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人收入分配,怎樣維護社會公平,不斷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個人的收入平衡了,也就是說家庭所有的家庭也就有了幸福感和,獲得感,否則的話,如果收入不公平,工作不公平,那麼所有的人都存在著抱怨,也就是說,社會的和諧度將會有所改變,所以很多的人將可能會因此而產生不和諧的思想。
2. 如何理解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平,更加和諧
磚家 教獸
3. 如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針對民生領域短板,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詳實方略。
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長效機制的方法和內容,比如,土地供給計劃和規劃的依據,住房保障佔多大比例比較合適,共有產權住房如何更好發展,如何達到房價長期穩定,供給長期平衡,百姓住房有基本保障的目標等。
4. 怎樣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 請說下原因和解決措施
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啊。這個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非要說的話,那隻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假定公平、公正成立的話,我要說的是要從各個方便去完善。包括司法、政法、法律、法規,以及政府的透明度。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事,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即使是國家,也沒有所謂的共有。這是我的個人看法,說的不是很全面。不為了回答,只是為了做一個交流。
5. 運用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知識,談談應如何增強人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①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快蘇北、蘇中經濟發展,加快農村 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② 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 ③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整頓分配秩序,打破行業壟斷;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④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分配製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⑤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調節收入、調節稅收、完善社會保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就業)抑制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分配。
6. 如何實現社會公平
誠然,我們的社會是不公平的,但如果有些人對你說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或者世界永遠不可能公平,請不要相信他們的鬼話,這是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特權能長久維持而試圖掐滅我們希望的鬼話,社會的不平等不是社會不可能平等的理由,反而是社會走向平等的動力!
人們不平等的起源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人類應不應該追求平等?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平等?下面我就這兩個問題作答!
首先,人類不應該追求完全的平等。因為不同的人天賦和個性都是不同的,勤奮與懶惰,聰慧與愚昧,如果一味的追求結果的平等,只會獎勵懶惰與愚昧,打擊勤勞與聰慧,這不僅會帶來社會的退步,也違背正義。
但是如果我們不追求平等,那麼社會權力和財富就會被少數人壟斷,社會不公,人才上升通道阻塞,社會資源不能掌握在最聰明最有能力的那群人手裡,這樣不僅不利於發揮社會所有人的才智資源,而且會發生社會動盪甚至顛覆。
那麼我們依然要追求平等,但不是結果的平等,而是起點的平等!人生就像馬拉松,一個正義公平的社會體制就是要劃定一個所有人共同的起跑線,並建立一個完全公平的賽跑機制,然後就是各位選手的事了,你跑的快慢,最終成就的高低,會不會因為個人原因而中途餓死或者棄權,那都是你的事情了,自己為自己負全責。這樣就是一個公平正義合理的社會,並且鼓勵了積極與勤奮,多勞多得,不勞不得。
但是長久以來社會上人們連起點都不公平,為什麼呢?這就要從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說起,注意這里指的是起點不平等的起源,而不是結果!
人們從出生開始進入這個社會,就具有了社會屬性,一代代繼承財富,傳承文明。顯然,生而不平等就來源於繼承和傳承的不平等,農夫的孩子和財主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平民的孩子和官員的孩子更是天差地別。如果不考慮人的自然天賦屬性,只考慮社會屬性的話,其實在遠古社會,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因為那個時候人類繁殖後代實行的是混交制,部落的所有男人和所有女人隨便混合交配,那麼孩子生出來了,誰知道是誰的孩子呢!只能當成部落共有的,部落的所有男人都是孩子的爸爸,部落的所有孩子也都有權競爭和繼承部落的所有權力和財富,這就是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那時候人們不存在起點的不平等!
後來偶婚制和專偶制慢慢形成了,父子家族關系得以確認,那麼孩子的血緣關系就確定了,從此就有了遠近親疏。可以說歷史上人們的生而不平等就是從血緣關系確定開始的!從此每個人只想對自己孩子好,凡事充滿自私和偏見,自己的智慧權力財富聲望,也都只想讓和自己血緣關系近的人繼承,對非我血親進行毫不留情的打壓。這才是人們起點不平等的由來。
那麼我們如何消除這種不平等呢,簡單的說,只要打破血親繼承製和家庭育兒制就能實現人人生而平等!
7. 如何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面對我國在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正確認識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意義。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現社會公
正,前提是提高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社會公正問題之所以得不到很好解決,與一些人尤
其是個別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把社會公正的價值看輕了、位置擺低了不無關系。事實
上,人類社會的歷史已經證明,社會公正對於社會猶如空氣對於人一樣,都是一種必需品,須
臾不可離開。首先,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沒有社會公正的引領,經濟的
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社會公益品的增長、貧困人口的減少、公共服務的均等、社會福利的共享
等,反而有可能導致兩極分化。社會公正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價值和基本特徵,就像
一面旗幟、一座燈塔,引領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也不斷增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其次,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會公正通過權利的合理分
配、義務的合理承擔,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有序發
展。
二.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先決條件。始終堅持發展首位,在發展中實現
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須具備現實的社會經濟條
件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滿足公民對社會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必須具
備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好的物質條件。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根
本途徑,仍然是努力發展社會經濟,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為實現更高水準的社
會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三.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
根本保證。要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制度建設的六個方面的任務和要求,加強保障公平正
義的制度體系建設,最終建立一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
完整的社會公平制度保障體系。同時要抓好制度的落實。只有將充分保障人民群眾政治、經
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的社會公正制度體系具體化為實踐中的措施和行動,使廣
大人民群眾能夠共建共享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
義,從而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保障是政府實現社會公平的主
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改善貧困群體的生活處境,緩解貧富差距過大帶
來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社會保障的目標應立足於社會公正和社會安全,通過社會救助、社會養
老保險、失業救助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等多個方面的措施來實現社會公正和社會安
全。
四.加強制度建設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根本保障。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
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
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第一,完善民主權利的保
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權利是
公民基本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從各個層次擴大
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民主程序,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
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第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
礎。加強法制建設,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
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從全體人民的利益出發制定
法律,防止立法「部門利益化」。必須加緊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切實維護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規范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保障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要
完善和發展有關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
面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對權
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第三,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要以司法公正為
目標,從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制約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著手,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的
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強司法的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
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加強司法救
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維護司法廉潔,嚴肅
追究徇私枉法、失職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是實現
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第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財
政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要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加大財
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
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國家財政投資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調節收
入分配,緩解社會矛盾。同時要健全公共財政體制,使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完善中央和地方共
享稅的分成辦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促進轉移支付的規范化、法制化,完善財政獎勵
補助政策,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保障各級政權建設的需要。第五,完善收入分
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強對收
入分配的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
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完善勞動、資本、技
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健全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
度,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調控和指導。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
和調節。努力緩解和遏制地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共同富裕。
五.建立公正的利益協調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第一、建立公正的利益表達機
制公正的利益表達機制,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利益表達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化的利益訴求,通
過正當的渠道予以表達,為政府了解世情、整合民意、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和基礎。一是要進一
步拓寬利益表達的渠道。要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創造條件讓個人有充分的利益表
達權。要暢通利益表達的主渠道,完善人大和政協的職責監督和任用制度,讓人大和政協更好
地發揮職能。同時要進一步發揮社團、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和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的作
用,以此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專家委員會與社會組織三者共同參與利益訴求的公眾參與模
式,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專業化、科學化;二是建立社會協商對話機制。政府要扮演好「公正
裁判」的角色,著力解決好各類企業中工會機構缺位、職能弱化的問題,要逐步建立起由政
府、企業和工會組成的談判制度和勞動爭議仲裁製度,切實保護勞動者及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
權益。第二、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本質上上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關系首先表現為
利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只有確立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社會秩序才有穩
固的基礎。首先,要打破市場分割,建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機會平等、參與平等、權
利平等的利益訴求機制,這就需要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上,應保障所涉及所有的利益主體有參
與權、發言權和競爭權,使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另一方面,要完善機
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的建議採納制度。最後,不斷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
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利益分配的主軸,也是保證收入分配社會
主義性質的客觀要求,不能因為按勞分配會形成收入差距,就回歸到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更
不能無視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要創新勞動者增加收入的分配方式,要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
的報酬差距,並優化差異的激勵作用。
六.形成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合力。我們強調理性看待社會公正問題,目的就是為
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公正。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
題,努力實現社會公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中,應突出三個重
點,這就是認識到位、舉措得力、形成合力。第一,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現社會
公正,前提是提高認識。首先,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社會公正作為我國
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價值和基本特徵,就像一面旗幟、一座燈塔,引領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方
向,也不斷增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
的保障作用。社會公正通過權利的合理分配、義務的合理承擔,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
所、和諧相處,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有序發展。不公正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不和諧、不穩定的
社會,極端的不公正必然導致社會的動盪、發展的中斷。第三,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
的動力作用。公正與效率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統一的一面。持續的高效率必定要以
社會公正為基礎。當一個社會只注重效率而導致公正缺失時,貧富的懸殊、規則的不公、社會
的動盪等使得高效率也不可能長久維持。這時,必須通過提高社會公正水平來提升效率,讓社
會公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正和效率如同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共同驅
動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根據特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公正與效率之間作出合理安
排,以形成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最強動力。舉措得力。實現社會公正,需要採取切中肯綮的舉
措。其中,最為重要的舉措就是實現科學發展,不斷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
可以肯定,如果我們個人缺乏公正之心,總是由屁股決定腦袋:當自己屬於社會不公中受
損的一方時就憤憤不平、希望馬上改變;而一旦自己屬於受益的一方時則沾沾自喜,阻撓變革,那麼,實現社會公正的道路必將變得漫長而坎坷。只有每個人都具有公正之心,為
實現社會公正不懈努力,才能讓社會公正放射出比太陽還要燦爛的光輝。
8.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共建幸福中國」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9. 怎麼建立一個公平自由的社會500字
一、正確認識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意義。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現社會公正,前提是提高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社會公正問題之所以得不到很好解決,與一些人尤其是個別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把社會公正的價值看輕了、位置擺低了不無關系。事實上,人類社會的歷史已經證明,社會公正對於社會猶如空氣對於人一樣,都是一種必需品,須臾不可離開。首先,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沒有社會公正的引領,經濟的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社會公益品的增長、貧困人口的減少、公共服務的均等、社會福利的共享等,反而有可能導致兩極分化。社會公正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價值和基本特徵,就像一面旗幟、一座燈塔,引領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也不斷增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會公正通過權利的合理分配、義務的合理承擔,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有序發展。
二、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先決條件。
始終堅持發展首位,在發展中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須具備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滿足公民對社會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必須具備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好的物質條件。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根本途徑,仍然是努力發展社會經濟,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為實現更高水準的社會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三、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要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制度建設的六個方面的任務和要求,加強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建設,最終建立一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完整的社會公平制度保障體系。同時要抓好制度的落實。只有將充分保障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的社會公正制度體系具體化為實踐中的措施和行動,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建共享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而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保障是政府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改善貧困群體的生活處境,緩解貧富差距過大帶來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社會保障的目標應立足於社會公正和社會安全,通過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險、失業救助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等多個方面的措施來實現社會公正和社會安全。
四、加強制度建設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根本保障。
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第一,完善民主權利的保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權利是公民基本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從各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民主程序,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
第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加強法制建設,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從全體人民的利益出發制定法律,防止立法「部門利益化」。必須加緊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切實維護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規范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保障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要完善和發展有關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對權
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第三,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要以司法公正為目標,從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制約司法公正的關鍵環節著手,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強司法的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徇私枉法、失職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充分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
第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要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國家財政投資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調節收入分配,緩解社會矛盾。同時要健全公共財政體制,使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的分成辦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促進轉移支付的規范化、法制化,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保障各級政權建設的需要。
第五,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強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完善勞動、資本、技
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健全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調控和指導。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和調節。努力緩解和遏制地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共同富裕。
五.建立公正的利益協調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第一、建立公正的利益表達機制公正的利益表達機制,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利益表達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化的利益訴求,通過正當的渠道予以表達,為政府了解世情、整合民意、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和基礎。一是要進一步拓寬利益表達的渠道。要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創造條件讓個人有充分的利益表達權。要暢通利益表達的主渠道,完善人大和政協的職責監督和任用制度,讓人大和政協更好地發揮職能。同時要進一步發揮社團、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和城鄉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以此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專家委員會與社會組織三者共同參與利益訴求的公眾參與模式,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專業化、科學化;二是建立社會協商對話機制。政府要扮演好「公正裁判」的角色,著力解決好各類企業中工會機構缺位、職能弱化的問題,要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企業和工會組成的談判制度和勞動爭議仲裁製度,切實保護勞動者及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第二、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利益本質上上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只有確立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社會秩序才有穩固的基礎。首先,要打破市場分割,建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機會平等、參與平等、權利平等的利益訴求機制,這就需要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上,應保障所涉及所有的利益主體有參與權、發言權和競爭權,使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
另一方面,要完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的建議採納制度。最後,不斷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利益分配的主軸,也是保證收入分配社會主義性質的客觀要求,不能因為按勞分配會形成收入差距,就回歸到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更
不能無視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要創新勞動者增加收入的分配方式,要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的報酬差距,並優化差異的激勵作用。
六.形成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合力。我們強調理性看待社會公正問題,目的就是為
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公正。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
題,努力實現社會公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中,應突出三個重
點,這就是認識到位、舉措得力、形成合力。
第一,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現社會公正,前提是提高認識。首先,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社會公正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價值和基本特徵,就像一面旗幟、一座燈塔,引領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也不斷增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次,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會公正通過權利的合理分配、義務的合理承擔,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有序發展。不公正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不和諧、不穩定的社會,極端的不公正必然導致社會的動盪、發展的中斷。
第三,社會公正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動力作用。公正與效率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統一的一面。持續的高效率必定要以社會公正為基礎。當一個社會只注重效率而導致公正缺失時,貧富的懸殊、規則的不公、社會的動盪等使得高效率也不可能長久維持。這時,必須通過提高社會公正水平來提升效率,讓社會公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正和效率如同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共同驅動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根據特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公正與效率之間作出合理安排,以形成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最強動力。舉措得力。實現社會公正,需要採取切中肯綮的舉措。其中,最為重要的舉措就是實現科學發展,不斷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
可以肯定,如果我們個人缺乏公正之心,總是由屁股決定腦袋:當自己屬於社會不公中受損的一方時就憤憤不平、希望馬上改變;而一旦自己屬於受益的一方時則沾沾自喜,阻撓變革,那麼,實現社會公正的道路必將變得漫長而坎坷。只有每個人都具有公正之心,為實現社會公正不懈努力,才能讓社會公正放射出比太陽還要燦爛的光輝。
10. 如何讓人們過得幸福、讓社會變得和諧
現在的人生活得都挺不容易,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當官的,為民的,有錢的,沒錢的,在職的,失業的,所有的人活得都挺累。現在的孩子小小的年紀就要背上沉重的負擔上路,早晨上學比大人上班早,中午在學校管得連踢個球、撒個歡兒的機會都不給;放學比大人下班還晚,一般晚上都有晚自習,好不容易熬到八、九點,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還有老師布置的一大堆作業要完成;好不容易完成了,差不多就十點多了,然後才得休息。本該是快樂玩耍的年紀,卻成了這個社會上最累的人之一!而且不是一天半天,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還有比這更過份呢,孩子還沒等出生呢,夾板就套上了:又是聽音樂,又是聽說話,又是按摩操,這叫「胎教」!前些日子看某個大地方的一個挺像模像樣的教育專家在大講特講他發明的一套胎教法,說是可以提高嬰兒的智商多少多少,聽得我嘆息了好幾回,這是追到娘肚子里給孩子套夾板去了,還叫不叫人活了?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沒有童年。想想年長一輩人小時候都幹嘛了:光著屁股下河去摸魚,穿著氊疙瘩從山上往山下趕免子,滿地跑著追野雞,爬上大樹掏喜鵲窩,躲在山石下捅馬蜂,等他們長大了好像也沒變成傻子,好像也活得好好的。現在的孩子,唉!平時的學習壓力就大,周考,月考,期考,年考,不烤糊了就不錯了,還要挨老師的批評,受校長的教育,聽家長的嘮叨,好像不學習,天就塌下來,不學習,地球就不轉了。上學,讀書,這是人生中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讓中國的孩子讀得痛苦不堪,不知這算不算是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 然後就是升學:小學升初中,要考;初中升高中,要考;高中升大學,更要考。考就考吧,還必須要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名牌大學。為什麼?考不上重點中學,你就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學;考不上名牌大學,那就意味著找不著工作,找不著工作意味著什麼?你就得過人下人的日子!你的一生就會生活得很不開心,幸福就會離你很遠很遠。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了,好不容易畢業了,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了,又得為工作、為組建家庭憂心。在國企吧,掙得少,沒發展;上外企吧,掙得可以了,又累得要死。老闆恨不能把員工的骨頭砸碎了放到鍋里熬出半斤油來。遇上金融危機,還不要說升遷、提薪了,能保住職位不被炒魷魚就不錯了。要說最穩定最體面的職業,那就要數公務員了。公務員是從衙門口出來的,是官,所以體面;公務員沒有下崗的,混得再不好,至多得不到提拔,當不成更大的官罷了,絕不至於下崗(除非你犯事了,被逮起來,那又另當別論)。所以這幾年考公務員熱,頗有點當年千軍萬馬考大學過獨木橋的味道,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爭一個位置,錄取的比例低得嚇人。(聽周立波說,好像在八十幾比一,比高考錄取率低多了!)長大了,該談婚論嫁了,愁人的事也來了。女孩兒看看和自己一般大的男孩兒,正在苦海里撲騰呢?房子沒有,車沒有,存款沒有,嫁給他,什麼時候能熬出頭來?能嫁個老外,不嫁給國男;能嫁給鑽石王老五,不嫁給小白領兒。年齡不是問題,錢才是問題。男孩兒看看身邊的女孩兒,像鳥一樣撲楞楞飛了,就是沒飛,你能給她房子嗎?能給她車嗎?能給她買名牌嗎?能給她幸福嗎?看看《蝸居》,讓人心裡不是滋味。這怪不得靚女,也怪不得帥哥。還有未來呢?老了咋辦?現在都是一個孩兒,老了,不能動了,端個屎端個尿的都沒人,更不用說其它了,保障體系在哪呢?不知道。宋代大詩人黃庭堅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居八九。」那是說的常態。現代人的焦慮和不安遠遠超出了正常值,抱怨,不滿,憂郁,焦慮,煩躁不安,情緒低落,萎蘼不振,這些就像瘟疫一樣具有強大的傳染力,哪怕這些人的數量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它也會很迅速地傳播開來,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使最後那點點幸福盪然無存。如何能讓現在的人過得幸福?如何能讓社會變得和諧?幸福是一種感覺,它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社會的,個人的是個人的幸福感,社會的是社會的幸福感,二者相輔相成,然後凝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不管專家怎麼論,我覺得促成和影響幸福感的有三大要件:一是滿足,二是穩定,三是希望。怎麼樣才算滿足?滿足一要視自身需要而定,飢餓的時候,能弄上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喝喝,就會幸福的一塌糊塗;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再高檔的山珍海味也不會覺得香。二要視情境而定,要視參照系而定,當年結婚有個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半導體「四大件」那就很滿足很幸福了,現在行嗎?這不是人變壞了變刁了變挑剔了,而是參照系數變了,當別人都開上小轎車的時候,你要求還騎自行車的人滿足、幸福,當別人年薪以百萬、千萬計的時候,你要求一年掙不到一萬塊錢的人滿足、幸福,當別人住著高檔別墅穿著高檔服飾的時候,你要求買不起房子還得到批發市場和小商小販討價還價買東西的人滿足、幸福,當別人有一份風光的職業的時候,你要求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去掏大糞掏出個世界水平來從而感到滿足感到幸福,那是絕對辦不到的!所以說滿足很難,因為現在參照的標桿立得太高;滿足也很容易,那就是你得把那標桿往下降,讓普通人看得見夠得著,貧富差別別那麼大,你得讓它變得更公平,更合理才成。不過滿足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穩定和希望:你得讓所有人都有安全感、穩定感,讓所有人都得有個盼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既不能穩定給人以安全感,又不能給人以希望,讓人有個盼頭,你怎麼能讓人們感到幸福?又怎麼能讓社會和諧?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這里所說的穩定不是指政治的穩定,那該政治家們去講,而且我覺得單純從政治上講穩定也沒有多大用處;我說的穩定是指生活上的穩定,我說的希望是指生活上的盼頭。舉個例子來說吧:當一個人正常工作的時候,他就能得到正常的生存保證,包括穩定的經濟來源和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增長的收入,這就會讓他有了安全感,穩定感,幸福感也會油然而生。如果他的智力非凡,雄心勃勃,想賺大錢發大財,他盡可以使盡渾身解數,努力工作,讓自己混得更好;如果他不想把自己累得吐血,那也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保有一份穩定的生活。只有到了這個份兒上,才談得上穩定、和諧、幸福。我曾讀過一篇比較日本和中國差距的文章[1],根據那文章的說法,日本人的收入,大約多少歲每月就可以掙多少日元,例如30歲拿30萬日元,50歲拿50萬日元,再加上夏季和年終的兩次共2-5個月獎金。所以30歲的年收入一般是450萬日元,40歲的年收入600萬日元,以上是稅後收入。低於這個數是混的不好,高於這個數的是事業有成。我不知道他說的是不是可靠,我只是想拿來說什麼是穩定,什麼是有希望有盼頭。反觀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兩個字:折騰!除了農民外(現在農民不怎麼挨折騰了),所有人都在折騰!或者三年、四年一輪,推翻了重來,競聘上崗,不分職業,不分工種,不分性質,一律折騰,沒有穩定,沒有盼頭,看不到希望,這都不可能催生幸福,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個人以為,一個國家要想讓民眾生活得幸福,讓社會變得和諧,你就得保證絕大多數人的穩定,不被「折騰」,而只「折騰」少數人。比如:我們可以把全社會的人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中間是大頭,可能在百分之七十或百分之八十以上,要讓這部分人保持穩定,就像上面提到日本那個例子一樣,讓他們穩穩當當地過一般正常人的生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搖擺,不震盪,不為明天發愁。因為這部分人就是一般人,他當不了科學家,也成不了哲學家,你打死他也沒用,他不是那塊料。上面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這部分人要「折騰」,因為這部分人是精英,要挖掘他們無窮的智慧來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和驚奇,當然了,他們的報酬也會比一般的人要高;下面那部分人也在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這部分人也要「折騰」,因為這些人或因為懶惰,或因為沒教育好,你不折騰他他就不動,要讓他們去追上「大流」。當然了,這三部分人不是鐵板釘釘一樣永遠不變,他們之間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上面的可能會掉下一些來,在後面的可能會追上一些來,在中間的也可能會有一些分流,但大體會保持一個平衡。我建議:這個思想,應該成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基本指導思想,本著這一思想去進行具體的規劃,制定相應的政策,實施相應的措施,這才能讓人們過得幸福,讓社會變得和諧。哈哈,說著說著就說高了,說大了!見笑見笑!姑妄言之。 [1]《日本人真實的生活水平——警醒所有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