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幸福肉身什麼意思

幸福肉身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17 09:06:42

Ⅰ 小說里肉身是什麼意思

和佛教的概念有點關系。佛教有叫人「脫了衣服」,就是指脫去肉身精神飛升。
不過很多小說有點濫用,一般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失去靈魂的軀體」。我的肉身如何如何XXX了 即是「我失去靈魂的軀體如何如何XXX了」

Ⅱ 肉身凡胎是什麼意思

就是指我們這些普通的人類,尚處於六道輪回之中,並沒有解脫生死

Ⅲ 肉身是什麼意思

肉身: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叫肉身。即血肉之身。

Ⅳ 什麼叫肉身菩薩

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肉身」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肉身是「全身舍利」,「舍利」是梵語,譯為靈骨,或堅固子,由戒定慧之功德而修成。舍利可分為碎身舍利和全身舍利,碎身舍利是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後火化所形成的結晶體,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玄應音義》卷六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即是高僧或大善知識示寂後,其身體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碎身舍利指焚燒後之遺骨。《金光明經》:「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全身舍利,我們也常尊稱為「肉身菩薩」。

佛陀說:「三千大千世界,不僅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我之前之後的佛滅度後都有舍利留下;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其它世界,佛滅度後也有舍利留下。」

肉身菩薩與"木乃伊"的區別

肉身不同於「木乃伊」。在埃及前王朝時代,殯葬很簡單,只在沙漠上挖個淺坑掩埋,由於沙漠氣候乾燥,遺體接觸到熱沙很快脫水,細菌被殺死,自然作用而形成木乃伊。後來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後,將內臟等組織取出,然後將屍體用葯物處理保存。在中國新疆等地也曾經出土過木乃伊,實際上是干屍。由於當地氣候炎熱,人死後屍體很快脫水,而得以長久保存下來。

佛教中肉身的形成卻是在自然環境下,大多氣候潮濕,不存在產生「木乃伊」的自然條件,肉身也未經過任何葯物處理。「木乃伊」雖能得以保存但仍有屍臭味,而肉身菩薩並沒有任何異味,甚至有些還會有香味散發,這種奇特的肉身現象,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

Ⅳ 什麼是幸福,幸福之後做什麼

什麼是幸福古人造字時,「幸」字上方是「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有一個避風遮雨、安身立命的房子;「幸」字下方是「�0�6」,是人民幣的符號,故無錢乃為不幸。「福」字左邊是「衣」,幸福需要有美衣錦服;右上是「一口」,就是要有一個溫馨和美的家;右下是「田」,是美食之源。如果上述條件一應俱全,就是幸福。幸福真的是建立在物質財富上的嗎?我認識很多有錢人,但他們並不快樂。一次,我值遇一位信仰宗教的企業家,他四十多歲、衣冠楚楚,卻時而流露出憂慮、抑鬱和沉重的表情。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純利潤?」「一個月一億沒有問題。」「你心裡快樂嗎?」「還行,」他說:「但我還想做大。」不久,在一個小面館里,我見到一位五十來歲的老闆娘。當時,天色已晚,她關了面館的門,轉身從骯臟油膩的圍裙兜里掏出一堆小錢來,一張一張仔細、麻利地數著。我問:「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也就一百來塊吧。」她爽快、愉悅地回答我。「未來有什麼計劃嗎?」「我還想做大。」我不禁啞然失笑,他也想做大,你也想做大。也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他們認為,如果能找到一個心儀的人,和自己心心相印,相伴一生,此生已足。有人認為健康是福。我認識一位老人,經常供養僧眾、捐贈各項基金,他說:「我沒有其他想法,也不想極樂世界,只要家裡平平安安,身體健健康康就行。」舞廳里,服用迷幻葯的年輕人陶醉在幻覺里;餐桌旁,享用美酒的人們,陷入如夢如幻的境地;還有人通宵達旦沉浸在麻將中。恩格斯寫信告訴友人:在春光明媚的時候,我坐在花園里,透明的陽光溫暖了我的背脊。我嘴裡銜著一支長長的煙斗,手中捧著一本享之不盡的好書。這種無憂無慮的快樂,世界上任何一種快樂都無法比擬。喇榮的一位學僧認為,幸福就是是追求智慧和真理。十幾年來,這位出家人身無余物,在學院潛心苦修。他曾在諸多具豐富教理和禪修體驗的上師座下研讀經論,最近,他向我尋求建議,計劃去藏地其他寺院參學,尋找如同珍寶般稀有的老格西,解開心中的微細之結,對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等真理,生起真正的洞見。他認為:物質的匱乏、身體的病痛、心的各種憂苦和他人的誹謗,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與真理同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還有一些具廣闊胸懷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心心念念系於正墮入凄苦深淵的可憐生命,如果能對這些生命有些微的幫助,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綜上所述,幸福因人的價值觀不同,而呈現千差萬別之貌。但相同的是,它是願望滿足的一種心態,在人們心上安立。除了世人希求的各種滿足外,真正永恆不變的幸福並非傳說。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修行人,一直追循著佛陀和傳承上師的教誨,親身實踐並體證它的存在。但是,「刀鋒犀利,越之不易。自古以來,得度人稀?」。所以,渴望幸福的人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裡佛陀在經中說,我們最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不墮貪得無厭或極度苦行二邊。有些人誤解佛教徒逃避現實,棄絕舒適愉悅的人生,過自我禁閉的苦行僧生活。雖然佛典記載了一些非常高深的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境界,但從未排斥過佛教徒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僅如此,佛經中還說:在不貪婪和不耗費心力的情況下,無論有多少金銀財寶、錦衣玉食,聖者和普通出家人均可享用。前不久,我打電話給大妹妹。「你生活得還好嗎?」她正在放氂牛,她說:「各方面還過得去。」「你身邊的人呢?」我問。「有一個鄰居,一家人都很善良,但丈夫體弱無力,又沒受過任何教育,誰也不會帶他外出打工。他家離縣城有二十公里,家中連坐車到縣城的錢都沒有!他們准備去山中挖些人參果,曬干後去縣上賣,買一些生活必需品……」人參果是藏區一種野生草本植物,食之延年益壽。我小時候跟媽媽挖過——先挖一個坑,而後,把它們一顆一顆從土裡撿起來,一天挖不了多少。現在我每次吃人參果,都會想,這一顆顆人參果是多麼來之不易啊!妹妹說,她身邊有許多人身無分文。如果是我們,陷入到這樣一種凄慘無助的境況中,會怎麼想?所以,一個人生存於世,需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幸福向何處尋覓?記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流行著一首歌:幸福在哪裡?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里,幸福在哪裡,朋友哇 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黑格爾都認為,人類應該用理性的方式來尋求幸福,而非感性。建立在感性之上的幸福會貶值,因為人的感情、感受只是一時的,轉瞬即逝。儒家對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懷有深切的關注。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付出自身的方式融入社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道教看破紅塵,居於寂靜之地,以超越世俗的無為姿態,遵循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大道。基督教則主張放棄世間的富足、肉身的樂受,愛整個人類如同鄰人,扶持卑微的人們,死後在天堂獲得永生。有人認為,佛教的幸福觀,是滅盡三界的煩惱業因和生死果報,達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認為,是體現在飄然出世的一身青衣上。如果不了解佛教的奧義,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其實,在顯密教典中,對不同時空、不同層次的生命,有著不同的定位,以上任一宗派和學者的理論,都可以納入其中,找到自身確切的位置。佛陀的思想極其精深、浩瀚無垠,可以涵蓋以上宗派的所有優點,但又完全超越它們。如果輪回中的幸福具有真實、固定不變的本質,我們追求它也未嘗不可。但是,不僅佛教徒不承認,幸福學家也不承許。他們認為幸福有六個特點:第一.任何一種幸福都不會永恆。也許有人認為,幸運和福報可以代代相傳,但古人也說「富不過三代」。縱觀人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即使春風得意,但過不了多久,就可能失意頹敗。所以,幸福不是永恆的。第二.幸福是遞減的。當幸福發生時,你覺得特別快樂,但很快,快樂的感受開始遞減。比如你坐在裝修一新的房子里,環顧四周,欣喜若狂。但不久,這種感覺就會慢慢淡化。一個人新婚時,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多年以後,他可能麻木不仁,或與其伴侶形同陌路。第三.幸福是曲折的。如果幸福得之不易,得到時才會激動萬分。比如一個人磕長頭到拉薩,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目的地時,他會喜極而泣。第四.幸福需要有渴求心。你喜歡某樣東西,得到時就會喜不自禁。如果你沒有渴求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幸福。不愛糖的人給他糖,他會幸福嗎?不愛家庭的人有了家庭,會幸福嗎?不愛修行的人,讓他擁有修行的機緣,他會幸福嗎?第五.幸福要有感受。一個人住在僻靜地小茅棚里,另一個人住在豪華的別墅中。住寂靜地的人,身心洋溢著幸福;住別墅的人,雖然過著奢華的生活,卻沒有特殊的感覺。幸福是一種感受,如果沒有這種感受,就沒有幸福。第六.幸福要有愉悅心。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沉浸在對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難以獲得幸福。綜上所述,幸福雖與物質關聯,但歸根結底,最終的幸福,只有向內尋覓。北京師范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經歷汶川地震心理救援之後,寫了《幸福「心」幫助》,書中的諸多觀點與佛教的精神一致:「不管環境如何,只要自己改變態度,就會大不一樣。」「換一個想法、換一種態度、換一種方式,也許從此,你的生活大不相同……」現代人在尋求幸福的途中,已朦朧意識到,幸福建立在自己的心裡。歌星陳明唱過一首《快樂老家》:有一個地方 那是快樂老家它近在心靈 卻遠在天涯我所有一切 都只為找到它我生命的一切 都只為擁有它人們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幸福的本源,但既然幸福在自心之中,幸福應該就在眼前,不在遙遠。如果把幸福建立在外在事物上,即使你跋涉一生,也不一定得到。怎樣才能幸福佛陀在《因緣品》中說,即使天上降下金銀珍寶之雨,貪婪之人也不會滿足。《方廣大庄嚴經》中說,即使一人獨享世間一切妙欲,在內心沒有滿足之前,他仍然會不斷地尋覓。《佛遺教經》中還說:「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快樂。」可惜的是,這種唾手可得的幸福,卻很少有人得到。人的慾望永無止盡。很多企業家和明星享有財富與盛名,卻依然苦心孤詣,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因內心沒有滿足之時,他們時常處於焦慮、空虛和高寒之中。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即使人生不完美,慾望不能完全實現,也能有則安樂,無則無憂。詩人徐志摩曾經說,「我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之,我幸」這句話可以用在世間任一方面:財富、地位、情感、健康……如果已經得到,這是你的幸運和前世的福報,你應深心快慰;如果得不到,是你命運多桀,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必沉溺於對未來的憂慮中,杞人憂天。達摩祖師也說:「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心無增減」是超越了歡樂和痛苦的大樂境界。得失的雲,在我們心的虛空中緣聚緣散,我們的心,不因雲至增加了某種品質,不因雲去而失去了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至始至終清澈無垠。我們對人生的任何一種境遇,應以隨緣之心安然處之。就像手中之沙,捏得越緊,它越流失。如果換一種方式,把手掌攤開,細沙會滯留很久。「隨緣」不是什麼都無所謂,不是懶惰、懈怠和放逸。這是一種愚痴的隨緣,並不是佛教所說的「隨緣」的意義。所謂的「隨緣」,是指在努力的過程中,對所得到的一切產生一種欣慰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基於一種豁達的認識:幸福不是靠殫精竭慮而得,而是依靠前世善業的福報、今世的努力等各方面善緣聚合而得。想到自己無德無能,獲取少許也會慶幸;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會憤懣難平、憂郁而終,而是竭盡全力,讓自己此生成為一個好人。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一些財富和榮譽,會不會幸福呢?不會的。佛教講苦集滅道四種真相,苦和集包括了輪回之苦及痛苦的根源,如果沒有通過修道獲至涅槃,終有一天,苦因會現前。當日本發生九級地震時,那些躊躇滿志的企業家、學者和藝人,僅僅在一瞬間,就被滔天巨浪卷得無影無蹤。劫後餘生的倖存者,站在人去樓空的大地上,才知道命運詭異不測,死生變幻迅速。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就會知道,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最終都不離痛苦。即使是一位才華橫溢、傑出而備受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都會失去意義。與一個人註定要經歷的生老病死相比,所有這些快樂,都將成為痛苦。每一次輪回留下的,只有創傷。世間的快樂是暫時的,而佛教所說的究竟安樂,是獲得佛陀的果位,這是最殊勝、唯一的幸福。如《大庄嚴論經》說: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在千千萬萬錯綜復雜的思想領域中,能值遇揭示終極真理並詳細、清晰、准確地指出超越生死的佛陀教法,我時時有一種非常慶幸、滿足的感覺!我遇到任何一個知識分子、普通百姓或街上的乞丐時,都忍不住要告訴他們:佛陀是最偉大的!我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這么說,而是佛陀的智慧太深邃、太博大、圓滿得無法形容。雖說反觀自身,自己在見解、修行和行為等各方面都深感慚愧,但佛教完美無缺,是對人類社會最有益的智慧結晶。幸福之後做什麼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關愛、扶持其他生命,讓他們身心得到安慰和利益都是最重要的。有人從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留學歸來,自覺不凡,但他的智慧並沒有真正服務於社會;有人富可敵國,他的財富,在短暫的一生中用之不盡,但他的快樂僅僅遍及身邊的一些人。和整個社會健康、有益的發展相比,個人的發展,所佔的只是一個極小的比例。如果個人佔用了巨大的資源,悄悄品嘗著自己的幸福,沒有把他的成功回饋社會、滋潤萬物,這樣的心態和行為,已經貶抑了幸福的價值。無論擁有什麼樣的幸福,要與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分享,這種觀點在佛教思想中早已有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我們現在擁有的快樂,也是因往昔幫助、利益他眾而得,而這些快樂,應該繼續奉獻給社會。以前,我讀過羅素的《幸福之路》。羅素是偉大的思想家、數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有人說他科學救世,但如果能用智慧救世、用悲心救世,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和最幸福的。羅素5歲時就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後來他潛心研究學問,在數學等領域取到了一定的成功。他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暴力和非正義的行為,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曾經說過,他一生中激情的主要源泉是:我對真理有不可遏制的探求,我對世間人類苦難者有不可遏制的同情,我對感情有不可遏制的追求。在羅素的這三個原則中,第一是對真理的渴求。現代人被外在物質所迷,與世間人同流合污,喪失了追求完美智慧的精神。從這個角度看,人類不僅沒有發展和進步,反而有倒退的趨向。佛教同樣認為,人一定要希求真理,當真理之光越來越光亮耀眼,對實相的無知和邪知自然會隱沒。我勸大家學習佛教的智慧,就是希望你們能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羅素一生中激情的第二個源泉,是世間有千千萬萬的苦難者。除了遭受困厄和疾病的打擊外,人們還深受各種內心疾苦的煎熬:有貪婪、無有饜足之心引發的痛苦,有火山爆發般的憤怒產生的災難,有些是愚昧遭致困苦,有的人被傲慢、嫉妒等煩惱折磨……當他們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能熟視無睹,置若罔聞?這不僅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智者所為,更非一個大乘菩薩的心行。大乘菩薩將自己所有的愛、乃至身體的一切部分,都已無有任何條件地奉獻給眾生。羅素的最後的一句話我不太贊同,這句話可能是他對某一段感情比較執著時說的。羅素降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享年98歲。到了晚年的時候,他還有沒有那種「對感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呢?人們口口聲聲尋找幸福,你幸福了嗎?如果你真的幸福了,幸福之後,你該做什麼?有些學者一生追求名譽,擁有聲名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有些豪富一生尋求金錢,為的只是「我」榮耀、「我」幸福。但是,你希求的一己幸福,不一定具有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追尋真正的幸福,並回報、服務社會,以他人的福祉為終極目標。幸福的范圍需要開拓,無限地拓展,遍及人類乃至所有生命,充滿世界乃至整個虛空。只要尚有生命正在承受各種物質上、心靈上的痛苦,我們就要不計任何代價和結果,默默不懈地奉獻和努力。我們的能力雖然微小,但我們的心願無比強大,生生世世,我們祈願來到世間做同一件事,哪怕只有一個生命因此而改變。

Ⅵ 什麼是肉身,靈魂,精神,思想

肉體是容器,是人的具體存在,靈魂是人的內在,是你的本質,沒有靈魂的人就是行屍走肉。精神是靈魂的分泌物,你的靈魂有多純潔,你的精神就有多強大。思想嗎?尼采說過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所以思想是人前進的動力,沒有思想就無法前進,所以思想也是人的路標,為人指明方向,此乃吾之個人觀點,跪求採納。

Ⅶ 道成肉身是什麼意思

基督是道成肉身信徒是肉身成道 約1: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1: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約1:3萬物是借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 約1:4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約1:11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約1: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約1:13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約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彼前1:25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 啟14:12 聖徒的忍耐就在此。他們是守神誡命,和耶穌真道的。 啟19:13 他穿著濺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稱為神之道。 啟20:4 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它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閱讀全文

與幸福肉身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肖牛婚姻女正月出生如何 瀏覽:979
幸福二人世界怎麼打造 瀏覽:974
金壇事業單位待遇如何 瀏覽:767
直女是怎麼擁有愛情的 瀏覽:558
講故事的由來是什麼 瀏覽:239
廣州哪裡有大學美女多 瀏覽:163
農村經濟適用房拆遷怎麼賠償 瀏覽:600
古代的四大美女指的是哪些人 瀏覽:910
幸福里買菜哪裡最便宜 瀏覽:15
健康之首是什麼 瀏覽:479
事業單位和科長不合怎麼換 瀏覽:723
馬跟豬相配婚姻怎麼樣 瀏覽:478
如何處理故事 瀏覽:606
怎麼教育嗯哼愛情觀 瀏覽:935
數字1423表達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44
什麼叫愛情真實內涵 瀏覽:657
龍男狗女婚姻怎麼樣 瀏覽:692
黃驊港買海鮮哪裡經濟實惠 瀏覽:597
婚姻的委身是什麼意思 瀏覽:177
愛情觀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