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人要追求幸福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為著兩個目標而活,一個就是活著,一個就是活好。當人窮到為了生計可以不折手段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理由去追求幸福。只有解決好溫飽問題以後,有著閑心才會明白幸福的意味著什麼。雖然這並不絕對,但是與一個吃不不飽、穿不暖的人談論幸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所以,個人覺得追求幸福就是人最基本的慾望。活著就希望自己能活好,活得累了,才會許多人鋌而走險去追求自以為是的「幸福」。不過,其實幸福很簡單,對得起自己與良心,生活苦點並沒有什麼不好。等老了,回首自己的一生,有一些可以懷念的就好,何必要有一個「輝煌」的一生呢?
2. 覺得不快樂,是因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句話對嗎
人都有一相比較,和以前比達到自己的目標了,心理滿意了,幸福指數就高些。如果看著別人,想超越別人,那這樣的幸福之路很遙遠,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只在達到當初的目標了,心理認同感就應該感到滿足。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3.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做人有了生活壓力也要攀比
現在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婦女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官員老婆抱怨官員不回家......
——白岩松
一、缺失信仰
為什麼我們周圍的非洲黑人留學生、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墨西哥人靠領救濟,甚至要錢度日卻整天樂樂呵呵?為什麼這么多華人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鬱郁寡歡?說到底是華人的思想意識出了問題。
現在中國人,拋棄了信仰,又沒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學,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駕馭快樂手段,導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選擇了不快樂。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就像彌爾頓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沒有信仰就容易把價值觀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較上,仰望別人的成功,感覺自己的卑微;仰望別人的幸福,慨嘆自己的不幸;比較別人的得志,憤然自己的失意;比較別人的快樂,放大自己的苦痛。
二、愛攀比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較成績、能力、拿的獎狀多還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等畢業出來工作,又被比較工作夠不夠好、薪水優不優厚、福利多不多……長期置於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和比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習慣性地養成攀比的習慣:我比不比別人優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別人好......
攀比成習慣,自然不快樂。別人有了自己沒有,於是要努力去擁有,擁有了如果能快樂固然好,最怕是擁有了之後發現別人又上了新的層次,從而又增煩惱。更別說有些東西是人窮盡一生都沒辦法擁有的。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三、對美好的事物不感動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我們可能沒有創造美的能力,但對於大自然創造的美,對於他人創造的美,我們是否去欣賞了呢?我們似乎總是腳步匆匆,對自然美、藝術美、心靈美、生活美、創造美,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渾然不覺。
如果我們能為了欣賞路邊的美麗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腳步,因為葉子隨風搖曳飄落的美態而心頭柔軟,看到小孩純真無邪的笑臉而心生喜悅......那麼,我們能感受到快樂的時刻將會多很多。
四、不懂得施捨
宋代張商英說「樂莫樂於好善」,一個懂得付出而不是單單索要的人才會快樂。施捨不是富人的專利。向災區捐贈幾個億是施捨,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也是施捨。
「大嘴美女」姚晨擔任聯合國難民署中國區代言人的第三個年頭,過去三年,她先後到過菲律賓、泰國和衣索比亞的難民營。她說:每當我背起背包,到世界各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感到正能量回到了我身上,做上這份工作,有夢想成真的感覺。」
姚明則說:「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終目的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凈化自己,使自己升華,到最後,得到幫助的是我自己,讓我感覺到我對這個社會有用。」
五、單調與規律
中國人缺少生活的熱情與娛樂,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學生的生活是三點一線,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人生單調得似乎只有學習和書本。職場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飯和睡覺,寶貴的周末時光僅用來休息也不夠,而難得出去郊遊或娛樂。也許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遊玩,卻是身體不爭氣,經不起四處出遊、大吃大喝了。
為什麼富士康在短短的時間內會發生多起「跳樓」事件?因為人不是灰色的螞蟻,人生過分的單調和規律會使人失去快樂。
六、焦慮無處不在
中國人也無時無刻不出在焦慮之中。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依然飆升、焦慮食品不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污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但是,只有無憂無慮的人才會快樂。總在憂慮,哪有時間快樂?
七、壓力太大
中國文化一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責任總會或多或少地賦予到中國人的身上,形成他們的壓力。中國人面對的壓力非常多,工作的壓力、成家的壓力、撫養子女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而在這些重壓之下,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緩解這些壓力,日積月累,這些壓力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不快樂,甚至傷及他們的健康。
八、不敢堅持做自己
媽媽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國人被很多人期望著,從而不能堅持做自己。一個人要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夥伴、同事的好搭檔,唯獨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自己總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難真正的快樂。
九、心靈的封閉
早在1979年,美國有個學者就寫過一本書,(《美國人心靈的封閉》),書中說美國人的心靈都關閉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年美國青年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只是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
今天的每一個國人是不是也將自己的心靈關閉了呢?要知道,即使在最窮困、最危險的境地,只要你能打開心靈,也總是可以發現使自己快樂的東西。
4. 人為什麼要追求幸福
人是有慾望的,七情六慾就這么說的,當你覺得有壓力的時候,你會想找個人說說話,放鬆了,人就覺得輕鬆了,輕松也是一種幸福。
當有一個你愛的人和你一個吃飯,聊天,做想做的事情,那也是幸福的,因為快樂。
追求的幸福是快樂的,這就是為什麼要去追求,就像當壓抑的時候,總想吼出來。
有追求的人生那才是人過的日子,因為是人,所以要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當一個人沒有了追求的想法,那就已經變的慘不忍睹了,只是行屍走肉,沒有意義,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想法,空洞的一切,那是什麼?
5.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幸福也就罷了,難題在於我們追求的往往是「比別人幸福」。求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說~~~ 總是和別人攀比啊 總覺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好 過的幸福 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 幸福 就像飲水,冷暖自知。
不要老盯著別人的生活。
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6. 為什麼人們不是追求幸福本身,而是追求比別人幸福呢吃個飯,買件衣服,生個病都要曬一曬,感覺好累啊
人是群居動物,人的一切快樂都來源於人本身,曬自己,有的人為了別人的羨慕,有的人為了別人的關注,有的人為了分享自己,有的人為了交流 ,「人各有志」,我們只能把握自己,不能改變別人。
7. 人為什麼要追求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種感覺,像征美好,每一人都希望自己得到最好的,所以追求幸福感也是理所因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