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幸福是怎麼來的,有何標准嗎當今的幸福指數和幸福標準是什麼
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吉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公式中的吉尼系數(Gini系數)是廣為人們所接受的一種測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標。
關於工業化與後工業化之間的代溝,人們曾經提出「數字鴻溝」的概念,但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黃有光不同凡響提出「幸福鴻溝」(HAPPINESS GAP,或譯快樂鴻溝)的概念,他的《東亞快樂鴻溝》(《THE EAST-ASIAN HAPPINESS GAP:SPECULATING 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S》)一文廣受贊譽。他指出:「總體而言,各種研究都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時候,收入與快樂之間關聯度更為緊密,但盡管如此,在影響個人快樂的所有變數當中,收入決定快樂的比重仍不超過2%(Diener et al. 1993)。」,「多個研究表明,社會的進步程度在一個國家收入水平(以1981年的物價為准,大概在3000美元左右)還很低的時候,二者密不可分,但一旦超過那個水平,這種互連性就會消失。」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授予了心理學家卡尼曼( Kahneman )帶給人們的「前景理論」新方向。卡尼曼在做諾貝爾演講時,特地談到了一位華人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奚愷元教授。奚教授用心理學來研究經濟學、市場學、決策學等學科的問題,是這個領域的主要學者之一。奚教授指出,人們到底是不是幸福,取決於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奚教授正在發展一種新的、嚴格的理論來研究如何最大化人們的幸福。和經濟學( Economics )相對應,奚教授把這種科學叫做「幸福學」( Hedonomics )。這個理論提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
❷ 想知道大家的幸福感是怎麼來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滿足的感覺,是精神上的享受,那麼這樣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呢? 是和別人比出來的。一個人,把自己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和周圍人進行比較,覺得比別人高,比別人好,那麼自己就覺得幸福。 例如,一個人的老婆比別人的老婆都漂亮,賢惠,那麼他就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再例如,一個人身體非常健康,而別人經常生病,那麼他就覺得自己很幸福。 上面的兩個例子,老婆漂亮不漂亮,身體健康不健康,不屬於社會經濟建設方面的內容,所以本文這里就不再論述了。本文這里只論述與社會經濟建設有關的內容。 與社會經濟建設有關的內容,就是人們在生活條件的的好壞,例如吃的怎樣,穿的怎樣,玩的怎樣,住的怎樣,用的怎樣。 例如,一個人有轎車,而周圍人沒有,那麼他就覺得高人一等,就覺得非常幸福。 注意,這里的比,只是同時代的人相比,不是和前時代、後時代的人相比。而且這里的相比,還是有范圍的。例如和周圍人相比;一個團體內的人相比,一個國家內的人相比,(或全世界的人相比)。 例如,唐朝有一個大財主,坐的是木輪馬車,而坐木輪馬車,在當時是很高檔的,而且很少有人有馬車,所以這個大財主就覺得非常幸福。而我們現在,假設有一個人,有膠輪馬車坐,比那個大財主的馬車還要高級,可是你說這個人能覺得幸福嗎?不能。因為,膠輪馬車,在現代太土了,周圍的人都瞧不起。所以,這樣的比較,只能是和同時代的人相比,不是和不同時代的人相比。 再例如,你在你們市是最富裕的,當然你覺得非常幸福,非常滿足,雖然你比美國的比爾蓋茨差多了,但是他畢竟太遙遠了,不大影響你在本地的富裕地位,所以他不大影響你的滿足感,幸福感。所以,這樣的比較,只要和周圍人相比就行,而不是和遠方的人相比。 因為幸福是比較出來的,所以它就和人的絕對的物質生活條件沒關系,只和相對的物質生活條件有關系。 比方說,你周圍的人只有286的電腦,而你有386的電腦,那麼你就覺得很自豪,很滿足,當然也就很幸福,你會經常向周圍人誇耀你的電腦運行速度是如何如何快。可是,當周圍人都有奔5電腦時,你就覺得你這386電腦太慢了,太老土了,你也就沒有幸福的感覺了。同樣的一台386電腦,為什麼前面你覺得它很好,而到後面就覺得它很不好呢,它給你的幸福感不一樣呢?這就是比出來的。所以,幸福不取決於絕對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是取決於相對的物質生活條件。
❸ 幸福是怎麼來的
幸福是自己感覺的,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播種幸福就會收獲幸福,別想別人給你幸福
❹ 幸福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應該是不一樣的。要看你追求什麼了,追求事業的人,喜歡挑戰,當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績,會感到幸福。看重家庭的人,在找到自己的愛人以後,和他(她)一起慢慢變老,應該是最幸福的。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不完美其實才是一種美,只有在不斷的爭取,不斷的承受失敗與挫折時,才能發現快樂。我想為自己選定一個目標,然後去奮斗,不論成敗,我想應該都是幸福的
.只是被我們忽略了
❺ 幸福。來源於什麼 幸福這個詞又是怎麼來的、
幸福來源於知足。
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里的溫馨;
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
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
有人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匯集,而是一種狀態的持續。」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快樂的陽光,也就是說,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眼中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暢,甜蜜快樂的。
幸福就是當我看不到你時,可以這么安慰自己:能這樣靜靜想你,就已經很好了。幸福就是我無時無刻不系著你,即使你不在我身邊。
幸福就是每當我想起你時,春天的感覺便洋溢在空氣里相思本是無憑語~~~~~~
幸福:就是不管外面的風浪多大,你都會知道,家裡,總有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等著你
幸福就是當相愛的人都變老的時候,還相看兩不厭。幸福就是可以一直都在一起,合起來的日子是一生一世,從人間到天堂……
❻ 幸福是怎麼得來的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的心裡定義不同,就算心裡有了固定的模式,也要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變化。
曾經以為,錢和幸福站在同一個平面上,然而當有一天,錢不存在時,幸福仍站在對面和你遙遙相望。才知道,原來沒有錢時也可以有幸福,只是條件在收縮,在意的東西沒有改變。
隨著條件的一點一點的減少,對幸福的要求也就越來越低,不斷的退而求其次。當錢已沒有如期的那樣多時,夠花也可以吧。當錢的數額不斷的下降時,也會對自己說,如果一家人能開開心心的在一起也很好。當為了生計要一個人到外地去時,仍然要開心的想,雖然不能常團圓,人人有健康的身體也別無他求了。見不著面時,也會想,還好有電話可以時常通話。
把幸福定到自己能達到的界面上,比如,把家裡能夠找到的食物放到一起做出一道別出心裁的菜,是一種幸福。又如站在零下三十幾度的露天站一天,然後回家能夠抱著熱熱的暖氣也是一種幸福。每天期望多賣點貨,數著自己願望中的鈔票數額,也是一種幸福,雖然鈔票最終不是我的。我喜歡那種成就感的幸福。
幸福就在身邊,就連把心裡的煩惱吐到空氣中,看著它在那慢慢的消散,或是凝成一個團,在遠處一直盯著你看,暗喜於它的無奈和自己的輕松依然是一種幸福。
其實不責難自己就是幸福。
❼ 人的幸福感是怎麼來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滿足的感覺,是精神上的享受,那麼這樣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呢? 是和別人比出來的。一個人,把自己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和周圍人進行比較,覺得比別人高,比別人好,那麼自己就覺得幸福。 例如,一個人的老婆比別人的老婆都漂亮,賢惠,那麼他就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再例如,一個人身體非常健康,而別人經常生病,那麼他就覺得自己很幸福。 上面的兩個例子,老婆漂亮不漂亮,身體健康不健康,不屬於社會經濟建設方面的內容,所以本文這里就不再論述了。本文這里只論述與社會經濟建設有關的內容。 與社會經濟建設有關的內容,就是人們在生活條件的的好壞,例如吃的怎樣,穿的怎樣,玩的怎樣,住的怎樣,用的怎樣。 例如,一個人有轎車,而周圍人沒有,那麼他就覺得高人一等,就覺得非常幸福。 注意,這里的比,只是同時代的人相比,不是和前時代、後時代的人相比。而且這里的相比,還是有范圍的。例如和周圍人相比;一個團體內的人相比,一個國家內的人相比,(或全世界的人相比)。 例如,唐朝有一個大財主,坐的是木輪馬車,而坐木輪馬車,在當時是很高檔的,而且很少有人有馬車,所以這個大財主就覺得非常幸福。而我們現在,假設有一個人,有膠輪馬車坐,比那個大財主的馬車還要高級,可是你說這個人能覺得幸福嗎?不能。因為,膠輪馬車,在現代太土了,周圍的人都瞧不起。所以,這樣的比較,只能是和同時代的人相比,不是和不同時代的人相比。 再例如,你在你們市是最富裕的,當然你覺得非常幸福,非常滿足,雖然你比美國的比爾蓋茨差多了,但是他畢竟太遙遠了,不大影響你在本地的富裕地位,所以他不大影響你的滿足感,幸福感。所以,這樣的比較,只要和周圍人相比就行,而不是和遠方的人相比。 因為幸福是比較出來的,所以它就和人的絕對的物質生活條件沒關系,只和相對的物質生活條件有關系。 比方說,你周圍的人只有286的電腦,而你有386的電腦,那麼你就覺得很自豪,很滿足,當然也就很幸福,你會經常向周圍人誇耀你的電腦運行速度是如何如何快。可是,當周圍人都有奔5電腦時,你就覺得你這386電腦太慢了,太老土了,你也就沒有幸福的感覺了。同樣的一台386電腦,為什麼前面你覺得它很好,而到後面就覺得它很不好呢,它給你的幸福感不一樣呢?這就是比出來的。所以,幸福不取決於絕對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是取決於相對的物質生活條件。 南美洲有一種卷尾猴,一次,實驗員拿同樣的黃瓜片給兩個卷尾猴吃,每次分別只給它們兩個一片,每次兩個都吃得很香甜。後來,實驗員拿葡萄給一個猴子,而繼續給另一個猴子黃瓜片,這個猴子就非常氣憤,把黃瓜片打得老遠。這次它就認為黃瓜片非常不好吃。這也是比較出來的。 一群人,如果大家都吃窩頭,那麼大家就吃得很香甜,覺不到有什麼不滿足的。如果有人吃饅頭,有人吃窩頭,那麼吃窩頭的就覺得很痛苦。 一群人,如果都穿著帶補丁的破衣服,那麼大家就沒有一個覺得自己苦,自己不幸福,大家都能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可是,如果其中有幾個西裝革履的,那麼其他人就覺得自己很難看。 60年代以前,包括解放前的幾千年裡,交通工具很少,當然自行車也很少,很多人都是步行。上班、上學、開會、走親戚、趕考都是步行。例如,我們這里離城市上百里,解放前,我們這里有到城市做買賣的,都是步行,挑著上百斤的擔子,半夜就趕路,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可是,這樣的步行,大家都不覺得怎麼苦,怎麼累。而現在,要是步行兩里路,都覺得很遠,很累,這也是比較出來的。 如果上面這個例子大家不好理解,我再拿唐朝的那個財主舉個例子。唐朝的那個財主,坐馬車,他就覺得非常舒服,非常滿足,非常快。可是,如果今天的人坐馬車,那麼他就會覺得很累,很慢,很不舒服,很不滿意。坐的是同樣的車,為什麼在唐朝時不覺得累,而在現在覺得累呢?還是和同時代的人比較的結果。 如果大家都是天生下來就腿疼,那麼大家都不會覺得苦,照樣都很高興。如果有一個腿不疼的,他會覺得自己有病,非花錢請醫生把自己的腿治疼不可。 如果大家都餓肚子,那麼大家也不會覺得自己苦,也照樣都很高興。可是,如果有一些人天天大魚大肉吃得很飽,那麼其他的人就覺得很不滿足,很痛苦。 這就是人性。許多人要和我大講人性,這樣的人性你們懂嗎? 6、70年代過來的人,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可是他們很多人都說那時很幸福,很滿足,而今天的很多人就不明白,說,那時的人吃不飽,穿不暖,怎麼能幸福呢?今天的這些人不知道幸福是怎麼回事。 6、70年代,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是大家都是這樣,包括幹部也是這樣。例如,我們這個公社的書記,我還知道他的名字,他就穿的很破舊,夏天經常穿一件用秫秸皮編織的衣服——我們這里把這種衣服叫「老鷹翅」——和社員一起勞動,所以社員也就沒有覺得自己痛苦。 如果說6、70年代的生活水平很差,就沒有幸福可言,那麼今天的人說自己幸福,也同樣是假的。因為,50年後的生活水平更高了,那時的人就會認為現在的人說自己幸福全是假話。他們同樣也會笑話:「21世紀初的人說自己很幸福,哈哈,那時也有幸福可言?轎車是那麼慢,從南京到北京得開20小時,累也累死了。」所以,不能因為6、70年代的生活差,就說那個時代的人不幸福。 而今天的群眾,雖然吃的穿的都比那時好多了,可是,周圍的人,有高樓別墅的,有山珍海味吃著,有皮大衣穿著,那麼群眾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很不滿足了,甚至很氣憤了。當然,「幸福度」就比過去下降很多。 而這個時候,你如果硬讓群眾覺得幸福,對群眾說,你們的生活水平比過去好多了,你們還不應該感到幸福嗎?可是這個時候,群眾還是幸福不起來。比方說,大家都有286電腦,你也有,那麼你就覺得很幸福。可是,後來,你的電腦升到386了,而別人的電腦都升到奔5了,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覺得很不滿意了。而這個時候,當有人對你說:「你的電腦比過去好多了,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你應該感到很幸福啊。」你聽了他的話,是不是想打他倆嘴巴? 再打個比方。假設上帝在造人的時候,把人的身高都定為1米,那麼這樣的社會就沒有一個覺得自己矮,沒有一個對自己的個頭不滿意。假設有一天,所有人都長到3米高了,就一個人還是1米高,那麼他就要被歧視,就覺得很不滿意。假設他到上帝那裡去訴苦,要把自己的身高長到10米。上帝答應了他。可是,當他回到人間時,發現其他人的身高都長到100米了,那麼這時他會為他增高的這9米感到欣慰嗎?怎麼可能。 一支部隊里,官兵平等,要吃野菜,都吃野菜,那麼官兵都會不覺得痛苦,反而還會樂融融的。如果士兵吃饅頭,當官的吃麵包,那麼士兵就會非常氣憤,戰鬥力也就立即完蛋。春秋的大將吳起,天天和士兵同吃同睡,所以他的部隊無敵於天下。另一支部隊,吃得很好,可是官兵不平等,那麼上面那支官兵同吃野菜的部隊里的士兵,並不一定稀罕這支部隊,他們就喜歡這支部隊里的這個平等制度。或許有些士兵看這支部隊吃的好,到這里來,剛來時,可能感覺很好,可是因為不平等,經常受歧視,時間長了,他還會想念那支部隊,想念那樣的平等制度。 朝鮮人民感到自己很幸福,可是咱們許多人就不信,說:「朝鮮那麼窮,有什麼幸福可言?說朝鮮人民感到幸福,都是騙人的。」這也是不理解幸福的來源。 這里再來說說上面提到的「幸福度」這個詞。如果我們把全社會里一個最富裕,最滿足的一個大財主的幸福度定為1,那麼這個社會里那個最貧窮,最不滿足的人的幸福度就是0,其他人的幸福度在0—1之間。有了幸福度這個詞,就好說事了。唐朝的那個大財主,有馬車坐,生活水平在唐朝是很高的,所以他的幸福度就接近1。而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隨便抓來一個下崗工人,他可能就有機動三輪車開,比馬車好多了,還有電視,還有電風扇,還有電話,比那個財主的生活好多了,那個財主在夏天,想吃塊冰糕解暑都沒有,可是,這個下崗工人能有那個財主感到滿足,感到幸福嗎?沒有。這個工人的幸福度接近於0。 所以,幸福是同時代相比較的結果,是同時代相對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較的結果,不是絕對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的。除非全世界只有一個人,他才會為他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感到幸福。 既然人的幸福是同時代的人相互比較出來的結果,那麼有人幸福,有人比其他人生活好,就必然有人不幸福,必然有人比其他人生活差。所以,一個社會,要想使人人都幸福,就必然得使人人的生活水平幾乎一樣,沒有差距。所以,只有人人在經濟生活水平上都平等的社會,才是人人都幸福的社會。一提到人人平等,反對者就好說,你想平等,就回到6、70年代啃窩頭去吧。這樣的說法,是無知的說法,或者是故意地歪攪胡纏。人人平等,是一種制度,和經濟
❽ 幸福是怎麼來的
幸福是怎麼來的??
在每個人生當中,都會遇到許多事情,但是會有多少人能夠從中領悟到道理呢?誰能夠把它當作教訓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呢?有些人為了一時的貪念和享受,卻做出一些違背了法律所禁止的事情,最後,卻毀了自己的一生,這樣值得嗎?到了終止,他們會後悔嗎?例如:在海灘上躺著一隻美麗的貝殼和一隻醜陋的貝殼。它們都是同一類,為什麼命運卻如此大的不同,得到的回報是如此極大呢?上天賜給美麗的貝殼不是多一點幸運嗎?卻是得到的幸福是比不上醜陋的貝殼的。而美麗的貝殼卻生活在痛苦、無奈、埋怨之中,它怨恨上天對它慘忍。但是,它沒有想到醜陋的貝殼......其實上天對任何人或物都是公平的,只是他們所做、所選擇、所感受的不同而已。憑著同情、善良的心去做和憑著惡、霸著去做是完全不同的回應。並且對別人和接受的能力怎樣,得到的幸福是不同的。
母親是用柔和的雙手把孩子養大,培養出一個健康、出色、幸福的孩子的。但是那些孩子卻整天埋怨母親對自己的啰啰唆唆,不把它當作一回事,從左耳入右耳出,感覺不到暗示你什麼,等你去把握它。正如徐公所說:「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裳,不帶走任何一片雲彩。」幸福是一陣柔和的風。
我們的生活里,到處也可以感覺到幸福不是嗎?不是只註定某一個人才有得到幸福的權利的,其實,任何人都有的。它可以是一件驚天動魄的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有它的存在啊!
我記得小時候,我很嫉妒有爸爸、媽媽的疼愛的同學。在上學時,如果下雨或者天氣突然變冷時,他們的爸媽都來接他們或者給他們送衣服,從中讓孩子感到他們的父母是如此的愛他們的兒女!而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這樣的一次,我是很渴望的,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我知道爸媽忙,但是我是多麼多麼希望他們能夠問候我一聲。我受委屈時,他們也沒有問過。因此,我也不會同他們說的,只有由自己來承受,來扛著,有時還在一邊偷偷的流淚。我總覺得爸媽根本不能和我互相理解。逐漸我和他們建立了一層隔膜,覺得他們根本不愛我。有時,我會怨恨上天對我不公平!我連一點他們的愛也沒有。我只有沉默、痛苦地掙扎。當我漸漸地長大,要離開自己的家時,爸媽是那樣關心我,那樣依依不捨,還吩咐我多回家......我看著爸媽,他們歷經蒼霜的身體,他們的手,他們的眼睛......這樣我突然明白了一切,原來我也是幸福的。他們一直都深愛著我,只是用了不同的方法來體現他們的的愛。我也漸漸地體會到爸媽的用心良苦,他們的精心教育,對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精神。也為我有朝一天離開他們的身邊時,怎樣好好地生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他們做每一件事都是無私的,都是想他們的孩子幸福。我們幸福,他們也從中得到心的滿足和開心。
幸福是來之不易,也是很容易流走的。其實我是很幸福的,只是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幸福就是一陣柔和的風,走過每一寸土地,帶給人們無限的歡樂,並傳遞給每一代。
作者:余新傑
❾ 幸福感是怎麼來的
幸福感的來源有很多,包括自我價值的實現,人生觀的樹立,財富的滿足,家庭的幸福等等。
其實,幸福的感覺是比出來的。
幸福感通常都是在和別人的比較當中才顯得尤為突出,有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許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吃不飽飯上不起學。
再想想自己的生活,至少溫飽還是可以保證的,這時候就算你的生活沒那麼富裕,也會感覺到有一些的幸福。
雖然這樣的事聽起來有些殘酷,但事實就是這樣的,只是說起來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當你發現你的人生觀世界觀要比別人正確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逐漸升華成為人們的幸福感。
當你經過辛苦的勞動,工作,獲得了豐富的回報,掙了足夠自己花銷的錢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幸福感。
當你的家庭關系和睦,老人身體健康,小孩學習進步,成年人工作順利的時候,你也會產生一種幸福感。
所以幸福感的來源有很多很多,其實追尋幸福的道路並不艱難,只要學會知足,懂得感恩,幸福就會永遠圍繞在你身邊。
❿ 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
「我們的幸福生活從哪裡來?」每當聽姥姥講述他們小時候的艱苦生活後,我都會這樣問自己。
星期天下午,媽媽說:「咱們去參觀二七塔吧,那可是咱鄭州的象徵,你還去過吧。」「好啊!」我歡呼雀躍,天天聽二七塔上的鍾聲,真還從沒上過呢,我心裡充滿了好奇。
來到雄偉的二七塔前,憑身份證領了參觀票,踏上樓梯,走進塔內,陳列室里豐富多彩的圖片、照片、模型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一幅一幅仔仔細細閱讀起來。
原來二七塔是為了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犧牲的烈士,為了繼承和發揚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斗爭精神而於1951建成的,當時只是一座三角形木質塔。1971年7月1日,在原址動工重建紀念塔,佔地面積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923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兩個五邊形並聯,是我國建築獨特的聯體雙塔。如果從天空向下俯視,二七塔就像手拉手的兩個五角星,在夜空下閃閃發光,可真美啊!塔高63米,共14層。每層頂角為仿古挑角飛檐,綠色琉璃瓦覆頂。塔頂建有鍾樓,六面直徑2.7米大鍾,大鍾報時演奏東方紅樂曲,就是我每天在家都能聽到的熟悉的旋律。
這里主要展示了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歷史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四大主題相關資料,展品有實物、版圖、模型、圖片等,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牆上那幅長長的栩栩如生的銅雕刻。看,鐵路工人們一個個面帶飢色、瘦骨嶙峋,彎著腰、弓著背,吃力地扛著一架架沉重的鐵軌。他們是那麼努力地在修建鐵路,可是耀武揚威的工頭仍然手拿皮鞭,惡狠狠地監視著他們,好像在說:「你們這些馬牛,敢偷懶,等著皮鞭燉肉吧!」好可憐啊,吃不飽穿不暖,努力工作,精疲力盡,還時不時被工頭的皮鞭痛打,真是生不如死的人間地獄啊!
在銅雕科的盡頭有幾個工人努力想把沉重的箱子背起來,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掙扎著匍匐前進,突然,有一個工人累倒了,工頭就拿起皮鞭向他揮去。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苦難深重的工人們在林祥謙、施洋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向反動軍閥宣戰了,他們要維護自己的應有的利益。
1932年2月4日,京漢鐵路大罷工開始,京漢鐵路限於癱瘓,2月7日,吳佩孚等大批軍閥進行血腥鎮壓,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等52人慘遭殺害,400多人負傷,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堅定性和組織紀律性。正是有這樣甘願拋頭顱、灑熱血、不怕犧牲、斗爭到底的仁人志士,才會有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誕生啊!
我們接著向樓上走,這里用圖片展示了鄭州的巨變、人民生活的變遷,你看,我們的吃穿住行用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圖片的詳細解說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苦與甜的對比,也找到了幸福生活從哪裡來的答案。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少先隊員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不怕困難,頑強學習,時刻准備,建立功勛,為著理想勇敢前進!