿足的表現。簡單說,戀愛者執著所愛的是他自己,是對自己的最大滿足。這種一個個體對另一個異性個體的精神依戀和肉體貪著,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無明,愛情本身是貪嗔痴的產物,是眾生生死輪回的因、輪回的果。正是因為有了「愛」這種業力,才感召人有了「有、取」,有了「生」,有了死,輪迴流轉的種子就這樣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生生世世染污,深深種埋,並難以清凈。由於能所皆妄,本來皆空,因此,愛情是虛幻的。美麗的愛情、幸福的婚姻,只不過是夢中幻影罷了,因緣聚則有,因緣散則無,終不可得,因而,世上根本沒有永恆的愛情,執著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了斷情慾,才是我們出離生死的根本。誠如以上那位名人所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因此,一個真為眾生離苦得樂,發誓成佛的修行者,必定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清醒者、理智者、智慧者,在通達真理中放下對愛情的貪著,並在對異性的精神依戀和肉體執著的桎梏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心靈的自由、欲求的超越、煩惱的解脫,常樂我凈理應是行者歷劫終不放棄致力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無上目標! 愛情的產生是受我們過去世業力的推動呈現的一種因果,從了義上講有無愛情,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因果雖不可抗拒,卻非不可轉化。出家、在家學佛,雖果位有高下不同,但絕不能一概而論。縱觀全部的佛法,都在力說性愛乃欲界生死根本,卻也非教人一概不娶不嫁,愛情婚姻既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釋迦牟尼佛在成家後出家,以示現一生補處菩薩成佛,和大乘經中講到,佛陀以成家戀愛作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說菩薩隨順眾生愛欲以結緣度化的功德,這些實例都有其深刻寓義。因此一個學佛修行人,可否有愛情婚姻,完全應該根據行者的具體因緣情況決定。如果你志求高遠,特別喜歡清凈的梵行,有堅定的行願力,具有出家的因緣福報,那就徹底了斷塵緣,以出家的方式一心一意弘法利生,完成自他二利;如果不能出家,你有得到愛情成家的因緣果報,那就隨順緣起建立家庭。筆者認為: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應該用智慧去抉擇觀照,依著菩薩學處,才能正確認識,對待和解決好愛情婚姻這一人生重要關鍵的問題。要知道:真正的出離是對五欲六塵的不染著,故不論在家、出家,是否擁有愛情婚姻生活,都應本著「無依無著智慧立」的精神勤修戒定慧,放下對一生一切幻相的執著,努力破除我執我愛,將狹義的我愛升華為廣義的博愛,在生活中應該常常反觀自心,力修不凈觀、慈悲觀、空觀等對治貪嗔痴,最好能在認證本覺中,面對任何對境都能隨時將心安住法界本體,這是消除貪嗔痴,盡除業障,放下執著,轉化習氣和性慾煩惱的最好方法。作為在家學佛者,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更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要立足於「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世出世間法則,積極幫助、照顧、度化好自己身邊最親近、最有緣分的人,如達真上師所言:「結緣是為了了緣,好好地結緣,好好地了緣」。既不能沉溺於愛情,把它當做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使自己的心相續充滿了貪嗔痴慢疑,如此,不但不能生發起出離心,反而會造作種種業,不但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會貽誤了完成度化父母眾生的大業。但也不能對性慾的生發、婚姻的存在產生反感,進而採取壓抑放棄、置之不理的方式,走進「婚姻恐懼症」和「禁慾」的誤區,從而導致生理心理疾病和婚姻危機的出現,給對方和家庭帶來傷害不幸。要知道:學佛修行放下萬緣,不是要人無情,而是要不執著,離開了五欲六塵,也就離開了修行的對境,沒有五欲六塵,就沒有凡夫,也就找不到佛了。因此,我們要積極學會能善於利用一切對境和有限的生命時間,來盡快完成自他二利的偉大事業,徹底解決生死的根本大問題。要明白: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觀緣起及心離染著,在六塵不染六塵,居五欲不貪五欲,如此經常思惟觀察緣起,日久便可融入心無掛礙的心境。在歷境練心中,常修愛別離苦,常思苦、空、無常,對世間幻相徹底看破放下,著力磨礪自己的修學功夫,在真正意義上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的攝持下,藉助因緣道用,珍惜緣分,盡職盡責,忠於家庭,忠於愛情,在淡化精神依戀和轉化情慾中好好用功證道。 總之,愛情婚姻的本身就是性空緣起,緣起的本性就是佛性。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隨緣自在,自在隨緣。追逐、放棄愛情都是一種過錯,不管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應在智慧攝受下行持佛法。正如上師達真堪布講的:「有智慧有也行,沒有也行;沒有智慧有也不行,沒有也不行」。感恩上蒼我們所擁有的,感恩上蒼我們所沒有的。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恩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