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莊子講幸福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莊子講幸福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5 06:27:51

⑴ 莊子對幸福的理解

獲得相對幸福的方法 《莊子》第一篇題為《逍遙游》,這篇文章純粹是一些解人頤的故事。這些故事所
含的思想是,獲得幸福有不同等級。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
對幸福;絕對幸福是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而得到的。
這些必要條件的第一條是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為了實觀這一條,必須充分自
由發揮我們自然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德」,「德」是直接從「道」來的。庄
子對於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樣。例如他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
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天地》)所以我們的「德」,就是使我們成為
我們者。我們的這個「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發揮了,也就是我們的自然本
性充分而自由地發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幸福的。
聯系著這種自由發展的觀念,莊子作出了何為天、何為人的對比。他說:「天在內,
人在外。……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莊子·秋水》)他認
為,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
為。
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在它們
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積是同等地幸福。《逍遙游》里講了一個大
鳥和小烏的故事。兩只鳥的能力完全不一樣。大鳥能飛九萬里,小鳥從這棵樹飛不到那
棵樹。可是只要它們都做到了它們能做的,愛做的,它們都同樣地幸福。所以萬物的自
然本性沒有絕對的同,也不必有絕對的同。《莊子》的《駢拇》篇說;「鳧脛雖短,續
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放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政治、社會哲學 可是,像這樣斷長、續短的事,恰恰是「人」盡力而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
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異。那些盡力立同的人、動機也許是完全值得欽佩的。他
們發現有些東西對他們有好處,就迫不及待,要別人也有這些東西。可是他們的好心好
意,卻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慘。《莊子》的《至樂》篇有個故事說:「昔者,海鳥止於魯
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
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烏養養鳥也。……魚處水而生,人處水
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魯侯以他認為是最
尊榮的方式款待海鳥,的確是好心好意。可是結果與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會
把法典強加於個人以同其事,也發生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莊子激烈反對通過正規的政府機器治天下,主張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
就在此。他說:「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
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莊子·在宥》)
在,宥,就是聽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絡馬首,穿牛鼻。
也像是把鳧腿增長,把鶴腿截短。把自然自發的東西變成人為的東西,莊子稱之為「以
人滅天」(《莊子·秋水》)。它的結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莊子和老子都主張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強調他的總原理「反者道
之動」。他的論證是,越是統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結果。莊子強調天與人的區別。
他的論證是,越是以人滅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說,僅只是莊子的求得相對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順乎人自身內在的自然本性,
就得到這樣的相對幸福。這是每個人能夠做到的。莊子的政治、社會哲學,目的正在於
為每個人求得這樣的相對幸福。任何政治、社會哲學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過如此
吧。 情和理 相對幸福是相對的,因為它必須依靠某種東西。這當然是真的:人在能夠充分而自
由地發揮自然能力的時候,就很幸福。但是這種發揮在許多情況下受到阻礙。例如死亡,
疾病,年老。所以佛家以老、病、死為四苦中的三苦。是不無道理的。照佛家說,還有
一—苦、就是「生」的本身。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發揮自然能力的幸福,是一種有
限制的幸福,所以是相對幸福。

成功是外在的標准,幸福則是內在的感覺
主持人:您說過一句話,幸福比成功重要,您對幸福的理解是什麼樣的?
於丹:我覺得成功是比較外在、客觀的標准,幸福是內在的、個人、自我的標准。我們每個人可以被外在評價為你是成功的、卓越的、優秀的,但並不一定帶來內心的幸福感
幸福這個東西很微妙,它跟成功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絕對的關系。就好象幸福跟金錢也有一定關系,但是它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必然。幸福更重要是關乎一個人生命態度、生命能量和這個人的價值取向。幸福是你內心所認可的價值,你擁有的,所謂求人得人,每個人的幸福觀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一生為錢所困,就是為了當官,在這個人的心目中,幸福就是與權利劃等號。還有一些人認為幸福就是為了錢,如果人為錢所困的話,錢就是無底洞,他掙錢掙錢,最後並不是說為了花錢,有了錢才是能夠和幸福劃等號的。還有人為情所困,得到了情就會覺得跟自己的幸福劃等號,如果沒有的話,再有金錢和權利心都是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密碼和生命鑰匙,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真正需要導致他內心能夠深刻認同的幸福。

⑵ 莊子的三個思想主張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其理由是萬物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

⑶ 1.莊子認為獲得幸福生活的方式是什麼

第一,莊子主張人應當按照自己的天性,選擇合乎本人興趣和愛好的生活。

第二,莊子反對生命的等級、界限,主張眾生平等,這對於消除人的生活、職業、社會偏見,提倡理解、尊重、平等的文化意識,具有現實意義。

⑷ 莊子的幸福觀

莊子是戰國時代最富浪漫情懷的詩人哲學家,他在批判儒、墨、法諸家的有為政治的基礎上,提倡一種放任自由、在宥天下、逍遙自在的幸福觀。 在《莊子·至樂》中,「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莊子強調無為才是最大的快樂,而世俗以追名逐利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又有「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企圖證明生死同流,物我無異,無所謂憂,無所謂樂,故以無為為至樂。無為才能無所憂慮、無所懼怕。 在《莊子·達生》中,「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莊子意在說明堅信虛無的天道,做到一切順乎自然,如醉如痴,避免與外界事物的矛盾和沖突,看破生死、排斥雜念、拋棄名位,保持心地的純朴專一,就是精神最幸福的境界了。 莊子認為,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為。就是說根據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只要安於自己的性分,做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他便無論能力大小都能獲得一樣的自在和幸福。可見莊子追尋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與幸福,把生老病死、吉凶禍災等一切精神煩惱和痛苦徹底排除,不再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匱乏,返歸本性自然! 如今,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改善,人們理應生活幸福!可有些人總是抱怨生活的壓力太大,學習、工作、家庭、金錢甚至愛情,本來該是生活的快樂所在,卻變成背上的枷鎖。習慣面無表情的生活,習慣讓自己的心很硬很硬,忘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幸福。 我們應該學學莊子的逍遙自在,不要被物質慾望束縛了自由自在的心性。把幸福的標准降低,事事都能幸福;把幸福的內涵廣泛化,處處都能找到幸福。平平淡淡就是幸福,平平常常就是幸福。這種平淡平常的生命體驗是一種自我滿足,是一種隨遇而安,是一種對生命的客觀尊重。 如果我們不那麼匆匆,如果我們用愛的目光看世界,如果我們用自由的心性去體驗生活,那麼幸福真的離我們不遠了!

⑸ 中國哲學史莊子幸福相對論包括什麼

中國哲學是莊子幸福相對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相對幸福,另外一個是絕對幸福。《逍遙游》獲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級。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獲得一種相對幸福,而絕對幸福是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層的理解而得到的。

⑹ 古代人的幸福感從哪裡來

隨著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上升,精神方面的需求也相應的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起來。其中幸福感就經常被人們提起和討論,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比較注重精神層面的建設,古人們對幸福感的討論和表達也存在在各種詩詞和文獻中。雖然每個人對幸福感的定義各不一樣,但是還是有一些共同之處的,比如對安逸閑適生活的嚮往、不過於沉溺功名利祿和紙醉金迷的生活、對超脫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三、陶淵明嚮往的幸福

陶淵明追求悠然的生活是眾所周知的,這種觀點跟當時的小農社會很吻合,這種幸福觀就不像莊子的思想那樣顯得曲高和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流傳甚廣和人們對這詩詞的倍加贊頌也能說明古人當時對這種幸福觀是多麼推崇了。陶淵明的詩詞中充滿著對安靜閑適生活的嚮往,這也說明大多數的古代人並不是極度功力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有這樣思想的人經常處於歡樂當中。

⑺ 莊子的主張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

(7)莊子講幸福的三個層次是什麼擴展閱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⑻ 莊子思想

莊子的思想,可分為三個主要內容。

一、無為而治。
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規矩,都是壓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遙游。論幸福的兩種方式。
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遙游的第一個層次,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詩詞了)。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
逍遙游的第二個層次,高級的幸福。前面那種是低級的幸福,是有差異的幸福。那種有差異的幸福其實不可能真正圓滿,因為萬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萬物都受到各種制約。按西哲的說法,想怎麼做怎麼做是尼採的超人,但後來海德格爾指出,超人不可能實現,因為人世間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總是會死的,康熙都還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級的幸福,只能是與天地融合。所謂與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這個境界,超越了萬物的區別,超越了人與世界的區別,我本身也已經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於是獲得永恆的幸福。
三、齊物論。論知識的三種層次,這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知識的第一種層次,是惠施十論的層次——相對論。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識,妄圖用自己對片面知識的定義,來影響別人,獲得認可。莊子說,假設我與你辯論。我贏了,就代表我一定對么?你贏了就代表你一定對么?未必。我們再找第三人評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對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對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對的,靠人的討論人的站隊,得不到真理。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是知識的第一階段。
知識的第二階段:照之於天。這個階段大致等於惠施所謂的大一,小同異上升到大同異。不過惠施僅僅把這個作為最高理想提出來,並沒有深入論述。而莊子的最高階段並非這個階段,對這個階段的論述比較詳細。萬有,也就是各種各樣知識,都是來源於「一」的,也就是萬物之母的那個唯一的「有」。從道的觀點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個樣子。萬物雖不同,都統一於一個整體,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謂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無毀復通為一。
知識的第三階段:混沌與坐忘。既已謂之一,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與惠施不同。莊子認為一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可以思議,則至少言與思就在這個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於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說的。於是只能是混沌,達到混沌狀態的才能真正掌握絕對的知識。為什麼要棄智,因為相對的知識導致區別,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於天。不過原始的無知,不是有知後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與莊子講幸福的三個層次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遇六圖畢業先祖都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5
你的婚姻觀是怎麼樣 瀏覽:401
故事書小公主第一次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580
雲南為什麼核酸檢測健康碼結果查不到 瀏覽:491
虐心愛情劇都有哪些 瀏覽:246
雞年正月婚姻怎麼樣 瀏覽:648
我為什麼說西安是愛情的城市 瀏覽:638
男四十女三十六兩人婚姻如何 瀏覽:61
幼兒經濟困難怎麼辦 瀏覽:585
事業編沒有崗位怎麼評職稱 瀏覽:805
濮陽縣什麼時候考事業編報名時間 瀏覽:698
事業在計劃表裡怎麼安排 瀏覽:702
愛情公寓邀請了多少明星 瀏覽:860
吸血鬼是怎麼變成美女的 瀏覽:508
事業心的表現是什麼 瀏覽:663
南歐各國經濟怎麼樣 瀏覽:486
從未懂得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422
法國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65
愛情的意義是什麼歌曲 瀏覽:904
事業編聯考考試考多久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