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幸福與健康什麼關系

幸福與健康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8-12 19:14:24

『壹』 健康和幸福是什麼關系

有了健康才可能有幸福,沒有了健康,幸福都是暫時的!有了健康不一定就擁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一定失去了一切!

『貳』 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

健康是福,有著健康的身體,就不會有疾病纏身,那麼就能很好的生活、工作,也不會給兒女家人帶來麻煩。

『叄』 心理健康與生活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我認為這兩者實際上是有密切聯系的。因為你心裡健康,那麼心生活才會幸福的。可以說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話,那麼生活又怎麼能幸福呢?

『肆』 身體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

幸福感是對生活的總體滿意感,幸福的個體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和較少的消極情感體驗m。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恆的動機,當個體身體狀況良好時,個體對幸福的感受更多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但當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時,身體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與心理壓力往往成為人類追求幸福的重要阻礙因素。如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大量研究表明身體健康狀況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對幸福感的影響甚至比收人還要大。那麼,身體健康問題是如何影響幸福感的?可能存在兩種路徑:一是疾病產生的生理痛苦直接影響個體的幸福感;二是生理疾病使個體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幸福感,如有研究發現,由於對疾病的擔心和不確定,4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伴隨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抑鬱等。除了各自單獨對幸福感產生消極影響,生理痛苦和心理壓力間還可能發生交互作用,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共同影響個體的幸福感。宗教信仰可能能有效緩解個體的生理痛苦及其導致的心理壓力,進而減緩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宗教的壓力緩沖假說(Stress-BufferingEffect)認為,個體能從持有的宗教信念或進行的宗教活動中獲得慰藉,從而緩解各種問題及其產生的心理壓力,進而提升幸福感[M]。該假說認為宗教信仰對於面臨嚴重問題(如健康或財政問題)或處於心理高壓下的個體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但對於所面臨問題並不嚴重或心理壓力不大的個體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在中國,因身體健康問題而求助於宗教的情形普遍存在。一項對中國人皈信基督教原因的調查發現,36.4%的個體是由於身體疾病而開始信仰基督教間;Hayes也發現,在中國,每500名到寺廟進香的人中96.6%的抽簽都與治病有關。為何如此多的中國人在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會求助於宗教?陳寧的一項質性研究為此提供了一種解釋。

希望通過信教來緩解自身生理痛苦以及疾病對自身及家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和由此導致的家庭關系失衡,那麼,信教能否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疾病個體的幸福感呢?結合宗教的壓力緩沖假說和中國現實經驗,本研究假設如下:①身體健康狀況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宗教信仰能夠緩沖不良身體健康狀況的消極影響從而提升幸福感,這一提升作用對於有很多身體健康問題的個體尤為明顯。1方法1.1 抽樣與被試構成採用分組抽樣,樣本涵蓋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5471名非學生的成年被試。由於258人未表明其是否信教,48人未填寫健康狀況,故對其數據予以剔除,最終有效數據為5165人。在有效樣本中,不信教者3965人,有宗教信仰者1200人;在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647人,基督教信仰者148人,伊斯蘭教信仰者75人,其它宗教信仰者330人(如天主教、道教及其它民間宗教等)。1.2工具1.2.1城市幸福指數問卷該問卷主要從城市居民的主觀感受出發測量其幸福指數。問卷包括總體生活滿意度、政治生活滿意度、經濟生活滿意度、環境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滿意度、文化生活滿意度以及健康狀況滿意度共計34個項目。總體幸福指數得分為34個項目得分總和。在本次施測中城市幸福指數問卷的Cronbacha系數為0.92。1 .2.2自編人口學變數問卷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身體健康狀況等變數。宗教信仰要求被試選擇所信仰的宗教,1表示不信教,2=5分別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其它宗教;身體健康狀況的測量借鑒相關研究,採用簡潔而有效的被試自評™,主要關注個體對自身生理病痛或缺陷程度的主觀感知。其中1-4分別表示沒有健康問題、有一點健康問題、有一些健康問題、有很多健康問題。1.3 施測第一次施測於2012年7月至10月在全國范圍內發放問卷並回收,並於2013年1月至3月進行補測以增加樣本量。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對被試進行閉體或個別施測,採用統一指導語。由於文化程度、年齡等因素不便填寫問卷的被試,則由主試提問並根據其口頭回答代為填寫。1.4 數據處理採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錄人與處理。2 結果2.1 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對宗教信仰、身體健康以及幸福感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身體健康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負相關,表明更多的身體健康問題與更低的幸福感相聯系;宗教信仰與幸福感相關不顯著。2.2 宗教信仰、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及交互作用檢驗為探究不同身體健康狀況被試有無宗教信仰時的幸福感現狀,對不同群體的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數、標准差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與交互作用,結果發現,宗教信仰對幸福感的主效應不顯著(f(1,5163)=2.50,P>0.05),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主效應顯著(尺3,5161)=45.88,P<0.001),兩者對幸福感的交互作用顯著(F(3,5161)=3.96,P<0.01)0為直觀了解信仰與健康的交互作用對幸福感的影響作用,繪制交互作用圖,結果見附圖。對宗教信仰與身體健康在幸福感上的簡單效應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沒有、有一點及有一些健康問題三種健康水平上,有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在幸福感得分上無顯著差異(叩,5157)=0.92,P>0.05;F(1,5157)=0.22,P>0.05;F(1,5157)=1.18,P>0.05),但對於有很多健康問題的群體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幸福感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叩,5164)=9.95,代0.01)。這一結果表明,宗教信仰能緩沖不良身體健康狀況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這一緩沖作用主要體現在有很多健康問題的人群身上。3 討論

『伍』 心理健康與幸福生活有無關系

總體來說,人們所能體驗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與心理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物質條件或客觀環境等同的情況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談心理健康與幸福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心理健康與幸福的論文篇一
《廣州青年白領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學變數、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質因素對廣州青年白領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方法:對廣州市政府、企事業單位340名青年白領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廣州青年白領積極人格特質處於中上水平,生活滿意度處於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質性因素與廣州青年白領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3)階層回歸分析表明,性別、壓力知覺、社會支持和樂觀是廣州青年白領主觀幸福感的顯著預測變數,而心理健康的顯著預測變數是樂觀和社會支持。結論:廣州青年白領對生活狀況不甚滿意,但對自我評價積極、樂觀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並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質因素對廣州青年白領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廣州青年白領;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水平飛速提升,在此發展過程中白領青年作為國家人力資本的中堅力量,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著財富,但是,物質上的豐富並不能等同於主觀上的幸福。相關調查顯示,諸如公務員、高校教師、外企職員等白領青年的幸福感相較於其他人群並不高,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時常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緊張、失眠、無意義感常常充斥著他們的生活(談傑,2008;田振敏,2010)。該研究把青年白領定義為:年齡在40周歲以下,具有大專(包含大專)以上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依靠知識和技術謀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較穩定經濟收入和較高社會地位的工薪階層。

產生於20世紀末美國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當代心理學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對傳統心理學過分關注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消極取向,它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包括積極個人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組織系統。目前,關於主觀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評價這一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多以學生群體、教師群體、老人群體等為研究對象,涉及青年白領群體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於社會學、人口學等視角,並且多以理論上的描述性研究為主,鮮有實證研究去探討青年白領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與核心自我評價的關系。而作為社會發展主要推動力量的青年白領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如何?他們對自我的評價狀況又如何?他們的核心自我評價與主觀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種關系?核心自我評價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中到底存在哪些影響機制?當了解了這些關系之後,又該如何改善他們的自我評價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狀況呢?這些都是擺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學術界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這正是提出該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將以廣州青年白領為研究對象,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在調查基礎上考察他們的核心自我評價和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及分析核心自我評價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機制。

主觀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眾多,可以分為人口學變數、情景性因素和特質性因素。壓力和社會支持作為情景性因素對個體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已經得到了諸多證明(嚴標賓,鄭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人格特質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Shimai等人(2006)對1099名美國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熱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優點與人們的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過網路取樣所進行的一項回溯研究也表明,積極特質有助於幫助個體從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復過來。而目前對於白領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該研究擬從人口學變數(性別、年齡)、情景因素(社會支持、壓力知覺)和積極人格特質(核心自我評價(CSE)、希望、樂觀)三個層面探究白領青年群體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以期能客觀揭示白領青年群體心理狀況及其內外部影響因素,為白領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提供理論支持。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研究採取方便抽樣法,選取廣州市越秀區(政府單位集中)和天河區(商業中心)的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青年白領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3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0份,有效回收率為89.5%。其中,男性213人,佔63.0%,女性127人,佔37.0%;未婚51人,佔15.0%,已婚210人,佔61.8%,其他79人,佔23.2%;一般員工202人,佔59.4%,基層管理者77人,佔22.6%,中高層管理者61人,佔18%;被試年齡22~35歲,平均為28.3歲。

2.2 研究工具

2.2.1 主觀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編制,共19個項目,7點評分。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個分量表。該研究中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84、0.83、0.83、0.80。

2.2.2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訂,共20個項目,採用「是」和「否」計分。包括自我肯定、憂郁和焦慮3個分量表,總量表的Cronbach儀系數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79、0.76和0.85。

2.2.3 核心自我評價量表

楊曉峰等(2009)修訂,12個項目,5點評分,單一維度,其Cronbach α系數為0.76。

2.2.4 樂觀量表

袁立新等(2007)編制,共11個項目,5點計分。

3.2 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回

『陸』 健康幸福與價值的關系

健康是有一個好身體,幸福是指生活美滿如意。它們是有聯接關系的。沒有健康,就沒有幸福。

『柒』 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關系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就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也就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才會感到自己有很大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很大的關系。

『捌』 心理健康與 幸福生活有無關系,有怎樣的關系

當然有關系了,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是相關的,心理健康了,生活就幸福了

閱讀全文

與幸福與健康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紅美女怎麼走路視頻 瀏覽:193
古朗月行中的神話故事都有哪些 瀏覽:597
茂名如何挽救婚姻培訓 瀏覽:625
經濟選用房如何申請 瀏覽:887
寶寶發燒應該怎麼故事 瀏覽:273
哪些事業單位較忙 瀏覽:251
招聘事業編制教師怎麼樣 瀏覽:72
南寧幸福里房價一平方多少錢 瀏覽:471
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有哪些 瀏覽:885
經濟刑事案件多久有效期 瀏覽:279
婚姻怎麼走出感情傷痛 瀏覽:688
幸福堂是什麼品牌 瀏覽:482
光遇六圖畢業先祖都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10
你的婚姻觀是怎麼樣 瀏覽:405
故事書小公主第一次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584
雲南為什麼核酸檢測健康碼結果查不到 瀏覽:494
虐心愛情劇都有哪些 瀏覽:249
雞年正月婚姻怎麼樣 瀏覽:651
我為什麼說西安是愛情的城市 瀏覽:640
男四十女三十六兩人婚姻如何 瀏覽: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