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

如何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08-12 19:30:34

Ⅰ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大學生成長的搖籃、思想啟蒙之所、情感依託之地。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能夠賦予大學生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和合理的調節情緒能力,從而使大學生能從容面對挫敗,自信樂觀、幸福感強。相反,家庭環境惡劣,特別是情感上的缺失,比如父母感情不和,家庭關系緊張,親子關系不融洽等都將會造成巨大傷害。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自身成長經歷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家長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善於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強制性地轉嫁到孩子身上,無形地削弱了部分大學生的幸福感。
2.學校環境。
學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所,它對大學生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
(1)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在一些高校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始終缺少引導力度,重「硬體」,輕「軟體」。這樣,對一些自製能力差的大學生而言,進入大學校門就意味著到達終點站,不思進取,迷戀網吧,沉迷於戀愛之中,生活上盲目攀比過度消費,影響其幸福感的實現。
(2)專業的設置和教育教學方式。高校專業的硬性和不合理的設置是大學生幸福感提升的障礙之一。許多高中畢業生對高校所開設的專業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是跟風報考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跨入大學的校門後才發現所學的專業並非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但是,高校為了穩定專業教育,在調換專業上會加以限制,讓一些想調專業的大學生望而卻步,如果無法改變認知和轉變態度,以一顆委屈的心迎接未來的大學生活,這就為以後的大學生活埋下了痛苦的種子,制約著大學生幸福感的有效實現。
3.社會因素。
大學生說到底也是社會人,大學生幸福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的真善美。公正和諧的社會是大學生幸福感的精神源泉。只有在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中,大學生幸福才有實現和提升的可能,只有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的大學生才有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如果人們見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難,智者懷才不遇,而小人往往通過不道德的手段得利。那麼,只在課堂上和書本中被要求履行道德規范的大學生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幸福感。
4.大學生自身心理因素。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他們正處在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他們具有從滿足基本生存到自我實現的各個層次的需要。他們的生理發育已基本完成,情緒整體上處於激活狀態,但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首先,表現在自我認識不夠。理想預期很高,自身實力不足,最終導致期望脫離實際,總處在無止境的追逐之中,幸福感也就隨之降低;其次,部分學生交往溝通能力不足,情商指數不高,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不能自拔;再次,部分大學生在與幸福感有關的不同人格因素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諸如信任、情緒穩定性、控制點、自尊與外向等,同時存在抗挫折能力低下,不能勇敢地面對挫敗和逆境,在挫折面前退縮無措的現象。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節奏,甚至扭曲了他們的生活態度,導致幸福感減弱。

Ⅱ 當代大學生如何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一種內心體驗,教育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愉悅,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心靈的發展要求心與心的交融,而心與心的交融則是以愉悅的情境為依託的,唯有在師生雙方都能夠體驗幸福的氛圍中,心與心方能敞開、溝通。因此,教師應該既是幸福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在幸福的教育中,實現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是有機統一體。
在生活中,我堅持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和善良的人,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每次走進教室,我都保持微笑,時不時跟學生聊聊發生在自己生活當中有趣的事,拉近我們心理上的距離。當教師的內部幸福體驗外化為表情時,教師的幸福就變成一種可被觀察的對象了。學生能夠通過識別教師的表情,在自己內心激起同構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又會外化成學生的表情,教師又通過學生表情的反饋強化了自己的幸福體驗,學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漸次強烈。在幸福上,師生雙方相互感應,不斷激盪,獲得了共同的幸福感。

Ⅲ 大學生如何增強幸福感

要想幸福,你必須有好的交際技巧和專業性強的能力。交際在生活中,工作中比能力更重要。好的交際就讓別人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地溝通,更好地做事。而在工作中交際佔了百分之六十,能力佔了百分之四十。多鍛煉自己的表達技巧和傾聽技巧會對你終生受益。而能力卻影響在工作的水平,在這個社會永遠需要的是高尖端人才,你學的越精就更好地生存。不過現在你的人品素質很重要,因為生活在當今關系的社會如果你沒朋友,同事會活的很不順,很痛苦的。如果你做人不行,你活的就太失敗了。一般人交朋友不在乎你錢多少,只在乎你人如何。平常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相信投機取巧只能成一時之利,踏踏實實能成一世之力。生活 是由一個個問題堆積而成的,不要苦惱要從中找到快樂。當你真心實意對人,只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別管別人說什麼。當你對有些人好卻反咬一口時,請記著這個教訓,你應感謝他,他讓你認清某些人,懂得如何對待某些人。當你幫別人別人不幫你時不要悲傷,記著別人幫你。

Ⅳ 如何提高大學生幸福感

如果永遠和別人攀比,那麼就永遠不會產生幸福感,因為總有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好,總有人比你快樂,幸福感來源於艱苦奮斗,努力之後得到的收獲,不論收獲是大是小,都是自己從失敗和挫折當中獲取的,因此,只要我們確定自己的目標,不斷的進步,我們就能不斷地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Ⅳ 大學生應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人們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肯定的情感驗,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反映。我們的社會為每個人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應該樹立正確幸福觀。
一要深刻理解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擁有幸福的基礎,又是擁有幸福的前提。千百年來幸福問題一直是被哲學倫理學研討的重要課題,但幸福是什麼至今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人們應該認識到:幸福是知識淵博情趣雅緻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財富,讀書是最有效的方式。幸福是知足常樂善於感恩的淡然心境。知足常樂是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能夠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價值觀。以平常心來淡看庭前花開花落,以求索心,來追求知識能力的提升,以感恩心來對待組織、對待工作、對待生活,以平和心來體驗平凡的幸福。
二要理性感受幸福 。 理性感受幸福,就應該勇於學習、勤奮工作,擴大幸福的分子,控制自己的慾望,縮小分母,才能真正享受幸福。首先是物慾有度,在生活待遇上知足。我們不否認正當的物質利益,但關鍵是要把握好度。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心存貪念。其次是境界無邊,在精神上有高追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思想境界。高雅的情趣、高深的修養可以抵禦物慾的誘惑。再次是勤奮工作,在成就中體驗幸福。幸福的本意體現的是人們在理想實現後的身心愉悅,成就感是幸福的恆定要素。如果你能在勤奮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就能同時獲得幸福感。
三是合理追求幸福 。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來。我們要確立科學的人生目的、生活目標和工作目標。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上,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忘我的工作中,把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在清廉自守中。
四是理智享受幸福 。 與其說幸福是孜孜以求、費心盡力得到的報償,不如說幸福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心靈的感悟。我們要擁有一顆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麼他就會擁有幸福。要常懷敬畏之心做一個謙遜的人。敬畏使人向上蒼開放一己的內心,使人愛而誠懇,使人莊重而謙卑。 要常棄非分之想做一個自律的人。所謂非分之想,就是那些超出自己本分的想法和要求。許多腐敗分子在各種誘惑面前,不慮於微,不防於小,終因「忍不過」而吞下「誘餌」,禍延國家和人民,殃及自身。要常修為政之德做一個高尚的人。「己不正,焉能正人」。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個健康的人。索取和分享恰好是人類最根本的兩種本能,可我們常常泛濫了前者卻遺忘了後者。講分享,就是讓自己「內省吾身」,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喜悅,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多發現身邊的美與善,時刻體驗溫暖的人生,就會放棄、淡化貪欲,珍惜當下的幸福。
五是正確定位幸福。 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們的幸福觀應該體現和諧社會的特徵,其基本定位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堅持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和諧統一。既有富足的物質生活,又有充實愉悅的精神幸福。豐富的物質生活為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基礎,充實的精神生活為進一步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智力與精神支持。二是堅持個人幸福與家庭幸福、社會整體幸福的和諧統一。個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幸福有益的。三要堅持眼前幸福與長遠幸福和諧統一。社會是發展的,人也是發展的,必然要求人不僅要著眼於眼前的幸福快樂,也要為得到未來快樂幸福而考慮,使眼前幸福延伸到未來。四要堅持幸福的目標與實現幸福的手段和諧統一。這方面特別要將勞動和創造作為獲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將勞動作為享受幸福的前提,將享受幸福當作創造的結果。

Ⅵ 怎樣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如何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摘要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優秀群體,近年來呈現心理健康問題逐年增多的趨勢。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與大學生幸福感的缺失有關。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標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強的人有四項共同點:高自尊、強烈的控制感、樂觀和良好的社會支持。本文將針對這四項共同點提出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歸因以增強控制感,營造積極的自我概念、積極樂觀的應對挫折和健康人際關系的養成五個方面,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強其主觀幸福感。(黃希庭,鄭涌, 2009 )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引言國內有調查顯示大學生總體幸福感水平不容樂觀,某高校調查顯示:只有 12% 的學生感到「非常幸福」,37% 的人「很幸福」,42% 的人認為「比較幸福」,9% 的人認為「不幸福」。這些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的一面。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在不同層次上和程度上的差異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觀因素起著重要作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呢? 1什麼是主觀幸福感美國心理學家狄納比較全面的概括了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特點:第一,它存在與個體的體驗之中,具有主觀性。個體是否幸福主要依賴於個體自己定的標准, 而不是依賴他人或外界的標准。第二,主觀幸福感不僅指個體沒有消極的情緒體驗,更指主體能體驗到積極地情緒。第三,主觀幸福感,不是指個體對其某一個單獨的生活領域評估後體驗,而是指個體對整個生活評價後的總體驗(任俊, 2006 )。具有主觀幸福感的人有五項共同點:(1)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2)高自尊, 幸福的人都懂得欣賞自己、悅納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又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並肯定其優點。(3)強烈的控制感。幸福感強的人能很考的控制生活事件。(4)樂觀。幸福感強的人能從積極的角度理解問題,樂觀能使他們持之以恆,並最終獲得成就。(5)社會支持良好。幸福的人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較強的社會支持。(黃希庭,鄭涌, 2009 ) 2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針對主觀幸福感的含義和具有主觀幸福感的人的共同點,本模塊主要通過以下五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Ⅶ 作為當代大學生,該如何找到人生的幸福感

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著很多的迷茫、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也不知道該怎麼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只讀書又會覺得已經讀了十二年了,還要死讀書嗎,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情;相信很多的大學生都還不知道什麼是人生幸福,可能會以為大學談一個戀愛,與朋友們出去“瞎混”就可以說是“幸福”了,但其實那並不是,人生幸福不該那麼被定義。這句話讓我們就是要勇敢去嘗試,而不是唯唯諾諾,而人生的幸福感也很簡單,就是大膽去嘗試,不要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拋掉懶惰、失落這些不好的情緒,帶上一些好的情緒,帶上它們一起走向前方的路。

Ⅷ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以說,「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繫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幸福能力的重要關口,直接關系未來社會「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培養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關鍵。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愉悅的情緒感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教育不能立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境遇,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辯證對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敗,幫助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品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兩個方面,這直接影響和決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對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面對社會生活的紛紜萬狀,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途徑。一位哲學家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提升能力是每個人回報社會、服務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創造幸福和實現幸福的保障。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加強學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須回歸生活,把握實現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一般會經歷從工作到事業再到使命的過程。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自己鍾愛的工作,把有限的寶貴生命與無限的使命追求結合起來,從而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幸福。

Ⅸ 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的同時就要求控制人的期望值,控制慾望,同時在每一個當下,都有意去發覺幸福。

Ⅹ 大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幸福觀

1、要認清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問題

社會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統一的,沒有整體的幸福就沒有個人的幸福,個人追求幸福的願望只有在社會幸福不斷增長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

我們在養成正確幸福觀的時候,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中的自我犧牲的精神,以犧牲小我來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犧牲中獲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個人幸福的忽視。

只有個體與社會統一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幸福。

2、要正確引導當代青年對不幸的認識,這對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狀態,應當通過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價才有可能換取;幸福作為對人現實存在的體驗,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們又可以說,幸福內在蘊含著痛苦。

對於一個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不幸是不能被絕對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煉爐,而不幸則是人生的煉獄,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去改變人生的逆境,去爭取人生的幸福實現,這才是積極的人生。

在培養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必須對不幸有正確的認識。

3、對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論》中指出,幸福不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對每一具體人生目標的實現,對至善的接近後滋生的滿足感,並且它還與義務、使命一體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為一種追求,它往往成為激勵個體不斷奮進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人生圓滿的最大力量。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禮記・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在德,在止於至善。

馬克思主義在確認以往的階級社會只有至善的理論而沒有至善的現實的同時,更指出人類的發展就是一部不斷渴求至善、探尋至善並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至善和人自身的歷史,從而認同了個體由來已久的對至善的追求。

4、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還應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

文素質使人明了人的存在、價值和境界。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對幸福的真實把握。

培養當代青年正確的幸福觀應當從抓人文素質教育開始。文藝使人愛美,讓人能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義;歷史賦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讓人在歷史的脈動中追尋幸福的真諦;哲學讓人透悟智慧。

讓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真實把握人生幸福,指導人生圓滿的實現,這些都應當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進行幸福觀教育並將其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樹立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

在認識幸福觀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著力從以下方面著手推進:榜樣教育。通過典型示範、榜樣教育,以典型和榜樣的美好品質去感染廣大民眾的內心,引導他們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觀教育的意義和內容。

與此同時,引導人們尋找身邊的榜樣,通過他們「現身說法」,講述奉獻故事,分享奮斗經歷,從身邊的榜樣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向模範看齊,形成先進帶動後進、少數帶動全體的共同進步局面。雷鋒傳人郭明義的幸福觀是助人為樂,他堅信奉獻使人快樂、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說「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湧上心頭」。

這種幸福觀雖簡單卻純粹,是真理標准與價值標準的統一、個體維度和社會維度的協調,閃爍著道德與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為我們詮釋了幸福的內涵,也為我們思考幸福觀問題提供了頗多啟示。

閱讀全文

與如何大學生的社會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紅美女怎麼走路視頻 瀏覽:193
古朗月行中的神話故事都有哪些 瀏覽:597
茂名如何挽救婚姻培訓 瀏覽:625
經濟選用房如何申請 瀏覽:887
寶寶發燒應該怎麼故事 瀏覽:273
哪些事業單位較忙 瀏覽:251
招聘事業編制教師怎麼樣 瀏覽:72
南寧幸福里房價一平方多少錢 瀏覽:471
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有哪些 瀏覽:885
經濟刑事案件多久有效期 瀏覽:279
婚姻怎麼走出感情傷痛 瀏覽:688
幸福堂是什麼品牌 瀏覽:482
光遇六圖畢業先祖都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10
你的婚姻觀是怎麼樣 瀏覽:406
故事書小公主第一次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584
雲南為什麼核酸檢測健康碼結果查不到 瀏覽:495
虐心愛情劇都有哪些 瀏覽:249
雞年正月婚姻怎麼樣 瀏覽:652
我為什麼說西安是愛情的城市 瀏覽:641
男四十女三十六兩人婚姻如何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